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35210U】车辆前部结构【专利】
【CN209505859U】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专利】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缓冲层(5)为 硅胶层,在所述缓冲层(5)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孔B(4)相对应的通孔。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加固层(6)为 带有磁性的磁力层。
2
CN 209505859 U
说 明 书
1/2 页
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零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是当代社会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出行方式。目前,汽车立柱护板大部分是采用硬质塑料注塑成型,然后用卡扣安装 在汽车车身钣金之上 ,护板可以 起到很好的 装饰作 用,同时也可以 为边梁与立柱之间 增加 更强的支撑力,但是现有的护板在拆卸时比较的麻烦,护板与立柱之间经长时间行驶产生 的振动力影响后可能会发生松落现象 ,完全硬性的连接部位也容易在振动力的 作用下发生 断裂等损坏,针对上述问题,本方案提出了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
发明内容 [0003]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 [0004]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身立柱的结构支架,包括立柱和 护板,在所述立柱的内表面上安装固定有所述护板,还包括固定孔A、固定孔B、缓冲层、加固 层、开口槽和封闭板,在所述立柱的内壁的两侧均匀分布开设有所述固定孔A,在所述固定 孔A的头端设有所述加固层,在所述护板的内表面均匀分布设有与所述固定孔A相匹配的所 述固定孔B,沿所述护板的内表面覆盖有所述缓冲层,在所述护板的外表面的两侧、固定孔B 的四周向内凹陷设有所述开口槽,在所述护板上与所述开口槽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有所述封 闭板。 [0005] 本申请中,所述立柱和护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0006] 本申请中,所述缓冲层为硅胶层,在所述缓冲层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孔B相对应的 通孔。 [0007] 本申请中,所述加固层为带有磁性的磁力层。 [0008] 本申请中,所述封闭板的上端通过转轴与护板连接。 [0009] 本申请中,在所述封闭板的内部和护板的内部嵌有磁性相反的磁层。 [0010] 本申请中,所述护板和立柱的形状、结构大小相匹配。 [0011]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对立柱与护板之间进行快速便捷的固定,增 设缓冲层和加固层,可以对立柱与护板之间的振动力进行缓冲消减同时对固定螺栓进行吸 附以避免路栓发生松落现象。
【CN209870537U】前围结构、车身及车辆【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483557.3(22)申请日 2019.04.10(73)专利权人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地址 101400 北京市怀柔区红螺东路21号(72)发明人 李晓帅 汤玉军 孙焕勇 许净 刘竣玮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代理人 李芳(51)Int.Cl.B62D 25/08(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前围结构、车身及车辆(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围结构、车身及车辆,所述前围结构包括:前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内限定有一级溃缩腔;中地板前板,所述中地板前板连接于所述前围总成;至少一个前防撞支座,每个所述前防撞支座连接于所述中地板前板且与所述中地板前板限定出二级溃缩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围结构能够减小正面碰撞时自身的溃缩行程,降低撞击物侵入驾驶室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防撞性能、提高驾驶室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209870537 U 2019.12.31C N 209870537U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870537 U1.一种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内限定有一级溃缩腔;中地板前板,所述中地板前板连接于所述前围总成;至少一个前防撞支座,每个所述前防撞支座连接于所述中地板前板且与所述中地板前板限定出二级溃缩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总成构造有一级台阶,所述中地板前板构造有二级台阶,所述前防撞支座构造有三级台阶,所述一级台阶、所述二级台阶和所述三级台阶由上至下依次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支座包括主支撑部,所述主支撑部从所述前围总成向后且向下倾斜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支座为多个且沿所述中地板前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CN209340051U】一种支撑结构发动机前盖发动机及车辆【专利】
( 12 )实 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920044650 .4
(22)申请日 2019 .01 .11
(73)专利权人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地址 101108 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开发区东 区靓丽三街1号
(72)发明 马胜利 刘广丰 张艳青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3
( 57 )摘要 本实 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发动机前
盖、发动机及车辆,其中,支撑机构用于支撑发动 机曲 轴前端 ,包括 :本体 ,所述本体上形成有 用于 穿过所述曲轴前端的腔室,所述本体用于与发动 机前盖连接;所述本体的位于所述腔室的一端设 有前油封安装座,所述本体的位于所述腔室的另 一端设有机油泵转子安装座;所述本体上设有回 油孔 ,所述回 油孔的 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通 ,另 一端与机油集滤器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的 支撑结 构 ,解决 了发 动机前端的 正时 系统 、机 油泵异常磨损和因磨损导致的前端油封漏油问 题,可减小曲轴前端振动,提高发动机正时系统、 机油泵、前端油封工作的可靠性。
代理人 贾玉 李东玲
(51)Int .Cl . F02F 7/00(2006 .01) F01M 1/02(2006 .01) F01M 11/03(2006 .01)
(10)授权公告号 CN 20934005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9.09.03
(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支撑结构、发动机前盖、发动机及车辆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209340051 U
CN 209340051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1 .一种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发动机曲轴前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所述本体上形成有 用于穿过所述曲 轴前端的 腔室 ,所述本体 用于与发 动机前盖 连接; 所述本体的位于所述腔室的一端设有前油封安装座,所述本体的位于所述腔室的另一 端设有机油泵转子安装座; 所述本体上设有回 油孔 ,所述回 油孔的 一端与所述前 油封安装座连通 ,另一端与机 油 集滤器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发动机前盖为一 体成型。 3 .一种发动机前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前盖上设有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 结构。 4 .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 动机前盖 ,所述发 动机前盖上设有支撑结构 ,所述支撑结构为权 利要求1或2所述的 支撑结构; 机油泵转子,所述机油泵转子的前端安装在所述机油泵转子安装座内; 发动机曲轴,所述发动机曲轴前端的伸出于所述机油泵转子外并穿过所述支撑结构的 腔室,且固定在所述腔室内。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油封,所述前油封套设在所述 发动机曲轴的前端并安装在所述前油封安装座内。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曲轴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螺 纹孔内安装有螺杆,用于固定发动机曲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曲轴的螺纹孔的底端设有第 一供油通道,用于向发动机曲轴提供润滑油。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上设有第二供油通道,用于向 所述支撑结构和发动机曲轴前端提供润滑油。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外周设有环形的储油槽。 10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车辆前部构造[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车辆前部构造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田原大树
申请号:CN202010087953.1申请日:20200212
公开号:CN111674472A
公开日:
202009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即使在前柱的下方侧配置有车门铰链构件的情况下,也能提高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传递效率。
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包括:左右一对前柱,包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前方前柱和后方前柱;以及左右一对上构件,从各前柱延伸向车辆前方,且车辆前部构造具有上部车门铰链,所述上部车门铰链较上构件的车辆后方端部而位于车辆后方,并且在前柱的下部侧配置于车外侧,且具有第一加强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较上构件的车辆后方端部而位于车辆后方,并且在前柱的下部侧配置于车内侧,第一加强构件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从车辆下方朝向车辆上方倾斜。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港区南青山2-1-1(邮编:1078556)
国籍:JP
代理机构: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CN209553311U】一种车辆纵梁结构及车辆【专利】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目前现有车型的前纵梁后端总成与前地板纵梁总成的连接 方式基本为两种:三面连接和五面焊点连接。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车辆纵梁结构的主视示 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B-B线的 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 ,车辆 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后端总成1、前地板纵梁总成2和前地板3。如图3所示,所述前地板纵梁 总成2具有第一顶面4、第一侧面5和第一底面6,前纵梁后端总成1具有第二顶面7、第二侧面 8和第二底面9。其中 ,前纵梁后端总成1 和前地板纵梁总成2的连接处的连接方式为第一顶 面4和第二顶面7连接,第一底面6和第二底面9连接,而第一侧面5和第二侧面8之间留有间 隙 ,此为三面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的有效连接面只有3个,连接点较少,因此连接处强度较 弱。图4是现有技术中 另一种车辆纵梁结构的连接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C-C线的 剖视示意图 。如图 5所示 ,第一顶面4 和第二顶面7焊点连接 ,第一底面6 和第二底面9焊点连 接 ,第一侧面5和第二侧面8焊点连接 ,此为五面焊点连接 ,但是此种连接方式 ,前纵梁后端 总成1与前地板纵梁总成2搭接处板料的总料厚以及板料的层数受到局限 ,料厚不能过厚 (根据目前的工艺,建议≤5 .6mm) ,且板料的层数≤3,否则焊接易弱焊或者虚焊,从而造成 连接强度降低。 [0004]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纵梁结构,其能够增强纵 梁连接处的连接强度。 [0005]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辆纵梁结构,所述 车辆纵梁结构能够增强纵梁连接处的连接强度。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纵梁结构,包括: [0007] 前纵梁后端总成,包括前纵梁后端本体和前纵梁后端加强板;和 [0008] 前地板纵梁总成,包括前地板纵梁和前地板纵梁加强板; [0009] 其中,所述前纵梁后端本体的底面、所述前纵梁后端加强板的底面、所述前地板纵 梁的底面和所述前地板纵梁加强板的底面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依次连接。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后端本体与所述前地板纵梁的截面呈倒“几”字型,所述前 纵梁后端加强板与所述前地板纵梁加强板为凹槽状,所述前纵梁后端加强板嵌套在所述前 纵梁后端本体中 ,所述前地板纵梁嵌套在所述前纵梁后端加强板中 ,所述前地板纵梁加强
车辆前部结构[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车辆前部结构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清水和贵
申请号:CN201810488006.6申请日:20180521
公开号:CN109263727A
公开日:
20190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车身框架,其在车辆前部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第二车身框架,其位于所述第一车身框架的后侧处,并且其在所述车辆前部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延伸;以及非接触式充电器,其具有接合至所述第一车身框架的前侧部并且具有接合至所述第二车身框架的后侧部,其中,所述非接触式充电器包括电力接收线圈、罩和一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所述罩具有位于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下方的充电器底表面,所述一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分别在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左侧和右侧处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爱知县
国籍:JP
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CN209833561U】一种汽车前部的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339205.0(22)申请日 2019.03.18(73)专利权人 厦门理工学院地址 361024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理工路600号(72)发明人 张俊 唐友名 吕长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代理人 杨玉芳(51)Int.Cl.B60R 19/20(2006.01)B60R 21/36(2011.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汽车前部的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57)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部的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涉及汽车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气囊本体、气体发生器、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气囊本体设置于车头内部,车头上开设有用于弹出气囊本体的开口,开口包括开设于前大灯上下两侧区域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开设于前保险杠中间区域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内部均配置有气囊本体,且均设置有盖板;气体发生器与气囊本体的内部相连通,控制元件与检测元件、气体发生器均通信连接。
通过在将要发生碰撞事故时,控制元件控制气体发生器点爆生成大量气体,以充气至气囊本体内部,覆盖汽车前部的前大灯区域以及前保险杆区域,有效保护了汽车前部以及行人、乘客的安全,减小碰撞对汽车前部的损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CN 209833561 U 2019.12.24C N 209833561U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833561 U1.一种汽车前部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本体、气体发生器、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所述气囊本体设置于车头内部,所述车头上开设有用于弹出所述气囊本体的开口,所述开口包括开设于前大灯上下两侧区域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开设于前保险杠中间区域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内部均配置有所述气囊本体,且均设置有盖板;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本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控制元件与所述检测元件、所述气体发生器均通信连接。
【CN110065535A】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专利】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在顶板具有开口的情况下,在车身发生变形时所产生的顶板的形变集中于开口的 周边部分,变形增大。例如,若开口为长方形,则在开口的角部周边变形尤其增大。由于开口 周边部分的变形,有时在顶板与上边梁的接合部或其周边产生龟裂而无法保持充分的接合 状态。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长方形的车顶开口的角部周边的、顶板与上边梁的接合部 或其周边的龟裂的产生。 [0010]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1]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具有:一对上边梁,在车辆的左右的车身侧部 上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和顶板,以架设于一对上边梁之间的方式配置,接合于该一对上 边梁而形成车辆的车棚。顶板具有长方形的车顶开口 ,在顶板的下表面接合有沿着车顶开 口的后缘延伸的开口后缘加强件。开口后缘加强件具有沿着顶板的下表面延伸的顶板相对 面。而且,该上部车身构造具有一对延长加强件,其从开口后缘加强件的顶板相对面以将该 顶板相对面延长的方式分别朝向顶板的左右的侧方端缘延伸。该一对延长加强件处于与车 顶开口的车辆后方的 左右的 角部对应的 位置。另外 ,该一对延长加强件在顶板接合于上边 梁的位置的附近与顶板接合。 [0012] 通过与车顶开口的车辆后方的左右的角部对应地设置延长加强件,该部分的车顶 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顶板的位移。 [0013] 上述的上部车身构造可以还具有以覆盖上边梁的室外侧的表面的方式设置的侧 面外板 ,另外 ,上边梁可以 包括位于室外 侧的 梁外 侧部件 和位于室内 侧并 与所述梁外 侧部 件一起形成封闭 截面构造的 梁内 侧部件。可以 是 ,顶板与延长 加强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
( 19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12 )发明专利申请
(21)申请号 201910063410 .3
【CN209955927U】前纵梁总成及车辆【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451904.4(22)申请日 2019.04.03(73)专利权人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双河大街99号院1幢五层101内A5-061(72)发明人 游峰留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代理人 黄德海(51)Int.Cl.B60R 19/18(2006.01)B60R 19/34(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前纵梁总成及车辆(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纵梁总成及车辆,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本体;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置在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且所述前纵梁本体与所述吸能盒通过前纵梁本体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本体连接板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的结构强度高,可靠性好,可以有效降低在碰撞中乘客所受到的伤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CN 209955927 U 2020.01.17C N 209955927U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955927 U1.一种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本体;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置在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且所述前纵梁本体与所述吸能盒通过前纵梁本体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本体连接板为一体成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本体连接板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构造为板状结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中心区域,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纵梁本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构造为向后凸出的凸起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内壁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围成的腔室的横截面积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至第四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三板部正对,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四板部正对,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彼此,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彼此。
【CN209351212U】一种带有气门开启结构的汽车【专利】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气门开启结构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6) 内底部设置有限位块(5) ,所述止回板(3)一侧设置有隔热棉层(16)。
说 明 书
1/3 页
一种带有气门开启结构的汽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气门开启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0002] 在炎热的夏季,汽车停放以后,特别是在露天停放时车体内温度会上升到很高,持 续高温会对车体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使 用气门让车体内的空气可以 与外部流通 ,起到 通风散热的目的 ,为此 ,我们提出一种带有气门开 启结构的汽车。
( 19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12 )实 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920078148 .5
(22)申请日 2019 .01 .17
(73)专利权人 干保良 地址 414000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黄市乡 联校宿舍
(72)发明人 龙其祥 干保良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育科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509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9351212 U
CN 209351212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1 .一种带有气门开启结构的汽车,包括安装管(2)、太阳能电池板(14)和散热管(6) ,其 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管 (2)内壁设置有固定块 (8) ,所述固定块 (8)一侧设置有弹簧组 (7) ,所 述弹簧组(7)一端通过竖杆连接散热管(6) ,所述散热管(6)内通过螺栓安装有散热扇(10) , 所述散热管(6)内顶部通过转轴连接止回板(3) ,所述散热管(6)一侧通过支杆连接挡板 (4) ,所述安装管(2)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蓄电盒(1) ,所述安装管(2)一侧下端安装架安装 有温度控制器(9) ,所述安装管(2)一侧上端通过连接架安装有充电控制器(12) ,所述充电 控制器(12)通过导线连接太阳能电池板(14)。
【CN209324513U】一种车辆引擎除积碳装置【专利】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车辆引擎除 积碳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引擎除积碳装置, 包括安装底座 和电 解槽 ,所述安装底座的 顶部关于安装底座的 中 轴线对称设 有两块支撑 板,且两块支撑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有U型安放槽,所述U型安放槽的内部镶嵌有电解槽,且 电 解槽的内部等距安装有电 解片 ,所述电 解槽的一侧表面设有出气口 ,且出气口的一端螺 纹连接有导气管 ,并且导气管的 底端通过螺纹端口 与导气支管螺纹连接 ,所述导气支管的 共设置有两根,且两根导气支管底端均开设有插接口。 [0006] 优选的,所述安装底座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且蓄电池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流 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流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解槽一侧的电解片输入端口电性 连接 ,所述电 解槽一侧的 表面位于电 解片输入端口的对立面设有电 解片输出端口 ,且电 解 片输出端口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7] 优选的,所述安装底座的一侧表面安装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输出端与电流 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8] 优选的,所述电解槽的一侧表面设有注水口,且注水口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密封盖, 所述电解槽的内部环绕设有密封圈。 [0009]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的一端接口处螺纹连接有气流阀门。 [0010] 优选的,所述电解槽的一侧表面设有液位计,且液位计的表面印刷有刻度尺。 [0011]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蓄电池将电流输入进电流控制器中,然后通过控制面板设 定合适的 输入电 流给电 解片 ,在电 解片的电 解作 用下 ,将电 解槽内的 水体电 解出大量的 氢 气和氧气 ,然后将电 解出的 氢气和氧气从出气口 排出 ,在导气管的 导流下将氢气和氧气提 供给导气支管 ,然后将导气支管底端的 插接口 插接在汽车 引擎的 进气歧管内 ,将氢气和氧
【CN209921426U】一种装配式汽车前副车架吸能结构【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241178.3(22)申请日 2019.02.26(73)专利权人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241006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路8号(72)发明人 李德根 李文平 徐伟 沙正 李平 徐立笑 涂金刚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代理人 武志宏(51)Int.Cl.B62D 21/15(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装配式汽车前副车架吸能结构(57)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汽车前副车架吸能结构,包括前副车架纵梁,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前端装配有前副车架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吸能结构包括上、下盖板,所述上、下盖板扣合并连接在一起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后端设置有连接端板,所述筒状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溃坏诱导槽,所述筒状结构的顶部设置有凸台筋,所述筒状结构的底部前高后低形成倾斜式结构。
所述上、下盖板均是U型板结构,焊接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车辆造型和总布置,综合考虑维修方便性的前提下,在传统的正面传力路径基础上,使副车架系统尽早吸能,降低碰撞过程中整车的侵入量和加速度,将对乘员的伤害降至最低。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209921426 U 2020.01.10C N 209921426U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921426 U1.一种装配式汽车前副车架吸能结构,包括前副车架纵梁,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前端装配有前副车架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吸能结构包括上、下盖板,所述上、下盖板扣合并连接在一起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后端设置有连接端板,所述筒状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溃坏诱导槽,所述筒状结构的顶部设置有凸台筋,所述筒状结构的底部前高后低形成倾斜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汽车前副车架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盖板均是U型板结构,所述下盖板的底部前高后低形成倾斜面。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的制作方法[0001]本公开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b>背景技术:</b>[0002]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在汽车碰撞时可以吸收能量,减少向乘员舱传递的载荷力,减小乘员受伤的可能性。
[0003]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前纵梁以及连接保险杠和前纵梁的吸能盒,前保险杠和前纵梁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在汽车碰撞时前保险杠将载荷力传递给吸能盒,吸能盒溃缩变形后,使载荷力减小,然后将载荷力传递给前纵梁,前纵梁再将载荷力传递给乘员舱。
[0004]虽然吸能盒经过溃缩变形后可以吸收部分载荷力,从而使传递给乘员舱的载荷力减小。
但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吸能效果仍然不够好,在碰撞时容易造成驾驶员受伤。
<b>技术实现要素:</b>[000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提高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吸能效果。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0006]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包括:[0007]前保险杠,沿第一方向延伸;[0008]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前保险杠的端部连接;[0009]吸能盒连接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连接;[0010]第一前纵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前纵梁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0011]角撑构件,具有腔体,所述角撑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角撑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前纵梁连接,所述角撑构件的一端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方向为汽车的长度方向。
[0013]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表面垂直,所述角撑构件包括:[0014]两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纵梁的侧面,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吸能盒连接板的第二表面,所述连接板的两端的端面相互垂直;[0015]固定板,同时与所述两块连接板连接;[0016]其中,所述两块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构成u型的角撑构件,所述u型的角撑构件的开口朝向所述前保险杠的中部。
【CN209505848U】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专利】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3]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副车架前横梁,横梁1是由相同的上部2和下部3焊接组成的 空心柱,上部2和下部3均是U形槽,横梁1上部2的上表面焊接有支撑架6。 [0014]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部U形槽与下部U形槽的侧边通过搭接焊接形成空心柱,搭接 焊接形成空心柱相比 于上部U形槽与下部U形槽对称焊接形成空心柱 ,其刚 度和强度更高 , 寿命更长,且更容易焊接。支撑架6用于固定电子真空泵的安装支架,并支撑电子真空泵与 电子真空泵的安装支架的重量。 [0015] 进一步地,支撑架6包括有两个,支撑架6上的横截面呈倒U形。电子真空泵的安装 支架的 两端分 别固定在不同的 支撑架6上 ,支撑架6上的 横截面呈倒U形的 作 用是保证副车
( 19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12 )实 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920048616 .4
(22)申请日 2019 .01 .11
(73)专利权人 重庆菲斯塔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 公司
地址 401121 重庆市北部新区栖霞路18号 19幢1单元5-3
(72)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支撑架(6)上设置有通孔Ⅱ,通孔 Ⅱ内焊接有螺母Ⅱ(9)。
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横梁(1)下部(3)的下表面 固定有U形支架(4)。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U形支架(4)上设置有通孔Ⅰ(5), 通孔Ⅰ(5)内焊接有螺母Ⅰ(8)。
CN 209505848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1 .一种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横梁(1)是由相同的上部(2)和下部(3)焊接组成的 空心柱,上部(2)和下部(3)均是U形槽,横梁(1)上部(2)的上表面焊接有支撑架(6)。
【CN209225250U】一种应用于汽车前围板中立柱【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9225250 U
CN 20922525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1 .一种应用于汽车前围板中立柱,包括中立柱本体(10) ,所述中立柱本体(10)的前表 壁设置有固定杆 (6) 和连接板(9) ,所述连接板(9)位于固定杆 (6)的一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中立柱本体(10)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1),两个所述连接块(1)上均开设有凹槽(5) ,两个 所述凹槽(5)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2) ,四个所述滑槽(1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2) , 四个所述滑块(2)两两之间转动连接有转杆(13) ,两个所述转杆(13)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 安装板(3) ,两个所述安装板(3)上均开设有安装孔(4) ,所述中立柱本体(10)的两端均设置 有卡块(7) ,两个所述卡块(7)上均开设有卡槽(14) ,且两个卡块(7)的两端开设有槽口 (16)。
代理人 赵晨宇
(51)Int .Cl . B62D 25/04(2006 .01)
(10)授权公告号 CN 209225250 U (45)授权用于汽车前围板中立柱
(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前围板技术领域,且公开了
一种应用于汽车前围板中立柱 ,包括中立柱本 体,所述中立柱本体的前表壁设置有固定杆和连 接板 ,所述连接板位于固定杆的 一 侧 ,所述中立 柱本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 上均开设有凹槽,两个所述凹槽的两侧均开设有 滑槽 ,四 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 ,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卡块、卡槽和槽口 ,便于卡块 卡 合 在中 立 柱的 两 侧 ,增 加中 立 柱 两 侧的 支 撑 力,防止中立柱长期使用,两侧容易产生变形,导 致中立柱支撑效果不佳 ,槽口开设在卡块的两 端,便于使用人员通过槽口更方便的对卡块进行 拆卸,解决了汽车前围板中立柱长期使用容易产 生变形,影响中立柱的支撑效果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实 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920127288 .7
(22)申请日 2019 .01 .24
(73)专利权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丰田市
(72)发明人 小松刚希 新免良昭 矢部卓也 小西克洋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张建涛 车文
(51)Int .Cl . B62D 21/15(2006 .01)
(10)授权公告号 CN 20953521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9.10.25
( 54 )实用新型名称 车辆前部结构
(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
前部结构具备在车长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及从 该前纵梁的后端部朝着车辆后侧向下方倾斜的 反冲部,该反冲部中固定设置有沿着该反冲部在 车长方向上延伸的负荷传递构件,负荷传递构件 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一侧凸出的凸部、及相对于 车宽方向的一侧凹进的凹部,负荷传递构件被配 置为 ,其前端上部与前纵梁的后端下部相向而 对。基于该结构 ,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 ,碰撞负荷 能通过负荷传递构件从前纵梁有效地传递到反 冲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CN 209535210 U
CN 20953521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1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在车长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及从该前纵梁的后端部朝着 车辆后侧向下方倾斜的反冲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冲部中固定设置有沿着该反冲部在车长方向上延伸的负荷传递构件, 所述负荷传递构件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一侧凸出的凸部、及相对于所述车宽方向的一 侧凹进的凹部, 所述负荷传递构件被配置为,其前端上部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下部相向而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传递构件被构成为 ,所述凸部设 在所述凹部的 上方 ,在所述凸部的 上端形成 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凸缘部,该凸缘部的前端部即是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下部相向而对 的所述前端上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传递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反冲部的两个相向而对的立壁的内侧面上的 右侧负荷传递构件和左侧负荷传递构件, 所述右侧负荷传递构件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一侧凸出的凸部、及相对于所述车宽方向 的一侧凹进的凹部, 所述左侧负荷传递构件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凸出的凸部、及相对于所述车宽方 向的另一侧凹进的凹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从前 纵梁传递到其后方的反冲部的车辆前部结构。 [0007]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 前部结构具备在车长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及从该前纵梁的后端部朝着车辆后侧向下方倾 斜的 反冲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冲部中固定设置有沿着该反 冲部在车长方向上延 伸的 负 荷传递构件,所述负荷传递构件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一侧凸出的凸部、及相对于所述车宽 方向的 一 侧凹进的凹部 ,所述负荷传递构件被配置为 ,其前端上部与所述前纵梁的 后端下 部相向而对。 [0008]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的优点在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负荷能 通过负荷传递构件从前纵梁有效地传递到反冲部。具体而言 ,由 于负荷传递构件的 前端上 部与前纵梁的后端下部相向而对,所以朝着车辆后侧作用的碰撞负荷会使前纵梁的后端下 部与负荷传递构件的前端上部相碰,由于该负荷传递构件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一侧凸出的 凸部及相对于该车宽方向的一侧凹进的凹部,所以当碰撞负荷作用于负荷传递构件时该负 荷传递构件不易变形,从而能将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到车辆后侧的反冲部。 [0009]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负荷传递构件被构成为, 所述凸部设在所述凹部的 上方 ,在所述凸部的 上端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 伸的凸缘部 ,该2Βιβλιοθήκη CN 209535210 U
说 明 书
1/4 页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前部结构,特别是一种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将碰撞负荷 传递到后方的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车辆前部结构中包括在车长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及从该前纵梁的后端部 朝着车辆后侧向下方倾斜的反冲部。为了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将碰撞负荷有效地从前纵 梁传递到反冲部,而设置有从前纵梁的后端部跨设到反冲部的前端部的板状加固构件。 [0003] 板状加固构件的主体部被焊接在前纵梁的后端部,从而该板状加固构件被固定。 另外 ,板状 加固 构件上设有从其主体部朝着车辆后侧向 下方倾斜的 延出部 ,该延出部的 分 别向左侧、右侧延伸出的左侧端部、右侧端部分别与设在反冲部的左侧凸缘部、右侧凸缘部 的上表面重叠并被焊接固定在该上表面上。 [0004] 因而,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作用于前纵梁的碰撞负荷从前纵梁的后端部经由板 状加固构件的主体部、延出部而传递到反冲部。 [0005]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若板状加固构件的延出部的左侧端部、右 侧端部与反冲部的 左侧凸缘部、右侧凸缘部间的 接合部 (焊接固定部) 强 度不足的 情况下 , 碰撞负荷会导致板状加固构件的延出部或反冲部的左侧凸缘部及右侧凸缘部变形,从而不 能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从前纵梁传递到反冲部。
3
CN 209535210 U
说 明 书
2/4 页
凸缘部的前端部即是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下部相向而对的所述前端上部。 [0010] 基于上述结构,能通过负荷传递构件更有效地将正面碰撞负荷从前纵梁传递到反 冲部。具体而言,由于负荷传递构件的凸缘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所以能充分抑制前纵梁的 后端下部与凸缘部的前端部相碰时凸缘部在车宽方向上的变形,从而能将碰撞负荷从凸缘 部有效地传递到反冲部。另外 ,由 于负荷传递构件的凸部设在凹部的 上方 ,即 ,凸部与凹部 沿车高方向 排列 ,所以 能 充分抑制负荷传递构件在车高方向上的 变形 ,从而能通过负荷传 递构件更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传递到反冲部。 [0011]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负荷传递构件包括分别设 置在所述反冲部的两个相向而对的立壁的内侧面上的右侧负荷传递构件和左侧负荷传递 构件,所述右侧负荷传递构件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一侧凸出的凸部、及相对于所述车宽方 向的 一 侧凹进的凹部 ,所述 左侧负荷传递构件具有朝着车宽方向的 另一 侧凸出的凸部、及 相对于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凹进的凹部。 [0012] 基于上述结构,能通过左右对称地设置的右侧负荷传递构件和左侧负荷传递构件 更有效地将正面碰撞负荷从前纵梁传递到反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