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议程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当代世界青年发展--对联合国“世界青年报告2018”的综述研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青年理论第40卷(总第213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当代世界青年发展——对联合国“世界青年报告2018”的综述研究■周宇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北京100089)[摘要】在世界青年规模持续增长且群体内部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联合国早在2015年就通过了“2030议程”,以“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为核心发展原则,构建了新的青年发展政策框架,聚焦青年教育与就业,强调要投资青年,开展与其他青年政策的协同合作。
鉴于青年群体在推进“2030议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初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又发布了“世界青年报告2018”——《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突出强化了“2030议程”的理念和政策原则。
基于这两个议程,建议加大对青年的教育和就业发展投资,加强青年数据建设,强化推进青年参与,进一步完善我国青年政策,促进我国青年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世界青年报告可持续发展议程青年政策青年参与联合国历来重视青年在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1965年通过《在青年中促进各国人民之间和平、互尊和了解的理想的宣言》,到1995年发布《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再到1999年第54/120号决议确定国际青年日,2009年第64/134号决议宣布国际青年年、2015年联合国安理会第2250号决议,等等,都体现了联合国注重加强推动青年发展的理念。
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议程”),更是把联合国青年政策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2030议程”列出了到2030年计划实现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致力于消除各种形式的贫困,战胜不平等,应对气候变化,并强调“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鉴于青年群体既是“2030议程”的重要受益者,也是积极参与者及全程推动者,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于2019年初发布了“世界青年报告2018”——《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⑴。
人居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2月“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引言二十一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的时代宣告来临。
在人们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关键时刻,联合国决定2016年10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以下简称“人居三”),制定新的历史性蓝图——《新城市议程》。
此次会议是继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以下简称“人居二”)后又一次重要的全球性大会,必将成为推动世界各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起点。
为了促进和支持联合国“人居三”大会的召开,并更加显著地提升中国的人居水平,中国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撰写了“人居三”国家报告。
本报告总结了过去20年中国在人居方面的工作及成效,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未来一个阶段的目标、对策和行动。
本报告是按照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第24/14号决议的有关要求编撰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和研究机构等多个方面广泛参与,从不同方面对报告的起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希望本报告对联合国“人居三”大会的成功召开提供帮助。
1 中国城乡住区发展20年回顾过去2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国政府持续不懈地付出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科学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并在深化改革、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推出了多项重要政策和措施。
过去20年,按照“人居二”国家报告确定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和规划,大规模建设城乡住房,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建设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富有特色、优美和谐的人类住区。
关于新型智慧城市规范制定的相关建议
关于新型智慧城市规范制定的相关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就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专门部署,要求因地制宜部署建设“城市数据大脑”,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由此,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内涵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实施路径、运行模式、技术手段等实现全方位迭代升级,进入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由美国IBM公司提出,2008年11月6日,IBM总裁兼CEO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题为“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演讲,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
2010年世博会期间,笔者曾与来上海参加全球智慧城市峰会的彭明盛总裁见面交流,并推动当时的《计算机世界》周报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多次深入讨论和交流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各界较早地认识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2010年11月2日,科学技术部等单位举办“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就建设智慧城市达成众多共识。
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启动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0多个城市正式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如果再加上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确定的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国内90%以上的地级市都已经走在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道路上。
综合而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2015年):技术驱动,侧重电子政务这一阶段主要是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连通相关信息,挖掘数据的价值,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的探索期。
典型的案例就是政务信息化,当时众多城市不同部门间的数据无法连通,人民群众到政府机构办事时需要在不同的窗口来回跑,消除数据烟囱、数据孤岛,实现政务数据共享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任务。
新城市职责下的规划-1990年以来的台湾经验
时间。其间通过参与式的规划程序设计建设了台湾最初的伸出式 舞台,这种舞台形式既能满足传统戏剧,也能够适应前卫艺术的 演出要求。另外.这种可以用于集会的剧院形式.是台湾其他地 方所没有的。借助于伸出式舞台的设计.剧院能够满足各种功能 要求.并能够提供不同形式的公共场所。 1994年台湾政府通过文化建设委员会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公共 政策:“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其目标是将地方自下而上的力量组 织起来以改善全台湾的社区生活条件。这一计划动员了各个领域 的专业人士和学术团体,在组织、技术咨询和管理方面为地方社 区提供援助。政府尝试将不同部门和机构拥有的资源横向整合起 来,同时建立了从上到下并延伸至乡镇和社区的纵向实施体系。 随着对社区发展的日益重视.多元文化和社会公平问题也倍受关 注。一旦社区被看作是具有独立的特性和文化,那么它们的差异 性和普遍性也就显而易见。台湾岛所拥有的多元文化包括原住 民.欧洲移民、不断进入的汉族移居者.客家人和日本殖民者后 裔等。如今,台湾地名和常用语言都是由这些不同文化构成的丰 富融合体。 伴随这种新的对多元文化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同样重要 的是,尽管各种各样的文化共同存在.但其中一些较为幸运。但 是,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地区,都仍然存在着很多无法满足 最低生活要求的弱势的、贫困的、边缘化的、被排斥的社区。旨 在解决社区问题的公共政策.既要反映多元文化中富足者的需 求.同时也要反映弱势群体的需求。 学术团体、专业人士和众多的市民非政府组织,都通过深 入地方社区来全力支持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同期,台湾大学建 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规划实践,也重点关注了原 住民和城市弱势群体问题。这一时期的重要项目是鲁凯族IEl好 茶旧部落的保护规划和兰屿达悟族住房改造项目.这两个项目 代表了在社会动员与实质环境规划相结合方面所进行的特别努 力。城市项目则侧重于改善邻里的公共空间,例如人行道、公 园和社区中心等。 这一时期.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和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 会,都努力关注在历史保护,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等领域出现的 问题。不同于认为人工物质环境在城市中最重要的传统观点.人 们逐渐认识到人和场所的社会意义在城市健康发展中具有更为重 要的决定性意义。因此,一项旨在修订历史保护立法,过时的规 划法规和难以发挥作用的城市更新法律的运动应运而生。提到历 史保护的立法.其中引入了通过再利用和选择性利用的方式来维 持受保护地段活力的内容。 1997年,出现了与强制拆迁老年人自建邻里相关的另一项 运动。在台北.强制拆除两百多套住房来为附近的一座高层五 星级宾馆提供附属公园的做法,不仅受到学术团体和专业人士 的批评,也遭到一般大众的反对。在市民众目睽睽之下.在电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挑战与关键路径
气象与人类社会2024年第1期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㊁挑战与关键路径张㊀莹㊀李怡然摘㊀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单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转型模式能够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协同多赢的效果,是实现‘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加速器㊂当前,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城市规模分化㊁城乡联系加强㊁城市动力转轨等㊂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各种挑战,如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㊁城市人口老龄化㊁风险防御能力不足㊁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等㊂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关键路径包括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㊁构建包容性的能力建设与教育体系㊁应用数字技术为可持续转型赋能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应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应对气候挑战㊁迎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扁平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均衡㊁可持续的发展㊂关键词城市发展㊀可持续发展㊀老龄化㊀数字鸿沟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㊀城市韧性㊀㊀一㊁引㊀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㊁政治㊁社会中心,也是工业化的产物,①城市中汇聚着多元化的居住人群㊂城市化的进程以城市人口增加为标志,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并吸引资本聚集,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生产要素㊂联合国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比,全球发展已经作者简介:张莹,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㊁副研究员;李怡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课题 ‘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GSDR2023)“研究支撑 (2021YJBWT012)㊂①潘家华:‘低碳: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志“,‘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第23期㊂17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进入以城市为人类住区主体的城市型社会时代㊂1950 2021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从33%增长至56%;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22亿,占总人口的68%㊂①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指导未来全球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面向2030年提出了17个明确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以下简称SDGs),其中目标11(以下简称SDG11)要求建设包容㊁安全㊁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㊂该目标不仅要求城市及其他人类住区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也与其他SDGs紧密相关,成为SDGs的关键所在㊂2016年,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人居大会进一步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㊂②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会引发一些内生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亟待可持续转型来应对这些现实的挑战㊂城市可持续转型是一个长期的㊁多目标协同的过程,根本目标是通过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㊂③‘2030年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目标导向,即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㊂时至今日,‘2030年议程“进程已经过半,但大部分SDGs落实情况不及预期㊂在全球面临多重挑战的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气候变化危机㊁地缘政治冲突㊁人道主义灾难与生态自然灾害等风险交织叠加,能源㊁粮食㊁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影响,新冠疫情暴露并放大了城市发展与城市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各国㊁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㊂2023年9月,联合国发布了由全球15位知名学者组成的独立科学家小组(IGS)编写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2030年议程“的半程进展进行了全面评估㊂报告认为,SDGs的落实进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许多领域出现大幅倒退;如果不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即使到2050年也难以实现2015年全球确认的‘2030年议程“目标㊂因此,‘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以 危机时代,改变之际:科学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为主题,明确指出,为了实现‘2030年议程“所描绘的理想愿景,必须在团结㊁公平㊁福祉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下加速各关键领域的转型变革㊂‘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将 城市及城郊地区的发展 与 人类福祉与能力 可持续且公正的经济 食品系统与健康营养 能源脱碳普及使用 全球环境公域 等其他五个重要行动方向并列,作为未来变革的六大重要切入点㊂报告指出,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地区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能够为化解当前面临的各种艰巨风险挑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支持不同人类住区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焦点场域,推动城市与城郊地区的可持续变革与转型能够更好㊁更快实现城市和其他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㊂基于城市发展重构的宏观背景,针对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新趋势与面临的新挑战实施差异化措施,有效规划与引导城市化转型路径,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果㊂27①②③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吴志强:‘ 人居三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指向“,‘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第6期㊂诸大建:‘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㊂气象与人类社会㊀㊀二、当前城市发展的态势㊀㊀(一)城市规模的分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人口数量㊁密度和异质性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㊂①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化趋势仍在持续,大量农村人口不断迁入城市地区,②但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却在逐步分化㊂从全球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进程一般呈现 S 形特征,③即从水平较低㊁发展较慢的初始阶段(initialstage)进入快速上升的加速阶段(accelerationstage),直至步入水平较高㊁增速放缓的最终阶段(terminalstage)㊂④世界人口格局的变化表明,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呈增长趋势,这些地区的城市规模仍将随着人口涌入而扩张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预测,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城市居民数量在未来仍将持续增长(表1),⑤而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则会趋于稳定甚至下降㊂表1 全球城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变化趋势预测地区城市人口(百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世界437847745176555559386312668056.258.360.462.564.566.468.4非洲58769882496611251299148943.545.948.450.953.656.258.9亚洲236125892802299831763335347951.154.056.759.261.663.966.2欧洲55656557258058759359974.976.177.579.080.682.283.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53957160062664966968581.282.483.684.785.886.987.8北美洲30431933434936237538682.683.684.785.886.988.089.0大洋洲2830323436394168.268.568.969.470.271.172.1㊀㊀根据当前全球不同地区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趋势,不难发现,扩张已经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方向,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朝不同的方向推进: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仍将有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移居至条件更好的城市,这些地区的城市将继续保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成已久㊁相对完备且社会服务水平较高,城市规模将趋向饱和,这种饱和不仅表现在城市化率稳定在80%左右的高位,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近零增长,⑥这类饱和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将以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㊂随着资源不断枯竭或产业转型逐步停滞,一些城37①②③④⑤⑥LouisWirth, Urbanismasawayoflife ,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44,no.1(1938).MelissaS.Bukovsky,JingGao,LindaO.Mearns,etal, SSP-basedland-usechangescenarios:Acriticaluncertaintyinfutureregionalclimatechangeprojections ,Earth sFuture,vol.9,no.3(2021).RayM.Northam,UrbanGgeography,Wiley,1975,p.24.RayM.Northam,UrbanGeography.2ndedn,JohnWiley&Sons,1979,pp.65-67.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潘家华:‘碳中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问题“,2023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市的人口规模将逐渐减少,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城市基础设施部分处于闲置和缺乏维护的状态,整体呈现不断衰败㊁凋零的退化趋势㊂①对于这些规模收缩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有序收缩城市规模或重新激发城市活力㊂根据城市的不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克服不同的可持续转型障碍,形成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路径,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㊂㊀㊀(二)城乡联系的加强‘2030年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强调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指出不应忽视乡村的发展,要求建设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乡村 并加强 城乡联系 ㊂1996年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城市与农村是地球人类住区的两个端点㊂全球人口在城市㊁农村以及两者之间的城郊区域流动,构成了不同形态的人类住区相互依存的共生局面㊂城市与农村在创造经济财富㊁推动社会进步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㊁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相互支持的关系,②在经济活动㊁物质流通㊁服务供应㊁人口迁移㊁社会关系与行政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普遍的联系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认为,城乡联系就是人口㊁自然资源㊁资本㊁商品㊁就业㊁生态系统服务㊁信息和技术在农村㊁城市边缘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的互补与协同的关系,③这种联系也是城市与乡村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㊂在SDG11中,子目标包括通过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在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建立积极的经济㊁社会和环境联系㊂全球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㊁交通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优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加强了城乡之间各要素的流动和互联互通程度;信息技术工具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知识交换㊁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也缩小了城乡差距㊂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依赖性:城市依赖农村提供的食物㊁清洁水㊁环境服务以及原材料等,而农村在专业化服务㊁创造就业和发展市场等方面也依赖于城市㊂在过去的发展认知中,人们往往认为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中高质量㊁便利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人们生活改善的成效更为显著,因此城市所获得的关注与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乡村㊂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一些发展问题不断暴露,如生活成本过高㊁污染严重㊁交通拥堵等,这些现象推动了全球范围的 逆城市化 趋势,一些城市人口在多元因素的驱动下开始向城郊或农村迁移㊂城乡关系以及相互联系的变化趋势将对实现SDGs有着重要的影响㊂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农村发展的支撑与协同,发挥城乡联系协同增效的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推动城市与乡村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㊂㊀㊀(三)城市动力的转轨城市的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人口总量增长㊁生产要素集聚㊁资源禀赋支持㊁政策规划引导㊁技术创新驱动等,也是城市社会㊁经济㊁环境㊁科技等综合发展能力47①②③张莹㊁陈涛峰㊁陈洪波等:‘扶持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5期㊂陈小坚:‘ 新城市议程⓪框架下的城乡关系解读“,‘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8期㊂UN-Habitat, SecondUntiedNationsConferenceonhumansettlements:HabitatII ,https://habitat3.org/wp-content/uploads/Habitat-II-NR-1996-INDIA-1.pdf.气象与人类社会的集中体现㊂①在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城市发展动力经历了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的变迁,教育㊁技能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取代了传统的要素禀赋,成为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动能因素,而气候变化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也对城市动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制约㊂气候变化带来灾害与各种污染问题,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发展,严重威胁城市的经济稳定性㊂为了应对SDGs所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城市的规划㊁能源㊁交通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的工业化和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创新型方式,城市的发展动力源泉也在新形势下发生转轨㊂多维度的SDGs是推动城市发展动能转轨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层面就‘2030年议程“达成政治共识,这意味着城市除了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还必须兼顾SDGs对各领域提出的要求㊂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来自实现气候目标所要求的净零碳转型㊂发展零碳能源要求城市发展模式㊁基础设施与空间均衡格局都随之调整㊂②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的城市扩张发展与城市更新需要重构城市能源体系,在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展光伏㊁风能等零碳能源,并在消费侧配备与之适应的终端用能设施,如以充电桩替代传统的加油站,以电力供暖替代化石能源供暖等㊂此外,从高碳锁定的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方式切换到扁平分散的零碳能源供需格局,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㊂城市重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不免伴随着一些产业㊁设施退出的阵痛,同时也会迎来大量新的发展机遇㊂研究表明,投资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具有高回报率,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③而城市的发展动力也将随之转轨㊂㊀㊀三、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的挑战㊀㊀(一)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与科学的城市规划蓝图是引导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实现可持续转型的基础㊂SDG11明确提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参与性㊁综合性㊁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㊂尽管现在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政策与规划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但政策失灵和规划不当等情况仍然广泛存在㊂城市规模的变化趋势不同,面临的挑战也有差异㊂如扩张型城市要与自然和谐共生㊁减少污染㊁实现低碳发展,避免规模无限扩张导致的 大城市病 和城乡发展失衡;饱和型城市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增强城市韧性㊁改善环境㊁消除城市中过分失衡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现象;针对不同的规模收缩型城市,应根据实际制定差异化的转型规划,避免出现新的经济社会问题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并未考虑自身的社会㊁经济㊁文化㊁环境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导致城市转型发展方向与目标 南辕北辙 ㊂在制定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的发展规划时,不同领域的政策协调至关重要㊂但是,由于针对新趋势与新需求的规划不够充分㊁全面,难以实现城市生产㊁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57①②③李随成㊁蒲国利㊁梁工谦:‘城市发展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1期㊂潘家华:‘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财经智库“,2021年第4期㊂城市转型联盟:‘加快中国城市转型:推动高质量增长㊁提升碳中和领导力的国家优先政策行动“,https://urbantransitions.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1/03/Accelerating_Chinas_Urban_Transition_ZH_2.pdf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一发展;而且,不同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取舍往往会导致现实中的政策不协调㊂如当前的城市发展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零碳目标下能源体系脱碳化导致的基础设施调整,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设施的布局往往与城市人口分布不匹配,出现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仍面临制度性障碍㊂因此,在规划中应该注意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和可行性,针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㊂政策的一致性与可行性能够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协同效益,降低新政策的负面连锁效应,确保政策的实际效果㊂①㊀㊀(二)城市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㊂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由2000年的6.5%提高至2022年的10%,‘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6%㊂②在欧洲,劳动年龄人口(20 64岁)与老年人(65岁或65岁以上)总数的比已从2001年的3.9ʒ1下降到2020年的2.9ʒ1;预计到2080年,该比将进一步降至1.6ʒ1㊂根据预测,未来全球的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将保持同步发展的趋势(如图1所示,样本包含233个国家和地区)㊂图1㊀全球城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㊀㊀资料来源:世界银行‘银色光晕:建设适老型城市“(SilverHues:BuildingAge-ReadyCities)㊂在发达国家,80%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③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0亿人㊂④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政府收入㊁养老基金㊁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需求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SDG11也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为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㊁包容㊁便利㊁绿色的公共空间,但是,很多城市对此趋势缺乏前瞻性的安排㊂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提高社会总抚养比例,从而加大财政负担㊂同时,老67①②③④Lisa-MariaGlass,JensNewig, Governanceforachiev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Howimportantareparticipation,policycoherence,reflexivity,adaptationanddemocraticinstitutions? ,EarthSystemGovernance,vol.2(2019).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 PopulationDivision(2022).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22:TenKeyMessages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d/.OECD, 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 ,https://www.oecd.org/regional/regional-policy/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htm.GlobalInstitute, AgingandUrbanization ,https://globalcoalitiononag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AgingUrbanization_115.pdf.气象与人类社会龄人口数量增多将对医疗护理与服务设施提出新需求,例如全天候护理服务和疗养院等㊂城市需要投资建设更多的医疗设施和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㊂但经济下行加大了城市老年群体获得经济保障和医疗保健服务的资金压力㊂年龄的增长不仅导致老年人行动不便,还会影响其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城市要为老年人口创造支持性环境,建设适老型社会㊂设施㊁服务与需求的不匹配将导致老年人群体无法平等享受所有的城市基础服务㊂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针对可以预见的老龄化问题提前规划,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医疗保健服务㊁舒适的居住环境㊁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完善的社会帮助网络,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㊂因此,城市未来的可持续转型决策和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确保政策和实践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人口结构,实现各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㊂㊀㊀(三)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城市人口稠密,经济社会活动频繁,形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此也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冲击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发展环境愈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㊁环境污染事件㊁公共卫生危机㊁城市信息安全事故㊁突发的恐怖袭击与战争叠加交织,给城市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㊂而且,这些风险的系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一些不确定冲击应对失当可能会导致风险进一步扩散,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性问题㊂①SDG11提出,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应降低各种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重点保护穷人与各种脆弱群体,提升城市风险防御能力也是增强城市安全性与韧性的内在要求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结构的调整,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急剧增加㊂②由于基础设施老化㊁规划不足㊁资源分配不合理㊁治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城市对各种风险冲击缺乏充足的应对措施与防御机制,如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全球跌宕起伏,暴露了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不足㊂③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往往给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㊂这些群体所享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非常有限,应对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城市应急预案不够完备㊁应对突发状况能力不足时,各种意外风险与灾害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㊂为了确保人类住区的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构建和承灾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对各类弱势群体,如低收入者㊁妇女㊁老年人㊁儿童等群体的关注㊂亟待通过综合性规划,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加强社区参与,提高城市风险防御能力㊂㊀㊀(四)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㊂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时空障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共享知识和信息㊂然而,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并不均衡,不同国家㊁地区㊁城乡乃至城市内部各群体对信息和数字化技77①②③④张龙辉㊁肖克:‘人工智能应用下的特大城市风险治理:契合㊁技术变革与路径“,‘理论月刊“,2020年第9期㊂潘莉媛㊁项松林:‘韧性城市建设: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上海城市管理“,2023年第5期㊂GregMiller, Socialdistancingpreventsinfections,butitcanhaveunintendedconsequences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e-are-social-species-how-will-social-distancing-affect-us.SteveVanderheiden,AtmosphericJustice:APoliticalTheoryofClimateChang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p.128.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术的认知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㊂这种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㊁家庭㊁企业和地区在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利用互联网便利生活上表现出的明显差距就是 数字鸿沟 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高的技术普及率,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可能面临基础设施不足㊁教育水平低㊁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和支持等问题㊂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还给部分群体(如学习能力较弱的残疾人㊁老年人以及无法第一时间接触各种先进数字化设备的贫困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㊂随着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推广,部分人群无法熟练掌握相关使用方法,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会在数字化发展的大潮中被孤立,成为新的脆弱群体㊂这种情况也将妨碍城市发展,无法实现为所有群体提供包容㊁便利的公共空间的目标㊂由于无法快速掌握数字技能,这些群体的教育㊁就业和发展机会都会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参与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㊂数字鸿沟展现了技术发展 双刃剑 效应的另一面,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进一步加剧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㊂数字化进程不可逆转,面对数字鸿沟对包容㊁公平发展等方面的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㊂城市应当采取各种措施缩小数字鸿沟,如投资基础设施㊁提供技能培训㊁推广数字文化和普及互联网接入等㊂采取有力措施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技术,尤其要覆盖医疗保健㊁金融服务和教育等关键领域;完善信息技术无障碍政策,尽可能使更多群体在数字化发展中受益㊂①㊀㊀四、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的关键路径㊀㊀(一)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针对性的城市空间规划与政策是引领健康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成功实现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㊂对城市的空间布局㊁发展方向㊁资源配置及治理机制做出合理安排,可以保障城市发展可持续性㊁提高城市生活质量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㊁提升社会多样性与包容性㊂SDG11要求降低城市人口中居住条件较差(如贫民窟㊁非正规住区或住房不足)人群的占比㊂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为所有人群提供有效保障,关注城市弱势群体面临的居住环境差及就业不稳定问题,使他们也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㊂‘2030年议程“与‘新城市议程“都强调了城市规划对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规划㊁城市和住区层面的政策以及各种财政与技术援助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㊂②为了实现SDGs,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规划已经超越了传统的 城市规划 ,不仅关注空间发展与建设,还要统筹经济㊁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这些规划不应仅仅针对城市内部,而应综合考虑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的所有部门,以保障不同性别㊁年龄㊁能力㊁民族和种族的人群享有平等的权利㊂在全球各国,由于固有的歧视与观点差异,社会层面的分化与割裂情况广泛存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常常被忽视,因此在经济㊁技术㊁制度㊁文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要探索建立全新的城市规划体系,有计划地按照可持续转型的要求重塑城市的形态㊁功能和发展路径㊂为了保障城市发展的可87①②WorldBank, 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6:Digitaldividends ,https://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wdr2016.石楠:‘ 人居三 ㊁ 新城市议程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和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承办城市申办工作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和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承办城市申办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22.03.09•【文号】建办外函〔2022〕86号•【施行日期】2022.03.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建筑节能与科技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和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承办城市申办工作的通知建办外函〔2022〕86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办好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根据我部印发的《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承办城市遴选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决定开展2023年和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承办城市申办工作。
请按照《办法》要求,组织本地区城市自愿申办。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办条件申办主体为城市人民政府,申办城市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具备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设施、经验和组织保障。
(二)具备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要求详见《办法》。
(四)未承办过世界城市日主场活动。
(五)近2年内(申办当年及前一年自然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等事件,未发生严重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的破坏性“建设”行为,未被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通报批评。
二、申办材料申办材料包括申办报告及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函。
申办报告不超过4000字,具体要求详见《办法》。
三、报送程序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申办城市进行初审后,择优推荐最多1个城市,如无符合条件城市可不推荐。
请将推荐城市申办材料(一式3份,附电子版)于2022年4月15日前,报送我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
联合国发布《2020年世界城市报告》
联合国发布《2020年世界城市报告》2020年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联合国人居署在当天发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报告》(简称“《报告》”)指出,城市是从新冠危机恢复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前言”中指出,通过合适的政策和具有支持性的框架,改善住房和基础设施,从而建设具有抵御力的城市,可以从灾难造成的毁灭性的影响中反弹,包括从疾病大流行中恢复。
该《报告》的主题是“可持续城市化的价值”,分析了城市在实现经济繁荣、减轻环境恶化、减少社会不平等和建设更强大的机构过程中的作用。
《报告》显示了这些因素如何共同推动变革。
同时,《报告》强调了联合国可持续城市化20年计划《新城市议程》的作用。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谢里夫(Maimunah Mohd Sharif)表示,《2020年世界城市报告》证明,经过精心规划、管理和融资的城市可以在经济、社会、环境和其他不可量化的领域创造价值,从而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
城市化可以用于与贫困、不平等、失业、气候变化和其他紧迫的全球挑战作斗争。
《报告》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价值,包括赋予城市独特性的不可量化的价值。
《报告》发现,城市在有效运作时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例如通过提供可以缩短时间并减少交通拥堵的出行选择,从而提高具有生产力的就业。
当城市更加紧凑,并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建设步行空间以减少整体碳足迹,可以带来环境价值。
为城市低收入居民提供可负担住房,为移民等边缘化人群创造安全的空间,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报告》指出,如果各种规划、融资和治理条件到位,可持续城市化的价值可以得到释放。
《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创造环境为地方政府提供权能以增加收入,规范土地使用,规划城市发展,限制城市扩张和缓解人满为患的住房条件。
地方政府也应该通过增加收入来改进市政服务和公共空间。
| 来源:联合国新闻官网 2020年10月31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发布为积极应对全球变化,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科技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国家遥感中心持续开展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简称“《年度报告》”)工作。
上海市松江区统考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松江区统考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古人论诗、论词或论文,往往只是写出自己凭直觉领悟到的东西,虽能以寥寥数语,但难免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给后人留下、语焉不详的遗憾。
今天,我们需要用新的文艺观,重新审视和整理这些古文论宝藏,以期古为今用,。
A.切中肯綮一鳞半爪推陈出新B.高屋建瓴雪泥鸿爪推陈出新C.高屋建瓴一鳞半爪革故鼎新D.切中肯綮雪泥鸿爪革故鼎新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一大批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落地生花。
B.围绕“朗读与视觉:人文、历史与危机”为主题,知名主持人董卿与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单世联、张涛甫、陈恒等各抒己见。
C.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以上,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D.面对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不仅需要从法律层面立规矩,还需要平台加强自律、网民主动监督,更需要职能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③。
4、下列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李玉本来和同学约好去看电影,但身体不适无法前往。
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
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2月“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引言二十一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的时代宣告来临。
在人们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关键时刻,联合国决定2016年10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以下简称“人居三”),制定新的历史性蓝图——《新城市议程》。
此次会议是继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以下简称“人居二”)后又一次重要的全球性大会,必将成为推动世界各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起点。
为了促进和支持联合国“人居三”大会的召开,并更加显著地提升中国的人居水平,中国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撰写了“人居三”国家报告。
本报告总结了过去20年中国在人居方面的工作及成效,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未来一个阶段的目标、对策和行动。
本报告是按照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第24/14号决议的有关要求编撰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和研究机构等多个方面广泛参与,从不同方面对报告的起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希望本报告对联合国“人居三”大会的成功召开提供帮助。
1 中国城乡住区发展20年回顾过去2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国政府持续不懈地付出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科学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并在深化改革、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推出了多项重要政策和措施。
过去20年,按照“人居二”国家报告确定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和规划,大规模建设城乡住房,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建设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富有特色、优美和谐的人类住区。
新城市议程
纲领》 . 《 北 京 行 动 纲 要》 、联 合 国可 持 续 发 展 大 会 以及 这 些 大 会 的 后续 行 动 。 7 我 们 注 意 到 世 界 人 道 主 义 首 脑 会 议 于 2 0 1 6 年5 月 在 伊 斯 坦 布 尔 举 行 同 时 认 识 到 该
5 通 过 重 新 审 视 城 市 和 人 类 住 区 的规 划
墓 l 甚
兰I 稿
》 I
设计 融 资 开 发 治理 和管理方式 , 《 新城市 议程》将有 助于 消除~切形式和层面的贫 困 减
少 不 平 等 现 象 :促进 持 久 包 容 和 可 持 续 的 经 济 增 长 :实现 性 别 平 等 .增 强 所 有 妇 女 和 女 童 的权 能 .使 她 们 对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作 用得 到充 分 发 挥 :改 善 人 类健 康 和 福 祉 促 进 复 原 力 .保 护 环
境。
齐聚一堂 出席联合 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 发展 大
会 ( 人 居 三 ”大 会 ) 与会 的还 有 国 家 以 下和
地方各级政府 、议 员 民间社会 、土著人 民和地
方 社 区 、私 营 部 门 专业 人 员和 从 业 者 、科 学 和 学 术 界 .以及 其他 相关 利 益攸 关 方 ,以 通 过 一 项 《 新城市议程 》。 2 到2 0 5 0 年 ,世 界 城 市 人 口预 计 将 增 加 近
问题 世 界 首 脑 会 议 、 《 国 际 人 口与 发 展 会 议 行 动
3 自1 9 7 6 年在温 哥华和1 9 9 6 年 在 伊 斯 坦 布 尔 举 行 联 合 国 人 类 住 区会 议 以来 . 以及 自2 0 0 0 年 计 城 市 居 民包 括 贫 民窟 和 非 正 规 住 区居 民 的 生活 质量 得 到 改 善 然 而 .持 续 存 在 的 多种 形 式 的贫 困 曰 益 严 重 的 不 平 等 和 环 境 退 化 等 等 仍 然 是世 界 各 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主要 障 碍 .社 会 和 经 济 排 斥 以及 空 间 隔 离 往 往 是 城 市 和 人 类 住 区 的一 个 无可 辩 驳 的 现实 。
《新城市议程》:通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行动纲领——联合国
文章 编号 1 0 0 9 — 6 0 0 0 ( 2 0 1 7 ) 0 1 — 0 1 2 9 — 0 4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4 文献 标识码 : c
人居三 《 新城市议程 》 i 可持续发展
Ab s t r a e t :T h e Un i t e d Na t i o n s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H O U S i n g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Ur b a n De v e l o p me n t ( Ha b i t a t I l I 1
U r b a n De v e l o p me n t( Ha b i t a t I I I )
陈小坚
CHE N X i a o i i a n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联合 国住房与可持续城市发展 大会于 2 0 1 6 年1 O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 ,并通过 了 《 新
u n D r e c e d e n t e d c h a l l e n g e . a n d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i f n d a wa y o f e n s u r i n g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o f g r o wt h T h e Ne w Ur b a n Ag e n d a i S a n 1 n c l u s i v e ,a c t i o n — o r i e n t e d , a n d c o n c i s e d o c u me n t i n t e n d e d t o u 1 d e t h e n e x t t we n t y y e a f s 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 a n d t r a n s f o r ma t i v e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wo r l d wi d e f t I l a s a s t r o n g f o C U S o n t h e i n c l u s i o n a n d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o f s t a k e h o l d e r g r o u p s 、 c i v i l s o c i e t y . a n d g r a s s r o o t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Ke y wo r d s : Ha b i t a t I l I : Ne w Ur b a n Ag e n d a ;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建“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免疫力”
建“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免疫力”作者:李予阳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0年第07期‘韧性’和‘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
我认为需要强调‘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提升城市面对风险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免疫力”。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功能不断延伸,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城市往往表现出很大脆弱性。
如何提高城市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提升城市规划的预见性与引导性?这逐渐成为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
“韧性”的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与规划视角——“韧性城市”应运而生。
怎样加快“韧性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韧性城市”什么样“韧性”一词在物理学中,指的是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到生态系统研究中,定义为“生态系统受到扰动后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本世纪初,韧性的理念被用于城市复杂系统——“韧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2016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城市發展大会将倡导“城市的生态与韧性”作为新城市议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韧性城市”成为国际普遍认可的城市建设理念,“韧性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策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气候变化应对与灾害风险管理等领域。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主要特征与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
即当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应对灾害风险。
“韧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当灾害发生时,城市能通过一定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影响 ;二是城市能从灾害中快速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韧性城市”的理念已深入到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各个层面。
新城市议程-HabitatIII
基多宣言——全人类的永续城市和住区 ...............2 《新城市议程》基多实施方案................................10 鸣谢 .............................................................................................35
1 第70/1号决议。 2 第69/313号决议,附件。 3 见FCCC/CP/2015/10/ADD.1,第1/CP.21号决定,附件。 4 第69/283号决议,附件二。 5 第69/137号决议,附件二。 6 第69/15号决议,附件。 7《第四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报告,2011年5月9日至13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A/CONF.219/7), 第二章。 8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报告,1992年6月3日至14日,里约热内卢》,第一卷,《环发会议通过的决议》(联 合国出版物,出售品编号:C.93.I.8和更正),决议1,附件一。
iii
《新 城 市 议 程 》 前 言
《 新城市议程》代表了对更优良的、更可持续的未来的共同愿景——在那里,全 体人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以及城市所提供的公共福利;在那里,国际 社会重新审视和考量城市系统和城市空间形态,以达成这一最终目的。
【国际城市观察】《新城市议程》全解读
【国际城市观察】《新城市议程》全解读为期4天的联合国人居三大会在厄瓜多尔基多闭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作为本届人居大会的最大成果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指导全球范围的城市发展。
一、《新城市议程》的制订本身就体现了全程公开、多方参与的精神早在2016年6月就公布了《新城市议程》(零起点版)(Zero Draft)供国际社会各方参与讨论。
2016年9月,在人居三大会召开前夕又公布了《新城市议程》(共识版)(Agreed Draft),为人居三大会的召开起到了很好的预热效果。
人居三大会期间的17类近百场活动大都紧紧围绕着《新城市议程》的相关议题展开。
二、《新城市议程》是一份战略性文件也是一份行动性文件《新城市议程》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多宣言,题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城市与住所”,包含了共同愿景、原则和承诺和行动倡议。
关于共享的城市愿景的表述为:平等的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住区,寻求促进包容性,确保所有现在和未来的居民,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可以在正义、安全、健康、方便、负担得起的、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中定居、生产,并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繁荣。
《议程》将这一共同愿景上升到“城市的权利”的高度。
《议程》所归纳的城市与人类居所是:能够实现社会功能的;具有参与性和归属感的;实现性别平等的;能以高效城市经济应对当下和未来挑战的;能发挥好跨行政边界的城市——区域功能的;能通过规划和投资增进各类公平的;具备韧性的;引导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的。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署长克洛斯博士曾说明道:《新城市议程》是关于城市化战略性的一个方法,以一种更具变化性的方式,从水、卫生、垃圾、交通、就业等领域来分析城市化。
《新城市议程》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战略性的文件,帮助决策者、包括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决策者,来改进城市化的质量。
这种改进应该是城市范式的总体转变,而不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改善。
这包括了:改变城市规划、融资、开发、治理和管理方式;强调各国各级政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实施政策、战略的行动执行力。
《新城市议程》的解读与落实
《新城市议程》的解读与落实
张振山;章沐曦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新城市议程》经过多轮谈判而达成一致,最终在2016年10月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得以通过.《新城市议程》确认城市化是可持续、包容性经济增长,社会和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发动机,并将为城市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力.是一个将指导未来20年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框架性文件.本文对《新城市议程》进行了全面解读,包括:基多宣言,共同愿景,相应原则和多项承诺.阐述了从5个方面落实《新城市议程》:加强制定和实施国家城市政策;推动城市立法,依法管理城市;以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引领城市发展;建立稳定的投融资机制为城市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强化地方实施.通过这5个方面的战略来领导良好的城市化,促进城市更加繁荣发展.
【总页数】5页(P5-8,14)
【作者】张振山;章沐曦
【作者单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新城市议程》框架下的城乡关系解读 [J], 陈小坚
2.包容性、韧性与舒适性:《新城市议程》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J], 张译匀;于涛方
3.《新城市议程》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的规划行动及其启示 [J], 冷红;赵慧敏;邹纯玉;袁青
4.《新城市议程》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变及启示 [J], 李佳佳;耿虹
5.《新城市议程》背景下法国生态街区发展经验及启示 [J], 孙婷;范凌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城市议程》
人居三《新城市议程》
124.我们将在采用规划工具(包括总规划、区划准则、建筑规范、沿海管理政策和战略开发政策)时,将文化作为城市规划和战略的优先组成部分,保障各种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和景观,并将保护其免受城市发展潜在破坏性影响。
125.我们将支持利用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肯定文化遗产在提高参与度和责任感方面的作用。
我们将促进对建筑古迹和遗址进行创新和可持续的利用,旨在通过审慎的恢复和改造创造价值。
我们将在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的参与下,通过利用新技术和工艺等,推广和传播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知识,并保护传统表现形式和语言。
联合国人居三大会通过《新城市议程》
联合国人居三大会通过《新城市议程》
联合国网站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6(0)5
【摘要】城市化现已成为影响世界大多公民的全球趋势。
目前,全世界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根据现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将有另外30亿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区域。
这意味着将有7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
2016年10月17日至20日,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试图回应这一趋势。
会议上,正式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设定了新的全球标准,并将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及城市生活。
【总页数】1页(P136-136)
【关键词】城市化;联合国;人居;城市可持续发展;世界人口;城市中心区域;数据预测;厄瓜多尔;
【作者】联合国网站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5
【相关文献】
1.《新城市议程》中的生态与韧性——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会议(人居Ⅲ)工作纪实 [J], 何永
2.《新城市议程》:通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行动纲领--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人居三)综述 [J], 陈小坚
3.移民与新城市议程/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启动/联合国人居署公共空间建设项目正在征集意向 [J],
4.联合国人居署建立全球城市治理模式数据库/《新城市议程》开启电子辩论平台/联合国人居署中文全球网站上线 [J],
5.“请别再叫我有韧性”:联合国人居署的《新城市议程》充当免疫角色 [J], 玛利亚·凯卡;宋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卷首语
卷首语作者:暂无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6期众所周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也不是一项新的任务,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的35年间,已经有过不同方式的探索和经验积累。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名城保护似乎仍然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困难性事务,保护资金不足、保护规划难以有效实施、城市遗产保存状况欠佳、保护与开发利用失衡、历史风貌碎片化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联合国“人居三”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即《为所有人建设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的基多宣言》指出:“城市化是推动持久和包容型经济增长、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积极力量”,“文化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精神给养的来源,并为推动城市和人类住区和公民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赋予公民在发展倡议中积极和独特作用的能力。
”由此可见,文化既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和目标取向。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高质量发展和追求高品质环境是今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方向。
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重要使命。
本期“历史风貌保护”主题专栏,正是在这样的国内外大形势背景下,针对我国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管控引导规划组稿的。
清华大学边兰春教授等人的“社会—空间视角下北京历史街区整体保护思考”一文,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分析了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和保护难点,提出结合功能结构调整重塑北京老城空间秩序的整体保护策略;同济大学张松教授的“全球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制度的主要特征辨析”一文,以上海历史风貌保护条例修订为契机,以巴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历史保护、规划管理制度为参照,探讨健全和完善大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机制的有效路径;上海交通大学王林教授等人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与体系构建”,结合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实践案例,提出了在城市风貌保护体系中建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体系的目标设想;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王唯山副主任在“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社区生活保护与建筑活化利用”中,以2017年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厦门鼓浪屿为例,全面介绍了这一具有西方文化景观特征的近代城市社区,在历史环境保护整治过程中重视社区生活和文化复兴的成功实践;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霍晓卫主任以历史文化名城承德的风貌保护与控制为例,探讨了利用三维数字平台进行名城整体风貌保护的方法;同济大学陈飞研究员等人的“上海老北站地区的历史风貌保护与规划探索”一文,以老北站地区城市设计项目为支撑,构建由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地块肌理等历史风貌要素为主体的保护体系,通过城市设计方案优化,试图在风貌保护与旧改开发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徐继荣和陆远两位规划师,分别以“上海成片风貌保护的规划探索”和“上海市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管控的思考”为题,围绕历史风貌成片保护、分级分类保护和里弄住宅风貌保护街坊等问题展开了各自的观点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UITO DECLARATION ON SUSTAINABL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FOR ALL基多宣言——全人类的永续城市和住区1. We, the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Ministers and High Representatives, have gathered at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ous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Habitat III)from 17 to 20 October 2016 in Quito, Ecuador,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ub-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parliamentarians, civil society, 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he private sector, professionals and practitioners, the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community, and other relevant stakeholders, to adopt a New Urban Agenda.1. 我们是各个国家、政府的首脑、部长以及高级代表,在2016年的10月17-20日相聚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参加联合国关于住房和永续城市发展的会议(人居III),通过了新城市议程。
参与会议的还有各个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议员、公民组织、原住民和当地居民、私营部门、专业人士和从业者、科研和学术群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2.By 2050 the world urban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nearly double, making urbanization one of the 21st century’s most transformative trends. As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activities,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and humanitarian impacts, are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cities, this poses massive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in terms of housing, infrastructure, basic services, food security, health, education, decent jobs, saf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among others. 2.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接近翻番,使城镇化成为21世纪最大的变革趋势之一。
由于全世界的人口、经济活动、社会和文化交流,以及环境、人道主义影响都越来越向城市集中,这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基本服务、食品安全、健康、教育、体面的工作、安全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Since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s on Human Settlements in Vancouver in 1976 and in Istanbul in 1996,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in 2000, we have seen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illions of urban inhabitants, including slum and informal settlement dwellers. However, the persistence of multiple forms of poverty, growing inequa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main among the major obstacl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ldwide,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exclusion and spatial segregation often an irrefutable reality in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3.自1976年和199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和伊斯坦布尔举行了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以及2000年实施了新千年发展目标以来,我们见证了数以百万计的城市居民,包括贫民区和非正式住区居民的生活条件的改善。
然而,持续存在的多种形式的贫困,与日俱增的不平等和环境退化,仍是全世界范围内永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除此之外,社会和经济排斥以及空间隔离是城市和人类住区中无可争议的事实。
4.We are still far from adequately addressing these and other existing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and there is a ne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of urbanization as an engine of sustained and 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f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achievement of transforma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4.我们还远未能立即、完全应对这些现存和激增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将其作为永续、包容经济增长,社会和文化发展,环境保护,转型发展和永续发展的引擎。
5.By readdressing the way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are planned, designed, financed, developed, governed, and managed, the New Urban Agenda will help to end poverty and hunger in all its forms and dimensions, reduce inequalities, promote sustained,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all women and girls, in order to fully harness their vital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rove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as well as foster resilience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5.通过对城市、人类住区的规划、设计、金融、开发、治理和管理方法的再次审视,新城市议程有助于消除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贫困和饥饿,缓解不平等,促进持续的、包容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促成性别平等,赋予女性更多权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来为永续发展作出贡献,改善人类健康,增进人类福祉,以及培育韧性,保护环境。
6.We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milestone achievements in the course of the year 2015, in particular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and the Addis Ababa Action Agenda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the Paris Agreement adopted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the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the Vienna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Landlocked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he Decade 2014-2024, the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Accelerated Modalities of Action (SAMOA)Pathway and the Istanbul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the Decade 2011-2020. We also take account of the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orld Summ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of Action, the Beijing Platform for Act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follow up to these conferences.6. 我们充分考虑了2015年期间里程碑式的成果,特别是2030年永续发展议程,包括永续发展目标,第三次发展筹资国际会议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巴黎协定,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内陆发展中国家2014-2024 年十年维也纳行动纲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快速行动方式(萨摩亚途径)和2011-2020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