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和艺术史研究

合集下载

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

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

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史上,萧友梅作为先驱者、开拓者、奠基者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无人能及。

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点曾受怀疑、被贬低、遭否定;时至今日,虽仍然有极少数人将百余年来中国新音乐史描绘成一团漆黑并将种种“罪责”归咎于萧友梅,但历史老人毕竟是公正无私的――20世纪70年代末开创的新时期以来,随着有关萧友梅生平事迹、创作著述活动的文献、史料的出版和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披露以及相关研究、评论的愈益深入,音乐界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渐趋公正和客观,一些暧昧不清的问题日益明朗化,由此而引起的诸多争论也渐渐平息下来。

当然,不同意见的存在和交锋是极正常的,有比较才能做出鉴别,有争论才能明辨是非;而这种鉴别与明辨,都必须以确凿的史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由是观之,文献与史料的发掘对于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意义和极端重要性不能忽视。

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一些中国新音乐史研究者,往往只满足于从现有文献和史料中讨生活,却疏于或不屑于从历史尘封中发掘新史料以不断充实我们的史料积累、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当然也不可能为新的历史认知提供确凿史实和可靠史料的坚实支撑。

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之所以长期不能有较大突破与成就,史料建设的薄弱,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前辈学者傅斯年(1896―1950)曾说:“史料的发现,足以促成史学的进步。

而史料的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①。

胡适(1891-1962)也说过:“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②。

完全可以说,史学是依靠史料来立论的,史料建设是史学发展的原动力。

有鉴于此,上海音乐学院戴鹏海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张静蔚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俞玉姿教授以及黄旭东、汪朴等学者,多年来从事新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编纂,且多又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论其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令我辈及后辈学人受惠不尽,对于推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可谓居功甚伟。

眼前这本《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下简称“纪事”),是继《萧友梅作品选》(1984)、《萧友梅音乐文集》(1990)、《萧友梅传》(1993)、《萧友梅纪念文集》(1993)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关于研究萧友梅的史料性文献。

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项目名单

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项目名单
一般
36
三峡题材影视剧研究(1978—2018)
三峡大学
一般
37
融媒环境下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审美与传播新趋势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一般
38
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一般
39
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背景下电影视听元素结合效果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一般
40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影视译制艺术与国际传播力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一般
中国政法大学
一般
135
日本所藏中国古代漆器的调查与研究
复旦大学
一般
136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景观重构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一般
137
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概念、功能与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研究
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般
13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佛教艺术文化交流互鉴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
一般
139
中国史前陶器纹饰的母题和谱系研究
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责任单位
项目类别
1
马克思恩格斯艺术传播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
东南大学
重点
2
我国动画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研究
青岛大学
重点
3
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史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
重点
4
“舞蹈北京”——北京舞蹈生态与中国舞蹈文化建设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重点
5
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
江南大学
一般
108
大数据背景下产品包装“源头减废”的控制设计评价体系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
一般

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

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
这样一来, 因为 时 问 会拖得很长, 而是各有侧重。
酬酢 ; 四) ( 集大成者: 包括 吴渔山生平》 《 和 吴 渔山 年谱》 这两者各有侧重, 。 前者类似纪事本未
体, 分专题论述, 并有考证。 后者类似编年体 , 是陈


陈垣 先 生关于 吴历 的研 究
去搜集有关 吏 怎样才能做到没有遗漏。 料, 他搜 集 的 史料, 包括吴历本人的诗画, 各种画录, 吴历同时 人 的文集, 以及教会方面的文献。 在二万五千字的 年谱》中征引的文献就有/ 种之多 搜集 以后 计 ,
年) 常熟吴历 ( 、 字渔山, 号墨井道 人,62 78 I ~11 3 年) 常熟王翠 ( 石谷, 、 字 号耕烟,62 7 午) 武 I  ̄l , 3 1
像传之吴渔 山 ( 专题研究: 吴渔山入京之 ; 三) 《
家世的差异就 是其 中 之一。 陈垣先生仔细研 究过
这三 种版本 , 他根据的是康熙末年 张云章 自 刻的 朴村文集》 当然应该 以此为准。( 本, 二)《 从游
集 是吴历的诗集之一。 收入陈瑚 从游集序 的
堂 紧 邻
虽 然 是
进恽寿平 ( 字正叔, 号南田,63 】 0 、 仓王 1 5 6 年) 太 9 原祁 ( 字茂京, 号麓台 1 2 11 时敏之孙) ,6  ̄ 75 4 年, 。 吴历不但是著 名 画家, 还是一位天主教神父。 2 世纪初期, 0 陈垣先生因为 究中国基督教吏, 研 开
三句话, 是与上述三个环节对应的: 一是 “ 竭泽 而渔” 对应史料的搜集; , 二是 “ 去粗取精, 去伪存 真” 对应史料的考证和解读; , 三是 “ 正确而充分’ ,
始注意到吴历的神父身份. 吴渔山 写了 与王石谷书 跋》 说明两人都有天主教信仰, 不过王犟是信徒 , 只

中国美术学院(10355)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研究方向、招生计划、导师、考试科目、参考用书一览表

中国美术学院(10355)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研究方向、招生计划、导师、考试科目、参考用书一览表

附表:中国美术学院(10355)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研究方向、招生计划、导师、考试科目、参考用书一览表
注: 1.* 括号中计划数为我院帮扶浙江理工大学教师培养定向计划。

2.英语参考书目:《新编大学英语》三、四册(第二版)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日语参考书目:《标准日本语》初级本上、下册,中级本上、下册。

3.选考德语、法语的考生必须具有相应语种硕士学位外语水平,进校后学位外语自学。

4.同等学力者须加试覆盖本专业研究方向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两门科目。

参考书目:《古文观止》, 中、外美术史,《2016年考研政治大纲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

横通与纵通——论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

横通与纵通——论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

横通与纵通——论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钟书林【摘要】“横通与纵通”是袁行霈的治学理念,他将之运用于陶渊明研究领域,取得诸多重要的突破,最突出的有6个方面:一是陶渊明文学史与艺术史的交叉研究;二是陶集注本的集大成研究;三是陶渊明年谱研究;四是陶渊明与东晋政治关系研究;五是陶渊明的思想、风度、诗文以及影响研究;六是“和陶诗”研究;由此形成袁行霈卓越而颇具个人特色的“学问的气象”.【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5(030)004【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袁行霈;横通;纵通;陶渊明研究【作者】钟书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横通与纵通”是袁行霈先生的治学理念,是他于1978年提出并加以倡导的[1]。

后来他又继续阐述说:“‘横通’是借用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横通’这个贬义词,赋予它褒义,加以发挥,强调多学科交叉。

‘纵通’则是我杜撰的词,它的含义是:对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有纵向的把握,虽然是局部的问题也要做历史的、系统的考察。

例如文学史的研究,不满足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的分段研究,而希望上下打通;即使是研究某一时段,或者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也能置之于整个文学的发展史中,做出历史的考察和判断。

‘纵通’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对学术史的关注和了解。

研究一个问题,必先注意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到学术的前沿,将研究工作的起点提高,这样,研究的结果才可能达到新的水平。

”[2]数十年来,袁行霈将“横通与纵通”的学术理念熔铸到研究之中,形成了卓越而颇具个人特色的“学问的气象”。

袁行霈是公认的当代学术大家,在陶渊明研究领域,更是公认的当代陶学研究第一人,2007年中国陶渊明学会成立时,他被推举为名誉会长。

他的陶渊明研究成果显著,《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等力作,都成为一座座里程碑,推动着学术的发展。

张岱年谱简编

张岱年谱简编



笔能泣鬼

梦忆

水浒 牌

张 岱对 其 艺术成 就评价 极 高
石 》书 后集
妙 艺 列传〉 是


他 对 张 岱 作 乔 坐 衡〉 杂 剧

讥讽
当 局
也极表敬 为 作


乔坐衙

题辞〉



更 值得 提到 的

洪 绶 费 时 四 个月 作 成 的传 世 名 作


水 浒 牌〉 不 但 为 张 岱 俣 成


谱中
引 张 氏著


尽 可 能 依 据手 稿 本 或凤嬸
版本随 文 注


明 万历二
五 年丁 酉

五 九 七年




是 年 距 哲学家王 阳 明 卒二十 七年
黄道 周 十 三 岁
” “

距徐渭 卒四 年


时艺知 己 黄汝亨 四 十



二岁


陈继儒四 十

二岁



古文 知 己


函 辉十 二 岁


惜乎 三百 年来其主 要 史 著 密 锁深 藏 鲜 为 人 知 今 人 徒 以 散 文 家

之耳

明万历二
六 年 戊戌


五 九八 年

二岁

病 时 往 外祖 母 处 受 养

快 因道 古


最 年 萆 英 著 名 画 家 陈 洪绶 生

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乾嘉学风--《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代序

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乾嘉学风--《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代序

辞發成遠聞务—人i执秦赏哥t f >汰^f I人心又&棒慈感*?々斗#彳故^嶺硌4:4\人管4一3滿C坪息i l欢泛4A二准旛\九5斗彳济i立一人受姑、趙夕人我為上咸1皮铺I t高考^么^>汪世清行楷书《喜得黄生一木堂诗稿七绝》宁1_爾.创作往者风流CHlNtStPAlN T I NG&C A LL IORAPHY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乾嘉学风—《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代序◊薛龙春在为汪世清先生编著的《石涛诗录》所撰 序言中,黄苗子先生称汪先生为“京城第一读 书人”。

偌大个京城,读书人成千上万,以黄先生 的见识,能如此称誉,当属不易。

然而,这位读 书人一生低调,圈外人对他鲜有了解。

汪世清先生1916年生于安徽歙县,1935年高 中毕业后,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 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名校录取。

他向往北京 大学,但考虑到经济条件,遂选择了国立北平师 范大学物理系,第二年又同时入北京大学哲学 系。

抗战全面爆发后南归,在家乡从事教育工 作十年。

抗战胜利后,他于1947年返回北平师范 学院(现北京师范大学)完成学业。

他的本行是 物理学史,生前是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 员。

但青年时代的汪世清受乡贤汪采白先生的 熏陶与黄宾虹先生的影响,对徽州书画文献的 搜集与整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拓展到整 个明末清初书画家的研究。

友人曾向我形容汪先生读书的情景:离休 前他每个周末到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看书,数十 年不间断。

离休后他每天早晨都乘公交车去北 京图书馆7?书,有时看半天书,有时则直到闭 馆,再坐公交车回家,中午只吃简单的速食。

白 天用铅笔所抄录的资料,晚上再用毛笔恭楷重 新f f 录。

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至2003年汪先生f~.逝世时,留下了他手抄善本古籍及整理辑录的 文献资料一百四十余种。

2006年夏天,经白谦慎先生介绍,我去北京 看望汪师母沈家英老人,并在她家中翻阅汪先 生所辑录的史料。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置 和培养计划 , 加 大学科 和专业调整力 度 。 在确定 学校发展 规模 时 , 把毕业 生就业 状况作为重要参 考 。 在年度 招生计划 安 排时 ,对毕业生就业状 况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 制或减少 招 生规模 , 对就业率 连续 两年低于平均水 平的专业 , 调 减招
生计划 或实行隔年招生 ,直至停 止招生 在高校 质量评估 时, 切 实把毕业 生就业状 况纳入 重要 指标 , 实行 “ 一票 否决
人生观 、 价值观和世界观 。 教育 的重要意 义在于让受教 育者
感 到精 神愉悦 , 同时对受教 育者进 行 审美 熏 陶。 因此 , 从 这
作者简介: 杨照帅( 1 9 8 9 - ) , 男, 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 个意义上说 , 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
研 究生 , 研 究方向为艺术学。
观 等联系起来 , 但无 论如何 , 美育终 归是一种 以培养学生认 识美 和创造美 的能力 的教育 。对美育 的研究 需要通过实 践 脱 离形式 的束缚 , 从 而产生系统 的理 论方法 。 在长期 的发 展
过 程 中,音乐教育 自身的美育特征 开始 得到我们大家广 泛
事实上 , 音乐教育 与德 育的关系也是 十分 密切 的 , 德育 的本质 在于对人 的思想 、 社会认 识 、 理性 思考进行 引导和改 变, 但 这其 中难免存在思想 不统一等 问题 , 更多 时候会 遇到
收稿 日期 : 2 O 1 3 _ o 9 _ 1 3
以通过爱 国歌 曲、 音乐剧 、 歌舞 剧等 艺术形 式 . 经 过 听觉 和 视觉 的双重 吸引 , 使得学生对其 产生浓厚 兴趣 , 在生 活的点 滴之 间形成 良好 的爱 国主义情操 。对受教育者进行 审美 教 育, 应 当使 他们在 自 我 的感受 和熏陶 中 , 激发 内心潜在 的情 感, 按 照美 的标 准和规律让 他们进行 自 我 完善 , 树立 正确 的

【课外阅读】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

【课外阅读】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

【课外阅读】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从神话到先秦诸子,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横跨领域之广,贯穿历史之长,在现代学术史上实属罕见。

但他的研究有着鲜明的未完成性特征,正如郭沫若所说:“闻一多先生的才干未尽,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

他假如不遭暗害,对于民主运动不用说还可以作更大的努力,就在学问研究上也必然会有更大的贡献。

”当把闻一多的所有学术论著视作一个整体时,就会发现,他的研究有不同的层面,在不同的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层面有:上古文字的考证和训释如《释朱》、《释余》、《契文杂识》、《三代吉金文释》、《金文杂识》等;以校正文字为主的古籍校勘如《楚辞校补》、《庄子校补》、《管子校勘》、《岑参诗校读》、《全唐诗校勘记》等;古籍中词义的诠释笺注疏证和章句章旨的阐发如《诗经新意》、《诗经通义》、《离骚解诂》、《天问疏证》等;以多种考据方法对文学史和文化史现象的考证如《朝云考》、《伏羲考》、《神仙考》、《端午考》、《“七十二”》等;作家生平和文学史发展的考辨及史料的汇编如《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少陵先生交游考略》、《说杜丛钞》、《全唐诗人小传》等;诗选如《风诗类钞》、《唐诗大系》、《现代诗钞》等;诗人和诗作的整体研究和解读如《诗经的性欲观》、《匡斋尺牍》、《唐诗杂论》、《杜甫》、《读骚杂记》、《屈原问题》、《人民的诗人——屈原》等;文学史研究如《歌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四千年文学大势鸟瞰》、《中国上古文学》、《唐文学年表》、《律诗底研究》等。

这种从微观到宏观、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上”“下”贯通的学术追求,是现代学术的典型特征。

这八个研究层面的汇通,使闻一多既区别于中国传统学术中乾嘉学派的烦琐考据家,又区别于近代以来以西方理论不切实际地高谈阔论中国学术的理论家,从而成为在学术方法论上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现代大学者。

闻一多的这些研究层面在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学术领域里都有所体现,都各有深厚扎实的专门学术论著。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笫一讲绪论第一节艺术的基本概念1 艺术的传统语义2 艺术与美术3 艺术与图像第一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对象1 史实、史料、史法史学与史学史2 中国艺术史学史的历史性质和理论性质第二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准备1语言学 (字学、音韵、训诂) 和文献学 (目录、校雠、版本)2 金石学、考古学和书画鉴定学3 史学及史学理论4 西方艺术史学第二讲史学第一节古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状况与特征1.上古及中古时代以礼制和宗教文化为中心的艺术观念a.礼制艺术礼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豊”部:“豊,行礼之器也。

”郑玄注《仪礼·士冠礼》:“今文禮作醴”。

《汉书·地理志》:“酒禮之会”。

今人王国维《释禮》据甲骨文豊字:“此诸字皆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

以礼治为核心,由礼制、礼学、礼书、礼典、礼教、礼仪、礼乐、礼器构成的文化秩序聚合体。

礼学与儒学:“周公制礼”与孔子删述礼书和以仁入礼。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为礼学核心。

《周礼》又名《周官》,上古官制汇编,战国时成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冬官”佚,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考工记”补入。

《仪礼》又名《士礼》,传为周公所制,为“六经”中“礼经”,应为孔子及弟子所编,共十七篇,分“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孔弟子“七十子后学者”著作,西汉戴圣辑四十九篇,分“曲礼”、“王制”、“礼器”、“中庸”、“大学”、“明堂位”、“乐记”等,涉及后儒对“礼”的义理、制度及制图、制器观念。

因其叔父戴德辑有“礼记”,所以分称为《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

读《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上海美专音乐史》有感——关于

读《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上海美专音乐史》有感——关于

读《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上海美专音乐史》有感——关于“重写音乐史”的思考作者:卞祖善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8期卞祖善陈建华、陈洁编著的《民国音乐史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于 2005年5月出版。

编著者陈建华、陈洁系南京艺术学院的两位教授,是我国音乐理论学术领域里的一对父女学者。

陈建华教授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其著作颇丰;其女陈洁博士、副教授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

父女二人携手通力合作,查阅参考了大量文献,费时两年半之久,三易其稿,方才成书。

此书记述了 1912年至 1949年间我国的重大音乐事件,逐年按月份先后加以编撰纪录,各年份均附有当年出版的音乐书谱目录。

此书仿佛是一把时光的篦子,将民国音乐史缜密地梳理了一遍。

陈洁所著的《上海美专音乐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 2012年11月出版。

此书宛如一组探照灯,照亮了一片几乎被世人遗忘了的艺术园地。

《民国音乐史年谱》与《上海美专音乐史》的出版,填补了不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空白,有力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探索与挖掘工作,其史料价值、学术价值与影响力不容低估。

上列两本中国近现代音乐断代史姐妹篇所披露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读之令人豁然开朗,获益匪浅。

以下是笔者对上述两书涉及的相关事件和关于“重写音乐史”的思考。

一、国歌民国二年(1913年)2月26日教育部致函蔡元培、张謇、严复、梁启超等人,商请撰著国歌一事。

民国四年(1915年)5月22日袁世凯政府颁布了由王露作曲的国歌《中国雄立宇宙间》歌谱,歌词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满洲正白旗人荫昌所作。

民国八年(1919年)国会举行开院典礼,奏乐时需用国歌,内务部函商于教育部,遂以汪荣宝(衮甫)作词,外国人欧士东(Jean Hautstont)作曲的《卿云歌》作为国歌临时演奏。

[1]民国九年(1920年)4月北京政府教育部组织的国歌研究会决定仍用《卿云歌》的歌词,萧友梅所谱之曲为国歌。

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

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
同时他又是充满矛盾的,无论是对待北碑或者晋唐经典,都呈现了他的矛盾性。本文通过对何绍基书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理清其碑学主张及各时期的创作实践,及何绍基碑学书法演进的特点,并梳理出他的碑学思想的审美渊源,从而寻绎出何绍基碑学书法形成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与同期其他碑学书家的对比,突现何绍基在碑学背景下的特殊性,并对认清晚清碑学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提供借鉴。
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
何绍基身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无论在晚清学术生丰富的宦游经历,交游圈极为广泛,因而他既为许多重要学术、文艺事件之发起人,亦为同期相关活动的见证人,故通过研究何绍基,不但有助于我们认清何绍基本人的学术、艺术面目,还可以此为切入点,掌握晚清学术、文艺发展的风向。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对何绍基诗文、书法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均已取得累累成果,然而至今尚无一部内容详实的何绍基年谱问世,虽然也有学者做了一些基础工作,编订了何绍基的生平简表,皆因过于疏略,不足以全面反映何绍基一生行事之大略。故笔者编订此年谱长编,旨在网罗何氏一生有关事迹,为推动何绍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史料的基础。
同时,何绍基是清代道、咸之间继阮元、包世臣理论鼓吹之后,第一位在创作上全面实践碑学主张的书法大家,他独具特色的书法丰富了碑学实践。一方面,何绍基碑学中的复古思想是承前的,他对篆分意度的强调、他专勤的师碑功力乃至他独特的执笔法,无不体现了碑学时代的风尚;另一方面,他又是启后的,无论是他的化隶入行或者兼融碑帖,都足以预示着碑学革新的风向。

曹禺研究35年回眸——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

曹禺研究35年回眸——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

对祖国、 对艺术无限热爱而又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在笔者3 5
年曹禺研究的过程中, 大体上经历了曹禺生平研究、 文本研 究, 创作心理研究, 曹禺剧作演出史研究三个阶段 , 每一个阶 段, 曹禺先生都给予笔者满腔热情的鼓励、 关怀和支持。 在先 生百年诞辰之际, 回顾3年的研究历程, 5 往事历历在 目. 使笔
l 禁地 想起我第一次观看话剧《 雨》 情景。记得5年前, 雷 的 0 我
读 三的 候,个 的 在 校市 学 二次 高 时 一 盛夏 上, 母 东中 第

毅力, 系领导决定将我留校任教。我本想毕业后将曹禺研究
继续进行下去, 不料, 由于“ 倾路线的干扰 , 左” 两年社会主义
十年动乱” 将我的曹禺研究被迫中断长达I , 2 J 到剧 雨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这部戏博大精深, 动 教育运动和 “ I 看话《 》 的视况播看之 , 激 年。 . 不 夜不成寐。 出电实转。完后 便 1 已 雷演 I ● 我 却又
之前进行着最残酷、 最激烈的精神格斗。徐老师讲得绘声绘
影、 惊心动魄, 深深地让我感受到一部戏剧经典强大的艺术
魅力。 下课之后, 我立即赶到福州路旧书店, 买了一本上海文
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 日出》 单行本 , 如获至宝, 津津有味地 品味起来
久, 我便收到曹禺的一封亲笔回信, 信中说:

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顾仲彝教授。 顾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
学者. 他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曹禺剧作的魅力。 向我分析了 易 生、 莎士比亚、 契诃夫、 奥尼尔等戏剧大家对曹禺剧作多
方面的影响, 激发起我更加深入地探讨曹禺剧作获得成功原
因的欲望。 与此同时, 我开始积累了第一批研究曹禺的资料。 结合毕业论文的研究 ,我还从院图书馆借来俄文版的

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

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

【编者按】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

校史研究不仅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背景和政策的体现和落实,同时又从侧面反映出某个时期内国家整体的教育状况。

本期艺术教育栏目的文章便注重对校史研究的挖掘和整理,四篇文章均围绕“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展开,有点有面、各有侧重地对其艺术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

范景中执笔的《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一文,从宏观上回顾了国立艺专成立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立艺专初建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办学特色,总结了国立艺专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陈婕的《我国近代图案教学的“国家”样本——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创办初期的十年透视》则对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在创办初期的十年的相关办学史实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图案系的教学思想、课程来源、课程结构、师资构成等方面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揭示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在创办初期开展图案教学的历史面貌及所形成的发展脉络,以期更好地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国20世纪早期图案教育的的发展状况。

柳红林的《蔡元培与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渊源——以杭州国立艺术院为起点的考察》,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以杭州国立艺专为例,分析了蔡元培建立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对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蔡元培“美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不但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体制,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确立打开了出口,而且促进了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

史洋的《杭州国立艺专师资构成状况历史考察》,以杭州国立艺专师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其构成状况,分析师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以上海美专为例叙述私立艺术院校与国立艺术学校之间人员往来情况,借此反映出当时国立艺术类学校在师资方面实际状态。

将此四篇关于国立艺专校史研究论文集成一个专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学术视点和研究史料,从而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的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马克思年谱

马克思年谱

马克思年谱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的一个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里尔中学学习。

1835年9月24日:毕业于特里尔中学。

10月15日:入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习。

1836年夏:回家乡度假时与燕妮秘密订婚。

10月下半月:赴柏林,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除法律外,对哲学、历史、艺术史等领域都广泛研究,并学习几种外国文字。

1837年4月-8月:认真研究黑格尔哲学,通读了黑格尔的所有著作以及他的门生的许多著作。

参加博士俱乐部,结识青年黑格尔派人物。

1839年年初-1841年3月:深入研究希腊哲学,写博士论文。

1841年3月30日:毕业于柏林大学。

4月6日:将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寄交耶鲁大学哲学系审议。

4月15日: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7月初:去波恩,计划在大学任教,后放弃执教计划。

约7月间:读费尔巴哈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1842年1月-2月: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4月起:为《莱茵报》撰稿。

10月上半月:移居科隆,受聘为《莱茵报》编辑。

11月下半月:在《莱茵报》编辑部与恩格斯初次见面。

11月底:同柏林“自由人”小组决裂。

1843年3月17日:退出《莱茵报》编辑部。

夏: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6月19日:与燕妮结婚。

10月底:迁居巴黎,与卢格合办《德法年鉴》。

秋:为《德法年鉴》写《论犹太人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2月底:《德法年鉴》第一、二期合刊在巴黎出版。

3月26日:与卢格决裂。

4月-8月: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写下的手稿后来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称。

5月1日:第一个女儿燕妮出生。

8月:开始为《前进报》写稿。

8月28日左右:与恩格斯会见。

从此开始两人的毕生友谊和合作。

8月底9月初:与恩格斯合写《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驳布鲁诺及其伙伴》。

1845年2月3日:被法国政府驱逐,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吴一峰:被沉埋的艺术史

吴一峰:被沉埋的艺术史

【 都已改 变 r晚清 以来 一味姒 临摹 、轻视 师法造
“ 革 化 的倾 ,但他 们的写 生努 力与创造性 成果 ,也常
新”针对的是 “ 保守派”的 “ 摹古复 ’ 路线 ,革新 常 被忽略 不 汁或轻 蔑遗 忘 此 外 ,许多曾经献 身于 的途径 主要是 “ 写生一 创造 ”路 线
课 上课 下的授 业师 长陈迦 庵 、郑午 昌 、朱 天梵 ( 篆 有很 大的差 异 。在对待 写生 与临摹 、写实景 与求笔 刻 )、汪 仲山 、黄宾虹 、蹦公展 、楼辛壶 、熊松泉等 墨 的问题上 ,陆俨 少更接 近于 黄宾虹 。对景 写生对
陆俨 少并 不重 要 ,重要 的是笔 性 、笔法 的冶炼 以及
‘ 泛影响的画家 ,山于政治 、意 { 形 态 新思 想发端 艺术 、产生过J
于 “ 五四”新文化运动 ,革新 实践主要发生在新中吲 的变化 ,身份 的转换 以及思 潮 、地 城 、机遇 种种 原

嘻 员 风 采
l 大 J ,长 期受到 不该 有的歧 视
的 书写 .
抑 ,进 入 不了j l 常 昆I I J J 、 卧 龙、九寨沟 、泰山 、长城 写生

江 ;再经松桧至鸡足l I i ,最 后返 昆明 .历时八个川 ,
行 五千 余 ,住I I I 路 崎岖 、交通 不便的 西南 高
进 行 写生 ,是 L 史 卜的壮 举 】 t ) 4 7 年 .吴 一峰 义
川黔 公路 入 贵州 ,经松坎 、 梓、 遵 义到贵阳 , 到 安顺等黔 南写 生 .1 L ) s s 年 .他受 命到建 没 中的
术 史 、艺 术I 场 所熟 悉 ;进 入新世 纪 以来 ,义 钉 鄙媳体 入徽 从 《 吴 一峰 艺术 年 潜 》提 供的 像 比

《空谷传声:艺术与历史》

《空谷传声:艺术与历史》

全民阅读68A Sound from the Empty Vale: Art and History, written by the art historian Mr. Ren Daobin, contains six academic articles, which interprets the history through simple language and excellent pictures and uncover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notation beneath the images. It can be seen as an academic exchange platform for readers.《空谷传声:艺术与历史》A Sound from the Empty Vale: Art and History文|张磊历史产生了艺术,艺术丰富了历史,它们折射着过去,启发着现代,发展着将来。

本书收录了艺术史学家任道斌先生的六篇学术文章,纠正一些传统史学研究以政治为大端,视艺术为边缘的偏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史结合的学术平台。

“新疆古代消失少数民族的美术”“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党项羌(西夏)美术史略”,窥探了古代少数民族艺术之美;“浪漫的地下天堂”介绍了西汉的绘画与社会,“元代美术家赵孟 传论”论述了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和成就;“陈洪绶死因新探”对相关具体学术问题进行了考证和梳理。

本书图文并茂,以史论图,以图证史,解读考究,且文字深入浅出,揭示了美术作品视觉表象下的历史深层文化内涵,足资文化艺术研究者、爱好者等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资料价值和欣赏价值。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东京国际水墨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曾任《新美术》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美术史研究,兼工书画,尤其在赵孟 、董其昌书画艺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鲁迅年谱

鲁迅年谱

鲁迅年谱鲁迅文言1881年一岁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六岁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

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八岁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

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1892年十二岁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

《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

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十三岁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十六岁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

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十八岁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树人。

1899年十九岁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

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二十一岁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二十二岁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二十三岁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

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二十六岁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

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二十七岁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地方院校图书馆古籍普查意义及古籍价值述略——以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

地方院校图书馆古籍普查意义及古籍价值述略——以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

地方院校图书馆古籍普查意义及古籍价值述略——以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宋敏【摘要】地方院校图书馆对馆藏古籍家底不清,直接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济宁学院图书馆普查实践为例,阐述了进行古籍普查整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保存千册以上古籍的地方院校图书馆,济宁学院有《齐民要术》、《杜诗详注》、《戴氏遗书》等10部古籍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古籍文献版本贯穿明、清两个朝代,涵盖了古籍四大类型,与全省同类图书馆相比,构成了一定规模的藏书体系,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版本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5页(P106-110)【关键词】图书馆;古籍普查;古籍价值【作者】宋敏【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图书馆,山东曲阜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1中国是有着六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1]许多珍贵资料赖古籍记录以传世,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得以世代相继、绵延不绝,可以说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为改朝换代、天灾人祸等原因,大部分古籍遭到损毁或湮灭,能保存至今的已实属不易,所以我们更要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以为当今社会服务.而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古籍的基础,就是进行古籍普查.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长时间以来,省内外大部分图书馆和藏书单位对所藏古籍家底不清,尤其是一些中小型藏书机构,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所藏古籍数量本来就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就无法抢救一些价值高、破损严重的宝贵资料.因此如何对图书馆古籍进行普查、整理和保护,使之成为学院的特色典藏,具有重要意义.济宁学院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最早可追溯于1951年的滕县专区干部文化学校,部分古籍就是此前旧藏.作为有着千余册古籍的新建本科院校,济宁学院和其他同类院校一样,也曾经历了古籍损坏、流失的过程,笔者参加了古籍的普查与整理,因此,欲结合实际工作,探索地方院校图书馆古籍普查整理工作的开展意义,管窥图书馆所藏古籍的价值.尽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并不是所有拥有古籍的藏书单位都进行了古籍普查,但是普查对下一步古籍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下面以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下高校图书馆为什么要进行古籍普查.(一)古籍流失状况不容忽视,保存和管理条件有待完善.一般来说,每个高校图书馆是其古籍庋藏之所,有很多极珍贵、极有价值的资料,济宁学院也不例外.但这些珍贵资源之前一直被束之高阁,不仅未进行整理编目,且保存条件也比较简陋,甚至一部分古籍在“剔旧”过程中被当做“旧书”剔掉,实为可惜.另外因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致使留存下来的这部分古籍也散乱、无序地堆放于库室,无人问津,部分古籍纸张泛黄、变脆,或缺页现象严重.直至2007年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加之08年下半年图书馆又引进古籍整理人员,学校才以此为契机,从09年逐步开展了古籍清点、整理、编目等工作,特别为这些古籍设立专门的特藏室,并全部采用樟木柜存放,去年和今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为特藏室分别安装空调和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进一步改善了其保存环境. (二)古籍特藏室入藏范围不一,急需摸清古籍家底.通过对省内各地方院校图书馆调研,笔者发现大多数图书馆特藏室的收藏范围是比较宽泛的,如菏泽学院主要收藏了民国以前的古籍善本图书和大型精装图书,潍坊学院还收有建校以来的古籍和潍坊地方文献等,而在本校古籍普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特藏室基本是以书籍的装帧形式——线装作为入藏范围的,里面不仅包含乾隆六十年之前的古籍,也包含一些民国文献、建国前线装文献甚至建国后一部分影印古籍,这就给普查增加了难度,但也更体现了古籍普查的重要性——使之不再混淆于其他非古籍文献中,从而更有利于其价值体现和有针对性的保护.(三)深入普查工作一线,成果、收获颇多.尽管每个院校古籍特藏室收录范围不一,但笔者相信古籍普查最好的一个途径就是对每种原书进行详细核对.通过原书对照,图书馆共整理出线装文献书目318种,15000余册,去除一部分民国文献和建国前后线装文献,共统计古籍书目101种, 1163册.这些古籍大部分为明清刻本和批校本,其中善本有72种.这七十余套书目皆拍摄了书影,包括封面、序跋、牌记、正文、版权页等,并按全国古籍联合目录善本普查格式,为每部书著录了序号、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函数、存卷数、行款、版框、牌记或封面题、序跋、印章及其他附注项(书名附注、版本附注、四库底本、进呈本、有图、残损虫蛀、刻工)、分类、馆藏地,提交给中华古籍联目的负责部门,之后又经过反复交流、原书核查和反馈,共有《齐民要术》、《杜诗详注》、《戴氏遗书》、《随园三十种》等10部古籍149册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经过这次摸底盘查,使学校对馆藏古籍数据数量及内容有了全面了解.而笔者及普查小组成员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版本鉴别、钤印判断等知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水平. (四)结合普查做好古籍分类,便于读者查阅利用.只有明确了家底,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传统的中国古籍目录组织,多数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尽管四部分类法有很多缺陷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它行用一千多年,几乎贯通古今官私目录.原因并不都是因为中国人固守陈规,而是因为它本身基本符合了中国的学术发展和目录学思想体系.[2]所以四部分类表,是比较容易类分中国古籍的.通过考察山师图书馆、山大图书馆及山东省图书馆等省内大型图书馆古籍分类,发现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四部分类法,有的结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四部之后分了个“丛部”.而根据本馆馆藏丛部书目稀少的情况(仅有两部自著丛书,故把它们放到了“子部”),笔者及所在古籍普查小组认为图书馆古籍按通行的四部分类法更符合馆藏实际,所以把普查完的古籍按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归类整理,重新上架摆放,并为每部书设计制作了新的书名签,包括书名、著者、函册数等,便于读者查阅.虽然对馆内古籍进行了初步整理,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这些古籍利用率一直很低,更不用说有关本校古籍的研究论文或论著,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故而笔者把馆藏部分古籍价值略加阐述,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逐步让图书馆这些古籍“活”起来,真正变“藏”为“用”.对于怎样对待古籍,钱钟书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曾这样论述:“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3]也就是说,要以现代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并且发掘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以便当代和后代的人们研究利用,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这应该是古籍普查整理的方向和意义所在.故笔者也本着这样的原则,把各类中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强的部分进行推介.(一)经部.图书馆收藏的经部书籍除《周易集义》、《书经集传》、《春秋左传古注》、《四书恒解》、《十三经注疏》这种集成式注解书籍外,围绕《诗经》的就有《毛诗选》、《毛诗郑笺》、《诗经备旨喈凤详解》、《诗经体注图考》等分角度研究性著作,这些书籍于文字、体例及名物制度的疏解,对后人系统地探讨诗义、理解《诗经》有很大帮助.其中四书类(清)张权时《增订四书析疑》二十四卷,在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之列,乃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文盛堂刻、乾隆五十九年(1794)尚德堂本,共2函20册,封面有牌记为:乾隆五十九年新镌尚德堂梓行.前有康熙五十八年孙勷《序》,另有朱熹《大学章句序》,每册书皮皆有相同方形钤印“翰鼎”一枚.行款为15行31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板框和开本尺寸分别为25.4×14.5cm,27.0×15.5cm.此书乃张权时为当时有清一代科试而作,以便于士子了解经书意旨.在诠释经义的同时,也分析文章结构,细究章法、句法、字法,被当时学者“奉为科律,一时为之纸贵.”(二)史部.图书馆所藏史部古籍相对其他部类较多,正史除了《钦定史记》、《钦定前汉书》、《钦定后汉书》、《钦定三国志》“前四史”系列.颇有价值的《史记》版本还有明代归震川评点本,乃清光绪二十年木刻本,书内还附有清代方望溪即方苞评点,是难得的史家研究资料.杂史有周密撰《齐东野语》6册,为明代毛晋汲古阁刻本.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景定行公田”、“景定慧星”、“朱唐交奏本末”、“赵信国辞相”、“岳武穆逸事”、“巴陵本末”、“二张援襄”等,都可以补史传之阙,提供了一些历史事实与历史真相.方志系列藏书很多,又各具特色,较有代表性的有:北魏杨炫之撰《洛阳伽蓝记》,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为清道光十一年刻本,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域纪要》(清敷文阁藏板)一百三十卷,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三)子部.馆藏子部书虽然数量不多,但版本年代较早,一些刻本属于现在稀见版本,另有名家钤印及点校,历史文物价值较高.如农家类有《齐民要术》十卷杂说一卷,乃明万历间津逮秘书本,(北魏)贾思勰撰.此书共1函2册,行款为9行18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白鱼尾,板框和开本分别为19.3×13.4cm,24.2×16.3cm.书前有贾思勰自序,后分别有宋葛佑之、明王廷相、沈士龙和胡震亨《齐民要术后序》.根据《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可查,此书省内其他版本除山东省博物馆有明嘉靖三年(1524)马纪刻本,山东大学图书馆有明万历胡震亨、沈士龙刻秘册汇函本外,此版本本馆馆藏还是独一家,所以尤显珍贵.更为珍贵的是,《齐民要术》序及卷一、卷七页皆有清代汉学及藏书大家惠栋两枚朱色方形钤印,分别为“惠栋之印”、“定宇”,另有“长沙陶澍”“赐书楼陶氏之记”印章,书中末尾处还盖有“印心石屋主人”的印章,“印心石屋主人”乃清代经世学派领袖陶澍的自称.书末这款印章乃两寸见方大朱文正方印,上面刻有陶澍朱文肖像:方面长髯,手执一卷,风雅之气,扑人眉宇.右边题有“印心石屋主人”.左边题“而眉庞,而须长,仙心儒素而佛肠,手此一卷,舄奕书香”,字体皆为篆书.可见此书当为经世学派领袖陶澍旧藏,且每册书中都有红笔点校.相关资料证明,陶澍之书至民国年间所存无几,今图书馆有幸得藏陶澍点校之作,可谓弥足珍贵.另有杂家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四十卷,为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在我国曾经蜚声士林,在国外也颇受重视,本书分前集三十卷,续集十卷,内容有传奇、神话、故事、风俗、技术、动植物等.为后来社会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史料,也是了解唐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文献.(四)集部.济宁学院特藏室收藏的文集类著作最多,版刻大部分都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此不一一而足,仅就有代表性的几个本子加以介绍.总集类有(清)卢见曾纂《国朝山左诗钞》六十卷,乃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德州卢氏雅雨堂刻本,1函10册,板框18.4×13.5cm,开本26.1×17.2cm,行款为10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国朝山左诗钞》选录清代与山东有关的诗歌,这是当时收罗最为宏富的一部清代山东地方诗选,它既是一部重要的地域性清诗总集,又是一部精粹的清诗选本;具有鲜明的以诗存史的意识,体现出卢见曾崇尚多样性与会通性、主张诗写性情、强调诗人的学问根柢等一系列有见地的诗学主张,对山东古代文献的保护具有肇始之功.(清)沈德潜辑评《国朝诗别裁集》三十六卷,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1函12册,板框、开本尺寸分别为17.3×13.6cm,26.0×16.7cm,10行19字,小字双行25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国朝诗别裁集》共选996人,3952首诗,每位作者名下均附有简略小传,诗后有时加评语.其选诗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为宗旨,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为评诗主要标准.乾隆二十六年皇帝命南书房删改重镌为32卷,将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人的诗删去,后一直以32卷刊行.而济宁学院图书馆所藏二十四年初刻36卷属于完备之本,一些已经失传的作品藉这部书得以保存,不失为一部研究清诗的重要史料. 别集类诸如(唐)杜甫撰(清)仇兆鳌辑注《杜诗详注》二十五卷,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唐)白居易撰、(清)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补遗二卷,内有(宋)陈振孙撰《年谱旧本一卷》,乃清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702—1703)汪立名一隅草堂刻本;(宋)黄庭坚撰,任淵、史季温注《黄诗全集》五十八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树经堂刻本等,皆为省内稀见版本,且印刷精良,装帧体现了当时的特色,纸张保存完整,文物和艺术价值颇高.总之,如若不进行古籍普查整理,很多古籍文献的价值将得不到发掘,从而使遗珠蒙尘,变成废纸一堆,这当是国人为之痛心的事情.所以作为地方院校图书馆,应该摒弃保守观念,加强对古籍的重视和保护,积极引进或培训古籍管理人才,开展古籍普查整理工作,为建设本校特色馆藏而努力.亦不可妄自菲薄,认为小馆无大“财”.济宁学院图书馆虽然和省内老牌高校像山大、山师等图书馆相比,馆藏古籍文献数量并不太多,但与全省同类院校相较,其中亦不乏善本精品.其版本贯穿明、清两个朝代,涵盖了古籍四大类型,在地方院校图书馆中,构成了一定规模的藏书体系,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版本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本文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了初步评审,但馆藏中很多有价值的古籍文献,及在版本、钤印、字体等方面的鉴别鉴赏,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4]希望通过此文,能吸引广大读者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参与到古籍整理和利用工作中来,填补本校古籍研究的空白,以推动古代文化遗产的普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时代精神.【相关文献】[1] 武晓丽.古籍整理与文化传承的所思所想[J].兰台世界,2010(1):30-31.[2] 洪琰,王沛.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实践与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05).[3] 钱钟书研究编辑委员会.钱钟书研究(第2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1,4.[4] 曹林娣.古籍整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一路, 数十万字的年谱屡见不鲜。 中国学术重视年谱, 和传 统史学注 重考 证
以及历史文献 的特点有关。 年谱 的编撰 需要 很
海 岳年谱 , 到了现代 , 陈 垣先 生以史学 大家 的身份, 编撰了 吴渔 山年谱 , 绘 画大师傅抱
石先生编了 石涛上人年谱 。 近 年来 , 艺术史
兴钱 氏世 藏书画录 、 【 钱 氏】 文汇 》 文 汇补 编 : 雍乾 两朝档案、 奏折、 实录、 起 居注二十 余种: 清代人诗文集近二百种 ; 引用清代画史、
著录、 题 跋五十余 种 : 著录钱载 见存和待 访画 作百余 件。 资料不可谓不丰 富。
谱。 与此 同时, 一些 艺术史学者 还在 编纂 年谱
考 中国学 者 编 撰 的年谱。我在 研 究傅 山的过
程 中, 也 曾在其他学者 编撰 的傅 山年谱的基础 上, 撰 写过 长文 傅 山年谱 补正 。当我 用 英 文发表 自己的论文和著 作时, 按照海外汉学 家 的惯例, 将 年谱译成 “ b i o g r a p h i c a l c h r o n o l o g y ” , 或“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b i o g r a p h 7 ' ’ , 如果直译 这两 个
英文词 , 应 为编 年传 记 。 但是 ,“ b i o g r a p h i c a l
c h r o n o l o g y ” 这词在 西方 的语境 中, 通常类似中 国比较简略 的人物年表 。 西方虽然也有把一 个 人物 的年谱编 成一本书规 模 的, 但数量 比中国
少许多。 在 中国的史学传统 中, 年谱很受重视, 编得好的年谱, 会被认为是重要 的学术成 果。 年谱的编纂, 有简有繁。 作得简的, 或是文献稀 缺, 迫不得已, 或是资料 甚为丰富, 编撰者只举 其大略。 在 近些年的学术风气 许多学者取详 甚至连 日 月都没有。 对于艺 术史而言, 还有大 的艺术作 品要处 理, 很 多作 品无年款 。 根据 内 容考订无纪年的诗文、 信札、 书画, 将之系年, 就成为艺术史学者编撰年谱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艺术 家做年谱, 在 清代 有翁 方纲的 米
生卒年, 而这类传记失佚不传) 。 董其昌的学生
王鉴, 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 人们过去都是根据
信, 考证 出此信 写于乾隆三十六 年 ( 1 7 7 1 )四月
乾 隆十年 的 镇洋 县志 5 5 记载 的 “ 康熙丁 已, 年
八十卒” 来推 出他生于1 5 9 8 年。 但我和章 晖的研
[ 海盐 】 钱 氏家谱》、 庐江钱氏艺 文略 、 嘉
C a r r i n g t o n R i e i v ) 研究董其 昌, 曾慨叹, 中文传记
经常不提供人物的生卒年和活 动的具体年份, 人们重视获得科举功名的日 期甚于出生 日 期。 以
越 多。以书法 领域 为例 , 王羲 之、颜真 卿、 赵 孟烦 、 祝允 明、 文徵 明、 董其 昌、 王铎等 皆有年
宁囝訇两 ・ 术 史料

C H N E S E P A I N — i r N G & C A ' L G — R — A P = 1
年谱和艺术史研究
◇ 白谦慎
梁 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 究法 一 书中, 辟
有‘ ‘ 人的专史” 篇, 年谱和传 记为其 中的两章 。
我在西方研究 中国艺术史二十余 年, 经常要参
基本上录而不述。 详细记 录谱主 生平事迹 的点
在收集大 量资料 的基 础上, 潘 中华 做了很
多的考订 工作。 如 爱 日吟庐书画别录 卷二 著 录了一通翁方纲 的信札, 并未写明谁 是收信人, 潘 中华考证 出此 札是写给钱载 的, 并进一步根
据 国家图书馆藏钱载批 翁方纲诗后所 附钱载 回
的同时, 撰 写研究专著。 譬 如说 , 薛龙春 的 王
宠年谱 和 雅宜山色 ——王宠的人生与书法
明史 卷2 8 8 中的 “ 董其昌传” 为例, 此传没有
董其昌的生卒年, 除了提到万历_ l f 七年 ( 1 5 8 9 ) 成
进士 另有四次提到年份, 很 多活动并未提供
几乎 同时问世。 学术 专著讲究论 述 阐发, 年谱
具体时间。 傅 山全书 收傅 山撰写的传记十九 篇, 多数 没有生卒年 ( 这样说, 不排除在其他的
点滴滴 , 可以保存更多的原始材料, 正好和学术 论 著互补。当一 位学者 编过 年谱后, 就会对谱
主 的生平 事迹了然于心, 做其他 方面的专 门研
究 自然能左右逢源。
传 记文体 中, 如墓志铭和行状 等会记录 传主 的
“ 草庐老前辈 大 ’ 尺牍, 起首 云:“ 自别老前
究证明, 王鉴生于1 6 0 9 年。 类似情况太多,“ 生卒
方纲、 颐 列星、 吴应和、 钱仪吉 等人对 捧石斋
诗 集 的点评, 以及钱载 批 翁覃溪诗 、 樊
榭 山房诗 等 : 钱 氏家族各 种文 献稿 抄本 , 如
多考证 工作。 我 的美国朋友 李慧 闻女 士 ( C e l i a
受 到前所 未 有 的重视 , 艺术 家 的年谱 也 越 来
和活 动、 他和 同时代 文化3 8 c m× 5 3 c m 纸 本金笺 南京博物 院藏
意义不言而喻。 潘 中华博 士虽为艺 术史学 者, 但 是在编撰
钱 载年谱 的过程 中, 对 钱载一生参 与 的各
方面 的活 动予 以全面的关注。 她广 泛搜集了翁
潘 中华博 士编撰 的 钱载 年谱 , 是 一个 很 有学 术 意义 的选 题 。 钱 载是 乾 隆时期 的重 要 文化 和教育官员, 参 与了当时很 多重要 的文
化 活动, 如主持 中央和 地方考试 , 为乾 隆帝讲
经, 并 出任 皇 子们 的老师 , 参 与纂修 续 文献
初二 日。 又如 昭代名人尺 牍 卷二_录钱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