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归纳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虚词归纳

虚词归纳

1.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之,更为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 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 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 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 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 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23、食。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 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 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 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四、也的用法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 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 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 或反诘之意。
三、期末统考安排
实词(128个)
七年级(上) (24个) 七年级(下) (24个) 八年级(上) (30个) 八年级(下) (30个) 九年级(上) (20个)
虚词(20个)
乘、传、方、故、具、去、师、生、期、却、是、 而、盖、何、其、若、 下、信、兴、行、已、引、知、顾、亡、恨、请、 则、之、乎(8个) 说、足 归、复、度、辞、从、长、称、当、见、将、略、 乃、且、然、焉、于、 名、若、奇、强、求、书、孰、寻、远、治、走、 者(6个) 卒、闻、 比、病、薄、长、伐、负、观、后、会、或、间、 夫、所、为、也、以、 空、临、乱、前、胜、属、汤、通、望、许、阴、 与(6个) 朝、作、舍、食、微、异、逾、直、 安、鄙、毕、敝、兵、道、次、发、固、定、好、 20个 患、急、假、绝、怜、命、谋、使、受、数、素、 徒、王、相、宜、遗、致、质、进、 本、曾、察、出、尽、举、类、上、私、息、再、 20个 造、置、至、诸、左、如、穷、居、得、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常用虚词归纳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常用虚词归纳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常用虚词归纳
在文言文中,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那幺,文言文虚词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什幺是文言文虚词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幺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文言文虚词用法和意义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一、之(“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二、而(“而”字怍连词,修承并,转递因;复音虚词,罢后会有时。

)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

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

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①并列关系。

②顺承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④修饰关系。

⑤递进关系。

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⑥因果关系。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B“而后”,相当于“然后”。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三、以(“以”字动、介、连,以为认为动,因凭用把介,以致用而连。

)1、用作动词,可译作“以为”“认为”。

2、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3、作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或者不译。

四、其(“其”代他(它)那其中的,反问推测或如果。

)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本文将就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以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乃”的用法“乃”的意思是“然而”,表示前后句之间的转折关系,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起初,他很高兴,乃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主意。

二、“焉”的用法“焉”的意思是“如何”,表示对一种情况或行为的疑问,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他何以能够做到这一点?焉能知晓?三、“毋”的用法“毋”的意思是“不”,表示一种否定,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他毋许离开班级,他必须一直留在教室里。

四、“其”的用法“其”的意思是“其他”,表示所指代的人或物的内容,可以用于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其余的学生都应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五、“咸”的用法“咸”的意思是“全体”,表示一群人,可以用于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咸人都应该遵守规则。

六、“故”的用法“故”的意思是“因此”,表示前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他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故老师对他进行了处罚。

七、“若”的用法“若”的意思是“如果”,表示一种条件,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若他能够及时完成作业,老师就会对他进行表扬。

八、“夫”的用法“夫”的意思是“然而”,表示前后句之间的转折关系,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他认为自己能够很快完成作业,夫实际上并没有完成。

九、“何”的用法“何”的意思是“为什么”,表示对一种情况或行为的疑问,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他为何要拒绝这个机会?何以至此?十、“谓”的用法“谓”的意思是“说”,表示一种表述,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传说,他被选为校长,谓他有很出色的表现。

十一、“则”的用法“则”的意思是“因此”,表示前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常用于句中,但不能单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如:他拒绝了这个机会,则他会错失良机。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2)“而后”:才,方才。
例: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③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鸣也。而况石乎!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何等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呵斥。)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之: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的”、“这”、“那”等。

2. 乎:表示疑问、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啊”等。

3.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它的”、“他的”等。

4. 也:表示肯定、也是、也可以等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还是”等。

5. 者: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6. 以: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及”等。

7. 乃:表示转折、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才”等。

8.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等。

9. 皆: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等。

10. 而:表示承接、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等。

11. 所:表示被动、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12. 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

13. 欤:表示疑问、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等。

14. 以至于: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直至”、“一直到”等。

15. 乍:表示初次、开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刚开始”、“一
开始”等。

16. 耳:表示结尾、结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等。

17. 俱:表示同时、一起,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起”等。

18. 焉:表示所在、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那里”等。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一)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

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

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下是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1. 而:表并列,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表转折,可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表修饰,可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何:表反问,可译为“哪里”、“怎么”。

例: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表程度,可译为“多么”。

例:水何澹澹。

(《观沧海》)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壮哉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表疑问,可译为“吗”。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4. 乃: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表转折,可译为“却”、“竟”。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5. 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岳阳楼记》)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6. 且: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例: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赤壁之战》)7. 若:表并列,可译为“和”、“与”。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8. 所:表强调,所字结构起强调作用。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表并列。

例: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表疑问。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10. 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或确认。

例: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捕蛇者说》)。

11. 以: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常见文言虚词主要指以下七类:一是以代词为主的虚词:之、其、或、然:二是以副词为主的虚词:既、但、惟、犹、益;三是以介词为主的虚词:以、于、为;四是以语气词为主的虚词:夫、也、哉、矣、耳、乎、耶、欤;五是以连词为主的虚词:而、则、乃、虽、若:六是兼词:焉、诸;七是用在动词前后的助词:所、者等。

我们将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纳列表如下:词词性作用词义判断方法例句代代人或物他(们)它(们)作宾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词我作宾语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那、这之类、之属、之徒等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标志定语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标志补语得请语和补语之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捕蛇者说》之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主谓之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词前置宾语不译宾语和动词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后置定语不译中心词和定语之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补足音节不译不及物动词或时间副词后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动词作谓语到、往谓语带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f1宴》人称第三人称他(它)他(它)们作定语或小主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代词第二人称你(们) 同上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其第一人称我(们) 同上而予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指示远指、近指那或这同上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代词特指其一其中的同上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表推测大概、恐怕作状语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表反问难道、怎么作状语而与之竞火器,其能胜《冯婉贞》表祈使还是作状语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肯定一定作状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在两个选择分旬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假设如果在分句前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狱中杂记》助词调节音节不译常在句子中间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或代代人有的人处主语位置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词代事有的同上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副表时间有时在谓语前作状语军无道,或失道《李将军列传》词表推测或许同上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连表假设如果、或者在分句前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喜到江陵《三峡》词表选择或者在词语问或夯句前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宋史·王安石传》助词加强语气不译常用在否定句中。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四)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来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3.助词。

(4.动词。

同“如”,好像,如同。

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 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常见虚词而1. 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精心整理(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精心整理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18个虚词归纳

18个虚词归纳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 于“如果......”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 调整音节作用 近者奉辞伐罪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十七、之 1、动词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佯狂不知所之者
3)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 5)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四、连词
是……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五、助词
1)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2)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乎
一、而
1.连词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 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并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顺 承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
3、量词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座”“幢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4、代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
5、形容词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6、副词
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 留侯世家》
八、为 1、动词
1)做,作,干 我生之初,尚无为 可以为师 2)治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变成,成为
2、动词
1)认为,以为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一、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诗句中的成分。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需要我们了解。

1.以:表示目标、标志,例如“以德报怨”、“以冬日之北”;2.若:表示条件、假设,例如“若故而动”、“如若乃尔”;3.因:表示原因,例如“因其疾于东道,参人所不入也”、“非辨於事者以因人也”;4.为:表示目的、结果,例如“为民请命”、“遂为丞相”。

二、连词连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内部的成分。

1.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两个事项同时存在,“予发愤图强,并且自立于江湖之上”;2.但是:表示一个转折关系,“我知与汝友好已久,但是今日为僵局所困,情形难保”。

三、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表明语法关系,在修饰谓语动词时还能够体现主谓一致。

1.之: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起到形容、代替的作用,“汝辩之高也”、“贤之人也”;2.乎:与疑问词结合使用,用来构成疑问句,“何事乎?”、“焉视天下人乎?”;3.以:可以表示手段、原因等,“以巧力而知荣辱者”。

此外,它还可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星罗棋布,靡有不至者以德运之”。

四、副词副词是一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虚词。

1.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夫子年已老矣”、“吾闻已久”;2.甚至:表达程度之深,“众勉而奋甚至于危难时刻”、“真可谓孔道所尽也矣”。

五、叹词叹词是用来表达感慨、惊讶等情绪的虚词。

1.咳/呜呼/唉:表示悲伤、不快或遗憾,“世亦远矣哀咳歌了”、“唉我心愁苦欲绝!”;2.哇:表示赞美或惊讶,“哇!花开得真美啊!”。

六、时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用于表示推测、猜测等含义的虚词。

1.或:表示不确定性或提出选择,“或是准备充分,或是不思考后果”;2.庶几/免则:表示假设或推测,“庶几以理投之,则天道将上佑我”。

七、语气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方面,文言文还使用一些特定的虚词。

1.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吾即位之年,然而朏笑者甚众”;2.遽然:表示动作突然发生,“遽然号古堡前而屈膝礼焉”。

文言文虚词分类归纳

文言文虚词分类归纳

一、代词(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译为:我例:余于仆碑……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译为: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译为:它(他)例:宫人奇之复数(们):属、辈、侪、类、徒译为:……类人例:若属皆且为所虏(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然、之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为:那、那个、那里3、无定指代词:或、莫译为: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4、辅助性代词:所、者译为:……地方、……的事、……的人(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译为:谁、哪一个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2、代事物:何、胡、奚、曷、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例:彼且奚适也?盍不行为3、代处所:安、恶、焉、所译为:在哪里、哪里例:沛公安在?二、副词1、时间表过去:既、业、已、曾、尝、初、曩、昔、向译为:已经、过去、刚才表现在:方、适、会译为:正,正好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己、须臾、无何、乍、猝译为:不久、一会儿、突然表持久:常、雅、素译为:经常、时常、平素、一向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译为:不、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禁止:毋、勿、莫、无译为:不要、别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译为:全、都、凡是、总共、共、大都、大致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持、第、直译为:只、仅、只是、仅仅、只有例:但见悲鸟号古木、技止此耳4、程度副词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译为: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略微例:吾至爱汝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译为:更加、尤其、更、越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译为:一起、暗中、坚决例:窥父不在,窃发盆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译为:暂时、匆忙、立刻、急迫、急促、慢慢地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译为:多次、重复、任何一次文言虚词分类归纳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译为: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例:臣诚知不如城北徐公美表委婉测度、商榷或议论:其、盖、殆译为:大概是、恐怕是例:殆有神护者。

文言文虚词归纳

文言文虚词归纳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徒以有先生也
《岳阳楼记》
《唐雎不辱使命》
动词
认为,以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介词,表示动
作行为的对象
及凭借的工具
或条件
相当于“把”、
“用”、“拿”、
“凭”和
“按照”等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连词,表目的
可译为
“来”或
“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连词,
表示结果
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副词,表
意料不到
竟然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表示判断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
“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放在句首,做发语词,
以引发下面的议论
可不译
夫战,勇岳阳楼记》
代词
那、那些
予观夫巴陵胜状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岳阳楼记》
《捕蛇者说》
陈胜自立为将军
《唐雎不辱使命》
《陈涉世家》
介词,表示
动作的对象
相当于“向”、“替”“对于”、
“对”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动词,表
心理活动
表两种
心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表被动关系

山峦为晴雪所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满井游记》
《童趣》
介词,表示目的
为了
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而】作为连词,可以表达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关系。

同时,也可以作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此外,还有与“而”相关的复合虚词,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

2.【何】作为疑问代词,可以表示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可以作为定语。

作为疑问副词,可以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此外,还有与“何”相关的复合虚词,如“何如”、“奈何”、“若何”、“何以”、“无何”、“何乃”。

例:其间十有三年,而蜀未能有一人焉(《三国演义》)⑵作形容词表示“它的”,与名词或代词连用,构成名词性短语。

译为“它的”“其……的”。

例:其声若急风暴雨,其色若出火入魔(《西游记》)⑶作副词表示“那么、如此”,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译为“那么”“如此”。

例:其勇如飞,其义如山(《三国演义》)动作的发生地点。

例:所见所闻(《红楼梦》)②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所以然(《庄子·逍遥游》)③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后,表示被描述的对象。

例:所谓真理(《论语》)⑷与“所”有关的复合虚词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此”“所以”等。

例:所以然者,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而无非非也(《庄子·逍遥游》)所在】表示某个人或物所处的位置或状态。

例:乘舆所在,非一日之长(《左传》)9.【乃】⑴表示时间,相当于“就在”“当时”。

例:乃是时也,天下大乱(《红楼梦》)⑵表示结果,相当于“于是”“因此”。

例:乃至于今,未尝有他(《庄子·齐物论》)⑶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是”“可是”。

例:乃知天地之大矣(《庄子·天下篇》)⑷与“乃”有关的复合虚词乃至】表示程度,相当于“甚至”“到了”。

例:乃至于鸡犬不宁(《庄子·齐物论》)乃尔】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乃尔吾道成而汝不学(《庄子·养生主》)10.【方】⑴表示方向,相当于“向”“朝”。

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一介词。

1.依靠,乘,凭借。

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译文:……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践:登,引申为凭借、倚仗。

译文:然后凭借华山当作城郭,依靠黄河当作护城河。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借助或“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2.依照,顺着,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译文: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译文: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3.趁着,趁此,乘机。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宰割各国的土地,分裂诸侯的江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蔺列传》译文: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招待他。

③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趁机将沛公刺倒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译文:由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二连词。

1.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译文: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所以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文: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2.因此,因而。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三副词。

可译为“于是”“就”“便”。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文:项王当天就留沛公跟项王一块儿喝酒。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

③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孙权就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

四动词“沿袭”“继续”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当”“在”“由”“从” “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四)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来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3.助词。

(4.动词。

同“如”,好像,如同。

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3.(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怎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三)"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无何”,意为“不久”。

如: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乎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五)表反问语气,“吗”“呢”。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六)表婉商语气,“吗”。

如: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七)用于祈使句,可不译。

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2.介词,相当于"于"。

(一)在。

如:出,跳梁乎井干之上。

(《秋水》)(二)对、对于。

如: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三)比。

3.此外,可作词尾。

1.副词。

等;也可"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二)表条件,“才”、“这才”。

如: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四)表转折,“却”、“反而”。

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五)表限制,“只,仅”。

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项羽本纪》)2.。

不能作宾语。

3.""就是"等。

其1.代词,(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闲情偶寄·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2.""还要"等或省去。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且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况且,而且?。

并列关系:又,并且,一边??一边??。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二)有时相当于"尚且"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然1."可是""但是"。

(一)"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代词。

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如:輮使之然也。

(《劝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三)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的样子""一般""那样"。

3."然"""对的"相似。

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若1.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三)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

(一)表假设,"如果"、"假如"。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4.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表示"所……的人"、">后序》)(三)"<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3.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