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春望》赛课导学案_20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赛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赛课导学案_1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

2、学会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3、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生活,被誉为“史诗”。

二、背景简介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五月,叛军攻陷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

杜甫闻讯,前往投奔,不料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被押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第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读诗歌1、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2、二读把握感情基调。

3、三读读懂诗意。

结合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四、品诗歌1、一品意境读诗时,你的眼前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你能选取一幅描绘一下吗?(提示:可从诗人望见的景象、诗人自身形象等方面考虑)2、二品词语选取你最欣赏的一联,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赏析。

(可从动词、形容词入手)例:“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衬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忧虑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一则触景伤情,一则移情于物,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五、悟诗歌悟情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2分钟、导学10分钟、自读15分钟、独学及展示13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是唐朝一次地方割据视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六十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涣散,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的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春望》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古诗朗读停顿方法】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三、学法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的学习,更加要注重多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特色。

四、问题导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五、自主学习1.大致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填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代表作品有:《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收录在《杜工部集》中。

2.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3.结合文中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荡胸生曾云曾:通“层”(3)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4)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临4.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诗句。

六、合作探究1.朗读、背诵《望岳》,理解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春望》赛课导学案_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春望》赛课导学案_15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设想:通过分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多媒体、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疾苦,尽收眼底;世间疮痍,诗歌表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被后世成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歌-《春望》(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被后世成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婚别》(四)学习古诗:一读溅()——抵()——搔()——浑()——簪()——二思三品:课文分析:1.提出问题:诗歌四联中都写了哪些形象?教师明确:首联:山河、草木颔联:花溅、鸟惊颈联:烽火、家书尾联:白头、胜簪2.提出问题:诗歌四联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教师明确:首联:对比颔联:拟人颈联:夸张尾联:对偶3.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诗歌中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教师明确:首联:忧国颔联:忧民颈联:思乡尾联:悲己(四)课堂小节:杜甫的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和思乡悲己的情怀。

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努力学习像杜甫一样热爱祖国并报效国家。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春望》(六)板书设计:春望杜甫山河、草木——忧国——对比花溅、鸟惊——忧民——拟人烽火、家书——思乡——夸张白头、胜簪——悲己——对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春望》赛课导学案_2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春望》赛课导学案_22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25.杜甫诗三首课时编号主备人备课时间2015.10.21 组长签字审核人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感知《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内容。

2、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3、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预习自学】一读诗歌──字词积累自学指导:1、认真读《望岳》、《春望》,结合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完成自学检测。

2、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自号,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时期伟大的。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

《望岳》背景介绍: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正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大唐就像个强壮的青年,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希望,宽广的胸怀似乎包容的下所有的豪情。

这时正值青年的杜甫正在南北游历,他路过“五岳之尊”的泰山,写下《望岳》一诗。

《春望》背景介绍: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大唐进入由盛转衰时期,玄宗早已弃都而逃,长安被攻占,人民生活在战乱中,大唐一片混乱。

中年杜甫在投奔肃宗路上被判军所俘,困居长安,写下《春望》一诗。

【自学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抵.()搔.()簪.()二读诗歌《望岳》──整体感知学法指导:有感情朗诵《望岳》,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三读诗歌《望岳》——佳句赏析1、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蕴含什么样的哲理?)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和“割一词用法好在哪里?四读诗歌《春望》──整体感知学法指导:有感情朗诵《春望》,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三读课文——佳句赏析1、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什么情感?)2、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简要评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0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1、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景-入境-悟情法、炼字法。

2、诵读感知,品味重点诗句,感悟诗意和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一、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看这些诗句,作者是谁?两个黄鹂鸣翠柳,黄四娘家花满蹊,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正是江南好风景,露从今夜白,读书破万卷,杜甫的诗...不错!这几句诗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句。

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诗两首《望岳》和《春望》,让我们借助这两个诗作,与千年前的“诗圣”直接对话。

二、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景-入境-悟情法、炼字法。

2、诵读感知,品味重点诗句,感悟诗意和诗情。

3、建立鉴赏诗歌的思维方式:知世-论人,解读杜甫的家国“守望”情怀。

赏析《望岳》,解读青年杜甫(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就共同来赏析第一首诗《望岳》,来解读青年时期的杜甫)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师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下面请这位同学来读........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说他读的太平淡无味,那位同学说他读的不够抑扬顿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感悟作者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1)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1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12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继续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丰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对偶和拟人的巧妙作用。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1 作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其人被誉为“()”,其诗被誉为“()。

2 给下列字注音:烽()抵()搔()簪()(二)课内探究1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2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三)拓展延伸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训练检测1 诗中通过写景来表现诗人满怀愁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被后人广为传唱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表达诗人对国破的哀痛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对亲人担忧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诗中表现诗人年老而不能为国效力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唐朝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一诗中有句云:“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春望》中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杜甫诗三首八(上)
一、教学内容:《春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二、出示课题。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找生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三别”。

背景: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

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前往投奔,想要再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三月,杜甫仍陷于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伤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四、诗句朗读:
1、找生试读。

2、正音: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èng)簪(zān)
3、然后出示朗读停顿,播放范读录音。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齐读。

(注意停顿)
五、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诗意:(生说)
首联: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颔联:感世伤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战乱持续了三个月不停,家里已久无音讯,这时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尾联: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稀疏的白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穿插释词:
破:沦陷。

深:茂盛。

溅:落。

烽火:战争。

抵:值。

搔:抓。

短:少。

胜:经受住。

3、思考:由此,可看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六、分析诗句,体会感情。

1、问:若全诗先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望”。

2、那么诗人究竟“望”到或“望”什么呢?谈一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由生说,体现合作、探究。


①、首联:望到了国都、山河、城、草木。

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的景象。

(写春望所见。


问:这一联中,我们应抓住哪两个字来体会?由“破”字和“深”想到了什么画面?
(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杂草丛生的荒凉地,到处显得非常萧条。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这一联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痛彻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寓情于景。


②、颔联:望到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从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惊心的啼叫。

(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写春望所感。


问:此联通过哪两种事物写春天?(花和鸟)
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作者触景生情。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
却使诗人见到了反而落泪惊心。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触景生情)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在景与情的便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的转入到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而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

③、颈联:问:写了哪两个意象?(烽火、家书)
问:“抵万金”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写春望所盼。


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④、尾联:问:通过哪两个意象来理解?(白头和簪)
“白发”两个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己。

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写春望所思。

)问:从全诗来看,概括的说,诗人“望”到或“望”什么?
明确:诗人望到了山河破碎,望到了长安破败,望家人团聚,望战乱平息,望百姓平安。

3、再读。

(注意感情)
七、主体探究:问: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八、师: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给国家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生说)我们不要战争,我们祈祷和平、祈祷光明。

九、练习:理解填空。

1、《春望》中移情于物,抒写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2、《春望》中“”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

十、背一背。

附板书:
山河、草木——忧国
春望花溅、鸟惊——伤时
烽火、家书——思乡
白头、胜簪——悲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