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必修3 4.1和4.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28讲4.1-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

高考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28讲4.1-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

6. λ 就是增长率吗?λ>1种群密度? λ<1种群密度
? λ=1种群密度?“J”型增长能否一直持续下去
吗?
• 7.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
型增长?“S”型曲线中,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如
何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如何变化?种内斗争的强
度如何变化?
2K值是一直
8. 如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用若干个样方的统 计值求出的平均值就是该地区的植物的实际种群密度吗?
• 9.用样方法通常调查哪类植物?原因? • 10.取样的关键是?最常用的取样方法是? 样方的
大小如何确定?在一个样方内,计数的原则?
• 11.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推算动物种群密度?若第一次 做标记的动物死亡了一部分,最终估算出的种群密 度比实际值增大还减小?(标记物脱落,标记后变 聪明不易被捕捉,易被天敌捕食,标记物明显易捕捉 等)
3.显微镜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如何计数? 4.从试管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怎么做?
将试管振荡几次的目的? 5.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 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6.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2)细计胞算计公数式板(如图所示)
• 4.(2017·江苏,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 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 内
• ①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 ②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讲义)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讲义)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课标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基础知识梳理】考点1 种群的特征1. 种群的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 的全部个体。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也是 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数量特征:34(1)概念: , (2)常见类型: 、 、 。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⑴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物种的拯救和恢复。

⑵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⑶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⑴种群特征(种群内部)⑵人为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砍伐森林、猎捕动物使得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⑶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课堂探究1】种群特征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样方法适合于调查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什么?不同植物的样方大小一样吗?3.如何利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例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N=39×34÷15【课堂探究2】种群数量的变化1.S型曲线中,哪个区间环境阻力最大?K值固定不变吗?灭鼠和捕鱼应该在什么时间进行?2.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怎样的?3.λ值即种群增长率吗?【例3】下列关于该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 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 000【变式训练】(2010·长春模拟)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数量、分布、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点。

种群数量变化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大小的变化情况。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其中包括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健康状况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种个体的数量,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种群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和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对于研究繁殖行为和遗传变异等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对于评估种群状况、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健康状况是指种群在生长、繁殖和生存等方面的状况,常用于评估生物种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栖息地和食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有所不同。

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的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这些生物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保护和管理物种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样带法、标记再捕法、人工饲养和生物群落调查等。

样带法是指在一定面积或线条上进行物种排查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标记再捕法是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获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的总体数量和增长率。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2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2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如图 ① 。 (1)产生原因:在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 有敌害 等条件下。 (2)数学模型: Nt=N0λt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 时间,Nt 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 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 种群数量的倍数)。 (3)曲线特点: 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
【答案】 B
6.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的问题。 (1)要估算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__。 (2)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________(多选) A.在调查地段内,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若干 B.在调查地段内,依据植物密集程度设置大小不等的样方 若干 C.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 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平均值作为种群 密度的估计值
【答案】 D
5.对下列四种曲线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①的纵坐标代表种群的增长率,则此曲线可对应 种群的“S”型增长
B.若②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 “J”型增长
C.若③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则A点对应K值,B点 对应K/2
D.曲线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速率
【解析】 若①的纵坐标表示增长率,对应“J”型增长 率曲线;若③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此曲线为“S”型增长 速率曲线,A对应K/2,B点对应K值;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 的“S”型增长率曲线。
第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种特群征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是 种群最基本的 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
适用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高三一轮 必修3】4-1、4-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一轮 必修3】4-1、4-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解析: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 比例和年龄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 迁入率和迁出率。
• 提醒:
• ①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 ②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 高造成的。
• ③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 (1)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 (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 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 因素。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数时,种群数量增加; 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4)除此之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
2017年全国卷Ⅰ-5、Ⅱ-31、Ⅲ-5 2016年全国卷Ⅱ-5
2015年全国卷Ⅰ-31、Ⅱ-31
2014年全国卷Ⅰ-6
2013年全国卷Ⅱ-31
【知识梳理】
种群的特征分析
• 1.种群、个体与物种的关系 • (1)种群概念及理解
•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 的同种 生物的全部 个体。
•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 a.“同种”:指同一物种,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 b.“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体等全部个体。 •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
例题2 (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

高中生物 高三一轮课时提升作业 必修3 4.1-2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 高三一轮课时提升作业 必修3 4.1-2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高三一轮课时提升作业必修3 4.1-2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2.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A.甲是增长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4.(2013·西安模拟)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最剧烈5.如图是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物种种群数量时只能用样方法B.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C.由A到B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由B到C种群数量越来越多D.C点之后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变化6.(2013·温州模拟)如图所示,乌鸦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7.图一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物种,其种群密度与海水深度的关系。

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2)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 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A.原理: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 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 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 平均值 种群密度的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 密度估计值,计算公式是:设各样方的种群 密度分别为n1、n2、n3……nm,则该种群密 度的估计值=(nl+n2+n3+……+nm)/m。
⑤注意事项: A.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B.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 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 究期间不能消失。
(3)灯光诱捕法:
对有 趋光性 的昆虫,还可用 黑光灯 进 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总之,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 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 变化 趋势。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阅读63页思考与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 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中国等
瑞典美国
德国
老年 成年 幼年
甲 项目 种群构成 特点 增长型 乙 稳定型 丙 衰退型
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 ③公式推导: 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 中已标记的为m,则有 N:M=n:m ,可 得: N=nM/m 。
④举例:
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 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 数为 39X34/15=88 只。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一、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指导思想:1.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校为郊区二类校,所以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条件分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所需时间在7天左右,需要马铃薯培养基、酵母菌菌种,以及恒温培养箱、血球计数板和高压蒸汽灭菌设备。

受实验设备、教学时间所限,我将此实验调整为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前完成实验,然后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4.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用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种科学研究实例都不直接呈现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②性别比例:一般情况下♀>♂→增长快; ♀≈♂→相对稳定;♀< ♂→增长慢。
考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原则 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
初次捕获标志数 M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 m
1mL 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
微生物 显微计数法 种群密 (计数板计
度 数)
×B(A 为 5 个中方格总菌数,B 为稀 释倍数,25 为中方格数)或:1mL 菌液的 总菌数=(A/5)×400×10 000×B(A 为 5 个小方格总菌数,B 为稀释倍数,400 为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
注意 问题
出、出生和死亡
①随机取样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 ②样方大小适中
不能影响标志对象的正常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生理活动,且不易脱落
4.植物、动物、微生物取样调查方法简单比较
分类 取样调查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植物种 群密度
样方法 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和/样方数
动物种 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个体总数 N = 再次捕获个体数 n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①_同__种__生物的全部 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概念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 密度
意义 是种群最基本的②_数__量__特征
调查 样方法(③五__点__取__样__法__法和④_等__距__取__样__法___法)和标志 方法 重捕法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

K K/2
(种群数量) 种
D: 出生率=死亡率,即

种群数量处于K值。


B: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
增 长
K/2值。

种 群 数 量 “S” 型 增 长 曲 线
时间
④在生产中的应用
K/2的应用
K/2
①资源开能力最强 ——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 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 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
❖ 问题回顾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 基? 本特征
种群密度
取决于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怎样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课标点击】
教学目标:
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 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实例1:澳大利亚野兔
1859年,24只野兔 近100年后 6亿只以上的野兔
实例1
1859年,一个英格 兰的农民带着24只 野兔,登陆澳大利亚 并定居下来,但谁也 没想到,一个世纪之 后,这个澳洲“客人” 的数量呈指数增长, 达到6亿只之巨。
2.实例二:凤眼莲
❖ 又称水葫芦。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恶性 水生杂草之一。
实例2:凤眼莲(水葫芦)
实例2:凤眼莲(水葫芦)
实例3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 “J”型增长。例如,在 20世纪30年代时,人们 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 一个岛屿,在1937~ 1942年期间,这个环颈 雉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 “J”型曲线(右图)。

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年级高二学科生物版本人教新课标版课程标题第四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编稿老师马学春一校林卉二校黄楠审核张其亮一、学习目标:1. 掌握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够分析种群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2. 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重点: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和应用。

种群密度的调查。

难点: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分析以及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变化探究实验的考察。

三、考点分析:内容要求种群特征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Ⅰ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Ⅱ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Ⅱ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与探究在考点分布中,种群的基本特征一般分布在选择题中,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除了直接考查对曲线的分析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外,还常进行图表和文字信息的转换,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而对于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的探究实验要关注实验过程的操作和计数的具体方法。

一、种群的特征: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1.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物种全部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估算⑴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适用于活动量小的生物。

如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

样方大小一般为1m 2,随机取样⑵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N= ×M (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⑶黑光灯诱捕2.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3. 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4. 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1. “J ”型曲线:没有环境阻力。

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N 0为种群起始数量,每年增长率λ,第t 年的种群数量为N t =N 0λt。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食物供应,天气状况,天然灾害,掠食者数量和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通常分为以下三类特征:
1. 周期性变化
许多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例如,某些昆虫,鼠类和兔科动物种群数量经常表现出周期性的增长和下降。

这些周期通常是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雨量和季节变化。

某些种群可能会经历非周期性的降低或增长。

这些变化可能是突然的,例如由于天灾或其他非自然因素导致的物理破坏,或由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导致的自然灾害(例如,疾病、竞争或掠食)。

这些变化通常比周期性变化更难以预测,因为它们往往受到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

3. 稳定的状态
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无论环境和其他因素如何变化。

这些物种的数量通常比其他物种少受外部变化的影响,并且可能已经适应了它们所处的环境。

这些物种通常位于生态系统的顶部,并且往往是重要的掠食者或食物来源,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稳定。

总之,种群数量变化具有周期性,非周期性和稳定状态这三个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生态学家和环境管理者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变化,保护濒危物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高中生物必修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3)误认为 λ=增长率: Nt=N0λt,λ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λ>1 时,种群密度增 大;λ=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 时,种群密度减小。λ 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增 长 率 = ( 末 数 - 初 数 )/ 初 数 × 100% = (N0λ t N0λ t)/N0λt×100%=(λ-1)×100%。
2.辨析有关种群的三个易误点
(1)误认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 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 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误认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 亡率。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 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4.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调查某草原上某种野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M 只并 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 n 只野兔中有 m 只带有标记,
m 则该野兔种群共有 (M×n)÷
只。
[系统认知]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
=1% 。 _______
(5)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 这是通过改变害虫的性别比 例降低 出生率 ,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6) 种群各项特征中对种群密度大小具有“决定”“预测”及 “影响”作用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提示: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可 “决定”种 群密度大小,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动趋势, 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
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
生命活动
2.下列几种生物分别适合使用哪种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①蒲公英 ②田鼠 ③蚯蚓 ④鲫鱼 ⑤蚜虫 ⑥跳蝻 样方法: ①③⑤⑥ ;标志重捕法: ②④ 。

必修三4-1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必修三4-1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
老年 增大 适中 个体很多,
的比例。


(2)类型
稳定 衰退
①增长型:种群中
幼年
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

老年 减小
期,种 ,
群密度会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种群动态变化
时期。
种群正处于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 个体数目的比例。
雌雄 出生率

(2)意义:直接影响 (3)应用:利用

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 (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 (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
少,增长速率很慢。

加,K/2时,增长率达到最高。

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而
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
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

解析
S型增长曲线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种
群增长模式,通常种群的增长最终呈S型。
种群的增长速度开始较低,随着种群逐渐适
应环境,种群增长速度越来越快,K/2时种
群增长速度达最大值。随后由于种内斗争加
剧,天敌数目增多等因素又使种群出生率下
降,死亡率上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当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增长
雌雄个体就 有充分 的交配 繁殖机 会
个体间交配 繁殖机 会较少
出生率较低
将逐渐 减少

感悟拓展 分析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因:种群本身的一些特征,如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种群
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是通过影

可修改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

可修改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

18
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 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 平方米)
②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确定调查对象
..分割..
19
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
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
系联系密切,在复习中可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整合、系统化: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是生命系统的层次之一,群落又是种群的集合。可将与本
单元相关的知识系统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态农业的
建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细胞代谢等。同时,对各知识
点的内部逻辑关系明确的知识也可设计成小的知识体系,
如种群的特征等。
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 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

()
..分割..
23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分割..
24
解析:种群增长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 型;根据种群增长率的曲线可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对应 ②图。 答案:B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 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分割..
25
1.种群的数量变化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分割..
26
(2)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种群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②出 生率和迁入率;③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变动首 先主要决定于②和③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 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探究创新 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 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设计: 1、取10支相同试管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 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分成两 组各5支,标记甲、乙。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 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做好记录。 4、将两组试管分别送进4℃的冰箱冷藏箱和25℃的恒 温箱,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取出试管,用血球计数板分别计数 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1.应设法使其环境容纳量K变小
2.通过引入天敌等措施,将种群数量尽量控制在较低
水平
实验课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 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 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 数量变化。
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
轻震荡几次。 二、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试管、血球计数板 (2 mm×2 mm×0.1 mm方格) 、滴管、
显微镜等。
台盼蓝染液(镜下观察,死细胞被染成 淡蓝色,而活细胞拒染 实验过程: 培养酵母菌 →定时取样(连续培养7天) →观察与计数(测定期1ml培养液中酵母菌 个体的平均数) →结论(绘图表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规律)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酵母菌种群 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 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 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第1节 第2 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及其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 同种 生 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是生物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概念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①“同种”:指同一物种。 ②“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幼体和成体等。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
计算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重捕个体数 种群总数=标志个体数×
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
(2)出生率、死亡率 ①概念
a.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种群密度 的重要因素。 ②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__________
(3)迁入率、迁出率 ①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例.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 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 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 倍,再抽样镜检, 视野下如乙图所示。
A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5小时内,酵母菌经历了约6个细胞周期 C .在这段培养时间里,酵母菌的一个细胞周期所需 的时间平均为1.3小时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三、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 塞上棉塞。 高压蒸汽 灭菌后冷却至室温, 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 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 _______________ 血球计数板 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下培养 7天。每 25° 天同一时间记录。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 采取怎样的措施?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 计数板计数。 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 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 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 得平均数值,求得准确即可。
3.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
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
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 。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J”型曲线
(1)条件:理想环境;
等距取样法
一片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取样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2 14 12 10 13 17 11 15
蒲公英
3、计数
要求: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的顶边、左 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做统计。
4、计算种群密度
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 特征。 数量
②调查方法:
样方法(__________ 五点取样 法和__________ 等距取样 法)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1)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如蚯蚓、某种昆虫卵、跳蝻、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等也可用样方法 。
(2)常用的取样方法: ①点状取样法。其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较适用于调查 对象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对象的分布为长条形。 (3)估算种群密度: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五点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为保证标志个体与非标志个体在重捕时的概率相等,应 注意: (1) 标志物和标志方法须不影响动物的身体正常,不会对动物 的寿命和行为产生影响。 (2)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过分醒目会改变被捕食的概率, 导致结果失准。 (3)标志符号须能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消失。
环境容纳量(K值)
曲线

“J ”型 “S ”型
增长 速率 N2-N1
T2-T1
增长 率
N2-N1
N1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的 大小的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1)指数式增长——“J”型曲线
(2)逻辑斯蒂增长——“S”型曲线
5.“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 1.应设法增大环境容纳量K,如加强生物生存环境的 管理 2.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1/2K以上时进行, 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1/2K左右 *若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 衰退型 。 ②类型:__________ 、稳定型和__________ ③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 。 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S”型曲线
(2)公式:Nt=N0λt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 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 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最大数量 。 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等。
“J”型曲线 形成条件 增长率或增长速率 环境资源无限 增长率不变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增长速率在K/2处 最大 有
四、现象观察
菌数 组别

时间
起始
1
2
3
4
5
6
7
乙 丙 平均9.6 29.0 71.1 174.6 350.7 513.0 594.8 641.0 655.9 五、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 S 型增长变化。
六、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 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 解释。 [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 笑。 竞争 关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 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 振荡 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 时,应将试管__________ 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应该遵循 ( 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 )原则。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数量的动态变化Ⅱ 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 度的研究Ⅱ 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 中群落的演替Ⅱ
考向定位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3.“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 的条件及特征 4.“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5.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究 6.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条件 7.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8.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