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的背后——论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基础若干思想

合集下载

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

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

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经济中自发运行的力量和机制,它能够引导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在没有任何中央规划或指导的情况下,自动实现经济的优化和有效。

看不见的手是通过个体的自私行为来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利益最大化。

每个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会受到市场反馈的影响,如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价格的变化等等。

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市场能够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并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看不见的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和机制:1.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自动将资源从低效的领域转移到高效的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涨,从而鼓励生产者增加供给;反之,当需求下降时,价格会下降,促使生产者减少供给。

这种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2.竞争机制:看不见的手通过竞争机制来促进创新和进步。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不断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

这种竞争驱动的机制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改进,从而带来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3.分工与合作:看不见的手通过分工与合作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每个个体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合作与交换,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分工与合作使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能够实现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

尽管看不见的手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例如,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和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社会不公平。

此外,看不见的手也无法解决某些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

总之,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经济中通过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力量和机制。

它能够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和调节来解决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它是指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一种秩序和协调机制。

这个概念源自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他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自私追求最终会促成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现象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市场经济的运转,使得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来解释。

首先,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能够激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当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时,它们就会不断地寻求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这种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经济更加繁荣。

其次,“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也体现在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形成的,它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商品的价值和稀缺程度。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就会上涨,从而激励生产者增加供应;反之亦然。

通过价格机制,资源会自动流向需求最大的领域,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此外,“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还可以解释为市场经济中的分工与合作。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形成了分工。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互相合作,最终实现了整个社会的协调和发展。

这种分工与合作的模式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也使得经济更加繁荣。

总的来说,“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市场经济中一种自发的秩序和协调机制,它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分工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繁荣。

正是这种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和作用,使得市场经济能够自发地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市场机制,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探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剖析.doc

探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剖析.doc

探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剖析探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剖析导读:摘要:1776年,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重要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200多年,推动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腾飞。

它对我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

但是,“看不见的手”也有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市场会失灵,我们不应该过分迷信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分析“看不见的手”的不足。

关键词:“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看得见的手”1001-828X(2013)06-0-01一、“看不见的手”含义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达到最大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推动另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推动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推动社会效益时所得的效果为大。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异物,因为“看不见的手”公开承认: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

但是,公开承认人的合乎理性,仅是“看不见的手”的前提,其核心和实质是要利用人的合乎理性特性,推动社会福利,达到给他人、给社会谋福利。

利己是手段、动力,为他人、为社会是目的。

二、从我国市场转型去理解“看不见的手”我国在50年代以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

在推行计划经济体制时,经历了长期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困难时期。

占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几乎完全受国家的主导力量制约,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对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做了细致的规定。

企业管理人也同样受政府行政任命,因此既不持有公司股份,对企业不具有所有权,同时也不享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分红权,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利益去刺激去激励他们为把公司业绩搞上去而辛勤工作。

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背后的残酷真相

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背后的残酷真相

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背后的残酷真相“看不见的手”是现代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认为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支撑基础,更粗暴一点说:没有看不见的手的假设,就没有市场经济。

那么,“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呢?现代社会主流的说法是: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用“价格、利润”等市场工具,把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生产资料和货币)等资源进行最高效的配置,使之生产价值最大化。

再简单理解一点,就是:如果苹果的价格是10元/斤,龙眼的价格是100元/斤,更多农民就会把更多土地和资本投入到龙眼的种植中;如果苹果和龙眼的价格置换,更多农民就会把更多土地和资本投入到苹果的种植中,这就是所谓用价格工具,把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进行高效的配置。

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龙眼价格高了,农民一定会转种龙眼,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又是什么?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农民不转种龙眼,他的收入消减,生存就变得困难,同时他又得不到外界的社会保障,逼的他们只能“哪些植物价格高,他们种啥”。

也就是说,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能够进行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核心前提是:让99%的人,每时每刻时刻处于生存挑战状态,每时每刻不得不为活着而服从高效配置,“自由流动”。

这也是为什么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概念,却很少具体解释“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的原因。

因为“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是血淋淋的双手,这双手:一只手握住“原教旨产权制度和私有制度”,强调自由奋斗,强调政府不要干预,让市场的人无外在的社会保障可依靠;同时,另一只手只给予99%的人生存上下的资源,多一分都不多给,因为给多了,你安逸了,就不服从“看不见的手”的高效配置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主给工人的工资就是参照当天的面包价格发放。

这血淋淋的双手和残酷的真相,是写出《道德情操论》的西方圣人无法明言的,同时一旦明言,也就暴露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肮脏发家史”,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之前:英国的土地是公有的,所有权归教会和封建贵族,使用经营权归农民。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现象,来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

斯密认为,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
通过市场机制产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整资源配置,使资源高效利用。

具体来说,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利润机制激励了个体的创新和竞争,从而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改善和创新。

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供需双方通过竞争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反而会为整个社会带来最大利益,因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地调整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看不见的手原理还指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和利润机制可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使得生产活动更加符合个体需求和社会利益。

价格上升时,供应商会增加供应,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价格下降时,供应商则会减少供应或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这样的调整过程可以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避免了中央计划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低效性和浪费。

总的来说,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自由市场机制和竞争可以自动地调整资源的分配,使经济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

个体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市场自发地产生了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指引资源流动和分配,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原理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2细解“看不见的手” (1) (1)

1.2.2细解“看不见的手” (1) (1)

细解“看不见的手”微观经济学建立在现代西方经济学鼻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基础上。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

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

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

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

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

因为当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时候,竞争的压力使得他必须对别人好,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

以沃尔玛为例,它并不是高科技公司,只是一个卖东西的普通企业,却曾经连续多年排在世界500强的第一名。

在沃尔玛走向辉煌的过程中,许多同类公司被它击败,然后倒闭了。

为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它们的东西比沃尔玛要贵,消费者更喜欢便宜货,买沃尔玛的东西省钱,省下的钱,可以买别的东西,消费者的福利就提高了,这是消费者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沃尔玛并不是想给消费者省钱才存在的,它只是想给自己、给自己的股东创造价值,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利益的极大化。

但是,如果想自己好,就得和其他同类的公司竞争,就得卖得更便宜,这样,它就不自然地促进了本来并未打算促进的消费者利益。

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揭秘看不见的手工商管理三班韩晓宇2009811128摘要:“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提出的对市场调节作用的形象比喻,它的本质是自由竞争,其作用是调节资源配置,是市场主体利益最大化。

但是,“看不见的手”也有弊端,要把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关键词: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资源配置、利益最大化正文:“看不见的手”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说明为什么对进口或对使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限制为不必要时,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种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

”②“看不见的手”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它以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为前提。

首先,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人人都是平等自由的理性经济人,获有完全信息,生产者才能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根据市场反应而不是指令来决定生产计划,消费者也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商品,不受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其次,完全竞争排除了垄断和寡头的情况,这样任何一种商品都有丰富的可替代品。

比如小麦是生活必需品,销量随价格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市场有数量可观的稻米的话,小麦价格和销售量受到市场调节作用影响较大,即“看不见的手”发挥了作用。

“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渗透到了市场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其实质是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是市场机制,能使资源配置最大化,市场主体利益最大化。

竞争是一种压力、一种约束,只有在自由竞争下,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才得以实现。

如煤炭、石油、邮政等方面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其供求关系是非自由竞争,价值规律不发生作用,即“看不见的手”不存在。

看不见的手原理

看不见的手原理

看不见的手原理看不见的手原理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它是指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自私追求最终会促成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个原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每个个体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这种自私追求在整个市场中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它引导着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促使市场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了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核心是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价格又引导着资源的配置。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者投入这个领域,增加供应量,最终使价格回归到一个平衡点。

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中央计划和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发生的,正是由于每个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市场资源才得以有效配置。

看不见的手原理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经济能够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

在计划经济中,由于资源配置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的,往往会出现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

而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个体的自私追求,资源会自发地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除了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看不见的手原理还在其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和品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国际贸易中,市场自由竞争也会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看不见的手原理并不意味着市场可以完全自我调节,也并不是说市场就一定能够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存在着各种不完美和失灵,例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都会影响市场的有效性。

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纠正市场的失灵,保证市场的公平和有效运行。

总之,看不见的手原理揭示了市场经济中个体行为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市场自发调节的重要性。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Adam Smith)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虽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从这种意义使用“看不见的手”这个词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隐喻所表达的思想是渗透在他的全部社会和道德理论之中的。

的确,正是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使得斯密能够建立一种将经济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制度开创性的综合理论。

说看不见的手使得理论的社会科学本身成为可能,并不是什么夸张。

在《道德情操论》中,在解释追求财富和奢侈的欲望怎样促使人们去从事巨大的工业和生产时,斯密指出,通过所有这种努力而变成富有的人们,在真正重要的尘世物品的享受方面,并不比为生产这些物品而劳动的穷人处境更好。

例如,富有的地方想要得到无足轻重的奢侈品,但是只能消费他的努力所生产的粮食的一小部分;其余的粮食须支付给为他服务的人们。

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虽然他们只图自己的方便,虽然他们从其所有雇用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和无砂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

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道德情操论》,第4卷,第304——305页)。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说明为什么对进口或对使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限制为不必要时,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因此,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

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

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真的是个妙哉的概念,简直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品,给经济这道大餐增添了无限风味。

你想想啊,在一个繁忙的市场上,买卖双方就像一对舞者,各自有各自的节奏,互相影响却又不需要专门的指挥。

就像你在超市里挑水果,心里想着“今天要买点儿新鲜的”,结果不小心被一个特别诱人的苹果吸引住了,嘿,这就是市场上那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

斯密的理论就是想告诉我们,大家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时,竟然能让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率。

是不是感觉有点像魔法?你还记得小时候那些“以小博大”的游戏吗?把一根小棒放到水里,哗啦,水就溢出来了。

这种简单的原理和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有点类似。

每个人在追逐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意外地促进了整体的利益。

想想看,咖啡店老板为了吸引更多顾客,精心调制咖啡,结果不仅自己生意火爆,还让顾客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简直是一举两得。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成了赢家,哎呀,这可真是经济的奇妙之处啊。

再说说价格,价格就像是市场的晴雨表,随着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不停摇摆。

你知道的,今天苹果涨价了,明天可能又便宜了。

消费者们就像水中的鱼儿,价格一变动,他们就得立即作出反应。

这种变化可不是人为操控的,而是那看不见的手在背后默默推动的结果。

就像人们常说的“天上掉馅饼”,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到的,得看时机。

这里面蕴藏着的智慧,真的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斯密的理论可不是完美无瑕的,经济这场游戏里也有可能出现失控的情况。

比如说,一些大公司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能就会出现垄断,嘿,这可就把市场的平衡打破了。

大家想买个东西,结果发现价格被抬得离谱,心里不禁想:这可真是“山高路远”啊!这种时候,相关部门的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得给市场上那双看不见的手加点儿力,让它不至于失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合作的重要性。

市场上的每个人都像是一根小小的线,织成了一张大大的网。

没有合作,这张网就会破裂。

对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解读

对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解读

对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解读亚当·斯密作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

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所提出的许多结论和观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亚当.斯密也是一个伦理学家,以《道德情操论》为代表作。

也正是这两部著作,留下了一个争论不断的问题,即“亚当·斯密问题”。

一、何谓亚当·斯密问题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最早是由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

他们认为,斯密的两部传世著作存在着相当大的对立和不一致性。

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动机归结于同情或利他,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于利己或自私,由此造成了对立和分歧。

具体来说,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利己的命题,“各个人不断的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各自的打算。

”也就是在斯密看来,发展或者需要是出自于利己,既然凡事要出自利己的思考,那么在行为前势必要盘算,要比较,要衡量,“经济人”的假设则自然而然,尽管现时的学者们提出“自私”和利己是不同的概念,在这里我们不想纠缠于对此的分辨,从斯密的行文来看,“经济人”意味着主观上要以自我为中心当不会有异议。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人是什么这一命题,并加了下面这样的副题:“通常情况下,人们首先对他周围的人们的行动及性格,而后对自身下判断时的原理,以及旨在分析这一原理的讨论”。

斯密提出,“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某一离群索居的、孤立的个人,而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个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国民总体中的一员。

”而且,“为了这个大团体的利益,人人应当随时地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微小利益。

看不见的手 名词解释

看不见的手 名词解释

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

其中,他使用了“看不见的手”这个比喻来描述市场的自我调节性质和价值分配方式。

本文将对“看不见的手”的含义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

“看不见的手”所指的是市场机制的自发性。

亚当·斯密认为,当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时,自由市场便能通过供求关系和竞争的机制来调节资源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自利行为被引导为整个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写道:“他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常常使社会为他不曾打算的目的提供了资本。

他的劣等品、庸俗和困难情况都为社会的需要提供了就业机会。

”通过这种方式,市场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我纠错和均衡。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供与需是通过价格机制达到平衡的。

价格起着引导资源配置和调整供需关系的作用。

当某种物品供应过剩时,价格自然下降;而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则会上升。

这种价格信号和调整反馈机制承担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将会促使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互动,市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发地寻求价值最大化。

“看不见的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亚当·斯密相信,市场优于中央计划,因为市场是一个集中了大量个体智慧的机制。

市场中众多参与者的信息汇总和交互作用,使得资源能够在各个领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配置。

与此相对的是中央计划经济,其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和规划来指导资源的分配,但这种方式无法充分考虑个体和企业的特殊需求和优势,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然而,尽管自由市场经济以“看不见的手”为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市场对于信息的获取是有限的。

市场的参与者往往有不对等的信息,导致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这可能导致资源分配出现偏差。

试析斯密已经看见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试析斯密已经看见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试析斯密已经看见的那只看不见的手龙源期刊网 /doc/7f12613043.html,试析斯密已经看见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作者:刘清平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04期内容提要在西方道德哲学有关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影响下,斯密试图诉诸“看不见的手”解答只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为什么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增进社会利益的难题,结果将它变成了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理念。

然而,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他的经典论述可以发现,斯密在通过揭示交易通义自发地指认了交易者兼有利己和利他动机的时候,已经看见了那只被他命名为“看不见”的手,我们则可以凭借这只手说明市场交易行为何以既有可能增进社会利益、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的复杂机制。

关键词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人利己利他〔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4-0051-10“看不见的手(无形之手)”可以说是亚当·斯密经济学思想的一个标志性理念,不仅引发了后世学者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的大量探究,而且还从中衍生出了另一个与之对应的“看得见的手”的理念。

不过,人们在从各种角度阐释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秘存在和神奇效应时,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斯密在有关交易通义的经典论述中,已经自发指认了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怎样的一只手了。

本文试图通过研读斯密的原初文本,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他在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误导下如何将自己业已看见的这只手命名为“看不见”的自败悖论,以及这只手又是怎样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具有增进或损害社会利益的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内在机制。

一、“看不见的手”的理念内涵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里讨论资本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的自觉目的和实际后果时,两次提到了“看不见的手”,原文如下:尽管他们的天性自私贪婪,尽管他们只图自己便利,尽管他们雇用千百人劳作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永不餍足的无聊欲望,他们还是与穷人分享了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它指的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自发性秩序和协调机制。

这一原理认为,即使在没有中央计划或指挥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也能够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协调。

这种自发性秩序是由个体的自利行为所导致的,而不是由任何中央机构或计划所决定的。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和说明。

首先,个体的自利行为会促使他们在市场上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例如,生产者会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来决定生产的数量和品种,从而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其次,竞争机制会促使生产者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得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和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自利行为会被“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和调节,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协调。

这种自发性秩序不需要任何中央计划或指挥,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实现的。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他打算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却被引导着完成了一种并不是他的意图的事情,这种事情对社会的利益比他的意图还要有益。

”这说明了“看不见的手”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社会调节机制,它能够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协调。

然而,虽然“看不见的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协调,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个体的自利行为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从而产生负外部性和社会成本。

其次,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并不是完全有效和完美的,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和垄断行为。

最后,市场经济并不是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能药,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力量的调节和干预。

综上所述,“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自发性秩序和协调机制,它能够通过个体的自利行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协调。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力量的调节和干预。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看不见的手,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市场机制在没有中央计划或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力量。

这一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那么,究竟什么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呢?首先,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自私行为会被市场调节成整体的利益。

亚当·斯密认为,当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时,就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最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这种自发调节的力量,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推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信息传递功能。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信息的载体,它能够传递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的信息。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涨,从而激励生产者增加供应;相反,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减少时,价格会下降,从而促使生产者减少供应。

这种信息传递的机制,能够使资源自动流向需求最大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再次,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获取利润,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了价值。

这种利润追求的行为,激励了企业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个体也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激励作用,能够推动整个经济系统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竞争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竞争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领域。

总之,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信息传递、激励和竞争优势。

它指出了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力量,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市场机制,让看不见的手自由地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价值维度

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价值维度

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价值维度作者:高欢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高欢欢(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顺应了自然秩序而和谐发展,不仅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而且自然地将社会财富分配到每个人。

它是人在自利驱动下将有限资源输送到最能获利的生产各部门,这一本性若能在恰当的范围内发挥,那么其在道德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它一方面保障了人自身的权利,另一方面协调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公平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了由自利向互利的转变,并引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最终走向一致。

“看不见的手”的运行要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旁观者的内心监督、正义法律的制定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客观机制。

关键词: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伦理价值中图分类号:B82-053;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6-0095-03作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斯密在他的两部著作中对人的本性以及在商业社会中人们道德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以“看不见的手”作为主线阐述经济和伦理的关系,调和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这为人们解决现实利益冲突提供了理论上的启示。

从道德的维度剖析经济,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正确处理当今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产生背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提出与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哲学思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是顺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潮流而生,将“看不见的手”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加以探讨,有利于深刻把握它的思想内涵。

(一)“看不见的手”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最初进行原始积累的一种经济政策,经过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为西欧封建国家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经济不读国富论,遍读曼昆也枉然。

亚当·斯密出生于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一个伟大时代的转折时刻,彼时以“理性”为旗帜的启蒙运动正如火如荼,蒸汽机的创新引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

他在历史轨道快速切换的间歇,如先知般提出了全新的财富主张,重构了人们对经济行为的认知,从而在实际意义上创造了现代经济学这一门专业学科。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并非在本书,而是他17年前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就建立了的。

但本书是斯密第一次就社会各个方面论述财富,他有资格被视作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仍然统治着人们的思维,前者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后者则把财富的全部秘密托付给土地。

亚当·斯密第一次定义了生产的三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在他看来,是资本而不是其它带来了市场,进而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扩展,资本的投入导致市场扩张,而后者反过来也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投资。

所谓的“资本主义”便是从这个定义延展出来的概念。

在经济行为的动力研究上,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

他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不是来自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而是利己之心,即每个人改善生活条件的欲望。

人们从事劳动,未必抱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但在一个自由放任的社会里,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到达的目的,即:请给我想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这种以利己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贯穿整部《国富论》的基本哲学思想。

斯密的经济人,那个只顾自己利益而无意之中却创造公共善的人,对于现代主流经济学来说,是让人觉得自在又熟悉的人物。

《国富论》的第一章是“论分工”。

亚当·斯密在全书的第一句便开宗明义地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_看不见的手_与_商业社会_亚当_斯密的自利观

_看不见的手_与_商业社会_亚当_斯密的自利观

125
浙江学刊 ∀ 2010 年第 3 期
关心公益 , 就必须是无私的 % 。休谟 ( 1711- 1776) 从自 然法学派的立场 出发 , 得出 的结 论与 之截 然对 立。他 认为 , 只有在 人 们追 求 自 利时 , 公益 才 能得 到 最佳 实 现 , 联结自利和 公益 的桥梁 是正 义。但 是他 有意 回避 了追求自利是恶还是 善这一 敏感的道 德追 问 & 。休谟 的这一看法引起卢 梭的 强烈 不满 , 他认 为这 一理 论非 常危险 , 因为它强调自利的核 心地位 , 事实上颠 覆了古 典政治理论 , 对公益极其有害。 和上述思想家一样 , 人的 自利 倾向 , 在亚 当 ! 斯 密的整个思想 体 系中 , 受 到 高度 重视
) 。
伴随这样一种世风 , 18 世 纪上半 叶的 西欧相 继出 现一些灾难性 的事 件 : 法 国银 行 危机 ( 1710 年 ) 、 英国
% 1751- 1780 年的三十年间 , 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数为 7. 5 万 , 而 1781- 1790 年的十年间 , 离开农业的人 总数就升到 7. 8 万。米歇尔 ! 博德 : # 资本主义史 : 1500- 1980∃ , 东方出版社 , 1986 年 , 第 110- 111 页。 & 亚当 ! 斯密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上卷 ) , 商务印书馆 , 2003 年 , 第 13 页。 ∋ T he W orld, 125. 见 Br it i sh Essayi sts v ol 28. p. 111, London, 1817. ) T obias Smoll et t , H ump hry Cli nker , ed A ngus R os s, London Penguin in Books 1985. pp. 65- 66. ∗ 艾伯特 ! 奥 ! 赫希曼 : # 欲望与利益∃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52 页。 + # 博林布鲁克政治著作选∃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 第 180 页。 , A dam Smit h, A n Inqui ry I nt o Th e N at ure A nd Causes of T he Weal t h of N ati on s, V ol I, Bei jing: Chin a Social S cien ces Pub lishin g H ouse, 1999, p. 24. − 阿拉斯代尔 ! 麦金太尔 : # 伦理学简史∃ , 商务印书馆 , 2003 年 , 第 220 页。 . 伯纳德 ! 曼德维尔 : # 蜜蜂的寓言∃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17 页。 亚当 ! 弗格森 : # 文明社会史∃ , 辽宁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242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然性 。众所周知 , 斯密在《 国富论》 中曾经以大量热情洋溢的笔调 , 论述 了私人通过市场交易活 动 可 以实 现 互通 有 无 , 促 进 分工 和 生 产力 提 高 , 进 而增 进 社 会 总福 利 。显 然 , 这 种 乐 观 的判 断 是 以市场交易能够公平 、 有序 的进行为前提的。但是 , 怎样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 、 有序进行 呢? 这 就需 要 确立 规 则 与制 度 基础 。按 照斯 密 的 观点 , 如 果 缺 乏这 种 制 度基 础 , 那 么 基 于 自利 动 机 的 私人活动不仅不能增进社会总福利 , 反而可能正相反 , 将会导致经济混乱乃至整个社会 的崩溃。 斯密具体从人 的自利本性出发 , 来论证确立 市场交易的制度基 础的必要性 。他指出 , 自利或 自爱乃是人类 的天性之一。 “ 毫无疑问 , 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 自己I . . …・ 每个人更加深切地 关 心 同 自己直接 有关 的 、 而 不是 对 任何 其他 人 有关 的事情 。 ” 。 就 天性 而 言 , 这种 自利或 自爱 本 是无 可厚非的。但是 , 当人们进入市场交易活动进而相互发生关 系时 , 面对既定时空条件下 的资源稀 缺约束 , 这种 自利 的倾 向便潜藏了相互之 间的利害冲突可能性 。因为每个人的利益是不 同的, 当 人们对“ 自己一点纤小利益的损失 ” 看得 比跟其“ 没有任何特殊关系的另一人的重大利益” 更 为“ 巨 大而 重要 ” 时, 就会 激 起更 大 的对 于 自己利 益 的想 望 , 或对 于 别人 利益 的嫌恶 。 “ 只要 站 在这 个 立场 上观察 , 别人的利害就永远不能跟我们 自己的利害相提并论 , 从而就决不能阻止我们做任何事情 去推 进 自己 的利益 , 而不 管 会严 重 损 害他 人 的利 益 ” 。 。 因此 , 如果 没有 相 应 的 规则 与 制度 来 约 束 每个人 的行为, 使其对于 自 我利益的关注与对于他人利益的顾及能够保持一种“ 平衡 ” 。 , 那么就会 出现 每个 人 只 专注 自己 的利 益 而不 顾 他人 利 益 , 甚 至 以损 害他 人利 益 为 代价 来 增 加 自己利 益 , 进
要 学术著作 , 将其道德与法律的阐述纳入制度经济学视 角 , 着力挖掘和梳理斯密关于市
场 交 易的 制度 基础 的 若干 思 想 , 探 讨这 些 深刻 见 解对 于深 化 当代 转轨 经济 理论 与 实践研
究的启 示与借 鉴 意义 。
关键 词 : 亚 当・ 斯密; 制度 基础 ; 道德 与 法律
场 化学 者 ” ( t h e ma r k e t f u n d a me n t a l i s t s ) 所惯 常持 有 的错误 立 场 。 那么 , 斯密都 进行 了哪些有 关市 场 经济 的制 度 问题 的分析 呢 ? 斯 密关 于 市场 经 济制度 分 析 的一个 重 要方 面 , 是论 证 了确 立 市场 交 易 的制度 基 础 的必要 性 和
3 6
社会科学 2 0 1 7 年第a M
张凤林 : 看不见 的手 的背后
《 道德情操论》 和《 法律 、 警察 、 岁人及军备讲演录》 主要集中于市场经济 的制度分析 , 《 国富论》 则重 点 论述 在 给定 市场交 易 的制 度基 础 的前 提条 件 下 , 价格 机 制 的运行 过 程及 其结 果 。就其 思想 形成 的时间而言 , 《 国富论》 远在前两部著作之后 , 这种学术思想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我们 , 斯密基
斯密在这里有关道德的本质与内涵道德的社会功能道德形成与建设等问题的论述可以说是他关于市场经济制度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遗我们知道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于其行为善与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或观念道德规范则是这种评价依以进行的准则或标准
社会科学 2 0 1 7 年第 4 期
本上是按照先考察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 再进行价格机制的运行分析 , 这样一种逻辑思路来逐次 展开其理论研究的。因此 , 不能因为《 国富论》 大量论述价格机制运行 而较少涉及市场交易的制度 基础 , 就认为斯密缺乏市场经济 的制度分析 。更不能据此 断言 , 所谓市场经济简单来说就是 价格 机制调节 , 而这正是当代许多新古典学者 、 特别是那些极端崇拜那 只“ 看不见 的手” 的所谓“ 极端市
中图分类 号 : H 0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5 7 — 5 8 3 3 ( 2 0 1 7 ) 0 4 - 0 0 3 6 - 1 1
作者简介: 张凤林 ,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5 )


关 于建立市场交易制度基础 的必要性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2 - 2 0
’ 本文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 目“ 当代西方不 同学派 的体制转轨理论 比较研究 ” ( 项目 编号 : 1 4 A J L 0 0 4 ) I  ̄阶段性成果 。 ①[ 美] 帕特里 夏・ 沃哈恩 : 《 亚 当・ 斯密及其 留给现代资本 主义 的遗产》 , 夏镇平译 , 上海译文 出版社 2 0 0 6 年版 , 第4 — 5 页。
张凤林 : 看不见的手的背后
看不见的手的背后
Hale Waihona Puke — —论 亚 当・ 斯 密关于市场 交易的制度基础若 干思想
张凤 林
摘 要 : 作 为 市场 经济 的伟 大理 论 先驱 , 亚 当- 斯 密不仅 阐述 了价格 机 制 亦即“ 看 不
见 的 手” 如何 引导 私人 市场 交 易活 动 实现 国民财 富的 增 长 , 而且 也提 出了 市场 交 易活动 的有序 进 行 需要 有 制度 基 础 来保 障的 重要 思想 。 这 两方 面 实际上 共 同构 成 了斯 密关 于 市场 经济理 论 的精 髓 。然 而 , 由于 受到 流行 的新 古典 主 义观 念 的影 响 , 国 内外相 当一部 分 经 济界 人 士在 谈 到 斯 密的 市场 经济 理论 遗 产 时 , 往往 只 关注 前一 个 方 面 , 基本忽略 了 后 一 个 方 面。 由此 导 致对 于斯 密 经济 思 想 的 片面化 理 解 。本 文重 新 解析 斯 密 的几 部 重
斯密一生涉及经济问题 的论著主要有 三部 : 最著名的便是《 国富论》 , 此外还有《 道德情操论》 和《 法律 、 警察 、 岁入及军备讲演录》 。其 中, 前两部著作是经过作者生前几次修订和再版的成熟作
品, 《 法律 、 警察 、 岁入及军备讲演 录》 则是在其死后由别人根据听其讲课的笔记编辑整理而成 , 具 有草稿甚至纲要 的性质 。另外 , 后人编辑出版的《 亚 当・ 斯密通信集》 , 也包含 了斯密的若干思想片 段 。以往人们 习惯于只把《 国富论》 视为经济学著作 , 而将《 道德情操论》 和《 法律 、 警察 、 岁人及军 备讲演录》 分别视为伦理学和法学著作 。这种划分虽然从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学科分类上的道理 , 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却并不严谨和准确。根据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 无论道德还是法律 , 它们作
为非正规的和正规的行为约束 , 本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基础。斯密在这些方面 的论述 , 显 然是其关于市场经济完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 , 简单地进行学科割裂将有损于他的思想理
论体 系 的完 整性 。
实际上 , 按照笔者的观点 , 斯密在这些著述 中是从不 同角度来研究市场经济的。概括地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