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生物间的互动行为,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技巧而闻名。
本文将从螳螂的特点、捕蝉行为的过程、捕蝉行为的意义、捕蝉行为的适应性以及对人类的启示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内容。
一、螳螂的特点1.1 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通常呈现绿色或棕色,身体修长,前胸部发达,头部具有三个复眼和一对复杂的触角。
1.2 螳螂的生活环境螳螂主要栖息在草丛、树枝等地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1.3 螳螂的食性螳螂是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如蝉、蝴蝶、蜻蜓等。
二、捕蝉行为的过程2.1 觅食阶段螳螂首先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点,等待合适的时机。
当蝉鸣声响起时,螳螂会立即展开行动。
2.2 偷袭阶段螳螂会迅速移动,使用其锐利的前足捕捉猎物。
它们通常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捕食行为。
2.3 吞食阶段螳螂捕获猎物后,会用前足固定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将其咬碎,并将其吞食。
三、捕蝉行为的意义3.1 维持生态平衡螳螂捕食其他昆虫,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3.2 提供能量来源捕蝉行为为螳螂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使其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
3.3 保护自身安全通过捕蝉行为,螳螂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提高逃避天敌的能力。
四、捕蝉行为的适应性4.1 捕食技巧的演化螳螂的捕食技巧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高效的捕食方式。
4.2 视觉和听觉的敏锐性螳螂具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可以准确感知猎物的位置和行动。
4.3 运动速度的优势螳螂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身体机动性,使其能够迅速捕捉猎物。
五、对人类的启示5.1 学习专注和耐心螳螂捕蝉的过程需要专注和耐心,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专注和耐心的启示。
5.2 运用合适的策略螳螂在捕蝉过程中采用了合适的策略,这对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3 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螳螂通过适应环境,发展出了独特的捕食技巧,这对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也有启示作用。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描绘螳螂捕食蝉子的情景,寓意着智慧胜过力量的道理。
本文将从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螳螂的外貌特点1.1 外貌描述:螳螂通体呈绿色或棕色,身体细长,有六条细长的腿和两对翅膀。
1.2 头部特征:螳螂头部呈三角形,两只复眼能够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
1.3 伪装能力:螳螂具有出色的伪装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身体颜色,使其更好地隐藏在植物中。
二、螳螂的捕食技巧2.1 狩猎方式:螳螂采用伏击的方式捕食,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后,突然出击。
2.2 快速反应:螳螂具有极快的反应速度,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猎物。
2.3 捕食技巧:螳螂用前足迅速抓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咬住猎物的颈部,迅速将其吞食。
三、螳螂的进化原理3.1 捕食适应性:螳螂的捕食技巧是其进化的结果,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中的捕食需求。
3.2 伪装进化:螳螂的伪装能力是其进化的产物,使其能够更好地躲避天敌和更容易捕食猎物。
3.3 生殖策略:螳螂的繁殖方式也是其进化的结果,雌性螳螂在交配后会将雄性螳螂吃掉,以获取更多的营养。
四、螳螂的生态作用4.1 控制害虫:螳螂是农田和花园中的天敌,能够有效控制各种害虫的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4.2 生态平衡:螳螂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4.3 自然选择:螳螂通过捕食猎物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自然选择,进一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
五、人类启示5.1 智慧胜过力量: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技巧胜过单纯的力量。
5.2 伪装与隐身:螳螂的伪装能力给我们启示,要善于利用环境和条件,做到隐身和保护自己。
5.3 生态保护:螳螂的生态作用提醒我们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结语:通过对螳螂捕蝉的描述和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
《螳螂捕蝉》省级优秀教案设计5篇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5【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一、说成语,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2、学生交流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4、指名回答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一)学习大臣的“劝”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苏教版六年级 《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等奖
《螳螂捕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
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doc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害。
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拟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典型捕食行为。
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方式和高超的捕食技巧而闻名,它们的捕蝉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生态价值。
本文将从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捕食行为、适应性进化、生态影响以及保护意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知识。
一、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1.1 视觉捕食策略:螳螂利用其复眼和颈部的高度灵活性,能够360度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通过观察猎物的运动轨迹和特征,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和行动,从而选择最佳的捕食时机。
1.2 运动捕食策略:螳螂具有非常迅速的反应速度和出色的运动能力,能够在瞬间抓住猎物。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快速抓住猎物,使猎物无法逃脱。
1.3 捕食后的处理策略: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螳螂捕蝉的捕食行为2.1 捕食前的观察:螳螂在捕食前会静止不动,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等待合适的猎物出现。
它们会利用植物的伪装色彩和姿势,将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2.2 捕食时的攻击:当螳螂发现合适的猎物后,会迅速展开攻击。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一举抓住猎物,使其无法逃脱。
捕食过程通常只持续几秒钟,非常迅速而有效。
2.3 捕食后的后续行为: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
捕食后,螳螂会重新寻找下一个猎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螳螂捕蝉的适应性进化3.1 捕食器官的进化:螳螂的前肢经过长期进化,变得非常锋利和灵活,适合捕食猎物。
此外,螳螂的复眼和颈部也经过进化,使其具有更好的视觉观察能力。
3.2 体型和色彩的进化:螳螂通过体型和色彩的进化,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隐藏在周围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一些螳螂具有植物伪装的能力,可以将自己与植物相似,使猎物难以察觉。
3.3 行为的进化:螳螂通过进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捕食行为和策略。
10《螳螂捕蝉》说课稿
10.《螳螂捕蝉》说课稿(2081字)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螳螂捕蝉》,【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诗文精粹],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叙事清楚),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属于第三学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感知课文。
但是,受年龄与思维的限制,他们通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不仅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学会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基于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4]个生字,重点掌握“侯”字的写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和寓言所蕴含的哲理。
理清文章层次,掌握(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这一目标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将结合学生特点采取“朗读感悟、质疑点拨、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的焦点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说教学流程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好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质疑导入,揭示课题:[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再引导学生明白都是通过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从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寓意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引言概述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它以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为背景,通过螳螂的智慧和机智,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
这个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一种警示和启示。
二、螳螂捕蝉的故事1.1 螳螂的观察力与等待时机螳螂捕蝉的故事中,螳螂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它会仔细观察蝉子的行动,等待最佳的时机出现。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
1.2 螳螂的快速反应与准确判断当蝉子飞来时,螳螂会迅速反应并准确判断蝉子的位置和速度,然后才会出击。
这表明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抓住机遇。
1.3 螳螂的勇敢与果断行动螳螂在判断准确后,会果断地出击,抓住蝉子。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成功。
三、螳螂捕蝉的启示2.1 善于观察和等待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等待,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抓住成功的机会。
2.2 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螳螂捕蝉的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准确判断了机会的出现,我们才能抓住机会。
2.3 勇敢果断地行动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敢果断地行动,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结语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通过观察和等待,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以及勇敢果断地行动,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螳螂捕蝉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说课教师:蒋秀娟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因为是教学第二课时,根据上一节课学生学习情况及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二、教学设计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开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观看《螳螂捕蝉》小故事,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看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小故事说一说。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螳螂捕蝉》说课稿1我已连续三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螳螂捕蝉》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的感觉最特别。
本次说课,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具体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机智勇敢、忠诚爱国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词句能体现少年的机智勇敢,能理解的学生相对会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
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6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3、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4、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5、(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螳螂捕蝉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螳螂的智慧和勇敢,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保护自己,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寓意和启示、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故事背景1.1 《螳螂捕蝉》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流传甚广。
1.2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山间小村,螳螂和蝉是村里的两种昆虫。
1.3 故事的背景环境描绘了一片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但隐藏着危(wei)险。
二、主要人物2.1 螳螂是故事中的主角,它机智、勇敢,善于抓住机会。
2.2 蝉是故事中的反面人物,贪心、愚蠢,被螳螂利用。
2.3 螳螂和蝉的对照突出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
三、故事情节3.1 螳螂伪装成青蛙,诱骗蝉出来。
3.2 蝉被螳螂的伪装所迷惑,掉入螳螂的陷阱。
3.3 螳螂趁机捕获了蝉,得到了丰厚的食物。
四、寓意和启示4.1 故事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4.2 智慧和勇气是克服难点的关键,要学会善于抓住机会。
4.3 贪心和愚蠢会导致失败,要懂得控制欲望,避免陷入危(wei)险境界。
五、教学方法5.1 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量故事暗地里的寓意和启示。
5.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5.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思量如何运用故事中的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和蝉的对照,生动地展现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教导人们要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愿我们都能像螳螂一样,机智勇敢,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最新新课标SJ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 备课素材 第三单元 第10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
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
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螳螂捕蝉苏教版【小学】
《螳螂捕蝉》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露了事物之间彼此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大体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咱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可以跟得远些。
(固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度深切,也要按照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育具有咱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当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那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大体特点。
因此,要从知识与技术、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肯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一、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并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无拘无束”“茅塞顿开”造句。
二、掌握“思前想后”的念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知道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维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进程㈠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该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计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进程中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
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九、11自然段。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10螳螂捕蝉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10螳螂捕蝉_苏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说课-10螳螂捕蝉苏教版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秀语言文字,受到精神陶冶的佳作,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共有3个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故事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说教法学法环节三:学习第1自然段故事的起因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吴王的计划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的起因是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2、教师追问:大臣们是什么反应?引导学生关注复句:大臣们认为……后果不堪设想。
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请学生想象最严重的后果是吴国被其他诸侯国所灭,从而感受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大臣么建议的正确和考虑的周全。
3、关注吴王的态度,扣住“固执,处死”,请学生想象吴王当时的样子,使人们失去生命,模仿吴王的语气反复朗读,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从而感受吴王的主观、专横。
4、指导读好第1自然段。
5、教师语言小结:吴王的态度如此专横,有人劝阻就要处死,有个少年却成功劝阻了吴王,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做到的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环节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根据先正字音、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仿写的步骤指导书写。
注意“侯”字的写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课时二分为4个环节:环节一:复习导入,再现情景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2、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少年是如何劝阻吴王的?以此再现文章的主要情景,让学生回忆起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10螳螂捕蝉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讲课-10 螳螂捕蝉苏教版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告吴王假如一心想获得眼前利益,而不管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想。
这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异语言文字,遇到精神陶冶的佳作,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朗诵能力的好资料。
二、说教课目的依据学生本质以及对教材的剖析理解,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我的教课目的共有 3 个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 4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故事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可以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课要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课难点:学习作者前后响应的写作特色。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说教法学法自主朗诵感悟法:崔峦老师说,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剖析,多推测,多感觉,多体验。
教师率领学生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诵,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觉语言,熟习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课法:借助多媒体供给相应图片,经过语言衬着等门路,指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感觉文章内容,理解要点语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课过程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指引学生达到预设的教课目的课时一分为 3 个环节:环节一:揭题导入,怀疑问难上课伊始,我会请学生谈谈从前学过哪些成语寓言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特色呢?从而启迪学生的思想。
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新的成语寓言故事,揭题怀疑,指引学生在朗诵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螳螂和蝉发生了如何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呢?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放声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禀”是后鼻音。
2.指名分节读。
在扫清字词阻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疏节再度课文。
帮助学生读通全文。
六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课文螳螂捕蝉|苏教版
《螳螂捕蝉》说课稿唐虎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智劝吴王,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这条死命令的念头。
本文是大故事里套着一个小故事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身后将隐伏祸患的深刻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这节课我依据三维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其目标设计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语言文字,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是: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打楚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教师的教永远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结合教材内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直奔重点法,引导学生运用读思结合法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五、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系统规划、科学组合,既省时高效,又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正在“追求精致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以上的认识,这节课我的设计如下:(一)直奔重点,领悟寓意。
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入手,直奔重点,让学生先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小故事,再指导朗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使整个课堂教学,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主线,把朗读与感悟等有机整合。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课堂的黄金时间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以突出教学重点。
(二)紧扣关键词语,体会巧劝机智学生理解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后,当学生读到:“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
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说课稿
[教学过程]
一、话说成语,激趣导入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
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
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
叫寓言呢?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呢?
(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2.学生交流。
(要求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并简单
说说其中的道理。
)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螳螂,你们认识螳螂吗?
(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
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
4.教师拓展:人们一提到螳螂捕蝉,就会想到黄雀
在后。
你们知道它的出处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
来欣赏一下它原文:(多媒体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
读课题、明题意、释来源,为读懂课文作了铺垫,隐含着一种较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同学们,读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样子,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指导学生造句。
3.借助插图,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
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
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利用填空形式,能更有效
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
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
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
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
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
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请大家再读下面这个小故事:(多媒体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
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
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
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
我,我就处死他!。
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
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
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
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
轨道,这就是好法。
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
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
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
乐学不疲。
)
四、追根溯源,体会智慧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
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
自由朗
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再读课文211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四人一小组练习分角色品读课文,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
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
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
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
(指导造句)
(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师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
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
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