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失了什么——关于英国演艺业的观察与反思

合集下载

析英国戏剧产业运营对中国戏剧业发展的启示

析英国戏剧产业运营对中国戏剧业发展的启示

析英国戏剧产业运营对中国戏剧业发展的启示作者:陈敏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8期摘要:在英国,已形成了商业剧院与非商业剧院并存、中心与外围两级梯度的戏剧产业体系格局。

英国戏剧业拥有有效的剧院管理体制,具有严格的剧目选择标准及演员选取方式,还有多样化的营销推广机制,同时,更形成了长期有效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借鉴英国戏剧产业运营经验,将为中国戏剧业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伦敦西区戏剧产业体系格局戏剧产业运营消费者培育中图分类号:J8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45-04具有悠久历史及深厚传统的英国戏剧,为世界贡献了莎士比亚、萧伯纳等戏剧大师,还涌现出很多高质量的导演、演员,甚至产出了戏剧产业所需技师等人才。

英国漫长的戏剧历史,培养了英国人爱看戏剧的习惯。

据统计,2016年,进入伦敦戏剧市场观看戏剧的观众总人数达 14,328,121人,总销售额增至644,719,639英镑,比上一年增长了1.7%。

戏剧在英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有赖于其成功的产业运营。

我国戏剧业,在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及院团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遭遇发展瓶颈。

因此,借鉴英国戏剧产业运营经验,将为中国戏剧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英国戏剧产业体系格局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是世界上两个戏剧演出非常著名且集中的区域,而伦敦西区就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

伦敦西区戏剧演出始于1599年。

西区剧院经历瘟疫、大火、战争,经过损毁、改建、新建,逐渐发展成今日规模。

在今天,西区剧院指由伦敦剧院协会的会员管理、拥有或使用的49个剧院,观众席从400至2000多不等,上演的剧目涵盖音乐剧、话剧、歌剧、芭蕾舞、现代舞、木偶剧、儿童剧等。

伦敦西区剧院有非商业剧院和商业剧院之分。

皇家歌剧院、英格兰国家歌剧院、皇家剧场、皇家国家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是五家国家级的非商业剧院,因非商业属性。

剧院享受政府资助,经常上演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艺术水准的剧目及富于探索性的作品,演出成功后再转入商业性剧院演出,这就是西区著名的“试演”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控制戏剧投资风险。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摘要】现代高职英语教育中,对英美文化的教育常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

本文从背景介绍、问题意识和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出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影响,以及对其缺失的反思。

在分析了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在总结反思并展望未来发展,强调了加强对英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以简洁的结语结束全文,指出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学习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重视,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英美文化、高职英语教育、缺失、反思、原因分析、解决对策、教育改革、总结、展望未来、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英美文化自身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等方面,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中,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存在诸多缺失,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问题亟待认真反思和解决。

通过对缺失的原因分析和探讨解决对策,可以为高职英语教育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高职英语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做出贡献。

1.2 问题意识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我们经常看到英美文化元素被引入课程,如英美文学、历史、电影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缺失。

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问题意识就在于,为什么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出现了对英美文化的缺失?这是否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英美文化教育?只有深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高职英语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合作的工作。

考古真实性舞台的冷辉煌

考古真实性舞台的冷辉煌

“考古真实性”舞台的“冷辉煌”——试析维多利亚时期伦敦景观剧场于洋【作者简介】于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伦敦剧场的“考古真实性”舞台,试图说明剧场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

“考古真实性”舞台追求历史准确性,具有“舞台似画”的特点。

这一演出风格呼应了维多利亚时期新兴消费社会对景观化视觉形象的普遍奢好,而基于考古细察行为之上的历史再现恰恰说明了消费社会中真实体验的缺失。

【关键词】景观剧场/考古真实性/消费文化/形象展示在英国戏剧史上,19世纪一直被看作是戏剧衰落的时期,这种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少数学者的质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戏剧批评家迈克尔·R·布斯(Michael R.Booth)。

在1969年出版的《19世纪英国戏剧》第一卷的绪论中,布斯指出:“与其说戏剧‘衰落’,不如说戏剧已经在新的社会文化中激烈地改头换面。

”(Booth:6)20世纪70年代以降,大量有关19世纪戏剧的论著相继出现,许多学者开始纠正以往戏剧评价体系只关注戏剧文学而忽略舞台艺术的做法。

他们进一步指出,在衡量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戏剧的成就时,剧场艺术至关重要,戏剧文学倒在其次。

(Booth, 1974: 7; Woodfield: 2; Taylor: 8)最近几年,维多利亚戏剧史的专家们更是从舞台艺术、观众接受、女权主义、东方主义、市场文化等多种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剧场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①在这些研究成果所引征的大量史料文献中,“考古真实性”舞台(the stage of archaeological authenticity)这一在维多利亚时期盛极一时,继而渐趋无闻的舞台艺术创举,逐渐浮出水面。

西方学界已经出版了几本相关的论著,主要从舞台艺术效果以及剧场社会地位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在国内,何其莘教授在《英国戏剧史》中对19世纪剧场进行了一般性介绍;吴光耀先生在《西方演剧史论稿》(上)中对“考古真实性”舞台的历史形成、舞台技术特点也有过简单评介,此外鲜有详尽的研究论述。

娱乐报道不能丢失_主心骨_近期文艺界两起公众事件报道评析

娱乐报道不能丢失_主心骨_近期文艺界两起公众事件报道评析

新闻是媒体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理所当然 需要“主心骨” 。 如今,各式各样的娱乐报道每日提供着人们 茶余饭后的谈资, 事实上, 这些报道也在街头巷尾, 悄悄地进行着某种价值导向的植入。值得关注的 是,娱乐报道的这种价值导向经常被轻视,甚至 被媒体自身所忽视,娱乐事件中的“八卦”信息 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 也驱使媒体不断投入、 追逐, 导致娱乐新闻长期处于价值观错乱、判断力迷失 的状态,隐藏其后的负面影响所引发的社会心理 反应,对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造成的精神伤害是 悄无声息的。 近几个月来,被做成“焦点”的娱乐报道接 踵而至,相当一部分飞短流长占据着每天的文化娱 乐新闻版面。其中最为热门的是关于“阿凡达事 件”和“章子怡事件”的报道, 许多记者人云亦云, 没有立场,媒体的主心骨在“家长里短”的绯闻 中被削减分解了。 毫无疑问,文化娱乐报道应该对社会负起责任, 在对公众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时,进行深度梳理与剖 析时,应该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须知,一家媒体的 一篇报道或许微不足道,而群体性的多篇报道所形成 的集群效应,便会有聚合的导向力量,具有某种判断 指向,而这正是媒体应该彰显“主心骨”之处。
从《阿凡达》报道透析媒体“主心骨”缺失
“主心骨”的一个表现,就是媒体对新闻事件 独立的判断和解释能力。但时下的娱乐新闻中, “随
2010.05 39
媒介批评
中国内地各城市的银幕总数不到 5000 块,其中 3D 银幕不到 1/5,如果未来几年影院要完成 3D 化, 普通银幕变成 3D 银幕的每块造价是人民币 30 万 元左右。而这样大规模改造所面对的事实,却是 一大堆不需要 3D 放映的电影胶片。因此有业内 人士嘲讽 : “先拍出 3D 电影还是先造出 3D 影院, 这是个问题。 ” 2. 失去基准的认知会引导我们走向怎样的远 方,无人能够确定。媒体没有了“主心骨” ,报道 的偏差、信息的失误便是必然。 对《阿凡达》的报道,即使涉及主题阐述, 许多媒体也绕不出“从众”的迷圈,从头至尾,始 终是一种声音。虽然这种声音与现实达成某种契 合,故事蕴含着对外力侵略的抗争意味,人物简 单的逻辑里藏匿着人性反省。但是,影片更深层 的东西却在这单一声音的传播中失去了深入探讨 的空间,几近消弥。例如,人们忽略了电影所包 含的“反地球”与“反人类”的思想,如果地球 如此、人类如此,那么居住着人类的地球是要消 亡的,这个寓意让人寒冷,而绝不是影片表面那 么绚丽的暖色 ;又如对东方神秘主义的阐释 :那 样的参天巨树,如袅袅香火,下接大地,上融天空, 与东方民间点香祈福行为的相同相似等等,诸多 东方思想的想象中包含着怎样的导演意图,在媒 体的喧闹中被抛弃了。 由 于 媒 体 的 报 道 偏 差, 在 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内地的普 通读者几乎完全不了解国外媒体 对《阿凡达》的看法。例如,美 国著名导演斯蒂文 • 索德伯格认 为: “可以用《阿凡达》之前和 《阿凡达》之后来划分电影史了。 ” 美国《综艺》杂志批评了詹姆斯 • 卡麦隆老调重弹,电影剧情是老 套 的“ 邪 恶 白 人 V.S. 善 良 土 著 人” ,再加上爱情的元素,几乎 可以预料到结局,因此认为该片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缺失,并对此进行反思。

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化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以及其在学生价值观和师生关系方面的影响。

然后重点讨论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缺失问题,如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实用英语技能的培养不足。

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跨文化沟通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实用英语能力,以期望将英美文化融入到高职英语教育中并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深入探讨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不足,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教育体系的反思,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英美文化、高职英语教育、缺失、反思、师生关系、学生价值观、影响、建议、展望、普遍性、背景介绍、问题意识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缺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普遍性以及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化的普遍性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等方面。

学校通常倾向于向英美文化靠拢,以提升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英美文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生可能过度追求英美标准,而忽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师生关系可能变得过于形式化,缺乏亲近感和真诚交流。

我们需要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缺失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期找到改进之道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展望。

1.2 问题意识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对英美文化的缺失,这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化作为世界两大文化强国之一,对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英美文化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缺乏对其背后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英美社会的认知,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乏对英美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走进大不列颠(五) 不同舞蹈领域带来的思考

走进大不列颠(五) 不同舞蹈领域带来的思考

80 DANCE FASHION 2019DANCE FASHION舞生活自由谈不同舞蹈技术对身、脑能力的激发我来英国学的是编舞专业,进入的是坐标伦敦的罗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Roehampton, 简称UOR)舞蹈系。

还是做舞蹈,但是跳脱了纯国标舞学习的环境,开始专注于编舞(Choreography)的攻读、学习、实践。

该学院主要以现代舞训练作为身体训练课程,编舞课不局限舞种,包容性较大,涉猎性广。

舞蹈研究曾在全英排行第一的UOR,在舞蹈教育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我们编导班研究生中你可以看到不同舞蹈背景的学生,现代舞、民族民间舞(不单指中国民族民间舞,而指国际上不同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当然还有国标舞。

UOR 的舞蹈系没有明确的舞种分别,所以使用的是各类不同技术课帮大家激发身体潜力以及开发大脑灵感。

而对于我来说,就是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技术课带给我的变化与思考。

英国的舞蹈训练与之前我接受的国内训练不太一样,英国舞蹈系的身体训练课程普遍以现代舞训练为主,但分类较细。

如:康宁汉、格莱姆、里蒙、接触、即兴、Release 等,也包括古典芭蕾、现代芭蕾训练。

以罗汉普顿大学为例,若主要研修方向是编舞,那么这些舞蹈技术课程可以通过自由选修来辅助自己提升肢体运用能力。

作为编导系学生,我发现这儿编舞的方向没有任何限制,可创作的舞种走进大不列颠(五)不同舞蹈领域带来的思考十分自由。

所以在一个班的学生里,可以看到不同舞种的编创作品。

我自己也是一样,虽然在现代舞技术课的大环境里,但依然会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自己的编创作品中,大多还是会充斥着国标舞的元素。

其次,我想谈谈跨舞蹈领域带给我的感触。

我是国标舞科班出身,从小生长在国标舞专业院校环境下,从附中、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国标舞训练体系培养出来的。

所以从身体到思维最开始都很“国标”。

之前的舞蹈身体训练是以拉丁、摩登为主,同时会辅助芭蕾舞基训和现代舞基训等。

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看中国舞美创作的不足

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看中国舞美创作的不足

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看中国舞美创作的不足作者:杨鹏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5年第04期日前,笔者在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接受了近两个月的培训,可谓收获颇丰。

培训班是在英国文化协会的支持下,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共同举办的,以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舞台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

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实践说起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所依靠的载体是舞台、音响以及其他重要辅助设施。

可以说,舞台是剧院的核心。

世界上,但凡是运作比较成熟、艺术程度较高的剧院,大都在舞台演出上有系统、科学的规划与保障。

现就以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实践为例分析。

英国皇家歌剧院每天上演两部剧作,每晚都有不同的演出可看,笔者不禁产生疑问,甚至怀疑演出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歌剧的舞台大都异常复杂,别说一天演出两部,就是每天演出一部也很难操作。

但是,经过讲解和现场观摩,笔者的疑惑消失了。

首先,体现在舞台的布景转换上。

为了解决歌剧演出换景时间的问题,英国皇家歌剧院在舞台平面上建了同九块演区一般大的平台。

平台由九宫格的形式拼成,依靠蓄电池充电驱动平台平移。

每一个戏的场景都是在地下室用隔音门隔好后在地下组装,然后升到舞台平面。

哪个戏当天演出,就把哪个戏的场景放到主舞台上。

不演的平台则放到其他位置待用。

一般情况是,先把第一天晚上演出完的场景平台移开,然后再将第二天要演出剧目的平台移到主舞台上。

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场景都做得非常巧妙,且常常一景多用。

所有布景都围绕着轮换演出来设计。

制景工厂都有和舞台一样大的制景空间。

舞美设计在工厂里看效果,给拆分的景编号,称重量。

制作完成后,所有的景拉到舞台上不用任何修改,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这与我们国内的做法不同:现在好多国内的剧场是把舞台当成工厂用,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弱。

其次,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

歌剧和芭蕾舞的表演对主要演员的声音和体力都有很大的挑战,演员一周最多只能演出三场,并且不能连续演出。

英国科幻电影的叙事技巧与人文反思论文

英国科幻电影的叙事技巧与人文反思论文

英国科幻电影的叙事技巧与人文反思论文幻想类电影给人最大的享受,是将目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变成现实。

魔幻类赋予人类超能力,通过修炼,可以掌握发自体内的神奇法术;梦幻类则更偏于个人意识,穿越驰骋在自己想象的空间中,无所不能;相比而言,科幻类给人的感觉更真实,它是按照现代人的逻辑认知思维推演,幻想未来科技发展到一定地步后人类的生活状态。

自1936年首部科幻影片《笃定发生》上映以来,英国在科幻的道路上已有80年的历史。

同世界各国一样,英国科幻影片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时代的巨变和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反思。

经历了早期的懵懂无知,后期的成长进化,至新世纪的今天,英国科幻系列已经进入集视听震撼、头脑风暴、唯美刺激、情感魅力于一炉的成熟阶段。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阶段影片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还很少有学者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切入而展开合理分析。

回顾80年的英国电影史,科幻影片在叙事层面有着题材广泛、结构严谨、形象丰富、手法多变四大策略,四大策略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家,又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统一贯穿于影片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策略不过是叙述的技巧,科幻也只是歌颂文明与暴露问题的手段,人文社会反思才是科幻片的真正价值所在。

考察影片的叙事策略,离不开题材和结构两大元素。

题材对应的是叙述何事,结构指向的是如何叙事。

如果把英国科幻电影比作完整的人体,结构就是骨骼,骨骼的健壮遒劲和动作协调是决定影片叙事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题材就是血肉,不同题材满足不同部位的需要,血肉的丰富多彩成为迎合大众叙事口味的重要指标。

而人体的健康与否还需要骨骼与血肉的完美结合,因此,影片题材与结构的融合也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

第一,题材广泛。

随着电影数量的猛增,为了便于查询,电影的分类更加详细,以至于出现爱情、剧情、动作、恐怖、动画、科幻等不同题材。

但一部优秀的剧作,常常是多种题材的集合,非单一的分类可以囊括。

就科幻片而言,科幻只是这类影片叙事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形式之外,还有大量不同的题材。

英国电影独奏会影评

英国电影独奏会影评

英国电影独奏会影评《独奏会》出自XXX之手,那位靠《傲慢与偏见》一举成名的导演。

《独奏会》于XX年XX月在北美首映,上映日期远远滞后于它的拍摄期,而且档期也是选择在暑期档之前最冷的一个周末。

似乎这已经映射出了该部影片的特立独行之处。

XXX在剧中饰演《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XXXX,XXX扮演极富音乐天份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XXX。

影片的故事和角色在现实中确有其人其事。

故事本身并没有过多花哨和噱头,讲的就是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影片所折射出来的主题却是我们都在经历的永恒主题:关于拯救、关于爱、关于艺术。

但在很多时候这却是我们在大都市的后工业文明中逐渐失去的那一部分。

一、音乐和爱的光辉为寻找一些新鲜素材的专栏作家XXX在XXX广场里碰到了XXX。

一个身着异服,在XXX的雕像下拉着小提琴,远处一个手推车里塞满了他捡拾的垃圾。

这便是这部影片的主角和他全部家当的第一个镜头。

XXX和XXX的第一次见面显得愉快和轻松。

XXX觉得可以写点关于XXX 的故事,就对他的信息进行了搜集,并逐渐的萌生了去帮助XXX的想法。

影片进行到第二十五分钟,在夜里练习大提琴的XXX看到窗外一辆燃烧起来的汽车缓缓驶进一处民居,他感受到了可怕的事情在逼近,现实中的恐怖的东西在逼近他幼小的头脑。

他把这些演奏进了音乐,一段低沉却又强劲的大提琴独奏。

也许这成了他后来精神分裂的前兆和最初的源头。

母亲来到XXX的床前告诉他:“知道你演奏的时候,我听到了什么吗?我听到了上帝的降临。

”这个时候XXX天真的笑了,仿若自己就是与上帝进行对话的天使,只是他凭借的是富于灵性的音乐和美妙的发声的弦。

母亲的爱使他看到了音乐对于自己的分量和光辉。

美是一种艺术,音乐是一种美。

XXX在洛杉矶的隧道里告诉XXX。

在XXX的世界里是不容许人们对事物的玷污的。

他可以为了捡拾一个被随手丢弃在隧道里的烟头而不顾来回穿梭的汽车对他造成的潜在的危险。

他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独奏者。

在最为喧闹的噪音充斥着人们耳膜的大都市的隧道里。

当前英国的失落与自信失落世界攻略

当前英国的失落与自信失落世界攻略

当前英国的失落与自信失落世界攻略当前英国的失落与自信|失落世界攻略任何时代的英国人都不比其他民族更加聪明,或者更加勤劳,这个国家之所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才辈出,主要原因是有一种讲法制、重自由、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英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前世今生作为全球化进程的“始作俑者”,英国曾于1908年、1948年和2021年三次举办奥运会,而这三届盛会恰好标注了这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三个节点。

全球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

此次开幕式演出中,巨大而丑陋的烟囱在英格兰田园风光中拔地而起的场景无疑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身着19世纪礼服的演员们面无表情地重复着机械的舞蹈动作,似乎是想展示工业对人性的异化。

但尽管如此,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无疑还是从中获益良多。

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

与此同时,为获得工业化所必须的原料和市场,英国的对外扩张也达到顶峰。

1914年,英国殖民地领土面积达到3350万平方公里,人口3.935亿,是其本土面积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日不落帝国”。

可以说,1908年奥运会所记录的正是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辉煌”。

天下之势,难免盛极而衰。

20世纪初,随着世界霸权更迭与政治经济格局转型,英国迅速失去原有的国际地位。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已经满目疮痍,海外领地多数独立,从世界性的大帝国重归西欧一隅。

但是,对帝国的背影,英国人似乎并未表现出过多的依恋。

二战结束三年之后,1948年伦敦在战后重建过程中举办了有5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奥运会,标志着英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与1908年奥运会的22个参赛国相比,1948年奥运会的规模无疑显示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后工业化的复兴之路根据开幕式导演博伊尔的阐述,此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是“复兴”。

伦敦西区戏剧创作考察——融合 创新 保真

伦敦西区戏剧创作考察——融合 创新 保真

华夏艺谭伦敦西区戏剧创作考察——融合 创新 保真■ 陈 宁 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摘 要〕本文将从融合、创新、保真三个方面来谈及伦敦西区戏剧创作考察,融合主要是从表演艺术方法的结合运用、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相互走近两个方面进行讲述;创新则是从经典剧目的现代化创作以及新剧目主题和表现形式的选择两方面进行思考;保真即保持真实依然是戏剧演员表演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情感共鸣;真实伦敦有超过一百家剧院,每天上演的剧目可能超过中国一些中小型城市全年的数量,它是和美国百老汇齐名的戏剧圣地,它的整体演出水准也代表着世界戏剧演出的水平。

之前,受中央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培训项目”的资助,在伦敦观看了经典的、原创的、改编的将近三十部剧目,最大程度地让自己了解掌握了这一戏剧前沿阵地的整体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趋势。

本文将从融合、创新、保真三个方面来谈及伦敦西区戏剧创作考察,融合主要是从表演艺术方法的结合运用、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相互走近两个方面进行讲述;创新则是从经典剧目的现代化创作以及新剧目主题和表现形式的选择两方面进行思考;保真即保持真实依然是戏剧演员表演的基本要求。

一、融合(一)“化身成角色”与“间离效果”在演员表演中并用我们知道“化身成角色”与“间离效果”分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的表演创作方法。

“化身成角色”即要求演员“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按照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创造角色行动的有机过程,并要求演员在舞台创作中有真正的体验。

“间离效果”则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和为一。

这两种表演创作方法都有自己的演员训练方法作为支撑,在剧目的排演上,由于戏剧美学观念和创作方法都截然不同,所以很少在同一演出中看到两种表演方法大量混合使用。

然而,在这次的伦敦观剧过程中,看到多个演员在同一个角色的创造中大量运用两种创作方法,这不得不说是表演创作方法的融合。

以音乐剧《The Go-Between》的表演创作为例,来谈谈创作方法的融合。

表演失败后的感想作文

表演失败后的感想作文

表演失败后的感想作文英文回答:Reflection on a Performance Gone Awry.Despite meticulous preparation and unwavering anticipation, my performance fell short of my expectations, leaving me with a mosaic of emotions. Initially, disappointment washed over me like a cold shower, dousing my ardor and leaving me questioning my abilities. However, as the initial blow subsided, a sense of resolve emerged, tempered with gratitude for the invaluable lessons learned.The first and most immediate reaction was undoubtedly disappointment. The countless hours of rehearsal, the countless sacrifices made—all seemed to vanish into thin air. The disconnect between my expectations and the reality of my performance gnawed at me, leaving me feeling disheartened and defeated. In that moment, it seemed as though all my efforts had been in vain.Yet, amidst the disappointment, a glimmer of resilience began to shine. I realized that failure, while undoubtedly bitter, i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the recipe of growth. It is through our missteps that we discover our weaknesses and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With this newfound perspective, I embraced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my mistakes.Upon reviewing my performance with a critical eye, I pinpointed several areas where improvements could be made. My pacing was uneven, my diction lacked precision, and my stage presence was tentative. 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d me with a roadmap for future growth.Furthermore, I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 control during a performance.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I had allowed my nerves to get the better of me, resulting in a less-than-stellar delivery. I resolved to practice mindfulness and relaxation techniques to manage my emotions more effectively in future performances.In addition to technical improvements, I also acknowledged the need for a shift in mindset. It becameclear that my excessive focus on perfection had hindered my ability to perform freely and authentically. I realizedthat embracing imperfections and allowing myself to be vulnerable on stage would ultimately enhance my connection with the audience.While the sting of disappointment may linger for a while, I am confident that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is experience will propel me forward on my artistic journey. With renewed determination and an unwavering belief in my abilities, I eagerly anticipate my next performance, armed with the knowledge and insights gained from this setback.中文回答:演出失败后的感想。

布莱尔时代以来英国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复现与重置

布莱尔时代以来英国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复现与重置

布莱尔时代以来英国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复现与重置布莱尔时代以来英国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复现与重置引言当代英国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表达形式,扮演着许多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艺术媒体,还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各种观察和思考。

在布莱尔时代以来,英国电影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复现与重置,通过不同的题材、故事和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多样的英国社会。

第一部分:复现社会现实在布莱尔时代之前,英国电影一直注重于呈现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然而,布莱尔上台后,政府对艺术文化的支持和鼓励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影片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试图通过电影来揭示和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戴尔·雷恩的天堂》(Ken Loach, 1990)以冷酷的现实形式,再现了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困境和苦难,让观众对社会现状有了更真实的认知。

此外,英国电影还展示了移民问题和多元文化社会的现实。

《强尼英国》(Stephen Frears, 2002)讲述了一个摆脱家庭和社会束缚的穆斯林少年在伦敦东区的经历,既展现了少年的成长故事,也通过他与多元文化社会的联系,复现了当代英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挑战。

第二部分:重置社会现实电影艺术的特点之一是让人们看到超越日常生活的美丽和梦幻。

在布莱尔时代以来,一些英国电影则试图通过重置社会现实,来展示理想主义和激发观众对更美好未来的向往。

《半梦半醒之间》(Danny Boyle, 2010)作为一部科幻、恐怖和惊悚元素相结合的电影,通过构建一个禁闭的城市,并讲述主人公试图逃离的故事,使观众能够思考当代社会的困境与可能性。

此外,《激情年代》(Joe Wright, 2007)通过浪漫的爱情故事,重塑了二战时期英国社会的英勇与韧性。

这种重塑社会现实的电影形式,既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对历史的回顾,也展现了当代英国人的自豪和勇气。

第三部分: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英国电影在复现和重塑社会现实方面的努力,不仅仅是一种创作表现形式,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费不够,英国国家歌剧院靠视觉革新来提振生意

经费不够,英国国家歌剧院靠视觉革新来提振生意

经费不够,英国国家歌剧院靠视觉革新来提振生意2014 年对于英国国家歌剧院(Engliand National Opera,以下简称 ENO)来说有点灰暗。

英格兰艺术理事会(Arts Council England,以下简称 ACE)宣布了对其每年削减5 百万英镑经费的计划(在此之前,ENO 每年能够从 ACE 那里获得 1200 万英镑的经费)。

理事会虽然肯定了歌剧院在艺术事业上的雄心,并在挖掘更多人才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依然质疑其票房成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景。

整个伦敦对此议论纷纷,包括《卫报》和《每日电讯》在哪的报纸都表示了对这家一百多年的文化机构的担忧。

尽管,ENO 不是唯一家受到经费削减影响的机构,但却是被削减得最厉害的——相比,在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只被削减了 80 万英镑。

不仅如此,ENO 的主席 Martyn Rose 和艺术总监 John Berry 也在 2015 年初纷纷离开。

此后,ENO 任命了新的艺术总监 Daniel Kramer,他是一名 39 岁的舞台导演,以及33 岁的新执行总裁 Cressida Pollock,在此之前, Pollock 曾担任麦肯锡公司的咨询顾问,ENO 是她的客户之一。

上任之后,Pollock 迅速为 ENO 制定了一系列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包括减少项目总数、提高票房和资金募集目标、降低票价以吸引更多新观众等等。

同时,为了在新一轮的预算裁减出台之前在管理上做出一些改变,ENO 开始对品牌进行一轮重新评估。

在过去的 18 个月里,曾与 Tate Modern、BFTA、The Old Vic 剧院均有过合作的英国设计工作室 Rose 被任命参与品牌重建计划,包括重新定制品牌战略、视觉识别系统、周边及一个全新的 Logo。

截止至 2016 年 12 月,Rose 工作室已经为 ENO 设计了 3 个演出季、共 20 出歌剧的整体营销方案。

中国舞蹈缺什么

中国舞蹈缺什么

中国舞蹈缺什么?欧建平2013-3-31 11:32:01 来源:中国艺术报到目前为止,我发现的最大问题是,我们的舞团和剧场中,大多尚未形成名副其实、科学高效的分工-合作机制,我们的演出市场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我们的舞蹈观众呢,则远未形成发达国家观众已经拥有了的、稳定的文化消费比例。

为了确保舞团各部门工作顺利进行,许多世界级大团的管理人员在数量上都要远远多于舞蹈演员,这一点是我们国人始料不及的!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许多舞团自被迫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依然处在相当被动的等待与尴尬之中,以至于如果没有参赛或评奖的目标和动力,便失去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更无法真正地挺进演出市场。

巴黎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巴黎歌剧院于1671年开张,随后经历了两次失火、三次搬迁,直到1822年才在现址稳定下来。

由34岁的年轻设计师夏尔·加尼埃重新设计的这座歌剧院开幕于1875年,俗称“加尼埃宫”。

巴士底新歌剧院1990年开张后,加尼埃宫开始以上演芭蕾舞为主。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至今依然是法国文化部每年舞蹈预算中获取份额最大的。

洛朗·万科提供法国舞蹈地图CCN : 国家舞蹈中心CDC : 舞蹈发展中心EP : 文化部全额资助的两个舞蹈机构(国家舞蹈中心、沙约国家剧院)Festivals : 舞蹈节Ballets : 芭蕾及其它舞团(欧建平译)北京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甚至地覆天翻!别说来自城外和国外的“老外”了,就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旦出差几个月后回来,也会有种“找不着北”的感觉!尤其是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北京通过快马加鞭的市政建设与文化发展,开始向着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飞奔——纵横交错的五环线上,立交桥千回百转,让驾车族行驶起来,既心旷神怡,又眼花缭乱;星罗棋布的地铁线上,新干线不断涌现,让老百姓出门办事,既方便省时,又颇为安全;大街小巷的各类空间中,新楼盘不停闪现,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日益得到改善;举世瞩目的天安门西,国家大剧院开幕五年,让老百姓过上了唯有国际大都市的市民才能享受到的“不出都市门,看遍天下秀”的幸福生活……没错,一座既古老又年轻、从物质到精神的新北京,在老北京的城中拔地而起!就北京的芭蕾演出市场而言,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之快,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从1995年掀起的“芭蕾热”至今,北京近20年来的芭蕾演出一直保持在年均百场上下。

从英国小剧场戏剧创新看本土小剧场困境

从英国小剧场戏剧创新看本土小剧场困境

从英国小剧场戏剧创新看本土小剧场困境【摘要】戏剧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数字媒体及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受到了影视艺术的严峻挑战。

当前,各国都在为本土戏剧的长足发展寻求出路,其中英国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剧大国,其戏剧发展与改革之路对我国本土戏剧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文章旨在结合中英当代戏剧的剧本和舞台展现形式的变化,以英国小剧场戏剧近年的探索与创新作为研究对象,为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结合近年英国小剧场实验戏剧的成功案例,分析总结适合中国市场形势符合本土观众喜好的小剧场戏剧转型与创新模式。

【关键词】小剧场戏剧;舞台空间;实验戏剧;本土意识中国戏剧历史悠久,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却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

这个低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一个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三十年前,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诞生于北京人艺,引领起形式探索的热潮。

在随后的市场低潮中,小剧场戏剧佳作频现,以灵活的形式和内容力挽狂澜。

如今,“三十而立”的中国小剧场戏剧日益走进都市白领的生活中,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市场中的创新改革压力。

而英国作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故乡,历来是广受国际认可的戏剧大国,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戏剧支持成为英国戏剧发展的最有利保障,英国戏剧人开始探索小剧场戏剧的新发展,并逐渐突破舞台限制,进行了“餐厅戏剧”等尝试。

一、中国本土小剧场戏剧现状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也是伴随着戏剧危机和文化艺术领域的改革开放浪潮而出现的,是伴随着戏剧工作者锐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诞生的,也是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话剧对于自身的一次反思与拯救。

【高三作文】缺乏敬畏,等于荒废

【高三作文】缺乏敬畏,等于荒废

【高三作文】缺乏敬畏,等于荒废享誉国际的钢琴家李云迪以舟车劳顿为由,替他没有谢幕的行为作出看似合理的解释。

或许,你会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亦或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认为,这是对观众和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缺乏敬畏之心的体现。

当李云迪在表演中犯错时,观众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鼓励他;当他没有谢幕时,他受到了网民和观众的谴责。

为什么?因为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他应该有更高的专业修养,更不用说谢幕是对观众和事业的最低限度的尊重,不是吗?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面对利诱能够处之泰然、宠辱不惊?网友指责李云迪在娱乐圈过分“浸染”,并不是没有依据。

钢琴家为我们带来的是艺术,是神圣的,应当敬畏事业。

李云迪有着非凡的音乐天赋,却不在此下功夫,为何?因为在利诱面前他没有选择拒绝,对自己缺乏严格的要求。

对此,我想说:飞鸟一旦系上了黄金的羽翼,就飞得不高了。

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在演奏中会犯错误,这就是他忽视这一职业的原因,对这一职业的敬畏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一个普通人应该献身于自己的事业,更不用说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了?钢琴家应该对他们的工作有更高的要求,而不是降低他们的态度和要求。

齐白石是画界领域的佼佼者,他在辨别画的真伪时,发现自己的画功远不如前,他明白到自己是被名誉所蒙蔽,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退步。

于是,他便认真练习。

幸好,在他将荒废事业的时候,他选择了敬畏事业。

何不学习齐白石,选择敬畏而不是荒废?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敬畏感,你就会忽视自己的责任,轻描淡写地对待它,因此很难取得成就。

李云迪本可以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职业生涯,但他缺乏敬畏,这让他的职业生涯荒废了。

正是因为缺乏敬畏,他在表演中犯了错误,然后匆匆离去。

喧闹时,据说他厌倦了旅行。

一个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敬畏的人不应该这样,也不会以疲惫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缺乏奉献精神。

让我们带着这份敬畏,在事业中有所建树。

敬畏事业,才能做那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才能做那一颗不甘待在叶上被晒干的露珠,才能做那一只飞得更高的雄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