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谱学贡献)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其主要代表作品介绍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其主要代表作品介绍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其作品介绍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唐朝韩愈--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苏洵--《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
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luán)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唐宋八大家的资料
唐宋八大家的资料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群体,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这些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对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而闻名。
1.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以载道,反对僵化的骈文。
他的散文清新豪放,内容广泛,包括议论、记叙、书信等多种体裁。
2.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淡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柳宗元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均有建树,特别是其山水记游文,为后世山水文学奠定了基础。
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散文、诗歌、词和史学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尤其以散文和词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以文辞典雅、清新流畅著称。
4.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豪放不羁、情感丰富著称。
5.苏洵(1009-1066):苏轼的父亲,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
6.苏辙(1039-1112):苏轼的弟弟,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沉内敛、思想深刻著称。
7.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他是宋代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王安石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儒家经典的讲解,也有诗歌和散文。
8.曾巩(1019-1083):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以简约淡泊、理性克制著称,被视为宋代散文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文学理念和作品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篇章。
苏洵简介
苏洵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唐宋八大家苏洵名篇六国论
六国论 分析(三)
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 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 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 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 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 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 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 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
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
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六国论
●
译文(三):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 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六国论
●
原文(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洵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苏洵生平简介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于公元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喜读书,常外出游荡,直到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仗着聪明,认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的,但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时却落败了,自此才开始发愤读书,彼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后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期间一直发愤读书。
公元1042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已有所成,开始教授儿子读书。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
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
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之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不仅是“三苏”,这三位还都是“唐宋八大家”,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可见苏洵、苏轼、苏辙的有多么的厉害。
都是姓“苏”那么这三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呢?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三苏”就是一家子。
“三苏”这个称呼是在宋朝开始的,有个名叫王辟之的人,写了一部《渑水燕谈录》。
在这本书中的卷四里有个“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这就开始有了“三苏”。
“三苏”中的苏洵的文章写的很有气势,他的代表作《六国论》。
苏轼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些。
苏轼还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散文也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北宋文学一个巅峰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介绍及作品赏析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介绍及作品赏析苏洵书法提起苏洵,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有名的散文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洵也是很厉害的书法家,现在网上有许多苏洵散文的手写图片,通过字体我们可以看出,苏洵是个豪情万丈,对朋友仗义,对家人体贴的才子。
苏洵书法图苏洵书法图现在流传下来的苏洵书法所剩无几,有很多收藏家想要收藏苏洵的书法,但是,流传到现在的书法也就那么几张,所以,很多收藏家感到遗憾。
苏洵的书法,苍劲有力,而且,笔锋之间还带有一种洒脱,不受拘束,向往自由的感觉,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
从小苏洵就比较贪玩,对于读书写字也不能说是一窍不通,反正就是不喜欢学习,以为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就足够用了。
但是,跟他一起长大的朋友们,个个都是创作高手,只有苏洵,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
尽管这样,苏洵并没有感觉自己比同龄人差,直到有一天,他看过先人的功德之后,便开始了努力学习。
在此之前,苏洵从不为家里的事情烦恼,家里有父亲照料,孩子有妻子照顾,所以,苏洵一出门有时候就是半年。
他不喜欢拘束感,否则,他怎么可能会拒绝仁宗邀请他参加的考试呢?苏洵书法也是在二十七八岁之后,才开始有长进的。
作为孩子的榜样,他当然要事事做到最好,否则,怎么去叫自己的孩子努力。
在他改变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好示范之后,他的儿子也变得努力读书,最后,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苏家人。
苏洵作品苏洵,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苏轼父亲,他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人称为是“三苏”。
对于苏洵作品,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比如说《六国论》,这都是我们在学校的精读文章,苏洵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可见,苏洵对我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苏洵作品图苏洵作品图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
比如学生课本当中的《六国论》,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出苏洵的豪放,大气,不拘小节。
能写出如此著作的人,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确实,苏洵在年少的时候,游玩在各个有趣的地方,见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所以,才具有如此宽广的胸襟。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史籍记载)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史籍记载)《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苏洵传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苏洵生平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苏洵简介。
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
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
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但是并不喜好读书,一直是留恋于玩乐之中,后来苏洵的妻子和母亲先后去世,苏洵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短暂,认为要抓紧时间学习。
苏洵在平常的散漫学习中也写过一些文章,在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打算开始认真读书。
他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旧稿,读过以后,觉得自己写的太差劲了,就将这些稿件全都烧了。
烧了稿件以后,他投入到了学习中。
虽然在二十七岁以前他学习不认真,但是他一学习起来是非常认真的,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他的认真程度。
他的妻子见到他因为读书而没有吃早餐,就将一些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书桌上,放下后就走了。
而苏洵却将砚台里的墨汁当成了白糖,用粽子在墨汁里蘸起来,直到他的妻子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苏洵的嘴上满是墨汁。
从这个故事重可以发现,苏洵读书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
苏洵后来果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苏洵简介告诉人们,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就会有一番作为,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苏洵作品苏洵,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苏轼父亲,他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人称为是“三苏”。
对于苏洵作品,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比如说《六国论》,这都是我们在学校的精读文章,苏洵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可见,苏洵对我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苏洵的代表作: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简介:苏轼是我国宋代的着名诗人;号“东坡居士”;因此很多人都习惯把苏轼称为“苏东坡”..苏轼1037年1月8日出生在眉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更多有关苏轼简介苏轼的代表作品:诗词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有:赠刘景文等唐宋八大家之苏辙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苏洵兄苏轼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苏辙的代表作品有: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王安石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巩是北宋政治家、散文家;“曾巩代表作: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苏洵简介——精选推荐
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洵代表作品:《六国论》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
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倒了马死了,而祸患也不殃及到辙。
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的。
辙啊!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
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
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
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1-2)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1-2)唐宋八大家之苏洵1 二十七始发愤内容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宋代苏洵和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以及明朝“公安派”的“三袁”兄弟。
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
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
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的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为经典。
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望族,有两个成功的哥哥。
年轻的时候苏洵不爱读书,“不务正业”,在当时饱受非议。
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另一个望族程家的女儿,已经成家却未立业,直到多年后才“二十七、始发愤”。
在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之后,他相继生下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
与日后儿子们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始终未能科举成功。
在他放下功名潜心读书后,学问突飞猛进。
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均创作于闭门读书的这十多年间。
而苏洵的读书之路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幽居眉山其间,苏洵与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共同思考。
在教育儿子的同时,自己的学问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科场得意、仕途坦荡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所谓“学而优则仕”是每个读书人内心的期望。
苏洵也一样,尽管未能科举成名,但他饱读圣贤之书,胸怀天下,是真正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对治国平天下也有期待,那么他将从哪里求取功名,他的仕途之路又是如何开启的呢?苏洵的名气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原因,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他是苏辙和苏轼的爸爸。
他这个爸爸,培养了两个非常杰出的儿子,父名因子贵而显。
第二个原因是他上了《三字经》了。
我们知道在《三字经》里边有这么一段话:“苏老泉,二十七。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苏洵个人简介姓名: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性别:男生卒年:1009—1066所属朝代:宋代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所属流派:三苏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权书衡论生平介绍苏洵,北宋散文家。
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的名言名句集锦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2、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3、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6、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7、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明于大而暗于小。
10、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11、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12、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
1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4、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1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8、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苏洵【古代诗人简介】
苏洵【古代诗人简介】苏洵个人简介姓名: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性别:男生卒年:1009—1066所属朝代:宋代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所属流派:三苏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权书衡论生平介绍苏洵,北宋散文家。
汉族,与其子、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宋朝历史】苏洵
【宋朝历史】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省眉山人。
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嘉佑集>二十卷,<易传>三卷,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的政论文古朴简劲,博辩宏伟,纵厉雄奇,言辞锋利,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
苏洵词集
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他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
小词一首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