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灌溉水权制度安排

合集下载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灌区灌溉管理是指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以实现高效的灌溉供水,并保护和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

在中国,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农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农业生产能够持续发展。

一、政策法规1. 水资源管理法水资源管理法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最高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了灌溉管理的相关内容。

根据这个法律法规,灌区灌溉管理需要遵循合理节约用水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并鼓励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2. 农田水利条例农田水利条例是对农田水利管理的具体规范,其中包括了对灌区灌溉管理的要求。

根据这个条例,灌区灌溉管理需要根据农田的需水量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机和水量,同时加强对灌区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3. 农田排水条例农田排水条例是对农田排水工作进行管理的法规,其中也包括了对灌区灌溉管理的相关规定。

根据这个条例,灌区灌溉管理需要确保农田排水畅通,避免因排水不畅导致水浸、涝灾情况的发生,保证农田的正常生产。

二、制度建设1. 灌区管理机构建设为了有效管理灌区的灌溉工作,可以建立专门的灌区管理机构。

这个机构可以负责灌区的日常管理、控制和监测工作,制定灌区的灌溉计划和管理规定,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2. 灌区水量监测与调度制度为了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可以建立水量监测与调度制度。

这个制度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卫星监测等,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实际降雨情况进行合理调度,确保灌溉水量的科学分配。

3. 灌区灌溉设施维护和管理制度灌区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是灌区灌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设施巡查和维护计划,及时修复设施故障,确保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

4. 农民参与与培训制度为了提高农民的灌溉管理水平,可以建立农民参与与培训制度。

通过培训农民掌握灌溉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农民对灌溉设施的使用和维护能力,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灌区灌溉管理的良性发展。

农业灌溉水资源统筹安排策略

农业灌溉水资源统筹安排策略

农业灌溉水资源统筹安排策略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水资源统筹安排理论及方法•农业灌溉水资源需求预测•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灌溉水资源统筹安排策略实施保障措施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用水需求量大,需要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业灌溉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占全球淡水用量的约70%。

在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需要优化农业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现状,提出农业灌溉水资源统筹安排策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研究目的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02水资源统筹安排理论及方法定义水资源统筹安排是针对特定区域或流域,在兼顾生态、生产、生活等多重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水量、水质、水能等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工程布局和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目的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满足不同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统筹安排的基本概念系统论将水资源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环境科学关注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为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学研究水资源的价值、市场和资源配置,探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与统一。

水资源学研究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全过程,为水资源统筹安排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水资源统筹安排的理论基础基于GIS的水资源…利用GIS技术实现对水资源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为水资源统筹安排提供决策支持。

运用数学模型和水文模型对水资源进行模拟和预测,为水资源统筹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农田灌溉用水制度范本

农田灌溉用水制度范本

农田灌溉用水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工作。

第三条农田灌溉用水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配、节约用水、高效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应当加强对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农田灌溉用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农田灌溉用水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

第二章灌溉用水规划与管理第五条农田灌溉用水规划应当根据水资源状况、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遵循开源节流、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编制。

第六条农田灌溉用水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二)灌溉用水水源及调配方案;(三)灌溉用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应用;(五)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与措施。

第七条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第八条农田灌溉用水定额由国务院水利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并根据水资源状况、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适时调整。

第九条地方各级水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制度,加强对农田灌溉用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第十条农田灌溉用水经营者应当加强灌溉用水设施的运行维护,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第十一条政府鼓励和支持农田灌溉用水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技术水平。

第三章灌溉用水设施建设与维护第十二条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农田灌溉用水规划,遵循节水、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十三条政府应当加大对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灌溉用水能力。

第十四条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设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应当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受益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负责。

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及法规概览

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及法规概览

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及法规概览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及法规是为了保障灌区农业用水的合理利用和管理而制定的,旨在提高灌溉效率、保护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篇文章将概述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及法规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措施,以便您对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灌区灌溉管理政策1. 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用水资源,提高农业水利设施的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对灌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供需平衡和水资源优先配置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以确保农业灌溉的正常运行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水资源配额制度灌区灌溉管理政策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行水资源配额制度。

该制度根据灌区的水资源情况和农作物的需水量,将水资源配给各个农户或农业生产单位,以确保每个农户的正常用水需求。

水资源配额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灌区管理机构和责任灌区灌溉管理政策规定了灌区的管理机构和责任分工。

灌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灌区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监督和管理灌区的灌溉活动,并负责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和调查处理。

各个农户或农业生产单位也需遵守灌区管理机构的规定和指示,配合灌区的灌溉管理工作。

二、灌区灌溉管理法规1. 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法律,其目的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在灌区灌溉管理中,水土保持法对灌区农业用水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

2. 农田水利管理条例农田水利管理条例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和水利管理需求制定的法规。

该条例对灌区灌溉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做了明确规定,保障了灌区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是为了防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而制定的。

灌区灌溉管理中,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对灌区农业的农药和肥料使用、农业废水的处理和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以保障农田的水环境质量。

总结: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及法规的实施对于保障农业用水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灌溉用水管理制度范文

灌溉用水管理制度范文

灌溉用水管理制度范文灌溉用水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高效地管理灌溉用水资源,保障农田灌溉水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农田灌溉用水管理。

第三条灌溉用水应当采取合理的配水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第四条灌溉用水管理应当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加强节约用水技术推广和培训。

第五条灌溉用水管理应当注重农民的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第六条灌溉用水管理应当依法保护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公平、公正的用水分配。

第二章灌溉用水规划和分配第七条灌溉用水管理应当建立灌溉用水规划,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第八条灌溉用水的分配应当根据不同农田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合理的配水制度,确保灌溉用水的优先供给。

第九条灌溉用水的分配应当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地类型、灌溉设施等因素进行科学调配。

第十条灌溉用水的配额分配应当公平、合理,保证灌溉用水的充足供应。

第三章灌溉用水的节约管理第十一条灌溉用水的节约管理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如: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十二条灌溉用水的节约管理应当加强农民的灌溉技术培训,提高其灌溉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灌溉用水的节约管理应当建立灌溉用水监测和统计制度,及时掌握灌溉用水的情况,以便进行合理调整。

第十四条灌溉用水的节约管理应当加强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四章灌溉用水的监督和评估第十五条灌溉用水的监督和评估应当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灌溉用水的分配、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估。

第十六条灌溉用水的监督和评估应当及时发现和解决用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七条灌溉用水的监督和评估应当通过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协作共同完成。

第十八条灌溉用水的监督和评估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农民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九条对于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条对于严重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法规灌区灌溉管理是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确保灌区灌溉管理的科学合理和顺利实施,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涉及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政策上,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目的是加强对灌区灌溉的规划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在灌区灌溉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灌区规划:政府制定和实施灌区规划,明确灌区边界、规模和功能定位,确保灌溉设施的合理布局和灌区资源的合理利用。

2. 灌区管理机构建设:政府成立专门的灌区管理机构,负责灌区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监督,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3. 水资源管理:政府制定灌区水资源管理政策,包括水定额分配、水价政策、灌溉用水计量和监督等。

4. 灌区设施维护与改造:政府加大对灌区设施维护和改造的投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更新换代。

5. 灌区农户培训与引导:政府通过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户对灌区灌溉管理的意识和参与度,促进农户科学管理农田水利。

在法律方面,各国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灌区灌溉管理行为。

这些法律法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管理法规:确保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包括水资源调配、节水措施以及对非法使用水资源行为的处罚等。

2. 灌区法规:明确灌区边界、功能定位和管理责任,规定灌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保障灌区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3. 水收费法规:规定水资源的收费制度,明确水费计算方法和收费标准,鼓励合理用水、用水效益和节约用水。

4. 环境保护法规:确保灌溉活动对环境的最小影响,规定农田灌溉对水环境、土壤和生态的保护要求。

5. 农业支持政策法规:为农户提供灌溉技术培训、科研支持、贷款和补贴等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各国的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可能存在差异,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各国的灌区灌溉管理面临的问题也可能不同。

因此,在具体实施灌溉管理政策时,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和制定。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1. 引言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和监管,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2. 农业灌溉用水的分类2.1 自然灌溉自然灌溉是指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田灌溉,主要包括雨灌溉和雪融灌溉。

针对自然灌溉,规定应提供天气预报服务,及时掌握自然灌溉情况,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2 人工灌溉人工灌溉是指依靠人为手段供给农田所需的水资源,包括引水渠道灌溉、井灌溉等。

应建立健全的配水制度,确保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

同时,加强对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原则3.1 合理利用农业灌溉用水必须依据农作物的需水特点和生长阶段的变化,科学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在灌溉过程中,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的损失。

3.2 保护水质农业灌溉用水应严格控制水源的污染,禁止使用含有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水进行灌溉。

同时,加强对农田土壤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土壤因灌溉水的污染而出现负面影响。

3.3 节约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应推广高效节水设施和技术,如土壤墒情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等,降低灌溉用水的消耗。

同时,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管理能力。

4. 农业灌溉用水的监管措施4.1 监测和考核建立农业灌溉用水监测系统,对各灌区的用水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考核。

对于存在浪费、滥用灌溉用水问题的灌区,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技术指导。

4.2 政策引导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农业灌溉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如推广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支持农民购买高效节水设备,并鼓励农业灌溉用水的社会化管理。

4.3 教育与宣传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宣传力度,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灌溉水平。

通过开展学习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对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重视程度。

灌区灌溉管理的现有政策与措施

灌区灌溉管理的现有政策与措施

灌区灌溉管理的现有政策与措施灌区灌溉管理是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维护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管理和监测灌区灌溉工作,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一、完善管理机制为了提高灌区灌溉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许多国家建立了灌区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灌区的运营和管理。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灌区灌溉计划、管理灌区灌溉设施、监测水量和水质、协调灌区内农民的用水需求等。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灌区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以确保其工作的公正和透明。

二、优化灌溉技术为了提高灌溉效率,减少用水量和浪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其中包括推广现代化的灌溉设备和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作物需求,在精确的位置提供适量的水量,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合理排水和蓄水,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制定灌区灌溉管理政策为了保护水资源,并确保公平合理地分配灌溉用水,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灌溉管理政策。

其中,包括:1.灌区用水权的划分和分配:制定使用灌溉用水的许可制度,按照不同的农田用地面积、灌水计划等因素,合理划分和分配灌溉用水权。

2.灌溉费用的收取:针对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的机制,激励农民节约用水,并用收取的费用维护和改善灌区灌溉设施。

3.灌区水资源保护:加强对灌区内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限制非法开挖、占用灌区水源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4.水资源调度和分配:制定水资源调度机制,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农作物需求,合理安排和调度灌溉用水,确保农作物的需水量。

四、普及宣传与培训为了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和技术,各国加强了宣传与培训工作。

政府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向农民介绍灌溉技术和管理政策,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

同时,政府也通过宣传手册、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普及灌溉管理的知识和信息。

五、监测和评估为了监测和评估灌区灌溉管理的效果,各国建立了灌溉管理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灌区灌溉管理的现有政策和措施

灌区灌溉管理的现有政策和措施

灌区灌溉管理的现有政策和措施灌区灌溉管理是指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在中国,灌区灌溉管理一直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灌区灌溉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了对灌区的监管。

通过建立灌区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灌溉的总量和强度,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水资源供给。

相关政策规定了灌溉水量、供水时机和供水周期等。

而针对灌区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政府也提出了强化节水意识和灌排配套措施的政策要求,以减少浪费和提高灌溉效果。

其次,我国在灌区灌溉管理中鼓励农民参与自身的管理和服务。

政府鼓励建立农民自愿参与的水费定价机制,提高灌区农民对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节约意识。

同时,还推行农业节水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水资源管理能力,鼓励农民在农田灌溉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我国还通过建立灌区管理组织来加强灌溉管理。

在不同的地区,政府成立了不同形式的灌区管理组织,如灌区管理局、灌区农田水利管理服务站等,负责灌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和运行监测。

这些管理组织通过制定灌区管理规章制度、组织灌溉巡查和故障处理等方式,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我国还在灌区灌溉管理方面积极推行科技创新。

通过加大灌溉技术研发,推广智能灌溉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等,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也注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与灌溉农业有关的农田水利改造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项目,以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另外,我国在灌区灌溉管理领域也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政府逐步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改造和维修灌区内的灌溉工程,提高灌溉设施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同时,政府还鼓励灌区内农民建设水土保持设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综上所述,我国在灌区灌溉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鼓励农民参与自身管理、建立灌区管理组织、推行科技创新和增加投资等方式,不断提高灌区灌溉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管理成为保障农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规定和措施。

一、农业灌溉用水总体要求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应确保农业生产的需水量得到满足,并且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定以下规定和措施:1. 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保护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各级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合理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域,并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监管和管理。

2.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需求,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的供应和农田的灌溉需要。

3. 灌溉设施的修建和管理各级政府应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修建和改造灌溉设施,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加强对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二、农田灌溉的管理措施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还需要制定以下具体措施,以提高灌溉效果和水资源的利用率:1. 制定灌溉计划在灌溉季节开始前,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包括灌溉的时间、次数和用水量等,以确保农作物得到适量的水分供应,并减少过量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鼓励农民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灌溉效果。

3. 加强灌溉监测和管理建立灌溉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灌溉用水的供需情况和灌溉效果,及时调整灌溉计划,确保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

4. 完善水价政策制定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通过水价的调整和差别化收费,引导农民合理使用灌溉用水,并且鼓励农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5. 强化灌溉管理和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灌溉管理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水平和意识,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

三、农业灌溉用水的监督和执法为了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的有效执行,必须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监督和执法工作:1. 加强对农田灌溉的检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追究责任。

灌区水量管理制度

灌区水量管理制度

灌区水量管理制度一、引言灌区水量管理制度是指对灌区内各种灌溉用水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灌区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农田,需要通过渠道、管道等方式进行灌溉。

在灌区内,合理、有效地管理水量是保证农田正常生产的重要前提。

因此,建立健全的灌区水量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农田灌溉供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灌区水量管理现状灌区水量管理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的水量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 浪费严重:由于管理不善,存在大量浪费用水现象。

例如,部分灌区存在节水设施缺失、管道老化等问题,造成大量用水损失。

2. 水量不均衡:灌区内由于地势、土地利用等原因,水量分配不均衡,导致一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剩,另一部分地区则面临用水困难。

3. 管理混乱:一些灌区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导致用水随意浪费、滥用等问题。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农田的正常灌溉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因此,加强灌区水量管理是当务之急。

三、灌区水量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 保障农田正常生产。

良好的水量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农田得到足够的灌溉水源,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制度化管理,可以减少用水浪费、提高用水效率,合理分配水资源。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健全的灌区水量管理制度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值。

4. 维护生态环境。

合理用水可以减少过度抽取地下水和自然水源,保护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原因,建立健全的灌区水量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四、灌区水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 水量测算与分配(1)定期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测算,统计各地区的水资源储备情况。

(2)根据测算结果,合理分配水资源到不同地区,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得到足够的灌溉水源。

2. 灌溉用水管理(1)建立健全的用水登记制度,明确登记用水的农田面积、作物品种等基本情况。

(2)对每个农田的用水量进行限定,以确保用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3)加强用水监测,定期检查各农田的用水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灌区农业水权的界定与分配问题探讨

灌区农业水权的界定与分配问题探讨

灌区农业水权的界定与分配问题探讨刘婷婷(新疆金沟河流域管理局,新疆沙湾832100)摘要:农业水价及水权制度综合改革以灌区农业水权的分配为基础。

本文从灌区农业水权的界定出发,分析了灌区农业水权界定和分配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结果表明,灌区农业水权包括用水量、保证率、优先权和供水保证期等方面,而推行农业水权保险制度有利于弥补供水保证率下所增加的供水成本,强化量水设施建设与管理,建立农业水权分配补偿、监督机制,推动农业水权分配制度与水价综合改革。

关键词:灌区;农业水权;界定;分配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781(2019)01-0148-020引言灌区农业灌溉水源较为集中,用水量大,同时灌区农业灌溉供水又自成体系,并和行政区域内其他灌区互相交叉,所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大大增加了灌区农业水权界定与分配的复杂性E。

灌区农业水权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解释,狭义的农业水权仅指灌区管理机构所控制和行使的农业灌溉工程水权,具体包括蓄水、引水、提水等工程;广义的农业水权除包括狭义上的概念外,还包括灌区管理机构以外的主体所控制和行使的水权,如机井、小塘坝等。

本文主要研究狭义角度的灌区农业水权界定与分配问题⑵。

灌区农业水权包括既定数量灌溉用水的核定、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优先权、水质及有效期等的确定。

1灌区概况石堡川灌区位居关中平原和渭北黄土高原接缘位置,辖延安洛川、渭南白水和澄城三县,灌区受益范围为15个乡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9.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65万人。

灌区灌溉管理局隶属渭南市水务局,主要负责灌区灌溉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用水管理及水费的征收,同时对农业与非农业用水进行业务指导。

灌溉管理局设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灌溉、工程、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外设5个管理管站和2个配水站,用水协会若干,主要负责灌区水资源调配与监测工作。

2灌区农业水权的界定灌区农业水权界定主要涉及农业用水者、非农业用水者和灌区管理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界定及利益协调问题。

灌区灌溉管理体制与机制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体制与机制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体制与机制分析随着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农田灌溉管理成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灌区灌溉管理体制与机制的优化和完善对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灌区灌溉管理体制的构成、机制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改进路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为灌区灌溉管理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灌区灌溉管理体制的构成灌区灌溉管理体制主要由灌区管理机构、灌溉权利制度、人员组织结构、资金管理和监测评估等几个方面构成。

1. 灌区管理机构:灌区管理机构是保障灌区良性运行的基础,包括灌区管理委员会、灌区管理办公室等。

灌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灌溉计划、组织维护和修复灌溉设施、管理灌溉资金等工作,并与灌区居民进行沟通和协商。

2. 灌溉权利制度:灌溉权利制度是调整农田灌溉能力和供水的重要机制。

合理的灌溉权利制度可以为农田灌溉提供必要的保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灌区灌溉权利的分配应该公平合理,在考虑到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灌溉区域的土地质量、供水能力、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

3. 人员组织结构:灌区灌溉管理需要有合理的人员组织结构来协调管理工作。

包括灌溉枢纽工作人员、灌溉渠道巡检员等。

这些人员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保证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 资金管理:灌区灌溉管理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灌区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资金筹措和使用计划,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 监测评估:灌区灌溉管理机制需要有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来监控灌溉设施的运行状态和农田灌溉效果。

通过监测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灌区灌溉效率。

二、灌区灌溉管理机制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1)集中管理:灌区灌溉管理体制可以集中管理农田灌溉工作,统一规划和组织,确保灌溉工作的有序进行。

(2)专业化管理:灌区灌溉管理机制可以专门设立管理部门,拥有专业人员,提高农田灌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支持。

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分析灌区灌溉管理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灌区灌溉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本文将对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进行分析。

一、国际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六个目标是确保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灌溉,强调灌溉的可持续性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各国通过制定适应本国国情和自然资源情况的政策和法规,努力实现可持续的灌溉管理。

2.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灌溉与排水管理政策》该政策文件旨在加强合作、促进灌溉和排水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灌溉效率。

其中包含了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与农田灌溉、土地利用与灌溉、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我国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1. 《水法》我国《水法》作为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对灌区灌溉管理也有相关规定。

其中包括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的供应和保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以及对灌区管理责任的明确等内容。

2. 《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规定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费的征收和使用、农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律为灌区灌溉管理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

3. 地方相关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适应本地区灌区灌溉管理的需求。

这些地方政策主要涉及灌区的划定、管理组织与人员的配置、灌区灌溉水收费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三、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的问题与挑战1. 执法和监管不到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人员和资源的限制,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的执法和监管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一些灌溉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2. 水资源利用冲突灌区的灌溉需要依赖于水资源,但水资源有限,存在竞争和利益冲突。

在制定和实施灌区灌溉管理政策和法规时,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合理利用水资源。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分析灌区灌溉管理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来保障灌区灌溉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本文将对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和法规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政策灌区灌溉管理的国家政策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其中,水资源管理政策是灌区灌溉管理的基础,它涉及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利用和保护。

国家通过制定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和权益,加强对灌区灌溉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以促进灌区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策各地方政府在灌区灌溉管理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地方政府主要从水资源供给、灌溉技术、用水效率等方面制定政策。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实施了灌区配水制度,通过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农民的用水需求。

同时,地方政府还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为了解决灌区灌溉管理中的问题,地方政府还建立了相关的联络机制,促进政府、灌区管理机构和农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三、灌溉管理法规灌溉管理法规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法规、农业法律法规和灌区管理办法等。

水资源管理法规是灌区灌溉管理的基础,它规定了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原则,保护水资源的合法权益。

农业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到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法规,通过对农业生产的规范和管理,促进灌区灌溉的发展。

灌区管理办法主要针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具体问题,规定了灌区的建设和管理要求,保障灌区灌溉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四、政策与法规的影响政策与法规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与法规,可以规范灌区灌溉的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政策与法规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民的参与和经验交流,提高农民对于灌区灌溉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政策与法规的完善可以加强对灌区灌溉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灌区灌溉运行的稳定。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分析灌区灌溉管理是指对农田进行水源调度、水量配给、水质控制和农田间歇灌溉等管理措施,以保证农田正常供水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田利用水资源的效益。

在中国,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较为完善,下面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分析。

一、水资源管理法规1. 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规,明确了水资源的归属、管理和保护责任,为灌区灌溉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法规规定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水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程序,以及水资源的保护、节约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2. 水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是我国水利事业管理的主要法律,其中的相关条款也适用于灌区灌溉管理。

该法规明确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原则和规定,要求保证农田供水的安全稳定,并规定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程序和责任。

3.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水资源,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该办法明确了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对象、方式和程序,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调整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鼓励农田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4. 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了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的相关要求,保护水资源的基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墒情劣化,确保灌区供水的持续稳定。

二、农田灌溉管理法规1. 农业水价管理办法: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水价管理办法》,明确了农业用水的收费标准和实施办法。

该办法旨在推动农田灌溉的经济效益,激励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2.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管理措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对农田灌溉管理至关重要。

相关的管理措施规定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分配和使用方式,确保投入合理、有效地用于灌区灌溉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3. 农田水利管理办法:为了保证农田的正常供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水利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了农田灌溉的组织管理、供水制度、用水配额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农田灌溉管理提供了操作指南。

灌区灌溉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分析灌区灌溉管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建设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和管理的过程。

灌区灌溉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涉及到土地、水资源、灌溉设施管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土地管理灌区灌溉管理的土地管理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等。

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方面,国家通过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使用权的申请、审批、登记等程序,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灌溉用地的安全性。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面,国家制定了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允许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者流转,从而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灌溉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水资源管理灌区灌溉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方面。

在水资源的开发方面,国家通过水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等,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水资源开发上的职责和权限。

在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方面,国家通过水利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的原则,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国家通过水行政许可制度等手段,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了水资源保护方案,进行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

三、灌溉设施管理灌区灌溉管理的灌溉设施管理主要包括灌区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

在灌溉设施的规划方面,国家通过水利规划、土地规划等制定了灌区灌溉的规划,确保了灌溉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利用。

在灌溉设施的建设方面,国家通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灌溉设施建设的程序和要求,保障了灌溉设施的技术标准和质量。

在灌溉设施的运营方面,国家通过灌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了灌溉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包括水量分配、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确保了灌溉设施的有效运行。

在灌溉设施的维护方面,国家通过维护管理办法、灌区维修基金制度等措施,对灌溉设施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了法定规范和财政支持。

灌溉节水管理基本规章制度

灌溉节水管理基本规章制度

灌溉节水管理基本规章制度
《灌溉节水管理基本规章制度》
灌溉节水管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明确灌溉节水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首先,针对灌溉水的利用和管理,规定了灌溉水的使用权限和配水制度。

在农田灌溉方面,要求农民按照统一的配水方案进行灌溉,合理分配灌溉水资源,防止浪费。

同时,对于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也有详细的规定,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次,针对灌溉水的使用效率,规定了灌溉技术的标准和要求。

要求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的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同时,也规定了农田排水制度,确保土壤的湿度和通气性,保证作物的生长需求。

另外,针对灌溉水资源的监控和保护,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要求建立健全的灌区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灌溉水的使用情况和水质情况,及时调整灌溉计划和措施。

同时,也要求严格控制非法开挖、占用水源和乱排污等行为,保护水资源的环境和质量。

总的来说,灌溉节水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只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
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制度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制度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制度分析1. 引言灌区灌溉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提高农田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制度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忽视。

本文将分析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与制度,并就其现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

2. 灌区灌溉管理的政策2.1 灌区灌溉管理责任根据《农田水利法》,灌区灌溉的管理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

政府应加强对灌区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灌溉政策和配套制度,并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灌区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2.2 灌溉水价和收费制度灌溉水的定价和收费制度是灌区灌溉管理的重要方面。

合理的水价和收费制度可以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应建立科学的水价和收费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灌溉需要制定不同的水价和收费标准。

2.3 灌区建设投入政策为了改善灌区灌溉设施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灌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改善灌溉设施的状况,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产量。

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和奖励,鼓励农民参与灌区建设。

3.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3.1 灌区管理机构灌区管理机构是灌区灌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灌区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和权力,确保灌区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3.2 灌区管理与农民参与农民是灌区灌溉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和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灌区管理的作用。

政府应建立农民代表大会或农民合作组织,让农民参与灌区管理决策,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3.3 灌区水资源管理灌区的水资源管理是灌区灌溉管理的核心内容。

政府应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供应,优化灌溉计划和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现有问题及改进措施4.1 灌区灌溉管理缺乏统一标准由于地区差异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原因,灌区灌溉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政府应加强对灌区灌溉管理政策的统一制定和执行,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

农田灌溉管理制度

农田灌溉管理制度

农田灌溉管理制度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效的农田灌溉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农田灌溉管理的制度,并探讨其优势和推行方法。

一、制定灌溉计划农田灌溉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水资源,制定灌溉计划是灌溉管理中的首要任务。

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降雨情况等因素,确定不同时段的灌溉量和灌溉频率,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得到满足,同时避免过度灌溉造成的土壤水分过多和浪费。

灌溉计划应该详细记录每一块农田的信息,并定期进行调整和修订。

二、灌溉设施维护与更新农田灌溉设施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灌溉效果,因此,灌溉管理制度应明确灌溉设施的维护要求和更新周期。

灌溉设施的维护包括清理灌溉渠道、维修闸门和阀门、检查喷灌设备等,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根据技术进步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老化的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水资源的浪费。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农田灌溉管理制度应鼓励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例如,滴灌、喷灌和微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能够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蒸发,使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此外,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农田灌溉设施,降低输水管道的阻力,减少水泵的使用能耗,也能够实现节水灌溉的效果。

四、监测和评估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监测和评估来进行验证。

建立灌溉监测系统,采集不同农田的土壤水分数据,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灌溉策略的合理性和灌溉效果的实际情况。

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灌溉计划和管理措施,以达到优化灌溉管理制度的目的。

结论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灌溉计划,维护和更新灌溉设施,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及监测和评估灌溉效果,可以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农民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灌溉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推动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推行和落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政爪备源2018年第2期政法在线•27 •浅谈我国灌溉水权制度安排王春华(浙江省杭州市水利局,杭州310022)摘要:水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资源的分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 国灌溉水权制度已经形成。

本文分析了灌溉水权的界定、转让以及灌溉水权实施的保障。

关键词:水权;灌溉水权;水权转让;实施保障1灌溉水权的界定水权的界定,是国家对其地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的第 一次分配。

而转让是水资源的第二次分配,是对初次分 配的补充和完善,力求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初 次灌溉水权的明晰界定,才能谈其转让。

有关水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条文中,以灌溉为用途 的水的取得,一般没有要求用水者申请取水权。

现实中 在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农户自由地依靠当地河流和地 下水进行灌溉;水量较少的地区,一般依靠当地水利部 门或集体所修的灌溉设施取水灌溉。

前者灌溉用水的 取得,基本依靠就近原则,水资源不稀缺,其配置结果和 灌溉水权的界定没有多大联系;后者灌溉用水的取得,往往就形成此处讨论的灌溉水权,其水权的界定,影响 着水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

可见,灌溉水权取得是依法 占有,还是历史形成的事实占有,未有明确的制度基础。

如果灌溉水权要引入市场进行转让,那么如何取得 灌溉水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制度基础。

尤其是如果在 不同行业间转让时,灌溉水权和其他用途水权应该在相 同的平台上取得。

2灌溉水权的转让灌溉用水水权转让,是整个水权权利的转让,还是某 项或某几项权利的转让,比如使用权、收益权?我国灌溉 水权转让应该是除了所有权以外的其他项权利的转让。

我国从古至今都比较重视水资源的分配,出现过“水 册制”等用水制度。

明清时期也有过灌溉水权转让的记 录,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区有过灌溉用水相关的水权转 让。

总体来说,只是尝试,并未能推广和兴起。

有学者 指出,甘肃张掖某村的灌溉用水转让有其制度基础。

与 其周围其他村相比,当地有私下转让的历史案例,因此 对村民来说,有这样的观念和习惯,为试点时期的灌溉 用水转让奠定了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基础。

而内蒙古灌收稿日期:2017-10-12作者简介:王春华(1971—),男,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 事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

溉用水转让,是在农业和工业部门之间转让,电厂和农 业节水灌溉设施,节约的水被电厂使用。

从这一点来看,符合经济规律,资源总是从低附加值产业流向高附加值 产业,这也正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体现。

但是,可利用的 水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增加,必然产生粮食压力,农业就 有可能扩大生产规模,那时的投入要素——水,从何而 来?而且,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取得不一样,所付出 的成本也不一样。

灌溉用水的取得相对来说,农户所付 成本低一些,本来就存在利润空间,不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2.1灌溉水权的主体在我国,灌溉水权的主体涉及三个层面:国家、相关 水利部门、用户(农户、企业等)。

现阶段,灌溉水权,一 般是界定给农户,但是与水权权利配套的义务却由水利 部门或者集体承担。

这样的水权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 水权其所能支配的水资源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灌溉水 权转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护。

若掌握权利的一方没有义务和责任保护资源,其权利的 取得也未能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那么,必然会加速资 源的质量下降和枯竭。

因此,水权转让的主体应该具有 对等的权利和义务。

若以农户为主体分配灌溉水权,必 然有许许多多的主体,如果市场不健全,其转让过程中 的谈判、合作和监督成本必然较高。

成本偏高,以转让 为途径的水权再分配的可行性就存在质疑。

同时,水资 源具有一定公共品性质,极有可能出现“公地悲剧”现 象,水资源存在污染和枯竭的风险。

若以水利部门为主 体分配灌溉水权,但区别于以往的行政单位,其事务仅 仅是管理所拥有的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而农户即使取 得灌溉水权,也是短期限的,可作为单纯的水资源使用 者考虑,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农户层面形成的是水消 费市场,类似于城镇用水的水消费市场,或者就是期限 较短的一种有限制的水权市场?2.2跨区域的灌溉水权由于水的流动性,流域具有地理特征;但其使用和 管理又具有行政特征,地理特征和行政特征往往是相互 冲突的。

可以考虑跨流域的高一级部门对流域水资源 先做一个分配,在流域内各行政区内下一级相关部门实 现水资源的二次分配——转让。

同时,可以让社会团体•28 •政法在线太政爪备源2018年第2期参加,比如环保组织之类的,为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它们也能购买水权,并储藏起来,减少流通中的水资源 量,促使相关经济主体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23灌溉水权的转让范围如果灌溉水权的转让不加以约束,作为灌溉用途的 水资源,极有可能从农业流向其他产业。

水资源的总量 是有限的,农业稳定生产、扩大规模就会受限。

无农不 稳,无工不富。

水资源如果在农业的配置量大,并且闲 置了,就大大减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因此,为了实现 资源的配置效率,灌溉用水可以在不同边际产值的产业 中转让,但其前提是在同等条件下,灌溉用途的主体优 先获得所转让的水权。

2.4灌溉水权转让的年限灌溉水权所包含的年限长短,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 护效率有根本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是全民所有或者集 体所有,灌溉水权的主体,只有享有权利的年限较长,才 无后顾之忧,才会想着优化配置水资源,而不是竭尽所 能地在短期内利用水资源。

2.5灌溉水权转让的定价水权的转让最好能反映水资源的机会成本,即是在 转让年限内,所能带来的最大效益。

但是灌溉用水比较 特殊,如果灌溉用水真实地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必然加 重农民负担,产生其他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但如果 还是沿用现在低价的方式,必然不能有效配置和保护水 资源。

在水利部门层面,灌溉水权转让价格应该真实地 反映水资源的机会成本以及保护成本。

而在农户层面,与其在要素投入时进行补贴,不如取消补贴,真实反映 要素价值,让农户形成节水的意识,在农产品销售时进 行补贴,这同时也能缓减水利部门的压力。

在国家财政 方面,只是同样的转移支付由初期变为末端。

2.6灌溉水权转让的交易成本灌溉水权的转让涉及谈判成本、合作成本和监督成 本。

如果交易成本过高,那么通过转让实现水资源再配 置的效率就会受到质疑。

如何建立有规模的、运营良好 的市场,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前提。

灌溉水权主体,比较 明确地知道自己可以在哪里交易、与谁交易、如何交易,才能形成有效的水权转让市场。

不然交易双方难以发 现,或者难以交易,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灌溉水权的转 让就难以实现。

3灌溉水权实施的保障制度的安排和实施,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影响着既有利益格局的划分。

灌溉用水水权的界定和转让机制的建立,也是如此。

无论是农户,还是水利部门,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在此过程中都会存在利益的得失。

同时,制度的路径依赖,也会影响灌溉水权安排的实施。

为了保证灌溉水权的实施,可以从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两方面入手。

3.1制度保障灌溉水权的界定和转让要有制度基础,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指主体取得权利有制度可循,有制度可以保障,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条文,并在国家引导下和权利主体自发下,形成一系列的市场交往规则。

同时,灌溉水权界定和转让的执行过程有规范、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

非正式制度主要指习俗、习惯、行为规范等。

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依靠的是相关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比如人人都有节水意识,人人都有减少负外部性的意识,人人都不会搭便车。

但在初期,只能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的正式制度实现。

3.2技术保障灌溉水权制度安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关技术支持。

水检测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对水量和水质的清楚认识,才能更准确地对水资源进行分配、转让。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灌溉用水的统计、合理分配,有助于灌溉水权交易双方搜寻相关信息。

4结语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如何科学地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长久大计。

水是粮食生产的要素,灌溉水权的确立和实施,离不开制度安排——界定和转让,以及灌溉水权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1] 周振民.农田灌溉用水权有楼转让机制与农民受益研究 [J].灌派排水学报,2007,(4): 11-15.[2] 姜文来.我国农业用水权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9.(责任编辑王社平)致读者根据机构改革及单位隶属关系的变化,《水政水资源》杂志 自2018年第一期起,主办单位回归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

杂志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民生性、基层性、资料性、实用性的办刊宗 旨,弘扬“尚德、进取、精细、负责”的本刊精神,团结广大读者、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治水兴水重要思想,落实中央依法 行政、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水利部决策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大力开展国家 节水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开创 杂志各项工作新局面。

诚望各位读者、作者继续支持本刊工作。

水政水资源杂志编辑部二〇一八年一月十八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