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所谓以史为鉴,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理解其现状。

鸦片战争西方以坚船利炮强加的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和革命,整个社会思维方式的变化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可以说道,儒家的整套伦理就是家族新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理论特别强调人们各自的边线,君臣父子,每个人都必须饰演不好各自的角色一方面理论规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平衡,但另一方面,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就是不公平的,三纲五常特别强调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顺从,沦为统治者的统治者工具。

而正是思想的幽禁才引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渐渐掉入有利地位。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而西方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也一步步的把专制推至历史的顶峰,人性被忘却,没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半封闭和无知。

四大发明被用做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做生产关上中国大门的利炮。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还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任然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现代化的火种才得以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第一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竊查此書,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

茲將其優點概括言之: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爲而發;故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瞭,則其學說不易評論。

而古代哲學家去今數千年,其時代之真相,極難推知。

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物件,始可以真瞭解。

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否則數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種同情之態度,最易流于穿鑿傅會之惡習;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

然若加以聯貫綜合之搜集,及統系條理之整1/ 33理,則著者有意無意之間,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環境,所熏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

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此弊至今日之談墨學而極矣。

今日之墨學者,任何古書古字,絕無依據,亦可隨其一時偶然興會,而爲之改移,幾若善博者能呼盧成盧,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國號稱整理國故之普通狀況,誠可爲長歎息者也。

今欲求一中國古代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所以宜加以表揚,爲之流布者,其理由實在於是。

至於馮君之書,其取用材料,亦具通識,請略言之:以中國今日之考据學,已足辨別古書之真僞;然真僞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僞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总体感觉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

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读《中国哲学史》的几点看法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按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分为上下两卷,各16章。

子学时代讲先秦诸子,主要阐释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易经哲学。

经学时代则阐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之后从儒家思想中延伸出来的经学,从董仲舒开始,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一词在西方有久远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是哲学研究内容。

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对“哲学”一词的定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绪论中讲到,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分:宇宙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世界的道理;人生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人生的道理;知识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知识的道理。

这三种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末一直普遍流行,可见西方哲学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二、中西哲学差异:从横向来看,与古希腊这三位西方哲学奠基人对应出现的文明,便是在东方华夏文明历史中的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尤为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

然而从“哲学”这一角度来看,这两个各处于中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却完全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

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

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表达了杨朱的根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

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在答复下列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

“物〞即为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

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

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

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

“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确实比“物〞更重要。

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

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

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

“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

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

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表达。

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读《中国哲学史》有感1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学习,那么无论如何思考,我都无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还将越来越多,因而我翻开了《中国哲学史》。

在我的脑海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幼儿园时我总会被老师打骂,有时是因为看窗外走神而没能回答她的问题,有时是因为不知道字该怎么念,有时是因为算数算错了……总之,在讲台上,伸手即耳光,毫无底线畏惧,亦无师道操守。

那时候傻,没告诉家长,也没想过怎么解决。

这段回忆无疑是苦涩的,但苦涩的回忆亦不止这一段。

在理想社会诞生前,每个人在这一辈子里都或多或少会成为受害者;有时也正是因为当过受害者,体会了这种痛苦,才不忍心再施害于他人。

孔子一生倡导的“仁”,就是希望人们都能以己之所爱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恶勿施于人。

因为我了解那种痛苦,因此后来我也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让别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过那时仅仅是出于同情而并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有时也仍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感到痛苦。

但在体会了孔子对仁的解释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了这种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每当我感受到一种痛苦,我就把这种感觉记住并提醒自己将来不许这么对别人;每当我感受到一种快乐,我也会提醒自己尽己所能让别人也拥有之,就像我们得知歹徒行凶时会义愤填膺,而看到弱者获助时会心满意足。

这样的观念让我经常活在阳光之下,因为这就仿佛是在拯救自己,同时也是在践行一种伟大的价值情怀。

现在人们总觉得生活没有安全感,总是害怕别人会伤害自己,究其根本,在于社会尚未能很好地践行“仁”的观念。

试想中国之十三亿人,任何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乘以十三亿,其社会意义都会是巨大的;然而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么,却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是怎么才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呢:当年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当今吾辈亦应取其思想精华继承并发扬之!何时才该感到幸福?怎样才能算作成功?其实问题的答案高中时就已经从我的眼前掠过,但直到读到《中国哲学史》中庄子那一章时我才意识到。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1通读全书,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从先秦到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代,无数的哲学家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不断在探索、在论述、在批判、在前行。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开中国历史,哲学是从懵懂开始,到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期。

似乎又有一种不服输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秀”。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上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统治中国思想上千年。

期间,佛教对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神不灭论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来慰藉人们心灵。

当然,其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但范缜的“神灭论”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间数百年没有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哲学家,直到王阳明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阳明心学不愧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

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国本土,构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篇一:对中国哲学史的感想】利用寒假闲暇时间读了哲学史,阅后感触颇深。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信仰神,信仰的唯一性创造了上帝。

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敬畏神,敬畏的多元性泛化了宗教。

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的神,而其最高神是宙斯,掌握雷电,因为她是海洋民族。

海上航行,远古先人,命系于风雨雷电,跟不可战胜的自然力相抗争,与其敬畏,不如祷告。

到后来,原始的诸神退位,虔诚的信仰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上帝,最终有了基督教。

中国神话里也有许多的神,而其至上神就叫“帝”,或叫“天帝”与“上帝”。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

”中国的帝即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因为她是内陆民族,山林田泽各具不同的自然神力。

对各种各样的神的敬畏,直到对至上神的敬畏都犹如对祖宗神灵的敬畏,所以她不会出现宗教,到最终也只不过是准宗教的泛化。

信仰神的民族外向而重逻辑思维,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或者说神学体系;因为他们要证明上帝的唯一性,要善于在论辩中建立自家的学问,而辩论当然得有逻辑的支撑。

敬畏神的民族内向而重悟性思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或者说神学体系;因为他们无须证明神的多样性或至上性,只需表述自家的学问并非难于对手,所以更多智慧的思辨与理论的重沓。

最让人回味的是中国哲人的执着精神,“吾道一以贯之”,虽然历代哲人都有各自的理论,但无论儒释道或三者的融合,睿智中都表现出了一种“仁”的内敛。

在为人原则上,坚守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代圣人言者多,自家创见少,后终无大的建树,即哲学难成体系。

然而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量变而质变,一当走出敬畏的圈子,融会东西方哲学的合符人类仁善知识的精髓,哲学大厦的建立“必有王者兴”。

世界在发展,文化在交流,逻辑的严密与思辨的领悟相碰撞,东西方哲学优势互补而共追,完美的哲学体系必将产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吗?两书均未谈到。

只是《西方哲学史》出自美国人,叙述客观而不重评述,《中国哲学史》出自国人研究机构,叙述简略而重评述,两书都很有阅读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

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

下面给您带来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8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8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8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篇一读《中国哲学史》有感“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

前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可能重复的,后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断重写的。

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

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

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中国近代哲学,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是中国近代哲学的酝酿准备时期,主要以龚自珍、魏源、洪秀全、郑观应等人的哲学思想为代表。

在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开始形成。

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等人适应民主革命的需要,把资产阶级哲学推进了一步。

孙中山的以进化论为特征的哲学思想,达到了较高水平。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此,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发展起来,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

它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革命,为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哲学始于思想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

哲学,始于问题。

(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读《中国哲学史》有感1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学习,那么无论如何思考,我都无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还将越来越多,因而我翻开了《中国哲学史》。

在我的脑海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幼儿园时我总会被老师打骂,有时是因为看窗外走神而没能回答她的问题,有时是因为不知道字该怎么念,有时是因为算数算错了……总之,在讲台上,伸手即耳光,毫无底线畏惧,亦无师道操守。

那时候傻,没告诉家长,也没想过怎么解决。

这段回忆无疑是苦涩的,但苦涩的回忆亦不止这一段。

在理想社会诞生前,每个人在这一辈子里都或多或少会成为受害者;有时也正是因为当过受害者,体会了这种痛苦,才不忍心再施害于他人。

孔子一生倡导的“仁”,就是希望人们都能以己之所爱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恶勿施于人。

因为我了解那种痛苦,因此后来我也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让别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过那时仅仅是出于同情而并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有时也仍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感到痛苦。

但在体会了孔子对仁的解释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了这种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每当我感受到一种痛苦,我就把这种感觉记住并提醒自己将来不许这么对别人;每当我感受到一种快乐,我也会提醒自己尽己所能让别人也拥有之,就像我们得知歹徒行凶时会义愤填膺,而看到弱者获助时会心满意足。

这样的观念让我经常活在阳光之下,因为这就仿佛是在拯救自己,同时也是在践行一种伟大的价值情怀。

现在人们总觉得生活没有安全感,总是害怕别人会伤害自己,究其根本,在于社会尚未能很好地践行“仁”的观念。

试想中国之十三亿人,任何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乘以十三亿,其社会意义都会是巨大的;然而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么,却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是怎么才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呢:当年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当今吾辈亦应取其思想精华继承并发扬之!何时才该感到幸福?怎样才能算作成功?其实问题的答案高中时就已经从我的眼前掠过,但直到读到《中国哲学史》中庄子那一章时我才意识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近我对中国哲学兴起浓烈的兴趣,于是找来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

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

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

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

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

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
洋兴叹。

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

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

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

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

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
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的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正在一步步的把专制集权推向历史的顶峰,人性被磨灭,何来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封闭和愚昧。

四大发明在中国被用作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作制造打开中国大门的坚船利炮。

哀哉!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潮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丽的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民众仍被奴役。

包括后来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眼看着现代化的火种正要燃烧,却被毛泽东酿造的灾难性的文革扑灭。

统治者号召群众起来集体做一件事在中国是一个传统,然而,历史上每每灾难的发生,并非有些人故意把大家引向灾难,而是他们坚信,只有他们才能把所有人带向光明。

当下中国有些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些人想提倡学习西方文明,我想,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正证实着我们在向更为民主的社会迈进么。

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那么,一个人“哲学化”的开端,就是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发展史,感受一下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厚重,再选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为“大道普传”时代的到来“人人高度哲学化”打下基础,保证自己不落伍,让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成为骄傲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