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5篇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5篇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1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关于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到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西游记》学案5(43-56章)
学案五:《西游记》43——56回【学习目标】1.了解车迟国斗法、战独角兕大王等精彩故事;2.探究车迟国国名、三国师的法名及斗法等问题;3.研读第四十六回、五十三回、五十六回等精彩语段。
【学习过程】一、导入取经之路,既要扬善,又要惩恶。
大战红孩儿之后,悟空他们又遇到哪些妖怪呢?二、了解故事请同学们讲述这部分一个精彩故事。
【附】内容简介●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tuó)回行经一个多月,忽见一道滔天黑水挡路。
正愁无法渡河,上游来了一只只能坐下两个人的小船。
沙僧叫住了船家,让八戒与师父先渡河。
船至水中央,狂风恶浪猛起,船无影无踪。
岸上,沙僧与悟空大惊。
知是遇到水怪,沙僧让师兄看行李,自己钻入水,寻师父去了。
来到那写着“衡阳峪黑水河神府”的亭台边,只听一个怪物为能吃唐僧肉而沾沾自喜。
沙僧冲过去,举起宝杖便打。
鞭来杖往杀了三十回合,不见高低。
沙僧见一时难以取胜,想引他出水让师兄打他,便佯输败退,可那妖并不追。
沙僧出水告知详情,又猜那妖是大鳖或鼍(tuó,龙)精。
正说时,那河神向大圣诉苦来了,说这鼍怪是西海龙王的外甥,去年正月就霸占了河神府。
悟空一听,直奔西海,路上打死了为那妖送请柬的黑鱼精,还带那简帖去见龙王。
吓得龙王下跪叩头,命龙太子即率五百水族去擒妖。
那妖见投简请来的不是舅爷,却是领兵而来的表兄,感到不解。
没料龙太子一搭话就训他,那妖不服,竟披甲挥鞭与表兄争斗。
妖(泾河龙王九子。
泾河龙王是西海龙王的妹夫)提着三棱简相迎不一会,那妖铁索加身,被推抑上岸,面见大圣。
悟空看在龙王父子面上,并没杀他。
河神与沙僧下水背出唐僧与八戒。
河神谢过复得水府之恩,使出阻水法,将上流挡住,很快下流涸干。
师徒这才过河西去。
●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四众西行,缓步春光,忽听得一声吆喝,好似万人呐喊。
三藏心惊,让悟空去探究竟。
行者脚踏云头,当空观看,只见一个城门外的沙滩上有许多衣衫蓝缕的和尚在拉车。
邹韬奋《我的母亲》学案5
课题:我的母亲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心灵受到震动,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2.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探究,继续理解截取材料写作的方法及作用。
;3.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逐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二、重点、难点: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法的理解。
三、资料链接:1.聚焦作者: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著名的抗日斗士。
1928年开始,邹韬奋正式用“韬奋”这个笔名发表文章。
他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
一方面要韬光养晦,一方面要奋斗。
2.作品信息:本文选入教材时有所删节,为澄清阅读时可能产生的误解,作两点说明:1、第二件事中的“妹仔”容易让人误解为邹韬奋的妹妹,实际上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年轻女仆,和母亲非常亲热,竟好像母女。
2、文中所选四件事本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可第三件事的时间是“我”十岁时,第四件事的时间是“我”八岁时,导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第三件事删去了前一部分: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有点儿莫名其妙!……我到十岁时,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先生的束脩已加到十二元,增加了三倍。
四、自主学习:(一)查字典,注音或者写出汉字查氏()瞥见()惺忪()女红()歉jiù() xīxū()人影chōngchōng()Zhǎn()转蹑()手蹑脚 xúnxún()善诱(二)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惺忪:莫名其妙:循循善诱:饮泣吞声:娓娓动听:(三)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小题1.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四个片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读了这些片段,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请试着用如下的方式填空)读了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3、你从中体会到了“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五、合作探究1.作者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两次写到“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
学案5:3.1.1 函数的概念
3.1.1 函数的概念【学习目标】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设A,B是,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2)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y=f(x)中,x叫做,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3)对应关系f:除解析式、图象表格外,还有其他表示对应关系的方法,引进符号f统一表示对应关系.注意:判断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的2个条件①A、B必须是非空数集.②A中任意一元素在B中有且只有一个元素与之对应.2.函数的三要素由函数的定义可知,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和。
3.相同函数值域是由和决定的,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相同,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两个函数如果仅对应关系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则它们相同的函数.4. 区间及有关概念(1)一般区间的表示.设a,b∈R,且a<b,规定如下:区间{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a ,b ](2)特殊区间的表示. 定义 R {x |x ≥a }{x |x >a }{x |x ≤a }{x |x <a }符号【小试牛刀】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根据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中的一个x 可以对应着不同的y .( ) (2)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一定是无限集合.( )(3)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 (4)两个函数相同指定义域和值域相同的函数.( ) (5)f (x )=3x +4与f (t )=3t +4是相同的函数.( )(6)函数值域中每一个数在定义域中有唯一的数与之对应.( ) (7)函数f (2x -1)的定义域指2x -1的取值范围.( ) 【经典例题】题型一 函数关系的判定例1(1) 若集合M ={x |0≤x ≤2},N ={y |0≤y ≤3},则下列图形给出的对应中能构成从M 到N 的函数f :M →N 的是( )(2)下列各题的对应关系是否给出了实数集R 上的一个函数?为什么? ①f :把x 对应到3x +1; ②g :把x 对应到|x |+1; ③h :把x 对应到1x ; ④r :把x 对应到x .[跟踪训练] 1 设M ={x |-2≤x ≤2},N ={y |0≤y ≤2},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M ,值域为N ,对于下列四个图象,不可作为函数y =f (x )的图象的是( )题型二 已知函数的解析式求定义域 求函数定义域的几种类型(1)若f (x )是整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R . (2)若f (x )是分式,则应考虑使分母不为零. (3)若f (x )是偶次根式,则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4)若f (x )是由几个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几个部分定义域的交集. (5)若f (x )是实际情境的解析式,则应符合实际情境,使其有意义.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2+3x -2;(2)y =x 2-2x -3; (3)y =3-x ·x -1; (4)y =(x -1)0+2x +1;[跟踪训练] 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x +1)2x +1--x 2-x +6. (2)y =10-x 2|x |-3.题型三 函数相同判断两个函数为同一函数的方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要先求定义域,若定义域不同,则不是同一函数;若定义域相同,再化简函数的解析式,看对应关系是否相同.注意:(1)在化简解析式时,必须是等价变形.(2)函数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用什么字母表示自变量、因变量是没有限制的. 例3 下列各组函数: ①f (x )=x 2-x x ,g (x )=x -1;②f (x )=x x ,g (x )=x x; ③f (x )=(x +3)2,g (x )=x +3; ④f (x )=x +1,g (x )=x +x 0;⑤汽车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f (t )=80t (0≤t ≤5)与一次函数g (x )=80x (0≤x ≤5). 其中表示相等函数的是________(填上所有正确的序号). [跟踪训练] 3 (1)与函数y =x -1为同一函数的是( ) A .y =x 2-xxB .m =(n -1)2C .y =x -x 0D .y =3(t -1)3(2)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相等函数: ①f (x )=(x )2;g (x )=x 2.②f (x )=x 2-2x -1;g (t )=t 2-2t -1.题型四 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两类抽象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1)已知f (x )的定义域,求f (g (x ))的定义域: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则f (g (x ))中a ≤g (x )≤b ,从中解得x 的取值集合即为f (g (x ))的定义域.(2)已知f (g (x ))的定义域,求f (x )的定义域:若f (g (x ))的定义域为[a ,b ],即a ≤x ≤b ,求得g (x )的取值范围,g (x )的值域即为f (x )的定义域.例4 (1)设函数f(x)=x,则f(x+1)等于什么?f(x+1)的定义域是什么?(2)若函数y=f(x)的定义域是[0,+∞),那么函数y=f(x+1)的定义域是什么?[跟踪训练] 4 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f(2x+1)的定义域.例5 (1)已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2,3],求函数y=f(2x-3)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y=f(2x-3)的定义域是[-2,3],求函数y=f(x+2)的定义域.[跟踪训练] 5(1)函数f(2x+1)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f(x)的定义域.(2)函数f(1-x)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f(2x+1)的定义域。
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5章 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案5
学案5习题课: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几类典型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含有弹簧的瞬时问题.2.掌握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3.会分析多过程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其中加速度a与合力F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a的方向始终与合力F的方向相同.2.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两个分析: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同时抓住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加速度.一、瞬时加速度问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a与合力F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合力恒定,加速度恒定;合力变化,加速度变化;合力等于零,加速度等于零.所以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分析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应注意两类基本模型的区别:(1)刚性绳(或接触面)模型:这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弹力立即改变或消失,形变恢复几乎不需要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模型:此种物体的特点是形变量大,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是不变的.例1如图1中小球质量为m,处于静止状态,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图1(1)绳OB和弹簧的拉力各是多少?(2)若烧断绳OB瞬间,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这些力的大小是多少?(3)烧断绳OB瞬间,求小球m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析(1)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其中弹簧弹力与重力的合力F′与绳的拉力F等大反向则知F=mg tan θ;F弹=mgcos θ(2)烧断绳OB的瞬间,绳的拉力消失,而弹簧还是保持原来的长度,弹力与烧断前相同.此时,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是弹力和重力,大小分别是G=mg,F弹=mgcos θ.(3)烧断绳OB的瞬间,重力和弹簧弹力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右,与烧断绳OB前OB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乙所示)即F合=mg tan θ,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小球的加速度a =F 合m =g tan θ,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 (1)mg tan θ mg cos θ(2)两个 重力为mg 弹簧的弹力为mg cos θ(3)g tan θ 水平向右针对训练1 如图2所示,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 有( )图2A .a 1=0,a 2=gB .a 1=g ,a 2=gC .a 1=0,a 2=m +M Mg D .a 1=g ,a 2=m +M Mg 答案 C解析 在抽出木板后的瞬间,弹簧对木块1的支持力和对木块2的压力并未改变.木块1受重力和支持力,mg =N ,a 1=0,木块2受重力和压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2=N ′+Mg M =m +M Mg ,故选C.二、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分析若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时,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出现.分析时,可用极限法,即把问题(物理过程)推到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在某些物理情景中,由于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两种不同状态的衔接,在这两种状态的分界处,某个(或某些)物理量可以取特定的值,例如具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常见类型有:(1)隐含弹力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弹力发生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是一种被动力,其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决定,运动状态达到临界状态时,弹力发生突变.(2)隐含摩擦力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摩擦力是被动力,由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决定,静摩擦力为零是状态方向发生变化的临界状态;静摩擦力最大是物体恰好保持相对静止的临界状态.例2 如图3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45°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 处,细线的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 的小球.图3(1)当滑块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a 向左运动时,小球对滑块的压力等于零?(2)当滑块以a ′=2g 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线中拉力为多大?解析 (1)假设滑块具有向左的加速度a 时,小球受重力mg 、线的拉力F 和斜面的支持力N 作用,如图甲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水平方向:F cos 45°-N cos 45°=ma ,竖直方向:F sin 45°+N sin 45°-mg =0.由上述两式解得N =m (g -a )2sin 45°,F =m (g +a )2cos 45°. 由此两式可以看出,当加速度a 增大时,球所受的支持力N 减小,线的拉力F 增大.当a =g 时,N =0,此时小球虽与斜面接触但无压力,处于临界状态,这时绳的拉力为F =mg cos 45°=2mg .所以滑块至少以a =g 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小球对滑块的压力等于零.(2)当滑块加速度a >g 时,小球将“飘”离斜面而只受线的拉力和重力的作用,如图乙所示,此时细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α<45°.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α=ma ′,F ′sin α=mg ,解得F ′=m a ′2+g 2=5mg .答案 (1)g (2)5mg针对训练2 在例2中,当滑块加速度多大时,线的拉力为零?此时滑块运动状态可能是怎样的?答案 见解析解析 当线的拉力恰好为零时,小球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小球受重力mg 、弹力N ′,两个力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右.合力大小为mg tan 4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 tan 45°=ma得:a =g tan 45°=g滑块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可能的运动状态有:向右做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向左做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三、多过程问题分析1.当题目给出的物理过程较复杂,由多个过程组成时,要明确整个过程由几个子过程组成,将过程合理分段,找到相邻过程的联系点并逐一分析每个过程.(联系点:前一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另外还有位移关系等.)2.注意:由于不同过程中力发生了变化,所以加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对每一过程都要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分别求加速度.例3 质量为m =2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现在对物体施加如图4所示的力F ,F =10 N ,θ=37°(sin 37°=),经t 1=10 s 后撤去力F ,再经一段时间,物体又静止,(g 取10 m/s 2)则:图4(1)说明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经历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过程中最大速度是多少?(3)物体运动的总位移是多少?解析 (1)当力F 作用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撤去F 的瞬间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值,撤去F 后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零.(2)撤去F 前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有:F sin θ+N 1=mgF cos θ-f =ma 1f =μN 1s 1=12a 1t 21v t =a 1t 1,联立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s 1=25 m ,v t =5 m/s(3)撤去F 后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有:f ′=μN 2=ma 2,N 2=mg2a 2s 2=v 2t ,代入数据得s 2= m物体运动的总位移:s =s 1+s 2得s = m答案 (1)见解析 (2)5 m/s (3) m1.(瞬时加速度问题)如图5所示,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A 和B 两球用轻弹簧连接,A 球用细线悬挂起来,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将悬挂A 球的细线剪断,此时A 和B 两球的瞬时加速度a A 、a B 的大小分别是( )图5A .a A =0,aB =0B .a A =g ,a B =gC .a A =3g ,a B =gD .a A =3g ,a B =0答案 D解析 分析B 球原来受力如图甲所示F ′=2mg剪断细线后弹簧形变瞬间不会恢复,故B 球受力不变,a B =0.分析A 球原来受力如图乙所示T =F +mg ,F ′=F ,故T =3mg .剪断细线,T 变为0,F 大小不变,物体A 受力如图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g =ma A ,解得a A =3g .2.(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如图6所示,质量为4 kg 的小球用细绳拴着吊在行驶的汽车后壁上,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37°.已知g =10 m/s 2,sin 37°=,cos 37°=,求:图6(1)当汽车以a =2 m/s 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车后壁对小球的支持力的大小.(2)当汽车以a =10 m/s 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车后壁对小球的支持力的大小.答案(1)50 N22 N(2)40 2 N0解析(1)当汽车以a=2 m/s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1cos θ=mg,T1sin θ-N=ma代入数据得:T1=50 N,N=22 N(2)当汽车向右匀减速行驶时,设车后壁弹力为0时(临界条件)的加速度为a0,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2sin θ=ma0,T2cos θ=mg代入数据得:a0=g tan θ=10×32=/s24m/s因为a=10 m/s2>a0所以小球飞起来,N′=0设此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2′=(mg)2+(ma)2=40 2 N3.(多过程问题)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于2014年1月13日亮相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总决赛.她领衔的中国女队在混合3 000米接力比赛中表现抢眼.如图7所示,ACD是一滑雪场示意图,其中AC是长L=8 m、倾角θ=37°的斜坡,CD段是与斜坡平滑连接的水平面.人从A点由静止下滑,经过C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又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人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sin 37°=,cos 37°=)求:图7(1)人从斜坡顶端A滑至底端C所用的时间;(2)人在离C点多远处停下?答案(1)2 s(2) m解析(1)人在斜坡上下滑时,受力如图所示.设人沿斜坡下滑的加速度为a,沿斜坡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maf=μN垂直于斜坡方向有N-mg cos θ=0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L=122at联立以上各式得a=g sin θ-μg cos θ=4 m/s2t=2 s(2)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水平方向只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设在水平面上人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设人到达C处的速度为v,则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人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v2=2aL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0-v2=-2a′s联立以上各式解得s=m题组一瞬时加速度问题1.质量均为m的A、B两球之间系着一个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并放在光滑水平台面上,A球紧靠墙壁,如图1所示,今用水平力F推B球使其向左压弹簧,平衡后,突然将力F撤去的瞬间()图1A.A的加速度大小为F2m B.A的加速度大小为零C.B的加速度大小为F2m D.B的加速度大小为Fm答案BD解析在将力F撤去的瞬间A球受力情况不变,仍静止,A的加速度为零,选项A错,B对;而B球在撤去力F的瞬间,弹簧的弹力还没来得及发生变化,故B的加速度大小为Fm,选项C 错,D对.2.如图2所示,A、B两球的质量相等,弹簧的质量不计,倾角为θ的斜面光滑.系统静止时,弹簧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两个小球的瞬时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 sin θB.B球的受力情况未变,瞬时加速度为零C.A球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 sin θD.弹簧有收缩趋势,B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上,A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下,瞬时加速度都不为零答案 B解析因为细线被烧断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所以B的瞬时加速度为0,A的瞬时加速度为2g sin θ,所以选项B正确,A、C、D错误.3.如图3所示,A、B两木块间连一轻杆,A、B质量相等,一起静止地放在一块光滑木板上,若将此木板突然抽出,在此瞬间,A、B两木块的加速度分别是()图3A.a A=0,a B=2g B.a A=g,a B=gC.a A=0,a B=0 D.a A=g,a B=2g答案 B解析当刚抽去木板时,A、B和杆将作为一个整体一起下落,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A=a B=g,故选项B正确.4.如图4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 作用下,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F ,此瞬间A 和B 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 1和a 2,则( )图4A .a 1=a 2=0B .a 1=a ,a 2=0C .a 1=m 1m 1+m 2a ,a 2=m 2m 1+m 2a D .a 1=a ,a 2=-m 1m 2a 答案 D解析 两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F 弹=m 1a ,在力F 撤去的瞬间,弹簧的弹力来不及改变,大小仍为m 1a ,因此木块A 的加速度此时仍为a ,以木块B 为研究对象,取向右为正方向,-m 1a =m 2a 2,a 2=-m 1m 2a ,所以D 项正确. 题组三 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5.如图5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上表面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面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物块与木板及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若要以水平外力F 将木板抽出,则力F 的大小至少为( )图5A .μmgB .μ(M +m )gC .μ(m +2M )gD .2μ(M +m )g 答案 D解析 将木板抽出的过程中,物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m =μg ,要想抽出木板,必须使木板的加速度大于物块的加速度,即a M >a m =μg ,对木板受力分析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 +m )g -μmg =Ma M得F =μ(M +m )g +μmg +Ma M >μ(M +m )g +μmg +μMg =2μ(M +m )g ,选项D 正确.6.如图6所示,质量为m 1=2 kg 、m 2=3 kg 的物体用细绳连接放在水平面上,细绳仅能承受1 N 的拉力,水平面光滑,为了使细绳不断而又使它们能一起获得最大加速度,则在向左水平施力和向右水平施力两种情况下,F 的最大值是( )图6A .向右,作用在m 2上,F =53N B .向右,作用在m 2上,F = NC .向左,作用在m 1上,F =53N D .向左,作用在m 1上,F = N答案 BC解析若水平力F 1的方向向左,如图.设最大加速度为a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有:F 1=(m 1+m 2)a 1对m 2有:T =m 2a 1所以F 1=m 1+m 2m 2T =2+33×1 N =53N ,C 对,D 错. 若水平力F 2的方向向右,如图.设最大加速度为a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有:F 2=(m 1+m 2)a 2对m 1有:T =m 1a 2所以F 2=m 1+m 2m 1T =2+32×1 N .A 错,B 对. 7.如图7所示,质量为M 的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在其内部顶壁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与质量为m 的小球连接.当小球上下振动的某个时刻,木箱恰好不离开地面,求此时小球的加速度.图7答案 a =M +m mg ,方向向下 解析 如图所示,对木箱受力分析有:F =Mg对小球受力分析有:mg +F ′=ma又F =F ′解得:a =M +m mg ,方向向下. 8.如图8所示,一辆卡车后面用轻绳拖着质量为m 的物体A ,绳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53°,A 与地面间的摩擦不计,求(sin 53°=):图8(1)当卡车以加速度a 1=g 2加速运动时,绳的拉力为56mg ,则A 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2)当卡车的加速度a 2=g 时,绳的拉力多大?方向如何?答案 (1)13mg (2) 2mg ,方向与水平面成45°角斜向上 解析 (1)设物体刚离开地面时,具有的加速度为a 0对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可得:ma 0=mg tan α,则a 0=34g 因为a 1<a 0,所以物体没有离开地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α=ma 1F sin α+N =mg 得N =13mg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 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为13mg . (2)因为a 2>a 0,所以物体已离开地面.设此时绳与地面成θ角F ′=ma 2+g 2=2mg所以tan θ=1,θ=45°,即绳的拉力与水平面成45°角斜向上题组三 多过程问题9.一辆汽车在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4 s 内通过8 m 的距离,此后关闭发动机,汽车又运动了2 s 停止,已知汽车的质量m =2×103 kg ,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求:(1)关闭发动机时汽车的速度大小;(2)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小;(3)汽车牵引力的大小.答案 (1)4 m/s (2)4×103 N (3)6×103 N解析 (1)汽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s 0=v 0+02t 1解得v 0=2s 0t 1=4 m/s (2)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a 2=0-v 0t 2=-2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2解得f =4×103 N(3)设开始加速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为a 1s 0=12a 1t 21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f =ma 1解得F =f +ma 1=6×103 N10.物体以 m/s 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冲上倾角为θ=37°的斜坡,到最高点后再滑下,如图9所示.,求:图9(1)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2)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时间.(已知sin 37°=,cos 37°=)答案 (1) m (2) s解析 (1)上升时加速度大小设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 1解得a 1= m/s 2上滑最大位移为s =v 202a 1 代入数据得s = m(2)下滑时加速度大小设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2解得a2=m/s2由s=12a2t2得下滑时间t=2sa2= 6 s≈ s11.如图10所示,在海滨游乐场里有一场滑沙运动.某人坐在滑板上从斜坡的高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斜坡底端B点后,沿水平的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到C点停下来.如果人和滑板的总质量m=60 kg,滑板与斜坡滑道和水平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斜坡的倾角θ=37°(已知sin 37°=,cos 37°=),斜坡与水平滑道间是平滑连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人从斜坡滑上水平滑道时没有速度损失,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图10(1)人从斜坡上滑下的加速度为多大?(2)若由于场地的限制,水平滑道的最大距离BC为L=20 m,则人从斜坡上滑下的距离AB应不超过多少?答案(1)2 m/s2(2)50 m解析(1)人在斜坡上受力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设人在斜坡上滑下的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1=ma1N1-mg cos θ=0又f1=μN1联立解得a1=g(sin θ-μcos θ)=10×(×) m/s2=2 m/s2.(2)人在水平滑道上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ma2,N2-mg=0又f2=μN2联立解得a2=μg=5 m/s2设人从斜坡上滑下的距离为L AB,对AB段和BC段分别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v2-0=2a1L AB,0-v2=-2a2L联立解得L AB=50 m.12.如图11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 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现用大小为20 N,与水平方向成53°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已知sin 53°=,cos 53°=,g取10 m/s2).图11答案 2 s解析 物体先以大小为a 1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撤去外力后,再以大小为a 2的加速度减速到B ,且到B 时速度恰好为零.力F 作用时:F cos 53°-μ(mg -F sin 53°)=ma 1t 时刻:s 1=12a 1t 2 v t =a 1t撤去力F 后:μmg =ma 2v 2t =2a 2s 2由于s 1+s 2=L解得t =2 s。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祸兮福兮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
2.读: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
3.写: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
4.练:掌握被动句。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
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
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
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
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
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
学案5:2.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一、学习目标1.必备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
2.关键能力: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能够具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自觉性和本领。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树立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2.科学精神: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离不开“看不见的手”也离不开“看得见的手”,学会运用“两点论”的观点看待问题。
3.法治意识:自觉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
三、基础梳理1.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_________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根基:_________的基本经济制度。
(2)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_________。
(3)内在要求:科学的_________、有效的政府治理。
3._________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4.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_______,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 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_________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四、易错提示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答案:×解析: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2.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特征。
答案:×解析: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的效果与程度更佳、更强、更有力。
学案5:第5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3.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已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三)字词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
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四、导读理解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2.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自我检测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C.自贼者也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使……安定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学案5盖斯定律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导学案【5】【学习目标】1.巩固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
3.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知识预习】一、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只与反应的和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无关。
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反应热总值一定,如图表示始态到终态的反应热。
则ΔH= =2.盖斯定律的意义:利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求得难以直接测量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例如:已知(1) C(s)+O2(g) =CO2(g)ΔH1=-393.5 kJ/mol(2) CO (g)+ 1/2 O2 (g) =CO2 (g)ΔH2=-283.0 kJ/mol求反应C(s) + 1/2 O2 (g)= CO (g)的反应热。
分析上述两个反应的关系,可得:根据盖斯定律ΔH1= 。
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课堂探究】例题1实验中不能直接测出由石墨和氢气生成甲烷反应的ΔH ,已知下列数据:(1)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1=-890.3kJ •mol -1 (2)C(石墨,s)+O 2(g)=CO 2(g) ΔH 2=-393.5kJ •mol -1 (3)H 2(g)+1/2O 2(g)=H 2O(l) ΔH 3=-285.8kJ •mol -1例题2计算石墨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的反应热,并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工业上制氢气的一个重要反应是:CO(g)+H 2O(g)=CO 2(g)+H 2(g),已知:(1)C(石 墨,s)+1/2O 2(g)=CO(g) ΔH 1=-111kJ •mol -1 (2)H 2(g)+1/2O 2(g)=H 2O(g) ΔH 2=-242kJ •mol -1 (3)C(石墨,s)+O 2(g)=CO 2(g) ΔH 3=-394kJ •mol -1 计算一氧化碳与水蒸气作用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反应热应用盖斯定律方法小结-----1.关键:目标方程式的“加减运算式”的导出。
学案5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倍角公式
学案5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倍角公式一、两角的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在讨论两角的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两个重要的概念,同角和,即两角的终边相同,旋转角度可以不同,但和角的初边、终边相同;差角,即两角的初边相同,但终边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给出两角的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1.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设有两个角theta和phi,其对应的三角函数值分别为sin(theta), cos(theta), tan(theta), sin(phi), cos(phi), tan(phi)。
则两角的和的三角函数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sin(theta + phi) = sin(theta) * cos(phi) + cos(theta) *sin(phi)cos(theta + phi) = cos(theta) * cos(phi) - sin(theta) *sin(phi)tan(theta + phi) = (tan(theta) + tan(phi)) / (1 - tan(theta) * tan(phi))2.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设有两个角theta和phi,其对应的三角函数值分别为sin(theta), cos(theta), tan(theta), sin(phi), cos(phi), tan(phi)。
则两角的差的三角函数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sin(theta - phi) = sin(theta) * cos(phi) - cos(theta) *sin(phi)cos(theta - phi) = cos(theta) * cos(phi) + sin(theta) *sin(phi)tan(theta - phi) = (tan(theta) - tan(phi)) / (1 + tan(theta) * tan(phi))二、倍角公式倍角公式是指将一个角的角度加倍后,求其对应三角函数的值的公式。
学案5: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
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学习目标:1.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2.了解导数的概念,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3.掌握函数在一点处导数的定义.学习过程:探究学习:1.瞬时变化率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是函数f (x )从x 0到x 0+Δx 的平均变化率在Δx →0时的极限,即()()000lim x f x x f x x∆→+∆-∆=0lim x y x ∆→∆∆. 物理意义是把位移s 看成时间t 的函数s =s (t )在时间段[t 1,t 2]上的平均速度,即v =s (t 2)-s (t 1)t 2-t 1. 2.函数f (x )在x =x 0处的导数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是0lim x y x ∆→∆∆=()()000lim x f x x f x x∆→+∆-∆,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0x x y =', 即f ′(x 0)=0lim x y x ∆→∆∆=()()000lim x f x x f x x∆→+∆-∆. 注意:(1)某点导数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①0lim x y x∆→∆∆存在(惟一确定的值),则称函数y =f (x )在x =x 0处可导, ②若0lim x y x∆→∆∆不存在,则函数y =f (x )在x =x 0处不可导. (2)位移函数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变化率(导数)叫瞬时速度, 即v =0lim x ∆→Δs Δt =0lim x ∆→s (t 0+Δt )-s (t 0)Δt . (3)f ′(x 0)=0lim x ∆→ f (x )-f (x 0)x -x 0与定义中的f ′(x 0)意义本质相同. 例题探究:例1:一质点按规律s (t )=at 2+1作直线运动(位移单位:m ,时间单位:s),若该质点在t =2 s 时的瞬时速度为8 m/s ,求常数a 的值.例2:已知某物体按照s (t )=3t 2+t +4(t 的单位:s ,s 的单位:m)的规律做直线运动,求该物体在4 s 附近的平均速度.例3:求函数y =x 2+ax +b (a ,b 为常数)的导数.课堂检测:1.设函数f (x )可导,则limΔx →0f (1+Δx )-f (1)3Δx 等于 ( ). A .f ′(1)B .3f ′(1) C.13f ′(1) D .f ′(3)2.一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是s =3t -t 2,则物体的初速度是________.3.某物体作匀速运动,其运动方程是s =vt ,则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平均速度与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_.4.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变速运动,如果它的加速度是a =5×105 m/s 2,子弹从枪口射出时所用的时间为t 0=1.6×10-3s ,求子弹射出枪口时的瞬时速度.5.已知f (x )=x 2,g (x )=x 3,求满足f ′(x )+2=g ′(x )的x 的值.课堂小结:规律方法 求函数y =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的步骤是:(1)求函数的增量Δy =f (x 0+Δx )-f (x 0);(2)求平均变化率Δy Δx =f (x 0+Δx )-f (x 0)Δx; (3)取极限,得导数f ′(x 0)=0lim x ∆→Δy Δx .参考答案例题探究:例1:解:∵Δs =s (2+Δt )-s (2)=a (2+Δt )2+1-a ·22-1=4a Δt +a Δt 2,∴Δs Δt=4a +a Δt . 在t =2 s 时,瞬时速度为0lim x ∆→Δs Δt =4a ,即4a =8,∴a =2. 例2:解:v =Δs Δt =s (4+Δt )-s (4)Δt=3(4+Δt )2+(4+Δt )+4-(3×42+4+4)Δt=(25+3Δt )m/s ,即该物体在4 s 附近的平均速度为(25+3Δt )m/s.例3:解:因为Δy =[(x +Δx )2+a (x +Δx )+b ]-(x 2+ax +b ) =2x ·Δx +(Δx )2+a ·Δx=(2x +a )·Δx +(Δx )2,故Δy Δx =(2x +a )·Δx +(Δx )2Δx=(2x +a )+Δx , lim Δx →0Δy Δx =lim Δx →0(2x +a +Δx )=2x +a , 所以y ′=2x +a .课堂检测:1.【解析】根据导数的定义: lim Δx →0f (1+Δx )-f (1)Δx=f ′(1), lim Δx →0f (1+Δx )-f (1)3Δx =13f ′(1). 【答案】C2.【解析】v 初=s ′|t =0= 0limt ∆→s (0+Δt )-s (0)Δt =0lim t ∆→(3-Δt )=3. 【答案】33.【解析】v 0=0limt ∆→Δs Δt =0lim t ∆→s (t 0+Δt )-s (t 0)Δt =0lim t ∆→v (t 0+Δt )-v t 0Δt =0lim t ∆→v ·Δt Δt=v .【答案】相等4.解:运动方程为s =12at 2. ∵Δs =12a (t 0+Δt )2-12at 20=at 0Δt +12a (Δt )2, ∴Δs Δt =at 0+12a Δt , ∴0lim t ∆→ Δs Δt=at 0. 由题意知a =5×105,t 0=1.6×10-3,故at 0=8×102=800(m/s).即子弹射出枪口时的瞬时速度为800 m/s.5.解:由导数的定义知,f ′(x )=lim Δx →0Δf Δx =lim Δx →0(x +Δx )2-x 2Δx =2x , g ′(x )=lim Δx →0Δg Δx =lim Δx →0(x +Δx )3-x 3Δx =3x 2. ∵f ′(x )+2=g ′(x ),∴2x +2=3x 2.即3x 2-2x -2=0,解得x =1-73或x =1+73.。
学案5: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课程标准】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自主预习】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问题2:走自己的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问题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问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澄清认知】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判断理由: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判断理由: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与时俱进。
判断理由:4.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判断理由: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判断理由: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判断理由:【走近生活】考点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创设情景]有人认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固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得更改、不得违背。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创设情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并在些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探究任务]比较这几大理论体系提出的时间、内容。
【实战演练】1.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科学发展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绿色“GDP”发展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得到阐述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2.《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学案5: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
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学习目标1.理解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的概念,了解它们的侧面展开图.(重点)2.掌握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表面积公式,并会求它们的表面积.(重点)3.了解球的表面积公式,会运用公式求球的表面积.(重点)4.组合体的表面积计算.(难点)知识梳理教材整理1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棱柱、棱锥、棱台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多面体,它们的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预习自测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各个面的面积之和.()(2)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若干个等腰梯形组成的.()(3)沿不同的棱将多面体展开,得到的展开图相同,表面积相等.()教材整理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面积1.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2.球的表面积公式S球=.预习自测2-1.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以其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侧面积是() A.4π B.3πC.2πD.π2-2.已知两个球的半径之比为1∶2,则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A.1∶2B.1∶4C.1∶6D.1∶8合作学习类型1 求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例1已知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4,高与斜高夹角为30°.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名师指导1.要求锥体的侧面积及表面积,要利用已知条件寻求公式中所需的条件,一般用锥体的高、斜高、底面边心距等量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解相应的量.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运算,一般是转化为平面几何图形的运算,往往通过解三角形来完成.跟踪训练1.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A.180B.200C.220D.240类型2 求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例2如图所示,已知直角梯形ABCD,BC∥AD,∠ABC=90°,AB=5 cm,BC=16 cm,AD=4 cm.求以AB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名师指导1.圆柱、圆锥、圆台的相关几何量都集中体现在轴截面上,因此准确把握轴截面中的相关量是求解旋转体表面积的关键.2.棱锥及棱台的表面积计算常借助斜高、侧棱及其在底面的射影与高、底面边长等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或梯形)求解.跟踪训练2.在本例题题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以BC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类型3 球的表面积问题例3有三个球,第一个球内切于正方体,第二个球与这个正方体各条棱相切,第三个球过这个正方体的各个顶点,求这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名师指导1.在处理球和长方体的组合问题时,通常先作出过球心且过长方体对角面的截面图,然后通过已知条件求解.2.球的表面积的考查常以外接球的形式出现,可利用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构造熟悉的正方体,长方体等,通过彼此关系建立关于球的半径的等式求解.跟踪训练3.一个三棱锥的三视图是三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29πB.28πC.25πD.26π探究共研型探究点与三视图有关的表面积探究1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请说出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探究2试根据图中数据求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探究3已知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何求几何体的表面积?例4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单位:cm).(1)画出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不要求写画法);(2)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名师指导1.由三视图转化为直观图在解题中起到关键作用,在转化过程中注意图中各个数据的对应关系.2.在求几何体的表面积时,要搞清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注意分割、拼补的技巧,注意转化与化归思想应用. 跟踪训练4.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它的表面积为( )A.32πB.48πC.33πD.24π 课堂检测1.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A.372B.360C.292D.280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则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之比为( ) A.1+2π2πB.1+4π4πC.1+2ππD.1+4π2π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轴截面分别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则它们的表面积之比为________.4.如图所示,圆台的上、下底半径和高的比为1∶4∶4,母线长为10,则圆台的侧面积为________.5.已知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半圆,且面积为S ,求圆锥的底面面积.参考答案知识梳理教材整理1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面积和预习自测1. 【答案】(1)√(2)×(3)×【解析】(1)正确.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与底面积之和.(2)错误.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若干个梯形组成的,不一定是等腰梯形.(3)错误.由于剪开的棱不同,同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可能不是全等形.但是,不论怎么剪,同一个多面体表面展开图的面积是一样的. 教材整理2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面积 1.底面半径 侧面母线长 底面半径 侧面母线长上底面半径 下底面半径 侧面母线长 2. 4πR 2 预习自测 2-1. 【答案】C【解析】所得旋转体为圆柱,圆柱的底面圆半径为1,高为1,侧面积S =2πrh =2π×1×1=2π.故选C. 2-2. 【答案】B【解析】S 1S 2=4πR 214πR 22=⎝⎛⎭⎫R 1R 22=⎝⎛⎭⎫122=14. 合作学习类型1 求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例1 【分析】根据多面体的侧面积公式,可以先求出相应多面体的底面边长和各侧面的斜高,进而由公式求解.解:如图所示,设正四棱锥的高为PO ,斜高为PE ,底面边心距为OE ,它们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POE .∵OE =42=2,∠OPE =30°,∴PE =OE sin 30°=212=4.∴S 正四棱锥侧=12ch ′=12×(4×4)×4=32,S 表面积=42+32=48.即该正四棱锥的侧面积是32,表面积是48. 跟踪训练 1. 【答案】D【解析】由三视图知识知该几何体是底面为等腰梯形的直四棱柱.等腰梯形的上底长为2,下底长为8,高为4,腰长为5,直四棱柱的高为10,所以S 底=12×(8+2)×4×2=40,S 侧=10×8+10×2+2×10×5=200,S 表=40+200=240,故选D. 类型2 求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例2 解:以AB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台,其上底半径是4 cm ,下底半径是16 cm ,母线DC =52+(16-4)2=13 (cm).∴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π(4+16)×13+π×42+π×162=532π(cm 2). 跟踪训练2.解:以BC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柱和圆锥的组合体,如图所示:其中圆锥的高为16-4=12(cm),圆柱的母线长为AD =4 cm ,故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2π×5×4+π×52+π×5×13=130π(cm 2). 类型3 球的表面积问题例3 【分析】本题是求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解题的关键是得出半径之比,可在各几何体内做出截面,找到球心,易求半径. 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1)正方体的内切球球心是正方体的中心,切点是六个面正方形的中心,经过四个切点及球心作截面,如图①,所以有2r 1=a ,r 1=a 2,所以S 1=4πr 21=πa 2.(2)球与正方体的各棱的切点在每条棱的中点,过球心作正方体的对角面得截面,如图②,2r 2=2a ,r 2=22a ,所以S 2=4πr 22=2πa 2. (3)正方体的各个顶点在球面上,过球心作正方体的对角面得截面,如图③,所以有2r 3=3a ,r 3=32a ,所以S 3=4πr 23=3πa 2.综上可得S 1∶S 2∶S 3=1∶2∶3. 跟踪训练 3. 【答案】A【解析】由三视图得直观图如图,三棱锥O ABC 中OA ,OB ,OC 两两垂直,OA =3,OC =4,OB =2,可看作是长方体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长方体的对角线,即为球的直径,长为32+42+22,故外接球半径为292,外接球的表面积S 球=4π⎝⎛⎭⎫2922=29π.探究共研型探究点 与三视图有关的表面积探究1 【答案】由所给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一个三棱柱,且底面为直角三角形. 探究2 【答案】三棱柱底面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斜边长为5,三棱柱的高为5,如图所示,所以表面积为2⎝⎛⎭⎫12×3×4+(3+4+5)×5=72.探究3 【答案】首先根据三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形状及其结构特征,再根据相应的表面积公式计算.例4 解:(1)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2)这个几何体可看成是正方体AC 1及三棱柱B 1C 1Q —A 1D 1P 的组合体. 由P A 1=PD 1=2,A 1D 1=AD =2, 可得P A 1⊥PD 1. 故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S =5×22+2×12×2×2+2×2×2=22+42(cm 2).跟踪训练 4. 【答案】C【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半球和一个圆锥的组合体S =2π×32+π·3·5=33π. 课堂检测 1. 【答案】B【解析】该几何体由两个长方体组合而成,其表面积等于下面长方体的全面积与上面长方体的四个侧面积之和.S =2(10×8+10×2+8×2)+2(6×8+8×2)=360.故选B. 2. 【答案】A【解析】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则有h =2πr ,所以表面积与侧面积的比为2π(r 2+rh )∶2πrh =(r +h )∶h =(2π+1)∶2π. 3. 【答案】2∶1【解析】S 圆柱=2·π⎝⎛⎭⎫a 22+2π·⎝⎛⎭⎫a 2·a =32πa 2, S 圆锥=π⎝⎛⎭⎫a 22+π·a 2·a =34πa 2,∴S 圆柱∶S 圆锥=2∶1. 4. 【答案】100π【解析】设圆台的上底半径为r ,则下底半径为4r ,高为4r . 由母线长为10可知10=(3r )2+(4r )2=5r , ∴r =2.故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和高分别为2,8,8. 所以圆台的侧面积为π(2+8)×10=100π. 5.解:如图,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l ,由题意得⎩⎪⎨⎪⎧π2l 2=S ,πl =2πr .解得r =S2π,所以底面积为πr 2=π×S 2π=S 2. ∴圆锥的底面面积为S 2.。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边城 Word版含答案
◆3*边城繁华的都市,高楼林立,商品琳琅,乐园怡人,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可是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掬来清明如玉的静水,洗涤心中的铅华;眺望青翠苍莽的群山,领略逸脱的神气;走进古朴沧桑的古城,感受正直朴素的人性。
其实,我们不用走出都市,《边城》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山、水、人。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去聆听她的爱她的恨。
拥抱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春节随兰州铁路局局长慰问青藏铁路大沙漠地段的职工,在慰问大会上局长问养路工有什么困难没有,一位满身沙尘的养路工悄悄凑过来,在局长耳边说了几句话。
局长随即把女记者叫到外面走廊里,严肃而诚恳地求她帮一个忙。
局长说:“好姑娘,刚才那位养路工说想拥抱你一下,轻轻地拥抱。
那养路工在最艰险的一个道班工作,每天看着火车从自己身边轰轰隆隆开过去,他只能隔着窗子,向里面望。
”女记者被感动了,一口答应了下来。
她很快就细心地化了妆,穿上了最美丽的衣裳。
当她站在主席台上与那位养路工紧紧地拥抱时,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其他养路工又去拥抱那位勇敢而又幸福的养路工。
微感言:沈从文名言警句1.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2.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3.我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4.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5.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一、作者视窗过去逃学的顽童,未来水乡的赤子。
即使曾漂泊万里,辗转南北,他的文字里永远也脱不去那种自然的朴实与风格的巧趣。
珠玑文字,绘边陲烟水小乡的青苔巷道;只言片语,描依山傍水苗寨女子的婀娜多姿。
他在品,品自然万物,人间百态;他在写,写曼妙情丝,朦胧意境。
他,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典型。
【注】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学案5:4.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思维导图二、重难点1.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2.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自查巩固(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本质(1)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___________,并在此基础上建设___________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___________,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___________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___________方向稳步前进。
2.内容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___________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3.进程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___________的持续奋斗。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特点(1)人民梦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___________、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___________、人民的盼望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___________,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___________。
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___________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___________。
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___________,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③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___________的梦。
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贡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___________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认识数字5的教案7篇
认识数字5的教案7篇认识数字5的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能够认识数字“5”2、激发幼儿喜欢数学的兴趣活动准备1、各种水果卡片、数字卡片2、魔法袋活动过程一、课堂调控1、大闹钟,小闹钟,大小闹钟一起响,叮叮当,叮叮当,叮叮当当丁丁当当。
2、姿势,端正。
小小脚,并并拢。
小手放在,大腿上二、导入(今天一个果园的主人说他的果园种了好多的水果,要请大一班的小朋友去他的果园参观,一起分享他种的水果,但是呢他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大一班的小朋友都要学会数数和认识今天所学的数字,才有资格分享他的水果,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张老师开着小汽车载你们一起过去,笛笛笛……)三、复习“5”以内的数字并认识数字“5”师:数一数草莓有几个,幼儿:1—4师:小朋友真棒,小鸭子表扬自己,那现在老师在加上一个草莓还是4个草莓吗?我们一起再数一数是几个?幼儿:1—5,师:5用数字宝宝几来表示?幼儿:5来表示55555,5像称勾能称菜。
还有红红的大苹果耶,一起来数一数苹果有几个,幼儿:1—5,师:又是5个,5用数字宝宝几来表示?5来表示,55555,幼儿齐读55555。
师:数一数柿子有几个?幼儿1—5,55555师:小朋友真厉害都认识5啦,掌声送给自己。
师:5个苹果可以用5来表示,那5个苹果还可以要多少个圆圈来表示?(请幼儿上黑板操作,5个苹果可以用5个圆圈来表示)师:小猫休息,小猫起床;小狗休息,小狗起床;大老虎休息,大老虎起床;小朋友休息,小朋友起床。
四、课堂游戏1、变魔术刚刚果园的主人说张老师带小朋友来参观他的果园他很谢谢张老师,要送5的水果给张老师,可是张老师不认识5请小朋友帮老师摘5的水果。
(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并送礼物)五、结束课堂(小朋友真厉害,已经认识数字5了,果园已经参观完了我们也要回幼儿园了)认识数字5的教案篇2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通过对实际物品的操作,理解8的实际含义2、运用目测、动手操作材料,感知数量8、体会数学活动的快乐教学准备:8的数字卡片,邀请8位大班幼儿,设置小超市一内置书、盒子、牙刷、笔、(物品图片),幼儿练习本,教师图片等教学过程: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学案5 炼句(赏析关键句)和语言风格
★8.这首诗语言风格鲜明,请概括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并结合诗歌的内 容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关系。(6分) 解析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两句十个字,连 用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极度新颖, 极度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人感到妙不可言。也可以说 这两句展现出柳姓人种柳树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柳宗元通过对自己姓氏与所种 柳树同字的巧合,展现出“绕口”的特点,呈现出的是自我嘲讽的态度,语言 别致诙谐,充满轻松的语气。 思想感情方面,颈联“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中,诗人想象硕大的树冠应 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坚信自 己今天种树能使百姓得利,能惠及后人。尾联“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中,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INNOVATIVE DESIGN
本节内容结束THANKS
目录
INNOVATIVE DESIGN
学案5 炼句(赏析关键句)和语言风格 (35分钟 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寄高常侍①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③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④,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 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 常侍,时年61岁。②开元二十七年(739),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订交。③ 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4.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以后你们再 见到这杨柳的时候,为我攀一枝寄给我,聊表相思。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因为 “柳”谐音“留”,因此古人送别时一直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在很多古代诗 歌中都有体现。但诗人在这里却并没有在送别当场与友人折柳相赠,而是告诉 友人:此时此刻不要折柳了,免得徒增分别的伤感之情,等到以后看到柳树想 起我的时候再折吧。这一描写另辟蹊径,与平常的折柳送别写法相比,更加突 出了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与送别时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①诸友与诗人分别,面对如烟之长柳,本应折柳相送;②可诗人却见柳 伤情,不暇言笑,于是嘱咐友人:别后见柳,再为我折柳。
小数乘法例5(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小数乘法例5(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进行小数乘法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等。
二、重点难点1. 重点:小数乘法运算的法则,小数乘法计算的方法。
2. 难点:小数乘法运算中,小数点的处理,以及计算过程中保持准确性。
三、学习过程1. 导入:回顾小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律。
2. 例题解析:例5: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计算过程中小数点的处理方法。
(1)0.3 × 0.2(2)1.5 × 0.4(3)2.3 × 1.1(4)5.6 × 3.2解析:(1)0.3 × 0.2 = 0.06计算过程:先忽略小数点,将0.3和0.2看作整数3和2相乘,得到6。
因为0.3有一位小数,0.2也有一位小数,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为1 1=2。
将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6。
(2)1.5 × 0.4 = 0.6计算过程:先忽略小数点,将1.5和0.4看作整数15和4相乘,得到60。
因为1.5有一位小数,0.4有一位小数,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为1 1=2。
将6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6。
(3)2.3 × 1.1 = 2.53计算过程:先忽略小数点,将2.3和1.1看作整数23和11相乘,得到253。
因为2.3有一位小数,1.1有一位小数,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为1 1=2。
将25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2.53。
(4)5.6 × 3.2 = 17.92计算过程:先忽略小数点,将5.6和3.2看作整数56和32相乘,得到1792。
因为5.6有一位小数,3.2有一位小数,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为1 1=2。
将179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17.92。
3. 巩固练习:(1)0.5 × 0.6(2)3.2 × 0.5(3)4.8 × 2.1(4)7.3 × 1.4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熟练进行小数乘法计算。
学案5: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习目标】1.能够概括出作者着重叙述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能够通过对标题及细节的分析,概括科学家袁隆平的精神。
3.能从袁隆平的事迹中得到未来职业道路的启示。
【自主预习】1.为加点字注音。
稻菽.( ) 掖.( )着屏.( )气一蔸.( ) 淤.( )泥籼.( )稻分蘖.( ) 颁.( )发阐.( )明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正确的字形。
饥jǐn() 山lù() hè()立鸡群亦步亦qū() zhǔ()目tǐng()身而出hàn()卫无与lún()比义无反gù()3.查找资料,了解袁隆平及国家最高科技奖。
【课堂探究】1.阅读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概况袁隆平精神。
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精神的事件,填入下表。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具体事精神品质件2.核心任务:2021年是《科技日报》创办35周年,该刊物正在筹备“创刊以来最佳人物通讯”评选活动,刊登在2001年2月22日头版上的《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入围此次评选。
请为此文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推荐词。
任务一:各小组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优秀人物通讯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展示:(材料一)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section II reading
设计:杨梅刘伟审核:任慧敏郭肖茜胡晓枫
■词汇:
根据英文释义和首字母提示写出单词
1 e__________: to get away from a place or dangerous situation
2 b__________: to ask for sth .in an anxious way
3 o__________: your ideas or beliefs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4 t__________: a feeling of extreme fear
5 e__________: to teach or train someone , especially at a school or college
6 r__________: to give something to someone because they have done something
good or helpful
7 c__________ : behaviour or actions that cause pain to people or animals
8 s_____________: the punishment given by a court
短语互译:
失业__________ 事实上_________ 求助于____________
丧失信心_________ 当权,上台____________ 设立,建立_______________ 被判处----(徒刑)___________ 担心__________被关进监狱______________
◆Into the text (走进课文)
■Read the passage on page 38,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y did Mandela allow prison guards to study with them?
2 Why did Elias lose his work in an office?
3What was Elias life when the ANC came to power ?
4 Did Elias like his work as a guide on Robben Island?
■选择正确答案
1) Mr. Mandela began a school to_______
A make some money
B spend his spare time
C teach some prisons
D make friends with the prisoners
2) How long was Elias in the prison named Robben Island?
A four years
B four months
C four weeks
D four days
3)Why did Elias lost his job because_______?
A He wasn’t well educated when he was in prison
B The boss knew he had been in prison
C He was not fit for his work
D He didn’t get on well with the other workers
4 )What job did Mandela help him find?
A A doctor
B A policeman
C A driver
D A guide
■词汇突破
Lose heart 丧失信心
★Don’t lose heart when in face of difficulty, for a way out will come up
遇到困难时不要丧气,总会有出路的。
★The team had won no games and they lost heart.
球队一场未赢,他们丧失了信心
★The bird has escaped from its cage.
小鸟已从笼中逃跑了。
★How can we escape being found out?
我们怎样才不会被人发现
★You were lucky to have a narrow escape .
你能够虎口余生,真是幸运。
■beg vi 恳求;乞求
*She begged them not to punish her son .
她恳求他们不要处罚她儿子。
*In the past, many poor people lived by begging.
过去很多人行乞为生。
■cruelty n.残酷;虐待; 残酷的行为
*He saw a lot of cruelty in the prison camp.
他在集中营里看到许多惨不忍睹的事。
*We shouldn ’t be cruel to animals.
我们不应该对动物残忍
*It is cruel of you to refuse to give him a hand
你拒绝帮他一把,真残忍。
◆ reward n. 报酬;奖金 vt. 酬劳;奖赏
*
As a reward for my help , she cooked me a good meal.
作为对我帮助的回报,她给我做了一顿好饭。
*I don ’t expect angthing in reward; I did it because I enjoyed it.
我不指望得到什么报答,我做这件事只是因为我喜欢干.
★词义辨析:reward ,award ,price
三者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含义有所差别。
◆reward “报答,报偿”表示由于做了某事而应该得到的东西。
如:
*The fireman received a reward for saving the child ’s life
因救了小孩的命,消防员得到一笔奖金。
◆award 指正式地或官方地颁发,授予,给予如:
*The school principal awarded a prize in history to the best students
学校将历史奖授予最出色的学生。
◆prize “奖赏,奖金,奖品”尤指在比赛中获得的荣誉。
如:
Hundreds of prizes can be won in our newspapers competition.
参加我们报纸的竞赛可以赢得数以百计的奖品。
■重点句型汇总:
◆He said they should not be stopped from studying for their degrees.
他说他们不该被剥夺为学位而学习的权利
句中用了be stopped from ---即stop sb (from ) doing sth.结构,意为
“阻止某人做某事”,其同义词有:
★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
★Keep sb from doing sth
*The heavy snow stopped him from coming to our party.
大雪使他未能前来参加我们的宴会。
*He prevented the villages from cutting trees.
他阻止村民砍树。
※注意:
此结构中用stop 和 prevent 时,后面的from 可以省略,但在被动结构中不能省略。
用keep 时其后的from 不可省。
◆They were not cleverer than me, but they did pass their exam.
他们不比我聪明,但的确通过了考试。
※讲解:句中did pass 是“助动词+动词原形”,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的确”。
do 用来强调肯定祈使句和主语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复数的一般现在时的肯定谓语。
does 用来强调主语为第三人称的一般现在时的肯定谓语。
did 用来强调一般过去时的肯定谓语。
例如:
*I do hope you will accept my apology.
我真心希望他能接受我的道歉
*He did study hard ,but his English is not improving.
◆ I felt bad the first time I talked to a group.
第一次给旅行团昨讲解时,我的感觉很不好。
讲解:相当于连词,引导一个状语从句,以为第一次。
类似的短语还有 every time ,each time ------
*Every time we come to Beijing ,we go to visit the forbidden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