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郜艳敏事件”议程变迁看传播伦理进步

合集下载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虚假新闻引发的伦理道德思考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虚假新闻引发的伦理道德思考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虚假新闻引发的伦理道德思考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的:自从新闻产业出现以来,虚假新闻就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扰乱了整个新闻市场的秩序,同时还混淆视听,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极大的阻碍。

因此针对虚假新闻的有效治理成为了当前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就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相应的研究,从而寻求合理的措施强化对虚假新闻的治理。

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学者针对虚假新闻的研究情况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很多学者针对这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Sonya M在《虚假新闻的隐存者》中指出,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根本,同时也是行业规则,更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功能的的重要手段。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虚假新闻却非常的常见,令人防不胜防。

从新闻产业非常发达的欧美国家来看,虚假新闻现象出现的概率也非常的大。

因此他认为,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能够忽视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实现对虚假新闻的有效管理。

国内研究现状:通过知网网络对于虚假新闻相关的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其中与之相关的信息超过1万条,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文献资料则超过200个,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前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开始。

其中已经有一些文献资料从一些特定的学术角度来针对虚假新闻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例如戴烽,朱清所发表的《“双层社会”背景下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刑事规制思路》,王国华,吴丹,王戈,闵晨,魏程瑞发表的《框架理论视域下的虚假新闻传播研究,基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的内容分析》等等。

周灿华在《论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中就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就虚假新闻对受众群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王鹏,庞雯在《试析虚假新闻中媒介把关人的社会责任》中同样就虚假新闻的缔造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基本思路: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出发,首先针对虚假新闻的特点、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从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控制、受众、传播效果几个方面针对虚假新闻进行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第一章新闻传播与伦理问题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快速化,对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的重视与日俱增。

伦理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它体现了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

在新闻传播领域,伦理问题可以具体表现为新闻采集、编辑、发布等环节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因此,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第二章新闻采集伦理问题新闻采集是新闻传播的第一步,它的质量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后续新闻发布和传播的效果。

在新闻采集中,记者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些道德规范,如不捏造事实、不歪曲事实、不违反个人隐私等。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记者可能会对对立立场不公正报道、拍摄他人隐私、甚至是违法采访等行为。

这些行为将严重危害新闻业的公信力和形象。

第三章新闻编辑伦理问题新闻编辑是新闻发布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优化,同时也需要遵循一系列伦理准则,如正确理解作者意图、不进行歧视性语言和严格遵循事实等。

然而,现实中,许多媒体编辑往往为了吸引眼球、博取话题等目的,而有意无意地在新闻编辑中违反相关伦理规范。

如严重举报、对特定人群进行负面报道等,这些不当的编辑行为将对新闻业造成严重的社会声誉风险。

第四章新闻发布伦理问题新闻发布是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由于其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发布环节中的伦理问题将对公众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发布新闻时,媒体应确保准确、公正、客观地揭示事实。

同时,媒体还应保护受影响人群的隐私权,尊重罹难者及其家属的祭奠权。

但在现实中,许多媒体出于不同目的,如逐利、巨大的竞争压力等,往往忽视了这些问题,使那些无辜的个人和家庭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第五章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的应对如何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是新闻传播领域必须面临的挑战。

仅依靠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很难解决目前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中国传媒的双重角色:冲突与互补

中国传媒的双重角色:冲突与互补

中国传媒的双重角色:冲突与互补
刘宏
【期刊名称】《当代传播》
【年(卷),期】2000()4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传媒;媒介;双重角色;中国;冲突;互补
【作者】刘宏
【作者单位】北京<新闻战线>杂志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1
【相关文献】
1.角色困惑:20世纪中国文学中女性双重角色冲突 [J], 翟瑞青
2.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内部审计治理有效性研究——基于角色冲突的视角 [J], 罗艳梅;程新生
3.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J], 耿武奎;丁晓东
4.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的认同、冲突与转化 [J], 侯爽
5.现代女性双重追求的冲突与互补——从丁玲、冰心早期小说的比较谈起 [J], 姚玳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思考

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思考

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思考传媒伦理是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尤为重要,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新闻报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伦理的建构,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更多地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和谣言泛滥,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一大难题。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更加注重事实查证和真实性的核实。

媒体机构应该成立专门的事实核查团队,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查,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时代,很多新闻从业者追求点击率和流量,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事实或制造标题党,丧失了对真相的敬畏和责任感。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加强对新闻报道道德规范的约束,鼓励从业者秉持职业道德,切实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隐私保护和个人权益。

在后真相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面临更多的威胁和侵犯。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更加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益,媒体机构需要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加强对隐私权的倡导和保护。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新闻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为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和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需要鼓励媒体机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引导公众舆论,传递正能量。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

在后真相时代,公众面临着信息的过载和虚假信息的困扰,容易陷入谣言和误导。

因此,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辨别信息真伪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公众对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

总之,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建构的思考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严格的道德规范,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加强新闻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

媒介事件中的新闻伦理问题研究

媒介事件中的新闻伦理问题研究

媒介事件中的新闻伦理问题研究引言媒介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承载了重要的使命。

在新闻报道中,伦理问题却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问题常常受到质疑,甚至有时会引发社会大众的不满和争议。

研究媒介事件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1.真实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伦理问题。

在媒介事件中,有些报道受到了真实性的质疑,甚至被指责为假新闻。

有的媒体可能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为了某种目的,夸大事实,甚至故意夸大事实,从而误导读者或者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新闻事实的不尊重。

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把握好真实性,不得故意歪曲事实,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

2.客观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媒介事件中,有时候媒体可能因为主观立场或者其他原因而失去客观性,以致报道不够客观。

有的媒体可能会在报道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或者情绪,以致报道失去了客观性。

而客观性的失去会导致读者对报道的信任度下降,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新闻报道时应该保持客观立场,不应该为了主观立场而放弃客观性,以免对读者不负责。

3.公正性新闻报道的公正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

在媒介事件中,有时候媒体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公正性,以致报道不公正。

有的媒体可能会有偏袒某些人或者势力的倾向,或者有意忽略某些重要信息,导致报道的不公正。

而不公正的报道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媒体在报道时应该保持公正,不应该偏袒某些人或者势力,也不应该有意忽略某些重要信息,以免导致不公正的报道。

二、案例分析1.新闻报道失实问题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许多媒体报道都存在失实问题。

有的媒体夸大了候选人的言论,甚至编造了一些言论,以致报道失实。

这种行为导致了选民对媒体的不信任,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

新闻报道应该严格把握事实,不得故意歪曲事实,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传媒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随之而来的,是伦理与道德的问题。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日益严峻。

一、伦理与道德的定义伦理与道德是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两个概念。

伦理是指人类为了维护社会公正,规范人类行为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

道德是人类为了遵守这些规则,实现人类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方式。

二、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传媒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虚假报道虚假报道是传媒中最容易出现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之一。

虚假报道可能会误导受众,严重损害到公众利益。

传媒机构要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避免出现虚假报道。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监管,防止虚假报道的发生。

2、暴力色情内容暴力、色情内容在传媒传播中屡见不鲜。

这些内容不仅严重违反社会公德,而且也会对受众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传媒机构需要认真审查内容,筛选出符合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内容。

同时,政府也应当对这些内容进行监管。

3、侵犯隐私侵犯隐私是传媒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传媒机构需要尊重个人隐私,尽量避免公开个人隐私。

而政府也应当制定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4、道德萎缩和贪污腐败最后,传媒机构中的一些人员可能会因为私利而违反伦理道德。

这种情况不仅会给传媒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良好形象。

传媒机构应当注重职业伦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伦理与道德的改进传媒机构需要更加注重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制定适度的规范和标准,监督职业人员的工作行为与业务水平。

政府也应当加强对传媒机构的监管和规范,维护社会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地努力改进,并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被拐女教师报道事件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_程姣姣

从被拐女教师报道事件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_程姣姣

一、郜敏艳:新媒体时代下被拐妇女的二次曝光2015年7月28日,新浪微博热门排行榜上一条关于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的微博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两天内,该微博的转发数量迅速达到了5万条。

电影讲述的是打工妹山菊遭到人贩子拐骗,被卖到小山村,从最初的反抗、不愿意给老汉做儿媳,到最终真心留在大山做乡村教师的故事。

提炼关键词:打工妹、人贩子、人口拐卖、乡村教师。

如果作为艺术作品,电影虽然有很多让人难以理解和认同的剧情,但也不至于引起普遍关注。

让微博迅速升温的主要原因是电影背后真实发生的故事——山菊的原型是河南女性郜艳敏,电影剧本是根据她本人真实经历改编的。

郜艳敏在2006年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她的个人经历最初是在2006年被燕赵都市报的记者了解并报道开来的,而后东方卫视《冷暖人生》节目组、央视《半边天》节目组等都对其进行了专访。

《南风窗》的报道:“记者去下岸村小学采访郜艳敏,虽然刻意谨慎,却仍旧很快被村里人发现,几个自称是‘乡干部’后又称是县委宣传部的人把郜艳敏截了回去,然后‘先兵后礼’驱赶记者,直到记者离开曲阳县为止。

《半边天》摄制组希望带郜艳敏到北京做节目,但镇领导对下岸村支书下了死命令:‘如果带走郜艳敏,就撤你的职,开除你的党籍!’”[1]大到当地政府机关,小到村民干部,对于这样的宣传报道,其态度是反对和排斥的。

这位感动了河北的女人,没有得到当地的认同和支持:“1月8日,当她手捧‘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奖杯回到村里。

直到有记者采访时,当地政府也没人去看她,哪怕是一个问候的电话也没有。

”面对记者的提问,郜艳敏说:“如果没有媒体的呼吁,下岸村落后的教学条件就得不到改善。

现在,群众把很多希望都寄托到我身上。

我想通过媒体的呼吁改善这个村庄的贫穷面貌,但是当地政府认为这是在揭短,又不让我接触记者。

我也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

”[2]正如郜艳敏本人所说的,面对媒体的报道,地方政府机关和村民不愿意将贫穷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但是没有媒体报道,贫穷的现状很难被大众知晓,封闭的环境、落后的发展会让“买媳妇”的悲剧不断重演。

公共场合索吻的伦理道德问题

公共场合索吻的伦理道德问题

如此的举动招来了不少非议
朋友们都比较支持
通过此事认识了几个新朋友
同学们的看法
决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道德败坏
行为方式过激
大胆的行为
惊讶好奇
一时冲动 迅速离开,不予理睬
行为个性
思想行为自由的体现
总结
纪念
在自己青春年少之际,用一 些他人眼中疯狂之事留下一 些青春的痕迹。。。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一定 的不同,对待新鲜事物的 接受力自然不同。一些人 眼中的个性张扬在别人眼 里可能就是伤风败俗。
课题提纲
4.总结 3.结果分析 2.调查过程
1.事件简介
事件简介
留法女生索吻 复旦女生索吻
留法女生“索吻门”

100个陌生人接吻
在巴黎这样一个浪漫的地方 开始这样一件看似疯狂的事 情是她留法以来一直的心愿
找摄影师拍下照片留念
复旦女生索吻事件
索吻
100庆祝生日
受杨雅晴索吻门影响 特殊的18岁成年礼
一直受到家乡传统观念的影 响,来到脑海中的开放的大 都市上海,她准备在这一年 进行惦念已久的索吻。
调查过程
采访+问卷
调查法
索吻的故事
采访对象:
复旦索吻事件主人公
采访内容:
索吻事件背后的故事
索吻,你怎 么看?
问卷发放对象:
主要面对在校大学生

数据分析
医生认为和陌生人接吻容易感染流行病 父母得知此事雷霆震怒并加强远程监管
公共场合索吻的伦理道 德问题
复旦大学2012级自然科学试验二班课题组 朱天文12347110425 唐雪婷12307110327 涂雅琪12307110294 高伯旭12307110110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案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案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案例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伦理和法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规范了新闻传播的行为和规范,确保了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性。

下面是一些新闻传播中面临伦理和法规问题的案例。

第一例是发表虚假报道的问题。

这是一个违反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的典型案例。

许多例子都表明,媒体机构在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时,会发布没有经过充分核实的虚假信息。

这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还违反了法律。

第二例是隐私侵犯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披露个人信息是一种可能违反隐私权的行为。

例如,在作案后,犯罪嫌疑人名字和照片的公布可能导致名誉受损,甚至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采访时需要取得被采访者的许可,以避免隐私侵犯的风险。

第三例是涉及性暴力的案例。

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性暴力案件往往包含敏感和不适当的元素。

媒体机构需要确保报道必须严格遵守道德和法规的规定,并且在报道时不得利用性暴力或性侵犯案件作为娱乐节目。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是非常关键的,可以确保媒体传播的信息是真实、准确和可靠的。

作为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需要明确其职业伦理规范和法规要求,并始终将其放在行为和判断的首位。

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我们的报道和报道对象的权益。

当代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困境浅析

当代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困境浅析

当代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困境浅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新闻媒体伦理道德矛盾的现象新闻媒体的道德与伦理关系,应该就是新闻提出的关于追求时效性的目标与社会普世人性价值原则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合一的不冲突的,可是在少部分情况下,它们之间会起尖锐的冲突,而由于新闻媒体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矛盾往往会引起全社会巨大轰动。

释广德是一名越南大乘佛教僧人。

1963年6月11日,他在西贡的十字路口用汽油引火自焚,动机是为了抗议南越政府领袖吴廷琰及南越天主教会迫害佛教徒的政策。

他自焚的照片被人记录了下来,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并令人再次关注吴氏的领导方针。

《纽约时报》记者麦尔肯因这张特别的照片贏得了普立兹奖。

然而在记者因此获奖收获名誉的同时,许多人指责他面对这样一个惨烈的事件,直接反应不是先救人而是端起手中相片拍下如此令人悲痛的场面,不可置否这张照片揭露的社会深层狂热的宗教信仰与不受监督制衡的权力的现象,但是这种媒体伦理失范行为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媒体指责与道德的拷问。

但毫无疑问这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引发全世界对越南佛教徒与政府斗争的关注,加速了吴廷琰政府的灭亡。

凯文?卡特是南非的二名摄影师,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Photography)。

作品内容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张照片于1993年3月26日,被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

.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

许多人指责他自私的踩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奖,对凯文卡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最终在1994年,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后,凯文卡特留下一封遗书:“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试析网民议程设置与媒体议程设置的关系——以河南女生“被落榜”案、菲律宾人质案为例

试析网民议程设置与媒体议程设置的关系——以河南女生“被落榜”案、菲律宾人质案为例
二网民议程设置与网络议程公众议程设置的关系本文认为网民议程设置是由网民群体根据网络报料人原创信息和网络转载信息判断其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通过个体思考至群体审判逐步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和优先讨论某种信息使之成为一段时期的焦点并有可能进入传统媒体报道领域
今传媒
2 1年 第 1 01 期
传媒 调查报 告
和 修 复 ,但 基 本 未 背 离 这 一最 初 界 定 :大 众 媒 介 通 过 同复 一 本 义 认为 ,网 民议 程 设 置 是 由网 民群 体根 据 网络 报 料 人 日的新 闻选 择 和 发布 , 影 响着 公众 对 当天 什 么 是 最 重 要 事 件 原 创 信 息 和 网络 转 载 信 息 判 断 其 价 值 大 小 和 重 要程 度 ,通 过 的 认 知 。特 别 是 ,他 们 相 信 ,在 媒 介 和 公 众 之 间 存存 着 一 种 个 体 思 考 至 群 体 审 判 ,逐 步 从 浩 如 烟 海 的 网络 信 息 中“ 择 ” 选 和“ 先 ” 论 某 种 信 息 ,使 之 成 为 一段 时 期 的 焦 点 并 有 可 能 优 讨 因 果 联 系 , 即 新 闻媒 介 的优 先 议 题 将 成 为 公 众 的 优 先 议题 。
领域 。有 学 者 认 为 , 它 代 替 了传统 媒 体 在议 程 设置 方 面 的主 系 如 模 型 所 示 : 网络 议程 设置 内涵三 民 议程 设置 内涵 。 网 导地 位 ,是 公 众 自我 设 置 议程 的途 径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它 与 在 这 个 概 念 下 ,笔 者 认 为 , 学 界对 《 纽约 时报 》和 其 网 传 统 媒 体 议 程 设 置 是 一个 螺 旋 式 互动 的方 式 ,互 为 影 响 ;而 络 版 的议 程 设 置 效 果 比较 研 究 结 论 仅 能 证 明 , 把关 人 设 置 的 美 国学 者 则 通过 对 《 约 时报 》网 络版 和 纸 媒 版 的实 证研 究 , 那 部 分 网 络 议 程 设置 效 果 受 制 于 传 统媒 体 , 不 能 以一 概之 在标 题 的大 小 , 闻 的 篇 幅 和刊 载 版 面 , 进入传统媒体报道领域;而网络议程设置有 两层含义 :第一 , 新 电视报 道 的优 先 选择 则从 新 闻 的播 出时 段 、 长 和体 裁 看 出 。 等 同 于 网 民议 程 设 置 , 即通 过 网 民群 体 选 择 和 审 判 而 使 问题 时

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及治理思路——以翟天临事件为例

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及治理思路——以翟天临事件为例

分网民(大多畏 翟天临粉丝)极 力维护翟天临; 另一部分人质疑 其博士学历存在
主流媒体尚未发
涉事方暂无回 应.
于涉事高校发出第一条官微声明后,才开始密集发声批判学
临博士毕业了,
水分。
术造假、教育不公行为。相比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和其它自
却没有发表论
媒体,主流媒体介入时间滞后、报道量较少,且多为评论性信 息,但主流媒体的发声代表全社会对事件的关注,并直接引 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推动了事件的最后解决。
临晒出北大博士 舆论分化,一部
节,助推事件向前发展。 随后,主流媒体的介入使事件由网上发展到网下,经由
网络空间延伸到现实人际网络,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使网 络舆情事件发展为影响重大的社会公共事件。尽管主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发生: 1.31-2.6
后录取通知书, 上了热捜榜。
2月6日,知乎 用户@潜龙的问 题《为什么崔天
图1翟天临事件的符号化
其次,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结合,成为扩大舆论影响的主 要路径。综合几家舆情分析平台信息发现,2019年2月8日 至23日期间,微博、微信、网络媒体三大平台共发出两千多 条相关信息。其中包含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 媒体开设的微博账号、网站发布的信息。本该由专业媒体跟 进调查的事件,却在舆论爆发不久,即有网民自发开展调查 掘密。有的网民公布翟天临论文查重结果,有的网民将翟天 临以往言行曝光,更有网民将调查对象指向了相关高校管理 层。还有网民详细梳理了事件疑点并与其他网民协作,从多 方面搜集证据,如北京电影学院博士毕业要求、翟天临论文 存在的问题、翟天临读博期间的表现、翟天临19名同届博士
一、个案分析:翟天临事件 2019年2月6 0,"翟天临问知网是什么"被推至微博 热搜榜第一。刚刚被录取为北京大学博士后的人气明星翟天 临,被质疑取得博士学位却不知知网,不合常规。在接下来 的十多天内,翟天临被质疑未达博士资质却顺利毕业,引发 "舆论地震”,网民质问教育不公现象,涉事各方的学术腐 败、学术不端等问题不断被揭露。直至2月中旬,涉事高校陆 续公布处理结果后,网络舆论才逐渐消退。下文结合翟天临 事件的公开报道和网络信息,着重从议题性质、传播媒介、 网民参与和政府回应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事件的传播模式: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作者:王玉洁来源:《新媒体研究》2020年第19期摘要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因自带及时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成为近年热点事件的舆情交织场域。

结合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新变化,文章以“宇芽被家暴事件”为例,分析了在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主体议程设置的变化及特点,并探讨分析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设置议程进行舆论引导。

关键词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61-032019年11月25日,国际反家暴日当天下午,仿妆博主@宇芽YUYAMIKA(简称“宇芽”)在个人微博账号发布了12分钟的视频,曝光了过去被前男友@沱沱的风魔教(后称“沱沱”)家暴的事实,一时间引起舆论的哗然。

截至2020年1月8日,微博话题“宇芽被家暴”阅读量有31.6亿,讨论量达32.9万。

由于“反家暴”这一话题本身的传播效应,这一事件迅速生成网络舆情,受到了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的共同关注。

一般来说,划分网络热点事件所处的舆情阶段时,在爆发期之前都会有“潜伏期”或者“酝酿期”,但是这次事件中,“宇芽被家暴”的词条在当天登顶微博热搜榜,因此潜伏期或者酝酿期可忽略不计。

这部分可以归结为社交媒体话题的及时生成,同步传播与互动反馈成为可能,推动舆论的进一步发酵扩散,形成意见一致或相似的圈层。

紧接按照舆情爆发—发展—消退的顺序进行分析。

1 舆情爆发期的议程设置1.1 个人议题引爆舆论由家暴当事人在微博发布的一段视频就可以引发广泛的讨论,有以下特殊性:第一,时间节点的特殊性。

根据视频内容,距离宇芽最后一次被沱沱家暴已经过去数月,而宇芽之所以会选择在国际反家暴日当天曝光,看中的更多是媒体和公众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对家暴问题较高的关注度,想要在更大的传播范围使问题得到解决,并且呼吁广大女性面对家暴勇敢站出来。

第二,人物身份的特殊性。

传媒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实践

传媒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实践

传媒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实践传媒伦理是指传媒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广告、公关等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伦理规范是人类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其作用在于规范个体行为、保证社会秩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传媒伦理的建立和发展也是为了保证媒体行业权威性、公信力、可信度,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一、传媒伦理的起源与演变1.1 伦理规范的起源伦理规范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社会的早期,以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必须合作才能够生存下去。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形成了尊重合作的习惯,强行破坏合作关系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规范的创立就是为了保护社会的合作关系。

1.2 传媒伦理的演变传媒伦理的演变是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

在传媒出现之前,人们沟通的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播,因为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真假难辨已经成为社交中的常态。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印刷等技术进行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的覆盖范围也随之扩大,传媒开始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媒自身的伦理规范是从新闻媒体开始的。

早期的新闻媒体以宣传为主要处事方式,所宣传的内容决定了传媒的性质是很传统的。

随着新闻媒体发展的滋长和“媒体管理局”等机构的出现,传媒的伦理规范也逐渐完善,为传媒净化了环境。

二、传媒伦理的现代实践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竞争行为、不健康的报道方式已经成为媒体行业发展中的常态。

为了保证传媒行业的权威性、公信力、可信度,传媒从业人员应当遵循伦理规范进行职业活动。

2.1 传媒从业人员应保证真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前提是追求事实真相,整个媒体行业都应该以这一原则为向导。

新闻、广告、公关等职业活动应该在遵循真实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2.2 传媒从业人员应当尊重公众隐私任何人都应该享有隐私权的保障。

传媒从业人员在报道的时候,应当尊重个人隐私,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进行侵犯。

传媒从业人员应当谨慎而妥帖的处理可能涉及到他人隐私的事物。

舆论对法律的影响案例(3篇)

舆论对法律的影响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2017年6月22日,杭州保姆纵火案震惊全国。

该案中,保姆莫焕晶因个人经济纠纷,放火杀害雇主一家四口,包括三个未成年子女。

案件发生后,舆论对莫焕晶的罪行进行了广泛谴责,同时也对司法公正和案件处理提出了质疑。

此案成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相互交织的典型案例。

二、舆论对案件的影响1. 舆论推动案件进展案件发生后,广大网民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对案件进行了广泛关注。

舆论压力促使警方和司法机关迅速介入,加快案件调查和审理进程。

在此过程中,舆论监督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舆论质疑司法公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舆论对司法公正提出了质疑。

一方面,部分网民认为莫焕晶的行为性质恶劣,应当受到严惩;另一方面,也有网友对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表示担忧,如法院是否公正审理、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等。

这些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形象。

3. 舆论引导社会价值观杭州保姆纵火案引发了社会对家庭、亲情、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舆论通过报道案件、评论事件,引导公众关注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问题,促使社会价值观的反思和重构。

三、法律对舆论的回应1. 司法公正得到保障在舆论的压力下,司法机关对杭州保姆纵火案进行了严肃审理。

最终,法院依法判处莫焕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这一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关切。

2.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后,相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

例如,针对保姆等家政服务人员的管理,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针对家庭火灾预防,相关部门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3. 加强舆论引导为应对舆论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司法机关加强了对舆论的引导。

通过公开审理、发布案件进展等信息,让公众了解案件真相,消除疑虑。

四、案例分析杭州保姆纵火案是一个典型的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相互交织的案例。

在此案中,舆论对案件进展、司法公正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舆论推动了案件进展,促使司法机关加快审理速度;另一方面,舆论对司法公正提出了质疑,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公正审理案件。

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怒江事件”管窥

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怒江事件”管窥

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怒江事件”管窥
郑琦
【期刊名称】《中国非营利评论》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本文以 May Peter 关于议程设置模式的分类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99~2004年在怒江事件中出现的议程设置模式的变动,并指出政府不同部门间和社会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分化是变动的主要原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动过程。

【总页数】9页(P197-205)
【作者】郑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6
【相关文献】
1.论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议程设置的变迁--以“非典”和“甲型H1N1”为例[J], 拓宣庆
2.从“郜艳敏事件”议程变迁看传播伦理进步 [J], 黄艺丰;
3.从食物管窥自然和社会文化事件——以日本饮食文化变迁为例 [J], 秀丽
4.苏州市养犬管理事件议程设置模式运用研究 [J], 沈雯; 孙建丽
5.微博热门事件的议程设置模式——以“女孩摔打男童”事件为例 [J], 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

2020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

2020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2020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一、引言传媒行业是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其伦理问题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各种社会事件的频繁发生,传媒伦理问题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报告旨在探讨并分析2020年传媒行业所面临的伦理问题。

二、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问题作为传媒行业的本质要求,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是其伦理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然而,在2020年,我们发现一些传媒在报道过程中存在信息失实、加工、夸大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例如,某传媒机构在新冠疫情期间散布疫情严重程度低估的错误消息,导致公众对疫情的理解产生误差,甚至出现了疫情蔓延的风险。

三、炒作与虚假报道问题在2020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传媒机构过度炒作某些社会事件的问题。

这种过度炒作不仅丧失了专业的客观性与中立性,而且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虚假报道也是当今传媒面临的一个重大伦理问题,尤其在社交媒体的兴起下,虚假报道传播迅速,已经对公众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四、隐私保护问题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下,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

然而,在2020年,一些传媒机构违反了公民个人隐私的权益,大肆挖掘、披露和利用个人隐私信息,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某些传媒行业内部也存在涉嫌内鬼泄露公司内部信息的问题,这不仅对企业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行业整体形象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

五、广告道德问题广告作为传媒行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其道德问题也越来越突显。

在2020年,我们观察到一些传媒机构在广告中夸大产品效果、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等行为。

这种不负责任的广告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信誉。

六、应对策略针对以上存在的传媒伦理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的策略:1. 完善法规与监管机制,加强对传媒行业的监督,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和夸大报道的行为。

逻辑学分析新闻热点

逻辑学分析新闻热点

逻辑学分析新闻热点HM抵制新疆棉花这件事可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小伙伴们一定要了解该事件的来龙去脉。

此案例不仅在国际方面有影响,牵扯到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污名化等问题,而且事后主流媒体的迅速发声是舆论引导的一个典型,网民的全民参与也是“狂欢理论”的一个佐证。

考察题型:材料题、消息、评论等。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

跨文化传播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第一,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融合、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第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基于文化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以及由跨越文化的传播过程所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

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二战后,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

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此次,外媒看“新疆”甚至“中国”,带有明显的蔑视人权眼光,且沉溺于自我想象中。

这种自我绘制的“遥远的他国想象”往往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大障碍。

舆论引导舆论引导,又称为舆论导向,是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舆论引导主要针对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二是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三是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和破坏作用。

此事一出,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主流媒体点名批判,作为意见领袖的官方媒体进行议程设置,传递出最权威的信息,进行舆论的引导,传播了爱国主义。

、狂欢理论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认为,狂欢广义上包括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等,狂欢不区分观众与表演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论好奇心、新闻欲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论好奇心、新闻欲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论好奇心、新闻欲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郜严明
【期刊名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9)005
【摘要】好奇心、新闻欲作为新闻学传播领域的一种客观现象,它们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既依据传播学原理,又依据心理学法则;它们既作用于新闻传播者,又作用于新闻接受者;它们在新闻传播中既能起正面、积极作用,也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全面分析它们的作用机理,是为了使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郜严明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系,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新闻欲、好奇心在新闻传播起源中的地位 [J], 刘雪飞
2.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兼论科技发展对新闻传播的负面影响 [J], 吴飞
3.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兼论科技发展对新闻传播的负面影响 [J], 吴飞
4.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兼论科技发展对新闻传播的负面影响 [J], 吴飞
5.论教育新闻传播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兼论当前教育新闻传播中的缺失和对策 [J], 文孟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O 1 5 年7 月2 8 日至 8 月1 1 日期 间 ,“ 最 美 乡村 女 教 师郜 艳敏” 成 为社 交网站 的焦 点,围绕 她 的一个标 签 “ 被 拐教 的相 关搜 索结果超过9 6 万条 。 然 而, 郜艳 敏 的故 事并不是 第一次 登入 媒介 的议程设 置。 早在 2 0 0 6 年5 )  ̄ 2 1 曰, 河北 《 燕 赵都 市报 》的记 者祁胜 勇第一次在 题 为 《 被拐 女子 曲阳书写 园丁传奇 》的文章 中
( 4 ) 没有揭露郜 艳敏 遭受过家 庭暴力的事 实。
东方 卫视 、 河北 电视 台、 凤 凰 卫视 , 以及 《 河 南 日报 》《 大 河报 》《 郑 州日报》《 海口晚报 》《 许 昌晨 报》 深圳 《 女报 》 《 南风窗 》 等 多家媒体 聚焦 曲阳 , 对 郜 艳敏 老师 的事迹 进 行采访报 道 。 2 0 0 6 年1 2  ̄2 5 日, 在由《 燕赵都 市报 》 首倡 的
-学理审视 -T h e o r i z a t i o n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2 0 1 5 N O. 0 4
从“ 郜艳敏事件” 议 程 变 迁 看 传 播 伦 理 进 步
文 / 黄 艺 丰
【 内容 摘要 】 旧新 闻 《 被拐女成 最美 山村教 师》在时隔 多年后重 新成 为网络热 门议题 。通过 波特
图式分析, 话题 源头发布者 的行 为并不 符合传播 伦理 规范 。 同时, 这一 事件体现了网民关注点从 “ 被 感动” 转 变为 “ 要质疑”, 反映出社交网络时代传播伦理更加 关注弱势群体 , 注重以人为本, 既关注个人利益需求, 又重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趋势。
【 关键 词 】 被拐女教 师 波特图式 中庸之道 绝对律令 关怀伦理 学
具体分 析此次 议程 的源 头, 公众号 “ 新 媒体 女性 ”提
出的质疑 观 点 是基 于2 0 1 3 年5 月3 1 号《 燕 赵都 市报 》的系 列 专题 报道 “ 最 美 乡村教 师候 选”, 后 者对于 郜艳 敏 的描 述, 实质是为候选 进行拉票 。
值得 表彰 ” 。
时隔9 年, 这样 一 则旧 闻再 次 引发 人们 的关 注 , 并不
是因为事情 有了新 的进 展。2 0 1 5 年7 月2 8 日, 公 众号 “ 新 媒
体女性 ”在新 浪微博 发布文章 《 被 拐女成 为 乡村 女教 师是 国家耻 辱 》 , 共获9 7 5 2 条评论 , 同时 “ 新媒体 女性 ”的微信 号“ 女泉” 也在 朋友圈发布了 同名文章 。 截 止8 月1 1 日, 话题 “ 被拐女成 乡村教师 ” 获得2 3 1 5 万阅读量 , 话题 “ 被 拐女成 ‘ 最 美 乡村教 师 … 获得 1 1 9 . 8 万 阅读 量 , 话题 “ 被 拐女成 乡
对 郜 艳敏 做了报 道 。 在 随 后 的一 年 内, 中央 电视台 、 上海
村女 教师 ” 累计获得 1 7 3 . 7 万阅读量 , 其他与郜 艳敏 相关 的 话 题点击量总计达 到9 1 万。
话题源头 “ 新媒体女性”的传播伦 理 失 当


பைடு நூலகம்
“ @新 媒体 女性 ” 在《 被 拐女成 为 乡村女 教 师是 国家 耻辱》 提 出 的四点质疑 :( 1 ) 忽视 拐卖妇 女儿童 背后 的政 府 不力和 性别 不平等 的根 源;( 2 ) 没有探讨偏 远农村 地区 的教育状况 ;( 3 ) 没有报道 郜艳 敏 曾经 试图 自杀 的经 历;
“ 感动河北年度 人物评选 ” 中, 郜艳敏 入选 。
7 月2 9 日, 澎 湃 新 闻 的文 章 《 被 拐女 成 “ 最 美 乡村 教 师” : 一个 悲 剧如 何 能提 炼 出感 动 ?》 总 结了人们 关注 点 的变 化 。“ 当 时媒 体 的关 注 点在 于 ‘ 被 拐 卖 依 然 以德 报 怨 的奉 献 精神 ’ 和 ‘ 当地 乡镇干 部 对楷 模 精神 的抹 杀 ’ , 而 今 天 的人们 则开 始 反思 这 种病 态 的 ‘ 自我奉 献 ’ 是 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