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中国传统文人的求学道路为先小学再诸子再到史书,这在现代都是有益处的。西哲比起子书实在太相对枯燥难解,而佛学又过于卷帙浩繁,这两方面虽然毫无基础,但都应当慎入。陋则陋矣,鄙则鄙矣,藏拙便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经不好念。还是要向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学习,先将中文基础打好,“学有余力,则至于文”。
范慎神灭与慧远神不灭
隋唐佛教
南北净土天台沩仰临济曹洞法眼(石头宗)云门
慧神慧智灵义青原石头云门
能秀远(岂页)祐玄行思希迁文偃
玄奘:《成唯识论》唯识教双离空有(我执、法执、增执、减执);识之四分;第一能变第八阿赖耶识(藏识、异熟识),第二能变末那识,第三能变前六识。注: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第五身识,第四鼻识,第三舌识,第二耳识,第一眼识。
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近来读他人的读书笔记,总能看到“一口气读完”这五个字。这对没有读过他人所读之书的人来说的确能够积起对书的阅读兴趣,因为对一些读者来说,体验阅读的酣畅淋漓是评价一本书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这个评价对小说类图书来说或许是种赞扬,但对一本哲学书籍来说,就不折不扣是个灾难了。
小说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所以并非所有的小说都不能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并非所有的小说家都会创作人们所易于接受的著作。小说流派中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荒诞主义、虚无主义以及没有主义的写作手法等等,似乎都必须要对他人作品有相应的欣赏的才华。某些小说家甚至会设置一些阅读障碍以迫使读者停下来进行思考。《红楼梦》对草灰蛇线写法的运用可谓神乎其神——不知多少心血耗费在对其的续编上。再如读意识流小说时,读者不得不抛弃传统的时间概念而追从作者的心理发展。在西方哲学书中更是如此,尼采即在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宣称现在的读者不能认真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所以他采取的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写作方式以迫使读者对诘屈聱牙的词句进行反复思索,而对西方文化涉猎甚少的我来说,读尼采大师的著作差点要了老命。当然尼采不是疯子,如其所言:“而我称这个为知识:一切深的要被提到——我的高度。”这种写作方式同样可以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中找到痕迹,小李对深僻典故的偏好,在唐朝诗人中当首屈一指,所以难以让人对其诗全盘接受。不过中国自古牛人辈出,不能否认的确有高人或大才能够将一本十分深奥的书一鼓作气地读完,但度我之力,强为此事,不过是昏过去了事。

有关中 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

有关中 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

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中国哲学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思想。

在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哲人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涌现,各自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儒家强调的是“仁”和“礼”。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要求人们关爱他人,具备善良、正直、宽容等美德。

“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通过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孔子认为,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达到“仁”的境界,进而推行“礼”,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就能将善良的本性发扬光大。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运行法则,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

庄子更是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要平等地关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

“非攻”则是反对战争和侵略,主张和平共处。

墨家的思想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家则注重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商鞅和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富国强兵。

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其也逐渐变得僵化和教条。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

玄学家们探讨的是宇宙的本原、人生的意义等抽象的哲学问题。

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人奴隶制社会。

一、原始社会的人们的思维状况1.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灵魂不死/灵魂崇拜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始状况。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当时人们对梦境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认为有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2.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的思想发展1.夏商周: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

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

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且尖锐。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

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一、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南宋时期,浙江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兼营商业,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的地主阶层,他们没有政治特权,与当时的官僚大地主有一定的矛盾和斗争。

当时北方金国统治者的割据,使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个很大的挫折,所以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坚决主张对金作战、反对南宋当局的屈服。

南宋时代,出现了代表这个阶层的思想家,这就是陈亮、叶适。

陈亮(公元1143年-公元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少年即热心国事,喜谈兵略。

曾作《中兴五论》,反对当时的“和议”。

上书宋孝宗(赵育),力主抗金,受当权的大官僚嫉恨,曾二次被诬入狱。

晚年考中进士,授官,未及到任而病死。

著有《龙川集》,近年编为《陈亮集》。

叶适(公元1150年-公元1223年),字正则,又号水心,他官至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宁宗(赵扩)时,韩佗胄发动对金战争,兵败,以罪被杀,叶适被诬附和韩信胄起兵,夺官去职。

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后人称他为叶水心。

著有《水心文集》、《别集》及《习学记言》。

他的《文集》和《别集》,近年总编为《叶适集》。

陈亮、叶适都是代表兼营商业地主阶层的利益的思想家。

陈亮、叶适从其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特别重视实际功效、实际利益,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反对空谈,反对玄想。

他们认为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没有实际效用的。

朱陆两派所特别重视的是巩固南宋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伦理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陈、叶也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特别重视的是抵抗金国统治的扩张,发展商品经济。

陈亮、叶适的学说当时被称为“功利之学”,在当时是比较重要的思潮。

二、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陈亮没有提出系统的哲学理论。

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对道学进行了批评。

他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学以适用为主。

1.强调道在事物之中:“事物之故”针对朱熹所讲形而上的理,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作为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专业著作,《中国哲学史》历经多次修订,成为了备受学界推崇的著作之一。

翻阅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思考。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阅读此书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读《中国哲学史》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旅程。

这本书从中国哲学起源讲起,深入分析了先秦时期到清代的各种学派和思潮,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等,全面呈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演进过程。

如作者所说:“中华文明之隆盛,本系于中国古代哲学之文化传承,并熔铸于其诸多成果上”。

而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读《中国哲学史》给我留下了思考人类存在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印象。

中国哲学着眼于人类处于何种状态和地位,以及如何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美好,这点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

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法家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在强调人类存在的内在意义。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些古人的思考与现代的存在主义者有很多相通之处,即强调人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消除了无谓的烦躁和焦虑,给我带来了很多精神上的安慰和指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重点关注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而非繁琐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作者以宏观的角度,准确的总结了各派哲学的脉络和发展趋势。

作者还通过各种途径,如名言警句、故事、讲述传统文化习俗等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深刻理解哲学思想和理论。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启示,正如书中所言:“中国古代哲学之博大,乃至于可与西方哲学并列。

…二者可相互启迪,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广泛而有趣的对话。

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扫清了我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晦涩和模糊,更让我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思考之路上,看到了对于文化传承和累加的关注,看到了古人和现代之间的深刻印象。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中国哲学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深感中国哲学的深邃与博大,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争鸣,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他们的思想思想触及到伦理道德、政治治理、宇宙万物等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除了介绍中国哲学的起源外,这本书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把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秦汉时期的儒道合一、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明清时期的术法争鸣等。

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流派,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这一章节,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唐宋时期,中国哲学逐渐从儒道合一发展为以理学为主的学派。

理学强调实践,注重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支撑。

唐宋理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唐宋理学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在思想上的成熟和深化。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哲学对其他学科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国内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

此外,中国哲学也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世界上的其他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哲学传统。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道德的建设、心性修养的重要性等,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触颇深。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思想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层出不穷。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各自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看法和主张。

儒家强调“仁”和“礼”。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孔子认为,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就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良的本性。

道家则主张“道”和“自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道家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庄子更是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越的向往。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

墨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地相爱,反对战争和侵略。

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由于其过于理想化,在后世的影响相对较小。

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法家的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实践,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也因其严刑峻法而备受争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哲学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汉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被汉武帝采纳,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人们开始探讨宇宙的本体和人生的意义。

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相互融合。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出现,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程朱理学强调“天理”和“格物致知”。

他们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天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可以领悟天理,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朱熹)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朱熹)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朱熹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

他认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的。

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

从南宋到明清几百年间,程朱学派的哲学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

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

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

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

一、理一元论朱熹发展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理的几层意义程朱学派所谓理有几层意义。

①理的首要意义是事物的规律。

事物的规律是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是一般的东西,而事物则是特殊的东西。

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但程朱进而把一般与特殊割裂开来,认为理是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②他们所讲的理的内容还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实际上,他们是把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看成是宇宙的根本,一切事物的根源。

他们把当时道德的基本原则说成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原理,把当时的社会秩序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秩序。

这一方面把封建道德原则神秘化、永恒化,一方面又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

其目的是抬高封建道德的地位,借以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程朱学派以理为中心观念,所以称为“理学”。

2.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他截然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断言具体的东西以抽象的东西为根据。

朱熹也讲理与气不能相离。

朱熹还是强调地指出了“理”“气”的先后问题,论证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

朱熹更明显地讲理在事物之先。

3.先于具体事物的一般原则“理”是“天理”朱熹认为,没有理也就不成其为事物,因此,尽管他强调理、气是不能分的,离开气也就无所谓理,然而归根结蒂,他认为理是根本,是决定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也就是说“理”是第一性的。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读书笔记本书是李泽厚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一个文集。

首先分析的是先秦诸子百家,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排序,之后讨论了秦汉思想、庄子的思想以及宋明理学,最后简单地谈了谈经世观念以及他对于中国智慧的理解。

再谈孔子是本书中的第一篇。

作者还是通过传统的仁、礼、中庸顺序来谈论孔子的思想。

首先是周礼,周礼是什么?周礼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民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周礼作为原始的利益,其原型本应当有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其能够维系社会的生存与活动。

字啊一定程度上,也就相当于未成文的习惯法。

孔子之时,社会上开始礼崩乐坏。

其原因就在于不断有氏族国家被消灭,氏族消失,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很多氏族开始扩张其经济实力,并且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必然会要求更多关于政治权力。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孔子主张维持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免破坏原有的氏族社会制度。

反对聚敛损害父子君臣既定秩序与氏族贵族的人格尊严。

但是事实上,历史就是那么残酷,社会的前进,生产力提高,财富的增加必然是以多数人付出沉重的牺牲为代价的。

历史、现实、人物往往是矛盾、复杂的。

孔子维护周礼这是一种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但是其又具有民主、人民性。

所以我们在看待一种政治思想的时候,不能够那么简单的对待。

第二部分讲的是仁。

在孔子的思想之中,礼是因循的而仁是孔子自己的原创。

在这里,李泽厚总结出了仁学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从而具有自我调节、相互转化和相对稳定的适应功能。

这四个因素分别是血缘、心理、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以及这些合在一起之后具有的实践理性的特点。

孔子的学说中,具有一种用“仁”来解释“礼”的倾向。

古代社会通过孝悌一横一纵将社会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礼的第一个特点。

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外作。

礼是对个体成员有外在约束力的一套习惯法规。

但是礼仪的意义在孔子的时代开始被质疑。

孔子在捍卫“礼”的时候,就认为礼不应当只是一套盲目遵守的外在仪式,也应当具有其自己的本质。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一书是一部对中国哲学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梳理的著作。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重要思想观点。

在阅读完《中国哲学史》之后,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该书对中国哲学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哲学起源于先秦时期,而《中国哲学史》对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进行了逐一介绍和分析。

例如,《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黄老思想,强调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和“无欲而达”的观点对中国哲学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接着,《中国哲学史》再介绍墨家思想,指出墨家思想的“兼爱”观念对中国儒家思想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哲学起源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了起源,该书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中国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其代表性的思想家。

例如,《中国哲学史》介绍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让我对当时思想家的主张和争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中国哲学史》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各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

此外,该书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通过对不同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让我对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中国哲学史》对儒家思想的“仁爱”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指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同样,《中国哲学史》对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空”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含义更加深刻地理解。

通过对思想内涵的分析,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史》一书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便产生了阶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1.商王朝创造至上神“帝”或“上帝”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

”2.商王朝垄断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商人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这样,商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自己的享受,商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在死后,还要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做是受命于“帝”或“上帝”。

3.周王朝的“天命”说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先后灭掉了周围若干的戎族,成为商王朝的一个强大藩国。

后经周武王东征,并在商奴隶前线倒戈的帮助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意昧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周灭掉了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天的意志或天的命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4.周王朝的“德”和“以德配天命”理论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于是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1通读全书,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从先秦到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代,无数的哲学家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不断在探索、在论述、在批判、在前行。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开中国历史,哲学是从懵懂开始,到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期。

似乎又有一种不服输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秀”。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上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统治中国思想上千年。

期间,佛教对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神不灭论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来慰藉人们心灵。

当然,其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但范缜的“神灭论”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间数百年没有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哲学家,直到王阳明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阳明心学不愧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

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国本土,构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篇章,它涵盖了从先秦到清代的至少2500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和特有成果。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汇集了这段精彩的历史,从古代中国各个时期提供了大量关于国家、宗教、文化、经济、哲学、道德和政治的宝贵资料,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基本概念,包括太极侯时期的思想、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其他思想流派、墨家学说以及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如道教、佛教以及释教等。

其次,本书介绍了古代中国思想史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和韩非子等名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以及思想家们之间的不同观点,比如儒家和法家的分歧。

此外,本书还从政治和法律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架构和政治制度,以及早期皇室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问题,以及当时提出的解决方案,从而展示出古代中国思想史是如何起作用的。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古代中国法律、法律思想和司法程序,其中有许多有关我们今天仍重视的现代法律精神的内容,例如公平与正义、均等对待等。

最后,本书还探讨了古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思想史是如何在中国文化史中发挥作用以及思想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的概述,它提供了关于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宝贵信息,便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从各种角度,本书解释了古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性,这使我们可以为今日学习者提供一份有意义、有价值和有趣的阅读体验。

了解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宝贵研究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研究、教学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这与教育所起到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十分重视教育的一个民族,其教育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厚。

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理论基础,然后分专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德育观、教学论、教师说、读书法、科举制度、书院和蒙学等,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沿革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而客观地呈现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的全貌。

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读书笔记齐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初版于1999年。

其时,已有不少关于中国经济史的鸿篇巨制,但一直缺少一部简明的、适于历史专业与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教材。

因此,齐先生组织人员,编写了这部小型的教材。

教材出版后,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认可,已在四十多所高校的历史或经济类院系使用,并被一些大学指定为研究生教材。

在重印七次之后,教材的编写者对其进行了修订。

(以上据“再版后记“,页374)修订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发行。

全书共四十四万余字,由绪论开题。

绪论之后共有八章,分别为: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本书绪论部分的修订者为马欣教授。

绪论提纲挈领地讨论了六个问题: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传统经济的走向、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土地赋役制度问题、工商业政策问题、经济区划问题。

以下就是恒恺读此书时做的笔记,或曰摘抄。

1、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1)他(斯大林)的结论是“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但他举证的前提却是社会制度的“变化”不是由地理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科学前进一步,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 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慎神灭与慧远神不灭
隋唐佛教
南北净土天台沩仰临济曹洞法眼(石头宗)云门
慧神慧智灵义青原石头云门
能秀远(岂页)祐玄行思希迁文偃
玄奘:《成唯识论》唯识教双离空有(我执、法执、增执、减执);识之四分;第一能变第八阿赖耶识(藏识、异熟识),第二能变末那识,第三能变前六识。注: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第五身识,第四鼻识,第三舌识,第二耳识,第一眼识。
中国传统文人的求学道路为先小学再诸子再到史书,这在现代都是有益处的。西哲比起子书实在太相对枯燥难解,而佛学又过于卷帙浩繁,这两方面虽然毫无基础,但都应当慎入。陋则陋矣,鄙则鄙矣,藏拙便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经不好念。还是要向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学习,先将中文基础打好,“学有余力,则至于文”。
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近来读他人的读书笔记,总能看到“一口气读完”这五个字。这对没有读过他人所读之书的人来说的确能够积起对书的阅读兴趣,因为对一些读者来说,体验阅读的酣畅淋漓是评价一本书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这个评价对小说类图书来说或许是种赞扬,但对一本哲学书籍来说,就不折不扣是个灾难了。
以冯李二书互参,似可绘一中国思想脉络图:
子学时代
先秦政治论

道儒墨名法纵阴农小杂
横阳说
老孔墨公李鬼邹陈
子子子孙悝谷衍相

史司清礼理行羲农稗议
官徒庙官官人和稷官官
之守(依《汉书·艺文志》)
庄列孟告荀韩商苏张尸吕
子子子子子非鞅秦仪佼不
子韦
经学时代
秦汉宇宙论
道儒法小杂
家教说
阴阳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刘董刘扬王晁虞刘
近代兼五叶法脉之虚云法师圆寂之后,中国佛教自此式微,即所谓末法时代。
宋明心性论
儒学
道学
周邵心学
敦雍理学

张程程
载颢颐
理客观唯心心主观唯心
学学
朱胡陆杨
熹五九简
峰渊
陈湛王
白甘守
李沙泉仁王王
贽畿艮
清及近代认识论
理学Biblioteka 宋汉学学颜李黄王戴
元塨宗夫震
羲之
今文经学

平康

为谭


中国思想呈现一种对立统一。从孔子学说开始,即有法道两家相对。孔子开孟子之学说,有荀子之学说反驳,至汉董仲舒将其融合。二程为心理两家的开端,有朱熹与王阳明相争,至清朝再将其两家批判。王阳明初本学理学,以为圣人可以渐而至之,结果格竹不得,故又改投心学,所以说这种对立有其现实意义。而统一又分为如董仲舒之融合与清朝汉学家的批判。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共同架构在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思想大熔炉下,核心的教义(五经三玄)不被颠覆,熔炉的炉火永远不会被熄灭,不同思想随着的时代的发展最终会融合在一起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又将有之对应的反面思想,完成“丄”字形到“圭”字形的周而复始。从文化大革命的不败家不知祖宗富贵到天安门立上孔子雕像的先意奉承,不无表明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确实比马列毛三更加能够安抚与培养良民。
法藏:《金狮子论》十门总别:明缘起、辩色空、约三性、显无相、说无生、论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槃。
《大乘止观法门》:真如、如来藏(宇宙之全体为一心);三性:真实性、依他性、分别性——染性、净性;共相识与不共相识;万法互摄;止、观二法门;诸佛染性;觉与不觉
慧能、神会:无念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念为本;常离诸境,不染万境,一念不起。
小说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所以并非所有的小说都不能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并非所有的小说家都会创作人们所易于接受的著作。小说流派中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荒诞主义、虚无主义以及没有主义的写作手法等等,似乎都必须要对他人作品有相应的欣赏的才华。某些小说家甚至会设置一些阅读障碍以迫使读者停下来进行思考。《红楼梦》对草灰蛇线写法的运用可谓神乎其神——不知多少心血耗费在对其的续编上。再如读意识流小说时,读者不得不抛弃传统的时间概念而追从作者的心理发展。在西方哲学书中更是如此,尼采即在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宣称现在的读者不能认真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所以他采取的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写作方式以迫使读者对诘屈聱牙的词句进行反复思索,而对西方文化涉猎甚少的我来说,读尼采大师的著作差点要了老命。当然尼采不是疯子,如其所言:“而我称这个为知识:一切深的要被提到——我的高度。”这种写作方式同样可以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中找到痕迹,小李对深僻典故的偏好,在唐朝诗人中当首屈一指,所以难以让人对其诗全盘接受。不过中国自古牛人辈出,不能否认的确有高人或大才能够将一本十分深奥的书一鼓作气地读完,但度我之力,强为此事,不过是昏过去了事。
宗密之禅门三宗:息妄修心宗;泯然无寄宗;直显心性宗。之禅宗七家:有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有三句用心,谓戒定慧。有教行不拘而灭识。有触类是道而任心。有本无事而忘情。有籍传香而存佛。有寂知指体,无念为宗。遍离前非,统收俱是。五等教: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佛了义识教。四劫:成、住、坏、空。
恆仲歆雄充错初安

魏晋南北朝本体论
道教佛教
玄学禅宗
张葛王何竹向郭菩二五
道洪弼晏林秀象提慧弘
陵七达可忍
贤摩
儒学
道学(合流)本无宗鸠摩罗什(旧译)道安
韩李本无异宗琛法竺法汰
愈翱即色宗支道林
心无宗法温
识含宗佚
幻化宗道壹
缘会宗道邃
佛道相合:僧肇(不真空义、物真空义、物不迁义、圣人论、般若无知义)
顿悟:道生谢灵运(以儒佛互证)渐悟:僧维中立:顿渐皆存:慧琳判教:慧远
告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小子愿从之。
冯友兰先生之《中国哲学史》与李泽厚先生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皆为讲中国哲学之书,然于题目较之,一为哲学史,一为思想史。似李书比冯书所含更广,然实则冯书庞而不杂,李书简而较浅。就阐释方面看,除中国思想外,二书皆有西学类释,如犬儒主义之伊壁鸠鲁、康德之二律背反与海德格尔之此在概念。就叙述结构言,皆以先秦诸子为轴心为开端,而以近代经学为完结。中国思想“丄”字形结构于冯友兰书卓然可见,而因李书为文论集之故,中国思想之传承难以呈现。最后李泽厚先生探讨了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血缘根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天人合一的特点。而冯友兰先生则是探究与比较了诸子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