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5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五)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作业时间:月日1.《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 A.不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 B.推行抑商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对井田制度的改革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题干所述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故A项错误;题干不涉及对商业的抑制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所述并非对井田制的改革,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掘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铁农具并非全部都是官营手工冶铁业所生产的,故B项错误;当时冶铁业产品应该是多样化,并不是以生产农具为主,故C项错误;D项中“全面”说法太绝对。
3.两汉时期,西域的农牧业生产均曾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兼营的区域经济总体特色。
西域绿洲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耕作技术的提高D .土地兼并的加剧 C.水利灌溉的发展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西域农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中的描述,可以得知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于农牧业,对于西域农业来说水资源是最重要的,所以水利灌溉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本题选择C项。
A、B两项确实对农业发展有利,但并不是对西域农业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
D最重要的,因此排除;4.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精编)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
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7·河南安阳调研)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工具的使用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战国与春秋相比水利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建设是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建设,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7·山西临汾三模)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答案】 D3.《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020高考通史版历史-课时规范练5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课时规范练5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19四川德阳一模,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未涉及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故A项错误;由材料“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时期政府重视发展农业,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没有涉及争霸战争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D 项错误。
2.(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故A项错误;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图片反映的是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故B项错误;图片中反映了铁犁牛耕技术、灌溉技术等,是小农经济下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仅从图片中的信息无法看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3.(2019新疆三模,26)《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强调经验而不是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统治阶级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书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表明其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D项正确。
4.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集训:模块二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临汾高三训练)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D[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2.《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
”这反映出周宣王时()A.高度集权,独断专行B.荒废生产,征收重税C.形势变化,旧制动摇D.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C[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故B项错误;由于宣王忙于连年战事,无睱顾及农事,面对“公田”大量私有的社会现象,拒绝了虢文公的谏言,不再举行传统的“籍礼”仪式,这表明宣王已经认可了公田的私有化,也表明了长期推行的井田制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无法再进行修复,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动摇了,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西周的分封制,故D项错误。
]3.(2017·珠海高三质检)《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民教育版第六单元考点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考点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是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考古发现是辨别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
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2019广西名校联考)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
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4.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
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A.不计劳动力成本B.效率极其低下C.产品与市场无关D.工艺水平不高5.(2019广西南宁二模)有学者研究指出,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
这一现象的出现()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6.(2019广西百校联考)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
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
赢在微点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19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赢在微点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19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效作业(十九) 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包头市高三统考)《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解析材料的含义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选A;材料也强调因时制宜,所以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突出要尊重自然规律,排除C项;材料无关精耕细作,排除D项。
答案 A2.(2019·合肥高三质检)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项;B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A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查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3.(2019·湛江高三模拟)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文档:考点19 发达的古代农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坐标][备考指南]1.耕作工具(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石犁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1)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②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法先进。
③魏晋: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概念阐释]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总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历史条件①生产力:春秋战国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①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3)地位影响①小农经济的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及灾荒瘟疫,小农经济经常破产。
[易错提醒]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关系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较小。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
[轻巧识记]古代农业[答题术语]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人教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19四川德阳一模,1)先秦时期,官方颁发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环境,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运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稼穑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3.(2019新疆三模,26)《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4.唐代前期,漕粮重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利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5.(2019广西南宁二模,27)据地方志纪录,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纪录,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
这一现象(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6.据汗青纪录,秦汉时的农夫,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范的形态。
从当时天下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7.(2019新疆三模,25)《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
【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模块练:(2)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发达的古代农业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集体劳作、铁犁牛耕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铁犁牛耕、家庭农业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3、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4、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以上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5、“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反映了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7、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8、“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河北省衡水市近年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
(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全部内容。
作业(十九)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1.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
这些规定(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解析:材料中的“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是为了保证生产工具的顺利使用;对偷盗耕牛的判罪及规定牛的繁殖率,均是出于重视农业生产的需要。
因此这些规定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 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答案:B2.宋代南方种麦和北方种稻都已比较普通,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
这有利于( )A.耕作技术的革命B.抑制土地兼并C.农业产量的增加D.瓦解小农经济解析:两熟制属于耕作技术的进步,不属于耕作技术的革命,A错误;B与材料无关;“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有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故C正确;材料与小农经济瓦解无关,排除D。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发达的古代农业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 发达的古代农业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 发达的古代农业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 发达的古代农业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1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7·山东淄博调研]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答案C解析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体现了曲辕犁使用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
2.[2017·湖南益阳模拟]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因素是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3.[2017·湖北宜昌期末]《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9·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2.(2019·河南郑州三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
苏洵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
”由此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3.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
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4.(2019·福建南平二模)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
这说明(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5.(2019·广东肇庆三模)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6.(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 )C.农耕技术有所进步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7.(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训练: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1、“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3、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4、《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7、《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8、《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一、单选题1、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2、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
芍陂得以修建的背景是楚国(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新式农具推广使用D.经济实力最为强大3、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
这种状况的发展(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D.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5、《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6、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7、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农具的使用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D.小农经济的发展8、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28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点28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盐铁论?水旱》记载:“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2、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B.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1期,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4、宋人文同在《晚至村家》诗中写道:“高原硗确石径微,篱巷明灭余残晖。
旧裾(指衣服,代指农妇)飘风采桑去,白袷(白色夹衣,此指农夫)卷水秧稻归。
”此诗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 B. 古代农村经济的落后C. 田园生活的自然悠闲D. 小农生产的自给自足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6、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小农经济的阻碍B. 精耕细作的需要C. 冶铁技术的落后D. 专制思想的束缚7、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管子·乘马》中说:“是固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民不惮劳苦”,西方有学者甚至指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7·河南安阳调研)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工具的使用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战国与春秋相比水利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建设是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建设,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7·山西临汾三模)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答案】 D3.《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4.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解析】曲辕犁是在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只”字绝对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5.(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
当时荆襄地区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材料无体现,A、C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B6.(2018·江苏南京调研)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B项错误;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答案】 C8.(2017·湖南益阳调研)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解析】据所学可知,我国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非发达,故A项错误;图中只能看出家庭手工业,并不能代表古代手工业,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知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C 项正确;图中男女都在劳作,看不出他们的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C9.(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
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以发展小农的家庭副业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C、D两项材料均不体现。
故选B。
【答案】 B10.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解析】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体现了其顽强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 B11.(2018·河南八市联考)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12.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说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有体现京杭运河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
【答案】 (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
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14.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至少提取两项)材料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解析】本问需要研究材料图表,选取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汉代图和唐代表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其次,据材料汉代图可知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材料唐代表格可知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大幅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再次,根据唐代表格可知,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