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地理综合达标检测(一)鲁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一半以上。

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下图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第1~2题。

0~14岁人口比例变化曲线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变化曲线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差距B.家庭原因C.计划生育D.个人原因2.“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D.有利于扩大内需1题,近年来,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孩子去外地上大学或工作,就导致“空巢家庭”出现。

第2题,“全面二孩”政策会缓解老龄化问题,家庭负担不会持续加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不会有太大变化,出生人口增加肯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D读蒙古国某年国际人口迁出统计图,完成第3~4题。

3.蒙古人以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入国家是( )A.中国B.捷克C.韩国D.美国4.蒙古国的国际人口迁出,将( )A.使蒙古国的人口数量减少B.缓解捷克、中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C.促进蒙古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D.加剧蒙古国的人地矛盾3题,迁移到捷克的蒙古人中合同就业和自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的比重最高,故该题选B项。

第4题,蒙古国人口外迁的同时,也会伴随人口迁入及本国的人口自然增长,蒙古国的人口数量并不一定减少,故A项错误。

中国劳动力十分充足,蒙古人口迁入将增加中国的就业压力,故B项错误。

蒙古人出国就业或留学,有利于蒙古国融入国际社会,从而促进其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

蒙古国的国际人口迁出,将有利于缓解蒙古国的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

4.C北京“严控人口数量”的新目标:2020年人口数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该人口数量主要是根据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

高中地理综合测试卷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综合测试卷鲁教版必修2

地理必修2综合测试卷第I卷(选择题和判断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图中①、②、③、④表示2008年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回答1~3题。

1.①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高、高、低”型B.“低、低、低”型C.“高、低、高”型D.“低、高、低”型2.图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3.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影响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4~6题。

4.近年来,南京市吸引大量民工流入的主要原因是A.①B.②C.③D.⑥5.目前,我国迁到西部地区的人口逐年增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有A.①③B.②④C.⑤⑥D.③⑤6.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差异B.资源环境因素C.经济发展水平差异D.国家政策读下表,完成7~8题。

7.表中反映的人口数据X应为A .X<13亿B .X>13亿C .X=13亿D . X=16亿 8.有关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合理容量不考虑人们的生活水平B .环境人口容量以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估算指标C .人口合理容量仅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人口数量D .环境人口容量通常是一个警戒值读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完成9~10题。

9.此图反映的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 .与交通线交汇点的距离B .与市中心的距离C .土地面积的大小D .建筑物和设施条件10.图中甲、乙、丙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a 、b 、c 表示三类用地的付租能力,则对应于住宅区和住宅用地付租能力的是 A .甲、cB .乙、bC .丙、aD .(甲+乙)、a中 国 环 境 与 人 口 信 息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6亿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X 亿 2005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13亿 预测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13.7亿读2006年我国某城市的重工业迁移示意图,完成11~12题。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二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二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二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1.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冰盖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全球变暖导致南极洲冰盖显著增加,北极海冰面积扩大。

B. 全球变暖导致南极洲冰盖和北极海冰面积均显著减少。

C. 全球变暖对南极洲冰盖影响不大,但北极海冰面积显著减少。

D. 全球变暖导致南极洲冰盖显著减少,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不大。

答案: B. 全球变暖导致南极洲冰盖和北极海冰面积均显著减少。

2. 下列关于人口分布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人口分布与地形无关,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B. 人口倾向于分布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的地区。

C. 人口密集区通常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

D. 人口分布均匀,不受自然环境影响。

答案: B. 人口倾向于分布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的地区。

3. 在农业地域类型中,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A. 欧洲西部平原。

B. 北美大平原。

C. 东亚、南亚及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D. 澳大利亚内陆。

答案: C. 东亚、南亚及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4. 有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以下哪一项表述不准确?A. 城市化可以带来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B. 快速城市化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剧。

C.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绿地面积会显著增加。

D. 城市化可能导致住房紧张,贫富差距加大。

答案: C.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绿地面积会显著增加。

5. 以下哪个选项描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A.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减少贸易壁垒,形成统一市场。

B. 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独立。

C. 地区间完全停止贸易,自给自足。

D. 所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政策的统一。

答案: A.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减少贸易壁垒,形成统一市场。

二、多选题(每题4分)1.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全球气候的分布?A. 地球自转速度B. 海陆分布C. 大气环流D. 地形地貌E. 纬度位置F. 人类活动答案: B, C, D, E, F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哪些?A. 战争与冲突B. 经济机会C. 家庭团聚D. 自然灾害E. 政治迫害F. 教育机会答案: A, B, C, D, E, F3. 以下哪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共同性原则D. 经济增长原则E. 社会稳定原则F. 生态平衡原则答案: A, B, C4.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有哪些?A. 土壤类型B. 气候条件C. 市场需求D. 水资源可用性E. 技术水平F. 地形特征答案: A, B, D, F5. 下列哪些现象是由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的?A. 地震的发生B. 山脉的形成C. 火山活动D. 大陆漂移E. 海洋深度变化F. 天气变化答案: A, B, C, D, E三、判断题(每题3分)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的变化。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试题(一)(含解析)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试题(一)(含解析)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试题(一)(含解析)鲁教版综合检测试题(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

4月5日下午,一位延庆网友发现在一片铺着方形地砖且空着的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如下图),且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

据了解,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属近年流行的“可呼吸”地面铺装。

据此回答1~3题:1.形成北京这次“清明雪”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D.反气旋2.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 )①土壤较地砖热容量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②地砖中心空洞积雪厚③土温比气温低,积雪融化慢④砖面比泥土升温快,温度高,其上积雪融化较快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类似该停车场的城市地面铺装与水泥地面铺装比较( )A.热岛效应更强B.蒸发量比较小C.城市内涝更严重D.地下径流更丰富解析:1.A 2.C 3.D 第1题,清明时节,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高低气压交替出现,冷暖气团时有交锋。

四月雪应是冷锋天气系统所致。

第2题,“雪馒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砖面比土壤升温快,温度高,落在地砖上的积雪融化快;土壤较地砖热容量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气温比地温低,残留的积雪与空气接触面积大,不易融化,得以较长时间存留。

第3题,“可呼吸”地面铺装的方砖中心有空洞,会露出土壤,利于地表水下渗,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减轻,地下径流更丰富。

某地地理老师组织学生对家乡河流进行考察,下列图表为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

读图表,回答4~5题:河流砾石平均粒径与距河口距离的关系表4.有关河曲叙述正确的是( )A.仅发育于河流的上游地区B.岩性差异是河曲发育的主要原因C.凹岸河水较深,利于建设港口D.凸岸河水较浅,侵蚀作用明显5.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该河流砾石平均粒径与距河口距离关系的是( )解析:4.C 5.A 第4题,河流的大部分河段都有发育河曲的可能,河曲的发育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凹岸侵蚀,河水较深,利于建港。

高中地理综合达标检测(一)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综合达标检测(一)鲁教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综合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B.②时期和①时期C.③时期和④时期D.④时期和②时期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开始,随后死亡率会有所下降,接着发展到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较快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故图中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③②①。

第2题,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②时期;日本为发达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①时期。

答案:1.D 2.B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多次的搬迁移居活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

美国人口学家A·罗杰斯等对迁移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

读图,回答3~4题。

3.X1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4.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在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比美国明显B.美国X3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北迁往南部和西部C.我国X2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南部地区迁往北部地区D.我国X1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解析:第3题,X1为少年儿童期,其人口迁移受家庭影响。

第4题,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地区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答案:3.D 4.B下图为某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 下列关于经纬线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B. 纬线长度都相等C.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D.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答案:D解析: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故A错误;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故B错误;赤道确实是最长的纬线,但这一描述并未直接出现在选项中,而D项正确指出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

2. 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描述,错误的是A.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C.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D. 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这些都是正确的描述。

但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而不是公转,故B项错误。

3. 下列关于地图比例尺的说法,正确的是A.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广B.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固定的C. 同样的图幅,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D.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答案:C解析: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内容越详细,故A错误;不同地图的比例尺可以不同,故B错误;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但D项的描述并未直接说明比例尺与地图详细程度的关系,而C项直接指出同样的图幅,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4. 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 地形复杂多样B. 山区面积广大C. 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D.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答案:C解析: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些都是正确的描述。

但平原面积并未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故C项错误。

5. 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B. 降水自东向西逐渐递减C.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D. 受台风影响大,全年降水丰沛答案:C解析:我国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故A错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故B错误;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这是正确的描述,故C正确;受台风影响大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并非全年降水丰沛,故D错误。

(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优化练习鲁教版必修2

(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优化练习鲁教版必修2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城市起源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③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上游平原上④最初的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以城市形成的条件为情境,考查城市的起源等知识。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最初的城市功能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答案:A2.关于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工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B.工业革命以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C.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所致D.专业化城市如“科学城”、“大学城”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解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所致。

答案:C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依次是(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C.③—④—①—②D.②—①—③—④4.该区域城市发展必然导致( )①城市环境恶化②植被覆盖率减少③地下水位上升④地表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⑥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A.①⑤ B.②④C.③⑥D.⑤⑥解析:第3题,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也就是城市化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数目将由少到多,城市规模将由小到大。

第4题,随着该区域城市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在城市化过程中将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故选A项;城市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加大,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城市发展会加大城郊间热力环流的作用。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 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北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B. 西北地区以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为主C. 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D. 青藏地区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为主答案:B解析:东北地区以黑土广布、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为主,因此以旱作农业为主,A错误。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以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为主,B正确。

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以水田农业为主,C错误。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为主,但此选项与题目要求的地域类型不完全对应,D错误。

2. 下列关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同心圆模式认为城市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布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B. 扇形模式强调城市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C. 多核心模式认为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新的城市中心D. 三种模式均不考虑城市的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答案:D解析:同心圆模式认为城市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布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A正确。

扇形模式强调城市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B正确。

多核心模式认为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新的城市中心,C正确。

三种模式均考虑了城市的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D错误。

3. 下列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同于区域经济发展B. 区域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C. 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内各部门、各要素均衡发展D.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A错误。

区域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B正确。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暑假预习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暑假预习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暑假预习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转方向是绕地轴自东向西B. 自转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C. 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现象D. 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答案:D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错误;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B错误;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造成的,与自转无关,C错误;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D正确。

2.下列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B.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D.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答案:C解析: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而不是任意时刻的太阳高度,A 错误;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错误;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C正确;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二分日前后不变,D错误。

3.下列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 晴朗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晚上保温作用也强B.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C. 热力环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引起的D.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都属于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答案:D解析:晴朗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保温作用也弱,A错误;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B错误;热力环流是由于不同地区受热不均引起的,C错误;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都属于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D正确。

4.下列关于锋面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B. 暖锋过境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C. 冷锋降水区域位于锋后,暖锋降水区域位于锋前D. 冷锋和暖锋的降水都主要出现在锋前答案:C解析: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阵雨或暴雪天气,A错误;暖锋过境后,气压降低,天气转晴,B错误;冷锋降水区域位于锋后,暖锋降水区域位于锋前,C正确;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后,D错误。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二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二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二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A. 自东向西B. 自西向东C. 自南向北D. 自北向南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A. 一个焦点上B. 两个焦点上C. 中心D. 长轴上答案:A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时,地日距离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地球公转速度也不断变化。

3.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B.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C.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D. 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答案:D解析: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相同;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昼夜更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

4.下列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B. 地面辐射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热源C. 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全部被地面吸收D. 大气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答案:B解析: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但并非全部被地面吸收;大气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5.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复杂形式B. 热力环流是由大气的水平运动引起的C.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D. 热力环流不受地球自转的影响答案:C解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的最复杂形式是季风环流;热力环流是由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不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但大气水平运动(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上册暑假预习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上册暑假预习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上册暑假预习试卷一、单选题(每题3分)1. 关于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地球自转导致四季更替B. 地球自转引起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C. 地球自转影响海洋潮汐的产生D. 地球自转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于极地地区答案:B. 地球自转引起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2. 下列哪种岩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A. 石灰岩B. 花岗岩C. 砂岩D. 板岩答案:B. 花岗岩3. 以下哪个过程描述的是水循环中的降水阶段?A. 水从大气中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B. 水体表面水分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C. 地下水通过泉眼或井口自然流出地表D. 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海答案:A. 水从大气中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4. 下列哪种现象是由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A. 洋流方向的变化B. 海洋盐度的分布C. 山脉的形成D. 季风气候的形成答案:C. 山脉的形成5. 以下哪项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农业实践中的体现?A. 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以提高产量B. 使用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C. 实施轮作和休耕制度以保持土壤肥力D. 扩大耕地面积通过砍伐森林答案:C. 实施轮作和休耕制度以保持土壤肥力二、多选题(每题4分)题目1(4分)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A. 地形地貌特征B. 气候条件C. 经济发展水平D. 政府的人口政策E. 当地的宗教信仰答案: A, B, C, D题目2(4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潜在的影响?A. 改变作物生长周期B. 增加某些地区的灌溉需求C. 减少所有地区的降水量D. 导致新的病虫害出现E. 提高所有地区农作物产量答案: A, B, D题目3(4分)城市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A. 空气和水污染加剧B. 住房短缺和房价上涨C. 社会治安问题增加D. 农业用地减少E. 城市绿地面积显著增加答案: A, B, C, D题目4(4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策略包括:A. 实施循环利用和回收项目B. 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意识C. 制定严格的资源开采配额D. 无限制地开发新能源E. 对过度消费行为征收高额税费答案: A, B, C, E题目5(4分)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有:A. 关税和贸易壁垒B. 汇率波动C.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D. 国内市场的饱和E. 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答案: A, B, C, E三、判断题(每题3分)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导致了日出东方的现象。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三地理下册暑假练习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 自西向东B. 自东向西C. 自南向北D. 自北向南答案:A. 自西向东2.下列哪个圈层位于地球内部最外层?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答案:A. 地壳3.形成风的主要原因是:A. 地球的自转B. 地表的摩擦力C. 太阳辐射的不均匀D. 海洋与陆地的温差答案:C. 太阳辐射的不均匀4.下列哪种地形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A. 沙漠. 平原C. 峡谷D. 冰碛丘陵答案:D. 冰碛丘陵5.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是:A. 氧气(O2)B. 氮气(N2)C. 二氧化碳(CO2)D. 臭氧(O3)答案:C. 二氧化碳(CO2)二、多选题(每题4分)1. 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共同性原则D. 竞争性原则E. 发展性原则【答案】 A, B, C2.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B.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C. 冰川融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无关D.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没有影响E.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答案】 A, B, E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量?A. 降水量B. 蒸发量C. 地表径流D. 地下水补给E. 城市化程度【答案】 A, B, C, D4. 在农业地理中,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A. 合理轮作与间作B. 使用化肥和农药C. 过度放牧D. 改善灌溉系统E. 减少对土地的耕作【答案】 A, B, D5. 以下哪些是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A. 交通拥堵B. 空气质量下降C. 住房短缺D. 就业机会增加E. 社会治安问题恶化【答案】 A, B, C, E三、判断题(每题3分)1.赤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普遍高于极地地区,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

答案:正确。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单元达标检测卷(一)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单元达标检测卷(一)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单元达标检测卷(一)一、选择题图1、图2分别为巴西、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两国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地区,均分布在两国的( )A.热带地区B.内陆地区C.西北地区D.东南沿海地区2.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海拔高B.气候干燥C.潮湿闷热D.河流众多解析:第1题,读图可得,巴西和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均分布在两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交通运输便利,气候温和湿润。

第2题,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人口稀疏。

答案:1.D 2.B区域人口健康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其结构和功能状况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水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健康系统由于受到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诸多因素影响,存在较高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成为全球各类健康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读人口健康脆弱性地域等级划分图,完成3~5题。

3.影响低度脆弱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B.人口数量C.经济水平D.交通状况4.图中各省区人口健康脆弱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5.与人口健康脆弱性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教育水平C.老龄化程度D.人口性别比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低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可知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水平,C正确。

第4题,图中甲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受自然因素中的水源影响较大,A正确;乙、丙、丁都是季风气候,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第5题,老年人健康脆弱性强,老龄化程度与人口健康脆弱性有明显相关性,C正确;环境人口容量影响人口数量,不影响人口健康脆弱性;人口教育水平和人口性别比与人口健康脆弱性没有明显相关性。

答案:3.C 4.A 5.C下图为宁夏以县级为单位的“十二五”时期生态移民工程格局示意图。

完成6~7题。

6.生态移民主要由南向北迁移,是因为宁夏( )A.北部地区草场资源更广B.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C.南部地区年降水量小D.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7.南部山区少数民族的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第6题,宁夏生态移民由南向北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大(南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因其南部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需生态退耕导致了人口向北迁移,故D正确;C错;从图中可看出北部有黄河流经,水资源较多,且北部有河套平原,耕地资源较丰富,故A错;移民的目的是保护生态而并非是矿产资源的开发,故B错。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单元检测试卷一鲁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单元检测试卷一鲁教版必修2

单元检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19·陕西省黄陵中学期末)读“我国部分省、直辖市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预测表”,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环境②经济③教育④资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针对我国“人口零增长”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C.大量吸纳移民,弥补劳动力的不足D.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人口容量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不同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上海、天津、北京出现时间早,而相对落后的青海、海南出现的时间晚,说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出生率较低,所以出现的“人口零增长”就早,而与环境和资源没有关系。

第2题,我国“人口零增长”时,出生率下降,老龄化严重,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B正确。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在保证计划生育的基础上实行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二孩政策,不能大量吸纳移民,A、C错。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人口容量与题意无关,D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

完成3~4题。

3.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③人口死亡率升高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4.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④育龄妇女比重提高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防止未富先老,我国对人口生育政策进行动态调整,①②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降低,③错;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影响不大,④错。

2020年高中地理综合达标检测(二)鲁教版必修2

2020年高中地理综合达标检测(二)鲁教版必修2

综合达标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是我国2005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有几处明显的凹陷,其中M处的影响因素是( )A.战争B.自然灾害C.经济水平D.人口政策2.图中反映了我国当前人口正面临的问题是( )A.青少年入学困难B.就业压力大C.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D.地区分布不均3.下图所示为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段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能正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M处为20~30岁人口,他们出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当时我国刚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增长。

第2题,目前我国中青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面临就业压力大的问题;青少年人数在减少,基本不存在入学困难问题;性别比基本正常;地区分布不均从图示信息无法判断。

第3题,图中显示0~14岁人口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说明该年龄段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负值;目前少年儿童比重大于老年人口比重,故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正值,且老年人口增长率更高。

答案:1.D 2.B 3.C读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2010年数据,单位:%),回答4~5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B.自然因素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在外来移民人口中,比重最高的是20~50岁的青壮年,其次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比重最低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以外来移民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5题,外来移民人口中,比重最大的为20~50岁,属于劳动人口,人口迁移最可能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答案:4.D 5.D读我国东部某城市某功能区内的日均分时段人流量统计图,回答6~8题。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2题.1.区域的特点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一定是明确的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这是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2.下列区域中有明确界线的是()A.河南省B.中华文化区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温带季风气候区1.D 2。

A [第1题,由区域的含义和特点可知,区域之间不是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区域的界线有些具有确定性,如行政区,有些则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

第2题,区域的边界有虚有实,行政区是典型的有明确界线的区域,而文化区、自然带、气候区均没有明确的界线。

]下图为西藏自治区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

据此完成3~5题.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积温的大小B.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C.年降水量的大小D.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大小4.下列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C.四大区域相互联系D.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5.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差异B.纬度的差异C.植被的差异D.夏季风影响的差异3.B 4.A 5.D [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的干湿度地区的划分,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指标。

第4题,图示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区域的分界,故没有明确的界线.第5题,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影响的差异。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6~7题。

6.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7.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6.C 7.D [第6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项正确。

2019-2020学年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地理 综合检测卷

2019-2020学年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地理 综合检测卷

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B.河流C.气候D.经济发展水平2.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是( )A.居住条件差B.就业困难C.饥饿贫困D.劳动力短缺解析:1.B 2.D 第1题,图示地区为北美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从图中看河流影响较小,选B。

第2题,该区域属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选D。

“生活方式型移民”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喧嚣。

据此完成3~4题。

3.“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4.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B.改善环境质量C.降低住房价格D.带动服务业发展解析:3.C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更注重迁移目的地的环境质量,故C正确。

第4题,大量外来移民进入,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变差、住房价格升高;由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更注重生活质量和环境,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故D正确,A、B、C错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6,常住人口为21 813 334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10。

据此完成5~6题。

5.制约新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A.耕地资源B.水资源C.矿产资源D.草场资源6.为提高新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是( )A.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B.发挥光照优势,扩大水稻种植C.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人口的迁入D.降低区内人们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解析:5.B 6.A 第5题,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故B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B.②时期和①时期C.③时期和④时期D.④时期和②时期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开始,随后死亡率会有所下降,接着发展到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较快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故图中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③②①。

第2题,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②时期;日本为发达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①时期。

答案:1.D 2.B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多次的搬迁移居活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

美国人口学家A·罗杰斯等对迁移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

读图,回答3~4题。

3.X1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4.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在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比美国明显B.美国X3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北迁往南部和西部C.我国X2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南部地区迁往北部地区D.我国X1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解析:第3题,X1为少年儿童期,其人口迁移受家庭影响。

第4题,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地区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答案:3.D 4.B下图为某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三个区域中( )A.工业污染最严重的是aB.常住人口最多的是bC.地价最高的是cD.商业活动最为繁荣的是b6.以下地理事项最有可能位于a区域的是( )A.大型批发零售市场B.高级住宅区C.疗养院D.中心商务区解析:第5题,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该城市三个区域中工业比重最大的是c,污染有可能最大;b区域住宅比重最大,常住人口最多;a区域商业活动比例最高,地价最高,也最有可能最繁荣。

第6题,a区域离市中心较近,商业活动比例最高,最有可能为中心商务区。

答案:5.B 6.D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现阶段扩散和计划扩散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地区不同等级城镇服务范围的正确叙述是( )A.中心城市的服务半径为30千米B.县城的服务半径为10~30千米C.中心城市服务范围涵盖县城的服务范围D.卫星镇与县服务范围不重叠8.现阶段,中心城市部分工业配套企业布局在周边卫星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政策②地租③运费④技术⑤矿产资源A.①③B.②④C.②③D.④⑤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中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半径)现阶段约为10千米,县城服务范围小于中心城市。

不同级别城镇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关系,所以卫星镇从属于县城,它们又都从属于中心城市的服务范围。

第8题,中心城市的部分工业配套企业向卫星镇扩散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周边卫星镇距中心城市较近,运费成本较低,地租水平低,但卫星镇的技术优势不如中心城市明显,政策不如中心城市优越。

答案:7.C 8.C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10.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政策、劳动力B.市场、劳动力C.地价、市场D.政策、地价解析:第9题,结合图例,观察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占地面积较大的功能用地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

第10题,观察工业用地变化曲线,在距市中心4千米的地方离市中心较近,有市场优势;距离住宅用地较近,有劳动力优势。

答案:9.A 10.B下图为我国某自然村四种农产品产值百分比的扇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自然村可能位于( )A.杭州市附近B.长春市附近C.昆明市附近D.成都市附近12.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B.市场 C.劳动力 D.气候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该村农产品中有温带水果苹果,且种植玉米,故该自然村可能位于温带,长春市符合。

第12题,该村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乳产品和蔬菜,属于典型的城郊农业,这样布局的主要原因是距城市近,市场需求量大。

答案:11.B 12.B下图表示三种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的空间变化。

读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价格B.交通成本C.国家政策D.技术水平14.当Y线变成L线时,反映了各农业部门的变化是( )A.X农业部门生产范围变大B.Y农业部门生产范围变大C.Z农业部门生产范围变大D.各农业部门生产范围均变大解析:第13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距市场距离变远而降低,说明距离市场越远,运输成本越高,纯收入越低,故B项正确。

第14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当Y线变成L线时,Y农业部门生产范围由原来Y与X的交点到Y与Z的交点之间的范围变为L与X的交点到L与Z的交点之间的范围,因此Y农业部门生产范围变大,而X、Z 农业部门生产范围变小。

答案:13.B 14.B下图为某区域略图。

据此完成15~16题。

15.影响P、Q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大气环流C.洋流D.海陆位置16.Q地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畜牧和灌溉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乳畜业解析:第15题,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比例尺来分析,沿海地区降水量很大,而在很小的距离范围内,降水的变化很大,山地地形是最有可能造成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A项正确。

第16题,Q地的降水量少于300 mm,属于半干旱地区,大规模的商品谷物农业容易造成环境恶化,但可以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位于热带地区,乳畜业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丰富。

故A项正确。

答案:15.A 16.A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地区牛奶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阶段Ⅰ的牛奶生产基地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水源状况B.科学技术C.市场需求D.草场分布18.发展到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区的牛奶完全由甲地区输入,其主要原因是( ) ①乙、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造成地价上涨②甲地区的牛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④乙、丙两地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和牛奶产量降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7题,阶段Ⅰ的牛奶生产基地分布在各个城市周围,其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

第18题,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已不生产牛奶,而需要从甲地输入,说明甲地的牛奶市场竞争力更强,市场的扩大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①④两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做出判断。

答案:17.C 18.B右图为某城镇多年平均风频图。

据此回答19~20题。

19.该城镇可能位于( )A.我国东南沿海B.印度半岛境内C.地中海沿岸D.西欧平原上20.如果在该城市布局一个火电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布局在该城市的( ) A.西北B.东南C.西南D.东北解析:第19题,据图分析,该城镇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A项符合;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和东北风;地中海沿岸冬季和西欧平原盛行西南风。

第20题,该城市的最小风频为东北风,火电厂有大气污染,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答案:19.A 20.D读我国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公路运输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资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但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输比重明显小于环渤海地区,制约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土地价格高B.劳动力工资水平高C.河网密布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发解析:第21题,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且降水较多,而公路运输最为灵活方便,故公路运输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货运方式。

植被和资源与公路运输的关系不大。

第22题,制约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输网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长三角地区河网密布,铁路建设成本高。

答案:21.A 22.C读上海长江隧桥图,回答23~24题。

23.上海浦东新区至崇明岛之间修建世界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因素B.社会政治因素C.社会经济因素D.科学技术因素24.下列说法不能说明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建设意义的是( )A.加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B.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C.带动上海周边地区尤其是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经济的发展D.缓解上海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解析:第23题,目前影响交通线、点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第24题,上海长江隧桥不属于城市内部交通。

答案:23.C 24.D25.下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

投资商在该城市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的最佳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投资商在该城市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在规划过程中需考虑购物中心的交通和顾客量,同时还要注重对耕地和菜地的保护,图中甲位置处于规划用地,离住宅区近,且交通便捷,所以甲是最佳位置。

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4分)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分)(2)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抚养比和就业比的定义分析,抚养比=(少儿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比=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由此可见,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

笫(2)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仍然较高,导致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总抚养比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