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案题目: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和内涵。
2. 掌握相应的词汇和句型。
3.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语境交流和写作。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描述《当仁,不让于师》的寓意。
2. 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进行语境交流。
2. 理解和表达《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教材和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 导入新课 (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图画或视频以及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步骤二: 学习新知 (15分钟)1. 分享《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和意义。
2. 教授相关词汇和句型,如当仁不让, 于师, 让步等。
3.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法和运用。
步骤三: 合作探究 (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当仁,不让于师》展开讨论。
2. 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结论并进行展示。
3. 整个班级共享各小组的发现和见解。
步骤四: 拓展应用 (15分钟)1. 学生通过表演、写作、绘画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步骤五: 总结反思 (5分钟)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意见。
步骤六: 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教材和资料。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与追求真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学会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辩论。
3、让学生通过对经典语句的学习,领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把握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尊师的前提下坚持真理。
2、难点(1)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当仁不让于师”,避免陷入极端的思维模式。
(2)如何将这一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背景及含义,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理解这一观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当仁不让于师”。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师生之间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争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当仁不让于师”的话题。
(2)提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看法,以及在他们心中,老师的权威和真理哪个更重要。
2、知识讲解(1)介绍“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当仁,不让于师。
”(2)解释其含义: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强调在追求仁德和真理的道路上,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就退缩或放弃自己的观点。
3、深入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当仁不让于师”?②如何判断自己所坚持的是“仁”而不是固执己见?③ “当仁不让于师”是否意味着可以不尊重老师?(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
4、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当仁不让于师”的案例,如古代学者为了追求真理与老师辩论,现代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验证等。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互动
课堂氛围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 活跃度,判断课堂氛围是否积 极、有序。
提问与回答
通过提问和回答环节,了解学 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 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 力。
学生反馈
80%
作业完成情况
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 ,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重点与难点处理
对于《当仁,不让于师》中的重点和难点,我是如何处理的?是否 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学科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注意了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补充?பைடு நூலகம்否将最新 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了教学中?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评价如何?他 们是否认为我在教学中给予了足
够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生 活和工作。”
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 值。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PPT、相关文献资料。
小组讨论
“你们认为《论语》中的哪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 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现代社会问题,探讨如何运用《论语 》中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供一些与孔子思想相关的网络资源 ,如学术网站、在线课程等,方便学 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学术著作
推荐一些研究孔子的学术著作,如《 论语译注》、《孔子研究》等,以帮 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体 系。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方法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3. 提高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
2. 如何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尊敬老师的情感。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老师。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故事、图片等教学素材。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教学内容、情景设置、讨论题等。
3.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所需道具、奖品等。
六、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尊重、信任等。
3. 第三课时:讨论如何与老师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 第四课时:分析不尊敬老师的后果,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5.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内容,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老师的必要性。
3. 分析实例:分析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尊重、信任等。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尊敬老师的情感。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与老师沟通、交流的经验。
6. 案例分析:分析不尊敬老师的后果,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8.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当仁,不让于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当仁,不让于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教案所讨论的教材为人教版选修二《先秦诸子选读》。
本节课要求学生家读了解《荀子》中的《劝学》一文,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和解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重要思想,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中的《劝学》一文的主要思想;2.培养学生对于文献阅读和解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联系现实的习惯。
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荀子》中的《劝学》一文及其注释;2.教师确定分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讨论问题、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0分钟)由学生自主或教师出题,通过热身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学习是为了什么?”2.“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3.“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吗?”2. 阅读材料(25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给每组课本上《荀子》中的《劝学》一文,并为每个小组提供阅读任务;2.学生在小组内主动阅读,讨论并解决了所分配的问题,并在每个问题的后面简要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3.学生们根据自己随阅就提出的问题,就另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并对自己同伴的回答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问。
阅读任务:•阅读材料,简要记录下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包括:1.《劝学》中的传统文化中,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哪些不同?2.《劝学》认为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学习是不是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3.《劝学》认为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需要有所追求,学生们需要如何来做,以便自己成为有用之人?4.《劝学》有哪些地方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运用的,提高自己的智慧或者成功?3. 学生展示(15分钟)1.每个组成员将所记录的学习问题分享给其余的组员。
2.学生们依据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理解,展开全组级别的讨论,并互相交流答案,互相传递知识。
4. 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重点梳理、回顾,并帮助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反思;2.学生分享最有启发的想法,并表达对于所学内容的感悟;3.教师对本次讨论的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并在学生的相应建议和意见上不断优化教学,使下一节课更具深度和实效性。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当仁不让于师》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负责任的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论语·颜渊》。
2. 教学重点:(1)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3.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小组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启示。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文章的内容和所学到的价值观。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观,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做到在尊重教师的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阐述尊敬师长的原因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法: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情境模拟场景。
3. 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介绍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2. 分析“当仁不让于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 阐述尊敬师长的表现,如礼貌待师、尊重师训、积极参与课堂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师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尊敬师长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模拟:评价学生在模拟互动中的沟通技巧,检验学生对尊敬师长的实际应用。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了解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师职业的辛勤付出。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态度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解读:《论语·卫灵公》中“当仁,不让于师”的原文及其含义。
2. 儒家文化背景:了解儒家文化对师德的重视,以及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3. 实例分析:列举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师长的意义。
2. 原文讲解: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儒家文化中尊敬师长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传统美德。
4. 实例分析:分享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敬师长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和实例分析。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文化及尊敬师长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4. 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尊敬师长的视频案例,用于课堂展示。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实例分析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视频资源:选取一些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2. 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论语》相关章节,增强对原文的感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三、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五、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对他有多少了解呢?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
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
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语段解读:思考题: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了解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2. 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三、教学难点1. “当仁不让于师”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2. 理解并运用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当仁不让于师》;2. 参考资料: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的书籍、文章;3. 教学工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PPT等。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安排,以便我更好地了解教案的实施过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尊敬师长的短片或讲述一个有关尊敬师长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当仁不让于师》。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实例,互相交流学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尊敬师长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原则。
5. 名言警句:让学生收集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和讲解,增强对尊敬师长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感悟文章;2. 搜集一个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并注明出处。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提交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体会。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3.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老师沟通。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
2. 如何引导学生尊敬老师。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尊敬老师的理解和体会。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树立尊敬老师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引出尊敬老师的主题。
2.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分析尊敬老师的意义。
3.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尊敬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
4.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认识到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老师的表现,提出要求。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尊敬老师,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尊敬老师的认识和体会。
2. 分析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尊敬老师的实践情况。
3. 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荣誉室,了解学校历史和老师们的贡献,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2. 邀请优秀老师分享他们的教育故事和教学经验,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学习尊敬老师的品质。
3. 开展“尊敬老师,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深化学生对尊敬老师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习惯。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 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深层含义;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故事案例或事例,以便进行教学引导;2. 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学校的故事,引出“当仁不让于师”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1)解释“当仁不让”的字面意思;(2)阐述“当仁不让于师”的深层含义,即尊重师长、虚心学习。
3. 案例分析:(1)分享一些关于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正面案例;(2)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当仁不让于师”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当仁不让于师”,并提出改进措施。
5.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师长、虚心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一道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实践作业,如:回家后向父母讲述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讨论如何在家庭中体现“当仁不让于师”的品质。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尊重师长,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当仁不让于师”的品质;2.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的长者活动中心,让学生亲身体验尊重长者的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程度;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实践情况。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本节课内容方面的家庭实践情况,以便于跟进教学效果。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式,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二、学案导学: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君子一言以为知'知'通'智'道之斯行'道'通'导'夫子矢之曰'矢'通'誓'毋吾以也'以'通'已'鼓瑟希'希'通'稀'莫春者'莫'通'暮'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仰之弥高:更加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当仁:遇到,面对子之武城:往、去饥馑:灾荒、荒年由也为之:治理比及三年:等到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以俟君子:等到舍瑟而作:站起来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为国以礼:用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4、分析如下特殊句式。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三、成果展示:1、安排两名学生趴板演练2、组织同桌对查讨论交流3、纠正,达成共识四、教师讲解与点拨:1.讲解学案检测题中存在的疑难点2.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024年《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的习惯。
(3)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阐述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担当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对“当仁不让于师”深刻内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仁不让于师”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例教学法: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当仁不让于师》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教学案例及素材4. 作业本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尊重老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教师举例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围绕“如何做到当仁不让于师”展开讨论。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当仁不让于师”的。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了解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尊师重教意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掌握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
2. 教学难点:(1)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2)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意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提问:你们知道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文化背景和故事;(2)教师提问:请大家谈谈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2. 调查身边同学对尊师重教的认识和态度,简要总结调查结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师生场景,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程度。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1.2当仁不让于师第二课时教案
⑥布置作 业及预习 任务
五。课后作业 1、熟读本文 2、完成译文 3、归纳本文重点字词及出现的文言现象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2
第八节: “说”通“悦”,高兴。 “矢”通“誓”,发誓。
所……者: 假如……的话
④课内练 习(及检 测)
三。自主学习 1、结合文下注解 2、.学生在课本空白处将文章内容译成现代汉语。
3、第 5 则到 8 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质和怎样 的师生关系?举例分析下。
⑤课堂 小结
四。课堂小结 1、诵读 2、译文
1.2《当仁不让于师》(第二课时)教案
疏通文意 4-8 小节,掌握重点的实虚词,特殊句式 教学目标
重点 疏通文意
难点 理解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 设计意图 间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1
①检查预 习(或当 堂预习)
一。检查作业 1、检查学生诵读及译文 2、检查学生归纳的重点字熟读课文 阅读课文 4-8 节,注意重点字词
第四节: 若:如果 厌:满足 已矣:罢了
第六节: 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隐:隐瞒。 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
“吾乎尔无隐”。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第七节: 之:到……去。弦歌:弹琴唱歌。焉:怎么。 诸:“之于” 使:使唤。戏:开玩笑。
【精品提分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2
运用联系和比较
《论语》语料零散,各章节涉及内容和主题丰富多样,因此,阅读时我们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联系和整理,加以印证和比较,再结合其他史料文献和研究学者的解读,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讲授
共同学习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堂课我们进行了一场精神之旅,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孔子是一位率真温厚、真挚仁爱、安贫乐道的人。穿越千年的沧桑,孔子以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布置作业
1.运用本堂课所学方法,自学第二课其它语段;
2.课外阅读《论语》。
板书设计
当仁,不让于师
率真温厚
孔子 仁爱真挚
安贫乐道
课后反思
本课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册选修教材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
三、分析语段
课文第8则: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资料拓展: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第12则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第13则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一)小组交流,在这三个语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性格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三、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五、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对他有多少了解呢?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
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
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语段解读:思考题: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略)。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1)第一则:(2)第二则: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3)第三则:在颜渊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
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呢?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孔子非常尊敬弟子的人格。
(5)第五则:第八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
孔子对弟子还充满了关爱。
第11、12、13则三、体悟探究:教师讲述子路剁成肉酱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就越显得伟大,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从孔子的语录中,我们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词语积累)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
字数不少于500字。
一、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知'通'智'道之斯行'道'通'导'夫子矢之曰'矢'通'誓'毋吾以也'以'通'已'鼓瑟希'希'通'稀'莫春者'莫'通'暮'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仰之弥高:更加循循然善诱人: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当仁:遇到,面对子之武城:往、去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予所否者:我饥馑:灾荒、荒年由也为之:治理比及三年:等到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以俟君子:等到舍瑟而作:站起来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为国以礼:用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因此4、注意如下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板书设计】(词语积累)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补充材料:1、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人,是孔子的一个有名弟子。
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
仲由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诺、忠于职守,《论语》中提到他是孔子门下四类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语、文学)中杰出的“政事”人才。
公元前498年随孔子周游列国。
仲由后来任卫国蒲邑(今长垣县)之宰,也是当地大夫孔悝k ǒn g k u īkui 的家臣。
事父母极孝、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
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死于蒯聩之乱,被剁为肉酱,孔子闻其死很伤心,从此不吃肉酱。
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胁迫把当时的废太子蒯ku ǎi 聩k u ì迎回卫国当国君 (也就是卫后庄公)。
仲由为了救孔悝而与姬蒯聩的家臣战斗,在战斗中被敌方用戈将系‘冠’的带子割断了,子路因此停止战斗,弯下身,捡起冠来,系上带子,结果因此被趁虚打败并杀害,年63岁,死后受醢刑h ǎix íng ,即剁成肉酱。
在此必须说明关于子路之死的原由:子路的观念与当时的士人一致,认为“君子死不免冠”,也就是说身为君子一旦戴冠了,就是成年了、必须对自我负责,因此对冠至死亦须诚惶诚恐,但是杀害子路的人不是士,在争斗时,他们只见捡起冠来正要系好带子的子路此刻无防备,于是趁机杀害他。
后人并不因此视子路迂腐,而是婉惜他在危难中没有顾到自身的安全而丧命。
《论语》曾有记载指孔子曾预言子路个性气质过于刚强,难以善终:“闵m ǐn 子z ǐ侍侧,唁y àn 唁y àn 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篇,意为“闵子在旁侍奉时,和颜悦色的样子;子路侍奉时,好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侍奉时,温和快乐的样子。
孔子说:‘像子路这样,(尽管忠于职守,仍)恐怕不得好死。
’”)但子路死后孔子还是非常伤心,有覆f ù醢h ǎi 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而不忍食)。
2、子路时孔子学生里面比较笨的一个,笨人似乎注定了比较正直。
他和卫国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他虽生长在鲁国,却在卫国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卫国度过,并且他在卫国先后两次出仕。
先是出任蒲邑(今长垣县)之宰,治蒲三年,子路展现出高超的行政能力,将一个曾经混乱不堪的蒲邑治理得井然有序。
孔子前往,子贡疑惑地问他:“老师还没有见到仲由是怎么处理政事,怎么就夸了他三次呢?”孔子回答说,我已经看到他的政绩了。
一进蒲境我就看到田地平整、禾苗嫩绿,没有杂草垃圾,水渠挖得很深。
说明子路下了工夫,组织百姓尽力农耕,可见子路在百姓中很有威信,所以我说“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
待我进入城内看到百姓房屋坚固,院墙完整,树木茂盛,可见社会治安良好,所以又讲“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
到了官署,看到子路非常清闲,部下听从命令,看来他办理官司明察而公正,所以又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如此而言,三称其善恐怕还很不够。
子贡等人这才明白。
也正由此,长垣县有了“三善之地”的美称。
“孔子过之,三称其善”,所以长垣县又有“三善之地”的美称。
后来他出任孔悝的平阳邑宰,在蒯聩之乱中死难,并安葬在卫国的土地上。
子路的确赢得了历代人们的敬重。
他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
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
唐玄宗时,子路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成了另一个世界的卫国的“名誉君主”。
以儒家的观念看,子路以他的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忠于职责、恪守礼仪”的典范,所以为历代所推重。
但对于子路的死,历来有不同的声音,在儒家不再是“独尊”的显学之后,这种声音更是响亮。
很多人认为子路“结缨遇难”是为“虚礼”而死,不值得,太迂腐。
应该如何看待子路的“结缨遇难”?有人认为,关于子路的争论与文化转型有关。
春秋之前,交战时讲究保持骑士风度,交战双方按礼节行事使战斗艺术化,符合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
子路“结缨遇难,正冠而亡”,就是为了维护在他看来极其重要的道德准则。
这也不独中国人讲“仁义”才这样,外国也一样。
试看西方贵族决斗,无论用剑,还是后来用枪,也讲究个堂堂正正、正大光明,不用欺诈,不耍阴谋。
其实这是把待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普及到你死我活的搏杀与战争中了。
到了“百世兵家之师”的孙子时代,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孙子》公开宣称:“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就是要“推人危”、“攻人厄”。
但这是战争中才使用的一种战术手段,与道德无关,慕天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战术只有成功与失败之分。
可惜后来中国人走到另一个极端:公然把《孙子》普及于日常人际交往,将其当作人生处世的经典,《三国演义》也成了经商的宝贝。
《孙子》的“兵以诈立”泛化为“人”以诈立,使很多人的心中没有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是很可悲的事情。
史书记载,在认识孔子之前,子路喜欢逞勇斗力,衣着十分不羁,经常佩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戴雄鸡那样的“冠”,那架势大概称得上古代的“朋克”一族。
在拜孔子为师之前,子路曾欺凌过孔子。
曹尧德等人的《孔子传》讲得很生动:子路在入学前到过孔子的学堂捣乱。
他当时二十来岁,喜欢惹是生非。
有一次,他拿了一把剑,跑到孔子的课堂上乱舞,剑锋好几次差点碰到孔子的鼻尖。
但孔子却不气不恼,还好像看得很有趣味。
子路见孔子不动声色,反而觉得没趣,于是便把剑收起,准备离去。
孔子这才对他说:“你与其这样胡混日子,不如来我这儿读书吧。
”子路却说:“我生来就像一枝好箭,读书干什么?”孔子说:“读了书就会有学问,就像在竹箭上装上了羽毛,箭头又安上了箭镞,这样的箭就更厉害了。
”子路听了不以为然,但当他偷偷地在外面听孔子讲了几堂课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求人介绍他进孔子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