建国的三个时刻_马基雅维利_霍布斯与洛克的递进展现_任剑涛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一:选择题:1、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里面的无所适从的国家有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澳大利亚2、冷战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战略学家是托马斯谢林(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3、马丁怀特(英国学派)将近代国际思想和理论归为三种思想传统:现实主义(Re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革命主义(Revolutionism)马丁怀特从一个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变为现实主义者。
他指出,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上存在着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充斥着竞争与冲突, 国际关系是一种“零和游戏”, 它关注“是怎样”甚于“应该怎样”。
理性主义关注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认为人和国家都是理性的,能够区分是非善恶 ,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和睦融洽的共同进步。
革命主义更加强调人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建立一个“世界共同体”或者是“人类共同体”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任务。
通过梳理三大思想传统的历史演变,怀特指出,三大传统并非是平行向前的三道轨道,而是三条曲折的河流,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其中, 理性主义影响革命主义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影响革命主义是两大发展趋势。
国关学者研究时应该结合。
4、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中提到的德国社会学家是卡尔曼海姆。
5、英国最早开设国际关系讲座教授的大学是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
6、最早提到国际法的是维多利亚还是格劳秀斯?7、国家主权学说重大贡献的人是博丹。
8、休谟学说中最重要的是不可知论9、功能主义的提出者是大卫米特拉尼10、亚当斯密的学说《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
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斯密认为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而劳动分工将能大量的提升生产效率。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的多元分析
自2 0世纪 8 0年代 政治学在 国内重建 以来 , 西方政 治思 想史就是其重要 的专 业基础课 。研究 和探讨 西方政 治思 想 史课 程科学有效 的教学 模式 以取得 良好 的教 学效果 就成 为
政 治 学 专 业 理 论 教 学 的重 要 一 环 。
一
讨, 也 为本课题 的研 究提供 了助力 。以此 为凭借 , 笔者通 过
( S c h o o l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l a w,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s r i t y ,Q i q i h a r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 6 1 0 0 6, C h i n a )
的研究 , 欲对其进行细致 的归纳分析给笔者带来 了技 术性难
的 自然 法 理 论 。 2 . 对重要政治学说 、 政 治 思 潮 和 政 治 学 概 念 的研 究 。对
看, 西方政 治思想史研究 的视 角不可谓 不全 面 、 研 究成果 不
可谓不丰 富 , 但 由于这些 成果散 见于对 政治人 物 、 对政 治理
念( 政 治观点 、 政治信仰 ) 、 对 某 个 概 念 以 及 对 政 治 史 等 方 面
、
西 方 政治 思 想 史 的 研 究 动 态 是 本 课 程 教 学 的 重 要
指 针
作为理论层 面的一 门课程 的研究 动态理 应成 为教 师的 重要关注对象 , 并应努力 将其融 入到课 堂教学 中, 将其 转化
为 授 课 的新 亮 点 。上 世 纪 8 O年代 以来 , “ 以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网
Ke y wo r d s :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we s t e r n p o l i t i c a l t h o u g h t ; c o u r s e ; i n s t r u c t i o n mo d e l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新)
第一章绪论(重点章节)第一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最初含议是指古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如: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政治学》。
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在中国,政治一词在《尚书》、《论语》、《周礼》等典籍中出现过。
(一)、史上剥削队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国。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韩非子,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德意志首相俾斯麦,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马克思.韦伯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孙中山,英国的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治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的戴维.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说(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四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的研究对象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2,政治学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政治学作为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历史上十大伟大时刻
艺术文艺复兴的开端较早,但在这20年间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杜勒和波提且利等等著名画家创作了大量世界著名绘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西斯廷教堂》《拉斐尔画室》《圣母悼子》《西斯廷圣母》《维纳斯的诞生》。此外,欧洲对于新世界的探索也是人类史上的重大事件。
Hale Waihona Puke 3. 东方帝国 (公元11至12世纪)
中华文明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繁荣,但宋朝也许是其中的巅峰:朱熹(上图人物)创立了新儒家学说(译者:应该是指朱熹理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运河水闸(译者:这个我们国内很少宣传)得到了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也达到了顶峰。同时,伊斯兰、印度和东南亚文明取得了大量的成就,从波斯诗集和数学到吴哥窟和耆那寺庙。而此时,欧洲正在走出天主教和城堡统治下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4. 工业革命 (1764-1790)
在詹姆斯 瓦特于1764年蒸汽机发明之后,18世纪末的每一年几乎都有新的重大变革。拉瓦锡创立了化学;赫胥黎提出了地理学的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创立了经济学;莫扎特发展了古典音乐的形式;柏克和汉密尔顿/麦迪逊定义了英美政治理论;布莱克斯通的《英格兰法律解释》发展了法理学;光合作用被发现。技术进步包括电解、船上的精密计时器、化学反应、机床和水力纺纱机等等。
6. 天文学、力学、文学 (1580-1610)
这三十年见证了所有前沿事物的革命性变革。伽利略的望远镜和开普勒的行星理论是现代天文学的起源;伽利略的《论运动》开启了经典物理学;文学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代表著作包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至今依然被广泛阅读的最古老小说)、蒙田的随笔(创建了随笔这个文体)、莎士比亚的大量十四行诗和《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等。而伊斯兰建筑艺术在伊斯法罕和伊斯坦布尔到达了后期的顶峰。
建国周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建国周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时刻2022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3周年纪念日。
这是一个特殊而庄重的时刻,一个值得我们共同见证并铭记的伟大历史时刻。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耀眼的庆典活动和热闹的游行,更是中国人民奋斗、付出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的建国历程,见证中华民族的崛起。
第一部分:背景与奋斗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屈辱和辱国史。
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长期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让,中华民族一度陷入深渊。
然而,面对困境,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对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追求。
第二部分:建国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庄重宣告成立,结束了旧中国的封建统治。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的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着一个穷困落后的国家。
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建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
第五部分:人民和国家的崛起在中国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建国初期的抗战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中心。
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和伟大创造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第六部分:走向世界的中国新时代下,中国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主张,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提供了更多机遇,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三大里程碑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壮丽史诗
从三大里程碑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壮丽史诗作者:袁秉达来源:《党政论坛》2021年第06期[摘要]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上的三大事件,看党领导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壮丽史诗,深刻领会渗透其中的精气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深刻教育。
[关键词]建党;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大里程碑一、建党伟业: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百年党史的第一件大事、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写道:“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①这一至理名言至今被人们广泛引用,并且常讲常新。
同时,人们在学习和回顾中共史诗般的历史中,特别喜欢从毛泽东诗词看党史。
在毛泽东的诗化党史中,关于“天地”的诗句大气磅礴,引人关注,其中有“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狂飙为我从天落”“欲与天公试比高”“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名句,而且“天”“地”连用的诗句也不少,如“天翻地覆慨而慷”“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爭朝夕”“试看天地翻覆”等等。
诗言志、歌咏言,“天翻地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社会换了人间、沧桑巨变的恢宏历史和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新中国、开辟新天地的辉煌成就。
“天行健”“地势坤”,但凡有“天地”诗心者,其诗言诗语往往超凡脱俗、穿越时空、气势宏伟。
近代中国进入鸦片战争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不断加剧,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向何处去?一些志士仁人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
00312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00312政治学概论选择题汇总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是《政治学》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是《君主论》洛克的代表作是《政府论》布丹的代表作是《共和六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牙于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开始于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孔斯坦、边沁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莫尔资产阶级多党制最初产生于法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形式是巴黎公社德国的政党制度属于两极多元格式的多党制在存在民族压迫的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民族自决由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是法国资本主义国家中实行“事后审查”方式的典型国家是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同意权、监督权政体同国体相比,其特征是复杂化、多样化国家机构的强制性主要表现为暴力强制、法制强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对外表现为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层次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影响因素是学校提出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是党的十四大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制约因素是力量对比关系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传统社会的消失》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品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国际组织起源于国际会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军事性国际组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亨廷顿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是万隆会议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是: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的压迫而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的普遍提高。
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是:革命阶级发动强大的革命行动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国际基本准则对所有国际政治行为都具有相当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体现为道德约束和实际约束国际政治关系是由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
成人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重好礼:名词解释1.政治文明。
答:政治文明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所创造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2.神权论。
答:神权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政府的权威都是神所授予的,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来治国,君主代表神意。
3.国际关系格局。
答:国际关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特别是对世界事务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政治关系结构或样式、规模。
4.氏族。
答:氏族是指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5.国家结构形式。
答: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6.民族。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7.政治发展。
答:政治发展实质上就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
8.国家形式。
答:国家形式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9.政体。
答: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
10.一党制。
答: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
11.国家主权。
答: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12.政治文化。
答: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为革命谢幕的“立宪时刻”_任剑涛;
东方早报/2012年/2月/5日/第B04版书评为革命谢幕的“立宪时刻”任剑涛在确认诏书代表了和平改良的立宪建国路线的基础上,高著将《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既是一个创新性的命题,又是一个极易引起人们争执的论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纪念辛亥的论著汗牛充栋,但独出机杼的作品不多。
高全喜的《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是其中颇具特色,而值得提出来专门讨论的一部著作。
高著在辛亥革命的研究著作中,独树一帜地将《清帝逊位诏书》拈出,将其中具有的立宪内涵凸显出来,从而将人们审视中国现代建国的立宪视野拓展开来,为人们展现了理解革命、建国与立宪复杂关系的崭新见解。
通观全书,解释的新颖与启人心智,历史的阐释与结论的可疑,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此书足值重视的两个理由。
政治宪法学的“立宪时刻”中国的现代建国与立宪政治的演进具有亲缘关系。
一者是因为以辛亥革命为起点的现代建国的前史,立宪主张就已经长期发酵,并成为晚清政府的重要改革选项;二者是由于不同的建国方案,都共同认可宪政建国的进路,尽管存在迟早和深浅之别;三是由于现代中国一旦浮出水面,是以宪政政体的面目示人的。
正是这种“本来的历史”成为人们“写作的历史”之深厚根据。
但是,人们历来对于中国现代建国的立宪叙事,一般是沿循革命建国的路径来陈述的。
革命建国的天然正当性,以及国共两党为争夺这一正当性资源的正统权力的、互不相让的竞争性阐释,却让这一段历史的本来面貌模糊朦胧、不清不楚。
当国共两党关于现代建国,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意识形态化陈述被颠覆以后,这一段历史的重新叙述,既变得可能,也显得重要。
高著正是在这种清理历史演进脉络的关节点上,撰写并出版的一部有助于还原中国现代建国历史真相的著作。
高著对革命史观陈述的宪政建国史之正当性和正统性是否成立的问题,表示明确的质疑。
这是他得以清理宪政建国史真相的预设前提。
因为国民党建立起来的、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宪政叙述史,认为唯有自己承继了孙中山革命传统,将晚清至辛亥时段的宪政建国真相掩盖了起来。
霍布斯、洛克的政治思想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一、国家理论(一)人性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或自私的。
自我保存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
“在人的天性中,我们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原因存在。
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忌,第三是荣誉。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
霍布斯从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的这种贪欲的本性(二)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在国家成立之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中。
人有运用一切手段保全自己的自然权利。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这种平等表现在:1.人与人之间在体力和智力上大体平等2.一切人对一切事物都有同等的权利同时人人又都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
它最主要的表现在人的自我保存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保存自己。
所以自然状态只能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三)自然法理论霍布斯认为,在没有法律和权威的情况下,凭着人的本性和欲望就会出现战争状态。
但人类为什么没有陷入战争状态?根本原因也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人的本性由两部分组成:理性和情感。
人惧怕战争状态所带来的死亡,于是人的理性“便揭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种理性所揭示的就是“自然律”或“自然法”,它“禁止人们去作损毁自己的生活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
自然法促使人们要求摆脱自然状态以便过和平幸福的生活。
自然法就是理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原则,霍布斯认为有13条自然法,其主要内容有三条:1.寻求和平、维护和平以及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全自己2.为了和平和自身的安全,每个人都应该放弃自己的力量和权利,而且让渡的权利必须与得到的权利相等3.履行契约(四)国家的产生:社会契约论每个人都放弃自己全部的权力并把它交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使他(们)担当起他们的人格,并且承认他在公共和平与安全领域所作的一切都是大家同意的。
契约的宗旨是保护和平与安全。
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被授予权力的人或会议是主权者,其他的一切人都是主权者的臣民。
重启共和:现代早期共和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卢 梭 ( 1712—1778 ) ꎬ 美 国 开 国 领 袖 杰 斐 逊
和主义先拔头筹ꎬ成为现代建国的核心理念ꎮ 由
一思想局面具有了需要解析的新意蕴ꎮ 从当代政
治思想史视角看ꎬ在冷战时期ꎬ激进主义和自由主
现代建国的重要思想家孟德斯鸠( 1689—1755) 、
(1743—1826) 、 麦迪逊 ( 1751—1836) ꎬ 都是共和
国家兴起提供正当化支持的理论角色ꎮ 这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哲学在古代向现代过渡时期重回政治世界的最
好机缘ꎮ 现代早期共和主义对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支持ꎬ一直成为当代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争夺现代建国正
当化理论首席位置的历史依据ꎮ 其实ꎬ只有在自由主义出场之后ꎬ共和主义才真正落定了现代国家建构的理
论目标ꎮ 除此之外ꎬ共和主义很难成为独立支撑现代建国的理论支柱ꎮ
期大致在 16—17 世纪ꎮ 一方面ꎬ我们头脑里冒出
资源ꎬ古罗马资源是显线索ꎬ中世纪资源是隐线
乎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共和主义ꎮ 亚当斯在其三
索ꎬ但他 希 图 建 立 的 又 是 一 个 现 代 国 家 [2] ꎮ 因
卷本的« 共和主义» 一书中似乎也没讲清楚什么
人不敢贸然下出断语ꎮ 现代早期的政治理论家们
作者简介:任剑涛ꎬ1962 年生ꎬ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
和主义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ꎬ以至于形成了相互
聘教授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ꎮ
38
了民主共和主义的理论ꎮ 这对美国现代建国的共
拮抗的共和主义两大支脉ꎮ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而主导整个现代早期的政治思想史主线ꎮ 所谓
特政治问题ꎮ 马基雅维里之所以被认为是古今共
一文讲透中国近代史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深度好文)
一文讲透中国近代史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深度好文)正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840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为止,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还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百年之间,东西文明激荡冲突,互相碰撞,社会变革,产生了无数影响后世的思想文化。
如何理解这沧桑巨变中的内在逻辑,不同的学者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著名的当属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论。
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定义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器物。
包括能看到的各种有形物质,比如刀枪、车马、吃饭的筷子和刀叉等。
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和组织。
比如银行体系、教育体系、政治体系等等都属于这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或伦理价值,也就是行为规范,即对好坏的判断。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三个因子有机结合,层层递进。
当一个文明与另外一个文明发生冲突的时候,社会上的普通大众与知识分子的反应是如何理解清楚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正是遵循这样的递进逻辑,上演了一幕幕“由器到制”“由制到思”“由思到实”的历史大戏,最终完成了“器—制—思—实”的升华。
深刻体会中国近代史变迁的内在逻辑,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仍然有着借鉴经验,汲取教训的强大功效。
因为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01 对器物的反思——洋务运动第一次冲突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对于清朝政府而言,这是第一次在对外战争中遭受败绩,这在之前是连想都无法想象的。
对外战败引起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极大的反思,反思过后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西方在器物层次上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同治年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兴名臣发起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一方面仍要坚守以儒家哲学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和伦理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西方的器物文明成果,向外国购买枪支、大炮和轮船。
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二:权力,制度,文化终版
权力·制度·文化结构选择---指国际体系结构约束国家行为并决定国家行为的结果。
制度选择---新自由制度主义设定的国际体系特征是国际制度,而制度的选择就成为了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的核心,即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
文化选择---国际体系中共有知识或观念的分配,分配的作用对象是作为国际体系单位的国家第二篇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的主要理论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人性是善良的,或至少是可以改造的,战争可以避免。
战争不是人性的产物,而是环境的结果。
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人类可以通过教育改造人性,避免战争。
(2) 倡导国际主义,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理想主义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对外政策中强调国家利益是狭义的民族主义的表现。
结束秘密外交,实现对外决策的民主进程,将有助于消除战争的起因。
(3) 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联盟是威尔逊的“宠物”,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理想主义认为“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石”。
(4) 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规范和约束国家的行为,从而最终使世界避免战争。
(5) 提倡国际道德,确保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维护国际道德的途径使,通过国际联盟对实行侵略的国家进行制裁;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作用,提高民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
从以上可知,“国际主义”、“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外交实践。
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马基雅维利与霍布斯
马基雅维利与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美德”、“命运”和“必需”马基雅维利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修昔底德vs. 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与其国际政治含义(《利维坦》第13章)(霍布斯在现实主义国家观与道德伦理之间关系问题上的大缺陷)I.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和国际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美德”、“命运”和“必需”选自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利主义——“国家理由”观念与其在现代史上的地位》(1924年)(时殷弘译),第一章。
国家理由”(raison d’état)观念在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随之开始的那个人,马基雅维利主义从其得名的那个人,历史注定必然是个不信上帝的人。
他必定不知地狱的恐怖为何物。
相反,他能以古代世界的全部天真着手从事他分析“国家理由”之本质的终生工作。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进行这工作的第一人。
我们在此关心事物本身,不是关心其名称,而他还没有这名称。
马基雅维利尚未将他自己关于“国家理由”的思想浓缩为单单一句格言。
他虽然喜欢强有力和富含意味的术语(他自己就创造了不少),但他并不总是觉得需要用术语来表达他内心的根本思想,如果事物本身在他看来不说自明,如果它充斥于他的全部心灵。
……他的整个政治思维方式仅仅是就“国家理由”进行思考的一个不断的过程。
(The double fundament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achiavelli’s ideas)……15世纪期间,意大利享有政治独立,并且——用马基雅维利那富有意义的话说(见《君主论》第20章)——由互相制约的五个国家即那不勒斯、教皇国、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组成一个体系。
在意大利,发展着一种根据固定和明确的规则运行的治国方略,它由文艺复兴时代文化中的所有现实主义因素培育,并且直接由常设驻外使馆这一安排(恰好开始流行)促进。
这种治国方略的极致在于“分而治之”原则,它教导人们每件事情都应当依其有用性予以考虑,它以一种天真的嬉戏方式克服一切宗教和道德限制,但它本身依凭相对简单、机械的操作和思考过程为手段来起作用。
建国的三个时刻_马基雅维利_霍布斯与洛克的递进展现_任剑涛
现代国家是 “人为设计” ( artificial design) 的结果。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各个致力建国的政 治家们自觉追求的政治活动结果 ,二是政治思想家们理性提炼的规范政治体 。就现代政治家们对国家 建构的尝试来讲,其理性性质弱于后者,但实践特征胜于前者; 就政治思想家对现代国家建构的贡献 而言,其理性成果强于前者,但实践引导弱于前者。但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看,政治思想家对现代建 国的设计,具有从理论上探究的优先性。 一般而言,政治思想界习惯于就某个政治思想家的论述来处理现代国家的设计问题 ,比如就马基 雅维利区分政治与道德的界限来看现代国家的本质 。这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思考方式 。现代国家的设 计是经由数代政治思想家的共同努力 ,才克尽理论建构之功。从现代政治思想史来看,如果不是马基 雅维利、霍布斯与洛克对现代建国三个关键时刻 ( three critical moments of state construction) 的递进展 现,人们不可能完整地把握现代建国的总体状况 。而对这三个时刻,政治思想界习惯于将其分别加以
此时国家的基本理念如自由平等博爱国家的制度安排如宪政民主与法治国家的现代宏观结构如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离与互动才由政治理论家加以正当化成为国家建构理念的诸构成要素
189
建国的三个时刻 : 马基雅维利 、 霍布斯与洛克的递进展现
任剑涛
(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
摘要: 一般论者倾向于分别审视国家必须统一、国家 必 须 强 大与 国 家 必 须 规 范 这三 个 现代 建 国 的 关 键 时 刻。但是,将展现这三个时刻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与 洛 克 的 国 家 建 构思想关 联起 来 分 析, 可 以 发 现,现代 国家建构必须递进性地经历这三个关键时刻,才能成 为 规 范 意义上的现代 国 家。倘若 现代 建 国 的 过 程 停 留 在 第一个时刻,而未能循序递进到第二个和第三个时 刻,那 么 生成 的 国 家 就 必 定 是一 个 畸 形 的 国 家。 现代 建 国 的三个关键时刻并不是必然连贯出现的,它可以是 断 裂 的。而 一 旦 断 裂,现代 国 家 建 构 也 就 中 断。 三 个 时 刻 必须展现完毕,建构现代国家的任务才告完成。就此 而言,一 切 建 国 者 和 致 力 于 阐释 建 国 的 政治 思想 家, 都 必须规避将建国限定在三个时刻的某一时刻之理论—实践陷阱。 关键词: 建国时刻; 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 洛克 中图分类号: 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46 ( 2013 ) 02-0189-16
马基雅维利时刻
马基雅维利时刻马基雅维利mJ-.~题目借自政治思想史剑桥学派大家波科克(J.G.A.Pocock)1975年出版的一本名着,法译本又为它增添了一个副标题——"美德,商业与历史(V ertu, commerceethistoire)",画龙点晴地拈出了该书的要旨.波科克的视野,不同于以往关于英美政治发展的"洛克式自然权利的解释".他梳理出"大西洋共和主义(Atlanticrepublicanism)"和"公民人文主义(civichumanism)"的政治话语脉络.这一话语始于15世纪末叶的佛罗伦萨,其后更远远传播至美洲殖民地,作育生成了其后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英美现代政治传统.马基雅维利是一位共和主义思想家.在波科克看来,他代表了15世纪末复兴于佛罗伦萨的共和理想.这一理想强调人只能通过对政治共同体"积极生活"的参与,才能达成完美.要使这种生活成为可能的关键,则必须维持古典时代公民身份的"美德",而具备这一美德与个人财产权密不可分,财产是为美德服务的,它的首要价值不在于它带来的利润和享受,而是独立的身份和参与公共生活的闲暇.换言之,古典的公民人文主义对财产的看法, 与晚近自由主义不同,更看重于它对"积极自由"而非"消极自由"的作用.中国共和主义的先贤们在亚洲建立起第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迄今已有百年.然而,共和政体却是一个时时需要维新更化的政体,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公民的美德必然腐化,如果不加疗救,就会导致政治衰朽.在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传统中,人们往往将德性(virtu)与机遇(fortuna)视为对立.这一对概念,正可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义"与"命"的分立观念相互比勘."义"指称是非对错,"命"指称成败得失.佛罗伦萨传统认为,指导人的言语行为,应是对于"义"的坚持,如果一切都以成败得失去计量,放任盲目命运的支配,那就已经是美德丧失,共和衰败的表征了.在波科克笔下,"马基雅维利时刻"是一个攸关共和政制兴衰荣枯的关键时刻,是一个既充满危险又带来机遇的时刻.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主张形式与质料必须配合,腐化的质料无法与良好的形式配合,因此,必须以公民德性来克服偶然的机运,以新的形式克服业已腐化的质料,才能真正实现共和政制的创新.蒜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国出版界终于出版了中译本"马基雅维利全集", 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聊记所感如上.王焱2O11年9月50日。
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线索整理答案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时间
1861-1894
1895-1898
1901-1911
1894-1911
1915-1919
1919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面 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甲午战争失败 德国抢占胶州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 侵华之后,清政府面临
严重的社会危机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
运动纷纷失败
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启 蒙运动,使得民主与科学 深入人心;全盘西化否疋 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存在 简单绝对的特点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 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准 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理念
建立政体
后世影响
启蒙运 动
理性; 批判封建专 制和中世纪 宗教神学
17世纪英国
18世纪法国
霍布斯、洛克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 梭、狄德罗
伏: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 君主,主张言论自由
孟: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 明 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 分立的原则,主张建立法治国 家
卢: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教育:京师同文馆;派遣
留学生
组织学会:强学会
发行报刊:《时务报》、
《天演论》
维新变法:1898年光绪颁 布“明定国是”诏,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变法。废八股,提倡实业, 编练新军
“新政”举措:废科举、 办学校等
“预备仿行宪政”:改革 官制
“预备立宪”:成立“皇 族内阁”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 中会
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 来了空前的浩劫
国开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第3套)
国开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第3套)一、判断题(每题2分)1.社会契约说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
A .对B .错正确答案:A2.宽容是互相冲突的观点和立场之间互相理解、彼此允许存在,并力求说服和影响对方的行为态度。
它是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一种比较文明的行为方式。
A .对B .错正确答案:A3.自由主义的社会的正义模式与社会主义的社会的正义模式完全不同,前者建立在集体主义以及支持社会平等和公社制的基础之上,而后者建立在个人主义和知识精英责任的基础之上。
A .对B .错正确答案:B4.政治行为研究属于微观政治研究。
A .对B .错正确答案:A5.文艺复兴以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人恢复了政治学的地位,从而开辟了政治学独立发展的道路。
A .对B .错正确答案:A6.文明秩序是良善治理的结果,而良善治理首先依赖于科学化管理。
A .对B .错正确答案:B7.现代自由主义将自由延伸到广义的概念,在如何确保个人自由问题上,除强调消极自由外,更强调积极自由的重要性。
A .对B .错正确答案:A8.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A .对B .错正确答案:A9.机会平等指坚信人生而平等,强调人的生命在价值上是等值的。
A .对B .错正确答案:B10. 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被视为现代政治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
A .对B .错正确答案:B11.君合国和政合国都是比较特殊的复合制国家类型。
A .对B .错正确答案:A12.按照柏拉图的观点集体生活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正义”。
A .对B .错正确答案:B13.商鞅指出,政治就是用权,“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B .错正确答案:B14.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A .对B .错正确答案:A15.根据柏拉图的观点,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生活;要过社会生活,就存在组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的三个时刻 : 马基雅维利 、 霍布斯与洛克的递进展现
任剑涛
(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
摘要: 一般论者倾向于分别审视国家必须统一、国家 必 须 强 大与 国 家 必 须 规 范 这三 个 现代 建 国 的 关 键 时 刻。但是,将展现这三个时刻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与 洛 克 的 国 家 建 构思想关 联起 来 分 析, 可 以 发 现,现代 国家建构必须递进性地经历这三个关键时刻,才能成 为 规 范 意义上的现代 国 家。倘若 现代 建 国 的 过 程 停 留 在 第一个时刻,而未能循序递进到第二个和第三个时 刻,那 么 生成 的 国 家 就 必 定 是一 个 畸 形 的 国 家。 现代 建 国 的三个关键时刻并不是必然连贯出现的,它可以是 断 裂 的。而 一 旦 断 裂,现代 国 家 建 构 也 就 中 断。 三 个 时 刻 必须展现完毕,建构现代国家的任务才告完成。就此 而言,一 切 建 国 者 和 致 力 于 阐释 建 国 的 政治 思想 家, 都 必须规避将建国限定在三个时刻的某一时刻之理论—实践陷阱。 关键词: 建国时刻; 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 洛克 中图分类号: 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46 ( 2013 ) 02-0189-16
③ 中世纪这种政教合一的国家特征 ,与古代和现代都极为不同 。 ” 最初是如何产生的。 传统的国家形态分别与呈现这些形态的地区的政治情形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些国家形态并不具有
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适应性。在形式构成上讲, 古代传统国家形态具有可比较的类似性质 ( 如都经历 了城邦制度阶段) 。但从实质结构上讲,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都是其区域环境的产物 ,只有现代国家形 态才具有跨区域、跨文化的普适性特点,这是因为现代国家的生成动力与传统国家完全不一样 。从物 质角度讲,现代国家在 15 世纪的国家征服逻辑当中建立起来, 但这一逻辑并不是古代那种纯武力性 的,更为重要的现代征服逻辑蕴涵在市场经济形式中。 从观念视角看,15 、16 世纪兴起中的现代国 家缺乏政治理论上的系统归纳。现代统一国家最初呈现为绝对君主制国家 ,其成熟形态是施行宪政民 主制度的民族—国家 ( nation state) 。在绝对主义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阶段, 出现了现代 国家理论。一直到民族—国家完形时,现代国家随这一过程展开的国家理论建构才相应趋近于成熟。 此时,国家的基本理念如自由、平等、博爱,国家的制度安排如宪政、民主与法治,国家的现代宏观 结构如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离与互动 , 才由政治理论家加以正当化, 成为国家建构理念的诸构成要 素。对上述国家要素的综观性论证,不仅要依靠政治学来完成,也依赖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 科来完成。 就现代国家的实践推进过程来讲 ,法国在绝对主义君主制国家建构上力拔头筹 ,它率先在欧洲建 成令人艳羡的统一国家。但是,法国并没有提供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早期国家建构的理论论证 ,倒是 尾随在法国后面,以其为楷模、试图建构统一国家的意大利,为这一国家形态提供了理论证明 。从而
建国的三个时刻: 马基雅维利、霍布斯与洛克的递进展现
191
人、奴隶逐渐成为兵员来源,并借助战功取得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因此,古希腊城邦制度不得不改变 其家庭—国家紧密联系的初始制度,逐渐建立起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公正取向的城邦制度。随着获得 公民身份的城邦成员增多,国家规模扩大,家庭议事式的政治结构不敷应用 。而基于相对周全考量的 民主制度的设计,成为希腊人的独特创制。在库朗热看来,希腊古典国家的诞生是四次革命的产物: 首先是去君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教权与政权分离开来 ; 其次是家庭组织革命,将长子特权废除,促 使氏族社会解体; 再次是国家成员革命,使平民进入城邦; 最后是公民权利革命,不仅拉近了富人贵
① 本文认为,这是对现代国家设计不连贯也就是一种扭曲性的理解 。为此,将以上三人 观察和论述。 递进展现的建国三个关键时刻连贯起来进行分析 ,便成为准确理解现代国家建构情形的前提条件 。围
绕这一建国时刻立论,致力于建构现代国家的人们才足以规避现代国家设计的理论 —实践陷阱。
一、天壤之别: 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分界
现代国家是 “人为设计” ( artificial design) 的结果。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各个致力建国的政 治家们自觉追求的政治活动结果 ,二是政治思想家们理性提炼的规范政治体 。就现代政治家们对国家 建构的尝试来讲,其理性性质弱于后者,但实践特征胜于前者; 就政治思想家对现代国家建构的贡献 而言,其理性成果强于前者,但实践引导弱于前者。但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看,政治思想家对现代建 国的设计,具有从理论上探究的优先性。 一般而言,政治思想界习惯于就某个政治思想家的论述来处理现代国家的设计问题 ,比如就马基 雅维利区分政治与道德的界限来看现代国家的本质 。这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思考方式 。现代国家的设 计是经由数代政治思想家的共同努力 ,才克尽理论建构之功。从现代政治思想史来看,如果不是马基 雅维利、霍布斯与洛克对现代建国三个关键时刻 ( three critical moments of state construction) 的递进展 现,人们不可能完整地把握现代建国的总体状况 。而对这三个时刻,政治思想界习惯于将其分别加以
⑤ 家火制度的崩溃导致国家结构的萌生, 这一崩溃的动 所有古典文明国家未曾出现过的国家形式 。 力,不仅是家庭规模的扩大,而且是古代战争的频仍。古希腊城邦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家庭 、家族的成
员日益无法应对需要。家火制度时期的希腊城邦,人数不多,封闭性过强,资源明显短缺,于是外邦
① 在西方政治学界,对于现代早期 ( early modern) 的研究,集中在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分道扬镳而据以成型的政治史上 。 参 : 《利维坦的诞生— — —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的国家与政权建设》 导论,郭台辉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见托马斯·埃特曼 年,第 1-4 页。 ② ③ : 《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前的历史 》 第 6 章,吴象婴等译,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 参见斯塔夫里阿诺斯 : 《中国古代社会》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95 页。作者指出,周代 “大宗、小宗的族长同时 参见何兹全 第 149-165 页。 。 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他们在家的族权和在国的统治权是合一的 ” : 《古代 城邦— — —古希腊罗马祭祀、 权利和政制研 究 》 ,谭 立 铸译,上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2006 年, ④ 参见库朗热 第 15-38 页。 : 《古代城邦史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61 -83 、237 -260 页。 该书将世界范围内主要古代文 ⑤ 参见日知主编 明形态的初期国家形式放在 “城邦史” 的框架中加以比较研究。唯独古希腊 ( 尤其是雅典) 晚期对现实制度进行批评的、 柏拉图式 的 “理想国” 城邦制度,是其他古代城邦制度所没有的建构 。
① 着根本区别。
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既在实践上也在知识上有区别 。实践中的国家形态是一个政治史的问题 ,不 属于这里要考察的对象。知识形态的国家是本文关注的核心 。简而言之,在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和洛 克递进性地从理论上对现代国家进行自觉 、系统、深刻的知识学概括之前,一切关于国家的知识形态 上的论说都属于传统国家的知识言述 。 在对现代国家进行理性设计以前 ,传统国家以其呈现的实际形态,可以区分为几个类型: 第一,暴力征服型国家。众所周知,古典的帝国 ( ancient empire ) 形态, 都是暴力征服型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元帝国、清帝国, 西方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 更早的亚述帝国, 都是典型代 表。这些超大型古典帝国的建立是诉诸战争征服的结果 ,而其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骑马民族或者游牧 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征服。在简单的暴力逻辑基础上,古典帝国成功建立起来。国家在暴力基础上产生 ② 的一套复杂政治建制,就此获得了它延续至今的公认特质 。 第二,经家庭结构放大构成的政治社会 。最典型的是古代中国承自周代的国家结构。 众所周知, 从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 从一般社会结构进入政治社会结构, 中国 “拖曳着氏族血缘的巨大尾 。周代的宗法制就是一种家国同构的体制 。君臣、父子、夫妻、 兄弟、 朋友, 这种伦理—政治关 巴” ③ 将家国统合起来的方式是 “事父以孝, 故忠可移于君 ” , 这一原则 联结构构成了国家的基本结构。 构成了中国古典统治史的基本法则 。 第三,城市—国家 ( 城邦) 类型。这一类型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代表。 这一国家结构呈现了 初始文明结构 ( 家火制度) 以及抽象的、 理性设计的古典制度两种形态。 前者的国家结构形态与东 ④ 后者则是由苏格拉底 、 柏拉图、 亚里 方国家类似,主要是在家庭关系扩展的基础上构成国家体系 。 士多德三代师生着手设计的。 柏拉图的 “理想国 ” 便是希腊作别家火制度, 建立在超越血缘关系、 立于政治关系基础上的国家形态 ,进入以公正为导向的古希腊典范国家形态的标志 。这一形态是其他
190
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 2 期·政治学
地解决了国家的理论建构任务; 而如果古今国家形态具有根本差异 ,那么今人就必须另起炉灶,构建 “现代的” 国家框架。只有在弄清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人们才足以进一步揭示建构现代国家的政治思 想进程是否由某一思想家一次性 、一揽子地解决了的问题。 一般而言,论及国家建构和国家发展的理论 ,都将之放在自然历史延续的过程中 ,借此消除古今 国家之间的界限,力图把国家看做政治体自然演变的过程 。从国家作为统治机制的本质特征上讲 ,这 一看法是有根据的。但如果从国家的历史结构特征上看 ,这一看法则掩盖了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根 本结构变化。在古今两个时间端点上,传统国家 ( 古 ) 与现代国家 ( 今 ) 结构上的本质性特点存在
① 古希腊 ( 罗 族与下层阶级的距离,而且以公众利益作为政制运作的导向 ,民主制度就此确立起来。 马) 经历四次革命之后,政治体制运行于新的民主准则之下。 苏格拉底三代师生因应于城邦制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