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中图版选修6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A.内圆B.外圆C.箭头① D.箭头②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A.废弃物B.生存空间C.物质和能量D.消费活动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被淹没,则箭头③表示( )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C.极冰融化D.海水膨胀解析:1.A 2.A 3.B 第1题,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

第2题,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①表示。

第3题,沿海低地被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也就是环境在生态和人体健康阈限值以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总量。

读下面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4~6题。

4.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Ⅲ、Ⅱ5.下述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 )A.春秋时代的封山育林B.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灌溉C.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排污D.原始社会时期的驯养牲畜6.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四条思路中你最赞成的是(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听其发展,顺乎自然解析:4.A 5.C 6.C 第4题,根据题干“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可以判断理想的人与环境关系应是人口数量小于环境容量,Ⅰ图所示是最好的;Ⅱ图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从而可能破坏了环境;Ⅲ图表示因人口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从而使环境容量下降。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后检测能力提升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后检测能力提升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选择题错误!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解析:选D。

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选C。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下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

读图完成3~4题。

3.阶段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森林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错误!阶段Ⅱ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天命决定一切B.自然主宰人类C.人定胜天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解析:第3题,阶段Ⅰ处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破坏原有的森林进行原始的耕作,造成对原始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水土流失。

第4题,阶段Ⅱ,人们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掠夺性地开发资源,认为“人定胜天”。

答案:3.A 4.C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5.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6.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___阶段()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 5 题,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①~④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高中地理: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及答案单元测试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及答案单元测试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下列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地关系搭配错误的是A.第一阶段---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B.第三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C.第一阶段---人类萌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的是A.高山草甸B.极地苔原C.因过渡放牧造成的荒漠流沙D.大漠盐湖4、下列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A.征服自然 B .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5、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7、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氧化氮 D.氟氯烃8、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9、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D.发展煤炭生产10.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1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C.生产工艺水平低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12.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13.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森林面积减小,生物物种灭绝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D、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14.下列最适宜作为环保辩论会辩题的是A.环境保护需不需要B.农业发展中,生态破坏能否避免C.环境污染是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保护环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5.据上题选出的辩题,反方可选下列哪些论据进行辩护①农业生产对耕地的需求必然要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②生态农业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③干旱地区发展耕作业易引起土壤盐碱化④畜牧业发展使草场退化严重⑤南方地区发展立体种养型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16.下列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以后新发生的有:①臭氧层破坏②CO2的温室效应③水土流失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17.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是A.印度洋海啸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原退化18.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19.下列现象的发生属于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A.泥石流和洪涝灾害B.某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漏斗区,进而引起地面塌陷C.某些地方病的蔓延D.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和湖泊20.可有效减缓物种灭绝速度的人为原因有:①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②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③禁止猎捕珍稀野生生物④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二、综合题下图为“世界荒漠带分布图”,据图回答:1.世界上的荒漠带包括和两种类型。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测评1(含解析)中图版选修6-中图版高一选修6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测评1(含解析)中图版选修6-中图版高一选修6地理试题

第一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环境是指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大漠盐湖B.极地苔原C.畜群牧场D.高山草甸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环境是指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人工环境C.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属于人工环境D.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活动直接创建的环境解析: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此外,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也属于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天然环境并非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1.C 2.C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C.环境效益突现,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发展经济的地位之上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任其发展,顺其自然答案:A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5.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①时期,人类大肆开发环境,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第5题,图②时期,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制约,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图③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

答案:4.C 5.B6.公众的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消费理念的是(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几个人拼车、骑自行车甚至步行B.使用纯棉的手帕代替纸巾C.拒绝使用一次性的物品D.乘私家车观看大型文艺会演解析:乘坐私家车观看大型文艺会演会加大城市的交通拥挤,同时会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所以应当尽可能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六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六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大漠盐湖 B.极地苔原C.畜群牧场D.高山草甸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3.生态系统的基础与和核心的是()A.土壤B.植被C.水文D.大气4.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

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的矛盾?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7.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8.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13.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A.臭氧层破坏问题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C.海洋污染问题D.水土流失问题14.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15.“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16.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D.到2008年,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17.沙尘暴的袭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要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我国应()①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适度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③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④加强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6(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阶段验收评估(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电视连续剧《小兴安岭深处》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伊春林区60年来历经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保护发展三个阶段以及不同时期广大林区工人的事业观、人生观和发展观。

据此完成1~2题。

1.从开发建设到保护发展,小兴安岭地区林业工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B.改造自然→征服自然C.改造自然→善待自然ﻩD.依赖自然→善待自然2.国家对小兴安岭林区进行保护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保护林区的森林资源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C.我国森林资源丰富D.经济发展不需要森林支撑解析:1.C 2。

A 第1题,开发建设小兴安岭是改造自然,保护发展是善待自然。

第2题,保护小兴安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读人地关系演变某阶段图,完成3~4题。

3.在图示阶段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基本协调ﻩB.不协调C.人与自然和谐ﻩD.恶化4.产生于图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A.①②B.③④C.①③ﻩ D.②④解析:3.D4。

B 第3题,图中工厂林立,浓烟滚滚,为工业文明时期,此时人地关系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6-精选学习文档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6-精选学习文档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完成1~3题。

1.亚马孙平原地区的森林被大片采伐属于图中哪一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B.②C.③D.④答案 C2.“八大公害”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B.②C.③D.④答案 D3.为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渔业捕捞,加密网眼B.三江平原加快开垦,增产粮食C.黄土高原生态退耕,农林牧综合发展D.消灭草原食肉动物,保护畜牧业发展答案 C4.下列事物中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空气清新的山村B.繁华的都市C.干旱的内陆荒漠D.环境洁净优美的公园答案 C5.下列现象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滥伐森林、滥垦草原B.焚烧垃圾C.捕猎珍稀动物D.大量采挖奇花异草答案 B读我国某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6~8题。

6.图示地区村落最有可能分布的省区及形成该村落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四川—河流 B.广东—地形C.云南—地形 D.广西—气候答案 C7.在图中地区破坏丘陵山地植被,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次生盐碱化B.赤潮C.沙漠化D.石漠化答案 D8.根据图示信息,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应为( )A.电子产业 B.旅游产业C.化工产业 D.轻纺产业答案 B9.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是( )A.过量捕捞,鱼类减少B.垃圾包围城市C.食品添加剂危害人体D.四五月份鸟群集聚鸟岛答案 D10.下列地理现象,影响范围最大的是( )A.湘江上游的水土流失B.宁夏平原盐碱化C.秘鲁沿海水温异常D.淮河流域水污染答案 C11.关于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有( )A.城市环境污染的重点仅指大气污染B.全国少数城市噪声超标C.全国许多河流、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D.广大农村水质良好答案 C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简图。

据图回答12~14题。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P4“探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讨本“探讨”旨在引导咱们探讨不同窗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明白得,咱们依照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做自然的奴隶,以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托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专门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捐躯环境为代价,积存庞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和谐,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咱们人类对环境施加阻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阻碍反作用于人类。

当二者显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峻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进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进展问题,正确熟悉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进展相和谐的道路。

教材P6“阅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进展的演变进程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时期:第Ⅰ时期,人口缓慢增加,经济在缓慢进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可是人口增加、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和谐进展。

第Ⅱ时期,人口、经济迅速增加,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进展之间失调。

第Ⅲ时期,人口增加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加,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和谐进展。

第Ⅳ时期,人口增加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和谐进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和谐→失调→和谐的转变进程,说明咱们应当走可持续进展道路,经济进展既要知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试探”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若是以为树木不具法律地位而受到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就会受到破坏,进而阻碍人类的生存。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6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6

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A.环境B.生态破坏C.规模的全球性D.新的环境观E.内容[触摸高考]主题一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1.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解析:第(1)题,据图判断该流域冰川面积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东南方向面积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

第(2)题,冰川面积减小会使冰蚀作用减弱;补给水源减少使绿洲面积减小,干旱程度加剧;流域面积是河流、湖泊的集水区域面积,不会随冰川面积的减小而扩大。

答案:(1)A (2)C主题升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问题的分析方法1.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含义:气候变暖不等同于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包括不同时期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而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2.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

研究发现,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当然,人类出现之后的气候变化也不是完全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3.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趋势,会对海平面、工农业、水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带来影响。

但全球气候变暖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

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

4.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主要采取控制污染源、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利用技术手段和政策手段等措施。

主题二环境问题的类型2.(2013·安徽卷)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二节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要紧缘故———————情景导入先试探——————试探探讨:此漫画的主题可归纳什么缘故?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

致使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

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庞大损失,直接阻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稳。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因自然转变或人类活动而引发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转变,和由此给人类生存和进展带来的不良阻碍。

2.环境问题的分类类别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含义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指次生环境问题表现自然灾害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举例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海啸等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污染等3.(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重点难点把握好——————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缘故。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彼此作用、彼此制约、彼此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必然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阻碍。

这种阻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取得爱惜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6(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5分,共50分)1。

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沿海滩涂、名胜古迹B。

极地、高山及荒漠C.风景游览区、水产养殖场D.天然草场、畜群牧场解析: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多分布在地理条件较为恶劣、人迹罕至的地区.答案:B2.人类对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A。

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B。

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C。

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解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正确的环境观应该是立足目前的实际,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C2014年太原市提出“改造一个旧城,建设一个新城,挖掘一个古城”的“三城联动”规划.太原市通过“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古城挖掘”的城市规划,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据此完成第3~5题。

3.“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

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环境的客观性D。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4.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要增加绿地面积,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太原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 )A。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6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6

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是( )A.依赖B.讨厌C.征服D.友好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主要处于②时期时,下列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B.人地关系不协调C.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D.人类逐水草而居【解析】第1题,在①②③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分别是征服、依赖、友好。

第2题,在②时期,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发展水平低,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居,人地关系协调。

【答案】 1.C 2.D3.如下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解析】第一幅地球发烧了,说明全球变暖;第二幅小鸟无处安家是因为森林被破坏;第三幅则说明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多,导致鱼类不能正常生存。

环境问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答案】 D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4~5题。

4.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A.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5.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解析】第4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第5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答案】 4.C 5.D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3题。

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C.台风、寒潮D.土地荒漠化、酸雨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A.土壤污染B.水土流失C.地震D.生物物种锐减3.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A.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B.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C.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D.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答案 1.A 2.A 3.B解析箭头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

箭头b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如果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因此,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如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答案 D解析第一幅地球发烧了,说明了全球变暖;第二幅小鸟无处安家是因为森林被破坏;第三幅则说明紫外线强烈使鱼类不能正常生存。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5~7题。

5.甲和丙代表的地理现象分别是( )A.寒潮酸雨B.酸雨水土流失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寒潮6.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森林覆盖率高B.地形C.降水丰沛D.纬度位置7.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改进种植制度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C.退耕还牧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答案 5.C 6.C 7.B解析第5题,甲自然灾害在山西最严重,四川次之,说明甲为水土流失;丙自然灾害在新疆最严重,说明丙为土地荒漠化现象。

第6题,土地荒漠化现象在广东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人类活动虽然会造成土地退化,但目前危害程度不高。

第7题,丁类环境问题为酸雨。

广东省酸雨的产生是由于燃烧矿物能源所致,所以要治理该类环境问题,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如可以利用清洁的能源(天然气)或其他新能源。

故选B。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此回答8~10题。

8.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150~500 m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D.海平面将上升10~95 cm9.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①全球陆地面积缩小②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③中纬度耕作区将会退化成草原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加强,比原来降水更少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0.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C.生产工艺水平低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答案8.C 9.C 10.D解析第8题,全球气温升高,山地雪线会普遍上移;两极冰川会融化加快,加之海水升温会膨胀,导致整个海平面会上升;由于温度的升高,亚寒带针叶林会向极地推移;尽管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会增加,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并不是全球都普遍干旱。

第9题,全球变暖的同时,海水会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冰川会因温度升高而融化,使海平面上升,以致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所以①正确。

随着冰川的融化,冰川面积会缩小,使山地冰川的下限——雪线随之上升,可见②错误。

随着气候变暖,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加剧,湿润程度减弱,干旱程度加强,将不适合耕作,被草原代替;而高纬度地区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加,所以③正确,④错误。

第10题,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各项对比就可解决。

明显可以看出,A、B、C三项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而D项自然环境的有限承载力,即自然资源储量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

根据材料,完成11~12题。

11.下列环境问题,可能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A.全球海平面上升B.南极企鹅患白内障C.水土流失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1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A.使用低硫燃料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作为制冷剂D.安装烟道脱氮技术答案11.D 12.C解析第11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南极企鹅患白内障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

第12题,C项措施利于臭氧层的保护。

A、B、D三项均利于防治酸雨。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km2)。

读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1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答案13.A 14.C解析第13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

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

第14题,“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A、B项错误。

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C项正确。

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D项错误。

15.天山雪莲既是名贵的药材,也是一种珍贵的植物物种,但近年来天山雪莲已经很难见到。

造成天山雪莲濒临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物种退化B.全球变暖导致其生存环境恶化C.人类过度采摘,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D.人类对其合理利用答案 C解析物种的自然退化要经过十分漫长的时间,天山雪莲不可能在短期内因物种退化濒临灭绝;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不会导致其灭绝。

物种濒临灭绝是人类活动不合理,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所致。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据此完成16~18题。

16.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而成为半岛。

其主要原因是(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17.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答案16.C 17.B 18.D解析第16题,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利用湖水进行灌溉,因为青海湖是咸水湖;气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升高,使湖水水位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入湖泥沙增多,不会造成水位下降。

C项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即入湖河流水被大量截留用于灌溉。

第17题,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应采取②③④措施,开采资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

第18题,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要想恢复非常困难,通过缩减农田面积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和生活污水含有对作物有害的物质,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另外如重金属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使人体慢性中毒。

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A.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科技的进步C.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D.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20.“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能直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酸雨C.全球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19.C 20.C解析第19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并不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才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

第20题,低碳经济的推行,可以直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二、综合题(共50分)21.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

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

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关系和谐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答案(1)D (2)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3)较小基本和谐严重(加剧) 恶化解析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