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陌生化:阅读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实施P107
三、教学视角陌生化 以小见大、文体解码、他石攻玉、另辟蹊径
四、教学方式陌生化 以点带面、欲擒故纵、抛砖引玉、一唱三叹 引人入境、多元整合、点词成金、拨云见日 故作悬念、小题大做、互问反哺、冲突促读
一、陌生化教学的现实缘起——熟而难教
心理学与陌生化
感觉强度并非无条件地与物理刺激强度成正比关系,物理 刺激强度即使不便,感觉强度也不能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其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呈衰弱趋势,直到降低到某一阈值, 此时主观感觉强度将会变得极其微弱,甚至趋近于零 。 为了 有效应对这种心理感觉衰减现象,人们需要持续不断的新的刺 激。
一、陌生化教学的现实缘起——熟而难教
1.“熟视无睹”的教学内容难以引发教学活动 2.“熟而无惑”的教学行为难以引导教学活动 3.“熟而不深”的教学梗阻难以取得教学实效
一、陌生化教学的现实缘起——熟而难教
1.“熟视无睹”的教学内容难以引发教学活动 2.“熟而无惑”的教学行为难以引导教学活动 3.“熟而不深”的教学梗阻难以取得教学实效
——亚里士多德《诗学》
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 异……所有的人都从对万象的惊异为开端。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二、陌生化教学的理论架构
1.什么叫“陌生化”
诗学、美学与陌生化
艺术观照,宗教观照乃至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人 如果没有惊奇感,他就还是处于蒙昧状态,对事物不发生兴趣, 没有什么事物是为他而存在的,因为他还不能把自己和客观世 界及其中事物分别开来。从另一个极端来说,人如果已不再有 惊奇感受,就说明他已把客观世界看得一目了然。
何为“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即为“前阅读理解”,是原有阅读视域的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沈玉芬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年第04期阅读教学中的情趣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去领略。
“自己去领略”,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学会自主阅读,而决定能力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形成。
一篇文本,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不能说全懂,但也能似懂非懂,对文本已经没有全然的新鲜感,这是学生独立阅读后呈现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陌生化理论”教给学生阅读的思维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自己去邂逅一份美丽。
一、“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相融“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诗学概念,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这是艺术领域的思维方式,虽然它和阅读教学不是同属于一个范畴,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相融的。
1. 产生阅读距离:“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有人说,身边的风景总是会被遗忘。
也有人说,距离产生美。
这是为什么?就如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吸引了不知多少游客纷至沓来。
但是,对于长久居住在乌镇的人来说,由于天天见、日日看,古镇本身的魅力却显得淡薄,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
“陌生化”理论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让文本陌生化,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度,延长对文本感悟的时间,而这恰恰使学生感悟的神经敏锐了,思维积极了,事物原本的面貌得以呈现。
2. 经历阅读过程:“感受”而不是“仅仅知道”。
如果在一场艺术盛宴面前,有人没等你细细品味就开始指手画脚,大谈特谈其中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不能说让人倒胃口,但至少容易让人兴味索然。
因为,这其中,缺少了个体具体“感受”的过程,只是抽象地“知道了”。
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厦门市禾山中学胡先锋摘要:在“陌生化”阅读教学的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新的发展,文本解读也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思考,以求能“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肯定学生自我解读的重要性,鼓励其进行文本“陌生化”新读,同时教师对于早已熟知的文本用陌生化的视觉重新审视,联系时代新形势,读出新意来,给学生阅读文本以正确的指导,努力钻研文本,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对文本“完全陌生”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和文本解读,获得审美上、文化上和生命体验上的享受。
关键词:陌生化阅读教学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境遇:学生已经能背诵课文了,但对文本的解读依然流于表面;或是为了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的感悟。
笔者以为,其原因是学生对文本过于熟悉,对文本意蕴却没有形成感悟、理解与体会。
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以为首先对文本自己要有一个陌生化的解读过程,避免了熟悉后的定型,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使阅读真正高效起来。
陌生化本是西方文化理论的一个概念,正式名次的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什克罗夫斯基,他在《艺术的手法》一书中说:“艺术知识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
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的理论在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那里成熟起来,被称为“间离效果”,将人们所熟知和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在观众面前,让日常平凡的东西以不平凡的面目出现,引起观众惊奇,诱发观众思考。
歌德说:“能从惯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
”实际上陌生化的文本解读就是要求读者将文本视为陌生文本,用第一次去接触的心态,进行元文本阅读,一切仿若初见,在距离的陌生化全新阅读之下,产生新的感受和体会,不受既有结论的束缚,获得文本最直接,最本我的认识,摒弃原本的框架,以读者全新的视觉而不以教师的视觉来审视文本,获得的感受是最鲜活的,也更能贴近学生的感受。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提出来的。
其旨意是在告诉人们应摆脱思维上的惯常性,超越个体认识和感受上的限制,以带着惊奇的发现和诗意的感觉去接受新鲜事物这一道理。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并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追求对“熟悉”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的效果,从而达到对文本进行创新阅读的目的。
运用“陌生化”理论于教学中,可以克服在阅读体验中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似曾相识、见多不怪的惯性心理,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感。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熟悉的文本以“陌生化”的视角实施教学,设计“陌生化”的思考问题,构建“陌生化”的教学思路,发掘“陌生化”的文本内涵或主旨,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设计“陌生化”的思考问题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许多老师都是抓住课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进行设疑: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于是学生便从诸葛亮“晓天文、知地理、懂战术、识人心”等方面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而了事。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也能明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但对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上是不全面的,认识上也不是深刻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课文中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个细节,独具匠心地抓住了诸葛亮的“笑”字,于平淡处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于是大家围绕着“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接下来,有的学生说是在笑周瑜妒忌自己的才干,设计圈套来陷害他,结果落空;有的学生说是在笑曹操由于生性多疑,所以才能接到箭;有的学生说是在笑鲁肃的的宽厚仁慈,忠心为人;有的学生还说是在笑他自己的妙计即将成功……可见,王老师在学生通过读书已基本上明确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陌生化”的问题,让学生又一次走进了文本中,从而使学生在解读“笑”的过程中,对文本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对文本主旨感悟得更加深刻,对文本中众多人物性格特点把握得更加全面系统。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感。
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规则,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今天,本文将浅谈关于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它的优势和不足,提供实际的教学建议。
一、陌生化艺术的概念和实践陌生化艺术,又叫“异质化艺术”,是一种由俄国文学家维克多·舍伊美诺夫所提出的文艺思想。
它所主张的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打破人们对于事物的套路式认识,达到引发思考、唤醒情感的目的。
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特定形式的艺术表现,比如说电影、音乐、摄影等,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感受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陌生化艺术的实践方式有许多,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游戏、切入奇特生僻的诗文、别开生面地引导学生作文等,就可以达到破除学生对语文课的传统印象,使其更愿意接受和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1、唤起学生的积极性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理念是刺激学生的感官刺激,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感知和体验语文。
这样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陌生化艺术通过新颖的方式来呈现语文内容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以新的视角来认识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常常能够产生出许多令人惊喜的想法和观点,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内容,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陌生化艺术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在接收信息、认知事物方面更加敏感。
陌生化艺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语文的运用水平。
三、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不足1、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高陌生化艺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和方式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
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摘要:针对现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着力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陌生化”阅读教学理念。
“陌生化”这一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近百年来,该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和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理性探索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一、“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系“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思想的灵魂是通过差异与独特,变从众性为个性化,变习惯性为超常性。
即以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信息,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新发现和新感觉。
打破人们对既定世界的感受,摆脱习惯化对我们的约束,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从而感受到对象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唤起人们对生活的鲜活感受。
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将文艺学的“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惊异感,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以求得阅读的多元性与独创性。
要求教师突破教学惯性和学生的思维惯性,不断地提升自己开发教材的能力,唤醒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理性探索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的建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某种刺激、引领,保护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阅读和创新阅读。
1.拓展背景资料,激发阅读期待,让学生进行陌生化探索(1)传统的导入《詹天佑》的导入片段:课文是怎样评价詹天佑的?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领句,也是中心句,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呢?这样的导入,表面上看,抓住了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
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文本体验
骏马和大牛都有 时候静立不 动 ,好
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的联想 句 。同时 ,也会 比较关注文中透露 出来的 民族 团结 的主题。这样 的!在这种
几 乎 烂 熟 于 心 的 前 提 下 ,如何 读 出
还美 其 名 日 “ 自主 ” “ 主体 性 ” 。 面对这种低效益 的教学 ,特级教师 黄厚 江 老师 说 : “ 为小 说 ( 作 教
新意 呢?这就需要采用一种 陌生化 阅读 的办法 ,暂时 “ 搁”前 见 , 悬 如首次面对文本般的 ,直接 面对文
一
当我们几欲拊掌赞叹黄老师文 本解 读之精微 、教学设计 之精 妙 、 课堂实施之 自如时 ,我们更应看 到 支撑解读精微 、设计精妙 、实施 自
如背 后 的东 西 。我 们 常说 独辟 蹊
洲》 ,阅读 与教学此诗 时 ,人 们更 津津乐道 的是诗人炼字的典故 ,于
是 “ ” “ ” “ ” “ ” 到 过 入 满 “ ”, 逐 字 品 味 , 一 定 要 得 出 绿
一
“ 离家久 ,更该还 ” ,学生 的理解几
乎是畅行无阻的 ,第三个层次 “ 思
家切 ,不能还”学生经历 阅读 “ 历
性 ,既机械又流于表面。作为散
点在 小 学 阶段 表 现尤 为 明显 。
处对 “ ”的描写最能体现孔 乙己 手 的性格 、命运?画 “ 手”——文 中
哪 些 地 方 还 可 以写 手 ? 议 “ ” 手
— —
平 时阅读 的局 限 ,古诗本身存在的 理 解 困难 ,也包 括学 生 的 心智 特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精选5篇)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精选5篇)第一篇: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陌生化理论”起源于俄国著名的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其实质在于不断革新人们对人生、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与认识,通过不断增加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感知程度、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方式等,使得人们在面对其所熟知的事物时,仍然能够有新的感知,进而发现熟知事物隐藏的另一面。
而如若将该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则会使熟悉的教学内容变得陌生化,既增加了教学新鲜感,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巧妙置疑,于熟悉中找寻陌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文本属于何种题材,若想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那么该教学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作者本意和文本意义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也就是说该教学文本中阅读问题的设置也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的表象逐渐深入到文本的本?|之中,从而深刻领略文本所表达的价值观,还可以在无形之中实现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的多项教学目标,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在学习苏教小学语文教材《三亚落日》这一课时,对于三亚落日景色到底如何,大家没有亲看并不是十分清楚。
此时教师就可巧妙设置疑问,通过提问,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可能出现的跟三亚落日有关的景象,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心目中认为的景象走进课文,仔细阅读书中描写的落日景象与自己的想象有何不同。
这样利用“陌生化理论”巧妙设置疑问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想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丰富教学,于无形中打开新窗课本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文本只是阅读教学的很小一部分,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止步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素材,只有这样才可真正满足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浅谈导言:古人常说“文以载道”,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其关联着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问题。
我们不妨从陌生化艺术入手,探讨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一、陌生化艺术的概念与特点陌生化艺术(Defamiliarization/estrangement in art)源于俄国文艺复兴运动,由文学理论家维克多·舍奇洛夫提出。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日常事物的习惯感知方式,使读者或观众能够重新审视和思考已经习以为常的对象,从而激发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陌生化艺术的特点在于更强调感官的冲击和情感的震撼,而非传统的美学享受。
它通过破坏和逆转人们的认知习惯,使观众对世界有一个新的认知角度。
通常,陌生化艺术表现在诸如元素重复、形状变形、颜色对比等方面,通过突出细节和造型的异化,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二、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读课文、背诵古文等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
然而,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而不见”的感觉,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而陌生化艺术,运用其独特的形式和感官冲击力,能够打破学生的感知习惯,引起他们对语言和文学的新鲜感。
通过引入陌生化艺术的视角,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从而打开思维的局限性,拓宽视野。
2.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对文本的理解和背诵,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当陌生化艺术介入语文教学时,它的奇特形式和独特风格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读作品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对文本元素的辨析和破解,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陌生化的艺术手法,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创造力,创造出更富有个性与创新的作品。
3.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陌生化”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论 “ 陌生化’ ’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 中的运用
◎李汉 洁
阅 读 是 语 文 学 习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学 生 积 累 文 学 素 养 、 打 牢 文 学 功 底 的 主 要 方 法 。 但 是 对 于 这 样 重 要
二 、文 本解 读 陌 生 化 , 尊重 学 生 感 受
康成有 一篇作 品叫 《 花 未 眠 》 ,也 是 阅 读 陌 生 化 的 一 个 经 古诗词 来说 ,古 诗词是 中华 古典文化 的瑰 宝 ,意境 深邃优 典 例 子 , 因为 人 们 都 知 道 花 是 不 可 能 睡 觉 的 ,这 是 一 个 基 美 ,语 言 精 炼 而 富 有 韵 味 ,但 是 学 生 往 往 感 到 审 美 疲 劳 而 本 生 活 常 识 ,但 是 川 端 康 成 却 一 板 一 眼 地 写 了 出 来 , 让 人 无 法 融 入 到 意 境 中 去 感 受 古 诗 词 的 魅 力 。 针 对 这 一 问 题 , 们 的 思 考来 了个 大 转 弯 ,直 接 吊足 了读 者 的 阅读 胃 口。 结 合 文 本 呈 现 方 式 陌 生 化 的 思想 ,教 师 可 以改 变 文 本 呈 现
又 无 一 技 之 长 , 也 没 有 比 较 好 的家 庭 背 景 , 以后 的 生 活 会
阅读教学中实现“陌生化”的策略
中 司 空 见 惯 的 事 物 ,用 一 种 偏 离 或 反 常 方 式 表 达 出 来 ,从 而
罗 米 修 斯 的 双 膝 上 , 用 它 尖 利
■
.
彩
谭 中 ,不仅 要 涉及 文 史 等 方 面 的学 科 的 稚 知 识 ,还 要 与 其 他 同 学 交 流 、 探 讨 ,
撕 综 合能力得 到 了提高 。
这 样 他 们 的探 究 能力 就 得 到 了 培 养 ,
诵 读数擎 妥
“ 陌生 化 ”原 本是 一 个 著 名
4面 对 这 些 词 语 .我 们 不 能 .
、
通 过 陌
不 想 到 从 前 。在 普 罗米 修 斯 没
有做 出为人 类取 火的行 动 之前 。
“ 原 ” 是 孙 绍 振 先 生 提 出 还 的 文 本 解 读 的 一 种 方 法 ,亦 即
那 时 的 他 ,是 一 位 高贵 无 比的
f . 京 : 育 教 学 出 版 社 ,9 0 M】 北 教 18 .
个 天 神 ,你 本 可 以尽 情 地 享
普 罗米 修 斯 从 此 遭 受 了没 有 尽
头 的 巨 大 痛 苦 。 请 大 家 默 读 课
文 6到 8 自然 段 , 用 心 感 受 所 遭 受 的 痛 苦 , 划 出 文 中 那 些 让 你揪 心 的词语和 句子 。
个 参 与 者 和觅 食者 。通 过 亲 身 实 践 、 体 验 ,品 悟其 真 谛 , 自觉 自我 地 获 得 可持 续 发 展 的知 识 和方 法 。从 而 提 高 认 知 质 量 和认 知 水 平 ,达 到 叶圣 陶 先 生 倡导 的 “ 是为 了不 教 ”之 目的。 教 要想 全 方 位地 提 高 学 生 的 语文 素 养 ,就 要 使 学生 在 “ 出学 生 主体 性 突 地 位 ” 阅读 的 “ 边 ”活 动 中 ,注 入 双 情感 因素 ,讲 究 活 动艺 术 ,注重 可 持 续发 展 ,让学 生 实实 在 在 地 “ ”起 动 来 ( 中所 涉及 到 的课 文均 来 自苏 教 文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课探微“陌生化理论” 发源于俄国有名的议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其本质在于不停改革人们对人生、事物以致整个世界的理解与认识,经过不停增添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感知程度、打破人们的惯性思想方式等,使得人们在面对其所熟知的事物时,仍旧能够有新的感知,从而发现熟知事物隐蔽的另一面。
而如若将该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课中,则会使熟习的教课内容变得陌生化,既增添了教课新鲜感,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课的讲堂效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奇妙置疑,于熟习中搜寻陌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课过程中,不论教课文本属于何种题材,若想达到希望的教课成效,那么该教课文本所显现出来的作者本义和文本义义都应牢牢环绕讲堂教课目的睁开,也就是说该教课文本中阅读问题的设置也应牢牢环绕讲堂教课目的来进行,这样一来,不单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的表象渐渐深入到文本的本 ?| 之中,从而深刻领会文本所表达的价值观,还能够在无形之中实现小学阅读讲堂教课的多项教课目的,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课的真实价值和意义获取充足的表现。
如在学习苏教小学语文教材《三亚夕阳》这一课时,关于三亚夕阳风景究竟怎样,大家没有亲看其实不是十分清楚。
此时教师便碰奇妙设置疑问,经过发问,请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可能出现的跟三亚夕阳相关的情景,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心目中以为的情景走进课文,认真阅念书中描绘的夕阳情景与自己的想象有何不一样。
这样利用“陌生化理论”奇妙设置疑问的教课方式,不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在无形之中培育学生思虑问题的能力,使其想象思想能力获取提高。
二、丰富教课,于无形中翻开新窗课本中所显现出来的教课文本不过阅读教课的很小一部分,若想真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止步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停丰富教课内容以及教课方式,不停拓宽学生的阅读素材,只有这样才可真实知足学生关于阅读的需求。
如若将多媒体教课运用于小学阅读教课中,教师便可在解说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经过制作与该教课文本相关的书本或短篇文章的链接,来不停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实施方案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1. 课题提出背景:‚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对艺术的欣赏靠直觉的感受,太司空见惯、太熟悉、毫无新鲜感的事物就会‚越过感受‛直接进入认知,‚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
后来,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进一步提出‚陌生化‛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陌生化‛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颇具启示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可以借用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原理避陈去俗,翻新出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改变语文教学低效率的状况。
对于以母语为媒介的学生来说,由于基本不存在语言上的太大障碍,所以完成一般意义的阅读并不难。
而且在平时教学中,学生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之产生亲和力的‚知音‛,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和共鸣。
因此引导学生‚出乎其外‛地进行‚陌生化‛阅读不失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具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意义。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作出有效的探索。
2.选题的意义:(1)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使教学更富于人文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它的心理机制是阅读张力的发现与逐渐消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意义重大。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的独立性、想象力、深邃而敏锐洞察力和对生活的‚悟性‛,以及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总之,通过‚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和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探索‚陌生化‛阅读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技术,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规律,从而提升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切实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把握教材与课堂组织调控能力,促进对话理论以及解读学等理论的发展。
教师培训中教材文本“陌生化”阅读与陌生文本教学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回顾 、 思 考 和整 理 。
1 . 理论依据
二、 教材 文本 的 “ 陌 生化 ” 阅读 实践
“ 陌生化 ” 是一个著 名的文学 理论概 念 , 它 由俄 国形式 主
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 出。 在他看来 。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 对
摩学 习 , 通 过市 内的各 种教研活 动 、 基 地导师 的示范课 等 , 强 化学员对教材文本 的陌生化 阅读 。
2 . 操 作 方 法
上“ 第一单元 ” 的教参为例 , 有“ 单元 教材支配表 ” “ 关 于阅读 ”
“ 关 于写作 ” “ 关于语 文实践活 动” “ 教学札 记” 五大 内容 。 教参
跳 出 了以往小 说教 学侧重 小说 内容要 素f 情节 、 人物 、 主题及 结 构) 的怪 圈 , 而开 始重 视小说 的表 达形式 , 即阅读 一篇 小说
2 . 操 作 流 程
语 言表达风格等是 为作 者的需要 服务的 。这就 直入散文 阅读 本质——体悟作者 的独特情思 , 欣 赏个 性化 的语言表 达。 名师们用精彩 的课 堂告诉我们一 个道理 :备课是将薄 书 读厚。 唯有 反复 阅读 文本 , 广泛 阅读相关 资料 , 才能对 文本 有
更 深的挖掘 , 做出 自己的解读 , 上 出有个性 、 有亮点 的好课 。 ( 3 ) 课 文重读 。 真正 的感 悟应 该来 自自己的 阅读 发现 。 在
陌生: 文本 的教学研读 , 我们 的操作流程是这样 的 :
个人 文 本解 读— —小组 解 读交 流——个 人 确定 教 学 内 容— —小组交流讨论— —个人进行 教学设计——小组说课 交 流—— 修改——推举 优秀者上实践 课——全班听评课——个 人修改并交流——写 总结 反思 。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能力加油站70阅读金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已有的语言模式去同化新的语言模式,让一切感觉都变成熟悉的样子,这种自动化的语言模式缺乏原创意识和新鲜感,易造成审美疲劳。
因此,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教师必须努力破解语言学习上的壁垒,确立和重视陌生化带来的新奇的阅读体验。
一、课文中的陌生化陌生化,从学生一开始接触书面语言就不断出现,每种具有第一次出现特性的字词句都具有陌生化的意义,但那时候属于照单全收阶段,谈陌生化不适宜也没有意义。
只有在学生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词句及表达形式之后,教师才能向学生提出陌生化的学习要求。
虽然说统编教材明确提出了这一陌生化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但在课文中,属于陌生化的内容还有:陌生化的事物,课文中出现的那些对学生来说一时无法到达的自然景观、奇特世界,如《花的学校》完全是学生闻所未闻的学校,《在牛肚子里旅行》也是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经历,《海底世界》更是充满无数的未知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化的事物;陌生化情感,课文中出现的儿童情感世界以外的细腻、丰富、复杂的感情,因为学生无从加以体验,看上去就属于陌生化情感,如《父爱之舟》中以哭来表达对父爱的突然领悟,《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挂在嘴边的“我要倒下去了”和内心期盼有人来就不倒下去的矛盾心情等,学生的天真情感世界与这些内容之间的距离,也导致了陌生化的出现;陌生化的想法,尽管孩子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但课文中还是时常有出人意外的事情出现,带来很明显的陌生化感觉,如《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个题目就能够直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陌生化感觉。
二、熟悉中蕴含的陌生化在阅读教学中,随着学生语言积累经验的丰富,教师追求陌生化教学,除了将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需要经常采取的措施还有从熟悉的事物中寻觅出陌生的侧面或者将熟悉的事物变得有新奇的感觉。
生活中有许多熟悉的事物,通过独特的语言组合,就会表达出一种陌生的形象感。
如《秋天的雨》中,雨、钥匙以及秋天的景色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作者居然把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人看到雨后秋天的景象。
浅谈“阅读陌生感”阅读教学方式
其 积 极 主 动 参 与 到 阅 读 活 动 中 , 脱 无 动 于 衷 、 粹 接 摆 纯 受 的 被 动 ,以 心 灵 想 象 的 独 特 能 力来 探 索 自 己 未 曾 经 历 、 考 过 的 事 物 , 对 方 的 生 活 、 想 、 感 为 自己 所 思 使 思 情
体验 、 亲历。 所
有 认 知 、 历 别 人 经 历 的 过 程 中 , 构 自 己的 心理 经 验 经 建
感 。像 《 亲爱的汉修先生》 班级 读书 会 , 笔者借鉴王林博 士 的 做 法 探 索 男 主 人 公 鲍 雷 伊 的 变 化 ,要 求 学 生 找 出
描 写 鲍 雷 伊 心 情 的 词 语 或 短 语 , 可 以推 测 , 说 说 哪 也 并
三 、 化 陌 生 化 读解 。 养 阅读 能 力 深 培
1陌 生化 读 解 , 进 阅读 理 解 的 互补 . 促 阅读 教 学 应 使 学 生 在 已 知 的基 础 上 ,再 根 据 各 自 的生 活 体 验 , 出 独 特 的理 解 。笔 者 强 调 陌 生 化 读 解 必 做 须 回 归作 者 特 有 的 历 史 生 活 体 验 和 时 代 背 景 ,掌 握 正 确 的 已 知 , 样 才 能 让 作 者 与 文 本 、 本 与 学 生 在 认 识 这 文 上 互 补 , 理 解 上 更 深 入 一 些 。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景 资 在 背
悉 — — 陌 生 的 良性 思 维 运 动 中 ,鲍 雷 伊 的 心 情 ” 概 念 “ 网越 来越 充 实 , 物 形 象 也 越 来 越 丰 满 , 得 学 生 真 正 人 使 实现进入文本意义的建构参与中 。 2思 维组 块 , 宽 心理 图 式 的 深度 . 拓 根 据 认 知 心 理 学 ,心 理 图式 是 在 适 应 外 界 环 境 的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引言新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新诗的阅读常常感到困惑和无趣,缺乏主动的阅读兴趣和积极的思考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新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近年来,一种名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阅读手法逐渐在新诗教学中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影响。
一、“陌生化”手法的概念与特点1.1 “陌生化”手法的来源与定义“陌生化”一词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舍洛夫(Viktor Shklovsky)提出,用来描述一种破坏艺术作品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的手法。
它通过改变作品的语言、结构、形式等多种方式,使读者感到陌生和不熟悉,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1.2 “陌生化”手法的特点“陌生化”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破坏了文学作品中常规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和困惑感;其次,它以改变语言和形式为手段,通过使作品中的表意和抒情变得难以捉摸和解读,激发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作品;第三,它追求对常识和普遍概念的反思,使读者能够超越直观的认识,把握作品中独特的意义和美感。
二、“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2.1 选用陌生的文本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文本作为教学素材,如形式独特、语言生涩、主题复杂等。
这些陌生的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
2.2 提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
通过选择新颖的题材,如科技、社会热点、人类命运等,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作品,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2.3 改变诗歌形式和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一些陌生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通过改变传统的韵律、格律和诗句的排列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陌生语境下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实践——以《朝花夕拾》阅读教学为例
名师工作室责任编辑朱明明E-mail:*****************陌生语境下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实践——以《朝花夕拾》阅读教学为例■于光荣学生在开启整本书阅读之前,通常对整本书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处于一种陌生化的语境中。
为了快速消除陌生化所带来的阅读隔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未能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生成高质量、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梳理、总结科学合理的阅读经验”。
文学创作的审美维度决定着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
整本书在叙事特点、审美立场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作者的个性化创作风格,是无法躲开的阅读视角。
教师应从作家和作品的审美视角出发,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富有方向性和启示性的指引。
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陌生语境下的整本书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概括、揣摩、品味、提炼和整合文本,从而获得深层次的阅读感悟。
下面,笔者就以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陌生语境下的整本书阅读。
一、梳理、概括内容《朝花夕拾》由十篇独立的散文组合而成,各篇之间的联系比较隐秘。
对于这种结构的整本书,教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发现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阅读就会陷入散点化、碎片化的困境,阅读思维也会被割裂。
梳理一下这几篇文章的时间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十篇文章其实是有内在顺序的。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这七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这三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再到日本留学,以及后来回国教书的经历。
沿着时间线进行阅读,学生就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体会他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朋好友的怀念之情;同时,更加理解和敬佩作者作为一个有志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打破黑暗的旧社会,唤醒国人灵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
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近年来,很多文章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对话中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要有平等的态度,真诚和爱,彼此精神世界的敞开、相互接纳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教学对话展开的前提。
但是,只有这些显然还不够,我们应该看到教学对话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提高阅读教学对话的质量,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更高水平的解读。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存在两种意义的对话:第一种是师生与文本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这是阅读学意义上的对话;第二种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教学中要展开平等的对话。
这是教学意义上的对话。
第一种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基础,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又把第一种对话引向深入的。
阅读教学对话,包含了较为复杂多样的对话形式。
既有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还有教师学生的自我对话;阅读教学的文本,既包括文选系统的各类课文,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还有教科书以外的教参、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课外读物等等。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作为阅读教学对话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
阅读教学是比一般个体阅读更为复杂的活动。
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多个阅读主体,阅读主体间的地位、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作为第一阅读主体的教师,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理应优于学生。
不然拿什么来引导学生的阅读呢?阅读教学又从何谈起呢?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中对话良好地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阅读教学中对话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因素仍然是关键,所以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阅读鉴赏水平乃是当务之急。
在此,我们不妨尝试借鉴陌生化的文学理论,并把它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妨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且“搁置”起来,通过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6
小学教学参考
“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近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人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
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
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发现的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陌生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有效地调动并运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审视文章,提取有用的信息,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陌生化”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就拿“导入新课”来说与过去的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来看这样的两个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二年级课文《猴子种果树》。
老师一上来就问:“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呀?”(如果问得艺术一点:大家的小脑袋里钻出了哪些小问号?)于是学生很乖巧地说:
1.猴子种了哪些果树?
2.猴子种的果树长大了吗?
3.猴子吃到了自己种的果实了吗?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呢?
……
这样的导课,在我们日常或公开课教学中比比皆是。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善解人意———竟然能提出诸如此类的“伪”问题。
试想,开学新课本就发下去了,由于一般并不存在语言上的太大障碍,学生大多浏览数遍后,文本内容大多了然于心。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有必要让他们去编织这些所谓的问题吗?即使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那也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所“演”的“戏”。
因为学生知道老师需要这几分钟的过渡才能把课进行下去。
这样的导课,仅仅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学习上来,仅仅是将课“引”出来,而不是启动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的动力引擎。
这样的导课,远离了语言文字,而且其目标指向于学生已知领域,可以说是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
有位老师教《长城》一课,一开始让孩子们听《长城长》这首歌,然后让他们谈感受。
在此基础上出示三句话: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成这样伟大的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别的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太伟大了!
然后教师让学生猜猜这些话分别是谁写的,学生当然猜不着。
于是老师告诉他们这三个人分别是叶利钦、尼克松和拉宾。
听了老师的介绍,学生感到很惊讶,此刻,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什么长城在这些政治家心目中地位那么高?长城究竟伟大在哪里呢?这
例谈“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江苏东台师范附属小学(224200)吉云兰吉蓉
聚焦热点阅读教学策略
20084.18
语文6
小学教学参考
样,阅读期待、欲望产生了,学生就能很自觉地投入到与文本对话中去。
这位老师在课的伊始,合理地运用了陌生化策略,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眼光去阅读。
这样引起他们内心真实而强烈的冲突,成功地引发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心中升腾起一种新的兴致,这样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果。
抓课题导入新课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法。
教师导课的最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组织教学、使学生从课前休息式中惊醒过来,更应该是引起学生的新颖之感和关注之神,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文本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兴致盎然地投入与文本的自由、深入的对话,并将对话逐渐引向深入。
在第二个课例中,教者建构陌生化阅读话题,其指向是将要开始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那么,相比于“导入新课”,建构陌生化阅读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其一:建构陌生化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能给人以新鲜感。
现代哲学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一旦变成习惯,就步履艰难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
文艺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被弄得精疲力竭,穷于应付。
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这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
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的建构,其目的也是通过某种刺激,强化阅读主体对将要对话的阅读客体的探究欲望与强烈的期待。
有了这份期待,学生对文本的主动参与度就提高了,对话也就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一种被“照亮”的感觉。
它使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欣赏作品,具有一种俯视的优势,是我们在观照作品,而不是被作品牵着走。
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虚构起来的世界,而且看到这个虚构的世界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更高的
层次上获得美的享受。
陌生化阅读,它正是我们打开这一虚构世界的钥匙。
其二:建构陌生化阅读的心理机制是阅读张力的发现与逐渐消融
从美学的角度看,在理解一部(或一篇)作品前,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张力———包括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作者的视界与读者的视界之间的张力。
因此,作为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老师有责任在对文本的解释中帮助学生消除或至少减弱这种张力。
在阅读教学中,张力是在文本的视野与对话主体的视野融合中被暂时克服的。
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他们的生活积淀还不够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还不够丰盈,他们的审美体验还不够丰实,这就决定了他们与文本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
因此,教师要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的距离,并通过陌生化阅读的建构,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手段,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界融合、张力消除的
目的。
“陌生化”之陌生,绝非对生活(事实)的陌生,而是对作品而言,是对认知上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的陌生,是对感知上浮光掠影、见多不怪的惯性心理的陌生。
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这种“前结构”和“前思想”,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陌生化,就是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使学习变得生动鲜活。
其实质就是把脑中贮存的表象和再造想象,经过情和理的糅合,在联系网中自由驰骋,最后定格的创造过程。
陌生化阅读,就是对接文本视野与学生视界的一张梯子,顺着这张梯子,学生渐渐地走近文本、理解文本,消解张力。
这便是陌生化阅读建构的另一层意义上的本质所在。
聚焦热点阅读教学策
略
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