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

合集下载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

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

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

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

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

•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

浪淘沙北戴河的词意

浪淘沙北戴河的词意

浪淘沙北戴河的词意
(原创版)
目录
1.浪淘沙北戴河的背景介绍
2.词意的理解
3.词意的内涵与表达
4.结语
正文
浪淘沙北戴河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北戴河是中国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毛泽东主席曾在此地多次度假,此词便是创作于这个背景之下。

词中描绘了北戴河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寓意着新中国的崛起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词意的理解,首先要从词的结构入手。

全词共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绘了北戴河的自然风光,下片则表达了词人对于新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主席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词中的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词意的内涵与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毛泽东主席通过描绘北戴河的海滨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宏伟,同时也寓意着新中国的崛起和强大。

其次,词中运用的“浪淘沙”这一词牌,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表达了词人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词中提到的“戴河”二字,则寓意着新中国的希望和未来。

总的来说,浪淘沙北戴河的词意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有对新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第1页共1页。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知识点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知识点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毛泽东的词作《浪淘沙·北戴河》。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其中的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毛泽东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的诗词具有独特的风格,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创作背景1954 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

1954 年这一年,中国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三、诗词原文及注释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1、浪淘沙:词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4、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汪 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 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 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 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 换了新颜。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 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 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 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 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 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 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 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 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 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 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 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创作背景
《浪淘沙· 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 年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 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 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 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 名篇《浪淘沙.北戴河》。生动描绘了北 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 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 博大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修改版]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修改版]

第一篇:《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

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

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

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

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

•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

浪淘沙北戴河的意思

浪淘沙北戴河的意思

浪淘沙北戴河的意思
浪淘沙北戴河是指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的一个风景名胜区。

'浪淘沙'意为海浪冲刷沙滩,形成美丽的海滩景观。

北戴河位于渤海湾岸边,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浪淘沙北戴河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这里拥有绵延数十公里的金黄色沙滩,海水清澈见底,沙滩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游客可以在这里沙滩上尽情玩耍,也可以在海水中游泳、冲浪、划船等水上活动。

此外,浪淘沙北戴河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景点。

例如,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珊瑚礁、海马、海豚等海洋生物。

北戴河海洋公园内还有多个表演场所,可以观看海豚表演、海狮表演等精彩节目。

此外,北戴河还有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登上山顶,俯瞰整个北戴河的美景,还可以参观寺庙,感受佛教文化的熏陶。

在浪淘沙北戴河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资源,如北戴河海滨公园、北戴河水上乐园等。

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人们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总的来说,浪淘沙北戴河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

无论是度假休闲还是寻找自然风光,这里都是一个理想的目的地。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精编版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精编版

浪淘沙北戴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原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碣(jie2)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

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苍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指渔船不见了,不知道哪去了。

背景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竿,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

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

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

”,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朗读停顿位置

浪淘沙北戴河朗读停顿位置

浪淘沙北戴河朗读停顿位置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于 1954 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朗读停顿位置可以参考以下标注: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在朗诵时,需注意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以及语调的升降等,通过对停顿、重音的把控,表现出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浪淘沙·北戴河》word赏析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浪淘沙·北戴河》word赏析

诗词名:浪淘沙·北戴河作者:毛泽东朝代:近代体裁: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分阕)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碣(jie2)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

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主席於1954年於秦皇島北戴河開會時創作的一首詞。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毛澤東1954年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注釋浪淘沙:詞牌名。

北戴河:地名,現屬於河北秦皇島市所轄的一個區,在河北秦皇島的渤海邊,是旅遊勝地。

幽燕: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帶,故叫幽燕。

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

幽指幽州,燕指燕國。

在今河北,北京一帶。

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為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汪:指水勢大,深且闊。

誰邊:哪邊,何處。

往事:過去的事,這裏指西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

越:越過。

千年:只是一個大概數,實際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即曹操(155~120年)。

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當上皇帝追封他為魏武帝。

揮鞭:原指揮鞭策馬,這裏指騎馬出征。

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河北樂亭說、河北昌黎說,山東無棣說等。

本詞應指的是位於河北昌黎。

昌黎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與北戴河毗鄰,面積28.8平方公里,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嶽”,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遺篇:遺留下來的詩篇,指《觀滄海》一詩。

蕭瑟:秋風吹拂草木的颯颯聲音(或指風的陰冷狂暴)。

人間:指社會。

作者簡介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浪淘沙北戴河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解析一、创作背景1. 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4年,毛泽东到北戴河开会期间创作了这首词。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初期,全国上下充满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2. 个人心境- 毛泽东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新中国未来的憧憬。

北戴河的壮丽海景唤起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站在这片土地上,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又联想到了古代的英雄人物,同时也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原文及词意解读1. 原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 上阕解读-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 起笔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北戴河雨景图。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涵盖了今天的河北北部及辽宁部分地区。

“大雨”倾盆而下,“白浪滔天”写出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诗人关注到了“秦皇岛外打鱼船”,这一细节体现了毛泽东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狂风巨浪中,打鱼船的安危令人担忧,“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进一步强调了大海的浩渺无垠和打鱼船的渺小,表现出诗人对渔民命运的牵挂。

3. 下阕解读-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曹操诗中有“秋风萧瑟”之句,如今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了人间”是全词的主旨句,表达了新中国与旧时代的本质区别。

旧时代是封建统治、军阀混战、人民受苦的时代,而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一对比体现了毛泽东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三、艺术特色1. 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北戴河的雨景和汪洋中的打鱼船,景中含情,表达对渔民的关心。

下阕从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再回到现实,在古今对比中,既有对历史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自豪,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1954年夏天,⽑泽东曾到北戴河住过⼀些⽇⼦,因填了这⾸《浪淘沙》词。

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概,并抒写了怀古的⼼情,对⽐往事,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新⽣活。

下⾯是分享的⽑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浪淘沙·北戴河》 【原⽂】 ⼤⾬落幽燕⑴,⽩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⑵挥鞭,东临碣⽯⑶有遗篇⑷。

萧瑟秋风今⼜是,换了⼈间。

【注释】 ⑴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⑵魏武:魏武帝曹操。

⑶碣(jié)⽯:碣⽯⼭,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了。

⑷遗篇:指曹操的诗作《观沧海》,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

曹操登⼭观海,写了《步出夏门⾏》四⾸,其中有“东临碣⽯,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

【译⽂】 ⼤⾬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在起伏的汪洋⾥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碣⽯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间却换了新颜。

【赏析】 “诗的形象以使⼈惊⼼动魄为⽬的”(朗吉努斯《论崇⾼》)。

这⾸词⼀开始就给⼈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然景观。

“⼤⾬落幽燕”⼀句排空⽽来,给⼈以⾬声如⿎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浪滔天”,更增⽓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的汹涌澎湃,“⼤⾬”、“⽩浪”,⼀飞落,⼀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何澹澹,⼭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所见更令⼈惊⼼动魄。

上⽚前两句,⼀为仰观,⼀为前瞻,随着视⾓的变化,空间画⾯也由陆⽽海,从上⽽下。

后三句则显⽰视线由近⽽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句的“幽燕”,点明地点,⼜与题⽬相吻合。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导语:《浪淘沙·北戴河》作者:毛泽东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1、浪淘沙:词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着名夏季休养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4、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5、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6、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7、谁边:何处,哪里。

8、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9、越:越过。

10、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11、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12、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13、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

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

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14、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15、萧瑟秋风: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6、人间:社会制度。

翻译: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词二首浪淘沙北戴河赏析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词二首浪淘沙北戴河赏析版

《词二首》之《浪淘沙.北戴河》赏析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词,读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1954年夏,毛泽东主席曾经两次来到北戴河。

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1)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片中,作者联想到了一位古人,是谁?词句中联系到的是这位古人的哪首诗歌?作者为什么在此提到这位古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吉林省期中题
答案
(1)描写、抒情。

(2)曹操。

《观沧海》。

借用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的历史典故,表明毛泽东有着曹操那建功立业的伟大胸襟,在追忆历史中,毛泽东也在感慨新中国的今天。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