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社会主义中国
党课第5讲
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为俱来同 改进,推必 革,解进须 开以放马把 放实思克坚 提践想思持 供基、主马 理础实义克 论上事中思 指的求国主 导理是化义 。论、结基 创与合本 新时起原 理 1.
12
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革经持 开济改必 放建革须 的设开把 正这放坚 确个结持 方中合四 向心起项 。,来基 始,本 终牢原 保牢则 持抓同 改住坚
4.
15
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保度化社为政来筑同经 障保建会改治,改推济必 。证设主革体不革动基须 和提义开制断结上础把 法供现放改推合层变推 制制代和革进起建革动 , 5.
16
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大更物全 发加质民必 展自文族须 大觉明文把 繁、和明发 荣更精素展 。加神质社 主文结会 动明合生 地协起产 推调来力 动发,同 文展推提 化,动高
8.
19
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会可改持 安承革社必 定受力会须 团程度稳把 结度、定促 、的发结进 和统展合改 谐一速起革 稳,度来发 定确和,展 。保社坚同 社会验
腐的进加建会 防领性强设主必 变导、党新义须 和水纯的的伟把 抵平洁执伟大推 御和性政大事进 风执建能工业中 险政设力程同国 能水,建结推特 力平提设合进色 。 、高和起党 社 拒党先来的 , 10.
社 会正 主确 义认 阶识 段和 的处 阶理 级人 斗民 争内 。部 矛 盾 和 5.
10
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
运的科要 用思学始高 马想地终度 克路对坚重 思线待持视 主,马马加 义在克克强 。实思思和 际主主改 工义义进 作,的党 中坚指的 掌持导建 握正地设 、确位。 , 6.
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要素增长率最高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0年:美日德英法: 1% • 瑞士联合银行经济学家Andrew Cates:19902008中国4%(世界有史以来最高),中国几 乎是韩国和日本高峰经济增长时期的2倍; • 印度同时期接近3%; • ——《西方迷失之路—西方的经济模式是错 误的》Dambisa Moyo
2014年12月31日07:02 环球时报
• 12月31日是俄罗斯首位总统叶利钦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任 命普京为代总统15周年的日子。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日 前公布最新民调显示,俄罗斯人像过去一样没有改变对叶 利钦的负面看法,多数俄罗斯人认为,他执政期间几乎一 事无成,唯一的功绩就是将权力交给普京。 • 俄新网2014年12月30日称,民调显示,59%的受访者认 为,叶利钦任总统期间给俄罗斯带来消极影响,2000年持 这一观点的人达67%。73%的人对叶利钦提前辞职给予正 面评价,85%的人认为叶利钦任命普京为接班人是正确决 定。69%的受访者谴责叶利钦发动车臣战争。总体看来, 62%的俄罗斯人对叶利钦持否定看法,同情他的人只占 25%。
第五讲(一)
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没有中国特色和价值? ——中国经济、政治有没有特殊性?体现在 哪些方面?
林毅夫:芝加哥大学刘易斯教授的
博士,曾经在华盛顿工作;现为世界银 行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主任。
• 西方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上不 能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
加尔布雷斯:哈佛大学经济学家、 政治学家、外交家、驻印大使
捷克的民主——张维为《中国震撼》
• 捷克前外长丁斯特比尔2006年10月9日在《国 际先驱论坛报》:“捷克公民不满情绪到处都 在蔓延,参加投票的人数锐减,公众对政府、 议会和整个政治进程的信任度容易走 低。”1989年天鹅绒革命时“我们期待得太多 而不现实”。 • 前总体哈维尔顾问佩赫:“今天的捷克仍然是 一战后第一任总统所说的情况:国家已经民主 了,但不幸的是,还没有民主主义者。”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自然规律,改造社会的规律)由 此可以认为,文化多包含着改造社会的 经验、技术、道理和规律。
(三)文化分层
梁漱溟 在《东方学术概论》中指
出,人类文化主要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 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 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 的较量,产生宗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民族性 时代性 大众性 指示性
民族性:体现民族文化风格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
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尼赫鲁·甘地
时代性: 反映根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 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 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西方文化学者中较新的观点是克利福德· 格 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 套时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 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 活的态度。(《文化的解释》)
中国典籍中的“文”与“化”
“文”——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西汉后,“文”“化”合为一词 《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二)文与化的关系
1. 文化:集体关联性 Your
人是悬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马克斯· 韦伯)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概述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 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 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 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和谐社会对当前中国社会是相当有针对性的。包 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热点在内的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以及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拓宽社情 民意表达管道等都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3.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注意: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是平等占有的;生产的收益必须是共 同占有,这才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
一、社会建设概述
人自身心灵的冲突——精神危机
第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社会上的坏风气, 会冲击人们的心灵。会使人们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 裂痕,带来困惑,使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失去平衡。 第四,人自身的不和谐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 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 有1人死于自杀,2人自杀未遂。 此外,在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还出现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等多种精神疾病,导致人自身不和谐。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来源: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思想 西方的和谐社会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当前中国社会有相当的针对 性。当前中国社会是和谐社会吗? 有一种解读是,中央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 是因为现在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社会和谐是科学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第五讲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一〉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这7年可分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1918年春工作重心转移时期旨在“使俄罗斯从一个贫弱国家变成真正富强的国家”。
2、第二个时期:1918年夏到1921年春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第三个时期:从1921年春开始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1924—1953.3执政)和“苏联模式”◆模式特点:第一,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第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推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早消灭私人经济,集体经济也被视为过渡形式或低级形式);第三,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和发展;第四,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中央行政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第五,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忽视民主建设,由领导随意判断学术是非,视不同学术观点为异端。
〈三〉苏联50—80年代的改革:1、赫鲁晓夫(1953.9—1964.10年执政)的改革:1953年首先从农业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决定全面改组工业、建筑业管理体制,把原来按部门管理企业的原则改为按地区管理企业,即“条条”管理改为“块块”管理。
2、勃列日涅夫(1964.10—1982.11年执政)的改革:1966年起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基本原则有三条:一是提高制定计划的科学水平;二是扩大企业的经济权利;三是加强经济刺激。
3、安德罗波夫(1982.11—1984.2年执政)的改革:第一,改进农业管理体制,普遍推行集体承包制;第二,在工业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进一步减少了下达的计划指标。
4、契尔年科(1984.2—1985.3执政)的改革:继续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方面进行试验,把中央集中批准的企业计划指标减少到三项。
5、戈尔巴乔夫(1985.3—1991.12执政)的“新思维”:第一步,1986年苏共27大上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这一理论是在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 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流动性问题 ▲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在新世纪新阶段, 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 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能否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和社会能否平稳前进的重大问题。只有从理论上 和实践上解决好社会建设问题,把全党和全国人 民的力量从单纯地关注经济建设转到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上,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1994-2007,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增加 到10万起,参与人数从75万增到307万起
1.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2.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性 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3.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比较优势
▲改善就业的捷径之一是通过结构 性改革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使 资源向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倾斜。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 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 服务 ▲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扭 转差距扩大趋势
1.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增长缓慢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
(一) 对社会管理的概念厘清 社会管理,是由国家或 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 行组织调控的活动,其目的 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 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 问题,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 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归纳起来包 含在三个方面: 社会秩序性事务,主要是社会治 安、公共安全的事务,特别是在恐怖主义威胁的 加剧,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情况下,各国如何应 对和化解公共危机; 社会基础性事务,主要是为 了支撑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教育、交通等事 务; 社会保障性事务,主要是为了促进再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医疗保障等福利性质的事务。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 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 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基 本前提。
第三,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 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所以,不能简单 地将和谐社会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建设思想
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变化
一是利益主体多样化 二是利益来源多元化 三是利益差距扩大化 四是利益关系复杂化
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路径
社 会 建 设
社会制度建设 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社会结构建设 社会整合机制建设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 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历史背景:
国有经济:(占10%-20%) (2)经济成分: 合作经济: 私有制经济:民资,小农。(占71.7%)
新中国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但公有制经济对私 有制经济的引导出现了困难。(上海为例)
针对上述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估 计国民经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至少15年的时间。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
(1949)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社会主义建立
(1956)
社会主义建设
(1956—)
提纲: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
一、人民民主主义专政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权的探索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国民经济恢复:2、总路线的提出: 3、总路线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评价
1、对农、手工业的改造 2、对工商业的改造 3、对改造的评价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二)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思想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权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以苏为戒,走自己的路
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例:
① 在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要 调整三者的关系。 ② 在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积极发展和 支持内地工业,使布局平衡。
③ 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加强国防,更要加 强经济建设。 ④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
提纲: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
党课第五讲考试题
党课第五讲考试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五讲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一、单选题: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A 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实现小康社会C 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和谐社会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A 社会主义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社会主义特定阶段D商品经济阶段3、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 全面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D全面建设民主社会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A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议B加强和改进社会制度C 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加强和改进党的作用建设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A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 人与自然的和谐C 社会安定团结D 社会管理完善6、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A 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B 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达C 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 C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7、()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A “一个中心”B“两个基本点”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科学发展观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A “一个中心”B“两个基本点”C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9、()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A 独立自主、艰苦创业B自力更生C 艰苦创业D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0、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11、中国共产党对于小康社会的阐述是在()A 20世纪50年代B 20世纪60年代C 20世纪70年代D 20世纪80年代12、()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 共产主义C 科学社会主义D 社会主义高度发展和发达)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3.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B A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C 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斗争 C 是一个不断前进)起决定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党的十八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 这一思想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 的突出地位。
• 一是指出社会建设的实质就是改善民生,不改善民 生,说社会建设实际上是空话,社会建设就是解决 民生的基本问题,这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 想,也是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属性,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取向。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点。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 设的基础。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 会建设的关键。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 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
(二)特殊经验
第四,社会共识与农民的作用。 • 北欧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共识政治” 。社会建设
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参与互动。在此进程中,农民阶级起到 了积极作用,发起了主张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民众运动。 • 在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民所起到 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 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 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 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 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组织形态和设 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 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 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 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 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不同于单纯的单一制,也不同于联邦制 符合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大团结的要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特别行政区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制度
党代表大会:党内最高权力机构 党的委员会(中央层级:政治局):党代会选举产 生的执行机构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风监督、 纪律惩处、反腐倡廉的机构 党委常务委员会制度:事实上执行党的权力的机构 组织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 宣传部: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 统战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联系 中联部:与其他国家共产党、各政党联系 群众工作部:最新的,尚未普遍设立
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 主。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 意见、进行集体决策。 人民民主是全面民主。不仅包括政治上的民主,而且要求 实现人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上)周为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在这个题目之下谈一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从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当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一条主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讲话。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样一段话,精辟的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是要抓住这样一个实质,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党的基本理论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行动指南这个题目之下,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目标与条件的科学理论大家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
在这个大变局之中,我们中国人所面临的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一个传统的社会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型,要转变为一个现代的国家,现代的社会,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基本问题。
围绕这样的一个问题,从满清的自强运动,也就是晚清的自强运动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在这一百几十年当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所有这些解决方案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历史的合理性,从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开始,到变法,到革命,到新文化等等,各种各样的方案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五讲 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2013-8-26
12
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013-8-26
1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过程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二次飞跃:十月革命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 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社 会主义思想。
15
2013-8-26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写下《中国 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 思想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总结武装斗争的 经验,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 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他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写下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 和《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解放战争时期 和建国以后,他写下《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 话》《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和《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使毛泽东思想全 面展开和继续发展。 2013-8-26 16
2013-8-26 9
(三)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阶段: 从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1949一1978), 现代化在社会的政治冲突中曲折前进。
思考2: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采取计划经济模式?
1.革命战争的必然归宿。2 Nhomakorabea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求社会统一和稳定。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当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教学设计及反思:5.块头大不等于强
一、精 准 把 握 读 本 , 抓 住 关 键 问 题
1.建立全册视野 第5讲 块头大不等于强
经济领域
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
一、精 准 把 握 读 本 , 抓 住 关 键 问 题
2.把握本讲重点
一、精 准 把 握 读 本 , 抓 住 关 键 问 题
第5讲 《块头大不等于强》试教经验分享
守好渠 打好基础
找准点 不断深化
谢谢观看!
第5讲 《块头大不等于强》试教经验分享
二、提供学习支架,理解思想内涵
2.运用图表助思考
存在问题 我国人均GDP与美国有较
大差距
读一读 比一比 算一算 议一议
·中国的经济还不强,仅
(年份)
仅是因为创新不够吗?
截至2019年中美人均GDP比较图
第5讲 《块头大不等于强》试教经验分享
二、提供学习支架,理解思想内涵
1.建立全册视野
什么是中国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 主题
“十四个坚持”
主线
基本方略
一、精 准 把 握 读 本 , 抓 住 关 键 问 题
1.建立全册视野
第1讲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 第2讲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第3讲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第4讲 唯改革才有出路 第5讲 块头大不等于强
……
什么是中国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
二、提供学习支架,理解思想内涵
2.运用图表助思考
大
强
壮
第5讲 《块头大不等于强》试教经验分享
二、提供学习支架,理解思想内涵
3.把握分寸重引导
不盲目 自信
不妄自 菲薄
巧妙 引导
5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1)构建和谐社会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5)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6)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变,从单一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社会治理主体转变,从简单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向多元、民主、协调治理方式转变。
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过程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将“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内容逐步补充。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国家建设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专章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放在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将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比“社会治理”(Governance)和“社会管理”两个概念,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社会制度,是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4)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安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5)社会治理制度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第5讲: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导学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第5讲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导学案●本讲导读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概括表述。
2.改革开放以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既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读本》内容,课前查阅了解相关资料,初步形成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本内容体系及形成过程的科学认识。
2.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联系实际,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加深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联系及内容体系的统一性的科学理解和把握。
3.加强不同章节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和融合,在思考和交流中培养科学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认同。
4.学会关心本地城市建设和发展,在实践中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实践中去,努力培养个人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
●本讲要点1.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2.理解“五位一体”的内在关系,增强对“统筹”“一体”推进总体布局的认同。
3.正确认识“新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的关系,增强对先进理念引领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认同。
●本讲精读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要内涵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一、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 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2.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阶段转向阶段。
4.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方向,就要以为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