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学习与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的性质与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是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旨在考查考生是否具备攻读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
高等教育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与分值
高等教育学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等教育的概念、性质、功能与特点;
2.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3.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4. 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
5. 高等教育的教学与课程建设;
6. 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7.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
8.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交流合作;
9.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关系。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高等教育学考试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具体分值分配根据每年考试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简答题每题10分,论述题每题20分,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
五、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具备独立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能力。
六、参考教材
高等教育学考试的参考教材包括《高等教育学》(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和要求可能会有所变化,建议考生及时关注官方通知和公告。
2024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024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024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内容
1、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3、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等。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制定与实施等。
5、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特点等。
6、课程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
7、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
8、教师与学生: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心理特征等。
9、教育评价与教育改革:教育评价的概念、方法,教育改革的意义、趋势等。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80分钟。
3、试卷结构: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客观题占30分,主观题占70分。
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4、考试难度:难度适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学2.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3. 适用对象:高等教育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4.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制度架构、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章:教学内容1. 高等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系比较2.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学校组织管理-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融合发展3. 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理论-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4. 专业实践- 参观高等学府,了解高等教育实际运作- 撰写高等教育论文,学术研究与交流第三章:教学方式与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高等学府,开展实地调研和访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 论文指导:指导学生独立撰写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基础理论知识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根据选定主题完成高等教育学论文第五章:教学参考书目1. 陈昌文.高等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 王晓东.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吴华山.高等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自我,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学》讲授要点及考试范围和评分意见
《高等教育学》讲授要点及考试范围和评分意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是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本书共有九章,涵盖了高校新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应掌握的基本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训方向。
第一章高等教育本质,是高等教育学的基础章节。
不认清高等教育本质,其他教育问题无法说清。
本章有4节: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与社会,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主讲教师根据本人特点可重点展开讲授教育的本质特性,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和影响,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及其作用几个内容。
应掌握的基本概念2个:高等教育(第12页),校园文化(第24页)。
(每条基本概念4分。
下同)应掌握的思考题2个:①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
(见27—28页)。
作为简答题,只答出本书中每项职能的第一自然段即可。
但教师讲授时应把下面内容作简要分析,便于学员理解。
(6分题)②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见26—30页)。
这是联系实际论述题。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成人考试推行开卷,学员可以带书进考场。
本题是一道很好的开卷题,要求学员举例说明诸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字数限定在800字左右,应是对书中内容的压缩和补充,而且关键要举例分析。
所以,开卷并不轻松。
(30分题)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理论透视,这是当前学界关注的几个两难问题和几组教师应掌握的基本理论范畴,以及高校教师关心的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共由3节组成。
主讲教师可灵活讲授本章内容,重点放在社会需求和素质教育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科学分析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教育观、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3个内容上。
应掌握的基本概念2个:通才教育(第32页)、高等教育学(第48页)。
应掌握的思考题2个:①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
(见33—36页)(20分题)*②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
中心化。
综合化。
国际化。
职业化。
终生化。
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1.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师培训《高等教育学》辅导提纲(上)
2、我国学科门类:本科11大类;研究生12大类(知识分化)
专业设置与调整:1998年教育部公布调整后的专业数为249种
特点:少、宽、柔
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
1、相应学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2、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3、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我国的 教育方针 与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 目的
高等学校 培养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与素质教育
17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概念辨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最科学最完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的 本质
高等教育 本质及属性
高等教育 价值
高等教育 内外部关系
大学走近社会中心
11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认识教育的本质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
关于考试形式与题型
历年: 考核方式:闭卷 题型及分值分布: 1、选择(40分/2*20) 2、填空(10分/1*10) 3、简答(20分/10*2) 4、论述(15分/15*1) 5、案例分析(15分/15*1)
(完整版)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世纪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它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回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等特征和趋势。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在个别研究阶段,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由一些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或实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进行,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虽出版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文献,但更多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则渗透在学者们对哲学、政治、伦理、社会、经济、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中。
该时期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大多由学者们在研究其他学科时附带讲行,较少以高等教育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其结论也多为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副产品,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这种有组织的研究是早可上溯到1880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但其主要发展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
潘懋元先生呼吁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 1979年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筹备工作会议。
它是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
1984 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大高教所为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
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 1986年7月-厦大高教所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评价目标】1.了解高等教育理论中关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和辩证关系。
2.综合运用上述有关理论,探索性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一、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中的两种不同取向,即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既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与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则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而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这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
二、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由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涉及生活理想,又是实践的指导依据,因此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价值主体,不同的价值态度及其冲突必然反映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上,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往往意见不一,各执一端或倾向某种选择,使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似乎成了教育史上一个永不可解的难题。
这种分歧实质上反映了迄今为止尚存在的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之一,一方面是为了使新入职的高等学校教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和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大学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其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高等教育内涵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高等教育内涵(一)高等教育的内涵(二)高等教育的特征知识点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强一流大学建设(三)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校和学生选择权(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五)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融合创新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讲: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近代大学的由来,及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大学理念。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人才培养职能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一)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知识点二:科学研究职能与德国大学改革运动(一)科学研究职能的早期发展(二)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三)科学研究职能的拓展知识点三:社会服务职能与威斯康星理念(一)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二)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三)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知识点四:文化创新职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早期发展(二)文化创新职能的确立与认同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所反映的大学理念。
教学难点:四大职能所反映的大学理念第三讲: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掌握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掌握其功能,重点掌握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
第1章 高等教育概述第一节 教育及其规律一 什么是教育(1)二 教育的基本规律(2)(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三)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高等教育及其职能一、高等教育的界定(3)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4)(一)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二) 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三)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四)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三、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11)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3)(一)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 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职能的延伸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一、古代高等教育(14)二、欧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15)三、近现代高等教育(16)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7)(一)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 (二)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三)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8) {是一门教育科学}三、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9)84年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出版 标志学科体系的确立第2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20)(一)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施的途径(二)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95年《教育法》法律形式规定教育方针(22)二、教育目的(22)(一) 教育的目的(二) 教育目的的性质 {主观性 客观性}第二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订要求(24)二、高等学校的层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25)(一) 分层次培养目标两个基本层次: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二) 科类、专业培养目标三、制定专业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28)(一)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二)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三个阶段:精英、大众(15%-50%)、普及;我国大众 (三)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精神。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以下是教育学考试大纲的内容:一、教育学概论(一)教育学的特点和任务(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进展阶段(三)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和学科体系(四)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二、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二)学习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人格心理学(五)测量与评价三、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概述(二)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三)教育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四)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五)教育与社会变迁四、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政策(一)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二)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三)学校管理与教育资助的政策和措施五、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和教学的关系(二)课程理论(三)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六、教育经济学(一)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和特点(二)教育投资与教育经济效益(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四)教育财政和教育经费七、教育管理学(一)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二)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三)学校组织与管理(四)教育行政与决策(五)教育区域规划与发展八、教育技术学(一)教育技术学的概念和特点(二)教育技术应用(三)多媒体教学(四)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五)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教育九、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一)学前教育学(二)小学教育学(三)中等教育学(四)高等教育学十、比较教育学和国际教育(一)比较教育学的概述(二)世界教育事业的主要发展(三)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四)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比较以上就是《教育学考试大纲》的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评价目标】1.把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机制的几个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而后者则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官体制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行政命令、拨款和监督等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
政府和高校间表现出一种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高校很大程度上处于依附地位。
高校的经费几乎完全由国家划拨,因此高校必须面向政府承担责任。
在利益关系上国家作为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统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活动,履行全面的职责。
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大致可归为该模式,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
在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国有,法国政府的国民教育部是最高的权力决策机构,“其主要的职责几乎囊括了全国除大学校以外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的所有方面:如制订方针政策、审批学校专业文凭授予权、批准各级人事安排、确定限额招生专业及其招生数、分配经费,等等”。
大学必须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展计划、经费方案和人员录用标准等,来组织安排内部的具体活动,其行为要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督、审查和限制。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评价目标】1.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2.利用高等教育结构理论来分析和把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的特点。
3.了解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
如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过程中,各国通常借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就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区学院大规模兴起后才开始的,目前这类学院共有两千多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60%。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非是政府有目的发展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是私立院校。
1994年日本有910所私立院校,学生数2300000,约占日本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75%和学生数的76%。
因此,高等教育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应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同的功能常常可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如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来完成。
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在中国是由师范大学或学院单独完成的,但在许多国家,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师师资的培养。
因此,高等教育结构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实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文化的。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决定了一国无法照搬他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
最新版《高等教育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案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高等教育学》是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用于广西各高校的新增教师及部分转岗教师的岗前培训,有助于高校新教师在上岗之前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案观、人才观、研究观;又能够从微观上了解高等教育教案过程、教案内容、教案方法、教育教案的基本技能等基本情况,为高校教师自我修养的提升和逐步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尽快适应高校教师角色,完成角色转变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探讨高等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
它理论性强,却又与高等教育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教案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高等教育学是学好其它几门培训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教案,要达到以下目的:1.学员掌握高等教育学基础知识,即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规律和原则等。
2.学员形成先进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教育功能观、教育目的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案观等。
3.明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工作之后所面临的基本任务,尽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向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4.学员养成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意识和兴趣,为今后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并掌握高校教案、科研、德育等活动的原则、操作技能和方法,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成为培养人才的行家。
二、教案内容、重(难)点、教案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理论讲授6学时)理解教育的内涵、构成要素;理解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
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
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实施举措。
讲授内容:1.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的构成要素。
2.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
4.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5.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课程大纲
高等教育学课程大纲一、课程信息1.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学2. 学分:3学分3. 授课对象:高等教育学专业学生二、课程简介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过程、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介绍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高等教育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理论掌握: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高等教育的定义、特点、历史演变等。
2. 实践运用:了解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高等教育学的知识。
3. 研究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表达等。
四、课程内容1. 高等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2. 高等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与特点- 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与制度3. 高等教育的教学与评估- 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师管理- 高等教育的评估机制与质量保障4.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竞争-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与技术应用- 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改革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40%。
2. 期末考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笔试,占总成绩的60%。
3. 课堂参与度:参与度高者将获得适当加分奖励。
六、参考教材1.《高等教育学导论》2.《高等教育管理概论》3.《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七、备注本课程将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希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强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建议学生定期预习、复习,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
以上为《高等教育学课程大纲》的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学知识,培养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高等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评价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3.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学考试的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1. 高等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3.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趋势
1.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2.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和交流
三、高等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1. 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2.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
3. 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
四、高等教育的教学与学生发展
1. 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 高等教育的学生发展和生涯规划
3. 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五、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1. 高等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评价
2. 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和教师发展
3. 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与培训
六、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 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2.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战略
3.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
以上是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可能会根据不同高校和学科的要求略有差异。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学术文献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学习与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二、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 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二)19 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
1810 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
(三)19 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 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二、了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件和历史影响,如:柏拉图的学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威廉.冯.洪堡与柏林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及中国商代的“右学”、稷下学宫、鸿都门学和宋朝书院等。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
从本质属性上讲,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况。
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法令性的特点。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
不同高校因性质不同、设计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
(关系:一般和特殊)***(三)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
***三、高等教育目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调控作用(三)评价作用(四)激励作用(五)选择作用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略有变化,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其理论要点如下: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再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还要在行动中注意以下三个途径。
1、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
尽管高等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的主阵地不可放弃。
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第四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一)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二)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观(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它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
(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高等教育发展观(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二)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1、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2、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英才15%,大众15%-50%,普及大于50%)***(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遵循的原则(扩招)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一)高等教育平等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效率(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