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结_怀旧还是反思_陈后亮

合集下载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思潮和艺术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否定。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理论渊源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帮助欧洲重建。

这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了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力。

在冷战的阴影下,社会、科技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权威被怀疑和挑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观念也被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置于质疑之下。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许多不同的思想和学派。

其中之一是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平等和压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裂和异化现象普遍存在。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另一个思想学派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卫·麦克罗文在《结构与行为》一书中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行为的。

后现代哲学则质疑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信仰的合理性。

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开始怀疑现代社会的真理和权威,并探讨了“后现代”时代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理论渊源的影响。

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以及对现代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质疑,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等思想学派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旨在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否定,并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科技和文化的新观点和解读。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有明显的对立,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不可分。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后工业化时代背景有关。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与此这种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工业化不仅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质疑和反思,进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有关。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追求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的理想逐渐破碎,其所宣扬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被人们质疑和怀疑。

现代主义的信仰被认为是虚假和空洞的,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于是,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寻求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潮。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对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质疑。

现象学则侧重于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这些思潮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质、存在和意义的问题,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哲学家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米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人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柯通过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权力的普遍性的观点。

利奥塔则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分析,强调了符号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中后期的后工业化背景、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以及法国哲学家的思想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浅析后现代主义

浅析后现代主义

浅析后现代主义[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敏感性的历史时期”。

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程而打斗愈烈。

本文意欲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义含混和审美颠覆,通过再现其展开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途径和它内在的无法避免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矛盾与困窘;启示;青少年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现代主义比较得来的一个名称,或者可以称为一种理念。

《后现代的生存》的私以为: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①。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颠覆。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

通常认为,现代化只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变迁过程。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明,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自然变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力图追求的目的和目标。

因此,现代化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体。

正是这种目的和过程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片面、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渐成思想界的思考主题。

以怀疑和否定为思维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

后现代主义与怀旧病

后现代主义与怀旧病

中图分类号 : 2 I 1 7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39 7 (0 0 0  ̄ 5 - 17 —86 2 1 )4 0 80 4
Ab t a t W h l d r im e n o e t ei e o u in a d fr l t n o ai n o t d r im r c ie or c — sr c : i mo e n s i k e n a sh t r v l t n ma i i i n v t ,p smo e s i mo e i l d t e y e s c o o se o n s n n ce a d ra p o r t a i o a c l r l n rit t ls o i ra o l n e p r p i e t d t n l u t a a d at i sye .F r h s e s n,i i c i c z d a h y tm f o t li ys me a r i u sc t t s rt ie ste s mp o o saga b o i n t e r t r p e e t d b .J me o h o ss e r s n e y F a s n,w o ag e h t o t d r im a o n t i g es x e tma u a trn u tr lfra i h ru s t a smo e s c n d oh n le e c p n f cu i g c l a a r — p n u g e y p sih n itr a a me t.F r o sb a t i g hso c l r g n s o c i f L.Hu c e n, o v r o t d r im n e v r rt ie a d da o ew t h th o h we e ,p smo e s e d a os t ci cz n il g i t e n o i u h h soy b a so o i p r d ,a d h n eowad t o t u hn i g a o tte p s f ml n t e p ee t i r y me n fi n c a o y n e c fr r o r o rt i k n b u h a t r y i h r s n . t r o i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潮流,它挑战了传统的理性和结构,对权威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对现代性的理解进行了全面审视。

在不同的领域中,后现代主义都表现出了一种质疑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那么,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将做一些浅析。

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后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变革的时代。

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杀戮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伤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

冷战的持续和各种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政治体系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在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在文化领域,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科技领域,核武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和颠覆的时代。

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潮流,它强调个体主义、自由主义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现代主义的兴起是对19世纪末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反应,它试图通过对文化的颠覆和创新来挑战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

随着20世纪的发展,现代主义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的过度崇拜,它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使人们开始怀疑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和政治斗争,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传统的现代性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迷失的观点。

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震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观点,它对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批判,并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假设。

它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社会和经济变革密切相关。

20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复杂性和全球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种全球资本主义的崛起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和理论开始失去效力。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进一步削弱了现代主义的信仰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困境密切相关。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的社会现实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主义理论无法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现代主义忽视了对权力、身份和文化差异的理解,无法解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导致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并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超越现代主义的新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然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也包括对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对真理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有所强调,后现代主义也强调了这些方面,但同时也对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和主体性提出了质疑。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和符号分析方法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符号研究产生了影响。

批判理论则强调权力、压迫和社会差异的问题,后现代主义也吸收了这些批判理论的观点,并关注了权力结构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影响,也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困境密切相关,同时还继承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一些关键观点。

后现代主义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假设,探索一种更加纷繁复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哲学和社会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相对性,抗拒理性主义、同一性和普遍性等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学派或哲学体系,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主张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更加灵活、开放和个性化。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动荡。

这个时期,西方出现了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运动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制度,推翻了公认的常规和规范性。

这些社会运动的背后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价值和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一系列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如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符号学、认知科学、位相学(拓扑学)、民族志学、后现代哲学等。

这些理论都反映了对传统哲学和科学的挑战,提出了对事物多元、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认识。

这些理论对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与现代主义相比更为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多元性、相对性、后现代悲观主义、去中心化、无界性和荒诞主义等。

其中,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后现代主义者强调一切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存在甚至无法存在一个单一的真理或真实。

相对性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状态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没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

后现代悲观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反思的焦点之一,认为现代主义的进步理念和信仰已经破败,人类面临着后现代的恐惧和绝望。

去中心化和无界性则是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社会问题,认为现代主义以以人类的中心为依据的体系并不适用于后现代时代,因为后现代时代已经解构了传统的中心化思维,人们无法通过传统的逻辑来解释和控制事物。

荒诞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反映了人类面对现实的无助和不安。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思潮,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的变革。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使其成为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20世纪后半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异军突起。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提出了人类的存在是虚无的观点,并对意义、自我和价值进行了审视。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和系统,认为个体受到结构的支配而无法完全自主。

后结构主义则对结构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现代主义的绝对真理和普遍性。

它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普遍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个人的感受。

它质疑并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主张多种权力的存在和多元文化的平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对于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的时间观念,运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技巧来表达复杂的观点。

艺术上,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个人的审美观点,鼓励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兴起。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进行了反思,认为个体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结:怀旧还是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结:怀旧还是反思?

的态度 , 而是 把历 史和传 统看作 需要 了解和 反 思的对 象 。它也 不像 现代 主义 那 样 热衷 于 美 学革命 和 形
式创 新 , 而是 喜欢 对传 统文 化和 艺术风 格进 行翻 新和 挪用 。 由此 后现代 主义 便 被詹 姆 逊 等 人指 责 为怀
旧病 的表 征 , 认为 它 既无力把 握现在 又 不 能 回 归过 去 , 只好 靠 玩 弄历 史 的碎 片 来粗 制滥 造 文 化 大杂 便
烩。但 哈琴却 认 为后现 代 主义 绝 非是 患 上 了幼稚 的怀 旧病 , 它拒 绝把过 去理 想化 为完 美 的伊 甸 园, 同时
依 靠反讽 式 的戏仿 与历 史展 开批评 性对话 , 以此 来将 我们 对过去 的思考 牢牢 扎根 于现 在 的情境之 中。
关键 词 : 后现 代 主义 怀 旧 历史
ma i i n o ai n,P smo e i i mo e i ci e o r c c ea d r a p o r t a i o a u t rla d a t — l t in v t sc o o t d r s s r n l d t e y l n e p r p i e t d t n l l a n ri n m n a r i c u s
J me o ,w o ag e h tP smo e n s c n d o i g es x e tma u a t r g c l r lfra o sb a — a sn h r u s ta o t d r im a o n t n le e c p n fc u n u t a ar g e y p s h i u
陈后 亮 : 后现 代主 义 的历 史情 结 : 旧还 是反 , 3 怀 672 9

如何理解后现代设计思潮

如何理解后现代设计思潮

如何理解后现代设计思潮后现代设计是60年代进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后,人们对设计的更高要求设计为适合新时代要求做出的相应调整,也是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在设计领域的反映。

为了打破现代设计国际主义风格的单调局面,从60年代的波普设计开始,设计师们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反现代设计的尝试,这一尝试在8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设计运动。

有关后现代设计的定义和评论虽然至今都没有定论,但这一思潮无疑影响了20世纪末的设计观念,丰富了设计的外型和内涵。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ž文图里(Robert Venturi)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在充分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后,文图里认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现代主义建筑平庸、千篇一律的风格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现代主义大师们所创造的辉煌已经成为新的桎梏。

在书中,他对风格混乱、含义模糊、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建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的观点成为后现代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

文图里之后,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ž詹克斯(Charles Jencks)为确立后现代设计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描述建筑领域的后现代状况,如《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今日建筑》(Architecture Today)、《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等。

他在书中列举和分析了建筑领域的新潮流,把他们归于后现代范畴,使后现代一词广为传播。

与此同时,建筑领域出现的一些新作品也印证了一种新风格的诞生,使后现代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描绘和理论。

建筑领域的后现代思潮推动了产品设计领域的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意大利1976年的“阿卡米亚”(Alchymia)工作室和1980年的“孟菲斯”(Memphis)设计小组是后现代设计运动的代表。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需要考察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后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如冷战的兴起和结束、全球化的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等。

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原有的现代主义思潮难以应对新的时代挑战。

社会的多元化和分化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社会结构的改变、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以及传统权威的瓦解,使得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变得不再适用。

个人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开始被重视,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

在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哲学家密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利奥塔对现代艺术的批判以及对文化的再生产和再现的思考,则为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借鉴。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流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贡献。

如德国哲学家托马斯·戴斯(Thomas Derrida)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游离性;法国哲学家让·布奈尔(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超现实”和“符号交换”理论,质疑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美国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理论创新。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更关注局部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的审美和文化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于“价值”的怀疑与动摇,但同时也为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诞生开辟了新的道路。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艺术、文化和理论运动。

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艺术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并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以应对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的。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社会动荡,如美国的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反战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等。

这些社会运动带来了人们对现代主义思维和权威的怀疑,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技术革命,如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和虚拟化。

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等思潮有关。

存在主义对传统的哲学和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存在的无意义性。

结构主义则关注语言和符号系统的结构、规律和功能,并对现代理性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提出了质疑。

批判理论则对权力、知识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强调对权力结构和话语权的解构和演绎。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民族解放运动、零总和游戏、媒介和传播理论等有关。

民族解放运动使艺术家开始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表达方式,反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普世主义和中心主义。

零总和游戏则提出了康德式审美的批判和新的审美观点,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传统的标准和规范,追求真实和个体的表达。

媒介和传播理论则关注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媒体和传媒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传媒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也与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密不可分。

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并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以应对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重新审视传统的权威和规范,追求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怀旧”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怀旧”

后现代 主义(o m dms ) Ps oe i 是上世纪 7 年代后被神 t m 0
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 常使用 的一个词。起初 出现于二三 十年代 , 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 启蒙 时代范畴 。 它是承接现代主义而来 。 国当代思想家 , 法 后现
代 主义思潮 的倡导 者——利 奥塔 在《 “ 对 何为后现代主义 ” 这一 问题 的回答》 一文 中明确指 出:后现代 主义是现 代主 “ 义 的一部分 , 它在 表现里 面召唤那不可表 现的事物 , 它拒 绝正确 的形式 的安慰 , 拒绝有 关品味 的共识 , 这种共识允 许产生对不可 能事 物的怀旧感的共同体验 , 并且探索 新的 表现方 式——不是 为 了从 他们那里 得到快感 而是显示更
这 同样适用 于时 间向度的“ 旧” 怀 。不 同于空间 向度的 “ 思家” 还存在某种 回去 的可能想象 , 时间 向度 的怀旧一开 始就注定“ 回不去” 。因为时光不可倒 流 , 逝去 的岁月终将
( )怀 旧” 一 “ 的词 义 生发
后现代主义是基于对现代社 会的反思 基础上产生的 。 现代社会 以科技 高度发达 , 质消费盛行为表 征 , 时人 物 同
依据西 方的词源学理 论 , 旧 (ot  ̄a - 词 源于两 怀 ns M )
收 稿 日期 :0 2 0 -1 21- 3 9
好地产生存在着某 种不 可表现 的事物 的感觉。”】 [ 1
认 同的途径 。而事实却是 , 人们在现代社会 中的身份认 同 缺失并未在后现代社会得以寻得 。消解和解构丛 生 , 仿象 碎片化充斥的后现代社会之中, 人们 自我认同感愈加衰竭 。
二 、怀 旧” “ 的词义生发和两个 向度 研究
生活到各类文学艺术活 动, 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探究 , 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的影响亟需关注和分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产生的一种思潮,其影响深远。

本文首先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其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与挑战。

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权威的崩溃等因素。

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包括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想对其形成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而认识到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产生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引言中,我们将首先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初步解释,了解其基本含义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随后,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后半叶新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探讨其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的分析,我们将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对当代文化的理解和解读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涵盖了一系列复杂和多样的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其核心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对现实的怀疑和对真理的相对主义态度。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对多元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拒绝了任何单一的真理或普遍性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应用。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强调了语境和相对性的重要性。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呈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和规范的模糊和颠覆,强调了混合、拼接和重复的审美特点。

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后现代主义对权力、身份和性别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强调了个体的多样性和主体性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一、本文概述《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所经历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回顾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的影响,指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历史理性观念受到了挑战,史学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接着,文章分析了后现代主义之后,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的新变化,包括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历史叙述的碎片化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之后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未来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为史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促进史学界对历史理性与史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史学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哲学和社会理论思潮,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对历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质疑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连续性和普遍性,提倡多元性、相对性和碎片化。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之一是对其极端相对主义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一切历史叙述都是主观的和文化特定的,从而否定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然而,这种极端的相对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认了历史学的任何普遍性和规律性。

这种否定不仅削弱了历史学的解释力,也使得历史研究陷入了无法交流的困境。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之二是对其碎片化倾向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历史学的宏大叙事和总体性理论,主张通过微观的、碎片化的研究来揭示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然而,这种碎片化倾向往往导致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和无序化,缺乏整体性和深度。

碎片化的历史研究虽然能够揭示历史的细节和丰富性,但却难以把握历史的整体脉络和发展规律。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与历史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与历史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与历史反思后现代主义是从全面批评和否定的角度展开它的观念的,也是在普遍的批评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以我们久以习惯的、普遍认同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后现代主义似乎不可理喻,所以用来指称和界定后现代主义观念的词汇都一定程度上带有贬义和嘲讽的色彩:无核心、无系统、无真理、反理性、反基础、反本质、反规律、碎片、主观、游戏、虚无、消解、摧毁、否定、唯心主义、解构一切、异质分裂。

许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不可能对知识和文化的发展有任何贡献,至多只能是昙花一现。

但是事实却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面对各种批评和否定,后现代主义的渗透力和影响却越来越大,从上世纪中叶兴起至今,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步从艺术领域、渗透到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而微观史学、心态史、妇女史、日常生活史、新文化史等的纷纷出现,其中蕴涵的后现代元素已经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

人们也许并不确切了解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涵,但是很多人都开始熟悉德里达、福科、詹姆逊等后现代主义者的名字;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们对语言的阐释和对文本的定义,但是人们都开始使用“话语系统”。

在后现代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正视它和对它进行研究是最起码的态度。

后现代主义以解构我们长期形成和普遍认知的认识论基础和体系为特征,并没有提供明晰的替代性基础和体系供我们进行参照,也就是说,它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两者择一的选择,这为我们无论接受还是拒斥后现代主义都面临着尴尬和矛盾。

我们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而故步自封,也不可能轻易地加入后现代的队伍来拆毁我们所得以立足的认知和实践基础。

也许,借后现代主义的眼光,反观我们所认知的基础的缺陷,并从中寻求积极的启示,也许是最为现实和可取的态度。

从历史研究领域来讲,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眼光对对历史的本真、历史发展、历史的未来、研究历史的角度等许多方面,甚至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历史基于一个普遍认知的前提和基础,那就是进步的发展的历史观。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历史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是过去的经验和事件的记录。

然而,在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开始了一种反思式的历史认识,对历史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以及其对历史理解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述说”的概念,认为历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一种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构建出来的“构造物”。

后现代主义主张历史只是一种不完整和模糊的经验,它不能真正地反映过去。

与此同时,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观点,会导致历史的叙述不同。

这种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受到了一些批评,人们认为历史客观存在事实,并且这些事实是可以被探究和还原的。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也质疑了历史的普适性。

历史的普适性指的是历史事件和经验的普遍适用性,不受时间、地点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普适性只是一种理论化的构造,每种文化和社会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视角。

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主张要重视历史事件的地域性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当事人的视角和经验来进行。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也给历史学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否撤销了我们对历史真实性的信仰?如果我们不能相信历史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一个像“大屠杀”之类的事件,是否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由于某些格外暴虐的史学家制造的谣言?这些问题令人困惑且令人苦恼。

总之,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它进一步推动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和表达方式的思考。

虽然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面向历史的视角,使我们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本质和内涵。

最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残留,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和理解历史学问。

反思取代后现代主义

反思取代后现代主义

反思取代后现代主义【原创版3篇】《反思取代后现代主义》篇1"反思"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反思是一种思考方式,指的是对已有的观念、信仰、实践等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以探索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和有效性。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哲学和社会文化理论,它认为现代性的基础已经崩溃,传统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尽管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方式,但反思并不一定等同于后现代主义。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但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批判和超越。

反思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过程,它可以引领我们走向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和改进,同时也可以为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诞生提供土壤。

因此,反思可以取代后现代主义,成为一种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思考方式。

反思不仅可以用于批判和超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还可以用于探索和构建新的理论和实践。

《反思取代后现代主义》篇2"反思"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并不存在直接的取代关系。

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指的是对已有的观念、信仰、实践等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以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局限性或缺陷,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反思可以对任何领域进行,包括哲学、科学、文化、社会等。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哲学思潮,它主要关注现代性的问题和局限性,认为现代性的基础已经崩溃,传统的哲学和现代科学已经无法解决当代问题,需要寻求新的思考方式和文化模式。

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反思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反思不一定要取代后现代主义,而是可以与后现代主义并存,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和工具。

在反思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重新审视和批判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可以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和文化模式,以应对当代问题和挑战。

《反思取代后现代主义》篇3"反思"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某些方面有重叠,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反思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历史认识方面,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对“客观性”的质疑,认为历史的解释是多元的、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这一观点对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就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进行探讨和分析。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就需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真理和主体性的重新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建立在语言、权力和文化认知构造上的,它是相对的、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存在。

真理也是多元的、相对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由社会、文化和权力关系所决定的。

在这样的认识框架下,历史的客观性也受到了挑战,因为历史的真相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和视角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故事性”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由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权力关系构建的“故事”,它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不同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力量所塑造和创造的。

历史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一个由社会和文化认知构造的“故事”。

这种对历史“故事性”的质疑,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历史的客观性产生了怀疑。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历史学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观点。

一些历史学家开始提出了“后现代史观”的概念,认为历史是一个多元、主观的构造,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相。

他们主张通过不同的历史视角和解释来理解历史,不再追求客观的真相,而是关注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这种新的历史观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对待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时,我们需要审慎对待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既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也要注意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质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时期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时期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时期什么是后现代的历史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

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

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缺乏一个充分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许多为后现代主义所作的论辩变得似是而非,许多被冠以后现代之名的东西,都直接来自早先的〔现代主义〕作家。

”1)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

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又如查博特所说,“人们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

一定数量的人们显然相信,文化在某个时刻的断裂已经出现,其标志可以从我们文化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被察觉到。

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质与假设中的断裂的时间达成共识,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画它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意见。

”2)这种独断论不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为人所恶。

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结:怀旧还是反思?陈后亮(山东大学,济南,250010)摘要:后现代主义不像现代主义那样激烈地否定历史,以未来的名义对一切传统均持彻底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把历史和传统看作需要了解和反思的对象。

它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热衷于美学革命和形式创新,而是喜欢对传统文化和艺术风格进行翻新和挪用。

由此后现代主义便被詹姆逊等人指责为怀旧病的表征,认为它既无力把握现在又不能回归过去,便只好靠玩弄历史的碎片来粗制滥造文化大杂烩。

但哈琴却认为,后现代主义绝不是患上了幼稚的怀旧病,它拒绝把过去理想化为完美的伊甸园,同时依靠反讽式的戏仿与历史展开批评性对话,以此来将我们对过去的思考牢牢扎根于现在的情境之中。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怀旧,历史,拼贴,戏仿[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0)12-0045-051.缘起:后现代主义怀旧吗?一位美国研究者在面对当下有关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纷争时这样总结道:“在今天大多数的后现代理论中都隐藏着一种困扰人的怀旧病,它最温和的表现是希望现代历史能够以另一番景象展开,尽管同时也清醒认识到这根本不可能。

而它最坏的表现就是一种想要回到某种被理想化的前现代主义现实中去的愿望”(Cutrofello1993:94)。

的确,自从后现代主义这一名称被逐渐普及以后,关于它对历史和传统的态度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

作为“超级世俗化的”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美学风格,后现代主义到底是像现代主义那样“打破偶像(iconoclastic)”,还是对过去念念不忘?它是更迷恋于这个被仿像包围的“永恒的当下”还是想再回到那个田园牧歌式的前工业化时代?以詹姆逊(又译詹明信)和福斯特(H al Fo ster)为代表的一批新左派理论家倾向于把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诊断为非历史(ahistorical)、甚至是反历史的(anti-historical)。

前者认为,“后现代给人一种愈趋浅薄微弱的历史感,一方面我们跟公众历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我们个人对时间的体验也因历史感的消褪而有所变化”(詹明信1997:433)。

“我们整个当代社会系统开始渐渐丧失保留它本身的过去的能力,开始生存在一个永恒的当下和永恒的转变之中,而这把从前各种社会构成曾经需要去保存的传统抹掉了”(同上:418)。

在詹姆逊看来,历史和传统除了作为支离破碎的类像出现于后现代“七拼八凑的文化大杂烩”(同上:454)中以外,再无其作者简介:陈后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山东经济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艺理论。

电子邮箱:chenhouliang1979@y 它踪迹可循。

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和夜总会建筑、纽约现代美术馆里的波普艺术,这些后现代的文化产品把我们以往的记忆以怀旧风格再度展现出来,虽然栩栩如生,却仅是以诱人的美感风格取代了真实历史的厚重,使得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的仿像感应历史,而那真实的历史早已遥不可及。

福斯特则把后现代主义的怀旧病与美国国内自里根执政以来日趋保守的政治气氛联系起来,他认为:“新保守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和建筑中的标志就是一种折中的历史主义,即,将全新和老套的风格和方式再度装配起来。

在建筑上它试图运用坎普风格(camp)的波普-古典立柱去装饰一家普通门面,在艺术上则运用刻奇的(kitchy)历史指涉将常见的绘画商品化。

事实上,古典的常常以波普的面目回归,艺术史的常常以刻奇的方式复现”(转引自Be rtens 1992:134)。

后现代主义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复兴历史,但实际上却是从内而外亵渎历史的。

古典主义的外貌气息只是被它绑架用来换取商业利润,它对真正的历史本身是毫无兴趣的。

然而也有人对这种指责后现代主义玩弄历史的陈词滥调表示不满,其中尤以文丘里(Robert Venturi)和哈琴(Linda H utcheon)最具代表性。

作为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最早的辩护人之一,文丘里从建筑角度出发,号召新一代建筑师们既不应再执着于现代主义倡导的未来乌托邦,也不应拘泥于传统建筑语言的束缚,而应大胆打破常规,将创新与复古有机结合在一起。

他(2006:42-43)说:“建筑师们必须运用传统使它生动活泼。

……应该非传统地运用传统。

……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表现艺术的价值。

建筑师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旧的部件无能为力时,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对待历史是十分不友好·45·第12期2010年12月当代外语研究N o.12Dec.2010的,它视传统为必须摆脱的重负和梦魇,其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现代建筑师朗德(Amy Rand)那里展露无余,他说,“我为自己设定标准。

我什么也没继承。

我不站在任何一个历史传统的终点。

或许,我可以站在一个新传统的起点上”(转引自Sim2005: 72)。

正是出于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心态,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在传统城市的废墟上建造新城。

虽然他们要将巴黎推倒重建的建议未被采纳,但他们在巴西建造了全新的巴西利亚,在印度完成了昌迪加尔。

与之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把历史当作象征和寓言的丰富资源加以利用。

但是,他们对历史并非寻常意义上的引用和借鉴,而是如哈琴所说的那样“整个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与`过去经历的全部历史事件'建立起了有反讽意味的联系,旨在创造一种`自相矛盾、意义模糊但却充满生机'的艺术”(H utcheon 1988:40)。

确切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它知道历史和传统不可能像现代主义者设想的那样可以被轻易抹掉,它们虽不一定就是我们今天的财富,但也未必就是压在我们头上的梦魇。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历史、在引用和借鉴历史的同时保持反讽和戏仿的张力,才是更好的对待历史的策略。

2.“怀旧”的本意在许多人看来,怀旧是后现代文化区别于现代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现代主义要跟过去一刀两断,后现代主义却欲与之再续前缘。

比如在后现代小说中,许多常见的传统写作方法都被再度利用,包括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当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乍一问世时,其娴熟的现实主义写作技巧甚至令许多读者误以为它是一部十九世纪的小说,只有不时穿插出现的现代主义手法在提醒人们,它并非那种单纯的现实主义写作。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后现代主义为何要让这些过去的技巧或风格再现?是因为它已厌倦了现代主义无根的历史失重状态而要重返传统吗?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需弄清“怀旧”到底意味着什么。

根据哈琴(2000a)和莱昂斯(John D.Ly ons 2006)的考证,“怀旧(no stalg ia)”一词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分别为“no stos”(意为“回家”)和“alg os”(意为“伤痛”)。

这个词出现的时间相当晚,直到1688年才由一位年仅19岁的瑞士学生Johnnes H ofer在他的一篇医学论文中首次合成,本意是指一种在当时的瑞士雇佣兵中常见的近乎致命的强烈思乡病。

这种病理学意义上的思乡病是可以治愈的,即只需满足患者回家的愿望即可。

但从19世纪开始,此词在语义上逐渐发生变化,因为随着病理解剖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它根本不是什么生理疾病,而主要是一种心理问题。

到20世纪“怀旧”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被正式确立下来。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它的意义已经从空间上的“思乡”变为时间上的“怀旧”,这也就意味着它从一种可治愈的生理疾患演变为无法治愈的心理状态,因为逝去的时光永远不可能像远离的故土一样有被返回的可能。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一个人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后往往会感觉失望,因为他真正想找回的并不单是那片老地方,更是那些曾经的岁月,就像一位研究者(Philips1985:65)所说,“奥德赛只渴望重返家乡,普鲁斯特却在找寻旧日时光”。

其实,人们之所以怀旧,正是因为时光不可能倒转。

越是怀旧的人,往往越是对现状不满,并将一切美好的想象都投射到那个日益被理想化的过去之上。

过去本身未必就有多么好,它只是被记忆和想象不断加以修饰和描绘才显得那么难以释怀。

好的过去与不如意的现在就成为对称的两极,如同哈琴(2000a:34)所说:“怀旧兼具疏远和拉近两种作用,在将想象中的过去带回眼前的同时,也将我们从当下流放了出去。

与那个简单、纯粹、和谐、宁静、有序的美好过去一并被建构出来的是复杂、混乱、无序、不洁、紧张和冲突的当下。

……因此,怀旧美学与其说是关于简单记忆的,莫如说是关于复杂投射的。

”尽管每个时代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怀旧情结,但身处后现代氛围的人们却最易受其困扰。

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从未有过像今天这般的喧哗和躁动,身心俱疲的人们自然渴望有个宁静的心灵港湾。

另一方面,由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保存过去的视觉记忆手段,人们再也不必仅凭脑海来缅怀模糊的过去,因为照片、图像和电影胶片等材料早将时间化作了永恒。

一切都如此清晰可见却又遥不可及,怀旧的酸楚便愈加强烈。

或许正是有感于此,鲍德里亚(1994: 45)才慨叹道:“时下的电影真是被做足了功夫,在它的平庸、真实、乏味、赤裸的显在、以及主观臆断和佯装为无需中介、未被符号指涉的真实等方面,正在日益缩短与绝对真实之间的距离,其相似程度日趋一致。

这真是最疯狂的举动,没有哪个文化对它的符号有如此幼稚、偏执、苦行僧式的恐怖视像”。

在他看来,我们的后现代世界早把符号或仿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完全内爆,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也均告消失,景观倒扣在真实之上成了更具真实感的“超真实”,使得一切都变得赤裸、猥亵和虚无。

最终的结果是,人们远离历史的真实,接受了模拟的真实,进入一个后历史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的终结”。

鲍德里亚宣称:“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已做过了。

这些可能性已达到极限。

世界已经毁掉了自身。

它解构了它所有的一切,剩下的·46·当代外语研究全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

人们所能做的只是玩弄这些碎片。

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转引自凯尔纳、贝斯特1999:165)。

3.詹姆逊:历史失重下的后现代社会正是在这种“玩弄碎片”的意义上,詹姆逊才用“拼贴(pastiche)”一词来称呼后现代主义的戏仿(parody)。

受后结构主义关于“主体之死”理论的影响,他认为不管主体是以什么方式死亡的,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以往那种有着强烈个性风格的主体确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精神分裂式的主体(schizophrenic subject)”。

在他看来,后现代艺术家在被消解为精神分裂式的个体后,再也无法像以前的现代主义者那样形成个性化风格,也无法对历史上的他人的风格进行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戏仿,而只能是将“昔日盛传的`风格'统统支解为支离破碎的元素,毫无规则的合并在一起”(詹明信1997: 4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