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合集下载

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 G (+)
Zn
Pt
G
(-)
Zn
盐桥
(+)
C
FeCl3 溶液
ZnCl2溶液
FeCl3溶液
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Pt或C):2Fe3++2e-=2Fe2+(还原反应)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Cu+2Ag+ = Cu2++2Ag
设计成一个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装 置。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A_g_+_+__e_-__=__A_g____
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___C__u_-_2_e_-__=_C__u_2+_____________;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负__(C__u_)_电极流向
_正__(_A__g_) _电极。
强调:原电池的设计
利用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设 计一个单液原电池,一个双液原电池(使用盐 桥),画出原电池的示意图,并写出电极反应。
二、原电池的发展 1. 单液单池原电池 单液单池的缺点:
A
Zn
Cu
1.效率不高(有热量损失) 2.电流不稳定(短时间内衰减)
CuSO4
3.外电路断开仍在反应。
问题在哪儿? 如何改进?
Zn与CuSO4接触 使Zn与CuSO4分开
二、原电池的发展
2.双液双池原电池
盐桥:装有饱和KCl溶液和琼 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 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I:向B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发现微安表指针偏转;
II: 若改向B烧杯中滴加40%NaOH溶液,发现微安表
指针与(I)实验的反向偏转。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物质的量浓度
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 吃比较咸的食物时,比如连续嗑带 盐的瓜子。你的口腔有什么感觉?为 什么?
2 浸在清水的萝卜条和浸在盐水中萝 卜条会有什么不同?
二、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正常红细胞 吸水的红细胞 失水的红细胞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的特点
水分子的流动方向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 其他物质的运输也一样吗?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的含量明显高于 血液中碘的含量,说明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 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即逆浓度梯度 运输。
动物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膜具有选
择透过性)
细胞质与外界溶液可以具有浓度差
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质的浓度
红细胞吸水 红细胞膨胀,甚至胀破
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质的浓度
红细胞正常,无变化
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质的浓度
红细胞失水 红细胞皱缩
2、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细胞壁 全透性 细胞液
细胞核
液泡膜
细胞膜 细胞质
原 生 质 选择透过性 层
成熟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植物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原生质层内外具有浓度差
植物细胞
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液的浓度
植物细胞吸水 植物细胞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液的浓度
植物细胞正常,无变化
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液的浓度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水稻和番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
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

第四章第一节现代重要学习理论

第四章第一节现代重要学习理论
基本原理
学科的基本结构 基本概念
内在联系
态度和方法
②什么时候教(时间)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 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什么时间教都可以。 采用的方式适合该年龄的心理发展。
③怎么教(方法)
材料本身的兴趣;
培养兴趣 引导发现
值得学习(有价值、重要) 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 规律来,从而获得知识。
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 发展直觉思维 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 (创造性思维) 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2)发现学习: 问题
教师引导
结论
学生自我发现
发现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 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自己头脑亲自
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2.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
( meaningful learning)
分工:个人职责;支持配合。 意义: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
集体观念。
谢 谢!
联系:
①英文都是inquiry learning。
②都强调学习(研究)的创造性和自主
性,强调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经常被 人们 替换使用,是两个基本相同的概念,只是出
于习惯不同。
(3)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ning)
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
主讲: 许 燕 红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 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理解: 1.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而不是本能 的行为。 2.有好的行为,也有坏的。
3.行为的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二、现代重要的学习理论
1.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

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方式: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有些却进行得十分缓慢。

4.主要方式: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地壳运动的分类: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6.水平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7.垂直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8.地位比较: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9.举例:水平运动的例子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安第斯山脉等;垂直运动的例子有台湾海峡等。

10.意义: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4.风化作用的意义: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作用的意义: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6.侵蚀地貌简介:分为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等;其中海水侵蚀地貌分布在岩石海岸,波浪侵蚀岩壁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如大洋路;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如绒布冰川、北美五大湖区。

7.搬运作用的概念: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8.搬运作用的意义: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9.堆积地貌简介: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分为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等;如在沙质海岸形成沙滩(海水堆积地貌)、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地貌)。

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上述原电池装置是将什么反应的化学能转 换成电能的?指出电池的正负极,并分别 写出其中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以及该 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
负极(锌片): Zn -2e -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Cu2+ + 2e - = Cu (还原反应)
电池反应(总化学方程式):Zn + Cu2+ = Zn 2+ + Cu
阅读教材72页 得出结论
盐桥的作用: (1)使整个装置构成通路,代替两溶液直接 接触。 (2)平衡电荷。
在整个装置的电流回路中,溶液中的电 流通路是靠离子迁移完成的。Zn失去电 子形成的Zn2+进入ZnSO4溶液,ZnSO4溶液 因Zn2+增多而带正电荷。同时,CuSO4则 由于Cu2+ 变为Cu ,使得 SO42-相对较多 而带负电荷。溶液不保持电中性,这两 种因素均会阻止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 造成电流中断。
提出问题: 左图是原电池,如果用 它做电源,不但效率低, 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很 快减弱,因此不适合实 际应用。这是什么原因 造成的呢?有没有 什么改进措施?
造成的主要原因: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 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难以避免溶液 中有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一旦有少 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负极(锌)表 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负极锌 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 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不再构成原 电池了,也就没有电流在产生。
正极
(氧化性)
得e-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结论]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 同的区域进行,再以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 就可以获得电流.
判断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为什么?

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1. 隋的统一及意义;隋炀帝的暴政。 2. 隋朝国力强,为什么很快灭亡。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杨坚建隋(581)灭陈,统一南北(589) 2.都城:长安
杨 坚
隋朝形势图
在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中,为何在6世纪末 能够统一,隋统一中国具有哪些条件呢? 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民族共同生活,互 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第二,北方农业的恢复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 了基础。 第三,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 的准备。 第四,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 律松弛,不堪一击。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公元前221----公元220 )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公元581)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公元581---------公元907年)
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内容概述: 1.隋的建立和统一 2.隋朝的建设 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重难点展示:
洛阳
黄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江南河
余杭(杭州)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虽然隋朝富极一时,然而却只有37年的国 运。它为何短命而亡呢? 第一,炀帝大兴土木 第二,四处巡游,奢华无度 第三,好大喜功,三征高丽 第四,严刑酷法 第五,炀帝刚愎自用,不容臣谏。
四、隋末农民起义
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 最主要的是控制河南地区的由翟让、李密领导 的瓦岗军 618年,炀帝被部将在江都杀死,隋朝灭亡。
瓦岗军开仓散粮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胡增《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几重?风流犹 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3: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 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4: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 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回答: ①根据以上4个材料,把几位唐朝诗人对隋朝开通大运 河的不同看法,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 料原句)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不同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一节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三、惯性与质量
自主探究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或者说是抵抗运动
状态变化的本领.根据下面的实例,分析这个“本领”的大小
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让它们都停下 来,哪辆车停下来困难些?为什么? (2)汽车从静止加速到某一速度,满载时与空载时相比,哪 个困难些?为什么?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成功发现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状
态的性质叫惯性.
质量 大 2.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有关,质量大物体的惯性_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要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1)牛顿第一定律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纠正了长期 形成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 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 特别提醒:牛顿第一定律是由理想实验加以科学推理得到 的,但是,由它得出的结论,都经历了广泛、严谨的事实的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寻规探法思维启迪
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范例】 列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 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火车上原处.下列有关 分析正确的是(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一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 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 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C.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 速度 D.若列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向上跳起的人不会落到原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一节的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一节的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一节的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1)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一节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第一节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1.写出甘油和软脂酸(C15H31CO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2.写出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方程式。 提示 △ CH3COOC2H5+NaOH― → 3COONa+C2H5OH ― CH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B.①②③④ D.全部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解析
根据该物质结构,含有碳碳不饱和键,所以可以使酸性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即氧化反应,可使溴水褪色,属于加成反 应,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即还原反应,而且属于油脂,可 发生皂化反应。 答案 D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一定要从它所含有的官能团入手,这是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1)先根据有机物的结 构简式分析出官能团;(2)熟悉每种官能团所具有的性质。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答案
(1)溶解硬脂酸甘油酯
(2)胶体
(3)食盐

盐析
(4)导气兼冷凝回流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加含酚酞的NaOH溶
液,加热,无变化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例 1】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油脂属于酯类 B.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第四章 第1节 《被动运输》课件ppt

第四章 第1节 《被动运输》课件ppt
物体内有三个相邻的细胞a、b、c,已知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 a>b>c,那么它们三者之间水分渗透的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a的细胞液浓度最大,所以b和c都失水,a吸水;b>c,所以b又从c吸水,C项 正确。
3.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 装置中溶液A、a起始浓度分别用MA、Ma表示;如果A、a均为蔗糖溶液,且开始 时Ma>MA,则达到平衡后MA与Ma的关系是( ) A.MA>Ma B.MA<Ma C.MA=Ma D.不确定 答案 B 解析 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开始时Ma>MA,水分子从水槽中进入漏斗,达到平 衡时,因液面高的一侧溶液的压强大,会阻止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 扩散,故达到平衡后MA<Ma。
2023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必修 第一册
第 4 章 第1节 被动运输

01 课前篇 自主预习


02 课堂篇 探究学习

1.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明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 的原理,阐释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关系。 2.通过对水分子进出细胞方式的探索学习,初步建构被动运输的 学习目标 概念,能比较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点。 3.通过对被动运输的具体实例的讨论,分析细胞膜的成分、结构 与物质跨膜运输功能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 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1.原理。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该作用发生须具备两个条件:
要点笔记 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进行的是双向运动,而不是单向运动,观察 到的现象是由水分子双向运动的差异所导致的液面改变。

人教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 原 电 池(共21张PPT)

人教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      原 电 池(共21张PPT)

N a C l溶 液
Zn C u Zn Cu
Fe
Cu
Zn
Cu
√E
F
M
N
CCuu2SSOO 44
酒精
N a C l溶 液
H2SO4 H2SO4
三.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外电路
负极
电子沿导线传递,产生电流 正极
活泼金属
A
失去电子 Zn-
不活泼金属或石墨
Cu 溶液中阳离子
氧化反应
得到电子
Zn- 2e- = Zn2+
相同点:电极反应本质相同 不同点: 构造不同
优点: 1.有效避免了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的直接反应, 增加了原电池的使用寿命。
2.离子在盐桥中作定向移动,使离子移动更加有序, 电流持续稳定 ,提高了原电池的使用效率。
练习三
(高考真题)依据氧化还原反应: 2Ag+(aq) + Cu(s) == Cu2+(aq) + 2Ag(s)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1节 原电池
• 实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 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 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 ,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结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
一、原电池: 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探究“单液电池”,寻找 改进方法—“双液电池” 3、具有盐桥原电池的反应原 理作用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不同的金属 (或一种金属与石墨或金属氧化物) 做电极
2.用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形成闭合回路
3.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里

第四章 ,第一节 可测函数的定义及其简单性质

第四章 ,第一节  可测函数的定义及其简单性质

1可测函数定义
定义:设f(x)是可测集E上的实函数(可取
),
若 a R, E[ f a] 可测,则称f(x)是E上的可测函数。
例 (1) 零集上的任何函数都是可测函数。
注:称外测度为0的集合为零集;零集的子 集,有限并,可数并仍为零集
Th1.可测函数的等价描述
⒈定义:设f(x)是可测集E上的实函数,则f(x)在E上可测 ( 即(1) a R, E[ f a]可测)
(2)E[ f
E[ f a] E[ f
a]
E,
a], a 0 a0
(3)E[ f
E[
f
1 a
]
E[
f
0] E[ f 1 ] a
0] \ E[ f ]
1
a0 a0
E[ f
0] E[ f
] a
a0
(4)E[ f

g
a]
E
\
E[
f
{(E[ f 0] • g a] E
若 lim xx0
f (x)
f (x0 )
() ( ) ( )
即 0, 0,当| x x0 | 时,有| f (x) f (x0 ) |
即 0, 0,当x U (x0, )时,有f (x) U ( f (x0 ), )
即 0, 0,使得f (U (x0, )) U ( f (x0 ), )
f(x) 在 x0 [a,b] 处连续(对闭区间端点则用左或右连续)
Th2 可测集E上的连续函数定为可测函数 证明:任取x∈E[f>a], 则f(x)>a,由连续性假设知,
存在x的某邻域U (x,x ) 使得U(x,x ) E E[ f a]
令G

第四章 第一节-种源选择

第四章  第一节-种源选择

2、同一种源不同林分的变异
一般林分间的变异是小群体取样造成的。如
通过择伐、间伐或其它营林活动,改变了天然群
体的遗传结构,造成立地内林分间的遗传分化。 如有的林分干形通直,而附近有的林分干形弯曲。 其原因往往是过去拔大毛伐去了干形通直高大的 林木,留下干形弯曲的林木让其传子接代。
利用方式:林分选择
3、同一林分内不同个体的变异



地点: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外貌名称,经纬度 种名:种名,俗名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母岩,土层厚,pH值 主要伴生乔灌木种类及盖度: 气候: 林分调查因子: 种子生长情况及采收处理过程: 种子品质鉴定: 采种日期:
(4) 苗期试验 目的
–确定各种源在苗期的差异

(3)提高林分稳定性

美国火炬松种源试验,密西西比河以西地 区的种源,较来自以东地区的抗锈病力强; 丹麦从南欧引入的冷杉,抗旱性强,生长 旺盛,对小蠹虫的抗性也强; 法国从波兰引入的云杉,萌动晚,抗晚霜 能力显著优于当地种源; 杉木南带种源比中带中心产区种源抗病性 强。



4、种源试验方法


(2) 采种林分和采种树

采种林分
– 起源明确;组成和结构一致;最好是天然林;
面积和密度应能保证异花授粉;林龄应达大量 结实期;有代表性;避免从仅有几株树的地点 采种。

采种树
– 优势木或亚优势木;不能少于 10株,25 ~ 50株
更好;母树间至少相隔30 ~ 40米;避免从孤立 木采种。
(3) 采种记录
成的遗传基础。
(1)连续变异 很多树种分布范围广阔,从低海拔到高海拔,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温暖到寒冷,从湿润到干燥 等可能是连续递增或递减,林木群体内性状的变异 常常也随之是连续的,且与环境条件变化的梯度相 平行,并逐步形成单向渐变群的变异模式。 渐变群:遗传变异是渐进的,或连续变异的种群。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最终A侧液面高于B侧。
A
B
半透膜
如图1所示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 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 三个渗透装置半透膜的面积和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
A
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
曲线与各装置的对应关系是:
A.1-丙;2-甲;3-乙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 不发生质壁分离——死亡细胞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变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待测细胞 + 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 各溶液中细胞的状态
C细胞液范围 = 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质壁分离的 C外界溶液 范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
(变量:不同的植物细胞)
不同植物细胞 +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高度差
次数
溶液不断被吸出,漏斗内则不断吸水,浓度差变小,高度差与浓度差成正相关
2、若将漏斗中的蔗糖溶液换成葡萄糖溶液,液面变化: 漏斗管内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内外液面相平。
1、A侧加入细胞色素C水溶液(红色,大分子),B侧加清水, 两侧液面高度一致。最终:
A侧液面高于B侧液面,B侧无色
2、A侧为蒸馏水, B侧为麦芽糖溶液, 随即向两侧分别加入 等量的麦芽糖酶,水浴加热后,该过程两侧的液面变化是:
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
比较各自耗时的长短 判断质壁分离速度(细胞液浓度)
4、比较未知浓度的溶液浓度大小 (变量:未知浓度的溶液)
相同植物细胞 + 未知浓度的溶液
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
比较各自耗时的长短 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t越短,溶液浓度越大)
5、鉴定不同种类的溶液(如一定浓度的KNO3和蔗糖溶液)

第四章 第一节-种源选择

第四章  第一节-种源选择



地点: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外貌名称,经纬度 种名:种名,俗名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母岩,土层厚,pH值 主要伴生乔灌木种类及盖度: 气候: 林分调查因子: 种子生长情况及采收处理过程: 种子品质鉴定: 采种日期:
(4) 苗期试验 目的
–确定各种源在苗期的差异
田间试验设计原则安排。

试验阶段
– 第一阶段在幼林阶段,主要了解适应性和生长的一般表现,
找出优良种源,作为种源调拨的初步依据; – 第二阶段试验,试验期一般应不少于 1/2 一 1/3 轮伐期,主 要了解干形、高、直径和材积生长,以确定生产力高的地区。

观测项目
– 存活率、生长量、生长发育物候期及生长节律、适应性及抗
3种源选择的作用实际效果1提高林木生长量油松种源试验协作组11个试验点19个种源7年生苗高结果分析表明种源间的差异是极显著的占总变量的40侧柏种源试验协作组17个试验点23个种源2年生苗高结果分析表明种源间的差异也是极显著的占总变量的292美国的花旗松种源西部比内陆种群生长快35
第四章 选择育种 —种源选择

(3)提高林分稳定性

美国火炬松种源试验,密西西比河以西地 区的种源,较来自以东地区的抗锈病力强; 丹麦从南欧引入的冷杉,抗旱性强,生长 旺盛,对小蠹虫的抗性也强; 法国从波兰引入的云杉,萌动晚,抗晚霜 能力显著优于当地种源; 杉木南带种源比中带中心产区种源抗病性 强。



4、种源试验方法

全分布区试验(全面种源试验):从全分布区 采种,通过全面试验,确定分布区内各种群之 间的变异模式和大小,为栽培试验点所代表的 地区提供较佳种源。一般10~30个种源,试验期 限1/2~1/4轮伐期,试验区小。 局部试验:在全面试验的基础上,为栽培地区 寻找最适宜的种源。一般3~5个试验,试验期限 1/2轮伐期,试验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