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调研试题1

合集下载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汇总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汇总

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 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解析:A 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 B 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 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C2. 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要说明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 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民国时 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CA.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 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 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 )这一记载主A. 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一些中国人对“洋货”的使用和推崇,这反映了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A 与史实不符,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C 与史实不符,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Do答案:D3. 2015 •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 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 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 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 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2016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

2016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

2016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B.审美情趣的变化D.国际潮流的影响下表是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制的中美两国比表为了提高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排位,中国政府应该()GDP排位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113 3 9.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调研试题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调研试题2

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调研试题2热点考题对点即练(Ⅰ)高考真题1.(天津文综)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解析《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颁布,此时距武昌起义胜利已近半年,故B项不是“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的主要原因。

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大力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

材料中仅有全国报纸数量和总销售量,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且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武昌起义后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答案为A项。

答案 A2.(江苏单科)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作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要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项错误。

故选C项。

答案 C3.(浙江文综)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报刊,A项错误,C项正确。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解读】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重点知识梳理】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内因: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后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 (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九五”期末: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⑤1997年以来:实现几次大提速。

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②随后,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②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业开始。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练习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

答案:A2.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菏泽市模拟)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

这一变化表明()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解析:“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说明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区别,“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说明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服饰,占主导地位说法也欠妥,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传统服饰及新式礼服,故C项错误;民国建立引起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习俗变化快,故D项错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一轮复习)(广东)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一轮复习)(广东)

探讨:1.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人力牵 动力: 引工具 机械牵 引工具
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制自研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盒操纵。 技术: 引进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东部)显著,乡村(西部)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种类: 海陆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 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 (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运动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 方 •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 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 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 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 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 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 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 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 同。
基础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① 长袍马褂 图② 西装图 图 ③ 列宁装 请回答: (1)判断图①、图②、图③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2)图③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 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 答:(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
图④
红卫兵服装
•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 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 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 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 (2014· 陕西西安模拟)1912年到1926年,中国境 内铁路共通车3723公里,年平均通车里程不足 250公里,只有东北铁路进展迅速,建成1600多 公里。制约这一时期铁路发展的因素有( )。 ①欧洲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 ②国内政局长期动 荡 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④北洋政府不重视实业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答案:D2.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

这可用来说明( ) 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民国政府希望用体现平等、文明的西式礼仪代替体现等级思想的旧式礼仪,这说明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故选C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3.(2015年济宁模拟)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A项错误;仅凭该广告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错误;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D项错误。

答案:C4.20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

这一现象说明( )A.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B.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C.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D.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解析:无袖旗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A项错误;“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说明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故B项正确;女性穿无袖旗袍是新潮的表现,反映人们审美观念变化,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项错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列宁装
布拉吉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与革命相关的 服饰成为主流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②60-70年代:绿军装
▲原因: 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 D.极左思想影响
1897年德国生产的本茨汽车
二、水运和航空 1.轮船和航运业发展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外国轮船公司垄断航运 业 ②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意义:⑴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抵制外资 经济侵略 ⑵推动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管理,航运业发展较快 ④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 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粤菜是以广 州、潮州、 东江三地的 菜为代表而 形成的。粤 菜的用料达 数千种。
鲁菜:咸、鲜、 川菜讲究色、 脆嫩,风味独 香、味、形、 特、制作精细, 器、兼有南北 用料广泛、选 之长。形成麻 料讲究、刀工 辣、红油、糊 精细,注重用 拉、豆瓣、怪 汤,精于制汤, 味鱼香、家常 尤其讲究“清 等十分丰富的 汤”、“奶汤” 特殊味型。 的调制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2)鸦片战争后: ①西餐传入 ②面包房、咖啡店等 ③西式糖、烟、酒、饮料等 (3)饮食变化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人大批来华,移植西方生 活方式 ②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 ③观念转变,有钱阶层追求时尚
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饮食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2014·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世界形象,因此C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2.[2014·北京高考]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干要求的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人物发型由蓄发到短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照明手段为电灯,这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饮食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知,②③最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B项正确。

答案:B3. [2014·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

第3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5·广东梅州质检)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

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人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解析』本题是逆向思维型题目,注意题干中“原因不包括”,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观念转变的关系密切,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D2.(2015·湖北孝感模拟)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解析』近代中国人在一个时期内把“啤酒”称为“卑酒”,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之外的补充,说明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已被西化”“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崇洋媚外观念”等信息,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3.(2015·河南郑州模拟)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

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本题考查生活习俗的变迁。

从材料可以看出,跪拜礼已经被取消,这是民国时期出现的新现象。

『答案』 C4.(2015·湖南长沙调研)蔡元培先生1889年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婚礼之前从未谋面,第二次婚姻前,1900年蔡元培写下一份征婚启事,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蔡元培先生两次婚姻的变化反映了() A.新式婚姻习俗在中国已成主流B.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C.近代西方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D.政府对婚姻习俗的引导有方『解析』蔡元培先生的两次婚姻,从“奉父母之命”到“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反映出其摆脱传统“女德”观念的束缚,所以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新式婚姻习俗成为主流,所以A项不正确;C项为容易误选的选项,首先,蔡元培先生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在近代,其次,材料是蔡元培一个人,也不能说是“深入人心”,所以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行为,故D项不正确。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6·新疆乌鲁木齐二模)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

下列图一到图二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 )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C.政治制度的变化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2.(2016·贵州一模)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据此可见(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3.(2016·辽宁抚顺一模)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2016·安徽马鞍山二模)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

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B.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C.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D.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5.(2016·甘肃一模)《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6.(2016·山东日照一模)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7.(2016·山东济南一模)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8.(2016·河南郑州模拟)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下图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象说法正确的是()①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②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③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习俗④受西方侵略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维新派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地突破清朝禁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突破的禁忌主要有()①断发易服②废止缠足③住洋楼吃西餐④改正朔,用阳历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②④3.1930年,有一外国人到北京旅游,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找家网吧与他的本国朋友聊天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因素浓厚 B.远离大城市C.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D. 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5.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6.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7.(原创)看图,这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使用的粮、布、油票。

而现在你可以只赁手中的人民币在任何一家超市买到你想要的这些东西,这说明()①粮、布、油票的携带没有人民币方便,大家不愿意携带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③生产力解放的结果④日益现代的农业、工业、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原创)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A.当前,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B. 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D.1995年,党和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9.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的标志是()A.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内河航运B.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C.轮船运输事业由国家统一管理D.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A.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快速发展态势B.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现象C.不再受国家的重视D.绝大部分都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服务业11.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下列哪条铁路的建成()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12.(原创)新中国建立后,下列不.是我国在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是()A.宝成铁路 B.鹰厦铁路C.兰新铁路D.青藏公路13.中国火车经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14.(原创)关于中国航空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1920年,随着首条航线的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序幕,B.当今,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有直通航线C.改革开放后,人们出差旅游、探亲访友乘坐飞机已经屡见不鲜D.当前中国民航共有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15.(原创)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到甲午战争前夕,我国大部分省份和重要商业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B.旧中国,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C.最早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的是丹麦的电报公司D.目前,移动电话用户多于固定电话用户,后者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1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写信的人越来越少,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7.有人写诗赞叹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19世纪后期,在华外国人感叹说:“中国人虽然保守,却也不知不觉地使用起外国货。

现在不仅在口岸市镇和沿海地带到处可以看到钟、表、火柴、洋灯、红毡,就是在遥远的内地,也都可以看到这些东西。

”这表明()A.民众的社会生活日趋近代化B.崇洋风气盛行于内陆地区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D.传统自然经济已全面解体2.(2020福建南平一模)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韬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

这表明,当时()A.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C.开埠通商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3.(2020新疆一模)晚清时期,政府规定“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但男逾三十,女逾二十五岁者,不在此限。

”这一规定() A.首倡男女平等观念 B.具有新旧交替特征C.坚守传统婚姻陋习D.否定了“父母之命”4.(2020山东济宁质检)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

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5.下表为民国某款式的中式男装纹样类型表。

该表反映出民国时期()A.旧有习俗遭遇机器生产冲击B.传统的手工制衣行业衰落C.服饰强调实用与审美的统一D.继承传统中吸纳近代文明6.(2020四川雅安三模)西方交际舞在近代传入中国时,很长时间里并不被中国人接受,守旧者认为这“有伤风化,非比寻常”。

而随着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

这一变化()A.反映了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缩小B.表明了传统观念彻底瓦解C.体现了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D.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7.(2021广东综合能力测试)1918年上海《妇女杂志》刊登了现实主义小说《理性之家庭预算》,作者张慧中在小说中制定了以下预算表求学时代第一届预算表由此可推知,张慧中()A.倡导妇女自立与解放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D.重视提高妇女政治权利8.(2020四川凉山州二模)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老大妈就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计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以为,中国衣饰慢慢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转变的最全然缘故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加重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庞大转变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解析A形容清末能够,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中国衣饰转变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 C2.(2021·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那么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饮食的转变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进展C.报纸的功能显现刊登广告的新转变D.物质生活的西化解析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均与市民的饮食有关,A项正确。

由题干中广告的内容可知,这些物品来自外国,但这并非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进展的产物,B项错误。

C项“新转变”的说法错误,排除。

“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并非都是西方的产品,无法反映西化,D项错误。

答案 A3.(2021·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那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风俗C.市民生活新旧友织D.民众普遍同意新生活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能够看出是新式风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风俗,因此材料表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友织的现象。

答案 C4.(2021·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击了辛亥革命的青年瞿秋白对那时社会转变的体验之词。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下图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面,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

该画反映出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2.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

张鸣岐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

龙、李遂亦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3.据《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 41580 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310人次。

”这表明A.看电影是当时上海人的一种娱乐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8.(2019年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LL]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

第8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南信阳高三调研)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

”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

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的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

2.(2016·江西鹰潭高三模拟)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

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解析:选C。

依据材料“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可知城乡居民对自来水的应用经历了从抵触到接受的一个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

3.(2016·山东临沂高三模拟)近代前期,中国整个知识阶层都在浓墨刻画女性的病态形象,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

如此营造女性形象的思维逻辑是出于( )A.女性柔弱的现实B.塑造人格的要求C.救亡图存的需要D.男女平权的期盼解析:选C。

从“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可知营造女性病态形象是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调研试题1
热点考题对点即练
(Ⅰ)高考真题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由材料信息“必自易西服始”“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等可知,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答案 B
2.(2014·江苏卷)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

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的行为代表“崇尚西法”,而保留一部分的行为表示“保存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故本题选择C项。

A项只反映了漫画一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意旨。

答案 C
3.(2013·山东基本能力)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因此,A、B、C 三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2012·江苏单科)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表明C有误。

A、B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反映了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D。

答案 D
(Ⅱ)创新命题
1.以下服装图中,反映了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的是( )
A.休闲装
B.短裙
C.旗袍
D.列宁装
解析旗袍是在“西风东渐”过程中出现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答案 C
2.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场景,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解析材料隐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对比,属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范畴,故选
A。

答案 A
3.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
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解析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A、B、D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

答案 C
4.下图是一张拍摄于1920年2月的老照片,北京大学首次迎来了3位女子旁听生,三名裹着小脚的女子在北京大学留下了她们的合影,国立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率先开放女禁。

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大学开放女禁使女性形式上获得完整的教育权
B.女子获得高等教育权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化达到高峰
C.有助于把女子从“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D.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女子教育的发展
解析女子获得高等教育权与中国近代的民主关系不大,更不能说是民主化达到顶峰,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选B。

答案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