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制建筑-天坛共20页

合集下载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是中国古代敬神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南部,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祭天之地。

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天坛的建筑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布局和精巧的结构,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首先,天坛的建筑特点之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

整个建筑群体的布局在几何形状上呈现出完美的圆形,象征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从外部看,天坛的围墙是圆形的,以示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在内部,有一个三层的圆形祭坛,分别是圆形的祈年殿、圜丘、祈谷地,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形成层次感。

这种建筑布局力求达到宇宙与人类之间互动的效果,凸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其次,天坛的建筑特点是独创的木质结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被广泛应用,而天坛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采用了优质的木材,如楠木、香樟木等。

这些木质结构具有优良的弹性和稳定性,能够抵御风霜雪雨的侵蚀,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同时,这些木构件经过精巧的加工和榫卯结合,形成了宏伟的建筑形态。

木构件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木工技艺的卓越成就。

第三,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在于其丰富的色彩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搭配,在天坛中也不例外。

天坛的建筑表面采用了多种鲜艳的颜色,如黄、红、绿等,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瑰丽多彩的景观。

这种色彩应用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黄色被视为帝王的颜色,代表皇权和权威,因此在天坛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黄色的应用。

这些丰富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包括对数学和天文的运用。

天坛的建筑群体严格依照数学法则和天文知识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例如,圜丘的直径是祈谷地的约3倍,正好构成了一个黄金分割的比例。

这些精确的计算和布局使得天坛的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和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科学与艺术的并重。

天坛

天坛

谢谢观看
天坛公园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
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
天坛建筑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主要建筑圆丘坛、祈年殿、皇穹宇 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圆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天坛内外两重坛垣也是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 其技术构造也因建筑外形的特点和“天”的含义而采用奇数、年数等与之相关的数字,主体建筑屋面覆以蓝色琉 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此外,天坛建筑集古代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 态学于一炉,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时间与空间在建 筑上的体现,又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明代“大祀殿”平面图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 清乾隆十二年(1749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 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
1951年,天坛被定位为“文化公园”,北京市人民政府组建天坛公园管理处。 1957年10月28日,天坛被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破四旧”时期,天坛将祈年殿等处匾额换成毛主席像,避免极左思想破坏天坛,使古建筑免于劫 难。 1970年,天坛整修,时任北京市委常委的万里同志坐镇现场,力排“破掉一切封建”的主张,坚持按原样修 缮天坛内的古建筑。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天坛成为群众避难场所,约1.7万户6.5万户居民在天坛内安置。 1974年至1979年,天坛圜丘西北堆起修筑人防工程的弃土,高32米。 1985年,天坛斋宫剧场拆除,腾退商业店铺,开设展览。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史-天坛

中国建筑史-天坛

论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及其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艺术在古代中国,天地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之所以古代帝王自命为“天子〞,也是为了借天地的名义,让自己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认可与尊重,这足以表现出在那个时期中国百姓对天地的信奉程度。

而且风调雨顺一向是粮食丰收的重要条件,在那个农耕时代,人们在祈求丰收时往往都会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

古代帝王也对天地是非常的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来进行,因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这才有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祭天建筑,这些建筑中,北京天坛是最宏伟、最精美的一个。

北京天坛的建筑设计特点:天坛闻名于世,既因为其宏伟的宫殿建筑,还因为它在声学上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时的创新应用,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这三处让人们为之称奇的设计就是使天坛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杰作,不仅是赋予了封建意义的统治者的工具,也是现在人们探索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

首先是名为“亿兆景从〞的天心石,当人们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处发出声音时,四面八方竟会传来悦耳的回音,这仿佛是上天正在对人们传达什么重要的讯息,不禁使人们更加相信这里就是连接上天的地方。

虽然这些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使天下百姓归附而强加的意义,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天心石所处的位置正是圜丘坛的中心,石坛的周围有着三重石栏,石坛以外还设了两道逆墙,这时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的石栏和逆墙上就同时从四周向天心石折射回来,并且因为圜丘的半径和回音传回的时间较短,使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哪个是原音哪个是回音,又由于回声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使听起来既洪亮悦耳又连续不断,才让人产生了与天对话的感觉。

再者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回音壁,这个曾出现在小学课文中的院墙,激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列为中国四大回声建筑之首了。

天坛

天坛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北京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 北京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 15世纪上半叶 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 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 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 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 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 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 心位置。同时, 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 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佳旅游时间
• 最佳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两季。 最佳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两季。这是因为天坛的绿化主 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 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长时间暴露在太阳 下容易中暑;如果冬天去又太过于冷清。 下容易中暑;如果冬天去又太过于冷清。但冬天去有一个 好处, 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这个冷清的时段好好体会天坛那些声 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当然, 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当然,不管是什 么季节,想仔细欣赏那些古建筑就最好早点去。 么季节,想仔细欣赏那些古建筑就最好早点去。
天坛的建筑思想与布局
•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 表现“ 的至高无上。 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 天建筑群之一。在布局方面, 天建筑群之一。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 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 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 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 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 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 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 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 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 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 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 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 形似“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 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 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 圜丘撼人心魄的是它的神秘,古人 臆想中与天神接触所应具备的一切 气氛,圜丘台都具备了。它的建造 完全照应了古人“天圆地方”之说。 ☞神秘的圜丘
• 值得一提的是,人站在天心石上讲 话,声音嗡鸣,有很强的共鸣效果, 仿佛与天神交流,非常的玄妙,又 好似人在与自然在对话,“天人合 一”的境界由此达到。
• 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于 一炉,是古代建筑精品的代表作。例子研 究年殿 的历史与建筑思想
• 祈年殿所展示的美学:祈年殿的外部 • 祈年殿体现的数学与力学:祈年殿的
内部
祈年殿历史与建筑思想
• 起初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后来明嘉靖 皇帝二十四年重建时,为符合“天圆地方” 思想,遂改建成上青,中黄,下绿(象征 天,地,谷的颜色)的三色琉璃瓦的三层 重檐圆形大殿,并更名为大享殿。至清时 改称为祈年殿,乾隆十六年修缮时,将三 层琉璃瓦檐一律改成青色,光绪十五年间 (公元1889)毁于雷火,现存建筑乃按原 样复建。☞
• 清乾隆年间,天坛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 建及修缮。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圜 丘,改建皇穹宇,改“大享殿”名为祈年 殿,并将大享殿三色瓦统一为青色,使得 天坛建筑象征寓意更加丰富。
• 十九年(1754年)天坛西门外垣之南建门 一座,称“圜丘坛门”,形成了天坛南北 两坛单独成制、规制严谨的格局。
天坛的历史背景
• 原始社会的人类因为敬畏自然的力量,发 展出崇敬天地的仪式,至周代封建时期, 逐渐出现中国独有的礼制建筑。发展至明 清,朝廷将敬奉天地日月以及风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视为国家重要祭典,执掌这种对 自然的祭祀权力,可以彰显朝廷的正当性。 天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作为皇帝祭 天、祈雨以及祈祷五谷丰收的礼制建筑。
• 天坛的建造属于儒家的鬼神信仰,就 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君亲师”的纲常 思想,历代帝王在渲染神权的过程中, 通过将天庭比拟人间,亲自掌握祭天 大礼以及褒封神祗封号等手法,扩大 对皇权威力的信仰,加强“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的观念。

北京天坛祭天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祭天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祭天文化遗产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象征。

每年的祭天仪式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让人们感受到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坛是明代永乐年间(1409年)建成的,占地面积约273.31公顷。

它由圜丘坛、皇穹宇和配套建筑组成,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庄严肃穆。

天坛被设计成一个圆形的祭坛,具有中国古代宇宙哲学的思想内涵。

圜丘坛是其主体部分,代表了天地交映之处,是帝王祭天的地方。

每年的祭天仪式是天坛的重要活动之一。

这一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仪式从清晨开始,以祭天礼仪为主,如祭黍、上献等。

整个过程充满庄重和肃穆,彰显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尊严和威严。

仪式结束后,还有各种民俗文艺表演和庙会活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北京天坛祭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的保护工作长期以来得到了高度重视。

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天坛的维护和修缮工作,确保其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同时,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天坛进行研究和保护,保留了大量有关文化遗产的信息。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保护天坛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有助于将天坛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北京天坛祭天文化遗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祭天仪式和参观天坛,为北京的旅游业贡献了可观的利润。

同时,天坛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也吸引了很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通过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北京天坛祭天文化遗产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天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同时,天坛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天坛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的博大精深。

北京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公园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前身为大祈殿,始建 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 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 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 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 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 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 米。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 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 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 周天星宿。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平面布局和特色
平面布局
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各有坛墙相围。 外坛墙总长6414米。内坛墙3292米,北面围墙高大,均为半圆形; 南边的围墙较低而呈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中轴线布局。天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 端,南 有圆丘坛,北有祈年殿。南北两坛之间由一条长360米,宽28米, 高2米多的“丹陛桥”相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 。 整个建筑位于林海之中,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 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 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 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CONTENTS

天坛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天坛的平面布局和特色

天坛建筑细节和祭祀

天坛的局部和个体建筑
壹 天坛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起源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 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 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 天坛公园的格局。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 总面积为273公顷。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将屋瓦改为 下层石栏望柱饰“朵云”

天坛简介介绍

天坛简介介绍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礼仪文化
礼仪制度
天坛的礼仪文化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重要体现。在这里,帝王会按照严格的礼仪制度进 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和对祖先的怀念。
礼仪规范
天坛的礼仪文化不仅体现在祭祀活动中,还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这里,人们需要遵守 严格的礼仪规范,如言行举止、服饰穿戴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建筑尺度
天坛的建筑尺度宏大,以祈年 殿为例,其高度为38米,直径
为32米,巍峨壮观。
装饰艺术
雕刻艺术
天坛的雕刻艺术精湛,如祈年殿 上的龙凤石雕、丹凤朝阳壁画等 ,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彩绘艺术
天坛的彩绘艺术也十分精美,主要 建筑上的龙、凤、云、花卉等彩绘 图案,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建筑装饰
天坛的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如祈年 殿的琉璃瓦、祈谷坛的青铜鼎等,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发挥品牌价值带动区域发展
充分挖掘天坛的品牌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 文化产业繁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THANKS 感谢观看
机遇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对天坛的保护力度,提供了资金 和政策支持。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为天坛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
05 天坛的旅游价值
天坛的旅游价值
• 天坛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神圣场所, 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占 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 园林景观。
旅游推广
天坛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 游客前来参观。在旅游推广中, 天坛注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 产品,让游客在游览中了解和体 验天坛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传统礼制建筑-天坛

中国传统礼制建筑-天坛
中国我礼们制毕建筑业—啦天坛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SZM
北京天坛是中国礼制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建筑由内外两重城墙环 绕,主要建筑有圜丘坛 、皇穹宇、祈年殿
圜丘 [yuán qiū]
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位于天坛南半部,坐北 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始建于嘉靖 九年(1530), 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 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 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 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 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 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 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 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 是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 精巧,富丽华贵,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 北,是供奉圜丘坛祭 祀神位的场所,存放 祭祀神牌的处所。始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初名泰 神殿,嘉靖十七年 (1538年)改称皇穹 宇。 初为重檐圆形建筑, 是圜丘坛的正殿,清 乾隆十七年(1752年) 改建为今单檐样式。 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 功效,俗称回音壁。
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 效,俗称回音壁。历史 上皇穹宇围垣的传声功 效颇使人迷惑。 1953年,汤定元教授对 皇穹宇建筑的声学效果 进行了测试,认为皇穹 宇围垣周密,表面光洁, 使声波不被墙体吸纳, 进而发生了反射,于是 产生了回音,形成了独 特的声学现象。这是历 史上第一次对天坛诸建 筑的回声现象进行的科 学解释。

天坛(选修)PPT课件

天坛(选修)PPT课件
15
1、历史沿革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 四年(1749年)扩建,是明清两朝冬至祭天 的场所,自清乾隆开始,也是孟夏祈雨之所。
16
2、建筑规制及特点
圜丘坛周围共开有四个门:南为昭亨门, 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
圜丘坛周围砌有内圆外方的两道墙,表 示“天圆地方”之意。
29
(3)燔 柴 炉
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 坐南朝北,圆筒形,绿琉 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 各出台阶九级。
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 大典时焚烧祭祀正位(皇 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30
(4)瘗坎
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由 绿琉璃砖砌成,圆形,直 径约1米,深约0.3米。
瘗坎用于瘗埋牛尾、牛毛、 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3、清乾隆时,对天坛进行调整、充实,使其成为 最大的皇家祭坛。
7
4、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成了列 强的兵营与司令部。
5、1915年 袁世凯在天坛演出了最后一场祭 天丑剧。
6、1918年天坛正式对外开放。 7、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8
一、概 况
(四)、天坛的布局特点
1、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之主宰,皇帝则是“天”的儿子,自称“天
子”,“受命于天”而统治人间。天坛便是这
种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是皇帝对天称
臣、顶礼膜拜的地方,目的是维护其封建统
治。
6
一、概 况
(三)历史沿革
1、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当时为天地 坛;
2、明嘉靖年间,在北郊建地坛,并对原天地坛进 行改建、扩建,更名为天坛;
31
(5)燎 炉
燎炉专门用来焚烧祭天 时配位、从位前供奉的 贡品,以配位、从位的 多少而定。圜丘共配位8 个,从位4个,因而燎炉 共计12个。

北京天坛古代祭天之地历史建筑群

北京天坛古代祭天之地历史建筑群

北京天坛古代祭天之地历史建筑群北京天坛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也是古代祭祀农业神和天地的重要场所。

它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合了文化、宗教和艺术的元素,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完成于1420年。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73公顷,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祈年殿、圜丘坛和皇穹宇。

祈年殿位于北边,是举行祭天仪式的主要场所。

圜丘坛是供奉祭天神牌的地方,形状为三层圆形墙体,代表了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

皇穹宇则是祭天台顶部的建筑,采用典型的中国官方建筑风格,象征着天穹。

整个建筑群被城墙和护城河所环绕,形成了独特而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祈年殿的“回音壁”和“祈年门”。

回音壁是圆形的墙体,坐在墙内的人可以听到墙外人的说话声,而墙外人却听不到墙内的声音,这被称为“三人成音”,被赞誉为世界上的奇迹。

祈年门是祈年殿的大门,由两个门廊组成,形状独特。

墙体上的彩绘图案以龙和凤为主题,寓意着皇帝和帝后的尊贵与祝福。

天坛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祭天仪式中,皇帝代表天地之间的纽带,表达人与天地的和谐与无间。

而天坛的建筑布局和设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农业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愿望。

因此,天坛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

如今,天坛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和旅游的重要景点。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学者。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庄严,了解古代祭天仪式的庄重与意义。

同时,天坛也成为了北京城市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宝贵之地。

总之,北京天坛古代祭天之地历史建筑群是一座庄严而美丽的建筑奇观,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见证。

天坛

天坛

圜丘坛台阶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 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 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 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 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 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 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 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 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 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 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 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2“色”的象征:如明代 祈谷坛祈年殿的三重檐攒 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 用青、黄、绿色琉璃瓦以 象征天、地与万物。清重 建时将三檐均用蓝色琉璃 瓦,只取其象征“天”的 意象。再如另外一个单体 建筑皇穹宇亦为蓝色琉璃 瓦攒尖顶,有同样的寓意。 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 色)。

3“数”的象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天 坛的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是主体。圜丘坛 的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古代 以奇数为阳数又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 数”。坛的上层直径为当时计量单位营造尺1×9 丈=9丈,中层直径3×5丈=15丈,地层直径 3×7丈=21丈,全符合阳数。台阶、栏杆的数量 均取九的倍数。坛面用艾叶青石,中心是一圆石, 圆心外有九环扇面形石块,每环的石块亦为九的 倍数。即,9×1,9×2,9×3……9×9。中层、 下层也是如此。除了坛面外,台阶、栏杆所用的 石块也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九重天的象征。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 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 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 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 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 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 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 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 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如下:
一、建筑特点
1. 建筑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个圆形区域,内圈为祭天区,外圈为祈年区,两个区域之间由环形的墙壁隔开。

2. 建筑材料:天坛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大圆形建筑,即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这三个建筑都是由木材构成的。

3. 建筑形式:天坛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其建筑主要采用圆形和方形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

4. 建筑装饰:天坛的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美学意义
1. 宗教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其建筑和装饰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2. 历史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 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和装饰非常精美,其采用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手法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

4. 哲学意义:天坛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在建筑中得到了体现,也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天坛的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非常丰富,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不仅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哲学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与天坛有关的知识

与天坛有关的知识

与天坛有关的知识天坛,位于中国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坛的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

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

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

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

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

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天坛的建筑布局和整体构造上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天圆地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在建造天坛的过程中也运用了这种思想。

例如圜丘坛在南面设三个台阶,而在北面却设为两层,这并不是设计者的疏忽而是故意为之。

因为我国古代把单数称为阳数,“九”是阳数之极,象征着天体的至高至大。

而我们习惯称南方为阳面北方为阴面,阳面用阳数三层台阶意为接进天之阳气以求得皇帝的健康长寿,阴面用双数二层台阶意为接进地之阴气以求得国土的安定祥和及风调雨顺。

中间一层又意应着人事。

这也正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同时每层台阶的扇面都均匀地铺设着艾叶青石台面铺墁用石根据四周尺寸均分为九块扇形艾叶青石组成。

艾叶青石因其产地距京较近多产于房山又称房山汉白玉。

天坛及天坛文化

天坛及天坛文化

第八讲天坛及天坛文化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以其特殊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誉其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第一节天坛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祭天概况中国古代先民在自然神崇拜的过程中,逐渐认为天神是主宰一切的神。

帝王则为取得多数人的服从,说自己受命于天,是天神之子。

祭天仪式起初在森林的空地中进行,后选择与天接近的大山,自周代开始进行“泰山封禅”,为方便起见,又在国都南郊筑坛祭天,如汉代在长安城南郊、金代时在中都丰宜门外、元代在大都丽正门外东南七里筑坛祭天等。

二、明清时期的天坛明初在南京建圜丘坛和大祈殿,永乐十八年(1420)在北京正阳门外五里建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其南建圜丘坛,以后统称天坛。

至清乾隆年间对天坛进行大规模扩建,修建斋宫、扩建圜丘坛、改大享殿为祈年殿,成今日之格局。

光绪十五年(1899),祈年殿遭雷击烧毁,1896年重修。

三、民国时期的天坛清亡后祭天制度废弃,天坛对外开放,但军阀和日本侵略军都曾驻军于此,破坏古建,解放前夕国民党守军曾企图在此建机场。

四、解放后的天坛解放后人民政府投资对天坛进行大规模整修,1961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天坛受到一定程度保护,但也有部分坛域被占。

近年按照恢复天坛的总体规划,恢复了内外坛墙。

收回了部分占地,整修了祈年殿,古坛原貌再现有期。

第二节天坛的主要建筑一、概述天坛的主要建筑可概括为一、三、五、七、九,一为一条轴线,北到北天门,南到昭享门,全长1250米,包含了天坛所有主要建筑。

三为三道坛墙,即外坛墙、内坛墙、内坛内分隔圜丘坛和祈谷坛的隔墙。

五为五组建筑,即内坛的圜丘坛、祈谷坛和斋宫,外坛的神乐署和牺牲所。

七为七峰东岳,即明代置放于北宰牲亭院之南的七块大青石,其来历众说纷纭。

九为九座坛门,即内坛圜丘坛的泰元门、昭享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的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外坛的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