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代印度文明
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印度河是亚洲南部著名大河之一,全长约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岗仁波齐峰北坡,源头称狮头河,向西经克什米尔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迦峰北侧,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进入旁遮普平原,以下为印度河中游,自米腾果德以南为下游,受苏莱曼山脉和沙漠夹持无大支流汇入,于特达附近注入阿拉伯海。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约300mm。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mm之间。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mm的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
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1】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古代印度的文明首先在印度河流域而不是恒河流域萌芽是容易理解的。其中地理位置的差异起了很大作用,印度河流域靠近中亚并接近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四大文明起源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而恒河流域则因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西南地区崎岖的地形而与四大文明之一的华
夏文明远远相隔离。而且当时的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南方发展较缓慢,这样就更加无法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相联系了。再者中亚及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具有侵略性的扩张往往能起到联系不同地区
和传播先进文明的作用。虽然据考察,哈拉巴文化文字至今无法解读,印度河史前文化的创造者尚无定论,大概在他们中间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2】,这些人种都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联,但印度河流域相对恒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却是毋庸质疑的。另外印度河流域比恒河流域气候更加干燥,大约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这样的气候条件更适于食物的保存,对于远古人类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而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食物容易腐烂,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在有大河的地区而气候却相对干旱的原因。
直至今日,哈拉巴文化的衰落仍然是一个谜。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外族入侵说。但是这些入侵者却并没有在
入侵之后长期占据该地区,如果这些入侵者就是后来创造吠陀时代文明的雅利安人,那也应该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这个假设显然与事实不符。另一说法则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灭亡是由于一场突发的洪水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百道梵书》所记载的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和帮助下造船得救,也许,这可能就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也不一定是不可信的,也许2010年7月的巴基斯坦特大洪水就是一个历史的重演。
恒河位于印度北部,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恒河源头巴吉拉蒂河和阿拉克南达河,发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支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理河,而主要的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帕德玛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Meghna)。恒河干流坡降很小,河面宽阔,所以流速缓慢。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内,恒河长为2,510公里,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3】
恒河流域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河系。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10月西南季风带来的雨,以及4∼6月热季中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成的流水。恒河流域降水与西南季风相伴,但也随6∼10月间起源于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而来。只有少量降雨发生在12∼1月间。【4】
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后,雅利安人侵入,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吠陀时代是印度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滤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吠陀为主,所以称作吠陀时代。早期吠陀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开始出现。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为了解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家逐渐出现,取代了以前的民主制的军事机构。早期的雅利安人活动于上、中游和恒河上游一带。到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逐渐向东向南扩展,分布于整个恒河流域以至那巴河流域。
伴随着政治统治而来的是文化思想的控制,婆罗门教为等级深严的种姓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婆罗门教对维护原有的等级制度已无能为力。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
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5】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以恒河圣水沐浴可以净罪。在赫尔德瓦尔、安拉阿巴德和瓦拉纳西等沿河圣城,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沐浴节。【6】由于圣水沐浴节与恒河这两个词与印度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许多人已认为它们是同意词。因为圣水沐浴节是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恒河也就被看做是最伟大的宗教河。多少年来,恒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恒河流域较之印度河流域地理环境和气候都更加适合人类
居住,加上远古的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和曾经的辉煌都被后来的印度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