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对人肝癌系HepG2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
HepG2细胞介绍及生长培养方法
HepG2细胞介绍及生长培养方法简介:HepG2细胞,来源于一个15岁白人的肝癌组织。
该细胞分泌多种血浆蛋白:清蛋白、α2-巨球蛋白、血纤维蛋白溶酶原、铁传递蛋白等。
该细胞能大容量培养,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对G418有抗性,对人生长激素有刺激反应。
来源:人肝癌细胞。
形态:上皮细胞。
生长特性:贴壁。
HepG2细胞特点:1、HepG2细胞分泌多种血浆蛋白:清蛋白、α2-巨球蛋白、血纤维蛋白溶酶原、铁传递蛋白等。
该细胞能大容量培养,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对G418有抗性,对人生长激素有刺激反应。
2、该细胞表达3-羟基-3-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和肝甘油三酸脂脂肪酶。
该细胞在有百草枯(英文名:gramoxone)的环境下过氧化氢酶mRNA表达增加,ApoA-I mRNA 表达减少。
培养液:MEM(含 2 mM L-谷氨酰胺和Earle's BSS,1.5 g/L NaHCO3, 0.1 mM 非必需氨基酸, 1.0 mM 丙酮酸钠)+ 10%胎牛血清。
传代:吸去培养液。
用0.25% (w/v) Trypsin- 0.53 mM EDTA洗一次,以去除血清(血清会抑制胰酶的活性)。
加2-3毫升Trypsin(胰蛋白酶)-EDTA,放在37℃培养箱内约5分钟,直到细胞全部脱落。
加6-8毫升培养液,用移液器把细胞吹散。
加适量的细胞到新的培养器皿中。
(以1:4至1:6为宜,传代期间培养液每周更换2次)冻存:95%培养液+5%DMSO冻存于液氮。
注释:apoA-I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对机体有益的胆固醇,是细胞胆固醇逆向转运的特殊重要因素,可将细胞内的胆固醇和脂质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最终排出体外。
apoA-I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特性。
因为脂质转运、炎症和氧化应激均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Farias-Eisner和Reddy猜测卵巢癌患者体内apoA-I水平减少有可能是疾病恶化的主要原因。
进而研究人员证实当被诱导卵巢癌时,表达多拷贝人类apoA-I基因的基因工程小鼠癌症发生的几率非常低,而对照组小鼠则患病比率大大增高。
人源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和逆转模型中Fox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人源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和逆转模型中FoxO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意义孙静;魏虎来【摘要】目的:探讨人源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HepG2/IR)和逆转模型(HepG2/IR-PH)中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阐明该基因参与IR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人源肝癌HepG2细胞 ,采用终浓度1×10-10、1×10-9、1×10-8、1×10-7、1×10-6和1×10-5mol·L-1胰岛素诱导24、48和72 h,对照组细胞不加胰岛素,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上清液中葡萄糖水平,计算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以确定IR模型建立的最佳诱导条件;采用终浓度为0.156、0.313、0.625、1.250、2.500、5.000、10.000、20.000 mmol·L-1盐酸吡咯列酮(PH)诱导HepG2建立逆转抵抗模型,同时设立对照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确定PH的最佳逆转浓度;利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Fox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0-7 m ol·L-1胰岛素作用36 h,葡萄糖消耗量减少45.84%,发生明显的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25 mmol·L-1PH逆转抵抗24 h,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人源肝癌HepG2细胞发生IR时,与对照组比较,Fox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IR模型逆转后,与对照组比较,Fox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P2结论:人源肝癌HepG2细胞IR与FoxO1 mRNA的表达有关联性,FoxO1 mRNA表达水平检测有可能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药效评估指标,降低FoxO1 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FoxO1) mRNA and protein in the insulin resistance (IR) HepG2 cells model (HepG2/IR) and IR reversal HepG2 cells model (HepG2/IR-PH), andto explore its mechanism in IR.Methods:The HepG2/IR was induc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insulin (1×10-10, 1×10-9, 1×10-8, 1×10-7, 1×10-6 and 1×10-5 mol·L-1) for different time(24, 36 and 48 h)in the HepG2 cells.The cells in control group were not treated with insulin.The glucose levels in supernant were determined by glucose oxidase method, and the glucose consumption in HepG2 in various groups were calculated to confirm the optimum induction conditions of HepG2/IR.The HepG2/IR-PH was induc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 (PH) (0.156, 0.313, 0.625, 1.250, 2.500, 5.000, 10.000 and 20.000 mmol·L-1) in the HepG2 cells, and control group was set up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ies of cells were observed by MTT assay to confirm the optimum reversal concentration of PH.The FoxO1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methods.Results: The glucose consumption decreased by 45.84% in HepG2/IR after treated with 1×10-7 mol·L-1 insulin for 36 h,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5),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cells had no change in the HepG2/IR-PH after treated with 1.25 mmol·L-1 PH for 24 h(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oxO1 mRNA and protein in HepG2/IR were significantlyincrease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oxO1 mRNA and protein in HepG2/IR-P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The IR of HepG2/I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xO1 mRNA expression.The detection of FoxO1 mRNA seems to be an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sulin sensitizer, and inhibiting theexpression of FoxO1 mRNA may be developed a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43)004【总页数】6页(P709-714)【关键词】人源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逆转;叉头状转录因子O1基因【作者】孙静;魏虎来【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糖代谢紊乱的慢性病理过程,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
血清GGT\AFU\ALP及AFP检测对肝癌的临床价值
血清GGT\AFU\ALP及AFP检测对肝癌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碱性磷酸酶(ALP)以及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GGT采用速率法,AFU、ALP 采用酶法,AFP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组56例、转移性肝癌组64例、其他肝病组50例与正常对照组77例血清标本中GGT、AFU、ALP及AFP含量,结果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转移性肝癌组中GGT、AFU、ALP、AF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其诊断肝癌(包括原发与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87.7%、78.9%、85.6%、65.3%和70.3%、45.4%、80.3%、57.3%,与其他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四个指标联合应用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分别为97.2%和82.6%,与其他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GGT、AFU、ALP及AFP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 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γ-glutamyltransferase (GGT), α-L-fucosidase (AFU) and alkali phosphatase (ALP), alpha fetoprotein (AFP)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ic carcinoma. Methods: Velocity method was adopted to measure GGT, enzymic method was used in AFU and ALP measurement, and ELISA assay was used in AFP measurement. The activities of serum GGT, AFU, ALP and AFP were detected in 56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64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liver cancer, 50 patients with other kinds of hepatic diseases and 77 normal people. All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activities of serum GGT, AFU, ALP and AFP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or secondary liver canc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kinds of hepatic diseases and normal people (P <0.01). The positive rates of GGT, AFU, ALP and AFP were 87.7%, 78.9%, 85.6%, 65.3% and 70.3%, 45.4%, 80.3%, 57.3% respectively, the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kinds of hepatic diseases and normal people (P<0.01).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four index together, the positive rates were 97.2% and 82.6%, they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kinds of hepatic disease and normal people (P<0.01). Conclusion: Simultaneously detecting the serum enzymatic activities of GGT, AFU, ALP and AFP can help the early diagnosis of hepatic carcinoma.[Key words] γ-glutamyltransferase (GGT);α-L-fucosidase (AFU); Alkali phosphatase (ALP); Alpha fetoprotein (AFP); Hepatic carcinoma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病程发展较快、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但仍有部分肝癌AFP呈阴性或低浓度,使部分患者得不到早期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对实体肿瘤患者CIK细胞诱导培养及表型分析的影响
2 2・
《 转化医学杂志} 2 0 1 4 年2 月 第3 卷 第1 期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M e d i c i n e J o u r n l a , V o 1 . 3 N o . 1 , F e b 2 0 1 4
乙型肝 炎 病 毒 表 面 抗 原 对 实体 肿 瘤 患者 C I K 细胞 诱 导 培 养 及 表 型 分 析 的影 响
养时 间延长而降低 , 阳性组更 显著 ; 其中 C D 8 T细胞 和 C D 3 C D 4 T细胞在两组 间比较差 异有 统计学意义 ( 尸 <
0 . 0 5 ) 。结论
乙型肝 炎病 毒表 面抗 原阳性患者 C I K细胞较 阴性 患者扩 增能力更 强 , 效应 细胞表型表 达更有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t h e i m mu n e c e l l s u b s e t s d u r i n g t h e
o f c y t o k i n e - i n d u c e d k i l l e r c e l l s( C I K)i n v i t r o i n c u b a t i o n f r o m t u mo r M A X u e b i n , MA C o n g , Q I U W e i , Z H A O J i a n l i n g , Y U A N H o n g x i a ,Y A NG J u n ( 1 . B i o l o g y T r e a t m e n t C e n t e r , N a v y G 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8 , C h i n ; 2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L a b o r a t o r y , N a v y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8 , C h i n a)
HBV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HBV)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乙型肝炎的DNA 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HBV慢性感染的人群罹患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100倍,并最终导致死亡,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害。
鉴于此,世界上许多生物医学家早已把他们的研究目标集中到了乙肝病毒,以期弄清楚该病毒的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免疫原性、免疫逃避和生化分子遗传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而近来在这些研究中,对乙肝核心抗原(HBcAg)结构、功能及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又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
本文对于HBV的介绍是基于一个宏观的角度,系统的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结构、致病机理、生活史、传染途径以及乙肝的治疗现状。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原发性肝癌(HCC);乙肝核心抗原(HBcAG)1、简介: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有2个属: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
正嗜肝DNA病毒属代表种为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他已确定的成员还有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和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禽嗜肝DNA病毒属的代表种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同时包括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HBV 与WHV、GSHV、DHB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0%、55%、40%[2]。
嗜肝DNA病毒科病毒间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和嗜肝特性以及明确的种属特异性[10-13]。
该科病毒与其他已知病毒科病毒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DNA基因组、过量颗粒性囊膜抗原分泌到宿主血液中以及由反转录酶参与形成病毒粒子的独特复制机理等方面[14]。
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the Hepatitis B Virus )颗粒。
乙肝表面抗原联合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乙肝表面抗原联合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肝脏疾病诊断中乙肝表面抗原联合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临床价值。
方法纳入我院就诊于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1月30日(开始/结束)96例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肝脏疾病不同分重型肝炎组(纳入重型肝炎患者32例)、乙型肝炎组(纳入乙型肝炎患者32例)、肝炎肝硬化组(纳入肝炎肝硬化患者32例),所用患者均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比对观察不同组别患者检查结果差异。
结果重型肝炎组、乙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HBsAg、C3、C4、IgG、IgM、IgA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在肝脏疾病诊断中,采用乙肝表面抗原联合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HBsAg肝脏是人体重要代谢功能器官,在机体中起着储存肝糖、去氧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等多种功能。
肝脏疾病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炎症状、坏死病变为主要表现,患者出现肝脏疾病同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1]。
多种肝脏疾病临床表现较为相似,未能科学鉴别患者具体情况,无法科学及时治疗,故探究肝脏疾病有效诊断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以96例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意在分析乙肝表面抗原联合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下述。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1月30日我院就诊96例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肝脏疾病不同分三组,32例重型肝炎患者纳入重型肝炎组、32例乙型肝炎患者纳入乙型肝炎组、3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纳入肝炎肝硬化组。
所用患者均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
重型肝炎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8.63±2.36)岁;乙型肝炎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8.70±2.35)岁;肝炎肝硬化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8.66±2.41)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具同质性(P>0.05)。
中药甘草中主要皂苷类成分研究进展
海峡药学2021年第33卷第(期无痛人流术常在门诊进行,需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过程简单且快速,术后易导致疼痛。
丙泊酚适用于全身的麻醉,具有麻醉时间短、起效快速的特点,是门诊病人的常用麻醉药物,舒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镇痛药物,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因此无痛人流术常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
随着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的广泛使用,相关研究表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丙泊酚的使用剂量较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强,导致患者清醒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纳布啡是一种新型的镇痛药物,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并且对患者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丙泊酚复合纳布啡用于无痛人流术或许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丙泊酚是一种烷基酚类短效静脉麻醉药物,能够使颅内压降低、大脑的耗氧量减少,从而抑制呼吸系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呼吸停止,丙泊酚与芬太尼合用会导致丙泊酚的浓度升高。
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m阿片受体,用于全身麻醉时的起到镇痛的作用。
纳布啡是一种类似于玛咖类的药物,与玛咖的镇痛效果相近,主要是通过刺激K受体、拮抗m受体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对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纳布啡在小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明显,对于大型手术的镇痛效果则不佳,应用于小手术能有效的起到镇痛作用并且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
无痛人流手术中丙泊酚用量过多会使患者的麻醉时间增加,从而延长患者的清醒时间。
丙泊酚在麻醉过程中会使颅内压降低、抑制呼吸系统,导致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后研究组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丙泊酚复合纳布啡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流能够降低丙泊酚的用量,减少丙泊酚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从而起到更好的疗效。
可能原因:纳布啡在提供比舒芬太尼更有效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了丙泊酚的使用剂量,从而降低丙泊酚对呼吸系统的抑制。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28%)(P<0.05),陈带运⑺等人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丙泊酚复合纳布啡)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2%)低于对照组(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25%)(P<0.05),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丙泊酚复合纳布啡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流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Src蛋白在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Src蛋白在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毛成毅;郑继军;杜娟;马瑜;林俐;李增鹏;陈芳【摘要】目的研究Src蛋白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rc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2不同浓度处理HepG2细胞前后,使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MTT法检测Src蛋白的表达以及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Src蛋白在HepG2细胞中高表达,用不同浓度PP2处理HepG2细胞后,能够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增加凋亡.结论 Src蛋白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增殖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0(039)001【总页数】3页(P19-20,23)【关键词】肝癌;Src蛋白;细胞增殖【作者】毛成毅;郑继军;杜娟;马瑜;林俐;李增鹏;陈芳【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肿瘤中心,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癌基因Src在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发育、增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人类许多肿瘤中(如结肠癌、乳腺癌和胰腺癌)都存在Src蛋白的过度表达和活化。
肝癌细胞的浸润、转移是临床上治疗肝癌失败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许多肝癌组织中存在高度活化的Src蛋白,然而其在肝癌中的作用还未完全阐明[1-3]。
本文中应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以及MTT法检测Src蛋白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以及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同时用特异性Src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2作用于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研究Src蛋白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
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工业原料,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
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HepG2细胞的培养条件_(1)
HepG2细胞培养的相关条件HepG2人肝肿瘤细胞株广泛应用于遗传毒理学及病毒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肝脏疾病发病机理及其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其与肝细胞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还被用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本文对肝癌细胞培养的最佳条件做一简单综述。
1.HepG2细胞的复苏条件1.1 复苏温度的选择唐孟萱[1]等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细胞复苏:快速将所冻存细胞40℃水浴摇床60转/ min慢摇至其溶解,溶解后马上转入37 ℃水浴箱,手工慢摇恒温2~3min复苏,复苏后800 转/ min 离心5min,吸去上清加入10ml 含15%胎牛血清DMEM 培养基,混匀后加入细胞培养板,每孔1 ml,5%CO2温箱37℃培养。
唐孟萱等将上述方法与细胞专著[2]所述方法相比较,传统37 ℃水浴方法复苏后细胞存活率为68.4%,先40 ℃溶解后37 ℃恒温方法复苏后细胞存活率为85.7%。
证明其所用方法优于传统方法。
1.2 复苏用培养基的选择钟志宏[3]等使用培养基培养基RPMI-1640和DMEM两种培养基对HepG2细胞进行培养,结果发现,用DMEM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结果在接种密度为1×104/cm2、血清含量为15%时,经6h培养后细胞开始贴壁,12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且增值速度最快,4d后可以按1:3的比例传代。
而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在接种密度为1×104/cm2、血清含量为20%时,时,经6h培养后细胞贴壁不明显,但12h后部分细胞贴壁,24h后亦大部分细胞贴壁,且增值速度相对较慢,5天后可以按1:3的比例进行传代。
以上结果说明,使用DMEM 培养基既可以节省血清,细胞贴壁所用时间短、增殖速度快,并且传代细胞培养也使用DMEM培养基,使用DMEM培养基进行复苏,避免了配制不同培养基所带来的麻烦,因此在HepG2细胞复苏中推荐使用DMEM培养基。
1.3 复苏时的接种密度甘起霓[4]等研究发现当接种密度为1×104/cm2,血清含量为20%时, 细胞24 后大部分贴壁, 且增殖速度最快, 5d后可按1:3比例传代;当接种密度大于1×104/ cm2和(或)血清含量少于20%时, 细胞表现为贴壁困难, 出现进行性退化; 当接种密度小于1×104/ cm2血清含量为20%时, 细胞24h后大部分贴壁, 但增殖速度明显减慢, 约7d后才可按1:3比例传代。
HBV通过下调PTEN的表达拮抗IFN-α抗病毒活性
网络出版时间:2022-05-2814:25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65.R.20220526.1018.019.htmlHBV通过下调PTEN的表达拮抗IFN α抗病毒活性樊星语,胡冰琪,黄俊峰,杨 英,刘欢欢,张 浩,王 琴,周 强,陈礼文2022-03-29接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902056);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KJ2019A0276)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合肥 230601作者简介:樊星语,女,硕士研究生;陈礼文,男,主任技师,副教授,责任作者,E mail:chenli wen@ahmu.edu.cn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下调与α 干扰素(IFN α)抗病毒活性的相关机制。
方法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HepG2细胞和HepG2 2 15细胞,以空白载体(pcDNA3 1)和HBV1 3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PTEN蛋白质的表达;将pcDNA3 1和PTEN过表达(PTEN OE)质粒分别瞬时转染HepG2 2 15细胞,化学发光法分析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相关抗原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技术分析HBV前基因组RNA(HBVpgRNA)表达;使用合成RNA双链体poly(I∶C)刺激PTEN OE的细胞,qRT PCR技术分析IFN αmRNA的表达,West ernblot法分析JAK/STAT信号通路中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黏病毒抗性蛋白1(MxA)的表达。
结果 瞬时表达HBV的HepG2细胞和稳定表达HBV的HepG2 2 15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降低;PTEN OE的HepG2 2 15细胞中,HBV相关抗原及HBVpg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经poly(I∶C)作用后,IFN α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RF9、MxA的表达增加。
HBV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及新型抗纤维化药物筛选模型研究中期报告
HBV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及新型抗纤维化药物筛选模型研究中期报告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HBV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寻找新型的抗纤维化药物并建立相应的筛选模型。
研究工作已进入中期,具体进展如下:
1. 实验设计与方法优化
针对HBV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的研究目标,我们设计了含有不同浓度HBV的培养基,并将其与未感染HBV的控制组进行比较,从而研究其对肝星状细胞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同时,在筛选抗纤维化药物时,我们优化了细胞处理方法、药物浓度与处理时间,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重复性。
2. 培养细胞与病毒感染模型的构建
为了研究HBV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我们采用人类肝星状细胞HSC-T6作为细胞模型,并通过比较不同倍增期的HBV感染效果,建立了病毒感染模型。
3. 实验结果分析与初步结论
通过对培养细胞及感染模型的初步筛选实验,我们观察到HBV的感染能够显著提高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这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药物筛选方面,我们发现某些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效果,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抗纤维化药物筛选模型。
4. 下一步工作
通过中期研究,我们初步认识了HBV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的机制,以及寻找新型的抗纤维化药物的方法。
下一步工作将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深入探究HBV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机制,同时继续筛选和鉴定可能的抗纤维化药物,并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对实体肿瘤患者CIK细胞诱导培养及表型分析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对实体肿瘤患者CIK细胞诱导培养及表型分析的影响马学斌;马聪;邱伟;赵健灵;袁红霞;杨郡【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体外培养过程中个细胞增殖情况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6月住院的肿瘤患者,共50例,根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CIK细胞诱导培养,在第1、5、7、9、11、13、15天进行细胞活力检测并计数,第5、7、10、13、15天进行各细胞亚群的表达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IK增殖情况单个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第15天的增殖倍数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280倍比180倍);细胞亚群分析中CD3+T细胞、CD8+T细胞、CD3+CD8+T细胞、CD3+ CD56+T细胞比例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CD4+T 细胞、CD3+ CD4+T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阳性组更显著;其中CD8+T细胞和CD3+ CD4+T细胞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CIK细胞较阴性患者扩增能力更强,效应细胞表型表达更有利于杀伤作用的发挥.【期刊名称】《转化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3)001【总页数】5页(P22-25,62)【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亚群【作者】马学斌;马聪;邱伟;赵健灵;袁红霞;杨郡【作者单位】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检验科;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检验科;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R392.12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高流行区,15~59岁人群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8.12%[1],所有肿瘤患者血清HBsAg阳性率8.98%[2]。
常见IVD病理抗体
肌动蛋白,间叶组织来源标记,平滑肌、血管内皮、肌上皮组织表达。
AE1/AE3细胞角蛋白AE1/AE3,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如胆管细胞阳性,肝细胞阴性,鉴别肝癌和胆管癌。
AFP甲胎蛋白,肝癌细胞表达,胃和肝脏同时肿瘤时,胃肝样腺癌HepPar-1、AFP、CK19 和CDX-2等4 种不同程度阳性表达,而肝细胞癌CK19 和CDX-2不表达。
ALK间变型淋巴瘤激酶,用于淋巴造血来源标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
AMACR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癌特异性指标,只存在于癌症组织。
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淋巴瘤和黑素瘤等过度表达,以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表达最高。
促进凋亡蛋白,同Fas/FasL。
Bcl-2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2,肿瘤预后指标,高表达者对多数抗癌药物、放射治疗耐受,高表达者预后差。
Bcl-6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6,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淋巴造血细胞来源标记,用于B淋巴瘤诊断。
Bel-XL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XL,Bcl-2 抑制细胞凋亡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作用同Bcl-2 。
Cam5.2人角蛋白抗原决定簇,正常分泌上皮表达,复层鳞状上皮不表达,用于鉴别腺癌和鳞癌。
CD10分化簇10,间叶组织来源标记,未成熟淋巴细胞阳性表达,用于B细胞淋巴瘤、慢性髓性白血病等诊断,某些非造血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也可阳性。
CD117分化簇117,间叶组织来源标记,胃肠间质瘤细胞阳性表达,阳性者可用格列卫靶向治疗。
某些肿瘤如黑色瘤、白血病、皮肤纤维瘤、血管肉瘤、尤文氏瘤、胶质瘤也可阳性。
CD14脂多糖LPS受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用于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相关病的鉴别诊断。
CD15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标记,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 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阳性表达。
G蛋白偶联受体120通过AMPK信号通路缓解肝x受体诱导的HepG2细胞甘油三酯积聚
G蛋白偶联受体120通过AMPK信号通路缓解肝x受体诱导的HepG2细胞甘油三酯积聚李萌;孟祥字;郭君;徐杰;唐蔚青;黎健【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3(21)9【摘要】目的拟观察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l20)激活在肝x受体(LXR)诱导的肝脏脂肪性变中的作用,为防治脂代谢紊乱及相关疾病提供新线索。
方法将人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如下分组:对照组、GW9508(GPRl20的激动剂)处理组、T0901317处理组、GW9508预处理+T0901317处理组,酶学法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SREBPl.c、SCDl、【总页数】1页(PI0055-I0055)【关键词】肝x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20;AMPK信号通路;甘油三酯积聚【作者】李萌;孟祥字;郭君;徐杰;唐蔚青;黎健【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卫生部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DHA缓解肝X受体激活所致HepG2细胞的甘油三酯积聚 [J], 王正;唐蔚青;李红霞;满永;黎健;王抒2.核心蛋白聚糖对HepG2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导蛋白及Ras/Raf信号通路的影响 [J], 鞠文博;王大伟;刘岩峰3.隐丹参酮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55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J], 方松城; 林钊宇; 叶志佳; 刘志国4.丁酸钠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43/109a-磷酸化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影响脂肪变性HepG2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J], 李煜;李梦婷;刘韬韬;周达5.G蛋白偶联受体75信号通路在20-羟二十烷四烯酸诱导乳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J], 刘娇莉;吉雨恬;毛凌;郭立荣;韩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AFP、CEA、AFU、GGT-Ⅱ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血清AFP、CEA、AFU、GGT-Ⅱ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宁珠;殷芳;刘海;尤丽英;杨晋辉;郑盛【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measurement of four serum tumor markers (alpha-fe-toprotei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lpha-L-fucosidas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s) for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s 160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and 120 healthy subjects were measured the serum levels of alpha-fetoprotei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lpha-L-fucosidas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s was detected by using not continuous PAG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SPSS 15.0 software. Results The serum levels of alpha-fetoprotei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lpha-L-fucosidas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rimary liver cancer patient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The positive rate of single marker of alpha-fetoprotei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lpha-L-fucosidas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s was 68.00%, 28.00%, 84.00% and 77.00%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during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lpha-L-fucosidas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s (all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combined measured of two markers: alpha-fe-toprotein/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lpha-fetoprotein/alpha-L-fucosidase and alpha-fetoprotein/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s were 75.00%, 84.00% and 89.00%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significances during the positive rates of the combined measured of alpha-fetoprotein/alpha-L-fucosidase, alpha-fetoprotein/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s compared with alpha-fetoprotein (all P < 0.05). But the positive rate of combined measurement of four markers was 96.00% and there was evidentl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e alpha-fetoprotein result (P < 0.01).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measurement of alpha-fetoprotei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lpha-L-fucosidas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s can be used as an accessory tool in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含量,同期采用不连续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上述对象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使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各自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8.00%、28.00%、84.00%、77.00%,其中癌胚抗原及α-L-岩藻糖苷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的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此外血清甲胎蛋白联合癌胚抗原或甲胎蛋白联合α-L-岩藻糖苷酶或甲胎蛋白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84.00%、89.00%,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酶联合检测及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联合检测与甲胎蛋白单项检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血清甲胎蛋白同时联合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4项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检出阳性率为96.00%,明显高于甲胎蛋白单项检测的检出阳性率,两者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使用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联合检测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010)002【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作者】宁珠;殷芳;刘海;尤丽英;杨晋辉;郑盛【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昆明,650011;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昆明,650011;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昆明,65001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中心,云南昆明,650000;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中心,云南昆明,650000;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昆明,6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属于该疾病的高发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 2・
宣 暨疸
堂苤查 0 1 5 年7 — 旦笫 2 4 卷第 7 期 C h i n 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H e p a t o l , J u l 2 0 1 5 , V o 1 . 2 4 , N 0 . 7
d o t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5 7 0 9 . 2 0 1 5 . 0 7 . 0 1 6
( o t — S MA) 分 泌的影响。方法
培养 , C C K 一 8法 观 察 不 同浓 度 的 H B s A g 对 两 组 He p G 2细 胞 增 殖 的 影 响 , 并设 含普通培养基的 H e p G 2组 ( c组 ) 和 L X . 2和 He p G 2共 培养组 ( D组 ) 进行 比较 ; E L I S A法 观 察 敏 感 浓 度 的 H B s A g对 各 组 He p G 2细 胞 C o l I 、 d — S MA分 泌 的 影 响 。 结 果 随 着 H B s A g 浓 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 B s A g 可 以促 进 人 肝 癌 细胞 H e p G 2的增 殖 ; H e p G 2细 胞 具 有 分 泌 C o l I 和q — S M A 的 类 似 肝 星 状 细 胞 的特 质 , H B s A g
可 能 通 过 刺 激 肝 癌 细 胞 He p G 2和 肝 星 状 细 胞 L X 一 2共 同 促 进 C o l I 和n — S MA 的 分 泌 而 促 进 肝 纤 维 化 、 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 。
【 关键词 】 乙肝 表面抗原 ; H e p G 2 ;I 型胶原 ;Ⅱ 一 平滑肌肌 动蛋 白
中图分类号 : R 5 7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5 7 0 9 ( 2 9 1 5 ) 0 7— 9 B 2 2一 O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7 - 0 5
LI U Xu d o n g ’ S HEN Z he n
,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L i v e r Di s e a s e s, Ru i k a ng Ho s p i t a l Af f i l i a t e d t o Gua n g x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 e s e M e di c i n e, Na n n i n g
论著 ・ 肝 相 关 疾 病
乙 肝 表 面 抗 原 对 人 肝 癌 系 He p G2细 胞 增 殖 及 I型 胶 原 、 0 c . 平 滑 肌 肌 动 蛋 白分 泌 的 影 响
刘 旭 东 , 沈 震
1 .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附属 瑞 康 医院 肝 胆 内科 ,广 西 南 宁 5 3 0 0 1 1 ; 2 .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4 . 3 8 8 , P= 0 . 0 0 1 ) ; 与 D 组 比较 , B组 C o l I 和d — S MA表 达 水 平 明 显 升 高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t : 3 . 0 4 8 , P= 0 . 0 0 9 ; t = 3 . 0 0 5 , P=
0 . 0 0 9 ) 。结 论
Th e e fe c t s o f 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s u r f a c e a n t i g e n o n 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a n d s e c r e t i o n o f t y p e I c o l l a g e n,a- s mo o t h mu s c l e a c t i n i n h u ma n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a He p G2 c e l l s
【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肝癌 细胞 系 H e p G 2中乙型肝炎病毒表 面抗原 ( H B s A g ) 对该细胞增殖及 I 型胶原 ( C o l I ) 、 一 平滑肌肌 动蛋 白
采 用 含 不 同浓 度 H B s A g的 培 养 基 对 H e p G 2细 胞 组 ( A组 ) 、 L X 一 2和 H e p G 2共 培 养 组 ( B组 ) 细 胞 进 行
5 3 0 01 1;2. Gua n g x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s u r f a c e a n t i g e n( H B s A g )o n 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的升高 , 各 组 He p G 2细 胞 增 殖 率 呈 上 升 趋 势 , 且浓度 5 n g / m l 时增 殖 率 明 显 升 高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 . 0 5 ) 。采 用 5 n g / ml 浓 度
HB s A g 刺激 4 8 h 后 , 与 c组 比较 , A组 细 胞 上 清 液 中 C o l I 和 d — S MA水 平 明 显 升 高 ,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t =3 . 4 1 9 , P= 0 . 0 0 5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