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11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无数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神往之至;而“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让无数落魄文人隐居山林,让《醉翁亭记》成为抒情、状物、写景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体会它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感情。

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宋代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2、背景介绍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ɡyá)潺潺(chán)僧(sēnɡ)辄(zhé)晦明(huì)霏(fēi)瞑(mínɡ)伛偻(yǔ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觥筹(ɡōnɡ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ɡ)翼然(yì)岩穴(xuè)朝暮(zhāo mù)酣(hān)颓然(tuí)2.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教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积累词语。

①生词。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临溪而渔(到)B.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C.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2)语段翻译。

三、内容鉴赏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3.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5.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接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写景顺序:远—近,面—点。

)6.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利用时间推移,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

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

)8.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9.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指什么?10.太守之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四、总结1.概括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醉翁亭记》⼀⽂将写景和抒情⾃然结合。

⽂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产⽣赏⼼悦⽬之感。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了解结构,把握中⼼,掌握常见⽂⾔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和议论⽂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语⾔鉴赏能⼒。

3.体会作者寄情⼭⽔、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法 1、借助⼯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背诵全⽂,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同⼀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的⽂学家。

他四岁丧⽗,家境贫困,母亲⽤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样。

他⽀持范仲淹的政治改⾰,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朗读录⾳)。

要求学⽣:听清字⾳,必要时在书上注⾳。

2.学⽣试读课⽂。

3.学⽣互读课⽂。

⽅法:⼆⼈⼩组,⼀⼈读⼀⼈听,纠正读⾳错误;各读⼀遍。

4、请四位学⽣,每⼈读⼀段。

集体纠正读⾳。

(从正⾳⼊⼿,引导学⽣反复朗读课⽂,要读得流畅,重⾳、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11 .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体会这篇“记”的语言美、意境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能用自己的话归纳醉翁亭有哪些特点。

3.抓住文眼,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比如“翼然、杂然、颓然”等,还要掌握重要虚词“也”的用法。

5. 学习这篇“记”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这种写法层次井然、简洁传神的效果,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教学方式】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听到“庆历四年”这个时间,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明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明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明确注意的字音。

2、学生逐段质疑,并翻译全文。

三、精读探究1、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乐2、四人一组讨论:文中哪些人在乐,都乐些什么呢?请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之乐、与民同乐)3、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四人一组讨论:文中有没有不乐的地方呢?(被贬后的忧郁)5、探究:作者为何多次提到“醉”呢?四、赏析品味1、四人一组讨论:学了文章后,你感受到美了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题小组研究的是“运用新课程语文课堂特征,构建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因而设计本课时特别注意遵循课题研究的方向,以内容探究为主线,做到随“文”教“言”,融“言”于“文”。

这各课型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它取到提纲契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确定以“乐”作为切入点,并通过探索“乐”的内涵,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内容,深入了解作者写了哪些乐,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与民同乐”。

然后拓展延伸,与之前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主题思想上的相似点,最后归纳总结。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领悟作品感情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重要虚词、实词的用法。

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过程与方法:①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分析课文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句子,明确线索“乐”。

2.文中写了哪些“乐”?明确:乐景、乐事①引导学习找出体现乐景:主要分析第二段,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A.解析重点词语:霏、暝、水落石出、穷,帮助学生理解。

B.分析朝暮、四时变化之景如何体现“乐”。

C.指导背诵D.学生自由背诵后抽查背诵②分析乐事:主要分析第三段A.先分层,逐层了解各层内容。

提示:注意语言标志。

B. 思考: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知识与技能】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情感。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二、资料助读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2.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欧阳修积极支持,直言敢谏。

革新失败后,欧阳修被株连受贬,先后在滁州、扬州、颖州做了九年地方官,在此期间,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宋史·欧阳修传》称颂他说:“不求声誉,宽简而不忧,故所至民便之。

”对宽简措施,他解释说:“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文中描写的升平景象和流露的与民同乐思想展示了作者对滁州任上政绩的喜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文意。

3.请试着写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明确:1.琅.琊(lánɡ)颓.然(tuí)岩穴暝.(mínɡ)伛.偻(yǔ)山肴.(yáo)弈.者胜(yì)环chú(滁) 野sù(蔌) ɡōnɡ(觥)筹交错阴yì(翳) 林hè(壑) 饮少zhé(辄)醉2.略。

3.全文共4段: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1.研读第1段,欣赏景点之一:醉翁亭。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2)请分析描写醉翁亭的环境时所用的写景方法。

明确: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意。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研读第2段,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分述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2)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明确: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向展开,写四时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晦”“明”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风、霜、水、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研读第3段,欣赏景点之三:官民同游。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2.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

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

(不在酒而在乐)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断句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总是如影相随。

中国古典诗文的每一首好像都散发着酒气。

饮者万万千,醉者万万千,而这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人饮酒的天机。

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班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语文教案老师要擅长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争辩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格外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班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语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醉翁亭记课文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2、体会本文共性鲜亮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认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共性鲜亮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认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争辩以下问题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叙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

11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情感。

【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4.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

是啊,纵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文章写得好的人,生活境况大都比较潦倒。

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代表作】《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docx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黄旗堡实验学校周义霞【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托在叙事写景之中,特别是描写滁人之游的内容,与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学生不易直接把握。

所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相提并论,不仅因为它们同一时期,同样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更主要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

在我们刚学的《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在本文中作者要表现怎样的情怀呢 ?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的呢 ?二、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探究文章的结构。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第一段:亭外的风光,亭名的由来,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二段: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第三段:太守出游所见的画面——滁人游,太守宴,宾客欢,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2.讨论:文章的内容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先写了周围的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与下文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参考: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

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样很自然地表现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

这篇文章以作者游醉翁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悠然心态。

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阅读和理解常见的文言文。

但是,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句子结构复杂,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心态,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山水景色,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采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问题。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实词的意思,了解“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景物的描写方法并理解作用。

3.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美好理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观离合”,人在旅途,难免经历风雨,风雨袭来,有人苟且偷安,有人则迎风而上。

有这样一个人,幼年丧父,但穷则志坚,有抱负。

为官后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利民。

又因为替改革派辩护,而遭贬官。

虽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内心抑郁。

但他不悲戚嗟叹,不堕青云之志,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就是欧阳修。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来领略他的思想魅力。

二、感知课文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⒉学生试读体味美。

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明确文章句法骈散结合,词语虚实相间的写法,体味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带有散文美感的特点。

三、自主翻译⒈借助书中注释和手中工具书,自主译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⒉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讨论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⒊在全班交流。

⒋教师适当点拨,并引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及文章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明确:(1)“而”用法:表示前后词语之间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而年又最高:递进关系,而且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并列关系,可不译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关系,却(2)“也”文中有21个“也”字结尾的句子,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

“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

表陈述语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优秀教案.doc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优秀教案.doc

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小结反思醉翁号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 •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对()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他偻()酒冽()山肴()野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1名之者谁?(名:)%1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1彳区偻提携。

(他偻:)3、翻译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名之者谁?%1故自号曰醉翁也。

%1彳区偻提携。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 写亭的环境:从_________ 到______ o(2) 写山间之朝暮:从______ 到______ o(3) 写山间之四时:从______ 到______ o(4) 写宴饮场面:从_________ 到______ o6、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CI)写亭的环境:(2)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9.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 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四、拓展延伸。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篇: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朗读和背诵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4.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ɡ yá)饮少辄.(zhé)醉岩穴暝.(mínɡ)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酒洌.(liè)觥筹..(ɡōnɡ chóu)射者中.(zhònɡ)弈.(yì)者胜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散了。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课题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方法教学过程醉翁亭记1、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怀相联合的写法。

2、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3、学习本文精华优美、流利自然的语言。

4、培育学生对语言的意会及表达能力。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崇高的胸襟。

2、学习本文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

3、领会本文精华优美、流利自然的语言。

1、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2、领会本文精华优美、流利自然的语言。

导读与赏识、意会、议论相联合的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赏识醉翁亭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节课学生依据画面内《醉翁亭记》,容说出课文题二、新授:目。

㈠、听录音范读,归纳归纳四段内容。

找出贯串全文的一个字。

学生边听边思结论:考,归纳,而后1 段:总写醉翁亭的艳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因。

沟通。

2段:分别描绘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3段:写三种人不一样的乐。

4段: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贯串全文的一个字“ 乐”。

㈡、剖析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师导入:醉翁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人们又因思虑回答。

何而乐?详细剖析:1、醉翁亭的详细地点在哪?2、作者在介绍醉翁亭的地点时,用了什么空间顺序?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醉翁亭因何得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论:1、醉翁亭的地点:环滁→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2、空间次序:从远——→ 近,由大——→ 小。

3、①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蔚但是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②得名缘故:太守自谓(饮少辄醉,年又最高,自号醉翁)4、太守为何饮少辄醉?是真的醉酒了吗?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学生回答寓之酒也。

展现图片,师生共同领会醉翁亭四周的醉人风光,而后用赏识图片,各一个词来描述这一风光。

抒己见,而后5、什么样的山川能让人沉醉呢?请一名同学朗诵第二段,其背诵。

(注意他同学思虑: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山中光景的?这样的景背诵方法)物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学生用文中一日之景:朝、暮的语言回答山间景乐亦无量并翻译,而后四时之景:春、夏、秋、冬背诵。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1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2、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

同学们,你们有过哪些美好的旅游经历?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自由发言)和大家一样,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家也喜欢纵情山水,并用优美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到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二、检查预习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预习导学:
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导入设计: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五):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1.虚词“而”的用法
用法文本举例
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承接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虚词“之”的用法
用法文本举例
表助词“的”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
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
位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代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
三、板书设计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