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最新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完全版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83)
【组成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各一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配伍意义】本方证多因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所致。
治当益气补血兼重。
方中人参、熟地黄配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阴养血,均为臣药。
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
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煎煮时,加人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亦为佐使。
细目五补阴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
考点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六味地黄丸【组成药物】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干山药四钱泽泻三钱牡丹皮三钱茯苓三钱。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熟地为君药。
山茱萸、山药为臣药。
熟地、山茱萸、山药三药相配,肾肝脾三脏并补,重在补肾,是为“三补”。
泽泻、丹皮、茯苓,三药用为“三泻”。
全方配伍特点:全方六味药物配伍,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火明显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3)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者慎用。
左归丸【组成药物】怀熟地八两炒山药四两枸杞四两山茱萸四两川牛膝三两鹿角胶四两龟板胶四两菟丝子四两。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
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真阴不足,精髓亏损所致。
治宜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故方中重用熟地黄大补真阴,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滋养肝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品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33)
第八单元八纲辩证细目一概述考点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医生对通过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深浅、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细目二表里考点一表证与里证概念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者属里证。
考点二表证和里证临床表现细目三寒热考点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1.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症状(冷、白、静、稀、润)。
辨证考点:阴寒内盛,功能活动减退。
2.热证,多由外感火热之邪,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或阳盛阴虚所致,表现为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症状(热、赤、动、稠、燥)。
辨证考点:阳热内炽,功能活动亢进为。
细目四虚实考点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1.虚证皆为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临床表现常见的有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细数。
辨证考点:症状表现为不足、虚弱。
2.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反映出来的一类证候。
形成实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二是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
实证的临床表现亦极不一致。
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或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以症状表现为有余、亢盛为辨证考点。
【典型例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虚寒证的临床表现()A.畏寒喜暖B.口淡不渴C.脉沉而紧D.小便清长E.大便溏薄【答案】C久病患者,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部胀满,但时有缓减,腹痛而喜按,舌胖嫩而苔润,脉细弱而无力。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精华复习(三)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精华复习(三)中医熏蒸的适应症适应症:用于类风湿病、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的治疗。
1、五官科:近视、远视,泪囊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
2、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
3、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4、皮肤类疾病:银屑病、硬皮病、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
5、内科:感冒、咳嗽、高脂血症和高蛋白血症、糖尿病、失眠、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肠炎。
6、妇科:痛经、闭经等。
熏蒸疗法的十大功效:疏通经络可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对各种风痛有效。
失眠的治疗原则:在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辅以安神定志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实证宜泻其有余,如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
虚证宜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治宜攻补兼施。
安神定志法的使用要结合临床,分别选用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等具体治法,并注意配合精神治疗,以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正常体质的分类“阴阳匀平,命之曰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因此,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但是阴阳的平衡是阴阳消长动态平衡,所以总是存在偏阴或偏阳的状态,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均属于正常生理状态。
因此,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一)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其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其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对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阴阳乎和质者,不易感受外邪,少生疾病,即使患病,往往自愈或易于治愈:其精力充沛,工作潜力大,夜眠安稳,休息效率高。
如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或慢性病患,则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12)
细目二奶麻考点一发病特点奶麻,又称假麻,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为特征。
好发年龄为6~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
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有两次得病者。
考点二病因病机奶麻的发病原因,为感受幼儿急疹时邪。
幼儿急疹时邪由口鼻而入,侵袭肺卫,郁于肌表,与气血相搏,其主要病变在肺脾。
正邪相争,热蕴肺胃,正气抗邪,时邪出于肺卫,疹透于肌肤,邪毒外泄。
部分患儿疹出后气阴耗损,调养后多能康复。
考点三诊断要点1.多发生于1岁左右的乳婴儿,冬春季多见。
2.起病急骤,突起高热,持续3~4天,全身状况一般良好。
3.热退同时或热退后出现玫瑰色细小丘疹。
4.以躯干、颈背、腰、臀部较多,面部及肘膝等处较少,疹出后1~2天即消退干净,无色素沉着,也不脱屑。
疹出前可有耳后核肿大。
5.血常规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考点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但病在卫分为主,可涉气分,一般不深入营血。
2.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解表清热为主。
考点五预防与调护1.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
2.在婴幼儿集体场所,如发现可疑患儿,应隔离观察7~10天。
3.患病期宜安静休息,注意避风寒,防感冒。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多饮水。
细目三风痧考点一发病特点风痧即风疹,是由外感风疹时邪(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枕部臖核(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好发于冬春季节。
多见于1~5岁以下的小儿。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预后好。
孕妇在妊娠3个月内患本病,容易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引发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疾病,因此必须特别重视防止孕期感染。
考点二病因病机风疹时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蕴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风疹时邪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则皮疹透发;肺主皮毛,邪从外泄,所以疹点透发后,即热退而解。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01)
考点五其他治法1.外治疗法(1)生石膏2.5g,青黛1g,黄连1g,乳香1g,没药1g,冰片0.3g。
共研细末,瓶装贮存。
每次少许涂患处,l日4~5次。
用于心脾积热证。
(2)选用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
每次适量,涂敷患处,l日3次。
用于心脾积热证。
(3)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
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用于各种证型。
2.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考点六预防与调护1.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2.注意口腔清洁,婴儿用具要消毒。
3.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4.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处理。
细目二口疮考点一发病特点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
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年龄以2~4岁为多见,预后良好。
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考点二病因病机小儿口疮的病因主要为:外感风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蕴积生热;或禀赋不足,气阴两虚。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
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风热乘脾,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
考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或外感发热的病史。
(2)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2.鉴别诊断(1)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
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
(2)手足口病: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春夏季流行。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40)
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考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详见前述)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细目一太阳病证考点一太阳病提纲《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考点二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代表方剂:桂枝汤。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代表方剂:麻黄汤。
鉴别考点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证候,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
考点三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真武汤)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1.栀子豉汤证是指发汗吐下后,实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出现虚烦不得眠的证候。
临床表现:虚烦不得眠,卧起不安,甚至胸中有窒塞感。
治法:清宣郁热。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
2.麻杏石甘汤证是指表证误用汗下,或疾病自然转变后,出现的身热、汗出、气喘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气喘,咳嗽,咯痰,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宣肺热。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3.葛根芩连汤是指表证不解,邪热内陷,下迫于肠,出现的以下利不止、身热汗出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下利不止,身热汗出,气喘,恶寒发热,脉促。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13)
4.疫毒炽盛证(急黄)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2)阴黄1.寒湿阻遏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血亏证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3.阳黄初起兼表证的治法及常用方阳黄初起兼表证,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疏表清热、利湿退黄。
常用药如麻黄、藿香疏表化湿,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甘草和中。
考点五黄疸的转归预后(略)考点六黄疸的预防调护(略)细目三积聚考点一概述1.积聚的概念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2.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考点二病因病机1.积聚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病后所致(黄疸、久疟、感染虫毒、久泻、久痢)。
外因:感受寒邪。
2.积聚的病机要点及转化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
考点三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1.积聚的诊断依据(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2.病证鉴别(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95)
细目三 胎黄考点一 发病特点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胎黄相当于西医学新生儿黄疸。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多胎儿、素体虚弱的新生儿。
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见黄疸,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
考点二 病因病机1.病因: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胆道不通。
2.病机: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2)实验室检查 ①血清学检查: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直接胆红素(DBIL)和/或间接胆红素(IBIL)升高,血清总胆汁酸(TBA)升高。
②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阳性。
③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等可升高。
2.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②可有贫血及肝脾肿大,重者可见水肿及心力衰竭; ③严重者合并胆红素脑病,早产儿更易发生; ④见于母婴ABO 血型不合和Rh 血型不合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疾病。
(2)新生儿感染性黄疸①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或2~3周后又出现。
②细菌感染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③病毒所致感染多为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等。
(3)阻塞性黄疸①常见原因为先天性胆道畸形,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
②生后1~4周时出现黄疸,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大便颜色渐变浅黄或白陶土色;尿色随黄疸加重而加深,尿胆红素阳性;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腹部B超、同位素胆道扫描、胆道造影可确诊。
(4)母乳性黄疸①纯母乳喂养,生长发育好;②除外其他引起黄疸的因素;③试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胆红素下降30%~50%。
考点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2)常证辨阴阳及虚实(3)变证辨胎黄动风和胎黄虚脱2.治疗原则生理性的可自行消退,病理性以利湿退黄为主3.分型证治常证证型证侯治法主方湿热熏蒸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寒湿阻滞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瘀积发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变证证型证候治法主方胎黄动风证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平肝息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胎黄虚脱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卓顶精文最新甬统表(全套).docx
目录1、甬统表A08-1:工程资料 (15)2、甬统表A08-2:工程资料卷内目录(总目录) (16)3、甬统表A08-3:分项目录(主要材料、设备资料) (17)4、甬统表A08-4:分项目录(施工记录资料) (18)5、甬统表A08-5:混凝土(砂浆)抗压强度新报告目录……………………………………………………196、甬统表A08-6:施工试验及检测资料目录 (20)7、甬统表A08-7:工程安全和功能检测资料目录 (21)8、甬统表A08-12:城建档案卷内目录(总目录) (26)9、甬统表A08-13:城建档案案卷审核备考表 (27)10、甬统表A08-14:城市建设档案移交目录 (28)11、甬统表A08-15:城市建设档案移交书 (29)12、甬统表B01-13-1:目录 (47)13、甬统表B02-13: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台帐 (56)14、甬统表B02-14:施工试验报审台帐 (57)15、甬统表B02-15:工程验收汇总台帐 (58)16、甬统表B02-16:工程质量评估新报告 (59)17、甬统表B02-16-1:目录 (60)18、甬统表C01-1:工程概况表 (65)19、甬统表C01-2: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66)20、甬统表C01-3:技术交底记录 (67)21、甬统表C01-4:图纸会审记录 (68)22、甬统表C01-5:设计变更通知单 (69)23、甬统表C01-7:见证取样送检记录 (71)24、甬统表C01-8:施工日志 (72)25、甬统表C01-9: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73)26、甬统表C01-13:工序质量检查表(施工检查记录) (77)27、甬统表C01-1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78)28、甬统表C01-15:交接检记录 (79)29、甬统表C01-16:预检记录 (80)30、甬统表C01-19: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83)31、甬统表C01-20:分包单位资格报审表 (84)32、甬统表C01-21: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资格报审表 (85)33、甬统表C01-22:试验单位资格报审表 (86)34、甬统表C01-23: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87)35、甬统表C01-24: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报审表 (88)36、甬统表C01-25: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 (89)37、甬统表C01-26:检验批、分项、子分部(分部)工程质量报验表 (90)38、甬统表C01-27: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报验表 (91)39、甬统表C01-28: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事故)新报告…………………………………………………9240、甬统表C01-29: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事故)技术处理方案报审表 (93)41、甬统表C01-30: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回复单 (94)42、甬统表C01-31:工程竣工报验单 (95)43、甬统表C01-32:报验申请表 (96)44、甬统表C01-33:工程开工报审表 (97)45、甬统表C01-34:工程临时/最终延期申请表 (98)46、甬统表C01-35:工程复工报审表 (99)47、甬统表C01-36: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 (100)48、甬统表C01-37:工程变更、洽商费用报审表 (101)49、甬统表C01-40:单位工程(工程项目)竣工新报告 (104)50、甬统表C02-1: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记录 (105)51、甬统表C02-51:混凝土拆模申请表 (156)52、甬统表C02-87:植筋抗拉拔检测新报告 (195)53、甬统表C02-123: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245)54、甬统表C02-124: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246)55、甬统表C02-125: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247)56、甬统表C02-126: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 (248)57、甬统表C02-127: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249)工程资料名称:案卷题名:编制单位:主管:编制完成日期:年月日保管期限:密级:保存档号:共册第册甬统表A08-2工程资料卷内目录(总目录)。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99)
具有前5项者即可诊断心力衰竭。
治疗①一般处理:给氧、祛痰、止咳、镇静及病因治疗。
②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首选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苷K或地高辛。
西地兰剂量为每次0.01~0.015mg/kg,静脉推注或入壶中,必要时2~3小时重复给一次,以后改为地高辛洋地黄化。
不严重的病例,一开始即可应用地高辛,口服剂量为:<2岁0.04~0.06mg/kg,>2岁0.03~0.04mg/kg。
首次用化量的2/5,以后每6~8小时给1/5量;末次给药12小时后开始用维持量,维持量每日为化量的1/5,分2次服。
静脉注射为口服量的3/4。
危急者选用毒毛旋花子苷K时可先用饱和量的2/3,必要时2~4小时后重复使用首剂的半量;③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考点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胃。
3.尽量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
细目五哮喘考点一发病特点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
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耍特征。
本病包括了西医学所称喘息性支气管炎、儿童哮喘等。
本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发病年龄以1~6岁为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初次发作。
多数病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部分儿童哮喘在青春发育期可完全消失。
考点二病因病机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
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其发作之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
考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多有婴儿期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
(2)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气候骤变,受凉受热,进食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发作之前多有喷嚏、鼻塞、咳嗽等先兆。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完全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01-中医内科学1、感冒的基本病因一一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一一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一一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一一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咼、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一一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一一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一一明?张介宾)11、咳嗽一一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一—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一一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一—出自《金匮要略》。
一一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一一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一一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一一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 f;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 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一一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一一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一一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完整版)2018中医执业医师技能-中内打印
一、感冒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一一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一一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一一新加香需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一加减蔵蕤汤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一三拗(8)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一一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一黛蛤(g®散合加减泻白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三、哮病(一)发作期1. 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一小青龙加石膏汤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一一三子养亲汤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一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一一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 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一一六君子汤2.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一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一)实喘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一一麻黄汤合华盖散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一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一一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一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一一五磨饮子(二)虚喘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一一生脉散合补肺汤2.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一一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蛤粉五、肺瘠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一一月华丸2.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一一百合固金汤合秦芜鳖甲散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一一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一一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 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一归脾汤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一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一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 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 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一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 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一一黄连温胆汤七、胸痹1.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一一柴胡疏肝散3.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一枯萎薙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 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一一枳实薙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一一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 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一一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 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一一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 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一一龙胆泻肝汤2. 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一一黄连温胆汤3. 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 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一一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 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 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一一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 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一一通窍活血汤4. 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一一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 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一一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一一香苏散合良附丸2. 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一一保和丸3. 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一一柴胡疏肝散4.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一一清中汤5. 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一一失笑散合丹参饮6.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一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一一黄茂建中汤H-一、呕吐(一)实证1.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一一霍香正气散2.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一保和丸3. 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一一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一四七汤(二)虚证1.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一一香砂六君子汤2. 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一理中汤3.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一一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 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一一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 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一一大承气汤3. 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一一枳实导滞丸4.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一一柴胡疏肝散5.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6.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一)暴泄1. 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一一霍香正气散2. 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一一葛根黄苓黄连汤3. 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一保和丸(二)久泄1.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一一参苓白术散2.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一一痛泻要方3.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一四神丸十四、痢疾1.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一一芍药汤加银花2.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一不换金正气散4.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一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一一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一一连理汤十五、便秘(一)实秘1.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一一麻子仁丸2.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一一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1. 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茂汤2. 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 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 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胁痛1. 肝郁气滞:疏肝理气一一柴胡疏肝散2.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一一龙胆泻肝汤3. 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 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一一贯煎十七、黄疸(一)阳黄1. 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一一茵陈蒿汤2.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一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 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一一大柴胡汤4. 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一一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 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一一茵陈术附汤2. 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一一黄茂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 湿热留恋:清热利湿一一茵陈四苓散2. 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一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 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一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一)外感头痛1. 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一一川茸茶调散2.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茸芷石膏汤3.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一一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一一天麻钩藤饮2.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一一大补元煎3.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一加味四物汤4.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一一半夏白术天麻汤5.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1. 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一天麻钩藤饮2.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一一归脾汤3. 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 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一一半夏白术天麻汤5. 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一一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一)中经络1. 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一一真方白丸子2.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一一天麻钩藤饮3.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一一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 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一一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一一羚角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一涤痰汤2. 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一一参附汤合生脉散(三)恢复期1. 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 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一补阳还五汤3. 肝肾亏虚:滋养肝肾一一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一、水肿(一)阳水1. 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一越婢加术汤2.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一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一一五皮饮合胃苓汤4. 湿热壅盛:分利湿热一一疏凿饮子(二)阴水1. 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一一实脾饮2. 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一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 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一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1.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一一八正散2.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一一石韦散3.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一一沉香散4. 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5. 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一一程氏草解(b ixi 0分清饮6. 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阳痿1. 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一一赞育丸2. 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一一归脾汤3. 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一一逍遥散4. 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一一启阳娱心丹5.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一一龙胆泻肝汤二十四、郁证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一柴胡疏肝散2. 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一丹梔逍遥散3.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一半厦厚朴汤4. 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一甘麦大枣汤5.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一一归脾汤6. 心肾阴虚:滋养心肾一一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五、血证(一)鼻崛1. 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一一桑菊饮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一一玉女煎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一龙胆泻肝汤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一一归脾汤(二)齿I®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 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一一桑杏汤2.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一一泻白散合黛蛤散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一百合固金丸(四)吐血1. 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一一泻心汤合十灰散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一龙胆泻肝汤3. 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一一归脾汤(五)便血1. 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一一地榆散合槐角丸2.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一一归脾汤3.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一一黄土汤(六)尿血1. 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一一小蓟饮子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 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一归脾汤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一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一一十灰散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一一茜(qi 8)根散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一一归脾汤二十六、消渴(一)上消1. 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一消渴方(二)中消1.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一玉女煎2. 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一一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一一六味地黄丸2. 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一一金匮肾气丸二十七、内伤发热三十二、痿证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一一清骨散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一一清燥救肺汤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 归脾汤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一一加味二妙散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一一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一一金匮肾气丸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一一虎潜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一一丹梔逍遥散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一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一一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三十三、腰痛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一一甘姜苓术汤二十八、虚劳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一四妙丸(_)气虚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4.肾虚腰痛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一左归丸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一右归丸4.肾气虚:益气补肾一一大补元煎三十四、乳癖(二)血虚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一一逍遥萎贝散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一一二仙汤合四物汤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三十五、湿疮(三)阴虚内治1.肺阴虚:养阴润肺一一沙参麦门冬汤 1. 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一龙胆泻肝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一一天王补心丹 2. 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一除湿胃苓汤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3. 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一当归饮子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三十六、痔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I内痔(三)阳虚 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一凉血地黄汤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一一脏连丸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止痛如神汤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一一补中益气汤二十九、癌病n外痔I 脑瘤♦静脉曲张性外痔1.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一一通窍活血汤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一草解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一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血栓性外痔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一一大定风珠血热瘀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一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n 肺癌三十七、脱疽1.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 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一阳和汤2.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一二陈汤合枯萎薙白半夏汤 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一一桃红四物汤3.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一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一一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一顾步汤m 大肠癌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一一黄茂鳖甲汤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一槐角丸三十八、精癮2.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膈下逐瘀汤内治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一一大补元煎 1. 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消癮通闭一八正散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一一知柏地黄丸 2. 脾肾气虚:补脾益气,温肾利尿一补中益气汤IV 肾癌、膀胱癌 3.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通窍利尿一沉香散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一一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4. 肾阴亏虚:滋补肾阴,通窍利尿一知柏地黄丸2.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一一桃红四物汤 5. 肾阳不足:温补肾阳,通窍利尿一济生肾气丸3.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一一大补元煎外治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化瘀止痛一一知柏地黄丸脐疗法三十、痹证灌肠法1.风寒湿痹三十九、肠痈(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一一防风汤 1.瘀滞证(初期)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一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一一乌头汤 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一一复方大柴胡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一一慧及仁汤 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一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一一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四十、崩漏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一一双合汤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一一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一独活寄生汤2肾虚证三^一、痉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一一加减艾蓉菟丝子丸1 •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一一羌活胜湿汤(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一右归丸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一一羚角钩藤汤(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一一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血热证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一清营汤(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一上下相资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一导痰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一清热固经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一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四十一、闭经补肾益气调经一加减艾蓉菟丝子丸补气养血调经一人参养营汤养阴清热调经一加减一阴煎理气活血,祛瘀通经一血府逐淤汤豁痰除湿四十二、痛经1. 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一一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 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一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 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一一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4. 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一一圣愈汤或黄茂建中汤5. 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一一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四十三、绝经前后诸证1. 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 肾阳虚:温肾扶阳一右归丸3. 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一一二仙汤合二至丸四十四、带下病I带下过多1. 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一一完带汤2. 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一一内补丸3. 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一一知柏地黄汤4.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一一止带方5.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II带下过少1. 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一左归丸2. 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一小营煎四十五、胎漏、胎动不安1. 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一寿胎丸2. 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3. 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一胎元饮4. 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一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十六、产后发热1. 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 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一一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3. 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4. 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一补中益气汤四十七、不孕症1. 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一毓麟珠(2)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一一温胞饮或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凋补冲任一一养精种玉汤2.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一一开郁种玉汤3. 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一一少腹逐瘀汤4. 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一一苍附导痰丸四十八、癥痕1. 气滞:行气导治,活血消癥一香棱丸2. 血瘀:活血散结,破瘀消癥一桂枝茯苓丸3. 痰湿:理气化痰,破瘀消癥一开郁二陈汤四十九、肺炎喘嗽(一)常证1. 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一华盖散2. 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一一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 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一一五虎汤合韋劳大枣泻肺汤4. 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一一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 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6. 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一一人参五味子汤(二)变证1. 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一一参附龙牡救逆汤2. 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一一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五十、小儿泄泻(~)常证1. 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一一葛根黄苓黄连汤2. 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一霍香正气散3. 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一一保和丸4. 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一参苓白术散5. 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一一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 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一人参乌梅汤2. 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一一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五十一、厌食症1. 脾失健运:运脾开胃一不换金正气散2.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一异功散3. 脾胃阴虚:养阴和胃一益胃汤五十二、水痘1. 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一银翘散2. 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一一清胃解毒汤五十三、疾腮(一)常证1. 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一一柴胡葛根汤2. 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一一普济消毒饮(二)变证1. 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一一清瘟败毒饮2. 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一一龙胆泻肝汤五十四.橈骨下端骨折橈骨下端(包括橈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1.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橈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01-中医内科学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 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 ↑ ;突然、反复发作喘: 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 ↑↑;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
“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
‘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指喘证病机。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喘证治疗原则。
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
提出‘肺虫’说。
——“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
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
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
泻实:镇惊安神。
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
补虚: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
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
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
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
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 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
——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
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
——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48、‘癫狂’——出自《内经》。
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 2 -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
心脾气血两虚。
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
心肾失调。
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
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 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
《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
“呃,病气逆也,” 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 ) 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69、‘腹痛’始见于《内经》。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
”——李东垣。
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
《难经》称为‘大瘕泄’。
《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
”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
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
肝胆湿热——口苦恶心。
肝血瘀滞——刺痛。
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
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
《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01、“无痰则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
102、“无虚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书》。
10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104、“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出自《医学正传》。
105、中风始见于《内经》,以别名而论。
106、提出“络脉空虚”为本的始于张仲景。
107、“外风”学说、“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前。
108、“内风”立论——金元时期。
109、四大流派——张元素:病因为热。
刘河间:“心火暴盛”。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110、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111、中风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112、中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中风:(主证) 口舌歪斜。
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 3 -口辟:(面部症状)口眼歪斜。
风寒痹阻络脉。
痫证:(发作性) 口吐白沫。
无后遗症。
肝风逆乱。
痉证:抽搐强直;重者昏迷。
邪壅经络;筋脉挛急。
痿证:(发病缓慢)无精神症状。
筋脉失养;弛缓不收。
厥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无后遗症。
气机逆乱;阴阳气血不能顺接。
113、‘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
114、《神农本草经》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疗疟疾。
115、《肘后备急方》提出‘瘴气’说,指出青蒿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116、“一岁之间,夫幼相苦,若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7、“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达原饮,出自《温疫论》(吴有性)。
118、疟疾的病位——半表半里,营卫之间,属少阳经。
119、‘水肿’始见于《内经》,称为‘水’。
分类‘风水’、‘石水’、‘涌水’。
120、《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与肺、肾的关系——“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 121、“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122、“开鬼门,洁净腑。
”——指水肿的治疗原则。
123、《金匮要略》提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的水肿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