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课件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5课《词两首》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3. 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答案】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
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 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重点品析下阕
部分来自《点拨》
4.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三句是作者想象雪后天晴的美景,描绘 出一派清新艳丽的气象,把读者引入到一个辉煌的
部分来自《点拨》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几句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是动态 描写,运用比喻,以“舞”字形容披雪的群山似 “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 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银蛇”“蜡象”两
个词赋予了雪景以生命感,从而把冰封雪盖的群 山和高原写活了。这两句又形成对偶,句式非常 整齐。“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写出了一
部分来自《点拨》
9.俱往矣: 都已经过去了。 10.风流人物: 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例句:展望古今中外风流人物, 看历史的车辙辗转,留下了辉煌的痕迹,我的心灵深受触动。 11.一代天骄: 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 天所骄纵宠爱的人。 例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 不仅开拓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中华版图,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
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
“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
部分来自《点拨》
一
读一读字音
ã 忆秦娥 zhã 折腰
lóu 娄山关
yâ 咽
mǎng 惟余莽莽
忆秦娥·娄山关-优秀PPT课件
二、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 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 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气氛生动地点染了出来。虽是景物描写,但景中有
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
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
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2020/1/15
7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霜重月明,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 沉郁低回。
写红军行军,并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时间和 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 围,对词意起着承接与推进的作用
2020/1/15
忆
一秦
九 三
娥
五
年 二
娄
月山
关
1
2020/1/15
2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初期,王 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 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 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 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 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 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 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 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 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 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 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 的态势。
哪两个字最传神?为什么?
2020/1/15
8
碎:破碎之意,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表现出在铺 满寒霜的崎岖山间石径上,马儿不能放步奔跑, 只能发出细碎杂沓的声音。而解放军马匹又少, 更显马蹄杂沓,步伐零乱,突出了当时红军行 军的艰难。
语文:2.5《忆秦娥·娄山关》课件(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写 作 背 景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 军攻占遵义,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 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 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 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红军终于占领 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 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 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碎”: 表现出在铺满寒霜的崎岖山间石径上,马儿不能放步奔
跑,只能发出细碎杂沓的声音。
“咽”本指声音哽咽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
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 号声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 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 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 头 越雄 ,关 苍漫 山道 如真 海如 ,铁 残, 阳而 如今 血迈 。步 从 头 越
马 蹄 声西 碎风 ,烈 喇, 叭长 声空 咽雁 。叫 霜 晨 月 。 霜 晨 月 ,
一 九 三 五 年 二 月
忆 秦 娥 娄 山
关
上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时间:拂晓时刻 环境: 西风凛冽, 天空辽阔,雁声 嘹唳,寒霜铺地, 残月如钩
下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头越。
代用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 “真如铁”:
余”——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漫道”:莫道,不要说。表现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对
顽抗之敌的鄙视。
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头”:
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 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险的雄放胸襟。
者民 产 人 和解 阶 民 领放 级 的 毛 导军 革 领 泽 人和 家 袖 东 ,中 、 , ( 诗华 战 马 一 人人 略 克 九 、民 家 思 九 书共 和 主 三 法和 理 义 一 家国 论 者 九 。的 家 , 七 主、伟六 要中大) 缔国的中 造人无国 -
语文:2.5《忆秦娥·娄山关》课件(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
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 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 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 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小结
• 风格上,上阕的悲凉沉郁与下阕的雄劲豪 放融成一体。 • 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明:自然景物。 暗:革命精神 实: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感。 虚:娄山关的激战。
• 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者民 产 人 和解 阶 民 领放 级 的 毛 导军 革 领 泽 人和 家 袖 东 ,中 、 , ( 诗华 战 马 一 人人 略 克 九 、民 家 思 九 书共 和 主 三 法和 理 义 一 家国 论 者 九 。的 家 , 七 主、伟六 要中大) 缔国的中 造人无国 -
忆秦娥· 娄山关
学习目标
• 一、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 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特点 • 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深入地感受词中 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三、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 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 四、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碎”: 表现出在铺满寒霜的崎岖山间石径上,马儿不能放步奔
跑,只能发出细碎杂沓的声音。
“咽”本指声音哽咽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
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 号声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 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 困难的英雄气概。
下阙: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写景:(比喻)显示出磅礴的气势,悲壮奇丽的意境 •抒情:表达了亦喜(胜利)亦悲(道路还漫长),亦 忧亦欢的复杂感情。 •富有象征意味: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但还有许 多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与上阕的“霜晨月”照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 完成,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主题更突出。
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 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 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 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小结
• 风格上,上阕的悲凉沉郁与下阕的雄劲豪 放融成一体。 • 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明:自然景物。 暗:革命精神 实: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感。 虚:娄山关的激战。
• 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者民 产 人 和解 阶 民 领放 级 的 毛 导军 革 领 泽 人和 家 袖 东 ,中 、 , ( 诗华 战 马 一 人人 略 克 九 、民 家 思 九 书共 和 主 三 法和 理 义 一 家国 论 者 九 。的 家 , 七 主、伟六 要中大) 缔国的中 造人无国 -
忆秦娥· 娄山关
学习目标
• 一、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 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特点 • 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深入地感受词中 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三、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 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 四、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碎”: 表现出在铺满寒霜的崎岖山间石径上,马儿不能放步奔
跑,只能发出细碎杂沓的声音。
“咽”本指声音哽咽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
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 号声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 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 困难的英雄气概。
下阙: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写景:(比喻)显示出磅礴的气势,悲壮奇丽的意境 •抒情:表达了亦喜(胜利)亦悲(道路还漫长),亦 忧亦欢的复杂感情。 •富有象征意味: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但还有许 多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与上阕的“霜晨月”照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 完成,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主题更突出。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课件1
整体感知
2、这里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
暗写景中人,以有声衬无声天色未亮,凄风冷月, 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含蓄刻画出红军战士们在艰 苦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整体感知
3、为什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马蹄声细碎杂沓,是因为山径崎岖、寒霜铺地、马
匹数少喇叭声哽咽低沉,是因为西风劲吹、山峦重重以及 诗人心情沉重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 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 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 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 红军的命运如何?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 号声,才会像是鸣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情诵读,品悟鉴赏,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
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之情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 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 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 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背景介绍
整体感知
提到遵义,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中国革命史上一 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
整体感知
会后,红军离开遵义,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 长江但是蒋介石封锁了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折回再 向遵义进军,二渡赤水,攻占桐梓1935年1月25日凌晨, 红军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遇敌军败退, 红军继续进军,与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终于占领 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 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忆秦娥·娄山关》课件语文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渲染苍 凉沉郁的气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 的所见所感。
西风烈,
点明时间和环境。
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造成一种 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雁的含义: 一是比喻信函。“鸿雁传书”“雁足传 书”“雁尽书难寄”。 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唐韦应物《闻雁》: “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闻 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
月,在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 名词。
霜晨月,
马蹄声碎,
从听觉来写行军,强化寂静、 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
写作背景: 1935年1月16日至18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
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 军会合。2月5日,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 泽东。毛泽东率军攻打失利,于是,他当机立断, 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 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 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 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 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 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 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重新开始。
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大城铁 不如,小城万丈余”诗句,用以比喻娄山 关的险固。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象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革命 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 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忆秦娥-娄山关》课件
03
CATALOGUE
《忆秦娥-娄山关》的思想主题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娄山关的深深怀念和感慨。
通过描绘娄山关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
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主题的体现方式
通过描绘娄山关的自然景色,如“西 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展现了诗 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战斗场景
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战斗场 景,引导学生感受红军英 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 风貌。
诗词语言特色解析
语言风格
文化内涵
分析诗词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 言艺术。
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 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加 深对诗词的理解。
修辞手法
分析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夸张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 的表达技巧。
语言技巧
该作品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语言技巧,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独 特的诗歌节奏和韵律,这些技巧可以借鉴运用到其他文学创作中。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本分析
通过对《忆秦娥-娄山关》的文本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诗歌的意象、意境、语 言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情感教育
当时的评价
受到高度赞誉
这首词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 好评,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 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 涵。
引起社会关注
这首词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对中国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的评价
高度评价其历史地位
在现代,这首词被高度评价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被视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 思想意义。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5 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上课用)(1)
月,在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 名词。
西风烈,
以动写静、以有
长空雁叫霜晨月。 声衬托无声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写出了战地行军的肃穆,红军慷 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 革命风度,为下阕蓄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 漫道:不要说。 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险阻的蔑视 从头:重新开始。 对据险顽抗之敌的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 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 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 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1、词: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2、词可以分为上下两段,叫做“片”或“阕”。
3、词的分类
①篇幅: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赴 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 争的艰辛曲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胜利后苍山远眺图。
写作手法:1、侧写娄山关战斗 2、情景交融
• 主题: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 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和必胜的信念。
本词的艺术特点: 1、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 劲豪放)融成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4、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4、5句:出征情形——刚劲悲壮,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碎:细碎,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行军之急、行军 之速 咽:形容晨风中军号时断时续,既表现了红军斗争生活的 艰苦卓绝。
西风烈,
以动写静、以有
长空雁叫霜晨月。 声衬托无声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写出了战地行军的肃穆,红军慷 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 革命风度,为下阕蓄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 漫道:不要说。 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险阻的蔑视 从头:重新开始。 对据险顽抗之敌的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 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 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 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1、词: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2、词可以分为上下两段,叫做“片”或“阕”。
3、词的分类
①篇幅: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赴 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 争的艰辛曲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胜利后苍山远眺图。
写作手法:1、侧写娄山关战斗 2、情景交融
• 主题: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 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和必胜的信念。
本词的艺术特点: 1、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 劲豪放)融成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4、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4、5句:出征情形——刚劲悲壮,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碎:细碎,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行军之急、行军 之速 咽:形容晨风中军号时断时续,既表现了红军斗争生活的 艰苦卓绝。
最新 公开课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词两首》忆秦娥 娄山关ppt课件
从头:重新开始。
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大城铁 不如,小城万丈余”诗句,用以比喻娄山 关的险固。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象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革命 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 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 意境壮阔,亦喜亦悲,亦忧亦欢
本词的艺术特点: 1、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 劲豪放)融成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4、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写作手法:1、侧写娄山关战斗 2、情景交融
主题: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 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和必胜的信念。
西风烈, 点明时间和环境。 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造成一种 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胜利后苍山远眺图。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1、2句:行军的自然环境 景:苍凉、 西风、雁鸣
冷寂、
凛肃 白霜、残月
云贵高原上特有景物集中起来, 点出行军的季节和时间(冬晨)
碎:地势不平、山路崎岖、步伐零乱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忽高忽 低,显得悲壮深沉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以动写静、以有声衬 托无声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写出了战地行军的肃穆,红军慷慨 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 风度,为下阕蓄势
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大城铁 不如,小城万丈余”诗句,用以比喻娄山 关的险固。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象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革命 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 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 意境壮阔,亦喜亦悲,亦忧亦欢
本词的艺术特点: 1、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 劲豪放)融成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4、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写作手法:1、侧写娄山关战斗 2、情景交融
主题: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 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和必胜的信念。
西风烈, 点明时间和环境。 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造成一种 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胜利后苍山远眺图。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1、2句:行军的自然环境 景:苍凉、 西风、雁鸣
冷寂、
凛肃 白霜、残月
云贵高原上特有景物集中起来, 点出行军的季节和时间(冬晨)
碎:地势不平、山路崎岖、步伐零乱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忽高忽 低,显得悲壮深沉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以动写静、以有声衬 托无声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写出了战地行军的肃穆,红军慷慨 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 风度,为下阕蓄势
九年级语文《词两首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课件语文版
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 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 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 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 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 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 的拂晓到“残阳如血”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 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 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①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 楼月”。②娄山关:位于遵义市之北,从四川 入贵州的要道。
在这首词里,毛 泽东仿佛一位绘画 高手,寥寥数笔, 便将那幅激烈的战 斗场面勾画得淋漓 尽致,产生了极大 的感染力。当然, 最根本的原因是毛 泽东有一种发自于 内心的革命豪情, 一种人格的魅力。
当年的红军战士也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 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 万丈矗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 步一拐的山路,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娄山关前后》,见《中国工农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可见娄山关确是 坚固险峻、易守难攻的雄关、险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真如铁”代 用杜甫《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诗句,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而又以“漫道”两 字轻轻抹倒,意谓:不要说守备森严的雄关真是 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因此, “漫道”两字,就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 藐视,而且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而今迈步从头越”意谓:红军挥戈东指,重新攻 占了强敌如云、严加把守的天险娄山关,如今红军 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口上头超越过去了。这句也 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的指引 下,开始了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过了天险娄山 关。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忆秦娥·娄山关》教学PPT课件(2篇)
苍凉 悲壮 雄浑 阔大
探究
毛泽东为何要把 “梧桐叶下黄花发”改 为“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霜 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 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押韵 意象
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 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 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 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 “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 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 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
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 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
作 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乘贵
背 州境内空虚之际出敌不意改变行军方向,
景
冲破阻挠,二渡赤水,重占桐梓、娄山 关和遵义。在点灯山一带与敌军激战,
共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终
于占领高地,控制娄山关关口。这是红
暗:革命精神
小 结
实: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感。
虚:娄山关的激战。
4 毛泽东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
背景:1935年初,在红军长征
途中,于1月中旬,中共中央在贵州省 的遵义城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 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的统帅地位。随后, 于2月下旬,红军在娄山关与遵义地区, 胜利地进行了遵义战役,歼灭敌军两个 师又八个团,取得了自撤离中央苏区以 来第一个重大的胜利,向挽救中国革命 的遵义会议,献上了一份厚礼。就在此 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忆秦 娥·娄山关》。
探究
毛泽东为何要把 “梧桐叶下黄花发”改 为“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霜 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 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押韵 意象
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 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 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 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 “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 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 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
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 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
作 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乘贵
背 州境内空虚之际出敌不意改变行军方向,
景
冲破阻挠,二渡赤水,重占桐梓、娄山 关和遵义。在点灯山一带与敌军激战,
共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终
于占领高地,控制娄山关关口。这是红
暗:革命精神
小 结
实: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感。
虚:娄山关的激战。
4 毛泽东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
背景:1935年初,在红军长征
途中,于1月中旬,中共中央在贵州省 的遵义城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 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的统帅地位。随后, 于2月下旬,红军在娄山关与遵义地区, 胜利地进行了遵义战役,歼灭敌军两个 师又八个团,取得了自撤离中央苏区以 来第一个重大的胜利,向挽救中国革命 的遵义会议,献上了一份厚礼。就在此 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忆秦 娥·娄山关》。
九年级语文下册 5 词两首课件 语文版
上阕来写的,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的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 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景(xuě jǐnɡ),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 )
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 上动静结合。
第十六页,共26页。
第十七页,共26页。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shìwù),为何写它们“舞”、“驰”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xiānɡ lián),更有 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 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 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 ,而是蕴涵无产阶级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 ,及超越历代(lìdài)英雄人物的自信。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下阕为何要评说(pínɡ shuō)古代帝 王?
引出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朝。”由评古落到颂今(当代(dāngdài)无产 阶级和革命人民),点明了主题。
体会(tǐhuì)“碎”、“咽”字的传神 之处?
“碎”,写出了娄山关地势凹凸不平,马蹄杂沓 ,步伐零乱,突出了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 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
第八页,共26页。
上阕特点 (tèd1.i以ǎ景n)写:人。
2.以动写静。
3.意象苍凉凝重,透露出作者(zuòzhě)沉郁的心情 。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zuòzhě)认为还有哪种景色是美丽的 呢?
景(xuě jǐnɡ),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 )
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 上动静结合。
第十六页,共26页。
第十七页,共26页。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shìwù),为何写它们“舞”、“驰”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xiānɡ lián),更有 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 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 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 ,而是蕴涵无产阶级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 ,及超越历代(lìdài)英雄人物的自信。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下阕为何要评说(pínɡ shuō)古代帝 王?
引出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朝。”由评古落到颂今(当代(dāngdài)无产 阶级和革命人民),点明了主题。
体会(tǐhuì)“碎”、“咽”字的传神 之处?
“碎”,写出了娄山关地势凹凸不平,马蹄杂沓 ,步伐零乱,突出了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 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
第八页,共26页。
上阕特点 (tèd1.i以ǎ景n)写:人。
2.以动写静。
3.意象苍凉凝重,透露出作者(zuòzhě)沉郁的心情 。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zuòzhě)认为还有哪种景色是美丽的 呢?
九年级语文 忆秦娥 娄山关-语文版 ppt
作品欣赏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 观察印象与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 合,造成了作者自认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 诗。这些话说明,词人确实是写了娄山关 激战的,只不过,他是用含蓄的笔法——正 面明写行军,侧面暗写激战,一正一侧, 一明一暗,使行军和激战两者巧妙地结合 起来。
作品欣赏
• 朗诵 • 《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 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 • 诗意解读: • 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那红军战士单薄的衣裳。 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地、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 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零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 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 • • 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登上娄山 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 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天空,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
忆秦娥 娄山关
北湖区永春中学 黄昕郴
写作背景
•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在王明等“左”倾机 会主义指挥下,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渡过湘江 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在这里召开了遵义会议。1 月中旬, 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 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 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 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红军二渡赤水, 24 日攻占桐梓, 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 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 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 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 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 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 阻击。 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 敌近 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 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 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 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1、词: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2、词可以分为上下两段,叫做“片”或“阕”。
3、词的分类
①篇幅: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本词写的是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毛 泽东奠定了自己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以 后,攻打娄山关的情况。这是当年二月。在接 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 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 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 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 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 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
②风格:婉约词和豪放词 4、词牌名
5、“忆秦娥”世传李白首制此词,“秦娥梦断秦 楼月”,故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 双调。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1、2句:行军的自然环境 云贵高原上特有景物集中起 景:苍凉、 西风、雁鸣 来,点出行军的季节和时间 冷寂、凛肃 白霜、残月 (冬晨)
4、5句:出征情形——刚劲悲壮,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月,在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 名词。
西风烈,
以动写静、以有 长空雁叫霜晨月。 声衬托无声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写出了战地行军的肃穆,红军慷 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 革命风度,为下阕蓄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 漫道:不要说。 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险阻的蔑视 对据险顽抗之敌的 从头:重新开始。 鄙视 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诗 句,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象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 现革命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 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 意境壮阔,亦喜亦悲眺图。 胜利不易 6、7句:全词中心,写娄山关之险要,反衬红军英勇豪迈 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遵义会议这个伟大历史 转折带来的巨变。
上阕:红军霜晨行军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胜利后苍山远眺图。
写作手法:1、侧写娄山关战斗 2、情景交融 • 主题: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 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 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压倒 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 胜的信念。
本词的艺术特点: 1、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 劲豪放)融成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4、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忆秦娥•娄山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
忆 秦 娥 娄 山 关
•
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 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 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 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珍、莫友芝等 都吟咏过它。
背景资料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 攻占遵义,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 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敌激烈 拼搏,反复争夺,红军终于占领高地。此 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 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 第一个大胜仗。
碎:细碎,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行军之急、行军 之速 咽:形容晨风中军号时断时续,既表现了红军斗争生活的 艰苦卓绝。
4、5句: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雁的含义: 一是比喻信函。“鸿雁传书”“雁足传 书”“雁尽书难寄”。 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唐韦应物《闻雁》: “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闻 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
反衬 山险 —— 象征 黄昏之景 ——
8、9、10句:写景、抒情——色彩浓烈,波澜壮阔,气势 雄浑。 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 难。 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赴 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 争的艰辛曲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