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优秀3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3篇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四、指导诵读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
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
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临江驾一叶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五、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讨论提示:(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
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二、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
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
•••••••••••••••••《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赤壁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精选】《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特色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乐——悲——喜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课文第五段的阐述哲理,特别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学习内容]一、导语:前面学习了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进一步学习文赋的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
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关于《赤壁赋》教案(精选10篇)
《赤壁赋》教案关于《赤壁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赤壁赋》教案(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
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
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
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赤壁赋教案1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
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课 时
三课时
主 备
审 核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理解苏轼于景物描写和主客问答中表达的是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准确理解文中景、情、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圈点批注
教 学 过 程
2、悲从“歌”中来;
明确:赏析歌词的内容(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解题
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
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三、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三、体悟哲理: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合作学习,用文言视角解读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感情的关系。
3、情感目标:探讨学习,通过同传统中国文人身处逆境时不同的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
【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教学目标的第2点)【教学难点】苏轼旷达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即教学目标的第3点)【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洒脱。
想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
二、释题:1、关于“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后者便发展为文赋,它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关于“赤壁”提起“赤壁”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三国中的赤壁,那么文中的“赤壁”是否是三国中的赤壁呢?明确:文中的赤壁并非三国中的赤壁,而是指黄州的赤鼻矶。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三、课文的整体感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其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1、范读(多媒体)2、反复诵读(1)朗读(整体)指导(2)朗读(部分重点句子)指导四、字词句梳理(采取提问某一学生,教师与全班共同参与解答的方式,检查背诵。
)(1)课文正音属(zhǔ)窈窕(yǎo tiǎo)斗(dǒu)冯(píng)棹(zhào)和(hè)愀(qiǎo)扁(piān)藏(zàng)藉(jiè)(2)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3)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高中语文教案
赤壁赋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领会友谊、忠诚、勇敢等传统美德;(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赤壁赋》全文;(2)分析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对《赤壁赋》中典故、意象、修辞手法的解读;(3)苏轼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标注和理解;(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典故、意象、修辞手法等;(2)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3)解读课文中的传统美德,如友谊、忠诚、勇敢等。
5.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赤壁赋》;(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背诵、理解、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赤壁赋》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苏轼教学目标:一、识记:1、结合注解,疏通全文,掌握“属、既、和、危、冯、固、侣、友”等实词词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等词类活用现象。
理解个别句子句意: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熟悉“赋”的文化常识。
二、理解:把握作者“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三、学法:理清文章脉络,了解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主要任务:1、学生自读全文,结合书下注解初步疏通文章内容大意。
2、质疑:在初读的基础上就文章的字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提问。
教学方法:1、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2、小组讨论作业:学生课后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先进行自我释疑。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完成教学目标二,理清文章“乐—悲—乐”的感情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组长发言,教师补充。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对文章的词句进行了疏通,并且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质疑。
同学们也在课后自行查找了相关资料及文章。
在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中有几个同学的问题看似很小却较有意思,或许可以对理解整篇文章起到关键作用。
这个问题就是:Q:文中的“客”到底是谁?是否是另一个“我”?(此处可请提此问的同学回答何以会作出此种思考。
由此可发现对文本潜在含义有较好感悟力的学生思路,另外也可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阅读提示。
)教师总结:1、肯定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感觉2、明确“赋”的传统表现手法“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从汉代的贾谊的《服鸟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主客问答”就成了“赋”的传统表现手法。
作者常借此手法(主客间一难一解,互相辩驳)来表达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此种手法的好处是借“客”的名义制造矛盾的对立面,通过跌宕起伏的议论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苏轼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
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
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赋》,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课方案《赤壁赋》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赋”的特色,认识苏轼的赋的风格。
2.掌握要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要点句式。
3.学习、鉴赏本文的光景描绘和真理论述。
4.认识苏轼的思想,学习先人豪迈乐观的精神。
5.理解景、情、理三者的内在关系。
【教课要点】苏轼在与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
【教课难点】景、情、理的内在关系。
【教课准备】【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解说法、内容拓展法【教课媒体】多媒体课件写有详细问题的字条【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多媒体显影〕“成熟是一种光亮而不刺目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他人察颜观色的冷静,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述哀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浅笑,一种洗刷了偏执的冷淡,一种不必张扬的厚实,一种其实不峻峭的高度。
勃郁的激情发过了酵,尖锐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指引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奇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立刻就要产生。
”———余秋雨《山居笔录•苏东坡突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素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学生比较阅读以上两则文段,感知作者的性格特色。
【设计目的】让学生认识苏轼的“成熟”、“冷静”、“大气”以及在“风雨”之中他心里的平定,即“也无风雨也无晴”,引出他的思想内核:苏轼将儒家、道家、释家三者完满一致: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心以道。
这将为学生理解本篇作者的思想做好铺垫。
二、走近作者:学生简介作者,教师增补: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②宋朝豪迈词风的首创人,他的词豪迈高旷,意蕴深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
《赤壁赋》教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1、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2、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牢狱之中。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赤壁赋教案(精选
赤壁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必修二“古诗文阅读”章节,详细内容为《赤壁赋》。
通过学习《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掌握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赋的特点;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赋的特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赏析,以及对苏轼文学艺术风格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赋的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内容:1) 作者:苏轼2) 背景:赤壁之战3) 文学体裁:赋4) 艺术特色: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2. 答案:3) 心得体会:自由发挥,要求真实、有深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 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高中课文《赤壁赋》教案的优秀范文(标准版)
高中课文《赤壁赋》教案的优秀范文《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梳理内容: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容、洒脱、自由、高雅……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诵读实践: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教案范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含义;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5.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分析《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比喻;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2.讲授法: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讨论和分析;4.解释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赤壁赋》的相关视频或展示赤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讲解(15分钟)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作品。
然后讲解《赤壁赋》的背景,包括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和意义,介绍《赤壁赋》是苏轼在赤壁之战后创作的一篇赋文。
3.分析(2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赤壁赋》第一段,并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的意义。
然后让学生讨论《赤壁赋》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解释(15分钟)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如:“烟波江上使人愁”、“似此星辰非昨夜”等等。
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子之间的隐喻和比喻的意义。
5.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几个关于《赤壁赋》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赤壁赋》导入:背景介绍讲解:作者和作品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隐喻和比喻的意义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赤壁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核心思想。
通过讨论和分析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通过解释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赤壁赋》的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分析《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能够解读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领悟作品中体现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的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2. 文言文的断句、词汇和句式理解。
3. 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对作品中意象、修辞手法的鉴赏。
3. 作品所蕴含的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赋》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解析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引起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赤壁赋》,了解其背景,查找生僻词汇的含义。
3. 讲解:讲解《赤壁赋》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解析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5. 案例分析:分析《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6. 讨论:组织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讨论。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赤壁赋》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作品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
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
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
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
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
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
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
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
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
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三、设计思想《赤壁赋》作为一经典美文不论在语言文字还是在思想文化上对后代散文都颇具影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但受应试思想影响,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重字词轻鉴赏的状况,无形中丧失了从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营养的机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个无形的缺失。
也有些教师认为,此文在思想内容上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鉴赏教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吃力不讨好。
鉴于这些原因,对《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就很值得思考。
在完成诸如通过诵读感受这篇文赋的音韵的美感,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句式,对文章的思路有一个的整体把握后,如何通过鉴赏来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欣赏能力,使学生能较深入地感受到苏轼散文文质之美?首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作好充分的鉴赏准备。
鉴赏是极具个性化的。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历经千年还能保有它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对它有丰富多元的解读。
所以只要学生从文本出发并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但我们也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他不能变成林妹妹。
所以鉴赏才强调要知人论世,紧扣文本赏读。
由于高二学生对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诗歌作品都已有所接触,教师就可以在这样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去获取更丰富的一些背景资料,甚至也还可以印发一些相关资料,对缺乏阅读主动性或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尤其必要。
所谓厚积薄发,如果学生不能占有较为充分的资料那他的审美体验就可能是单一狭隘片面的还可能是苍白的。
他也很难与同伴进行共享。
他在课堂上就可能产生孤独疏离感。
所以让学生对苏轼及其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占有一个较丰富的资料是上好鉴赏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所以,本课第一课时的安排很重要的一块是对苏轼其人及其诗文的补充了解,使原来参差不齐的知识结构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习惯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学生的个体体验是读解经典最初也是最为珍贵的情感。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并使它成为鉴赏课的一种常态,而不是为上公开课而做的一种现场秀,让学生常常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能与同伴、老师共同分享,那么,学生就可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期盼,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得到情感熏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并常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那就正符合了的新课标的精神倡导,使阅读鉴赏成为每位参与者的一种心灵享受。
其次,教师个人的学养、备课的深入与否,课堂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问题的设置,适时的导引,学生群体文学的素养都关系着一堂鉴赏课的成败。
四、教学目标品味《赤壁赋》的形象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体悟《赤壁赋》的哲理意蕴,感悟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理解中国文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时的自我救赎。
倡导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蕴。
难点:理解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理解作者旷放情怀。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听配乐朗诵,重新感受《赤壁赋》乐-悲-乐的情感起伏,并在有所模仿下集体诵读。
二、给学生5-10分钟默读思考并小组交流探讨:苏轼此文写得最妙的是哪儿?为什么?提示学生,可以多角度鉴赏,如语言文字之精当美妙,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哲理之美,写作技巧(诸如修辞、语言风格、韵律、句式、结构章法等)之美等。
要求按段落顺序说,扣住文本谈感悟,以免听者有杂乱感,也避免在鉴赏中养成游离文本走江湖的不良习惯。
以下为教师预设,以作资料备用。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适时补充引导或者随时调整原先的预设。
第一段鉴赏点:通过形象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之美,感受诗情画意,感受苏轼夜游赤壁的畅快之情。
语言之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读平声,不起之意。
这两句朴素简练,恰好与苏轼此时此刻渴望摆脱现实喧闹,寻求暂时宁静的心境是相吻合的。
苏轼初游长江时的外界景物与内心的情思,取得了一致平衡的状态。
又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是比拟,将“月”人格化。
明月似乎在天际逗留、流连,有情有意的与泛舟之人遥相呼应,更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
情景交融。
再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水光”都是月亮照射所形成的效果。
作者在这里突出表现了在月光笼罩下的水面的状态。
这是一种丹青也难描画的、朦胧迷惑之美,空灵、清虚之美。
这使作者置身于梦幻般美妙意境之中,产生超尘绝世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关照中,体验到现实生活里面所得不到的乐趣。
意象意境之美:抓主要意象“清风、水雾、月夜”想象意境之美。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丰富他们的想象,完善他们的表达。
林语堂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作。
……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小的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
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第二段鉴赏点:萧声之美:描写箫的声音连用了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
“呜呜然”,直接描摹洞箫的声音。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形容洞箫的感情色彩,意思是洞箫声既有哀怨又有眷恋,似乎有人像哭泣,似乎又有人在倾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是描写这一曲奏完以后,余音尚在婉转的传扬,渐渐减弱,犹如一根细丝柔游,又软又细。
“舞”“泣”两个动词都是使动用法。
“使幽壑潜蛟起舞,使孤舟嫠妇哭泣。
”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洞箫声的动人效果。
意象选择新奇,将声音感受转化为视觉想象,营造了声色俱美的音画世界。
美人喻:根据经验,美人一诗的理解是学生容易漏读的,教师可以设一问: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对个问题的理解可以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并提醒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人喻现象。
屈原《离骚》一诗中,“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就是运用了美人喻。
可见苏子在对美人的歌咏中是寄托了自己在政治理想上的追求和苦闷的。
联系苏轼当时处境,正处在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这段跋语,可以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
那么倚歌而和的箫声的悲凉就不是一个突兀的插入,它不仅与上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一个呼应,更是作者心境的不自觉的流露。
难怪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赤壁赋》:“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当然,这种理解,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
并不是唯一答案。
第三段鉴赏点:形象美:这一段是触景生情。
追怀曹操的部分写得雄浑霸气。
状千年之景如在眼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作者极言水师之盛、军容之壮衬托了曹操当时志得意满、壮怀激荡、指挥若定的英雄气度。
声韵之美:结合诵读,由于这里有4个4字句连用,学生容易感受到短促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气势对塑造的曹操的形象所起的作用。
所以文赋的音韵美可以在这里提出,并结合全文做一个了解。
对比之妙用:当学生赞赏此处对曹操描写之精彩时,教师可以追设一问:赤壁一游,苏轼对曹操的追忆赞美,想表达什么的情感?如何解读出来?注意“而今安——在——哉?”一句的在情感充分蓄势后的折落寄慨。
“安在”倒装句,即“在安”,“在哪里”之意,结合朗读音调的处理,理解“固一世之雄”与“而今安在哉?”之间巨大的情感落差,理解从中传递出的人生虚无、壮志难酬的悲慨。
提示学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可以更明确被命运无情的抛到黄州赤壁的苏轼,为什么会毫不顾及赤壁的真假,一而再、再而三的抒发对赤壁一役英雄的赞叹追慕。
实际上,横槊赋诗的曹操、英姿勃发的周公瑾,正寄寓了作者报国疆场的热望,也引出了壮志难酬的苦痛。
其实是怀古而伤今。
接着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一句将现实的苦闷悲伤推到眼前,与上文追怀历史人物的举首高歌、逸怀浩气形成强烈对比,正如赤壁词中写公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与“早生华发”的对比,都蕴含了深痛的悲慨。
(“况”,何况。
退一步的说法,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清人金圣叹曾评:“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