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教案_10
古诗《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
3、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图片中的这座造型奇特的楼是_____?师:对,就是黄鹤楼。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把它的形象定格在自己的心中。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同学们一定对黄鹤楼充满神往,老师为了让你们更多地了解黄鹤楼,准备了关于黄鹤楼的视频,并且请来一位金牌导游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这位导游就是我们班的徐成全同学,同学们掌声欢迎!师:精彩的视频和讲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我们感觉到黄鹤楼的美轮美奂!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黄鹤楼的赞叹吗?句子中必须用一个形容词哦!生:······师:我认为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形容词来形容黄鹤楼都不为过,因为它确实很美,“天下绝景”就是它的标签,黄鹤楼如此之美,而崔颢的一首律诗《黄鹤楼》更是让它锦上添花,名扬天下。
这到底是一首什么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古诗,请同学们一起试读这首诗。
(第一次读诗)师:还不错,读的很整齐。
就是这首诗,让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自感无法超越,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感叹。
就是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师: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本诗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二、吟读诗句,感知诗韵。
出示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一)吟读诗句,感知诗韵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一)读准字音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
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
生:“白云千载”的“载”“读“zǎi”而不读“zài”应该注意“芳草萋萋”的“萋”的读音“qī”,“萋”“容易写错。
“鹦鹉洲”的“洲”容易写错为“州”。
师:同学们很用心。
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一定要读准字音。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唐诗五首》《野望》◆教材分析《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讲授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假想,感受墨客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言语的美;积聚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会诗中乐趣,培养学生观赏本领,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课前准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和解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中对仗、夸张、用典等手法,如“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夸张手法,以及“黄鹤楼”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因登高望远而产生的怀古之情和离愁别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兴趣相当浓厚。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古建筑的思考,这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挖掘诗歌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黄鹤楼》公开课教案_1
《黄鹤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1、展示交流。
2、朗读感知(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1、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
(二)一读:感知1、学生进行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教师适当点拨)(三)二读:探究:1、赏优点(提示:运用“我喜欢---------,因为----------------”句式)2、挑毛病3、问: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
一、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
二、教学难点
欣赏古代的建筑艺术。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 学生简介作者及黄鹤楼。
2. 集体朗读全文。
正音:隅祎憩倚闼邑
【目标展示】
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欣赏古代的建筑艺术。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新知研习】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学课文。
(教者打出投影,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要字词的意思。
)
师生共同讨论,注意重要字词的释义。
(完成教学目标一)
州城西南隅:角尝驾黄鹤返憩此:曾经、休息
遂以名楼:命名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耸立
上倚河汉:靠四闼霞敞:门、高敞
坐窥井邑:城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最好、最美
2.了解特殊句式。
遂以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有黄鹤楼者。
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3.讨论课文层次,赏析古代建筑艺术。
黄鹤楼:a.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b.黄鹤楼的命名由来。
c.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d.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二)集体朗读、背诵诗和课文。
【预习指导】
预习《于园》,完成探究•练习二、三。
四、板书设计
黄鹤楼
a.地理位置
b.命名由来
c.特点感受
d.地位价值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黄鹤楼>>阜南第一初级中学田银灵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句中“萋萋、悠悠、历历”等字词,读准节奏,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中物是人非、世事变幻无常的慨叹;3、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愁。
教学重难点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在上课的伊始,老师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诗仙”李白的小故事。
有一天,李白来到武昌的黄鹤楼。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奔去。
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李白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准备于墙上题诗一首。
正想写,不料被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
这一看,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的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扔下笔,李白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转身郁郁而走……这个故事里除了李白之外,还提到一位让“诗仙”李白都“道不得”的主人公是谁啊?(生齐答——崔颢)黄鹤楼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流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
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更是让它闻名遐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崔颢和他的《黄鹤楼》。
(二)崔颢和黄鹤楼1.崔颢其人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今开封)人,唐代诗人,公元723年中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旧唐书·文苑传》将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严羽在《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诗三百首》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2.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它俯瞰长江,奇姿雕栋,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教案_8
《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作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重点词语及诗歌大意,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诗歌内容、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时光流逝世事茫茫的感慨,感悟诗人的乡愁。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难点:对诗歌内容、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来到了武昌的黄鹤楼。
他登上了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处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李白不由诗兴大发想题诗一首,而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吟诵之后,仰天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说完便郁郁地离去了……谁让诗仙佩服不已了?(生:崔颢)黄鹤楼是怎样的一座楼?(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及资料)。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鹄(hú)矶(jī)上。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宏伟,耸天峭地。
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
(板书;黄鹤楼)希望我们有机会一睹黄鹤楼的风采。
让李白自愧不如的崔颢是什么人?(出示崔颢资料)崔颢,汴(biàn)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一生仕途坎坷,终不得志。
(板书:崔颢)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历史上对崔颢的记载并不多,但他的这首七律诗《黄鹤楼》流传于千古,让我们伴随着古筝曲《渔舟唱晚》去追寻这位古人的脚步吧!1、师范读,提示学生听清节奏、韵律、声调的抑扬、语速的急缓。
第13课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崔颢《黄鹤楼》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黄鹤楼》是一首吊古伤怀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苦闷、伤感和吊古怀乡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多媒体法、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李白一生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搁笔而去。
这个传说只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
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过,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
(找同学读一读)虽然是模仿,但也证明了李白对崔颢的诗是推崇的,欣赏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板书题目作者)(二)文体知识问题1:从文体来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关于律诗我们了解哪些?明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及其创作的《黄鹤楼》。
2.诗歌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感受其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具体包括:
a.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表达诗人对古人离去的感慨。
b.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描绘黄鹤楼空寂的景象。
c.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哀叹。
d.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展现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4.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黄鹤楼》中领悟人生的无常、历史的沧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感受诗歌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在挖掘诗歌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诗中的黄鹤楼为何空余?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与朋友的分别、亲人的远行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1.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的具体画面,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孤独的浓郁乡愁,欣赏描写愁绪的表达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预设: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滕王阁(江西南昌)。
师:而关于黄鹤楼有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正是这一段传说,引起了无数文人对黄鹤楼的向往,就连伟大的诗人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的《黄鹤楼》到底怎样精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讲解诗歌体裁:律诗相关知识提示。
(七言律诗,押韵ou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找一生范读后:通过刚才同学的读,我们再来明确相关字音)字音:乘、载、萋、鹦鹉节奏:二二三节奏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圈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三、研读共品,感悟赏析1.同学们对整首诗的诗意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与把握,思考:中国古人往往向往得道登仙,如果诗人此来黄鹤楼,能一睹仙人之风采,甚至聆听仙人的教诲,那该多幸运。
那诗人有这种幸运吗?预设:没有,因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思考:“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相同吗?预设:第一个“空"是“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广阔。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自主学习
古代诗歌自主学习方法
1、了解(标题、作者、背景)
2、读背(字音、节奏、情感)
3、理解(字词意义、诗歌内容)
4、品析(炼字、修辞、意境、表现手法等)
5、感悟(情感、哲理、主旨等)
6、写作(写诗歌鉴赏短文)
二、合作探究
1、了解(标题、作者、背景)
黄鹤楼:位于某某某某,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历代屡毁屡建。历代名士X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X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黄鹤楼
课题
黄鹤楼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熟读诗歌,感悟作者情感。
2、品析诗歌,了解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重点
熟读诗歌,感悟作者情感。
难点
品析诗歌,了解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X颢题诗在上头。”
X颢,汴州(某某)人氏, )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盛唐诗人,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2、朗读(字音、节奏、情感)
3、理解(字词意义、诗歌内容)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复返,千百年来只剩白云在此飘荡。远眺晴空下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见,鹦鹉洲上长满茂密的春草,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优质课
《黄鹤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2.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2.难点:了解诗歌格律美,多角度赏析诗歌,积蓄文化沉淀,逐步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法点拨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以图配诗导入同学们,看多媒体上的图片,配哪一首诗恰当?(学生:杜甫《绝句》)学生齐读,这首诗写得好吗?(学生:)这首诗今天我们看来很好,但是在唐代却一般,为什么?我们知道杜甫写这首绝句一般,但是他写律诗写得很好,把格律诗推到一个顶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学哪一首?(学生:《黄鹤楼》)。
(二)学习《黄鹤楼》的理由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这样描述: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诗人李白,一日,登上黄鹤楼,突然涌出赋诗一首的欲望,但看到崔颢这首题诗后,即刻诗兴全无。
李诗仙虽然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气,但,对好诗还是很欣赏的。
他叹了口气,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
”(《沧浪诗话》[宋] 严羽)(三)唐诗欣赏之——格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2、展开想象,品味诗歌的画面美。
3、结合材料,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愁绪。
4、领会“空”字的丰富含义。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画面美。
2、理解诗人的愁绪。
教学难点:领会“空”字的丰富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建议:1、在诵读时,展开想象,进入诗歌情境。
2、在研读时,结合全诗,联系材料,体会诗人笔下的景所包含的情。
3、教学方法以个人感悟和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讲讲搁笔亭的故事。
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被壮观的景色所陶醉,诗兴大发,正欲题诗,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遂搁笔,并说出这首打油诗“一拳打倒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能够让“诗仙”李白都赞叹不已,足见这首诗的绝妙,难怪严羽的《沧浪诗话》推崇《黄鹤楼》为“唐人七律第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二、读诗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载”是第三声。
2、点拨“平声吟长仄声短”的方法,平声要放缓,延长,读得慢一些,教师示范“空—悠—悠—”。
3、学生朗读,揣摩停顿和语气。
三、读懂《黄鹤楼》之景1、这首诗被誉为“七律第一”,写景状物,入木三分,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在“鹤、云、日、江、树、草”中选择一两个词语,说说“站在黄鹤楼,我看到”。
(1)仙人驾着黄鹤,腾空而起,飞升而去。
只剩一座孤零零的楼耸立云霄。
(2)黄鹤一去不返,千百年来白云空荡荡地飘。
(3)阳光照耀下,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覆盖着汉阳江边的鹦鹉洲。
(4)夕阳西下,朦胧的江面,诗人凭楼远眺。
2、同学们的想象力丰富,所描绘的画面也很丰富,面对此景,大家一定感触颇多,说说“看到这些,我感到”苍凉落寞,勃勃生机,凄凉寂寥,愁苦哀伤。
小结:同学们看到鹤去楼空,看到白云飘荡,看到烟波浩渺,看到草树葱郁,看到夕阳西下,体会到凄凉孤寂,体会到生机盎然,体会到愁苦哀伤。
诗的画面是丰富,感受是复杂,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再读一读诗歌。
四、读懂《黄鹤楼》之意1、之前有同学提到诗中有两次写到“空”,事实上七律用字是非常忌讳重复的,诗人可能有什么用意,说说你觉得这两个“空”有什么含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预设:地方空空,只留黄鹤楼;千百年,云空荡荡地飘。
追问:鹤去楼空,黄鹤仅仅是鹤吗?补充材料:黄鹤楼的传说;成语驾鹤西游、闲云野鹤、鹤发童颜。
明确:黄鹤不仅仅是鹤,鹤跟寿命相关,是长寿的象征,同样也是自由的象征。
因为鹤是仙人的坐骑,可以随意驰骋,不受拘束。
(板书:自由)鹤去楼空,自由也消失了。
小组讨论,谈谈对“空”有什么新发现?小结:人没有鹤那么自由,会受到很多限制。
人有时间(寿命)的限制,有空间的限制,相比鹤,相比楼,相比云,人是没有自由的。
《世说新语》中说“鸡猪鱼蒜,逢着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苦于人生短暂,人的渺小,心里空落落的。
这种空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是消逝不见,也是孤寂惆怅。
(板书:消逝不见孤寂惆怅)2、“空”的含义很丰富,“愁”其实也是一种“空”,诗人为人生苦短,物是人非而惆怅,还在为什么而愁?预设:为家乡而愁。
追问:到不了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家乡。
结合材料,小组交流讨论,仅仅是为家乡而愁吗?①作者简介。
②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
——余秋雨《山居笔记》明确:乡关既指家乡,又指去往之地,也就是前途、归宿,诗人为功业未就,前途渺茫,归宿不明而愁苦。
(板书:归宿茫然愁苦)小结:诗人年少中举,才华横溢,本是意气风发,可惜宦海浮沉,终不得意,看到烟波浩渺的江面就像是前路不明的将来,不禁愁肠百结。
3、同学们感受到了茫然与愁苦,在朗读的时候,也要把握这种情绪,让我们再读一读。
4、“空”有复杂的含义,你还能想到哪些诗中的“空”?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杨慎《临江仙》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夜静春山空”夜晚空旷寂静的山,是闲适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在时间的浮沉中,成败得失都随时间消逝,一切都没有了,是消逝的愁;“槛外长江空自流”是滕王已经消逝,只留下长江水徒自奔流,有一种历史的空寂感。
小结:“空”是一种普遍复杂的情绪,有很丰富的含义,不仅仅是今天课上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等待大家去探索,希望可以发现更多“空”的奥秘。
四、作业布置小组合作对《黄鹤楼》进行朗读设计,并进行展示,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原因。
五、教后反思《黄鹤楼》是登楼怀古思乡诗的典范,诗中广阔苍茫的意境,情感丰富的景致,以及不落俗套的韵律都使这首诗盛名在外,但是对教学来说,这首诗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学都是很难把握的。
在组内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几经易稿,最终确定下来,以理解“空”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由这一个点展开到整首诗,再拓展到其他诗歌中的“空”,由点及面,而不求面面俱到。
而在反复打磨的过程中,我有几点思考:1、认真钻研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黄鹤楼》的怀古不似《咸阳城西楼晚眺》《登金陵凤凰台》,在感概前朝的同时惊醒当代,它没有古今朝代的更迭,反而是哲学上更为博大的思考,思考的是人与宇宙万物、人与时间、人与自己的关系。
它的思乡也同样不是典型的“乡愁”,“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是前两联中迷茫孤独感受的一个递进,是更为深刻的、明确的感受。
所以,如果将文本的解读“机械化”,登楼就是写楼,怀古就是缅怀过去,思乡就是乡愁,那么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就会被掩盖。
诗歌也好,其他文章也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认真钻研,深入思考。
2、对学情要心知肚明。
学生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在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
学生读诗的时候,也会想当然这就是思乡,学生现在拿到一首诗,对诗歌本来的美不太关注,没有深入的思考,好像只要知道主题是什么就可以了,他们感兴趣的是作者的经历。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的导入用“李白搁笔”激发学生兴趣,以第一个主问题“站在黄鹤楼,你看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发现写景的独特与奥妙,培养想象力和鉴赏美的能力,再通过写和读,将自己的想象以文字和朗读呈现出来,是一个完整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让学生自己提问也是了解学情的重要方式,学生读了《黄鹤楼》,有很多都对重复用字有疑问,比如“三个黄鹤的含义”“两个空的含义”“为什么写到两次去”,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有了思考,产生了疑问,而这些问题就是老师备课时的起点。
所以设计了第二个主问题“空有什么含义”,把学生的疑问都串联起来。
学生的起点在这里,那就要给他们“拐杖”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感悟,所以我设计了课堂学习单,那学生自己利用“拐杖”想得更深,走得更远。
3、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要给他们展示个性的空间。
对诗歌的感悟不是死的,不是一个圈里的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方向上不同分支,所以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首诗中的“空”有不同意味,其他的“空”同样也含义丰富,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的“空”,把过去学过的和新学的有机统一起来。
每个人的感受和领悟是不同的,老师也应该允许这种不同,所以最后以“进行朗读设计”,给学生以朗读设计和朗读展示呈现自己感受的舞台。
当然,最后在录课的过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总结和过渡还不够自然,学生的思考还是有些局限,课堂的活力与预期的还有差距,设计的主问题可以再开放一些,拓宽学生思维,而老师应该在课堂上“退居幕后”,适时点拨,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交给学生。
板书:自由归空宿孤寂惆怅消逝不见《黄鹤楼》课堂学习单班级姓名(一)读懂《黄鹤楼》之景站在黄鹤楼,我看到了(二)读懂《黄鹤楼》之意1、作者介绍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宦海浮沉,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2、《列仙全传》橘皮画鹤费祎升仙后,常在武昌江边游乐,当时黄鹄矶头曾开有一家辛氏酒楼,费祎到此总要喝上几杯,却从不付钱,辛氏不但不责怪,反而将小杯换成大杯,让费祎喝个痛快,如此几年,费祎终于对辛氏说:“欠你的酒钱实在不少了,现在偿还。
”说着便用手中的橘皮在酒楼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鹤。
并告诉辛氏:“若有客人至此,鼓掌高歌,黄鹤便会起舞。
”一时酒客云集,争相歌咏,黄鹤亦翩翩起舞。
辛氏酒店由此生意兴隆。
如此十年,辛氏富甲一方。
忽一日费祎到酒楼,对辛氏说:“以黄鹤偿还酒钱,够了吗?”辛氏连忙拜谢,为费祎摆酒接风。
费祎也不言语,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吹奏起来,瞬间,只见天空飘来一片白云,黄鹤亦飞临其身边,费祎跨上黄鹤随着白云一起飞去。
为了纪念黄鹤与费祎,辛氏便用所得之金将酒店改建成为黄鹤楼。
3、同类诗滕王阁诗唐·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积累拓展跟鹤相关的成语:(四)朗读设计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