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的基础知识分析
中医脏腑学
脾的功能 脾与胃 主运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 初步消化后,由脾进一步消化并将营养吸收,通过肺 输送到全身各部位。脾除运化饮食精华之外,还与肺 和肾共同配合,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脾正常,人的 消化、吸收、代谢良好。反之,会出现各种胃病,腹 胀闷郁、肺中积痰、便溏、泻肚,或者引起水肿等病。 常见的病证,多为脾虚、脾湿,大便不成形,重则泻 肚。调理类似的病证,主要靠健脾。这在前面的例子 中已讲过。一般情况下巳初(9:00)健脾,泻肚者午 饭和晚饭前再调,不出3日可止泻。
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活动时,肝将血 供给各个器官;卧倒特别是睡眠时,血又归于肝,休养生 息。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如果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 可能造成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 耳出血等。此证应养肝阴和肾阴,在亥初(21 :00)养肝滋 肾。 开窍于目:眼睛的疾病根在于肝,前面已经讲过。肝火上 行则目赤,应平肝理气。肝虚则视物模糊、老花、夜盲、 畏光、迎风流泪,应养肝阴。初期花眼的人经百日调理, 大部分可摘掉花镜。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 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均可控制病情,有的还恢复了健康。
大肠的功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 大肠有病,或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利脓血。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 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实践中对肺 虚引起的便秘,我们常用滋养肺阴之法,较好地 解决了问题。大肠有病引起的咳,咳时有少量大 便失禁。此证应在卯初(5:00)补肠气。
肺与大肠
肺的功能 主气 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 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 三是肺主身之气。 肺气足,才能转化为肝气、筋气;心气、小肠气;脾 气、肌气、胃气;大肠气;肾气、骨气、膀胱气。脏 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 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气虚便秘。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中医谈五脏
中医谈五脏1人体的“君主之官”——心《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比成了一个国家,其中有国王和各个部门的大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彼此之间和谐、有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抵御外邪的侵略,人也就健康长寿了。
五脏中,心的地位是最高的。
中医理论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
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清人绘《人体脏腑图》心的一大功能是主管血脉。
《黄帝内经》言“心主身之血脉”,指出心脏与全身血脉的联系,明确了人的血脉都是由心来主导的。
从解剖学上也可以看到,心就像一个泵,把血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黄帝内经》还指出,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就是说血液在经脉中呈循环式地运行,内及于脏腑,外布于肌肉,是一种无休止的运行。
《黄帝内经》将血液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都讲得很明确。
西方医学体系中,2世纪罗马医学只认识到血液像潮水,并不知道循环;13世纪阿拉伯医学开始认识到血液小循环;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 William Havey, 1578-1657)才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
而《黄帝内经》对动脉、静脉亦有一定的认识,提到了血有“血出而射者”(喷射的动脉血)、“血出黑而浊者”(色深的静脉血)之分。
心的另一大功能是“心主神明”,指的是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都是由心所主持的。
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人的思维、智慧、精神活动等都是心的功能的反映,所以有“心想事成”、“心灵手巧”等说法。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夸奖林黛玉聪慧用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心较比干多一窍。
”这是个什么典故呢?原来比干是商朝人,曾辅佐其弟帝乙治疗殷商,后又辅佐帝乙的儿子纣王,是朝中的首席大臣。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关于中医五脏的知识科普
关于中医五脏的知识科普
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心: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同时还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肝:肝主疏泄,主管人体气机的疏通畅达,调节情志,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协助脾胃消化。
脾:脾主运化,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还具有统摄血液、固摄脏腑的作用。
肺:肺主气,司呼吸,主管人体的呼吸功能,调节气机,推动血液运行,通调水道,促进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肾:肾主藏精,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纳气等功能。
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如果五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调整五脏的功能,以恢复人体的健康。
总之,中医五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 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总之,肝之 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也就正常了。
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 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 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 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 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 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 (《华佗神医秘传》)。
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 调和水液代谢紊乱两个方面:
② 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 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 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 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3)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 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 运行的某些出血证。可有便 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 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 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 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 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 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 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 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 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 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 脉细弱等证候。本证可见于 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 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 张,或肾结核等病。
(
脾 汤
黄 芪 、 党 参 、 白 术 、 当 归 、 酸
气 虚 弱 之 重 证 , 应 益 气 摄 血 。 宜 随 证
血 、 大 便 下 血 、 月 经 过 多 、 崩 漏 等 。
管 之 外 , 即 可 发 生 各 种 出 血 现 象 , 如
中医学基础,脏腑间的关系
肺司呼吸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化生水谷 之精气 输布排泄水液
聚于 胸中
生成 宗气
脾主运化 肺通调水道
水液代谢正常 脾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
6、肺与肝
肺气
主清肃下降
主疏泄升发 一升一降,全 身气机调畅
肝气
7、肺与肾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共同完成 呼吸运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调节情志活动
4、心与肾
心火
下 降 上 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肾水 例:患者,男,45岁。心烦不寐,眩 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舌红少津, 脉细数。其病变所在脏腑是 A.心、脾 B.肺、肾 C.肺、 肝 D.心、肾 E.肝、胃
心肾不交
5、肺与脾
例: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肺 B.心、肝 C.肺、 脾 D.肝、肺 E.肺、肾
病理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
脾与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生 升降相因 理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燥湿相济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脾与胃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 纳运失调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病 升降反作 理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燥湿不济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小便不利
遗尿、尿失禁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与平衡。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五脏六腑的了解以及如何调理它们。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功能1. 心脏: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同时与情绪、记忆、激情和睡眠等方面有关。
调理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同时也与皮肤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肺脏主要功能是呼吸并控制气机。
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护好呼吸道、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氧气摄入量等。
3. 脾脏:脾脏是中医认为对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的器官。
调理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减少食用寒凉食物等。
4. 肝脏:肝脏是中医认为掌控情绪与气血畅通的重要器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避免过度饮酒等。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掌管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理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水平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补充水分以及避免熬夜等。
6. 胃和小肠:胃和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负责分解和吸收食物。
调理胃和小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以及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饮食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摄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脏腑,需要遵循相应的饮食原则,例如,对于肝脏,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的蔬菜水果。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五脏六腑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枸杞等。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中医医师的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七、五脏与食物
黑色食品养肾 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木耳、核桃等。中医认为 黑色食品具有强肾作用。黑木耳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 磷脂,称之为清洁血管、软化血管的“清道夫”,每餐 吃5克-10克黑木耳,就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脑血 管疾病。黑芝麻含有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维生素E、 维生素B1的作用参与下,能加速人体的代谢功能;黑芝 麻含有的铁和维生素E是预防贫血、活化脑细胞、消除血 管胆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为不饱和 脂肪酸,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为,黑芝 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 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 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 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 是有口皆碑。
ppt课件 4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
•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 • 2、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ppt课件
5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 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 某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某一系统的生理病 理概念; •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 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ppt课件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ppt课件 25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 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 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 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 、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 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 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 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 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 ,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 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 26 ppt课件 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不良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
绪波动等。
饮食调养对脏腑影响
饮食是脏腑养生保健的基础,合理的 饮食调养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同脏腑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 脏腑特性选择合适的食材。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 原则,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
一旦发现脏腑疾病,应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控制病情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病传途径
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 影响,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愈后防复,重视巩固疗效和康复期调理
巩固疗效
生活调养
脏腑疾病治愈后,应继续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运动锻炼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 伤。
按摩保健对脏腑影响
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脏腑养生保 健方法,可促进气血流通、舒
缓身心紧张。
针对不同脏腑的按摩手法有所 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脏腑
特性选择合适的按摩方式。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频率 适当,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身体 不适。
按摩前可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按摩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
响。
0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例如,胆与肝相表里,胃
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等。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六腑在生理功能
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为用。
0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例如,心与小肠相
表里,肝与酸、绿色、春季等相应等。这种阴阳表里关系体现了脏与腑
脏腑解剖知识点总结手写
脏腑解剖知识点总结手写脏腑解剖是医学生学习人体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它涉及到人体的器官结构、位置、形态和功能等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脏腑解剖知识对于理解人体生理病理及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头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1. 头部解剖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包括颅骨、面部和颈部等结构。
颅骨是由颅骨和面骨组成的,它保护着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
颅骨由颅脑底、颅骨顶和颅脑中等组成。
颅脑底包括颅底前、中、后三部分,它承载着大脑的重量,并且通过几个腔道与颅内腔相通。
颅骨顶则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等组成,它保护着大脑。
颅脑中则通过几个孔与颅内腔相通。
另外,头部还包括颅骨的外部表面和内部结构,这些结构对于保护大脑、感觉和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胸部解剖胸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包括胸廓、胸膜腔、胸腔和肺等结构。
胸廓由胸骨、肋骨、肋软骨和背骨等组成,它保护着心脏和肺。
胸腔是由胸廓和胸膜腔组成,它包括心脏、肺和支气管等器官。
胸腔内还有纵隔、胸膜等部位。
肺是由支气管、支气管树、气管和肺组成的,它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它负责呼吸、气体交换和声音发声等功能。
3. 腹部解剖腹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包括腹膜腔、腹壁、腹膜和腹腔等结构。
腹膜腔是由腹膜膜片、腹膜腔和内脏器官组成的,它包括肝、胰腺、胃、肾上腺、脾脏和肠等器官。
腹壁是由腹肌、腹膜、腹膜腔和腹腔腔内器官等组成的,它起着保护腹膜腔内器官和维持腹膜腔内压力等功能。
腹膜是由腹膜、腹膜壁、腹膜膜片、腹膜腔和腹壁等组成的,它包括腹膜和腹腔脏器等部位。
腹腔是由腹膜、腹腔内器官和腹壁等组成的,它包括腹腔脏器、腹膜和腹壁等部位。
4. 盆腔解剖盆腔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包括骨盆、内脏器官和盆膜等结构。
骨盆是由髋骨、坐骨、耻骨和尾骨等组成的,它是盆腔的支撑结构。
内脏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阴道和直肠等,它负责生殖和排泄等功能。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中医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中医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医对人体脏器的整体和系统观念的呈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主司血脉,其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调节情绪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心脏器官本身,还包括心与情绪的关系。
2. 肝肝主疏泄,调节气血,具有重要的解毒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还包括调节情绪,保证气血畅通。
3. 脾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脾也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肺肺主呼吸,管理体内气的运行,对外界气息的吸收和排出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与人体的抵抗力、皮肤的呼吸功能等有密切联系。
5. 肾肾主存精,调节水液代谢和生长发育。
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还包括对骨髓、脑髓的调节作用。
二、经络系统的重要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通道,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1. 经络的流注按照中医理论,经络中气血“流注不止”,即气血在经络中不断运行循环。
正常情况下,气血畅通,经络不阻滞,人体健康状态良好;反之,如果气血阻滞,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 经络与腧穴经络与腧穴是相辅相成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对人体气血具有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通过作用在腧穴上对经络中的气血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的重要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气机和血液。
1. 气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肌肤、温养脏腑、抵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
中医提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 ,不过度饮食或饥饿。
中医认为劳逸结合是养生的重要原则,避免 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导致的身体疲劳。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病后调理
中医在病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方法帮助患者康复。
经络系统是人体统一整体的基础,当 经络系统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可影 响到全身其他部位,并在全身出现各 种病理变化。
03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
01
02
03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如面 色、舌苔、脉象等,辨析 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特点。
分析病因
根据患者病史、环境、饮 食等方面分析病因,推断 脏腑病变的位置和原因。
约本脏。
表里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表里关系,即某一 脏腑与另一脏腑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如肝与酸味、绿色、 春季相应。
母子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母子关系,即某一脏 腑为另一脏腑之母,负责滋生和促 进另一脏腑的功能。
02
脏腑经络系统
脏腑经络系统的组成
1 2 3
五脏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 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脏腑虚实病变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影响到其 他脏腑,故在临证时应全面分析病情 ,掌握病变的规律。
虚证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实 证为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虚实 夹杂则为虚实并存,既有正气不足又 有邪气亢盛。
经络病变
预防保健
浅谈中医五脏知识
① 心包
五脏之一 在经络中与三焦相表里 两肺之间 心脏的外面 是一层包裹在心脏外面的包膜 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二个
1 保护心脏,
是指心包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使心脏免受外邪 和内邪的伤害 什么是外邪呢? 外邪就是指自然界的有害气体,如 风 寒 火等 那什么是内邪呢? 内邪就是指其它脏腑失调后出现的邪气,如内火 内毒 内湿
有滋养筋的作用,当肝脏藏血功能出现失调时,
其滋养筋的能力就会出现问题,如 抽筋 静脉曲
张 所以说筋的好坏归肝所管,如果肝的主筋功能
出现失调的话,就会出现 抽筋 静脉曲张
6 主解毒,是指肝脏的细胞具有分解毒素和净化血 液的功能与作用,所以当肝脏的解毒和净化血液 功能出现失调时,就会引起毒素堆积所出现的病 症,如 雀斑 蝴蝶斑 黄褐斑 妊娠斑 老年斑 痤 疮 面色发暗 没光泽
的功能,肾脏之所以具有化生髓进行造血的功能 是因为肾脏可以将肾中的阴阳转化成骨髓,骨髓 就是肾中气血的精华物质,所以说骨髓具有造血 的功能
如果肾的阴阳平衡,其主骨生髓造血的功能就会
正常,大脑就会得到充足的营养,生长发育就会 正常,骨质坚硬 反之则会出现,失眠 脱发 记忆
力下降,骨质酥松 生长发育迟缓 身高偏低 以及
5 在脏腑上与胃相互表里,脾之所以与胃相互表里 , 是因为脾的经络与胃的经络相互联系,所以当脾 脏功能失调或病变时,即会造成脾脏本身的疾病 , 也会造成胃的疾病,脾与胃失调的主要症状有, 头晕 头痛 高血压 低血压 慢性咽炎 消化不良 身体消瘦 肥胖 胃痛 胃酸 胃胀 便秘 腹泻 牙痛 前额头痛 乳腺增生 月经不调 痛经 白带异常 盆 腔炎 附件炎 宫颈炎 各种急慢性脾胃疾病。
制排汗的能力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引起 出汗过多
或多少,出汗过多属 气虚 其表现为 浑身没劲
中医脏腑关系理论
李某,男,49岁。编辑。 失眠两年,服用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述:入夜则心
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烦甚时必须立即跑到空旷无人之地 大声喊叫方觉舒畅。病因于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常饮浓咖啡, 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委靡不 振。舌光红无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状红艳,格外醒目。脉弦细而数。
唐 ×× ,女, 37 岁。头痛头晕而重,腰膝酸软,精 神萎靡,睡眠欠佳,眼目昏瞀,阅读书报久则流泪。病起 已数月,幸食纳尚可。脉象沉细弦,舌质正常无苔。
陈某,女,52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 有口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 到夜晚随上冲之势加重,而头目昏眩甚。周身轻度浮肿,小便 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苔水滑。
----
中 医
肺与脾
基
础
理
肺与肝
论
藏
肺与肾
象
学 说
脾与肝
脾与肾
肝与肾
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 气机的升降 水液代谢、呼吸、金水相生 消化吸收、血液运行 先天与后天、水液代谢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藏泄
----
脏腑功能活动的本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中
医
气机升降是脏腑间联系的一种基本形式
基
础
理
属火、通夏气
论
周××,男,35岁,2002年6月就诊。反复咳嗽1月余, 近周加重,痰黄量少黏稠难出,咽痒咽痛,气逆即咳,甚 时面红目赤,涕泪俱出,舌红苔黄,脉弦数。
汪某某,男,16岁。哮喘宿疾十余年,素嗜肥甘之物, 每次喘发咳痰颇多。此次喘已七、八日,呼吸迫促,喉有 痰鸣声,胸部闷胀,痰多色白。饮食不思,面微浮,心悸, 无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