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作家作品原文译文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赏析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 .【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左传》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 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青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

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诫子书》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诫子书》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诫⼦书》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诫⼦书》⼀、默写(本⼤题共1⼩题,共10.0分)1.⽤课⽂原句填空。

(1)《诫⼦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们当作“志当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书》全⽂的中⼼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是“______________”。

⼆、填空题(本⼤题共2⼩题,共8.0分)2.⽤《诫⼦书》原句填空。

(1)______ ,意与⽇去______ ,______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2)⽂中有两句话常被⼈们当作“明⼼⽴志”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 ,______ 。

(3)⽂章中有⼀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______ ”。

(4)全⽂围绕“______ ”这句话展开议论的。

3.完成下⾯的填空题。

《诫⼦书》作者______ ,字______ ,______ 时期的______ 家,______ 家。

三、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2.0分)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A. ⾮淡薄⽆以明志B. ⾮宁静⽆以⾄远C. 淫慢则不能厉精D. 险躁则不能治性四、⽂⾔⽂阅读(本⼤题共4⼩题,共60.0分)5.⽤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1)⾮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学⽆以⼴才,⾮志⽆以成学。

(4)年与时驰,意与⽇去。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夫君⼦之⾏( )(2)俭以养德( )(3)⾮宁静⽆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多不接世( )7.[甲]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往矣,⼦⽆以鲁国骄⼠。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练习题及答案

《诫子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练习题及答案

《诫子书》习题【部编本七年级上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并解释: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今异义,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⑤意与日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消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一词多义: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判断文言句式:①夫学须静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 是依靠俭 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身心宁静就 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 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 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 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 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11)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 宁静”相对而言(12)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3)驰:消失、逝去。

(14)日:时间。

(15)遂:于是,就。

(16)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7)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 用世”的意思。

(18)穷庐:破房子。

(19)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20)才:才干 意与岁去:意: 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 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诫子书》注释、翻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诫子书》注释、翻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诫子书》习题【部编本七年级上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诫子书》知识梳理

《诫子书》知识梳理

《诫子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博望坡、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巧布八阵图、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藤甲军、锦囊妙计、三顾茅庐、关于诸葛亮的俗语1、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2、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3、一个诸葛亮,稳坐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4、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5、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7、聪明莫过于诸葛亮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9、死孔明吓走活仲达有关诸葛亮和三国的成语:不求闻达闭门思过初出茅庐淡泊明志鞠躬尽瘁既生瑜何生亮俭以养德计日而待集思广益开诚布公L三顾茅庐三足鼎立死而后已妄自菲薄欲擒故纵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关键字词夫( ) 静( ) 淡泊( ) 无以( )明志( ) 致远( )广才 ( ) 治性( )多不接世( ) 淫慢 ( ) 年与时驰( ) 穷庐( )励精( ) 驰 ( )将复何及( ) 励( )险躁( ) 意与日去( )四、课文理解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3、注释
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⒅穷庐:破房子。
⒆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⒇才:才干
意与岁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
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意:意与日去:志愿。
宾客意少舒:心情。
志:非澹泊无以明志:志趣。 志虑忠纯:志向。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张之洞《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之洞《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之洞《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诫子书张之洞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学校肇开肇:开始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为贱卒,苦身戮力贱:地位低下D.当必亲炙之炙:熏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船以次俱进B.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C.木欣欣以向荣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3.下列对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B.国家纷乱,外寇入侵,边疆国土沦陷C.不跟儿子的秉性气质相违背D.不希望儿子读书入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译文及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译文及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一、原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译文品行高尚,德才兼备的人的行为操守,是通过宁静专一的(心绪)来提高的自己的修养和身心的,是通过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的。

(人如果)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又必须来自学习。

(所以,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到那时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三、简析(一)(1)句:告诫儿子做人首先要“修身”“养德”,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是“静”和“俭”。

(提出论点)(2)句:从反面论述“淡泊”和“宁静”在“明志”中的作用。

“淡泊”和“宁静”是明志的前提,有了“静”才会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3)句:阐明立志、学习、成才、静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从而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4)句: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要立志,从淡泊宁静中提高修养。

(5)句:叮嘱儿子,年华易逝,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从而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奉献社会,为社会所用。

(二)本文从学习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学习和做人,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

(三)主旨:作者谆谆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治学,生活要节俭,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淫慢”“险躁”。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澹泊一作:淡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赏析:作者:佚名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__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__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诫子书》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诫子书》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诫⼦书》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诫⼦书》习题【部编本七年级上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翻译】【课内简答题】⼀、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于句⾸,表⽰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扰,宁静专⼀。

3、【以】介词,引进动作⾏为的⽬的。

4、【淡泊】内⼼恬淡,不慕名利。

5、【⽆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标。

【致】,达到。

8、【⼴才】增长才⼲。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宁静”相对⽽⾔。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

【驰】疾⾏,指迅速逝去。

14、【意与⽇去】意志随同岁⽉⽽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喻⼈年⽼志衰,没有⽤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怎么来得及。

⼆、重点句⼦翻译:1、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翻译:君⼦的⾏为操守,从宁静来提⾼⾃⾝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的品德。

2、⾮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扰⽆法达到远⼤⽬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专⼀,⽽才⼲来⾃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法增长才⼲,没有志向就⽆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华随时光⽽飞驰,意志随岁⽉⽽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怎么来得及?三、课内简答题:1、⽂学常识:2、出⾃这篇⽂章的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诫子书(清)张之洞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己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令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递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逢,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忘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日后国家干城之器干城:喻指捍卫(国家)B.故学校肇开肇:开始,初始C.反足贻堂上以忧贻:留下D.当必亲炙之炙:考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所不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汝之前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以从事于所学作《师说》以贻之D.汝其慎之其孰能讥之乎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为父亲,张之洞思子心切,很希望儿子不放纵,多努力,今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诫子书》课文内容梳理、同步练习及中考链接(附答案)

《诫子书》课文内容梳理、同步练习及中考链接(附答案)

一、作者简介之羊若含玉创作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尔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二、翻译外子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险躁则不克不及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正人的行为操守,从安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省来造就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白志向,不消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的.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肆懒惰就无法振奋精力,浮躁冒险就不克不及陶冶性情.韶华随时光而飞奔,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寥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哀思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痛恨又怎么来得及?三、文言知识:⑴诫:警告,劝人小心.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正人:品德崇高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⑶修身:小我的品德修养.⑷养德:造就品德.⑸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富贵荣华.心坎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标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安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力,不疏散精力.⑺致远:实现远大目的.⑺广才:增长才干.⑼成:达成,成就.⑽励精:振奋精力.⑾险躁:冒险浮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安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⑿与:追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漂荡,形容人韶华逝去.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进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⒃穷庐:破房子.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四、基本演练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外子子之行()(2)俭以养德() (3)非安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5)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 (6)多不接世()(1)品德崇高的人(2)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的(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2.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耐劳学习.(2)不尽力学习就不克不及增长才干,不明白志向就不克不及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韶华随着时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3.用/变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朗读节拍A.外子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A.夫/正人/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5.课内阅读.阅读全文,答复(1)~(3)题.(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③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①申饬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①过度懒惰就不克不及振奋精力,浮躁就不克不及陶冶性情.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进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哀痛叹息,又怎么来得及.(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奋发图强,防止老了懊悔.6、文学知识填空《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时期著名的家、家.我们还知道他的《》.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三国政治军事出师表五、课外链接(一)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诫子书》全文.(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裕如,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宽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失慎欤?”(《周公诫子》)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申饬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帮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克不及算轻贱的了.可是,我一次洗澡,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招待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招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顺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省来保有宽大的土地,确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崇高;用戒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残兵败将,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严的美德.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严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失慎重吗?”1.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2)非学无以广才()(3)悲守穷庐()(4)又相天子()(5)吾于天下亦不轻矣()(6)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7)外子子之行()(8)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1)见闻渊博,记忆力强(2)增长(3屋子)(4)辅佐(5)在(6)因为(7)发语词,无实意(8就)2.这两篇短文都是申饬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合.其中(甲)文诸葛亮申饬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申饬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怠慢、轻视人才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译文:(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译文:(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略朴素,才干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定清静,才干实现远大目的.(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严的美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4~7题.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晦气,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jī):迷信鬼神和灾祥.孙叔敖病危,临死前,申饬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收.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收肥饶的封地.楚国和越邦接壤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欠好),并且地名十分凶险(欠好、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真拿肥饶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收,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失落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好处看作好处(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算作是好的).懂得把他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超的地方.4.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孙叔敖疾()(2)王数封我矣()(1)生病(或生重病)(2)多次(或屡次)5.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其地晦气,而名甚恶.译文:(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译文:(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欠好),并且地名十分凶险(欠好、不吉).(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好处看作好处(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算作是好的).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核懂得文章内容的才能.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联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思考作答.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念抢夺.(或:此其地晦气,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7.“孙叔敖之知”表示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核整体感知、归纳综合文意的才能.从孙叔敖不接收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示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成贪心缺乏(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他人看不上的器械才干长久保有等).。

诫子书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

诫子书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作家作品原文译文赏析知识点梳理随堂练习及答案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
作家作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鉴赏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文章主旨:
1本文是作者写给其子的家书,劝勉他修身养性、勤学立志必须要从淡泊宁静中着手,忌讳荒唐险躁。

此殷殷教诲饱含着深切期望。

2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三个基本条件,即“志”“学”“才”。

主张志以成学、俭以养德、学以广德,三者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立志必须先修身养德,成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核心是“静”。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之上的。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重点基础知识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