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浙教版品社六年级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案.doc

合集下载

《民风民俗小论坛》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小论坛》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盘点清明节的一些习俗。
2、分辨清明节习俗中哪些是积极健康的,哪些属于陈规陋习。
1、讨论、交流。
2、汇报:清明节还存在着哪些陈规陋习?
了解清明节的习俗,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些陈规陋习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第三板块:探究解疑
1、播放课件《绚丽烟花》。
2、指导讨论:燃放烟花的危害。
3、播放《迷信数字滞留》。
教学重
难 点
1.能初步判断优良传统和陈规陋习。
2.有摒弃糟粕、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的情态价值观。
教材分析
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有其积极健康的因素,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陋俗。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浙教版六上《品德与社会》安排了《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正确对待各种民风、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以及陈规陋习,积极地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尽自己的义务。
教学方法
情景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合作学习表。
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板块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质疑导学
1、引导谈话。
2、出示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3、导入课题。
1、看诗句猜节日。
2、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民风民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一些民风民俗,导入新课。
第二板块:点拨助学
第五板块:应用升华
1、指导讨论。
2、完成板书。
3、课堂小结。
1、如何正确对待这些习俗?
2、全班齐读本堂课内容总结。
3、请两名会快板的同学给大家进行表演。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风、民俗大观园》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课文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各民族的独特民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身边的民俗风情有所了解。

但受地域限制,他们对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可能认识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提高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风情。

2.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具体的民俗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4.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有关民俗风情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3.学习资源: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地民俗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中都包含了哪些民俗活动?你们对这些民俗活动有什么了解?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中的各个民俗案例,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习俗。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每个民俗案例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俗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是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民风民俗。

本节课通过各种案例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民风民俗对于家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家乡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化,学生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家乡民俗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学会分析民俗文化对于家乡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认识到民俗文化对于家乡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家乡的民俗文化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民俗文化对于家乡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问卷,以便于学生进行。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了解。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word教案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word教案

《我们的民风民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安镇中心小学吴静芳倪娜[教材分析]《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

它共有四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定位在了解认识节日、习俗,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带来的乐趣。

其中“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中介绍的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也都与种种节日联系在一起,因此把这块内容与第一块的“传统节日”重组整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块的内容“传统的文娱活动”活动性比较强,安排在第二课时。

在此谈谈第一课时的设想。

[设计理念](一)在生活中建构“教育即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节日是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因此设计学生搜一搜资料、聊一聊家乡过节时的风俗,用自己的感知来体会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在活动中生成现在的学生在品德方面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认知与行为脱节,这与以前说教式的品德课型不无关系。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

本课时运用教材,就设计了两次活动:加入角色,表演家里是怎样过年的:制作课件,猜测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和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案设计1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案设计1

---------------------------------------------------------------最新资料推荐------------------------------------------------------(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案设计1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学习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有其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迷信现象和陈规陋习等不良因素,这些迷信和陈规陋习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2.能初步判断优良传统和陈规陋习。

3、有摒弃糟粕、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的情态价值观。

初步具有社会责任感,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正确对待各种民风、民俗文化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积极地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尽自己的义务。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补充、修改 1、搜集迷信和陈规陋习带来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材料,教师积极寻找音频视频案例,学生搜集的最好是本土化的材料。

课堂流程师生互动教师补充、修改第一课时一.辩一1 / 8辩:抓周科学吗教师:你知道什么叫抓周吗?你小的时候,家长有安排你抓周吗?当时的情况和结果是怎样的?教师:(出示抓周图片以及抓周概念)旧俗小儿周岁时,陈列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具让他抓取,以为可预测其一生性情和志趣,叫抓周,又称试儿。

教师:认为有道理的举手。

认为没有道理的举手。

大家来辩论一下。

教师引领:《红楼梦》里记载了贾宝玉的一次有趣的抓周。

宝玉的父亲贾政为了测试一下儿子将来的志向,便在宝玉周岁那天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伸手只把那些粉脂钗环抓来玩弄贾宝玉以后果然混在脂粉堆里,不思上进,但他天性聪明,《红楼梦》的结尾说,贾宝玉终于醒悟过来,考试得中。

其实,贾宝玉从小混在脂粉堆里,与他的生活优裕长辈宠爱等都是有关系的,仅仅以抓周为依据判断贾宝玉不成大器,从而丧失了培养他的决心信心才是大错特错的,假设贾宝玉生活在一户一穷二白的人家,他又怎么可能混在脂粉堆里呢?抓周往往具有---------------------------------------------------------------最新资料推荐------------------------------------------------------ 迷信的色彩,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当然已不会相信这些会有如此神妙的功能。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风、民俗大观园》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风情和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介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民族的民俗风情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民族民俗的资料,准备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民族文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搜集的民俗风情资料。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民风、民俗小论坛

民风、民俗小论坛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的第3课。

民风、民俗经历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有其闪光之处,即有利于弘扬人性、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健康的因素。

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在各地的民风、民俗中难免存在一些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陋俗,它们羁绊着人们思想的进步,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有些浸透了原始蒙昧和封建主义思想观念的民俗现象,对社会、对人性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对这些有碍社会发展和人性精神提升的民风、民俗,我们要坚决抵制。

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民风、民俗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又要舍弃其落后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丰富我们的社会主义民风、民俗新文化。

教学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有其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迷信现象和陈规陋习等不良因素,这些迷信和陈规陋习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2.能初步判断优良传统和陈规陋习。

自觉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正确对待各种民风、民俗文化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尽自己的义务。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过十二周岁生日的风俗渊源,查找清明节从古至今的一些风俗,通过身边的一些习俗辨析其中的优与劣。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播放案例,引出课题谈话:我们在《民风民俗知多少》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了解了家乡有哪些民风民俗?其实,很多民风民俗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存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今天,老师让大家一起看一组平时生活中的画面,请同学们擦亮眼睛,看看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这些风俗。

(过十二周岁生日)你过了十二周岁生日吗?你是怎么过的?你收到哪些礼物了吗?看完这两张图片,你对民风民俗有什么新的看法?引题: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糟粕的一面。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以及这些节日和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内涵和意义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节日和习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节日和习俗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素材:收集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图片和视频。

2.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3.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如春节的庙会,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哪个节日吗?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简要介绍这些节日的习俗。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些节日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民风、民俗大观园》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各地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际案例的分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对于身边的民俗风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受生活经验和地域差异的影响,对于一些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究、合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知道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知道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访问、讨论、展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民俗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访问、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4.成果展示:让学生将、访问、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1》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民风民俗,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家乡的民风民俗,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民风民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知道民俗风情对家乡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家乡民俗风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民风民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访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家乡的民俗风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民俗风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4.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

5.深入探究:针对家乡的民俗风情,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家乡的影响。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7.课后作业:布置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家乡的民风民俗1.民俗风情简介2.民俗风情的影响3.热爱家乡,传承文化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成果、课后作业等。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并能够简单介绍。

2.培养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

2.学会一定的PPT制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1. 家乡民风、民俗的概念家乡民风是指家乡人民积习以成的待人接物、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代表着家乡人民的品德和气质。

民俗是指某个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传统庆典等。

家乡民风、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2. 家乡的民风、民俗介绍请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调查,了解家乡的主要民风、民俗特点。

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展示、交流彼此的调查结果。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家乡的传统节日•家乡的传统习俗•家乡的传统工艺品3. 小组讨论和总结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

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张PPT,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家乡民风、民俗。

PPT制作要求包括以下内容:•PPT的标题和背景设计•文字和图片的搭配•适当的动画效果四、板书设计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教学设计1.概念:家乡的民风、民俗2.学习内容:家乡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工艺品3.PPT制作要求:标题和背景设计、文字和图片搭配、动画效果五、教学流程1.导入:引导学生们讨论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介绍家乡民风、民俗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们进行小组调查和展示。

3.PPT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们制作一张PPT,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

4.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PPT,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提高了对家乡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通过制作PPT的方式,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PPT设计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发掘家乡的文化之美,提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⑵ 陈规陋习需摈弃。
A. 换个方式来祭祖。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开展着移风易俗的活动。我们一起走进各地去看看那里的变化。(教师播放“清明文明祭祖”)
B. 抵制铺张浪费。
师:敬酒送礼是中国人增进感情的传统习俗。小至压岁钱,大到结婚彩礼。如果过于铺张,那就适得其反了。(教师播放“送礼之风”)
学生交流观看了这则报道后的感受,并讨论应该如何抵制这种铺张浪费的习俗。
教学流程
教师和预设学生活动栏
修改栏
一、导入
1.师: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清明节的活动。(教师播放“清明节活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的活动?你认为清明节的这些习俗都是积极、健康的吗?
2. 师:民风、民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有其闪光之处。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着陈规陋习与迷信现象,即制约人类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
⑵ “喜”“忌”数字。
A.师:我国的民间一向流传有一些“喜”“忌”数字。你能说一说民间是怎样认为“4”“6”“8”这三个数字的?
B.师:这种对数字的推崇与禁忌,虽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如果迷信于这些数字,有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教师播放“数字”)
师:家乡的民风、民俗五花八门,我们一定要崇尚科学,分清精华与糟粕。
教学流程
教师和预设学生活动栏
修改栏
一、导入
1.师: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清明节的活动。(教师播放“清明节活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的活动?你认为清明节的这些习俗都是积极、健康的吗?
2. 师:民风、民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有其闪光之处。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着陈规陋习与迷信现象,即制约人类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 二、学习

六年级品社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课件4浙教版

六年级品社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课件4浙教版

1.念经布道,超度亡灵,烧冥币,献祭品,鞭炮 齐鸣,满天纸灰,封建迷信的祭扫行为在危害社 会街头焚香、坟边烧钱引发大火影响市容。 2.墅、奔驰、小蜜甚至伟哥也成为祭祀用品,奢 侈祭奠亡灵。 3.墓滋生腐败,车水马龙影响交通。 4.烟尘缭绕污染环境,当顶礼膜拜助长迷信,愚 昧十足的所谓“孝悌”之举。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 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 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 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 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 日。
元宵节,亦称为上小元节、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பைடு நூலகம்是祭月、赏月的日子, 也象征著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佛教有在正月十五 点灯供佛的习俗。而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 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 帝主管。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民族风俗习值是由社会生活的特殊条件决定的。 我国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横。风俗习惯虽 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 却与整个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联系,牵涉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不大重砚这 一点,只注意在生活中相沿遵循本民族的风俗 应该尊重它 ,继承 、延续 ,但同时要结合科学 不要盲目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 沙,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有其 闪光之处。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 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 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着 许多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陋 俗。这些陋俗成为人们思想的桎梏 (zhi gu),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六年级品社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课件1浙教版

六年级品社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课件1浙教版

为了预防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各类安全事故的 发生,同时也为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不少城市采 取了改革旧习俗的措施,在人口稠密地区禁止燃放 烟花、爆竹。青岛市规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 年正月十五期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但燃放烟花、 爆竹必须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违者将受到处罚。 2003年元宵节 ,海口市政府在禁止城市燃放烟花、 爆竹。15年后,首次允许市民在节日定时、定点定 点燃放烟花、爆竹。
爆竹带来的其它危害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 露。但由于爆竹易燃、易爆、易伤人,每年因 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事故不计其数。2003年 春节,仅北京市区因燃放烟花、爆竹就有100多 人受伤,2人被炸身亡,2人生命垂危,火灾则 多达172起。2004年春节,浙江省至少有6人在 燃放烟花、爆竹的过程中直接送掉了性命,此 外,在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火灾中,7人丧 生,8人受伤。
燃放烟花、爆竹还会带来其他的危害。据测 定,鞭炮单个闪光雷爆炸时,其噪声至少在130 分贝以上,成为噪声公害,浙江省就有因鞭炮 响声引发心脏病死亡的事例。此外,烟花、爆 竹的燃放直接污染了大气,增加了空气中粉尘、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这些 气体对人的呼吸道及眼睛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1. 上坟添土挖毁成片的麦苗,还有人为了把坟头垒 得更高,就挖一些好的麦苗添种在上面,以此表示 孝心。
2. 清明前后几天,乱砍滥伐树木,以“驱鬼辟邪”。 3. _一__到__清__明__节__,__就__在__墓__前__献__祭__品__,__其__中__有__许__许__多__ __多__的__东__西__,__又__要__素__菜__,__又__要__荤__菜__,__而__且___荤__菜__还__ ___要__三__牲__(__鸡__鸭__鱼__肉__)__,__祭__奠__过__后__,__还__说__是__贡__品__,_ ___吃__了__有__好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学案

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学案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有其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迷信现象和陈规陋习等不良因素。

2、能继承民风民俗文化精髓,发扬优良传统,摒弃糟粕,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3、初步具有社会责任感,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重难点:指导学生辩证看问题,正确对待各种民风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尽自己的义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民风民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必定有其闪光之处。

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糟粕的一面。

今天,我们就给这些民风民俗把把脉,说说他们的陋习。

二、传统节日陋习:1、春节陋习:(1)、春节里有哪些陋习?(放烟花爆竹)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2)、出示资料:近几年全国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损失看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认为如何做合民意?(辩论:放与不放)(3)、出示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2、清明节陋习:(1)、清明节又有哪些陋习?现场调查班上烧香、烧纸钱的家长有多少?访问这些学生:家长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是怎么说的?这些纸钱、纸飞机之类的东西,老祖宗真的能收到吗?谁能证明?(师适时揭示:封建迷信)(2)、它还会带来哪些危害?(3)、师讲述自己的见闻及曾经做过的一件事。

(4)、你认为如何改进这些陋习?师出示一些科学、文明的祭祖方式。

3、端午节陋习:(1)、辩论:你认为端午节值不值得提倡划龙舟?为什么?师重点引导学生明白划龙舟中存在的危害(举近几年发生的典型事件),尤其让学生明白有人借划龙舟之名搞摊派,此风愈演愈烈,十分严重,到了该扼杀的地步了。

(2)、你认为该怎么办?(3)、出示市政府出台的“禁划龙舟”文件,此举有何意义?4、了解其它传统节日陋习。

三、生活陋习:1、婚丧陋习2、民居陋习3、数字陋习四、远离陋习,课堂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的第3课。

民风、民俗经历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有其闪光之处,即有利于弘扬人性、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健康的因素。

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在各地的民风、民俗中难免存在一些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陋俗,它们羁绊着人们思想的进步,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有些浸透了原始蒙昧和封建主义思想观念的民俗现象,对社会、对人性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对这些有碍社会发展和人性精神提升的民风、民俗,我们要坚决抵制。

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民风、民俗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又要舍弃其落后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丰富我们的社会主义民风、民俗新文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有其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迷信现象和陈规陋习等不良因素,这些迷信和陈规陋习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2.能初步判断优良传统和陈规陋习。

自觉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陈规陋
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正确对待各种民风、民俗文化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尽自己的义务。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倒药渣的风俗渊源,查找清明节从古至今的一些风俗,通过身边的一些习俗辨析其中的优与劣。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再游民俗大观园
谈话:我们在《民风民俗知多少》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了解了家乡有哪些民风民俗?现在老师带领大家再次去畅游家乡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起回顾那些历经了千百年保存至今的风俗。

二.路边药渣引课题
其实,很多民风民俗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存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今天,老师让大家一起看一组平时生活中的画面,请同学们擦亮眼睛,看看你在画面中发现了家乡哪一风俗?
(路边倒着一堆中药渣)
平时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一现象?
你们的家人有没有在路边到过中药渣,为什么他们不把这药渣倒在垃圾箱,而是倾倒在路边?
学生交流这一风俗的渊源。

可是把这些药渣倒在路边,真能药“倒”病除吗?这些倾倒在路边的药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同桌之间交流。

全班交流。

了解了这一现象,你对民风民俗有什么新的看法?
出示:民风民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必定有其闪光之处。

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糟粕的一面。

今天,我们就给这些民风民俗把把脉,说说家乡风俗中的利与弊。

揭示课题:《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三.清明习俗知多少
每年4月5日前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就会迎来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今天的小论坛我们就从清明节这一话题开始,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内容,再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找找清明节从古至今有多少重要的习俗?
师生交流清明习俗。

预设:上坟扫墓、春游踏青、家中祭祖、插柳戴柳、寒食禁火、蹴鞠、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做清明团子、祭奠革命烈士
教师整理其中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风俗,并板书。

板书:上坟扫墓春游踏青家中祭祖
做清明团子祭奠革命烈士
四.清明习俗小论坛
通过同学们认真地调查与学习,我们知道了清明节从古至今有这么多习俗,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从板书列举的习俗中选择一项,找找其中积极健康的方面和迷信落后的现象,等会儿我们进行一次“清明习俗小论坛”。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2分钟,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些清明习俗中你们找到了哪些积极健康的和迷信落后的方面,现在我们的小论坛开始。

预设1:清明节,祭奠烈士陵园是一项积极健康的风俗,可以让我们缅怀革命烈士,继承发扬革命传统。

预设2:清明节前后去春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增长我们的知识。

(展示604班春游云栖竹径的照片)
预设3:清明节在家动手做做清明团子,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让我们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

(展示留下小学同学制作清明团子的照片)
预设4:清明节在家中祭祖时有许多不合理的规矩,比如供品、桌椅不能碰。

预设5:上坟扫墓容易引发山林火灾、助长迷信风气。

小结:像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既保存了很多积极健康的民风民俗,又有着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迷信落后的陋习,有待于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研究。

五.民风民俗利弊谈
上星期,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调查家乡民风民俗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在就请同学们
在四人小组之间先交流一下。

除了清明节,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也有值得改进的习俗。

预设: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放飞孔明灯、端午喝雄黄酒等
既要让学生看到这些节日风俗中存在的影响公众生活的一面,又要看到这些风俗同时也有积极美好的一面。

除了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陈规陋习或是哪一习俗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预设:抓周、小孩掉牙、生病看“菩萨”等
在这些陈规陋习面前,我们置之不理行吗?
是啊,我们是社会的小公民,理应为家乡的文明进步献计献策,希望同学们课后针对这些陈规陋习,想出积极有效的整改意见,下节课和老师一起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