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
公共经济学课件-财政政策
2021-9-17
第九章 財政政策
29
三、兩度積極財政政策的比較
(二)措施相近
財政政策的作用工具無非是預算政策、支出政策、稅 收政策和公債政策,只不過以哪種政策工具為主,因 時制宜。
在預算政策上,兩度積極財政政策實行的都是赤字預 算政策。
在支出政策上,兩度積極財政政策都以加大公共投資 力度為主。
第一,在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總供給的情況下, 公共投資大幅度增加會直接提高總需求,緩解供 求矛盾。
第二,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交通和 城市基礎設施一直是阻礙經濟增長的瓶頸部門, 以這些部門作為公共投資的重點不僅能推動結構 調整,還為今後的經濟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
公共投資具有很強的就業效應。 (1)直接就業 機會,(2)間接就業機會, (3)引致就業機會,
在稅收政策上,兩度積極財政政策都重在結構性減稅。
在公債政策上,兩度積極財政政策都以增發國債作為 籌措資金的重要管道。
2021-9-17
第九章 財政政策
30
積極財政政策為什麼不採取全面減稅措施?
在我國近年來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減稅政策的目的很難實現
(1)居民收入水準在本來就不高的情況下沒有多大增長,邊際消費 傾向高的低收入者購買力不足;(2)對未來經濟運行的預期不佳, 加重了人們的預防心理;(3)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制度改革 的進程加快,人們對未來的消費支出預期上升,這也正是在居民收入 水準增速緩慢的情況下,居民儲蓄大增的原因之一。
(2)財政赤字標準 1998—2003年,財政赤字占GDP的比率(財政赤 字比率)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時期,其中的任 何一年的財政赤字比率都大大高於1980—1997年 間的任何一年。
2021-9-17
《区域经济学》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区域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3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调节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构成及其关联性政策,涉及结构协调和结构进化两个问题。
4产业组织政策:是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5产业布局政策:是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7区域创新政策:是指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科技政策和地区产业政策的结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三种,即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资源的空间配置最优,区域间收入、福利、增长等方面的差别缩小。
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2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3.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3 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1)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
由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等手段组成。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
由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地区分配等组成。
(3)政府行政手段。
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配、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和军事订货分配、就业补助、技术援助等组成。
(4)区域开发手段。
由区域与城市开发规划、贫困地区开发基金、国土整治规划、研究与开发经费分配等组成。
4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一)调节资源配置1.调节区域资源结合的形式2.调节区域资源配置的数量比例(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1.劳动力的区际流动2资本的区际流动3技术的区际流动(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受区域市场规模、区域要素供给的双重制约。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ppt
第一节 财政政策
2、直接性与间接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一般不是直接去从事某种经 济活动,而主要是通过诸如预算的制定和调整,财政支出 规模、方向和结构的安排,税种、税率的确定,以及财政 转移支付、国债等间接性手段来影响经济,并实现宏观调 控的目的。 但有些财政政策工具也具有直接性,如财政投资,从项目 的选取到资金的拨付,一般都是由政策主体直接负责。 财政政策是以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为辅的宏观经济调控手 段。
第一节 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 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 应。按照这一政策财政支出根据收入多少来安排,既 不允许大量的盈余,也不允许大量的赤字,也就是说 不干预市场的政策。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20 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 用的政策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使用中性的财政 政策是比较少见的。在经济萧条时,如果坚持财政的 年度预算平衡,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 提高税率,其结果是加深衰退;在经济过热、出现通 货膨胀时,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其结 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第一节 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协调功能的特征 ⑴ 多维性,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以及实现的目标不是单一
财政预算对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均能发挥 重要作用。
第一节 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
能,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 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刺 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在存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借助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大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求之间的矛盾得以 缓解;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被称为赤字财政政策。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
本章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货币乘数
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4.掌握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十三章第一、二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
一、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
二、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
三、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四、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第三、四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和
协调
一、教学内容:货币政策、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货币政策
三、教学难点:货币乘数
四、教学目标:1.理解货币乘数
2.理解货币政策效应
3.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西财《西方经济学》(王哲)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财政政策: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采取的有关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
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周期平衡预算: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基础货币量变动引起货币总供给量变动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准备金在存款中最低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因而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
贴现率:商业银行在用现金购进未到期票据时,可按该票据到期值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息预先扣除,这个百分比就叫做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的货币政策手段。
挤出效应:若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需要相应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
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
二、单选题1—5 DAABA 6—10 CCCAA三、简答题1.答: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完全就业,而是维持一定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时所维持的失业率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
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2020年中级经济师第十三章
考情分析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分值:5分左右,基本上4道单选题,1道多选题。
内容介绍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知识点:财政平衡的含义(掌握)知识点: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及分类知识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知识点:财政平衡的含义(掌握)1.财政平衡的含义: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
(1)收大于支,出现结余;(2)支大于收,出现赤字;(3)收支相等,出现数量上的绝对平衡。
一般来讲,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可以视作财政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造成财政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注意:对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与财政收入可能的有限性必然存在矛盾。
3.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意义(了解)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应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1)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保证;(2)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有利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运行。
4.掌握: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坚持财政收支平衡能防止从财政渠道引发通货膨胀。
【例题1·单选题】关于财政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财政收支在数量上的绝对平衡才是财政平衡B.财政收支略有结余可视为财政基本平衡C.财政收支略有赤字可视作财政大体平衡D.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一般来讲,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可以视作财政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例题2·单选题】财政收支矛盾的客观性,决定了财政收支运动的基本形态是()。
A.收支平衡B.收支不平衡C.收入大于支出D.支出大于收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财政收支矛盾的客观性,决定了财政收支运动的基本形态是财政收支矛盾的客观性,决定了财政收支运动的基本形态是收支不平衡。
【例题3·单选题】充分利用财政资源,但又要防止从财政渠道引发通货膨胀的做法就是要坚持()。
第13章-课后答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2.当消费函数为c =a +by(a>0,0<b<1),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
A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 .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 .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 增加( )。
A . 20亿元;B . 60亿元;C . 180亿元;D . 200亿元。
解答:D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
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MPC =Δc Δy 或MPC =d c d y表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APC =c y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 =Δc Δ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 =Δc+Δs ,因此,Δc Δy +Δs Δy =1,所以,Δc Δy =1-Δs Δy 。
第十三章 财政与货币政策
主要原因: 政府支出增加→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
挤出效应的大小 取决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大小,即 利率上升高,挤出效应大;反之,利率上升低,则 挤出效应小。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i
IS2
LM
IS1 i2 i1
E2 E1
0
Y1 Y2 Y3
Y
四、财政政策的运用
1、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 增加 政府支出和减税)
负面影响:会产生赤字 2、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 政府支出和增税 )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二、货币需求
1、交易需求:为了支付生产或生活日常开支所必须 的货币量;
3、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 做准备金的比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反之, 则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4、其他的货币政策 道义上的劝告、利率上限、垫头规定等
四、货币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经济萧条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失 业
扩张性 货币政策
2、预防需求: 3、投机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三、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 供给量 2、再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 资金,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反之,则 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第13章 课后答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2.当消费函数为c =a +by(a>0,0<b<1),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
A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 .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 .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 增加( )。
A . 20亿元;B . 60亿元;C . 180亿元;D . 200亿元。
解答:D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
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MPC =Δc Δy 或MPC =d c d y表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APC =c y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 =Δc Δ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 =Δc+Δs ,因此,Δc Δy +Δs Δy =1,所以,Δc Δy =1-Δs Δy 。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表13-2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费支出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国库总支出 2 091 1 169 2 797 5 288 10 003 24 511 58 816
171 689 1 215 089
军费 1 388 689 1 601 3 912 6 617 15 216 42 939 131 080 1 060 737
一、战时财政支出的二重性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支出因受战时军事需要和后方建设需要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扩张的速度也较快(见表 13-1)。从性质上看,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支出具有两个 二重性: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既有军事财 政的一面,又有经济建设的一面。
二、战时财政支出的内容
二、盐税
1.战时“食重于税” 的盐务政策 中国的产盐区分布虽然广阔,但主要产盐区主要集中在长芦、两淮、山东、两浙、松江、福建等
沿海一带 加上战时海运中断,交通阻隔,盐运困难,因而不仅盐税收入大为减少,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军需
民食危机,见表13-4。
表13-4 抗战初期盐税实收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45年1月,行政院为“预备复员准备,配合战后政策”,决议切实 调整税制,简化机构,决定取消盐专卖,恢复征税。
恢复征税后,《盐专卖条约》仍暂予保留,即盐的产制、收储、运输、 销售等仍然由政府按专卖时的规定予以管制。
4.随盐附征
盐税正税外,抗战时期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财政随盐附征的附税、 各项基金以及地方征收的各种苛杂。
1 9 3 8 年 又 提 出 凡 每 种 货 品 一 次 应 收 税 款 在 国 币 1 元 以 下 者 , 免 征 转口税。1940年1月1日和1941年5月1日连续两次扩大免税范 围。。
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1 540.4
-0.6
1995
581.5
1.0
2008
1 262.3
0.4
1996
529.6
0.7
2009
7 781.6
2.2
1997
582.5
0.7
2010
6 772.7
1.6
1998
922.2
1.1
2011
5 373.4
1.1
1999
1 743.6
1.9
2012
8 699.5
1.6
2000
2 491.3
根据是否将债务收支作为正常的财政收支,可以 有两种计算财政赤字(或结余)的口径:
2.软赤字(结余)= 正常收入-(正常支出+债务 利息支出)
不把年度债务收支计入正常财政收支范围,在此 前提下,收支相抵形成的差额,叫做财政软赤字, 但在这种计算方法下,债务利息的支付是列入经常 支出的。
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为了应对窘境,近年来,欧盟各国都推出了多副“猛药” ,削减政府赤字,取得了很大成效。
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三、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动态
(一)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
受金融海啸影响,美国2009财政年度的赤字额达到惊 人的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0%,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以来最高纪录。
为了在保增长、保就业的同时,平息外界对高赤字的 担忧,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举措,使 得联邦赤字连续七年下降。
(二)中国财政赤字的动态
表13-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的情况
年份
赤字额/亿元
赤字率/%
年份
赤字额/亿元
赤字率/%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制度公共财政学讲义-清华大学刘玲玲
1)国库单一帐户及其主要内容 国库单一帐户,是 指将政府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统 一集中在一家银行的帐户上,所有政府财政支出均 通过这一帐户拨付。根据经合组织国家的管理经验, 国库单一帐户一般设在中央银行,未设中央银行的 地方,须经批准可作为特例设在国有商业银行。
国库单一帐户从其资金来源上看,应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以前年度政府资金金额;税收、非税收收入 及赠款;国有企业股息和红利;中央银行和国有金 融机构利润;政府投资收益;国有资产销售收入; 政府贷款归还收入;政府债务收入;专项收入;政 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范围不同。前者是“合并预算”(Unified Budget) 支出,即联邦预算总支出,即包括预算内,又包
括预算外,后者只是“预算内”(On-Budget)支 出,不包括“预算外”(Off-Budget)。
2.主要内容
合并预算支出包括四大项:联邦基金与信托 基金支出、运营与资本支出、政府所有企业 交易支出以及直接贷款与担保贷款支出。
4、 预算的原则
第一,预算的完整性。要求政府的预算 必须包括其全部公共收支,反映它的全 部财政活动。不允许有预算外的公共收 支,不允许有在预算管辖之外的政府财 政活动。
第二,预算的统一性。要求预算收支按照统 一的程度来计算和编制。任何机构的收支都 要以总额列入预算,而不应只列入收支相抵 后的净额。这实际上是要求各级政府都只有 一个预算,而不能以临时预算或特种基金的 名义另立预算。
5、预算监督
1.财政监督——是由总统领导的,主要由财政机 关进行的监督,通常称为财政监督
2.审计监督——是由国会及其领导的专门监督机 关------总会计署的监督,通常称为审计监督。
13.2 美国联邦预算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4
2020/4/10
战争的失利和国土的沦陷,在经济上产生了一系列的 严重问题
大部分工矿企业落入日军之手,对国民政府的经济的 打击是沉重的
由于大量共产陷入敌手,而后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结果导致了工业内部的相互依存关系无法维持。能源 和原材料供应不足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电力短 缺、制造业所需的钢材和加工业所需的原料不足,导 致一些工厂不得不停产或转产
结果是后一种意见在国民党政府的决策中占据上风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7
增发纸币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
1940年下半年以后,通货膨胀恶性发展,财政经济状 况愈加恶化
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造成粮棉及工业品等必需品的 物价飞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 了危害
三、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政策的转变
至于农业,遭受的损失更大
虽然国民政府统辖区的面积还有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 上,但农业较战前损失了一般以上
1940年夏季歉收,以及国民政府在粮食方面采取“三 征”政策,农业经济日益衰竭,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交通运输方面
后方地区,铁路公路较少,交通运输甚为不便
中国财政史
5
进出口贸易方面
由于沿海都市的沦陷及敌人对我海口的封锁,中国的 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为了装备和维持作战部队,修筑内地的公路、 铁路,将沿海地区的工厂设施拆迁到后方,以及动员 沦陷区的资源为作战之用,需要付出巨额的财政资金
一方面是巨大的财政需求,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财源 枯竭,国民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1939年财政收入比战前水平降低了63%,而政府收 入不敷支出之数高达2/3强
2.战时财政政策的转变
财政学各章应掌握的知识点
财政学各章应掌握的知识点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职能1.财政对概念及其包含的要素。
2.财政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3.财政的特征和本质。
4.财政的职能:(1)财政参与资源配置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3)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
(4)掌握概念:经济公平社会公平洛伦兹曲线(图)基尼系数。
5.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6.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7.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概念及其区分的基本标准。
8.免费搭车的含义及其解决。
9.正确理解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10.公共需要的特征。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1.熟悉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参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
2.掌握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3.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4.弄清楚纯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的原因,掌握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5.掌握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6.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最低费用选择法。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1.熟悉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了解财政支出规模各指标的含义。
2.掌握概念:“瓦格纳法则”、“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3.掌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4.掌握“经济发展阶段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分析。
5.了解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第四章财政购买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中所说的民生性支出包含的内容,掌握民生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区别。
2.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基本属性及包含的主要内容。
3.教育支出的属性及提供方式。
4.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政府介入的原因及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现状。
5.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6.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6.政府介入三农投资的理由。
第五章财政转移性支出1.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其包含的内容。
2.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以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3.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原因。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分类:财会经济中级经济师主题:2022年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库科目:财政税收类型:章节练习一、单选题1、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应坚持()。
A.收支平衡,略有赤字B.收支平衡,略有结余C.财政收入大量结余D.财政支出大量赤字【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因为收支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我国政府在实践中,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对财政平衡的概念略作修正,提出在安排预算收支时,应做到收支相抵,留有余地;实际执行的结果,要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即“支平衡,略有结余"。
2、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不宜经常使用B.通过对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C.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少上缴存款准备金数量D.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削弱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再贴现率政策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使用的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週高或调低再贴现率的方法,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由此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增减变化,最终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3、下列关于财政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财政政策运用不当会引起经济波动B.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C.财政政策具有导向功能D.财政政策不具有控制功能【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有以下几个功能:①导向功能;②协调功能;③控制功能;④稳定功能。
4、具有稳定经济功能,被称为”自动稳定器″的税种是()。
A.增值税B.消费税C.房产税D.所得税【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所得税适于采用累进税,县有稳定经济功能,被称作“自动稳定器”。
当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时,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增加,平均税率便随之上涨。
税率的上升会抑制投资供给的过快增长,从而防止经济过热现象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的中央银行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 “稳定货币,发展经济”。 4.货币政策工具
(1)信贷计划。 (2)中央银行对商业 银行(专业银行)的贷款。 (3)货币发行指标。 (5)存款准备金制度。 (4)利率。 (6)公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一)税收:税收政策机制和手段主要有税收总规模的确 定和通过税收要素对税收负担的安排,以及税负转嫁。
税收既是政府组织收入的基本手段,也是调节经济的重 要杠杆。
(二)公共支出:公共支出是指政府经常预算的支出。它包括购买性支 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部分。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购买商品 的支出会直接增加消费总量,购买劳务的支出会通过增加个人收入而间 接增加消费总量。消费总量的增加又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购 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形成和增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通过购买支出的 增加或减少,就成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 给时,政府削减购买支出,可直接减少需求;而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 求时,政府扩大购买支出,可以直接增加需求。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三)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第十三讲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的主要表现
1、政策主体不同——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 金融体系 2、调节范围不同——财政政策体现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其调节范围不仅 仅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而货币政策调节范围基本 限于经济领域。 3、调节的侧重点不同——财政政策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调节,货币政策侧重 于经济总量的调节 4、政策工具不同——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预算、公债、财政补贴等,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贷等。 5、政策时滞不同——一般而言,财政政策内部时滞较长,外部时滞较短, 货币政策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
第十三讲
财政政策
扩大政府支出 双松政策
松财政政策
减少税收 双松政策
短期具有刺激 和增加社会 总需求效应 长期具有增加 供给效应
降低利率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扩大信贷规模 社会总需求严重 不足,存在大量 未被利用的闲置资源 1979-1980 1982-1984 1986-1988 1992-1993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简介
1.货币政策的概念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 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 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 有机的政策体系。 2.货币政策的分类 从总量调节出发,货币政策也可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
三、不同的政策组合 从松紧搭配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有四 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 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 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 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 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组合可以刺激 经济的增长和扩大就业,但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 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 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 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 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二、财政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主体的行 为是否规范,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 有影响作用。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 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 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 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相 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五、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 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 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第十三讲
财政政策
松紧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
减税 刺激社会总需求 扩大政府支出 克服经济萧条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松紧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
紧缩银根
避免出现过 高的通货膨胀
转移性支出又称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不直接进行购买,而是将财政 资金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由接受转移资金的企业和个人 去购买商品和劳务.
(三)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指政府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 出。一是政府对基础性产业的投资。二是政府对新兴主导产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四)国债:公债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效应 上:一是“挤出效应”,即政府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投资需 求和消费需求减少,从而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起调节作用。 二是“货币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的变动。三是 “收入效应”,即公债的发行与偿还引起纳税人与公债持有 人间收入转移,以及“代际”收入与负担的转移。
第十三讲
财政政策
双紧政策 紧财政政策
增加税收 1981 压缩政府支出 双紧政策 提高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紧货币政策 提高利率 压缩信贷规模 抑制需求膨胀 和通货膨胀 1985 1989-1991 1993-1997
(三)紧的财政政策的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 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 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 应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 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 膨胀。
松货币政策
(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 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 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 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 金率、提高利息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 政策组合可以有效的遏制需求膨胀和通货膨 胀,但可能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第十三讲
财政政策
增税
紧松政策 紧财政政策 压缩政府 支出规模 紧松政策 抑制社会总需求 避免经济过热
松货币政策
放松银根
适度增加货币供给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 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避免过高 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 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 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 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二)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 政政策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 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 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扩张性财政 政策的载体主要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 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 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实现紧缩性财 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 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 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财政1.物价相对稳定; 2.收入的合理分配; 3.经济适度增长;
4. 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四、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 政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 补贴等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