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庐山真面目_邦斯尔英译_红楼梦_研究_之一_刘泽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者视角下外语及外来文化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作用
面语口语
化和 语化,汉语一
外来语。
在汉语
外来语的 中
用,
家和 们 意
识到在 中将外来语本土化的 (即 化)不利于汉
语的发展,但
用
现原语的方法(化)会
不 ,“外来语入汉语在
形
,意
了 -[4](59)O如 家 在
方 说时
用文 文,
时
的和
学口号却被译为"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恩斯w( sci
年的发展程
37
文化学研究
中,儒、释、道文化形成了相互阐释、相互融合的特征和多元
文化并存、和谐发展的局面。作为外来文化的释家(佛教)文
化已经深深融入并内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词语和表达我们都已经意识不到
它们曾经属于外来的佛教文化,如“世界”(中国古代有“世”
有“界”,但没有两个词相连的“世界”一说,现在所说的“世
( 个意 说,“发展才 道”,我们应以更 :
放和 的心态面对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文化,
自我,不
纳入他
的 ,取其精华,去其 ,在经济、政治、
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 才有更强
的自 和自我文化认同感。
三、结语
在中国仍然处于转型之中、经济逐渐发展强大、传统话
语及
以适用现状的情况下,如何 方语、 及
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 相同点
1. 幸福都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在中西方幸福观思想中,都表达了幸福是人生的最终
追求。在西方幸福观中,无论是 论、欲望,还是 引
导、 引导,是对幸福的 追求和
达,幸福
是人有力 的"中国 的幸福观与西方幸福观
不识庐山真面目课件
大学时代:
庐隐怀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告别了幼稚的 时代;社会的磨炼,使她改变了原来那种不知天 高地厚的脾气,在那些趾高气扬的大学生面前, 她自惭形秽,觉得处处不如人。 第一次作文, 老师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题目,她不懂,却也不 敢问人,怕被取笑,好钻进图书馆,读了注释, 才明白了一些,然后又用了一天的工夫才写出一 千多字的文章,后来怀着丑媳妇终要见婆婆的心 情,不安地交了卷。但没想到,这篇作文竟被选 入学校的《文艺观摩录》,老师批语是:“立意 用语别具心裁,非好学深思者不办。”从此情绪 高昂,那种事事不如人的思想为之一扫,那些高 傲的学生也便对她也另眼看待。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但当时还 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 继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 徨着。但不久,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 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她被吓 了一跳。那耍棍棒、操哑铃球杆,她还可以,而 家事园艺于她根本一窍不通,那时她连父族母党 的称呼都还弄不清呢,种花培草,如何布置庭院 更是不懂。这个学校的校长、训育主任都是俗物, 教学上她努力去做,并精心组织了一次颇令校长 满意、又为学校出风头的运动会。这个学校的学 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 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 讲不清。这种挑剔正中了她的心愿,使她有了借 口,于是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 的教学生活。
《红楼梦》英译研究的新阶段——读《〈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有感
2 8
方 面 ,该 书 重 点 介 绍 了在 语料 库 创 建 过 程 中所 遇 到 的 问 题 和挑 战以及在实践中所摸索出来的解决办法。它 的成功 经验将为 《 红楼梦》其它语种 的译本乃至我 国其它典籍的 翻 译研 究提 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另一方面 ,该书对三个 英译本 的语言形式参数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 该 书 不 仅 对 红 楼 译 学 研 究 具 有 一 定 的 意 义 , 对 原 著 的研 究也不乏独到之处,这一点尤见于对原著 中习语、叙 事标记语、话语报道方式和颜色词 “ 红”的研究。主研人 员对原 著中习语 的频 数 / 样数统计分析后再次证实了原著 前8 0回 与后 4 0回的作 者 并非 同 _人。 在对 “ 章 回标 记语 ” 研 究中,主研人员发现其体现了章回小说所特 有的拟书场 特 征 。 原著 报 道 方 式 结 构 单一 ,基 本 为 “ 报道句 : 被 报 道 句”的形式 ,这是该书在 报道方 式研 究方面的又一贡献。 此 外 ,主 研人 员 通 过 考察 前 8 0回中颜 色词 的种 类 和 数 量 , 印证 了红学 界 “ 尚” 红 的假 设 。
一
口 《 红 楼 梦 》 英 译 研 究 的 新 阶 段
该书下篇实证研究的典型特点是从原文入手,考察译 者如何再现原著或原作者的风格。这些研 究结果为最终形 成对译者们整体翻译策略的认识奠定卜 定的基础 。但要 对 《 红楼 梦》英译者有更为全面深入 的认识,离不开从英 译文入手考察他们的整体风格。如果说从原著出发 ,考察 译 者 的翻 译 策 略 是 红楼 英 译研 究 的必 经 阶 段 的话 , 那么 从 英译本入手考察译者整体风 格便可视为红译研 究的第二阶
目 《 红 楼 梦 》 中 英 文 语 料 库 的 创 建 及 应 用 研 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不知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试论心理距离对阅读态度的影响摘要:普通读者在阅读作品或欣赏各类剧时,常常会出现千姿百态的角色效应。
我们知道:角色效应的产生与读者的接受态度密切相关。
在文中笔者通过对心理距离的理论阐释,来认知读者接受态度的形成。
心理距离的远近则直接地造成了阅读态度的迥异。
心理距离的作用机制使得文本与读者形成双向交流,从而完成对角色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距离,角色效应,心理空间,先结构乐钧在《痴女子》里记载一痴女子读《红楼梦》而死的故事。
痴女子沉溺于宝黛的爱情悲剧里,以致“笑啼失常”,言语无伦次。
无独有偶,在国外的观众中也有这样的现象。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在上演至第五幕,奥赛罗扼住苔丝德蒙娜的脖子的时候,担任剧场警卫的白人士兵激愤地喊道:“我决不允许一个该死的士兵当着我的面杀死一个白人女子!”边喊边开枪,结果打伤了饰演奥赛罗的演员的胳膊。
[1]这些是阅读态度中的极端现象,但在阅读中迷失身份的屡见不鲜。
这种强烈的角色效应的产生与阅读时候的心理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心理距离的理论阐释心理距离是英国文艺理论家布洛于1917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学说,认为“对象的美并无客观标准,只要主体以审美态度进行观照,就是美的;审美态度中存在一种可以辨认的心理因素,即对对象采取非实用主义、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那种直接的功利态度,如伦理的、经济的、理智的态度都消除了距离,故与审美无关。
”[2]他曾经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雾海行航”进一步说明其理论。
他说在海上行航,突然遇到大雾。
雾隔断了人的视线,海上的一切不利因素因为无法直接目测到,让人感觉到一种危机正在逼近。
茫茫无边的海这时就像布满了罗网,船只恰似被命运摆弄在一种未知之境。
但是你若放开这些现实色彩的考虑,再去审读这雾海茫茫的景致,恰若坠在人间仙境。
此时的你不正让这不可思议的美景所陶醉,而由衷地发成赞美之声吗?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是实用世界的一个片段。
乔利《红楼梦》回目英译的美学研究
季淑凤1,2(1.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9;2.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摘 要:H .B .乔利的56回《红楼梦》英文译本还未引起学界太多关注,有待深入研究。
以乔利《红楼梦》的回目英译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乔译本在忠实传递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基本再现了原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和形象美,对后来的《红楼梦》回目翻译研究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乔利;《红楼梦》;回目;翻译;美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21)01-0056-05收稿日期:2020-12-15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乔利《红楼梦》译介研究:从语言教辅到经典译著”(AHSKQ2018D103)作者简介:季淑凤(1982- ),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史研究。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领域出现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方向。
学者Lambert and Robins 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1]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把原语的基本信息,思想感情、风格等忠实地传递出来,而且要把原语所体现的美感加以再现。
译者犹如美的使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将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其成就既体现在其思想深邃方面,又体现在其艺术造诣方面。
其中,《红楼梦》回目的创作具有诗化的气质,“这种气质以诗性与完美叙事性的结合,使之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回目制作史中的高山巨碑,既可傲视前贤,亦足遗泽后世。
”[2]179小说的题目是全书的眼睛,而回目则是传播眼睛各种神情美态的具体结晶。
[3]《红楼梦》的回目堪称中国章回小说回目的典范,全书不仅以八言对仗句子贯穿全文,呈现出整齐划一的形式美,也有因注重双声、叠音、叠韵而呈现的音韵美,还有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意境美,更有删繁就简、字字蕴意的形象美。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有些书,就像街头坊间的流行歌曲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有些书也许被人稀里糊涂地买了回去,却很难在书架上站住脚。
岳希明、张曙光、许宪春主编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一书(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也许和图书流行榜无缘,但是,它却是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争论中最有份量的一本好书。
毫无疑问,它会长期存在于经济学家的书架上,也肯定会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该书的编者对此心中有数。
所以,他们在序言中说:“我们把重点放在学术性较强,方法较为规范的研究上。
这些文章同一些通俗读物,以及炒作色彩较强的文章比,阅读起来并不容易。
”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都无法忽视中国经济崛起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冲击。
中国经济规模究竟有多大?经济增长速度究竟有多高?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继续成为报刊、杂志关注的重点。
许多荒唐的谬论将被各种媒体颠来倒去反复炒作。
“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将以各种版本交替上演。
甚至一些学者在估计中国经济规模的时候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普及G DP 统计的常识,还要搞清楚统计方法争论的来龙去脉。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尴尬的局面:许多人在批评中国G DP 统计虚假的同时却离不开那些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数据。
人们往往发问:经济学家能不能拿出来一套更好的统计方法。
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努力地面对这一挑战。
作者们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书中各篇论文从各个角度探索和分析了产生统计偏差的原因。
特别值得一读的是伍晓鹰的文章。
他介绍了许多关于中国G DP 的研究,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令人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许宪春的论文在介绍官方统计方法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可见,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官方统计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任若恩是研究中国统计专家。
初识庐山真面目_邦斯尔英译_红楼梦_研究_之一_刘泽权
霍译
20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 60 年代
有序言 、 附录, 无脚注 有序言 、 附录 、 脚注
杨译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四 辑
表2
邦译注释分类统计
总数 786
风俗 情节 语言 文化 书中 修辞 熟语 细节 历史 诗歌 地名 习惯 衔续 解释 语汇 人物 手法 典故 删改 人物 韵律 133 40 55 105 2 93 57 24 39 37 201
如表 2 所 示, 邦 译 注 释 条 目 中 语 言 解 释 占 25. 6% , 中 、 “屏 风 ” 、 、 国特有文 化 语 汇 如“炕” 表 节 气 的“白 露 ” 表重 量 的 “钱 ”等 占 17% , 熟 语、 典 故 如 “东 施 效 颦 ”等 占 13. 4% , 、 “宋 ” 、 、 中国 历 史 、 人 物 如 朝 代“唐” 人 物“比 干 ” “杨贵妃 ” 等的介 绍 占 11. 6% , 诗 歌、 韵 律 占 7. 3% , 修辞手 法占 7% , 小说人物 占 5% , 情 节 衔 续 如“茗 烟 ” 改 名 为“焙 等占 4. 7% , 风俗习惯占 4. 5% , 地名 占 3% 。 邦 译 注 释 茗” 总词数约 2 万词, 平均 每 回 7 条 注 释, 约 160 词, 注释条目 最长一条注释( 第九十二回) 最多一回( 第五回 ) 有 37 条, 多达 1015 词, 是 所 在 回 目 译 文 的 1 /7 长 。 比 较 而 言, 杨译 注 释条目共 250 条, 约 3550 词, 平均每回 2 条, 最多一回 18 条 。 可见, 邦译注释条目是杨译的 3 倍多, 词数近 6 倍 。
— — —
44 页, 逐章回就 熟 语 典 故 、 修 辞 手 法、 诗 歌 韵 律、 风俗习惯 等进行较为详尽的解 释 和 排 疑, 旨在尽力扫清英语读者理 解译文的障碍, 这些注释可具体分类统计如下:
高中作文_作文审题立意详解
谁(的什么事)
3、进行推理联想 《一次难忘的活动》 为什么难忘 勤奋+方向+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 《了解· 理解· 谅解》 按递进关系推理联系
规定题目的审题方法
4、变换角度 《读<毁树容易种树难>》
从事业的角度:《坏事容易成事难》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毁人容易树人难》 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 《良好社会风气破坏容易恢复难》 从帮助后进的角度:《下坡容易上道难》 从学习的角度:《落后容易前进难》
审题几个方面
1、审文体 是记叙文体还是议论文体?抑或夹叙 夹议类散文?或者其它? 2、审范围 时间限制、人物限制、事件限制、 空间限制、主体限制;功能、构造、使 用方法的限制,等等 3、审内容 从哪些方面写什么内容
审题几个方面 4、审关系 根据概念之间或偏正、或并列、或因果、或 递进、或包容等关系,以便确立文章的重点 和内容的逻辑关系。 5、审写法 注意题干中“联系实际”、“运用比喻”、 “展开想象”、“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改写”、“续写”等提示语。确定相应 6、审人称 的写法。 什么人称,是单数还是复数,等等
2006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 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 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 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 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 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识得庐山真面目 即使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No conozco la verdadera cara del monte Lu——————作者:崔高浩 Choi Goho中文翻译:张泉 Zhang Quan西语翻译:陆恺甜 Lu Kaitian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真正本质”,在日常表达中也用“庐山真面目”来表示事物的真相或某人本来的面目。
“No conozco la verdadera cara del monte Lu” es un chengyu que indica “no ser capaz de reconocer la ver-dadera naturaleza de la realidad porque la percepción que uno tiene de las cosas objetivas aún no es com-pleta”. En la vida cotidiana, la expresión “la verdaderacara del monte Lu” se utiliza también para hablar de la verdad de las cosas o de la auténtica cara de alguien.该成语出自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苏轼(1037—1101)所作的《题西林壁》一诗,后半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Este dicho procede de un poema escrito por Su Shi (1037–1101), con pseudónimo “Dongpo Jushi” (ermitaño de la Ladera Este), gran figura literaria de la dinastía Song. En la segunda mitad de este poema titulado “Escrito en un muro de Xilin” se lee “solo porque yo mismo estoy en el monte”.《题西林壁》Array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化概论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六、大学生研究中国文化的 学科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3.大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仰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思想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此外,木制器具也很突出,曾发
现一件外表有朱红色生漆涂料的 木碗,是中国年代最早的漆木器。 还发现有大面积的榫卯木结构建筑, 经复原为一座可为隔分若干小间的大 型干栏式建筑,反映出该地区的住房 特色。
河Leabharlann 姆渡遗址发现有大面积 的 稻 谷 遗 存 ,年 代在 公 元 前 5000 年,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栽培水稻之一。
五、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 具有稳定型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 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 操、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等丰富内容。
思想观念举例:
崇尚道德的人文精神。人们常把中国传 统文化称道德核心文化,足见重道、尚德的程 度。 中国的重德有典型特色,一为重大德, 以国家社稷为重;二为淡漠功利,甚至以道德 与物欲相对立。因此有入世忘我的道德精神。
11.叶舒宪《人类学关键词》 12.叶舒宪《英雄与太阳》 13.叶舒宪《老子与神话》 14.[美]阿兰· 邓迪斯《民俗解析》 户晓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十三经注疏》 16.《四书五经》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 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 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 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 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 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 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 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 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初识庐山真面目
初识庐山真面目
刘潇婷
【期刊名称】《作文世界(小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古以来我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庐山,以她那美丽的风景、奇特的地貌、舒适的环境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去游览,也让诗人、作家饱览景色后,蘸墨挥毫,写下一首首一篇篇赞美庐山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一行人经过十六个小时的火车之旅,终于来到了庐山脚下,来观赏她的美丽容颜.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刘潇婷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六年级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初识庐山真面目—Windows2000试用心得
2.欲识庐山真面目,何不身入此山中
3.欲识庐山真面目,必须置身此山中
——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研究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者视角下外语及外来文化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作用5.要识庐山真面目,还需躬行此山中——聚焦语文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可编辑修改word版)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二、不识庐ft真面目前导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拥有非凡文采的苏轼却一生官场失意、仕途不顺,在颠沛流离的贬官途中,在坎坷暗淡的人生谷底,苏轼用诗来不断地化解内心的忧愤,原来“不识庐ft真面目”,却“只缘身在此ft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ft真面目》,敬请关注。
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
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ft真面目,只缘身在此ft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ft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
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的诗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ft真面目》,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是一个文学家,我们大家对苏轼比较熟悉的是他的词,其实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大诗人。
苏轼他这个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总充满了一种奇趣,什么叫奇趣呢?奇就是奇怪的奇,它总是有新奇的地方;趣是说它有很大的趣味,有情趣,所以这个奇趣是苏轼诗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但是奇趣的诗要写出来的话,那应该是比较崎岖的,没那么容易,不是随意写就能写出来的,所以他那首很著名的写庐ft的诗,其实还是费了一番周折,这个大家就不知道了。
写庐ft这个诗是有点来历的,宋神宗元丰七年的正月,苏轼在黄州被贬已经是第五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宋神宗对于苏轼,对他来讲是一个难题的这么一个人物,在看法上有些松动,就是想着说,别老让他在黄州待着了,给他搬一个地儿,挪一个地儿,离京城近一点,所以神宗有一天亲自下手诏,就把苏轼从黄州要把他挪到离开封不远的汝州,这当然是好事了。
红楼梦线上研讨会
孙逊 陈维昭
上海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曹雪芹的生平与《红楼梦》的创 作
“红学”的贡献
苗怀民
南京大学
《红楼梦》中的丫鬟
曹立波
中央民族大学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
白先勇
台湾大学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悲剧力量
著名作家,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 选课学生综合满意度:96.5%,愿意向他人推荐。
3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2学分 学时:36学时
28学时
8学时
4 线上考核方法
全新的考核方式:
l转变“结果性考核”为“过程性评价” l不再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 l在线视频教程、见面课成绩、期末考试 成绩三项总分为100分
l 在线视频教程40分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主任;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
顾春芳 北京大学 刘勇强 北京大学
《红楼梦》与戏曲传奇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红楼梦》的当代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
潘建国
北京大学 《红楼梦》的成书、版本与流传
联合出品:
2018年春夏学期教学研讨会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刘汭屿
北京大学与“红学”
旧红学—索隐派 (本事索隐)
蔡元培
新红学—考证派 (科学实证)
胡适
俞平伯
王利器,吴恩裕,吴组缃,周汝昌
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西语系、物理系……
顾颉刚
1 课程团队
教师
单位
吴昌龄《东坡梦》主要内容赏析
吴昌龄《东坡梦》主要内容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吴昌龄《东坡梦》主要内容赏析【导语】:《东坡梦》全名《花间四友东坡梦》,主要写苏东坡歇马黄州时,欲使妓女白牡丹魔障佛印禅师,结果反被佛印禅师密遣花间四友魔障皈佛的故事。
红楼梦说梦(清·二知道人)
红楼梦说梦清·二知道人仰俯斋主人整理收藏二○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多情种子怜顽石——吴振勃《蔡陶门〈红楼梦说梦〉题词》吴振勃《蔡陶门〈红楼梦说梦〉题词》七律二首,载吴自著《筠斋诗录》卷六,一粟《红楼梦书录》、《红楼梦卷》均未著录。
诗云:才子才当说梦人,痴情慧业两无伦。
闲浇白堕奇堪赏,已倒红楼事一新。
乡溯温柔原细腻,论关国家即经纶。
凭君香吐青莲口,只恐难消色界尘。
元箸超超一卷文,南华妙笔有芳芬。
多情种子怜顽石,绝世佳人化彩云。
琴旨贵于弦外领,钟声如向夜深闻。
风流幸得亲谈尘,四座惊霏玉屑纷。
案:《筠斋诗录》共十卷,世传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吴振勃,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晚号丰南居士,海州人。
他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
从这份生卒年表提供的时间可以知道吴氏略晚于蔡陶门,与陶门属同龄人。
据一粟编著《红楼梦书录》“评论”部分著录,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有嘉庆间解红轩刊本一卷,共一百四十则。
《红楼梦卷》卷三收入(见第83—103页)。
检《皖人书录》卷五,二知道人即蔡家琬,字石峨,号陶门,合肥人,邦子,生于乾二十七年(1762),卒于道烜光十五年(1835)之后,曾任江西候补知县。
因服膺陶潜,自称陶门弟子,并以陶门弟子名其集。
《皖人书录》著录《陶门弟子集》十六卷、续集四卷、余集三卷,《陶门诗话》一卷,附《烟谱》二卷、《红楼梦说梦》一卷(见闻喜堂刊本)。
《红楼梦书录》未著录闻喜堂刊本,亦未著录金陵刘文奎刊本及其影抄本。
数年前笔者有幸亲睹周绍良先生收藏的影抄本,序作者与题词者名前均署里籍,如序作者为“澄江画翁朱黼”、“三韩继德”。
影抄本有京江解半痴所画《红楼梦说梦图》一幅,并有作者“自题诗”,署“二知道人戏笔”。
由此可知,《红楼梦说梦》三种版本间的内容不完全相同。
刘铨福《甲戌本跋语》谓:“《红楼梦》纷纷效颦者,无一可取;唯《痴人说梦》一种及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一种尚可玩。
《红楼梦》之意淫论浅析
第22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22第1期Journal of H ubei N o r m al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 o.1,2002《红楼梦》之意淫论浅析余其彦(中南民族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叙述中,都对淫欲色情进行了明确区分,并提出了色淫、情淫、意淫这三个概念。
意淫兼有弗洛姆所描述的胞爱、性爱、自爱等三种类型的爱的特征,但又与它们有着明显区别,因而不能被其中任何一类型的爱所取代。
意淫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味,但又是贾宝玉的道德自律。
贾宝玉对大观园的众女儿们之意淫,是只见体贴不见淫。
〔关键词〕 红楼梦;意淫;爱〔中图分类号〕I2071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2)0120115204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以其传神千秋之文笔,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文学形象——今古所有小说传奇中从未之见的绝代情痴——贾宝玉〔1〕。
又以石破天惊之胆识,提出了三个新奇之至的“理论”——意淫论、女儿论、性情论。
把握“三论”之内涵,是理解《红楼梦》之“本旨”的关键,也是认识、分析、评价贾宝玉之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及精神依归的关键。
今不揣谫陋,仅对意淫论试作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淫虽一理意有别:意淫论之提出 《红楼梦》第五回写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领着他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图册,尝了“千红一窟(哭)”茶,饮了“万艳同杯(悲)”酒,听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十二支词曲之后,“多情警幻”又对贾宝玉“秘垂淫训”〔2〕。
其训词曰: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
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
好色即淫,知情更淫。
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表 2 所 示, 邦 译 注 释 条 目 中 语 言 解 释 占 25. 6% , 中 、 “屏 风 ” 、 、 国特有文 化 语 汇 如“炕” 表 节 气 的“白 露 ” 表重 量 的 “钱 ”等 占 17% , 熟 语、 典 故 如 “东 施 效 颦 ”等 占 13. 4% , 、 “宋 ” 、 、 中国 历 史 、 人 物 如 朝 代“唐” 人 物“比 干 ” “杨贵妃 ” 等的介 绍 占 11. 6% , 诗 歌、 韵 律 占 7. 3% , 修辞手 法占 7% , 小说人物 占 5% , 情 节 衔 续 如“茗 烟 ” 改 名 为“焙 等占 4. 7% , 风俗习惯占 4. 5% , 地名 占 3% 。 邦 译 注 释 茗” 总词数约 2 万词, 平均 每 回 7 条 注 释, 约 160 词, 注释条目 最长一条注释( 第九十二回) 最多一回( 第五回 ) 有 37 条, 多达 1015 词, 是 所 在 回 目 译 文 的 1 /7 长 。 比 较 而 言, 杨译 注 释条目共 250 条, 约 3550 词, 平均每回 2 条, 最多一回 18 条 。 可见, 邦译注释条目是杨译的 3 倍多, 词数近 6 倍 。
⑩ 究 竟 事 实 如 何? 如 上 文 谈 到, 译 本完成于 1966 年 左 右 ,
者和译者之子的介绍是吻合的, 即 手 稿 的 完 成 时 间 在 1958 年 。 虽然“译者前言 ” 中提供了另一信息: 关于《红楼梦 》 作 者的争议问题西方读者可 阅 读 吴 世 昌 先 生 的 著 作《红 楼 梦 ( 牛津大 学 出 版 社 1961 年 ) 以 求 此 事 的 详 细 解 释 说 探源 》
Chih ) 的节译, 王际真( Chi-chen Wang ) 1929 年版与 1958 年 版节译, 麦克休姐妹( Florence McHugh & Isabel McHugh ) 和 黄新渠的节译, 大卫 · 霍 克 思 和 约 翰 · 闵 福 德 翁 婿 ( David Hawkes & John Minford ) 及 杨 宪 益 ( 戴 乃 迭 ) ( Hsien-yi & Gladys Yang ) 夫 妇 的 全 译 本 等 11 种 。 然 而 随 着 2004 年 7 月香 港 大 学 图 书 馆 发 布 英 国 传 教 士 邦 斯 尔 ( Reverend Bramwell Seaton Bonsall ) 的《红 楼 梦 》 120 回 英 文 全 译 本 手 ), 《红 楼 梦 》 《红 英 译 的 历 史 被 改 写, 稿( 以下简称“邦 译” 英译的伟大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楼梦 》 邦斯尔神 父 之 子 Geoffrey Weatherill Bonsall 将 父 亲 的 呕血之作捐献与香港 大 学 图 书 馆 的 感 人 举 措, 使得国家社 《红楼 梦 》 科基金项目“ 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 课题组得以补充收录 这 一 沉 寂 了 近 半 个 世 纪 的 英 译 巨 作 。 为揭示其作为第 一 个《红 楼 梦 》 英文全译本的地位和研究 亦出于对译者的敬仰, 课题组成员历时 4 年完成了邦 价值, 译本的全部数字识别 、 文字校对和句级对齐标注工作, 使其
⑦ “一 九 六 七 楼梦 》 。 另据潘重规 于《红 学 六 十 年 》 中 介 绍,
年, 我前往伦敦, 曾在他 的 郊 居 晤 谈, 他将译文全稿两箧出 示 。 他从七十 岁 起, 用 坊 间 翻 印 的 程 甲 本, 每日翻译三小
⑧ 时, 头尾十年, 到八十岁, 才把一百二十回书译 完 ” 。 据 此
译文年代
Red Chamber Dream 邦译 ( Hung Lou Mêng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20 世纪 40 年代
未出版, 卫斯理 手稿的照 宗传教士, 相版发布 于香港大学 文学博士 图书馆网站 英国汉 学家 、 翻译家 中西合璧 著名翻译家 英国企鹅 出版社出版 北京外文 出版社出版
34
邦译注释丰赡且细致, 仔细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有两方 面 。 一方面, 因《红 楼 梦 》 熔中国文学诸种艺术形式为一 炉, 从“护官符 ” 类的俗谚口碑, 到《葬花吟 》 类的诗词曲赋, 从明喻 、 暗喻到谐音 、 仿词和飞白, 文采斐然, 形成了独特的 语言艺术风格, 一些特 色 鲜 明 的 文 化 词 的 语 义 或 语 气 往 往 如果不能在忠实的基础上灵活 、 创造性地 隐藏在字里行间, 翻译, 这 些“火 焰 山 ” 是 跨 不 过 去 的 。 然 而, 邦译以直译为 或按字面意思翻译, 无力将原文隐含的意义和丰富的文 主, 只能转而求助注释, 例如: 化内涵传达给译文读者, 例1 原文: 你 不 用 怕 他, 等 我 性 子 上 来, 把这醋罐打个 稀烂, 他才认得我呢! ( 曹雪芹 2008 : 288 ) 邦译: ‘There is no need for you to be afraid of her. Wait till my temper gets up. I will take this vinegar jar and break it to smithereens. Then she will acknowledge ( Bonsall 2004 : Ι · 190 ) me. ’ ’ said Jia 霍 译: ‘You needn ’t worry about her , Lian. ‘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get my temper up I ’ m going to lay into that jealous bitch and break every bone in her body. Then perhaps she ’ ll know who ’ s master ( Hawkes & Minford 1973 : I · 429 ) round here. ’ t be afraid of her. One of these days 杨译: “Don ’ when I really lose my temper , I ’m going to give that vinegary bitch a good beating to show her who ’ s master here. ” ( Yang & Yang 2003 : I · 589 ) 例 1 出自第二十一回, 贾琏向平儿示爱未得, 因此怨骂 “醋罐 ” 易于理解且也不难译, 邦译直译为“vinegar jar 凤姐, 初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邦 斯 尔 英 译 ︽ 红 楼 梦 ︾ 研 究 ︵ 之 一 ︶ 35
② 正式收录进“中 国 古 典 文 学 四 大 名 著 汉 英 平 行 语 料 库 ” 。
本文从译本时间 、 译文 体 例 、 词 汇、 句子和翻译方法五个方 对邦译本的基本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和 研 究 。 为 了 进 一 步 说 面, 明邦译的译者风格, 本文还将邦译与《红 楼 梦 》 的另外两个 )、 全译本, 即霍克思 - 闵 福 德 译 本 ( 以 下 简 称“霍 译 ” 杨宪 ) 进行对比, 旨在对邦译 益 - 戴乃迭译本( 以下简称“杨译 ” 本的语言使用和译者风格作一初步和客观的描述 。
31
后继续研究汉语语言文学, 并通过有 关《战 国 策 》 的研究获 “对 中 国 和 汉 语 语 言 文 学 的 得伦敦大学 的 文 学 博 士 学 位,
⑤ 兴趣不减, 于 20 世纪 50 年代完成了《红楼梦 》 翻译 ” 。 邦
( Translator ’ s Foreword ) 亦 言, “1958 年 王 译的“译者前言 ” 际真的第 二 个 节 译 本 发 行 时, 此 120 回 译 文 手 稿 已 经 完
初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邦 斯 尔 英 译 ︽ 红 楼 梦 ︾ 研 究 ︵ 之 一 ︶
—— —
2、 译本时间
邦斯尔神父, 亦译 作 班 索 尔 、 彭 寿, 生 卒 于 1886 —1968 年, 是第一位将《红楼梦 》 全书译为英文的译者
③④
。 据邦斯
邦 斯 尔 神 父 1911 —1926 年 在 中 国 传 教, 回国 尔之子介绍,
3、 译本分析
3. 1 译文体例 为方便概览三个 120 回英文全译本的异同, 现将邦译 、 霍译和杨译的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就译文体例而言, 邦 斯 尔 译 本 除 正 文 外, 有 长 达 69 页 、 “译者 前 言” 、 “目 录” 、 “译 文 注 释” 、 “术 语 的“出版说明” 、 “家谱图 ” 。“术 语 注 释 ” 注释” 和“人名列 表” 主要对中国 、 “奶 奶” 、 “太 太 ” 如“爷” 等 进 行 释 义 。 另 外, 邦译 式称谓, , 还另辟“译者前言 ” 简 要 介 绍《红 楼 梦 》 原 书 及 作 者、 底本 《红 楼 梦 》 英 译 历 史、 参 考 书 目、 译 者 宗 旨、 译文完整 争议、 可 谓 完 备 无 缺 。 其 中, 仅“译 文 注 释 ” 就达 性及 译 者 致 谢,
瑢 瑏 的合同 ” 的说法 社( Penguin Group ) 签订 了 翻 译《红 楼 梦 》
1973 有待推敲 。 霍克思于 1970 年与企鹅出版社签署合同, 32
, 年出版了 第 一 册, 杨 宪 益 于 1960 年 开 始 翻 译《红 楼 梦 》 1978 年正式出版, 而邦斯尔 1948 —1958 年完成了 120 回译 文手稿, 因此毫无 疑 问, 邦 斯 尔 译 本 是《红 楼 梦 》 首部英文 且从译文起始 时 间 看, 邦 译 早 于 杨 译 十 几 年, 霍译 全译本, 二十余年 。 19 世纪 的 德 庇 时 、 对比邦译之前的译者, 罗 伯 聃、 鲍拉 和乔利均属领事 、 驻华外交官或海关工作人员, 并非专业人 乔利甚至在序言中坦 陈: “这 部 译 著 决 不 是 把 自 己 列 入 士, 如果译著 能 为 现 在 或 将 来 学 习 汉 语 的 学 生 提 汉学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