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的探究

合集下载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报告: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水)从容器内喷涌而出,形成喷泉的现象。

实验中,将烧瓶倒置放入水中,烧瓶内充满气体(如氨气),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4. (可选)在烧杯里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喷泉现象,喷泉高度约为30cm。

2.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现象更加明显,喷泉呈现红色。

3. 通过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发现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1. 喷泉实验是一种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喷涌而出,形成喷泉。

2. 实验结果表明,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3.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概念。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报告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变频器在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学习花式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

二、实验原理1. PLC简介: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自定义的指令集,用于实现逻辑、定时、计数、算术和顺序控制功能。

关于喷泉原理的小实验

关于喷泉原理的小实验

关于喷泉原理的小实验
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了解喷泉的原理:
材料:
1. 一个长颈瓶
2. 管道(透明的水管或者塑料软管)
3. 水槽或者盆子
4. 水
5. 小池塘泵(可选)
步骤:
1. 将长颈瓶放在水槽或者盆子中,确保瓶子底部与水平面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瓶口浸没在水中)。

2. 将一端连接在瓶口上的水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确保水管的另一端埋在水中。

3. 慢慢向长颈瓶中注入水,注意观察水管中的水流动情况。

4. 当水注满瓶子后,开始观察瓶管中的水流。

5. 如果使用了小池塘泵,将其放入水槽或者盆子中,并将其与长颈瓶的水管相连,然后将泵启动。

观察水从瓶口喷射出来的情况。

观察和解释:
1. 在第三步中,当你倒入更多的水时,你会看到瓶管中产生了一股上升的水流。

2. 水流从瓶口喷射出来时,你可以看到水柱上升,并最终形成一个喷泉。

原理解释:
喷泉实验中的原理是液体的流体力学。

当你往瓶子中注入水时,水会通过瓶颈倒入,并在瓶子中建立一个水柱。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柱中的水向下流动,但是水柱中的水与瓶口之间的空气不能顺畅地流过,这就阻碍了水流的下降。

同时,上面水柱中的水受到重力和空气的压力,这导致水柱中的水压增加。

当水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压力会超过瓶口的限制,从而使得水以喷流的形式从瓶口喷射出来,形成喷泉。

小池塘泵的作用是利用机械力将水从瓶子中抽出,并通过喷嘴喷射出来。

水通过泵的抽吸,在经过喷嘴时,会形成一个高压区,从而使得水以喷流的形式喷射出来。

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喷泉原理,并观察到水柱上升的过程,体验水力学的基本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究ppt 人教课标版

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究ppt 人教课标版
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究
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
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 来,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方法 (1)减小容器内压强
①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
②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 吸收。
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
解析 本题是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拓
展,并与实验探究问题结合在一起。探究验证氯气 使含酚酞的氢氧化钠褪色的原因。若乙同学的说法 正确,则说明酚酞被氧化,再加入氢氧化钠不会变 红色;而如果甲同学正确,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
变红色。用高锰酸钾溶液和SO2进行喷泉实验,要
考虑药品对仪器的影响,由于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 性,会使橡胶(连接玻璃管的橡胶管、胶头滴管) 氧化腐蚀,因此,该实验不合理。无色变红色是解 题的关键,可以是含酚酞的水溶液遇氨气。红色变 无色的情况可以是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氢 气体或SO2(也就是酸性气体)相遇。
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乙装置恰恰相反,
(填“图甲”或“图乙”)装置的原理相
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 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下瓶中压 入到上瓶形成“喷泉”。
答案 (1)B (2)①D
NH4HCO3+HCl CO2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
NH4Cl+CO2↑+H2O,随着
答案 (1)取烧瓶中的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
液,如果溶液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甲同学的推测是 正确的 如果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不能恢复红色, KMnO4 溶液可与橡胶塞反应,也
则说明乙同学的推测是正确的
(2)不合理 不能盛放在倒置的胶头滴管中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喷泉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一、引言喷泉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具有美观和观赏性。

而在物理学领域中,喷泉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对象。

通过喷泉实验,人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将从实验现象和结论两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喷泉实验的主题。

二、喷泉实验现象2.1 水柱高度与喷泉口尺寸的关系在喷泉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与喷泉口的尺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过实验发现,当喷泉口的面积固定时,水柱的高度与喷泉口的直径成正比。

换句话说,喷泉口越大,所形成的水柱高度就越高。

2.2 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的关系除了水柱高度与喷泉口尺寸之间的关系,喷泉实验还可以观察到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发现,当喷泉口形状改变时,水柱的出水速度也会相应改变。

例如,当喷泉口是一个圆孔时,水柱的出水速度较大;而当喷泉口是一个狭长的矩形时,水柱的出水速度较慢。

2.3 喷泉高度与出水速度的关系在喷泉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喷泉高度与出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当出水速度增加时,喷泉的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出水速度增加导致水柱受到较大的上升力,从而使喷泉高度增加。

2.4 喷泉形状与水流稳定性的关系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喷泉形状与水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发现,当喷泉口形状改变时,喷泉的水流也会相应改变。

一些形状较复杂的喷泉口可能会导致水流不稳定,出现晃动或分裂的情况;而一些形状较简单的喷泉口则能够保持水流的稳定性。

三、喷泉实验结论通过对喷泉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喷泉口尺寸与水柱高度成正比实验结果表明,当喷泉口的尺寸增大时,所形成的水柱高度也会相应增大。

这是因为喷泉口尺寸的增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出水量,从而增加了水柱的高度。

3.2 喷泉形状与出水速度相关实验中发现,喷泉形状的改变会导致出水速度的变化。

一些形状较复杂的喷泉口可能会降低出水速度,而一些形状较简单的喷泉口则能够提高出水速度。

喷泉实验探究

喷泉实验探究
喷泉实验探究
梁健 120901030 12级化学2班 人气喷泉实验
步骤:
一支干燥的充满NH3的圆底烧瓶, 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预先 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 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 烧杯里(水中滴有少量的酚酞溶 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 水进入烧瓶。
现象记录:
烧杯里的水由导管吸入烧瓶形 成红色喷泉; 溶液没有充满烧瓶。
问题与讨论
1.氨为什么能形成喷泉实验,其原理是什么?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 2.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会 现象 变成红色? 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探究一: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烧瓶没有充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1、收集的氨气不纯或较少 2、收集氨气时烧瓶不干燥 3、烧瓶装置气密性不好
思考
将原装置上的胶头滴管去掉, 如何用如图的装置引发喷泉? (上部烧瓶已装干燥氨气)
人教版必修一
[成败关键]
(1)气体的纯度要大; (2)烧瓶必须干燥; (3)装置气密性要好。
探究二:喷泉形成的条件 根据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推出P=(nRT)/V (R为常数)。 要使P变小,可改变n、T、V中的一个变量。 所以减小气压的方法有三种:
①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n); ②降低气体的温度(T); ③增大气体的体积(V)。

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究PPT课件(上课用)

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究PPT课件(上课用)
102.人生过程的景观一直在变化, 向前跨 进,就 看到与 初始不 同的景 观,再 上前去 ,又是 另一番 新的气 候―― 。[叔本 华]
103.为何我们如此汲汲于名利,如 果一个 人和他 的同伴 保持不 一样的 速度, 或许他 耳中听 到的是 不同的 旋律, 让他随 他所听 到的旋 律走, 无论快 慢或远 近。― ―[梭罗]
106.休息并非无所事事,夏日炎炎 时躺在 树底下 的草地 ,听着 潺潺的 水声, 看着飘 过的白 云,亦 非浪费 时间。 ――[约 翰·罗伯 克]
107.没有人会只因年龄而衰老,我 们是因 放弃我 们的理 想而衰 老。年 龄会使 皮肤老 化,而 放弃热 情却会 使灵魂 老化。 ――[撒 母耳·厄 尔曼]
答案 (1)取烧瓶中的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 液,如果溶液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甲同学的推测是 正确的 如果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不能恢复红色, 则说明乙同学的推测是正确的 (2)不合理 KMnO4 溶液可与橡胶塞反应,也 不能盛放在倒置的胶头滴管中
(3)(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 . 制 取 氨 气 并 完 成 喷 泉 实 验 (图 中 夹 持 装 置 均 已 略 去 )。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②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
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
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③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
分析,图甲
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
A.HCl和H2O C.NH3和H2O
B.O2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

制作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制作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重力等物理原理将水喷出地面的装置。

其原理如下:1. 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增加水的势能。

2. 水管:连接水泵和喷泉,使水流动。

3. 喷嘴:将水流喷出地面,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1. 水泵:1台2. 水管:1米3. 喷嘴:1个4. 玻璃瓶:1个5. 电源:1个6. 电池:1节7. 螺丝:若干8. 胶带:1卷四、实验步骤1. 将水泵、水管、喷嘴连接在一起,确保连接牢固。

2. 将玻璃瓶放在喷嘴下方,作为喷泉的水源。

3. 将电池插入水泵,接通电源。

4. 观察喷泉工作情况,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使喷泉效果最佳。

5.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喷泉的喷水高度、水流速度等参数,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可以改变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2. 当水泵位于较低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高,水流速度较快;当水泵位于较高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低,水流速度较慢。

3. 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的水流方向与喷嘴的方向一致,且水流在喷出地面后呈扇形分布。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作了一个喷泉,验证了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调整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为以后制作更复杂的喷泉提供了经验。

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喷嘴,观察喷泉效果的变化。

2. 改变水泵的功率,比较不同功率下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3. 制作一个可调节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的智能喷泉。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差产生水流喷射的装置。

喷泉实验资料

喷泉实验资料

喷泉实验
前言
喷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液体压力和喷
射高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在喷泉实验中,液体被装在一个容器中,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

当液体流出
小孔时,液体颗粒受到压力,在受力平衡的情况下,液体会以一定的速度喷射出来。

根据伯努利定理,液体在小孔处的速度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关系,即速度越大,压力越小。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设备:一个透明的容器,用于装液体;一根细长的导管,连
接容器和小孔;一个标尺,用于测量喷射高度。

2.在容器中注满液体,如水。

3.将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容器的底部小孔。

4.将容器和导管放在合适的位置,确保导管的末端空间足够,并且能够
测量喷射液体的高度。

5.打开小孔,使液体喷射出来。

6.使用标尺测量液体的喷射高度,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绘制出液体喷射高度与小孔位置、容器液位等因素的关系图。

一般来说,液体的喷射高度会随着小孔位置的提高而增加,同时也会受到容器液位和液体性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符合伯努利定理的预期,即液体的速度和压力呈反比关系。

结语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液体喷射的原理,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
证物理学中的基本理论。

喷泉实验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有趣味性,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物理规律的神奇之处。

希望本文对喷泉实验有所启发,并对读者的物理学学习有所帮助。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气体溶解于液体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的实验。

本实验以浓氨水为实验材料,通过加热浓氨水,使其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如下:1. 氨气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加热浓氨水,氨气蒸发,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圆底烧瓶(100mL)2.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3. 橡皮管4. 酒精灯5. 浓氨水6. 大烧杯7. 烧杯夹8. 铁架台四、实验步骤1.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浓氨水。

2.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使浓氨水蒸发。

3. 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立即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

4. 将玻璃管插入大烧杯中,确保玻璃管下端插入水面以下。

5. 挤压橡皮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浓氨水的加热,氨气逐渐蒸发,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当烧瓶内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过程中,水柱高度逐渐升高,直至烧瓶内液体充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浓氨水在加热过程中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氨水的浓度、烧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等。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现象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和氨气中毒。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作为化学教学实验。

喷泉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喷泉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观察并分析喷泉实验中的物理现象。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中,气体(如氨气)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50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50cm)5. 氨气6.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直导管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 将胶头滴管插入烧瓶塞上的一个孔,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将氨气从烧瓶塞上的另一个孔缓慢通入烧瓶内,使氨气溶解于水中。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喷出的高度。

6. 若需要,可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呈碱性。

五、实验现象1. 氨气溶解于水中,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3. 若加入酚酞指示剂,喷泉喷出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六、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从而形成喷泉。

3.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2.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3. 喷泉实验可以用于演示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避免气体泄漏。

3.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氨气的通入速度,避免实验现象过于剧烈。

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气等)进行喷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喷泉实验的观察结果与结论

喷泉实验的观察结果与结论

喷泉实验的观察结果与结论喷泉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观察喷泉水柱的形态变化和喷射高度的变化,可以揭示液体受到重力和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的特性和规律。

我将通过对喷泉实验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实验现象。

观察结果:1. 喷泉高度与液体注入速度的关系: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注入液体的速度逐渐增大时,喷泉的高度也随之增大。

这是因为注入液体的速度增加会增大液体的动能,使其克服重力作用而达到更高的喷射高度。

2. 喷泉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喷泉实验,观察到不同液体的喷泉高度可能不同。

这是因为不同种类的液体具有不同的表面张力和粘度,因此受到不同的力学性质限制,导致喷泉高度的差异。

3. 喷泉水柱的形态变化: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注入液体的速度不断增大时,喷泉水柱的形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初始阶段,喷泉水柱较为细长,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喷泉水柱逐渐变粗,并呈现出一定的弯曲形状。

这是因为注入速度增大会使得液体的喷射更加猛烈,受到的阻力增加,导致喷泉水柱弯曲。

观察结果背后的物理原理和结论:1. 表面张力与喷泉高度的关系:喷泉实验中,液体受到重力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

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作用力造成的,它使液体表面趋向于收缩,形成形状稳定的液体表面。

当注入速度逐渐增大时,液体表面受到的拉力也增大,从而克服重力的作用,使喷泉高度增加。

2. 液体种类与喷泉高度的关系:不同种类的液体具有不同的表面张力和粘度,因此受到不同的力学性质限制,导致喷泉高度的差异。

表面张力是决定液体形态的重要因素,而粘度则与液体的黏稠程度有关。

较高的表面张力和较低的粘度会使液体克服重力的作用更容易,从而实现较高的喷泉高度。

3. 喷泉水柱形态变化的解释:当注入速度逐渐增大时,喷泉水柱受到的阻力也逐渐增大,阻力对喷泉水柱的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较小的注入速度下,液体相对稳定,喷泉水柱相对细长;而当注入速度增大时,液体受到的阻力增大,使得喷泉水柱变粗并呈现出一定的弯曲形状。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PPT课件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PPT课件
24
2020/1/2
25
仪征市第二中学 雎婷
1
2
3
一、喷泉实验原理的探究
喷泉实验再现
1、引发喷泉的原因是什么 2、“喷泉”的形成条件是什 么
4
引发喷泉的原因:减少烧瓶内气体的物质的量, 从而使内压小于外压。
练习I:下表中哪些组合可以做“喷泉实 验”? ABDE
ABC D
E
烧瓶内气体 HCl NH3 Cl2 CO2 SO2 待挤入的液体 水 水 水 NaOH NaOH
漏斗内的水面高出试管内的水面。
(2)关闭图B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 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填“漏 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_无___法__确__定_,判断理由: _由__于_分__液__漏_斗__和__烧_瓶__间__有_橡__皮__管_相__连__,_使__分__液_漏__斗__中_液__面__上__方_和__烧瓶中液面上
②通过漏斗向密闭容器内加水,水占领一定空间使 容器内气体压强变大。现象是使加水的漏斗颈中的 水被下方的气体“托住”,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
③往装置中吹气,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然后关闭 活塞,一段时间后,水柱不下落。
17
练习:(2004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 根据下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图A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口注入 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___不__漏__气___,判 断理由____由__于__不_漏__气__,_加__水__后_试__管__内_气__体__体_积__减__小_,导致压强增大,长颈
如何在b管中充满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干燥nh引发引发喷泉的原因喷泉的原因喷泉喷泉形成的条件形成的条件影响气体在水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的因素中溶解性的因素气体的性质气体的性质压强差压强差温度温度压强压强利用压强差利用压强差避免压强差避免压强差探究探究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通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喷泉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为实验 提供更多元化的观察和探究方式。
创新实验设计
鼓励学生们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出更多有趣、有意义的喷泉实验, 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04
喷泉实验的注意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前应检查实 验装置是否完好,确 保没有破损或漏气现 象。
实验结束后,应先关 闭气体阀门,再移开 导管,以防止水倒吸 进入装置。
实验原理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即气体在 液体中的溶解度变化导致压强变化, 从而引发喷泉现象。
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在烧瓶中装入适量的水,将双孔塞紧密地 塞在烧瓶口上,并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插入 双孔塞的小孔中,用橡皮管将其固定。
将漏斗置于玻璃导管上端,用止水夹夹住 橡皮管,然后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水,使 漏斗内充满水。
对未来学习的启示
启示一
重视实验操作细节,提高实验技能。
启示二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示三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理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步骤三
打开止水夹,观察并记录喷泉现象。
步骤四
当喷泉停止后,用凡士林封住玻璃导管口 ,再次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后的处理
器材清洗
清洗并整理实验器材,确保下次使用 时器材干净、完好。
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气体在液 体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总结实验经 验。
03
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喷泉实验的改进方法
使用更高效的喷嘴
通过改进喷嘴的设计,可 以增加喷泉的高度和范围, 提高实验效果。
优化水压和水量
调整水压和水量的比例, 使喷泉更加稳定和可控, 便于观察和实验操作。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2. 理解喷泉实验中形成压强差的原因及其在实验现象中的体现。

3. 学习实验装置的组装和气密性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基于氨气在水中的高溶解度以及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从而在装置中形成压强差,导致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具体原理如下:1. 氨气(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当氨气从烧瓶中溶解到水中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内部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直至烧瓶内外压强平衡,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水、酚酞指示剂、烧杯、带双孔塞的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长的)、酒精灯。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秒表、气体收集瓶。

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氨水溶液。

3. 检验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4.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使氨气挥发。

5. 观察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现象。

6. 记录喷泉高度、喷泉持续时间等数据。

7. 重复实验,改变实验条件,如氨水浓度、烧瓶体积等,观察现象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

2. 结果分析:a.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使得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形成压强差。

b. 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c. 酚酞指示剂在氨水溶液中呈红色,有助于观察氨气溶解现象。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能够迅速溶解于水,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溶解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压强差,从而将水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挥发和气密性检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生物体内的气体运输和溶解情况。
在地球科学中,喷泉实验结论可以用于 研究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变化。通过分析 不同高度和温度条件下气体的溶解情况 ,可以了解地球大气中气体的来源和去
向。
在物理学中,喷泉实验结论可以应用于 其他液-气体系的研究,如液体的蒸发 和冷凝等过程。通过探究不同条件下液 体的蒸发和冷凝情况,可以深入了解相
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或使用明 火,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防 止有毒气体聚集。
安全意识培养
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 验指导书,了解实验 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后应按照要求正 确处理废弃物,确保 实验室环境安全。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高 度警惕,时刻关注实 验安全状况。
THANKS
感谢观看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喷泉实验的原理 • 实验材料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 安全注意事项
01
喷泉实验的原理
喷泉实验的化学原理
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会迅速溶解 在水中,导致水溶液的密度减小 ,产生向上的浮力。
气压差的形成
结果讨论
实验结论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验证了气压变化对水柱高度和时间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了喷 泉形成的原理。
实验意义
喷泉实验不仅有助于理解物理原理,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其他类似的现 象,如泉水、瀑布等。此外,该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04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总结
喷泉实验表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随着压力的减 小,溶解度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 溶解度降低。
04
4. 观察并记录喷泉的颜 色、高度和持续时间等 特征。

关于喷泉实验的研究

关于喷泉实验的研究

关于喷泉实验的研究喷泉实验是指将流体通过装置喷射成水柱或水花,以研究其运动规律、动力学特性以及应用方面的实验。

在物理学、工程学和城市园林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设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压力将流体喷射出来形成水柱或水花的形式。

当流体通过压力装置喷射时,流体分子受到压力的作用,速度增加,从而形成喷射流。

根据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流体在喷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如流体的喷射高度、距离与初始压力、流量等因素有关。

其次,喷泉实验的设备主要包括压力装置、流体储存装置、喷泉装置、测量仪器等。

压力装置可采用气体压力瓶、水泵或压缩空气等,用于提供流体被喷射的动力。

流体储存装置可选择水池或储气罐等,用于储存流体并平稳供应到喷泉装置。

喷泉装置则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可包括喷嘴、喷嘴角度调节装置等,用于将流体喷射成特定形状和高度。

测量仪器包括压力表、流量计、高度计等,用于测量实验中各种参数。

第三,喷泉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进行和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前准备包括清洁装置、校验仪器、调整喷嘴角度等。

实验进行时,首先进行初始参数的设定,包括初始压力、流量等。

然后记录流体喷射的高度、距离等数据,并调整喷嘴角度进行多组实验。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绘制喷泉高度与压力、流量的关系曲线,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最后,通过喷泉实验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喷泉高度与初始压力成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其次,喷泉高度与流量成正相关,流量增加会使喷泉高度增加。

另外,通过调整喷嘴角度可以改变喷泉的形状和倾斜角度。

此外,喷泉实验还可以研究喷泉的运动规律、喷射流的稳定性和喷嘴设计等问题,对于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喷泉造型和水景设计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喷泉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流体喷射流动规律和装置设计的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喷泉高度与压力、流量的关系曲线,深入了解流体在喷射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对于喷泉设计和城市园林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喷泉实验的解读与延伸

喷泉实验的解读与延伸

喷泉实验的研究与延伸在学习氨气的性质一节中老师给我们演示了喷泉实验,为了更加了解喷泉实验中的奥秘,我通过上网搜寻资料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以及各类辅导书,利用本文总结归纳。

并加以延伸。

①对普通喷泉实验的研究实验原理:利用气压差,将烧瓶内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①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气体极易溶于水,产生足够的压强差③气体要充满烧瓶④烧瓶要干燥实验设计:①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

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②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

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②对实验组合的研究和设计1.NH3、HCl、SO2、NO2、HBr、HI这类气体极易溶于水①若烧杯中装有水,可与以上气体形成无色喷泉②若在烧杯的水中滴入几滴酚酞,NH3与水可形成红色喷泉。

③若在烧杯的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HBr、HI、HCl、SO2、NO2与水可形成红色喷泉,NH3则与水形成蓝色喷泉④若烧杯中装有稀AgNO3溶液,HCl能与之产生白色喷泉,HBr能与之产生淡黄色喷泉,HI能与之产生黄色喷泉⑤若烧杯中装有CuSO4溶液,H2S能与之产生黑色喷泉⑥若烧杯中装有H2SO3溶液,H2S能与之产生黄色喷泉2酸性气体如.CO2、.SO2和Cl2①若烧杯中装有NaOH溶液,可与以上气体形成无色喷泉3.I2、Cl2、Br2与酒精等有机溶剂,原因在于它们易溶于有机溶剂①I2与酒精可形成紫红色喷泉②Cl2与酒精可形成黄绿色喷泉③Br2与酒精可形成橙红色喷泉4.利用反应放出气体,来实现增大压强差①CaCO3粉末与较浓HCl,可形成无色喷泉②NaHCO3、Na2CO3与HCl,可形成无色喷泉5.利用某些物质挥发性和放热的性质①将装有酒精的烧杯浸入热水中,可形成无色喷泉②在冷水中加入浓H2SO4或NaOH、CaO固体,可形成无色喷泉6.O2、N2、H2等不溶于水的固体①O2与白磷可反应生成P2O5固体,从而减少压强,产生喷泉通过对不同实验组合的研究与设计,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合的根本因素在于能不能够形成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

喷泉实验的探讨

喷泉实验的探讨

喷泉实验的探讨--CO2形成喷泉引言:我们要探索,我们要研究,我们要创新。

当我们看一美丽的喷泉景观时,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在欣赏之余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美丽的喷泉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形成有什么条件吗?我们能把它引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吗?带着众多的好奇,我们进行了一次喷泉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室进行喷泉实验的基本实验我们知道,实验室一般用氨气和H2O做实验,为了解该实验的进程,形成顺利完成该实验的条件,我们进行了一次喷泉实验。

实验目的:形容喷泉实验的形成。

实验用品:250ml烧瓶、50cm玻璃导管、烧杯、双孔橡皮塞、橡皮导管、胶头滴管、夹子、氨气、蒸馏水、酚酞实验步骤:1、组装装置(如图1-1所示)2、收集一瓶氨气3、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内4、放开夹子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顺着导管被压出,从导管中喷出时,形成红色喷泉。

实验分析:胶头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中,使圆底烧瓶中的氨气溶于水(造成烧瓶内氨气的密度降低)从而引起压强减小,所以烧瓶内的压强和外压强出现压强差,压强差把水从导管中压上来,原本已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在喷出时遇氨气反应(NH3+H2O=NH3•H2O)生成碱性溶液,所以呈红色。

实验结论:综上所观,形成喷泉的着重点在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压强差的大小,而压强差则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

因此,用于实验的气体应在该用于实验的溶液中有较强的溶解。

二、CO2收作为实验气体的探讨大千世界存在着许多我们已知和未知的气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其它气体来代替氨气呢?经过我们组共同努力,最终推出课题:用CO2作为实验气体形成喷泉。

我们选用了两种溶液:水和NaOH。

由于不同浓度的NaOH对CO2的溶解性不同,为找出更合适以CO2为气体的喷泉实验,我们进行了以下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以CO2为实验气体形成喷泉。

实验用品:250ml烧瓶、50cm玻璃导管、烧杯、铁架台、双孔橡皮塞、橡皮导管、夹子、胶头滴管、CO2、H2O、NaOH实验步骤:1、组装装置(如图1-1所示、见最后)2、收集CO23、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溶液进入烧瓶中4、放开夹子实验结论:表格1-21、CO2做实验所用水是不能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的研究

喷泉实验的研究

实验八 喷泉实验的研究一、实验目标1: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2:掌握演示喷泉实验的技能和成败关键。

3:设计喷泉实验并研究其教学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喷泉”形成之前,实验装置为一密闭体系。

假设气体为理想气体,则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体系压强P 正比于气体的物质的量n 及体系的温度T 。

当气体因为溶解或反应而减少,或者体系温度降低,使体系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时,液体被压进体系而形成喷泉。

三、仪器方式四、实验步骤及现象1、 氨气的喷泉实验烘干圆底烧瓶,并为其配上合适的双孔塞如图搭好实验装置 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捂热圆底烧瓶,导管口若有连续不断的气泡冒出,放手后有一段水柱形成,则气密性良好 取下塞子,吸取一滴管水 烧杯内放有酚酞试液氨气喷泉实验双色喷泉氨气AB C溶液1溶液2溶液1:150ml 饱和食盐水+1-2ml 0.1%百里酚酞 溶液2:150ml 水+1-2ml 0.1%酚酞的水收集满氨气,并用橡皮塞塞住圆底烧瓶搭好实验装置捏一下滴管,使滴管内的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实验现象:有红色的喷泉形成2、双色喷泉烘干圆底烧瓶,并为其配上合适的双孔塞如图搭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150ml饱和食盐水中加入1―2ml 0.1%的百里酚酞,配成溶液1 向150ml水中加入1 ―2ml 0.1%酚酞配成溶液2 取下塞子吸取一滴管水用烧瓶收集满干燥的氨气,并用橡皮塞塞住圆底烧瓶搭好实验装置,B、C处的橡皮塞分别夹上止水夹挤压滴管,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打开B 处的止水夹实验现象:有蓝色喷泉形成烧瓶内吸入约100ml溶液1后,拧紧B处的止水夹,打开C处的止水夹实验现象:溶液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这时烧瓶内充满两种溶液,下层是密度较大的蓝色溶液,上层为密度较小的红色溶液,两层溶液的交界处呈紫色。

五、实验关键及操作注意点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收集气体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气体及盛气体的烧瓶或粗玻璃棒必须干燥,使用之前仪器须烘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气喷泉实验探究
思考2.氨气形成喷泉的动力?
外界的大气压强大于烧瓶内的压强.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P(外)=P(内)+P(水柱) 思考3.胶头滴管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胶头滴管的作用是引发喷泉,是氨 气形成喷泉的动力所在.
氨气喷泉实验探究
思考4.如果将上述实验装置中的胶 头滴管去掉,探究如何产生喷泉实验? 方法一:用热毛巾捂住烧瓶一会,直 到产生喷泉.
氨气喷泉实验探究
思考6.如果将烧瓶中的NH3换成CO2、 Cl2,探究如何产生喷泉? 将烧杯中的水和酚酞换成NaOH溶液. 因为CO2 、Cl2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太大, 不能用水形成喷泉.但他们可以与NaOH溶 液反应,使得烧瓶内的压强快速减小,大 气压强就把NaOH溶液压进烧瓶,从而形成 喷泉.
方法二:用冷毛巾捂住烧瓶一会,直
到产生喷泉.
氨气喷泉实验探究
思考5.请你开动脑筋将上 面的红色喷泉改成蓝色的、红褐 色的、乳白色的喷泉. 蓝色的喷泉:可以将烧杯中的酚酞换成石蕊. 红褐色的喷泉:可以将烧杯中的水和酚酞换 成稀的FeCl3溶液.
乳白色的喷泉:可以将烧杯中的水和酚酞换
成牛奶或者烧瓶外部的压强,也可以减小 烧瓶内部的压强.只要存在压强差,就可能 产生喷泉.
变式演练
在图中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 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 , 加入酒精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结果也 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 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填字 在锥形瓶中 , 母的编号 )( A,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 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的是(填编号母)( B C ) A.浓硫酸 B.食盐 A.CaCO3和稀H2SO4 B.NH4HCO3与稀HCl C.硝酸铵 D.硫酸铜 C.Zn 与稀盐酸 D.Al与浓HNO3 ? 加入该物质能产生喷泉的原因是什么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酒精 加快挥发,锥形瓶内气压增大.
喷泉实验的探究
城南中学 郭艳青
观察与思考
仔细观察氨气形成喷泉的现象. 思考 氨气为什么可以形成喷泉?
氨气喷泉实验探究
思考1.氨气为什么可以形成喷泉?
因为氨气极易溶与水.当挤压胶头滴管 使少量的水进入充满氨气的烧瓶时,部分氨 气溶于水,致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 压就把水压入烧瓶.瓶中的氨气进一步溶解, 压强进一步减小,烧杯中的水就不断的压进 烧瓶.从而形成美丽的喷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