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苏教版数学四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word教案.doc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3例题,P83-8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1、(板212、363一个因数8、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举例验证)对啊,举例验证是我们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关于这些猜想,请大家课后自己举例验证,好吗?【意图:数学探索活动不能仅仅满足规律的获得和获得的方法,还在于对规律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用规律来解释相关的数学问题是对规律运用的实际技能反应。
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对规律的创新,这既是对本课习得的数学研究方法的高度反馈,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写照。
课虽“了”,但研究未“终”。
】五、全课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学反思: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苏教版教科书中,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是安排在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之后,借助笔算探索发现规律的;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是通过准备题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口算,初步认识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而在新课程标准苏教版教科书中,这两个教学内容的编写合并为了一个单元,规律的探索都是借助计算器进行。
究其原因,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结构中明确提出“探索规律”,教科书编写中加强了探索规律的教学,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积极应答;二是因为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要涉及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与计算器的使用结合起来,就可以避免繁杂的计算,把重点集中到探索和发现规律上,以更多地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策略与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题:数学四年级教材简解:《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目标预设: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能够将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积是如何变化的,它与原来的积之间是什么关系。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在设计上我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设计思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所以本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你还记得怎么用吗?那老师马上来考考大家,你准备好了吗?37×3=37×12=37×15=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准确,真是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计算器放好,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猜想)这个想法多好!同学们也想到了吧!我们发现这三道乘法算式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那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本单元先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同一个数。
再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显然积的变化规律研究范围比较窄(只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不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商不变的规律研究范围比较宽(既研究被除数和除数乘同一个数,也研究除以同一个数)。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规律的内容,还要学习探索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学习活动经验继续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把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范围缩小一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二是应用这两条规律学习小数和分数知识,积的变化规律一般只需要因数乘几这种情况,商不变的规律则需要被除数、除数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两种情况。
这些变化规律在前面的教学里有过渗透,现在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不把大量教学资源消耗在计算上,所以用计算器作为工具。
1? 提供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通过计算在若干个实例中归纳运算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又指什么?都要学生经过探索自己得出。
教材编写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极目标。
(1)第83页例题只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的变化情况。
研究活动先在教材提供的3630=1080这个实例上进行,并把因数和积的变化记录在表格里。
然后由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进行类似的实验。
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
第1题有两条解题思路:一条是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条是根据一个因数乘了几,把原来的积20也乘几。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预设1:竖着观察。
发现这些算式都是除法算式,而且除数都是11。
不同的是被除数,第几个算式,被除数就是几。
预设2:竖着观察。
以第1个算式的被除数1为标准,是第几个算式被除数就是1的几倍。
(2)提出猜想,探索规律。
引导质疑:这些算式有规律,它们的商会不会也有规律呢?师:对于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研究?预设:先列竖式或用计算器算出商,然后观察商,找规律。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计算,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把结果和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发现规律。
交流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发现计算器显示的商与列竖式结果不同。
教师讲解:由于计算器显示的位数有限,所以结果自动四舍五入,得到的是近似数。
订正计算结果。
1÷11=0.0909…2÷11=0.1818…3÷11=0.2727…(3)发现规律。
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的商,有什么发现?预设1: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
预设2: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预设3:被除数是几,商的循环节就是9的几倍。
预设4:被除数是几,商的循环节就是几的9倍。
2.进一步验证、发现规律。
(1)验证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只研究了3个算式发现了规律,还不敢确定像这样的算式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
师:那应该怎么办?学生提出,还需要再举例子,进行验证。
计算出下面三道题的商。
4÷11=5÷11=6÷11=预设1:先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了商,然后用计算器又算了一遍,发现结果是一样的。
预设2:先用计算器算出来这三道题的商,然后观察商,发现也有这样的规律。
(2)总结规律。
除数不变,都是11,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
(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应用规律,续写算式。
提问: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还能写出哪些算式的结果呢?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尝试,写出算式。
订正结果,引导质疑:刚才的被除数都是一位数,10÷11,被除数变成两位数了,还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检验,发现10÷11的商仍然有这样的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有规律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规律。
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找到这些规律。
”2. 新课讲授(1) 观察规律:教师出示一组数字或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其排列规律。
(2) 分析规律: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并解释规律的形成原因。
(3) 推理规律:出示新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根据已知的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字或图形。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题目可以包括数字规律、图形规律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规律。
4. 课堂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寻找规律的方法和步骤。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找规律的习题,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能否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学会观察、分析、总结数学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精讲精练,巩固知识: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方法和规律的运用能力。
5.评价激励,提高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操作计算器,积极参与探索规律的活动。但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探索问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b.家长可协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数字规律的手抄报,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教学
反思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三、精讲点评
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课时:共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灵变
第1课时
一、预习反馈
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板书
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
2.学生能够将计算器中的数字和符号运用到生活中,发现规律。
3.学生能够分析并总结计算规律,并运用到练习题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计算器中的数字和符号运用到生活中,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运用到练习题中。
教学准备:计算器、白板、黑板、教材、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口算题目进行热身。
2.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引入今天的主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Step 2: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师向学生展示并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数字键、运算符号和等号的功能。
2.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计算器知识进行解释,并带领学生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Step 3:实践探索规律1.教师将几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计算的过程,并解释自己的计算思路。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探索规律。
例如,学生可以发现一些相同数字的相乘、相加、相减、相除的结果特点,或者找出逆向的操作结果。
Step 4:总结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上述规律,并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规律是否准确,并找出更多的规律。
Step 5:运用规律解题1.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之前总结的规律进行解题。
2.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
Step 6:展示成果1.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让学生将解题过程和思路展示给全班。
2.学生逐一展示,并进行讨论。
Step 7:巩固拓展1.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的综合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
Step 8:课堂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掌握的知识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计算器能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在观察中找到规律并应用.2、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3、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4、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今天上课之前先做个游戏怎么样?课件出示:我们用计算器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
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但别说出来,接下来呢,在你的计算器上连输九次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得到的结果告诉老师,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是几。
比如你最喜欢“3”,就输入9个“3”,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算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是几。
同学们,相信吗?(很多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不信的话,请你试一试.当学生尝试过后,抽生谈体会。
学生:太神奇了!教师:确实非常神奇,数学王国中,像这样神奇的事情还特别多,它们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今天就要带着同学们去找找数学王国中的一些规律。
好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例10:先用计数器计算下面各题,然后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有趣的规律。
1÷11=2÷11= 3÷11=4÷11=5÷11=(2)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组织活动、讨论)(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 7÷11= 8 ÷11= 9÷11=(4)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商?(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三、实践应用1. 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6×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2. 通过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3. 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探索其中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中的规律。
2. 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
2. 采用示范法,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和探索规律。
3. 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规律。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实际计算和探索。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4. 学生实践:学生自主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5. 探索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探索其中的规律。
6. 分享与讨论: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进行讨论和总结。
7. 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体会计算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9.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计算器使用和探索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辅导: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计算器使用熟练程度,包括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
2. 通过使用计算器,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使用计算器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足够数量的计算器。
2. 准备用于实践探索的数学题目材料,其中包括一些有规律的数列、数学运算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入课堂活动:“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
但是,除了进行传统的算术运算,我们能否通过使用计算器来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呢?请思考一下。
”Step 2:探索规律2.1. 数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有规律的数列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数列中的数字。
例如,“1,2,4,8,16,32,...”,请学生计算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并总结规律。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计算器功能,如乘法、幂运算等,以便更好地发现规律。
2.2. 运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带有运算符的数学题目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例如,“12 + 34 =?”、“56 - 23 =?”、“78 * 9 =?”、“90 ÷ 6 =?”等。
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后,可以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运算规律。
Step 3:总结规律学生在完成探索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他们发现的规律。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汇报,或者直接在黑板上整理出总结的规律。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解释和推理,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Step 4:应用规律4.1. 运用数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数列的前几项,并要求学生预测后面几项的数值。
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预测,并解释推理过程。
例如,“1,4,9,16,25,...”,请学生预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并使用计算器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计算器能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在观察中找到规律并应用;2、过程与方法: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图片)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
他很高兴,但又担心把密码忘记,可怎么办呢?设什么密码好呢?这时爸爸说;”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做完游戏,你就知道设什么密码最好了,即使忘了,也能很快找到它。
“同学们,你们想一起玩这个游戏吗?(想)那好,这个密码箱上的密码是由四位数字组成的,我们就写出4个不同的数字。
师问:你来说说写的是什么数字?可以吗?如果有同学写的是3、6、9、12,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就有5个数字了)还有什么疑问?数字中有0行不行?(出示游戏规则)规则:任选四个不同的数字,先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再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看哪组写出的算式又对又多。
(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比赛:一个报算式,填结果;另一个同学用计算器算。
)2、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疑惑:你们怎么了?为什么都停笔不算了?(就是那几个数字,来来回回的。
)师:重复,不停地重复。
怎么算都是7641-1467=6174,大家都这样吗?(对)有这样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师:佩服!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四位数的密码,它就是6174.即使你忘了也能找到!(介绍数字黑洞)3、揭题:数学是不是很神奇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1÷112÷113÷114÷115÷11(1)请同学们独立用计算器算出这组算式的结果。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P29例10、做一做,P31练习五第7—9题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需阿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学具准备: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个人调整和补充1、发现商里面存在规律方法:提出学习目标⑴使用计算器计算发现了什么规律?⑵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2、运用规律进行计算1÷11=0.0909…2÷11=0.1818…3÷11=0.2727…4÷11=0.3636…5÷11=0.4545…A、讨论:你发现了什么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3)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C、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想法3、拓展延伸:完成书本第29页做一做。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发现了什么规律?)4、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板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11=0.0909.... 6/11=0.5454....2/11=0.1818.... 7/11= 0.6363....3/11=0.2727.... 8/11=0.7272....4/11=0.3636.... 9/11=0.8181....5/11=0.4545....一、作业设计::填表1、一个因数24 24 8 24 4另一个15 30 15 150 15因数积360我发现:2、被除数480 960 4800 240 80除数12 24 120 6 2商40我发现:二、填空1、甲数÷乙数=5,如果甲数乘4,乙数乘4,那么商是()。
苏教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材第42~45页)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拓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生:注意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注意运算顺序正确按键。
师: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请看题目。
(课件出示:练习题目)80×3=80×6=80×9=80×12=80×120=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完成下面三道题的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26640,除数是111,用计算器计算出26640÷111的商是多少?生:商是240。
师:请大家注意,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它们之间有关系吗?跟同学讨论交流。
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和教材分析)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页教学目标: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导入因数12121212120120120因数2420400240200积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已知36×30=1080,假如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同学猜测。
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36301080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是什么?四、应用1.用规律解释:(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2)笔算:250×15=?(简便算法)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规律的发现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和空间。
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以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重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发现规律后,设计了一组反馈练习,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是如何想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学习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究简单的计算规律。
2.能应用探究出的规律进行计算。
3.体会到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学习难点能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课1课时2 / 4时安排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学生带着好奇心与老师共同进入新知的探究。
1.按规律填数。
(1)6.25 2.5 1 (0.4)(0.16) 0.064(2)7 3.5 1.75 (0.875)(0.4375) 0.21875二、用计算器自主探究规律 1.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规律。
(1)组织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35页例9,汇报结果,老师板书。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商。
(3)总结规律。
1.(1)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互相订正。
(2)观察算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算式和商的规律,然后代表发言。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时教学设计
1/5
小学数学精选教学设计
数学计算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 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 器探索规律)
活动意图:用游戏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环节二:互动解疑 课件出示教科书 P35 例 9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写积(商)——根据规律续
写算式”这一过程。
环节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1.学生回忆、交流、总结并汇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们最大的 2.独立完成作业
收获是什么。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名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教 1.用计算器快速算出这组算式的结果。
师适时板书)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再来
看看这些算式的商,除了都是循环小
数,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规律?
活动意图: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
教研组
教研室
5/5
你最喜欢的数字,别说出来。如我最喜欢的数字是“2”,就输入 9 个“2”,然
后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很快知道你最
喜欢的数是几。你们相信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先试验完,教师进行验证。
1.学生先进行试验
2.计算器是人们发明的一种使计算快 捷、方便的计算工具,它不但可以帮助 我们计算较大数据,还能帮助我们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第3课时
总课时4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再用这种方法算一遍,并在第85页的横线上填一上得数。
2.谈话:现在如果篮球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自己用简便疗法计算,指名板演。
共同看板演的算式,指着式中余下的“2”。
提问:想一想.余数应该是几?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沦,交流想法。讨论后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用90个十除以4个十,余下的“2”表示2个
以—个数是什么意思吗?弄懂了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研究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板书:8400÷40,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补充板书成:8400÷40一210。
出示例题。(暂不出示“0除外”)指名读题。谈话:明白题目的要求吗?题目要求你们做什么?(指名回答)
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怎样做,然后分好工。两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至于乘几各人自己定;两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数,除以几也自己定,写出新的被除数和除数,再用计算器算出商。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式。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指定两个小组汇报本组的所有算式,并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哪个数,教师把这些算式按乘或除分类各板书成一列。谈话:有没有同学把8400和40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后商不再是210的?如果有,让其说出算式,共同分析、纠正。提问:根据左边的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右边的一列算式呢?(多指定几人回答)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36┃30┃1080┃┃
┣━━━━━━╋━━━━━━━╋━━━━━╋━━━━━━━┫
┃36┃30×2┃┃1080×——┃
十、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第1课时
总课时4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再举例验证。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8400÷40这道题得出了结论。在其他除法题中是否也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呢?你能够再找一些例子,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再次进行研究吗?这次每人写出一道除法算式算出得数后,再写两道算式,一道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的,另一道是同时除以一个数的,也都要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再与原来的除法算式进行比较。学生独立写算式、计算、比较。在小组内交流,要特别注意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内共同检查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4题。各自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商不变的规律
第2课时
总课时4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数。(3)提问:你是怎样得到每栏的商的?(对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的学生予以表扬)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做题。(2)在小组内每人就一组题说说是怎样观察和思考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第l题。
(1)让学生先填表格第三排的空格。提问:这里的60你是怎样得到的?如果学生说是先计算4×3—12,再算5x12—60,可提问:还有别的办法得到吗? (2)让学生自己填写其余的空格。(3)指名报得数,共同校对。提问:最后一栏的400你是怎样得到的?
出示竖式:50,J900
提问:你觉得900和50同时除以几能使笔算简便?
学生提出可以同时除以10。
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竖式上只要怎么办?
教师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O。
谈话:这样就是把900除以50转化成了90除以5,好算吗?谁来说计算过程,我把它写下来。
提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7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3.总结规律。
谈话:在做例题时,你们有所发现,后来又找到很多例子证明了自己的发现。能把你们的发现概括成一条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补充,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板书这一结论)让学生把书翻到第84页,读“茄子”卡通的话。提问:“茄子”卡通的结论与你们总结出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回答)这里注明的0除外是说哪个数不能是O?谈话:那么为什么要注明0除外呢?这里我们要先学习一点知识,那就是0不能作除数。O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我先问你们在做6÷3时你们是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可见我们做6÷3就是要找到一个与3相乘得6的数。除法计算就是想找到一个与除数相乘得被除数的数。我们再看一看让0作除数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是被除数也是O,另一种是被除数不是0。被除数也是O,题目成了0÷O,就是找到一个与O相乘得0的数,即0×( )一0,你们说括号里可以填什么数?括号里可以任意填-一个数,也就是说o÷0商可以足任何一个数,这样的除法还有意义吗?再看被除数不是0的情况,例如3÷0,也就是想找到一个与O相乘得3的数,即0×( )一3,括号里能填哪个数?填哪个数都不行,也就是说3÷0找不到商。这样看来,O作除数要么随便哪个数都能当商,要么找不到商,所以数学上规定O不能作除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了被除数和除数不能同时除以O,那么同时乘O会出现什么问题,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节课发现的规律读一遍,读后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1)指名读题。(2)学生自己观察表中的总价和数量,然后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各自列算式,用计算器计算解答。(2)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找到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的?这条规律与上节课找到的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这节课还有什么收获?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篮球的单价是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教师指名列出算式。
提问:观察算式900÷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商不变?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想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它们同时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研究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是什么规律吗?(指名口答)
这节课我们研究商的变化规律,不过研究的具体方法与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们只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个因数乘一个数的情况,而研究商的变化规律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或同时除以一个数。你知道同时乘或同时除--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3)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第三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各自填表(2)提问:第二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指名回答)第三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指名回答)第三次购买的数量除了可以与第一次相比,还可以与哪一次相比?你能说说变化情况吗?(指名回答) (3)同桌互相说说第四次、第五次的变化情况。
┣━━━━━━╋━━━━━━━╋━━━━━╋━━━━━━━┫
┃36┃30×10┃┃┃
┣━━━━━━╋━━━━━━━╋━━━━━╋━━━━━━━┫
(1)指导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