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三段论与寓义的语用推导_袁影

合集下载

【感叹句,自寓】与文本的秩序——三段论推理

【感叹句,自寓】与文本的秩序——三段论推理

【感叹句,自寓】与文本的秩序——三段论推理文学作品中的三段论其实都是二段论(甚至是一段论),总有一段(甚至两段)缺省,故须推理,将缺省的一段或两段演绎或反演推出。

这些推理都是基于恒等变换的,故总是正确的。

传统索隐学的弊端就在于索隐者头脑中无三段论逻辑观念,有三段论观念者无恒等变换数学观念,他们进行的索隐其实是红内穿凿(“证”)+红外附会(“考”),红内穿凿的方法有捕风谐音和捉影拆字,它们背离了形式逻辑同一律。

索隐学分子屡遭批判仍个个不思悔改,是因为他们压根就学不会三段论,平生只会玩穿凿附会,积习难改,病入膏肓。

推理比判断的思维等级要高一级。

若我们读不出文本中的推理,就会将推理降格为判断。

早在乾隆中期,曹家店盗版制作者中的蒙府本抄手“玉田主人”谢墉和“甲辰”本抄手梦觉主人敦诚就已经开始了这种降格思维。

二人根据第七回作结论用的【英莲者,应怜也】分别校改第一回作小前提用的【设云“应”伶也】为【设法应怜也】【犹云应怜也】,使小前提和结论成了同一回事。

第一回中,英莲才出场,故事情节压根就没有展开,怎么谈得上英莲可怜不可怜呢?乾隆中期“甲辰”本使用的底本是康熙时期“甲戌”本,乾隆中期蒙府本使用的底本是康熙时期靖藏本,故我们可以推知靖藏本第七回必也有【英莲者,应怜也】之批,毛国瑶所抄靖批没有【英莲者,应怜也】一项,那是因为乾隆晚期以蒙府本为底本的戚序本上有这一条。

要使自己有读出文本中以二段论甚至一段论为表现形式的三段论推理的能力,我们应将“三段论推理”这个概念阴阳二分为“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与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一对同因对偶辩证范畴。

思维水平比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更高,自然就能敏锐地识别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了。

高级思维能够理解低级思维,低级思维是无法理解高级思维的。

关于三段论的三段论:如果我们不对三段论构造一个三段论,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有效运用三段论。

三段论是什么?这是关于三段论的三段论的大前提问题。

法律论证中的修辞三段论

法律论证中的修辞三段论


Re ci f e)
地方 法 院
的 具 体 法律 裁 决 它 试着 展示 这些 裁 决 的 真 实 源 头 展 示 它 们 在 多 大 程度 上 符 合 论证
1 ,
据说裁 决就 是 以 这些 论证 为 基础 也 就是 以 明 确 的 国 家规 范为 基 础

1 。


作 为 修辞 学概念的 修辞三 段 论



n t em ati o n a
Hou m a
i f r t e i t i cs f 1 1 ) , , 1


S em o

Law
99 9
年第

期 第
35
 ̄ 1

52

翻 译 已 得 到 阿迪 奥 达托



O A 0 MA UH f CI O A DE0 D A T 0 ) 慷 慨 授权 黄 涛 博 士 通 读 了 译 稿 并 提 出 了 修 改 建
、 、





i e n er k rei s

和 不 同 形式 的 法 律 现 实 主 义 等 等


尽 管 规 范 的 法 律理 论



些 更 抽 象 和 更 复杂 的 走 向 但直 到 今天 它 似 乎 还 保 留 了


个 和三 段论 思 想 联 系 在
起 的信 念 那 就是 每
, ,
个特殊 的 法 律裁 判 都衍生


最 后 本文 也 暗 示 了 在 教 义性 法
, ,

叙事修辞格之内容-形式辞格研究

叙事修辞格之内容-形式辞格研究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叙事修辞格之内容 - 形式辞格研究
邱葆珍 渊西安思源学院袁陕西 西安 710032冤
揖摘 要铱修辞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袁文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品和翻译作品以其优美尧富于创造性的语言体现其文 化内涵和文学价值袁修辞可为文学创作和翻译操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手段和翻译技巧曰文学作品尧翻译作品 也为修辞研究和发展提供详实的资料和依据袁修辞注重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袁是文学和译作的精辟所在遥 本文依据比利时 滋 学派叙事辞格理论袁探讨内容-形式辞格在文学译作方面的呈现冥冥地点的修辞作用遥
1)呈现中性作用的地点院地点指所在的地方遥 地点
作者简介院邱葆珍袁西安思源学院英语教学部教师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遥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205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的近义词包括场所袁地方袁处所袁住址袁位置袁地址等遥 常规理念中的地点是中性的袁是记录故事的信息源袁如袁 街 道 street袁 超 市 market袁 房 屋 house袁 山 mountain袁 电 影 院 cinema袁剧院 theater袁学校 school袁医院 hospital袁餐馆 restaurant 袁 地 铁 站 subway station 袁 火 车 站 railway station 等 遥
2 修辞与叙事地点
1 叙事辞格之内容-形式辞格
叙事辞格理论是比利时列日大学 滋 学派渊Group 滋 冤 在 继承传统辞格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而 创建的结构主义辞格体系袁列日学派是西方现代修 辞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袁列日学派辞格理论包括两部 分院基础修辞和普通修辞遥 基础修辞讨论基础辞格 并建立基础辞格系统袁普通修辞讨论叙事人称辞格 和叙事辞格遥 野偏离冶理论是列日学派辞格理论的显 著特点袁叙事辞格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袁涉论语言 的内容和表达袁涵括表达-实体尧表达-形式尧内容形式袁且涵括结构主义辞格系统的操作袁通过实体

关于修辞的语用本质的验证

关于修辞的语用本质的验证

[作者简介]张秀琴,女,山西五台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和语文教学。

关于修辞的语用本质的验证○张秀琴(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6)[摘 要] 随着人类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修辞的研究越来越宽泛,本质上讲,修辞是一种语用现象,语用理论贯穿于现代修辞的各个方面。

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定义上讲,修辞是一种追求言语交际有效性的言语行为;从对象上讲,修辞研究的主要是言语活动及其规律;从范围上讲,修辞不仅涉及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而且涉及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关键词] 修辞; 言语交际; 言语行为; 语用; 语境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7-0030-03 修辞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诗·大雅·板》中就体现出了修辞意识的萌芽:“辞之辑矣,民之洽;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随着人类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修辞这一古老的话题也有了更新更深入宽泛的理解。

修辞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用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一认识不仅有助于人们从全新的层面去理解修辞,而且在语言研究中为修辞找到了准确定位。

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

一、修辞的界定关于修辞的界定,在中国语言学界似乎已经不消多说,其实却至今仍是相当含混的问题。

曾经有人明确提出,所谓“修辞”就是“说话的艺术”,是在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的基础上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和技巧。

这种说法远不能揭示出修辞的本质。

当然现在的修辞学专著对修辞的理解要宽泛得多了,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王希杰认为修辞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一种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活动。

现在通行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就采用了这一观点,“在表达内容和语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归纳 修辞与意象的使用与分析

知识点归纳 修辞与意象的使用与分析

知识点归纳修辞与意象的使用与分析修辞与意象的使用与分析修辞和意象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它们能够丰富作品的表达,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就修辞与意象的使用进行归纳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修辞的定义与分类修辞是通过运用一系列特定的表达方式,使用一种非字面的意义来表达情感、创造形象或者传达特定的思想。

根据运用的方法和手法,修辞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类比,来给受众带来新的认知和感受。

比如,“他是我的太阳”就是一种比喻的表达方式,用太阳来形容对方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光明。

2. 拟人: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使之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如“大海在欢笑”中,“大海”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使得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3. 排比:通过将一系列相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并列使用,来强调其重要性和感染力。

例如“酒香泛滥、鲜花绽放、笑声四溢”,通过并列的方式,使得描述更加鲜明和有力。

4. 反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说话人本心的疑问,常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吗?”通过反问,强调了说话人对某个事物的肯定和认同。

以上仅是修辞手法的一部分,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还会根据需要运用其他的修辞手法,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意象的定义与类型意象是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某种思想、感觉或人物特征。

意象是一种感性的符号,通过提供动态和视觉上的感受,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常见的意象类型包括:1. 自然意象:以自然界的元素为主题,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

自然意象通常具有稳定、纯净、宏伟等特点,能够给人以安宁和舒适感。

2. 动物意象:以动物为形象,用以代表特定的品质、特点或象征。

例如狐狸常常被用来形容狡诈和狡猾,鸽子则常常被用来象征和平与和谐。

3. 人物意象:以人物形象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不同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好修辞和推理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好修辞和推理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好修辞和推理修辞和推理是语文作文中重要的技巧,它们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有逻辑。

初二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好修辞和推理,让作文更具魅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初二学生运用好修辞和推理。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1.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隐含联系,使得作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骑着风的马儿”、“流淌的音符”,这样的修辞手法可以让作文中的形容词更有生动感,让读者产生视觉或感官上的共鸣。

2. 拟人手法:人化思维是初二学生一直在发展的能力,通过将非生物事物拟人化,可以把事件描述得更具形象。

例如:“风在耳边低语”、“大地在呼唤”等,拟人手法的使用能够给作文带来一种生动而鲜活的感觉。

3. 夸张手法:夸张是初二学生平时喜欢使用的手法之一,它能够让作文更具吸引力。

例如:“背负着整个世界”的沉重、"比登天还难"的困难,这样的夸张手法可以在文章中加入情感元素,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4.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能够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给作文带来一种冲突的感觉。

例如:“黑夜的宁静和白天的喧嚣”、“刚毅中透着温柔”等,对比手法的使用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二、推理的运用1. 逻辑推理:写作时,要注意把握好逻辑关系,合理推理和解释。

例如,在写一个观点时,可以通过提出理由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同时,初二学生也可以运用“因果关系”、“对比关系”等逻辑关系,使作文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 条件推理:利用条件推理能够丰富作文的内容,让作文更具有张力。

例如:“如果我是一只鸟,我会飞越高山和河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通过设想某种条件,初二学生可以展开想象,使作文更活泼有趣。

3. 推理分析: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推理分析,使得作文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为什么月亮会变圆变缺?”、“我为什么喜欢读书?”等,通过展开推理分析,可以让作文更加有思考的深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示。

演讲稿的语言篇章和修辞推演

演讲稿的语言篇章和修辞推演

演讲稿的语言篇章和修辞推演演讲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能够传达思想、表达观点和激发情感。

而演讲稿的语言篇章和修辞推演是演讲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演讲稿在语言篇章和修辞推演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提升演讲效果。

语言篇章是指演讲稿的逻辑结构和语言组织方式。

一个好的演讲稿应该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首先,演讲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开头,用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可以使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或者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来引起听众的兴趣。

接下来,演讲稿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主题陈述,用以明确演讲者的立场和观点。

在主体部分,演讲者需要用有力的论据和合理的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见解。

最后,演讲稿应该有一个有力的结尾,用以总结演讲的要点,并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修辞推演是指演讲者在演讲稿中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能够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

比喻是一种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的修辞手法,能够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例如,当演讲者想要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形容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地球。

夸张是一种夸大事实或情感的修辞手法,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共鸣。

例如,当演讲者想要表达对某个问题的极度关注和担忧时,可以使用夸张的表述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排比是一种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当演讲者想要列举一系列事实或论据时,可以使用排比来使演讲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能够引起听众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当演讲者想要强调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时,可以使用反问来引导听众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演讲稿的语言篇章和修辞推演对于演讲的成功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演讲稿应该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修辞手法的推导与变化

修辞手法的推导与变化

修辞手法的推导与变化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作者在表达时运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它可以使文字更富有感染力,更美观动人。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的推导与变化,并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应用。

一、修辞手法的推导过程修辞手法的推导是随着文学发展和语言运用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

最初,人们只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观念和感情,随着修辞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

最早的修辞手法主要是简单的排比、夸张和辞格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不满足于此,开始探索更多更复杂的修辞手法。

通过不断的尝试,逐渐发展出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更为高级的修辞手法。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应用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比如,“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明媚”这句话中,通过将她的笑容和阳光进行类比,表达了她笑容的灿烂和明亮。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增加描写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例如,“风在树梢上低语”中的“风低语”,赋予了风以说话的特质,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趣。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增加戏剧性和强调效果。

例如,“我等了一万年”中的“一万年”就是对等待时间的夸大描述,用来强调等待的漫长和久远。

4. 反问反问是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但并不要求回答,而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例如,“难道我们不是人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作者对于某种不公正行为的谴责和抗议。

5. 对偶对偶是通过相似的句式和结构呈现对立的思想或观点,以此来强调对立的关系和修辞效果。

例如,“春日里百花争艳,秋风里万木凋零”中的对偶句式有效地传达了春天和秋天的对比和变迁。

三、修辞手法的实际应用修辞手法在实际的写作中非常常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表达,都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写景时可以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来描绘自然风光,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叙事时可以使用夸张和反问来突出故事情节或者强调个人情感。

修辞推论的概念

修辞推论的概念

修辞推论的概念修辞推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通过类比、比喻或暗示等方式,将一个观点或信息间接地推论出来。

修辞推论是修辞学中最关键的推理方式之一,它能通过暗示和间接的表述方式,使受众对信息进行解读和理解,进而产生共鸣或者思考。

修辞推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类比和比喻,将所要推论的观点与受众已经熟知的事物或概念进行关联,使得受众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断出所要表达的观点。

修辞推论常常使用隐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暗示和间接的方式,使得受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观点。

修辞推论的使用可以使文本更具有说服力和情感吸引力。

通过将观点或信息与人们熟知的事物相连,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受众接受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修辞推论的使用可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使得受众更容易被作者的观点所打动。

修辞推论的实际运用非常广泛。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推论常常通过隐喻、拟人等手法,将观点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相联系,以达到更深刻的表达效果。

在广告中,修辞推论则可以通过类比和比喻,将产品与受众已知的物品或概念进行联系,以达到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修辞推论需要考虑受众的背景知识和理解能力。

不同的受众可能对不同的隐喻、暗示和类比所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

因此,在运用修辞推论的时候,作者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调整。

除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之外,作者还应该注意修辞推论的逻辑合理性。

虽然修辞推论往往是通过隐喻和暗示进行推导,但是作者仍然需要确保推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如果修辞推论过于牵强,或者不能贴切地表达作者的观点,那么它可能会降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运用修辞推论的过程中,作者应该合理地控制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和数量。

过度使用修辞推论可能会使表达过于隐晦和复杂,让受众感到困惑和疲惫。

因此,作者需要在使用修辞推论的时候,权衡修辞效果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总的来说,修辞推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类比、比喻和暗示等方式,将观点或信息间接地推论出来。

如何运用比喻和隐喻让文章更有意境

如何运用比喻和隐喻让文章更有意境

如何运用比喻和隐喻让文章更有意境比喻和隐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赋予文章更多的意境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比喻和隐喻,让文章更富有意境。

首先,比喻是一种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人非常勤奋时,可以说他像一只蜜蜂一样辛勤工作。

这个比喻将人的勤奋与蜜蜂的劳动相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人的勤奋程度。

除了比喻,隐喻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隐喻是通过暗示和暗喻来传达含义,增加文章的意境和深度。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人内心的痛苦时,可以说他的心如同一片暗淡的湖水。

这个隐喻将心的痛苦与湖水的暗淡相隐喻,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在运用比喻和隐喻时,需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形象和词语。

比喻和隐喻应该与文章的主题相符,能够增强文章的意境和表达。

同时,比喻和隐喻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度原则,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除了在描写场景和情感时使用比喻和隐喻,我们还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方面,如描述人物特征、阐述观点等。

通过比喻和隐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人的坚强时,可以说他像一棵扎根深处的大树,无论遭受多大的风雨,都能屹立不倒。

这个比喻将人的坚强与大树的顽强相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人的坚韧不拔。

此外,在运用比喻和隐喻时,还可以结合其他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等,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组合,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性和张力。

例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城市的繁华时,可以说它是一座不夜之城,灯火辉煌,霓虹闪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夜空中。

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城市的繁华景象,给人一种震撼和梦幻的感觉。

总之,比喻和隐喻是丰富文章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手法。

通过恰当运用比喻和隐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用好比喻和隐喻提升文章的形象感

如何用好比喻和隐喻提升文章的形象感

如何用好比喻和隐喻提升文章的形象感比喻和隐喻是提升文章形象感的有效手段,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意境。

在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比喻和隐喻,不仅可以增强表达能力,还能为文章增添趣味和吸引力。

本文将从选择恰当的比喻和隐喻、合理安排比喻和隐喻的使用位置、注意比喻和隐喻的贴切性等方面探讨如何用好比喻和隐喻提升文章的形象感。

首先,选择恰当的比喻和隐喻是使用好比喻和隐喻的前提。

比喻和隐喻要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相契合,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

比如,在写描述自然风景的文章中,可以运用如“湖水如镜”、“阳光洒在草地上,如同金子般熠熠发光”等比喻,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美的细腻和神奇。

而在描述人物特点时,可以运用如“她是个情绪像海洋般波涛汹涌的人”、“他的眼神如同猎人一般锐利”等隐喻,使读者对人物的特点有直观的印象。

其次,合理安排比喻和隐喻的使用位置对于提升文章形象感至关重要。

比喻和隐喻应该与文章的逻辑顺序相吻合,合理分布在文字中不同的段落中。

可以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运用比喻和隐喻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或总结全文的主旨;也可以在文章的重点部分使用比喻和隐喻,突出重点,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时,比喻和隐喻的数量也需要适度,过多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文章的质量下降,过少则可能无法给读者带来足够的感受。

因此,在使用比喻和隐喻时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其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

此外,注意比喻和隐喻的贴切性也是运用好比喻和隐喻的必要条件。

比喻和隐喻应该与描述的对象或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联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比喻和隐喻与描述的内容毫不相关,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困惑或误解。

因此,在使用比喻和隐喻时要确保其在形象上的一致性和符合性,通过具体、生动、贴切的比喻和隐喻,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描述的对象或情境。

总而言之,比喻和隐喻是提升文章形象感的有效策略,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在使用比喻和隐喻时,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比喻和隐喻,合理安排其使用位置,注意比喻和隐喻的贴切性。

如何在演讲中有效运用比喻和隐喻

如何在演讲中有效运用比喻和隐喻

如何在演讲中有效运用比喻和隐喻演讲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论证,还需要生动的表达和强烈的感染力。

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和隐喻,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从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强演讲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演讲中有效地运用比喻和隐喻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比喻和隐喻的定义和作用。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一般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隐喻则是一种隐含的比较,不直接说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是通过暗示让听众自己去领悟。

比喻和隐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化抽象为具体。

很多时候,我们在演讲中会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情感,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阐述,听众可能很难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比喻和隐喻,将这些抽象的东西与具体的、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就能让听众更容易明白和感受。

比如,“时间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我们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把时间比作刻刀,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残酷和不可逆转。

二是增强感染力。

一个生动的比喻或隐喻能够触动听众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让他们更投入地聆听演讲。

比如,“希望是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个比喻让人们对希望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

三是增添趣味性。

有趣的比喻和隐喻可以让演讲变得轻松活泼,缓解紧张的气氛,让听众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

比如,“他的笑声像一阵爽朗的风,吹散了大家心头的阴霾”,这样的描述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接下来,我们要掌握运用比喻和隐喻的技巧。

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喻体。

喻体应该是听众熟悉的、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事物,这样才能让他们迅速理解比喻的含义。

同时,喻体要与本体有足够的相似性,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如果要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坚毅,说“他的性格像钢铁一样”就比“他的性格像石头一样”更恰当,因为钢铁更能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特质。

第二,要注意比喻和隐喻的新颖性。

如果总是使用那些老生常谈的比喻,听众会感到厌烦。

如何在演讲中有效地运用比喻和隐喻

如何在演讲中有效地运用比喻和隐喻

如何在演讲中有效地运用比喻和隐喻演讲是一种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能够传递思想、激发情感、引发共鸣。

而在演讲中,巧妙地运用比喻和隐喻可以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魅力,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那么,如何在演讲中有效地运用比喻和隐喻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比喻和隐喻的概念。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例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其中“月亮”是本体,“大圆盘”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隐喻则是一种隐含的比喻,直接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不出现比喻词。

比如,“知识是明灯”,把“知识”直接说成“明灯”,没有用“像”“仿佛”之类的词。

在演讲中运用比喻和隐喻,能够带来诸多好处。

其一,它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当我们谈论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爱、勇气、信念时,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解释其定义,听众可能会感到困惑。

但如果用比喻或隐喻,比如“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角落”“勇气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就能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和接受。

其二,比喻和隐喻能够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隐喻能够触动听众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

比如,“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有时我们需要全力冲刺,有时我们需要调整节奏,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停下脚步”,这样的表述能够让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坚持的重要性,从而更容易被演讲所打动。

其三,它们可以使演讲更具趣味性。

枯燥的陈述容易让听众感到乏味,而精彩的比喻和隐喻则能给演讲增添乐趣,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比如,“他的笑声就像一阵爽朗的风,吹散了大家心头的阴霾”,这样的描述会让听众在脑海中形成有趣的画面,从而更愿意倾听演讲。

然而,要在演讲中有效地运用比喻和隐喻,并非易事。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比喻和隐喻要恰当贴切。

所选用的喻体或隐喻的事物,必须与本体有相似之处,且能够准确地表达演讲者的意图。

作文中的比喻与隐喻的艺术表达

作文中的比喻与隐喻的艺术表达

作文中的比喻与隐喻的艺术表达比喻和隐喻是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给读者以强烈的感触和联想。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而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或借代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在作文中灵活运用比喻和隐喻,不仅能够增加作文的艺术感和感染力,还能够提升作文的表达能力和深度。

比喻是一种通过对比和类比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联系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的特征和内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喻可以增强作文的形象感和感染力,让读者对作文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当我们描述一个美丽的风景时,可以使用比喻来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有趣:“湖水如同一块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增强了作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隐喻是一种通过暗示或借代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给读者以更多的思考空间。

隐喻可以使作文更具含蓄和深度,引发读者对作文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例如,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孤独感时,可以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描述:“他是一只失落的孤独鸟,飞翔在茫茫的天空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

”这样的隐喻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这个人的孤独感,并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作文中灵活运用比喻和隐喻,可以使作文更具艺术表达。

首先,需要根据作文的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比喻和隐喻,确保它们能够恰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和内涵。

其次,需要注意比喻和隐喻的运用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最后,在使用比喻和隐喻时要注意与其他修辞手法的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比喻和隐喻是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提升作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只有灵活运用比喻和隐喻,并与其他修辞手法相结合,才能使作文更具有表达力和深度。

如何巧妙运用比喻和隐喻增强文章形象力

如何巧妙运用比喻和隐喻增强文章形象力

如何巧妙运用比喻和隐喻增强文章形象力比喻和隐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它们能够为文章增添形象力,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比喻和隐喻,以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首先,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

比如,在描述一个人的外貌时,可以使用比喻来突出某个特征。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人的眼睛像是一汪清澈的湖水,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眼神的明亮和清澈。

又如,当我们想要形容一个人的声音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增强形象力。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人的声音像是一阵清风,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个人的声音的柔和和舒适。

除了比喻,隐喻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暗示或隐含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观点。

隐喻通常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以便更好地表达意义。

比如,在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时,可以使用隐喻来突出某个特点。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人的性格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这样的隐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这个人的性格的善良和温暖。

又如,当我们想要形容一个城市的繁华时,可以使用隐喻来增强形象力。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个城市是一个闪耀的明星,这样的隐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然而,要巧妙运用比喻和隐喻,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或联系,而是需要考虑到上下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

比喻和隐喻应该是恰到好处的,既能够增强文章的形象力,又不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或迷失。

因此,在使用比喻和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比喻和隐喻。

比喻和隐喻应该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相符,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比如,当我们想要形容一个人的勇敢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增强形象力。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人的勇气像是一把利剑,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勇气的坚毅和锋芒。

其次,要注意比喻和隐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比喻和隐喻应该在整篇文章中保持一致,不要出现突兀或矛盾的情况。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与隐喻总结与应用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与隐喻总结与应用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与隐喻总结与应用在写作中,比喻和隐喻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丰富文章的意境、增加表达的力度,并使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就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和隐喻进行总结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共通之处来阐述其中之一的手法。

它能够使抽象的概念更具形象性,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比喻。

1. 拓展概念: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概念,使其更加具体。

比如,我们要表达时间的珍贵,可以使用“时间如同沙漏中的细沙,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比喻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2. 描述形象:比喻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比如,我们要描述某人心情低落,可以使用“他的脸色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这样的比喻,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情绪。

3. 强调特点:比喻可以突出被描述对象的某种特征,以便更好地展示出来。

比如,我们要形容某个城市的夜景美丽,可以使用“夜空中繁星点缀,宛如一张绚丽的画卷”这样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它的美丽与绚烂。

二、隐喻的运用隐喻是通过相似的形象或事物来表达某种概念或观点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具幽默感、更富有想象力,并给读者以深思。

1. 创造画面:隐喻可以创造出一个生动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比如,我们要描述某人愤怒的情绪,可以使用“他的怒火如同一座喷发的火山,几乎要将一切都毁灭”这样的隐喻,使读者更真切地体验到他的强烈情绪。

2. 推理思考:隐喻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增加文章的深度。

比如,我们要讨论人生的意义,可以使用“人生如同一本书,它需要我们去翻阅,去发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这样的隐喻,激发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3. 突出矛盾:隐喻可以通过矛盾来突出表达的观点。

比如,我们要表达某种极端的痛苦,可以使用“她的内心就像一片黑暗无望的沼泽,让人陷入深深的绝望中”这样的隐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痛苦的深度。

学会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和语义衔接

学会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和语义衔接

学会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和语义衔接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共鸣。

而语义衔接则是指文句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逻辑更加清晰。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语义衔接,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一、修辞手法的应用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揭示事物的特性。

例如,我们可以用“他是一颗耀眼的星星”来形容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用“时间是一条溪流,它永不停歇”来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

通过比喻的运用,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情感。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我们可以使文笔更加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物。

例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树叶舞动起来,好像在和风儿较劲”中,将树叶和风儿拟人化,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风吹树叶的情景。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渲染而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加夸张生动、吸引人,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冲击力。

例如,“他一口气吃了整整三桌饭菜”这样的句子中,夸张地描述了一个人的饭量之大,使人们对这个人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

二、语义衔接的运用1. 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是指在文章中将不同的观点或事实进行递进展示的手法。

通过递进关系的运用,在文章中可以有条理地叙述观点,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例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基本概念;其次,我们要掌握相关技巧;最后,我们应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递进的方式,使得读者可以逐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2. 转折关系转折关系是指在文章中将相对立的两个观点或事实进行对比的手法。

通过转折关系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分析和辩证的角度,使文章更具有思辨和争议性。

例如,“尽管他有很多缺点,但是他的优点也不可忽视。

”通过转折的手法,使得读者在思考问题时更全面、客观。

3.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文章中将某个事物或观点作为前因或后果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手法。

解析“修辞推论”——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核心概念

解析“修辞推论”——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核心概念

作者: 袁影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 215000
出版物刊名: 修辞学习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修辞推论 三段论 非完整性 或然性
摘要:“修辞推论”是亚理斯多德修辞学的核心之核心,但它在中国修辞学界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解读《修辞学》文本,对其重要地位给以充分论证,以引起我国修辞学界的重视。

文章还论述了这一概念的各主要方面——含义、特征及表现形式,对富有争议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非完整性与或然性两个特征对于“修辞推论”来说并非同时必需,但应至少满足其一;“修辞推论”共可以有七种表现形式。

本研究将为“修辞推论”的应用性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1.引言亚里士多德首创科学的修辞学,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修辞三段论(enthymeme),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核心和灵魂。

近年来,对修辞式三段论的研究层出不穷,大部分都限定在法律、自然科学、政治以及广告等语体中。

其实并非如此。

修辞三段论早在我国古代,就被文人墨客广泛用于诗词、格言和文言文之中,以达到影响或劝说他人的目的。

本文试探讨修辞三段论的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体中的运作。

2.修辞三段论的特点“修辞三段论”意思是演说式的推论,原文是enthymema(恩梯墨玛)。

修辞三段论采用连续讲述的方式,它不像论辩式推论那样面向少数观众,而是面向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听众,其目的就是影响听众,使他们信服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样,修辞三段论的三个构成元素就包含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而且其中一个前提是可以省略的。

例如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这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式推理,大前提是“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小前提是“我是中国人”;推理出的结论是“我是勤劳善良的”。

若一前提或结论省略时,其修辞三段论形式可表达为:1)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我是中国人”被省略)2)我是中国人,我是勤劳善良的。

(“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被省略)3)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

(“我是勤劳善良的”被省略)这表明,修辞三段论中的两个前提和结论可以省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通过剩下的两方来推理得出。

上述例证还表明修辞式推论的前提是属于人类行动范围的或然的事,所以根据这种前提推出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这是修辞三段论和逻辑三段论的本质区别。

后者是基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不生成知识。

其前提和结论早已经过论证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所得出的结论不是新知识,而是人们公认的真理或事实。

但修辞三段论生成知识,因为它是在论辩的过程中形成的。

“语法修辞学”和“修辞语法学”——读袁晖《比喻》有感

“语法修辞学”和“修辞语法学”——读袁晖《比喻》有感

“语法修辞学”和“修辞语法学”——读袁晖《比喻》有感周刚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83()4
【摘要】把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心。

修辞学同语法学的交界领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已经出现了"语法修辞学"和"修辞语法学"这两个术语。

袁晖的《比喻》就是一本试图把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的著作。

《比喻》一书中,作者所作的有益探索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用语法结构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修辞现象。

【总页数】3页(P41-42)
【关键词】比喻词;造词法;语法结构分析;《比喻》;语法修辞学;修辞手法;修辞格;辞格;修辞方式;修辞语法学;修辞手段;比喻格;譬喻格
【作者】周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一部富有特色的现代修辞学史专著--评袁晖的《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 [J], 陈炯
2.描绘世纪修辞学的宏伟画卷——评袁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 [J], 王晓珑;
3.描绘世纪修辞学的宏伟画卷--评袁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 [J], 王晓珑
4.一部富有特色的现代修辞学专著:评袁晖的《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 [J], 陈炯
5.修辞学断代史研究的创新硕果——评袁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 [J], 张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的语用推导
2010 年 3 月 第 42 卷 第 2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 ar ch ( bimonthly)
M ar .2010 Vol . 42 No . 2
修辞三段论与寓义的语用推导

袁 影 蒋 严 香港理工大学/苏州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关联理论中的寓 义仍 是个 较大 的范 畴 , 为方 便对 其刻画还需作进一 步的划 分 。Sper ber & Wilson( 以下 简称为 S &W) 将会话关联度粗略分为 : 强关联 、弱关联 与无关联 , 并强调了这种划分的相对性( 2001 : 132), 但 他们并未提供对 应的 例子 。 本 研究 避开 关联 的强 弱 , 将寓义推导中的明 示命 题仅 分为两 类 : 一类 是不 可理 喻或答非所问的表 面无 关联 话语 , 另一 类是 言犹 未尽 而需要推导得出寓 谓前 提或 结论的 不完 全关 联话 语 。 第 4 节“ 寓义 的修辞三段论刻画” 即围绕 此两种情况进 行。 2. 2 寓义推导研究浅溯 特殊会话寓义由 Gr ice 于 1967 年 最先提 出 , 他将 这一概念界定为 : 某一 命题 在具体 的场 景中 借助 于特 别的语境而 产生 的寓 义( Gr ice 1989 :37) 。 结合 其合 作原则及会话四准则 , Gr ice 分析了几个为后 来的特殊 会话寓义研究广为 引用 的经 典例子 , 但 最终 未建 构具 体的 PCI 推导模式 。 Levinson 继承了 Grice 对 特殊会 话寓义与一般会话 寓义 所作 的区分 , 并 对寓 义推 导作 了进一步研究 。 在 Levinson( 1987) 一文 中 , 他 将 Gr ice 四准则修改为三准则 , 每一条准 则下都设有“ 听话人推 论” 。 但这些推论主要针对数 量关系 , 其广为人 知的梯 级寓义( sc alar implicat ure) 理 论只 适用 于推 导一 般会 话寓义 。 Sear le( 1991 :266) 运用 合作原 则及言 语行为 理论 , 讨论了( 1) 中对话的推理过程 : ( 1)St udent X : Let s go t o th e movi es t onight .
1 .引言
2. 1 语用推理的对象 Gr ice( 1989) 及 Levinson( 1983)中所 涉 及的 语 用 推理主要为寓义( implica tur e) , 下分为规约寓义与会话 寓义 , 而后者又有 一般 与特殊 之别 。 对于 规约 寓义 语 用学界颇多争 议 , 有学 者认为 可将 其归入 ( 一般) 会话 寓义或预设中 , Gr ice 本人 也认 为很 难区 分规 约 与 一 般会话寓义 2 。 蒋严( 2001)引述 的以 关 联理 论 为基 础 所作的分类则 认为语 用推 理的对 象主 要有 四大 类 : 显 义 、预设 、寓义及命题态度 。 关联理论 中的显 义( explicature) 是指经过充 实的 直陈义 , 其 下限 是句子 的真 值 条件义 。 显义的种类十分庞 杂 , 可包 括解歧 、指称指 派 和其他充盈过程 、“ 自由式” 充实 、概念意 义的临时调 整 等 , Grice 的规 约与 一般 会 话寓 义 都可 归 并 入其 中 的 “ 自由式” 充实 。 预设( pr esupposition) 意 指为语句 的词 语或结构所触 发而由 听者 逆向推 理得 出的 、由 言者 认 定为交 际 各方 已 获信 息 的 内容 。 命题 态 度 ( propositional attitude)又 称 高 阶 显 义 (higer -level e xplicatur e), 是指人持有 及表达 某个 命题的 具体 方式 。 以 上
logism) 对语用推理再做一番探讨 , 以此揭示修辞推论对 语用推理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 。 我们首先廓清语 用推 理的 研究 范围 , 明 确其 推理 对象主要为非真值 条件 蕴涵 语义 , 同时 将本 研究 的讨 论对象限定为其中的特殊会话 含义 — — — 此术语 在文中 重新表述为“ 寓义” 。 针 对 Sperber & Wilson“ 寓 义” 研 究止步于 寓谓 前 提( implicated pr emises)与寓 谓结 论 ( implicated conclusions)的 分 类 , 而 未 能 构 建 推 理 模 式 , 本文借助“ 修辞三段论” 的 特征与表 现形式 , 力求清 晰刻画由不完全关联及无关联话语 产生寓义 的推导过 程 , 构建相应的推 导模 式 , 并揭 示寓 义表 达的 隐匿 性 、
* 本文获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后研究项目( 1 -ZV 71) 资助 , 特此致谢 。
· 97 ·
201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2 期
三类语用义非本研究的焦点 , 所以只作 简单说明 , 而且 为了重点讨论寓 义 , 将命题 态度 提前 作了 解释 。 关联 理论体系中的寓 义( implicatur e) 相 当于 Gr ice 寓 义分 类中 的 特 殊 会 话 寓 义 ( par ticular 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 tur e , PCI) , 指的是从 话语 的直 陈义出 发 , 在语 境中顺向推导得出 的命 题 , 其逻辑 式通 常与 说话 人使 用的原语句全然不同 。
St udent Y : I have t o s tudy for an exam .
针对回应方 Y 的回答 , Sear le 共设 计了十个步 骤 , 最终推导出 Y 之所言 实际 上是 在拒绝 X 的建 议 。 我 们认为这种推导过 程较 为繁 琐 , 难 以提 炼成 一个 可操 作 、可重复的模式 , 也许这是 Se arle 十步推导 法未能为 后来的语用推 理 所继 承 的一 大原 因 。 此 外 , Searle 的 十步推导法中 嵌套 了 Gr ice 的 合作 原 则和 会话 准 则 , 因此并不全是自成一体的推导系统 。 S & W 认为“ 言 者意 图使 自己 的语 句显 明地 有关 联 , 她显明地意图 对听 者显 明的语 境定 识或 语境 蕴涵 就是寓义” 。 在此 他们 明确 界定 了“ 寓 义” 这 个概 念 ,
3
但其表述颇为折绕 。 而随后他 们从表现 形式上对寓 义 所作的分 类有 助 于 理解 该 术语 的 真正 所 指 。 他 们 指 出 , 寓义可分为寓谓 前提( implicated pre mises) 和寓 谓 结论( implica ted conclusions) 两种命题 类型 , 并认为 所 有的寓义都不出此两大类 型范畴 。 寓谓 前提与寓谓 结 论亦 正 是 其 明 示 - 推 理 交 际 ( ostensive-inf eren tial communication) 中讯递者通过刺激 讯号意欲 对受讯 者 显明的定识之集合 I( a set of assumptions I)。 然而 , S & W 对于寓义的刻 画止 步于形 式上 的分 类 , 并 未进 一 步构建可操 作的 推理 模式 , 尽 管他 们 同 Gr ice 一样 重 视寓义的可测 性研究 , 希 望通 过推理 过程 来获 得寓 义 ( S & W 2001 :200)。 我们赞同关联理论把寓义 分为寓谓 前提与寓谓 结 论的做法 , 以此为基础 , 本文尝 试借助西 方古典修辞 学 中的核心概念 — — — 修辞三段论 及图尔明论 辩模式中 的 一些要素 , 具体刻画 寓谓 的前 提与结 论因 对话 中语 言 刺激讯号( 明示) 的 性质不 同而 产生的 不同 推导 过程 , 并分别构建相 应的模 式 , 以使 寓义的 推导 具有 较强 的 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 3. 修辞三段论 : 古与今 修辞 三段 论 ( rhe tor ical syllogism) 亦 称修 辞 式 推 论或恩梯 墨玛 ( enthymem e), 为西 方修 辞学 中 的核 心 概念 。 西方经典 修辞学 由五 个基 本范 畴组 成 : 修辞 发 明/ 觅材 取 材 (inve ntion)、 布 局 ( ar r angeme nt)、 文 体 ( style)、记忆( memory) 及宣讲( deliver y)。 每个范畴又 各有一些核心 要素 , 修辞 三段 论即为 修辞 发明 中的 关 键要素 。 亚理斯多德在《 修辞学》 中认为 修辞式推论 是 “ 或然式 证 明 的 躯干 ” , 是 “ 最有 效 力 的 或 然 式 证 明” ( 1991 :22-23) 。 此概念也不同程度地受 到伊索克 拉提 斯 、西塞罗 、昆体 良等其 他古 典修 辞学 家的 重视 , 尽 管 理解不尽相同 。 上世纪五十年 代起西方 掀起了研究 恩 梯墨玛 的 热 潮 。 Bitzer ( 1959) 、 Miller & Bee( 1972) 、 Cole y( 1984)、Walker( 1994) 及 Lauer( 2004) 都 是阐 述 此概念微奥特征的力作 ; 而 Corbet t &C onnors( 1999) 、 Bensel-Meyers( 1992) 及 Gage( 2001) 则 为修 辞 三段 论 应用研究的代 表 。 该术 语在 我国可 能最 早是 以“ 省 略 三段论” 的名称 出现于 顾曰 国( 1990) 中 。 其后 有几 篇 专论 : 武宏志 、刘春杰( 1994) 从逻 辑的角度论 证了修 辞 三段论的价值 , 张 春泉( 2001) 提 出“ 白马 非马” 论断 为 修辞 式 推 论 , 邓 志 勇 ( 2003) 、 袁 影( 2006)及 牟 晓 鸣 ( 2008) 则对 此术 语 的阐 释 及应 用 作了 不 同 层面 的 探 索 。 另外还有一些非专论性的 文章或书 籍也涉及此 概 念 。 总体看来成 果还较 为零 星 , 本研 究与 语用 推理 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