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表演课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完整版课件

长亭送别完整版课件
愿普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六、艺术品鉴
1.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运用儿化词和叠词
3.修辞的运用 典故、对偶、夸张、排比、比喻等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问1: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的景物描绘有 何作用?
作者用碧云、蓝天、黄花、西风、大雁、枫叶等意象 描画出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秋日送别图,营造 了黯然销魂、凄美的意境。
宾白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 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 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也叫介。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科,指唱、白以 外的动作。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 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 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 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 动作。
四、相关评价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
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 “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传奇之“冠”,戏文之“祖”。——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何良俊称它为“绝唱”(《曲论》),说“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 家之雄”。
王世贞则赞“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曲藻》)。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 记》和《杀狗记》。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介绍《西厢记》剧情(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

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

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教材目标:1.了解和理解《长亭送别》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包括描写、联想、比喻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句法结构。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诗歌来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主题和背景。

2.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和文言词汇。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联想手法。

2.让学生能够通过表演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教学准备:1.诗歌《长亭送别》的课文。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长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亭的思考和聚焦。

2.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送别”这个词的理解和情感。

第二步:阅读课文(2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长亭送别》。

2.请学生描述他们对诗歌的第一感受和印象。

第三步:分析诗歌(30分钟)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联想手法。

例如:“离别损、辞楚游”一句中的“损”和“辞”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又有什么联想和比喻作用?第四步:表演和朗读(25分钟)1.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表演或朗读。

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2.学生表演过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第五步:拓展(10分钟)1.了解其他的送别诗,例如《旅夜书怀》、《登鹳雀楼》等。

让学生对比不同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送别经历或感受,可以通过写字或绘画表达出来。

第六步:小结与复习(10分钟)1.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并与学生进行小结。

2.发放练习册,让学生通过答题巩固今天所学。

教学反思:这节课选取《长亭送别》这首诗进行教学是考虑到中学生对于这类古文的兴趣和认识度较高。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6篇)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6篇)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6篇)【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 11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五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五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五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长亭送别》表演课。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1、1、开场白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

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

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4、4、熟悉课文与学习重点。

A、A、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请大家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桩婚姻。

它属于我们今天的事实婚姻还是属于法定婚姻,是属于包办婚姻还是属于自由婚姻?我们比较赞同它是一桩事实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这却是不简单的。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时代距离我们是如此久远,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与现代人当有天壤之别,就说台上的我和台下的你们,思想观念就已经不是用寸来量而是用尺来量了。

其二,王实甫的生活环境是较为开放的,就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与现实冲突的更新的观念,而这是带动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

长亭送别(第三课时)教案.doc

长亭送别(第三课时)教案.doc

长亭送别(第三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尝试戏曲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定很崇拜那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形象的歌星、舞星吧!今天,我们将迎来我们自己的明星。

我们的同学是很有才华的,他们结合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糅合进新时代的艺术火花,推陈出新,用独特的课本剧形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请看,我们自己的明星闪亮登场了。

二、设计思路解说戏曲的鉴赏,虽然在高中的要求,主要是指曲词文本的鉴赏,但由于我们国家群众文化土壤深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深厚的群众文化氛围中。

农村的孩子不止一次地接受地方戏曲教育,好多戏曲故事耳熟能详,也许还会唱几句;城市的孩子由于文化层次的不同,也许很少接触戏曲表演,但他们却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舞台艺术的熏陶,像音乐会、歌唱会、晚会等。

“星腕”们的表演也已司空见惯,对于走上舞台进行表演,他们肯定不会陌生。

把剧本交给这些极富想象力,极具创造力的孩子们,真不知会演出如何精彩的剧目来。

也许,能从中诞生出又一个汤显祖来。

所以,在学完了《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计划让同学们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全班同学可以分为四个小组(正常班级),每组约十余人,自由搭配,自行组织,《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任选其一。

并推举出导演,进行角色分配,排练演出。

唱词可允许学生略加修改,或选用地方戏唱腔,或选用流行歌曲音乐搭配,也可用朗诵诗歌的形式。

服装不求统一,因为演出需要一定时间的排练,可在一周前就给同学们布置任务,发放资料(资料内容附后),明确要求,并告知演出时间及形式,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学完《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

表演时,可邀请其他教师前来观摩评判,确定打分制度,当场打分,当场评判。

奖项可以尽量多设置几项,比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台词奖、最佳动作奖、最佳男女配角奖等。

奖品自制,突出鼓励性和纪念意义。

《西厢记长亭送别》PPT课件

《西厢记长亭送别》PPT课件

05
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爱情观念差异比较
中西方爱情起源与神话传说
01
探讨中西方爱情观念的起源,如中国的牛郎织女与西方的丘比
特和普绪克等神话故事。
爱情表达方式差异
02
分析中西方在爱情表达上的不同,如中国人内敛含蓄与西方人
热情奔放的特点。
婚姻观念与家庭价值观
03
比较中西方在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上的差异,如中国的家庭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为蓝本 ,通过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 现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 主题。
《长亭送别》情节概述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折,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在长亭送别的情景。 在封建家长的阻挠下,崔莺莺与张生被迫分离,两人在长亭依依惜别。
崔莺莺内心痛苦挣扎,最终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组织课堂讨论或小组辩论活动安排
组织学生就《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爱情观、婚姻观等主题进行课堂 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安排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西厢记》中的某个争议性话题展开辩 论,如“张生是否应该放弃功名追求爱情”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活动,如戏剧表演 、文学创作、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并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03
艺术特色赏析
唱词押韵与曲牌运用
唱词押韵
运用严谨的押韵技巧,使得唱词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现 出音韵之美。例如,通过押头韵、尾韵等方式,使得唱词在 听觉上更加和谐悦耳。
曲牌运用
精选适合情境的曲牌,通过不同的曲牌变化,刻画出人物内 心的情感波动。如“长亭怨慢”、“驻马听”等曲牌,恰到 好处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假设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根底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气氛,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根底。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气氛,所有这一切集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风格,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长亭送别》说课稿教案

《长亭送别》说课稿教案

一、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高中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学作品,选自《红楼梦》。

本课文以贾宝玉和林黛玉在长亭送别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宝黛深厚的感情。

本文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礼教对个人命运的束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僻字词的掌握,角色扮演的实践。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及《长亭送别》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生僻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大意的理解。

2. 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能够阐述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台词记忆、情感表达和合作能力。

4. 学生对封建社会局限性的认识,能够正确评价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 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或电影版本,对比课文和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适用课程:表演艺术课程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计10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剧情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掌握表演技巧,如情绪表达、台词演绎等。

3. 学生能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剧情介绍与角色分析1.1 教师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剧情梗概。

1.2 学生分析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第二章:表演技巧之情绪表达2.1 教师讲解情绪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2.2 学生进行情绪表达的练习,如情感的记忆和转化。

第三章:表演技巧之台词演绎3.1 教师讲解台词演绎的技巧,如语调、语速、语音等。

3.2 学生进行台词演绎的练习,注重情感与语言的结合。

第四章:表演技巧之身体语言4.1 教师讲解身体语言在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4.2 学生进行身体语言的练习,如走路姿势、手势等。

第五章:角色内心世界的探索5.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5.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探索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示范:教师对剧情、角色和表演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练习与展示:学生进行表演练习,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表演成果。

3. 小组讨论与反馈: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给予表演反馈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演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包括剧情理解、角色塑造、表演技巧等方面。

2.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学生互评:学生相互评价,给予同伴在表演中的表现和建议。

六、表演技巧之互动与对手戏6.1 教师讲解互动与对手戏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6.2 学生进行互动与对手戏的练习,培养默契与情感交流。

七、表演技巧之场景设计与布景7.1 教师讲解场景设计与布景对表演的影响。

7.2 学生进行场景设计与布景的练习,创造有利于表演的环境。

八、表演技巧之即兴创作8.1 教师讲解即兴创作在表演中的作用和技巧。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其深刻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表演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亭送别》剧情介绍:王实甫的《长亭送别》选自《西华山陈抟高卧》第三折,主要描述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在长亭送别的情节。

2. 人物分析:分析崔莺莺、张生、红娘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3. 经典台词解析:解读《长亭送别》中的经典台词,体会其深刻的意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剧情和人物,理解《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经典台词的解读和表演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和经典台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

3. 实践法:分组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实甫。

2. 讲解剧情:详细描述崔莺莺、张生和红娘在长亭送别的过程。

3. 分析人物:解读崔莺莺、张生、红娘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4. 经典台词解析:选取《长亭送别》中的经典台词进行解读。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剧情、人物和经典台词的理解。

6. 表演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给予评价。

7.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和传统文化价值。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分组讨论和表演实践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分析剧情、理解人物和解读经典台词方面的进步。

3. 注重评价学生在表演实践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长亭送别》剧本副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长亭送别》的评论、解析和背景资料。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乐或背景效果。

4. 道具和服装:用于表演实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授课时间:共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剧情,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长亭送别》的背景及剧情介绍2. 角色分析:王实甫、崔莺莺、张生等3. 经典台词解析4. 表演技巧讲解:表情、动作、语言等5. 实践环节:分组表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长亭送别》的剧情和人物关系,掌握表演技巧。

2. 难点:经典台词的解读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情、角色分析、表演技巧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分组表演等。

3. 实践法:分组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课件:《长亭送别》文本、相关资料、表演技巧讲解PPT等。

2. 教室布置:适当布置课堂环境,营造表演氛围。

3. 道具准备:根据表演需要,准备相应的道具。

六、教学进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长亭送别》,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准备课堂讨论。

2. 第一课时: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及剧情,讲解人物关系,分析角色特点。

3. 第二课时:解析经典台词,讲解表演技巧,进行分组讨论。

4. 第三课时:分组表演,学生实践,教师点评指导。

5. 第四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表演水平:评价学生在分组表演中的表现,包括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课后作业1. 复习《长亭送别》的剧情和角色特点,总结课堂所学表演技巧。

2. 选取一段经典台词,进行个人练习表演,录制视频,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长亭送别(表演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表演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表演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亭送别》的剧情和人物关系,把握角色特点。

2. 通过表演练习,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古典戏曲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长亭送别》的阅读与理解。

2. 角色分配与角色分析。

3. 表演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4. 团队协作与舞台布景。

5. 表演展示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角色特点,传授表演技巧。

2. 实践法:分组表演,实践所学表演技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表演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欣赏法:观看优秀表演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长亭送别》全文。

2. 表演场地和所需道具。

3. 优秀表演作品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剧情,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分析角色特点。

3. 角色分配:根据学生特点,分配合适的角色。

4. 表演技巧讲解:讲解表演技巧,如声音、表情、肢体语言等。

5.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练习,教师指导。

7. 观看优秀表演作品:欣赏优秀表演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8. 舞台布景与道具使用:讲解舞台布景和道具使用技巧。

9. 表演展示:学生进行表演展示,教师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演技巧的提升:通过课堂表演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表演技巧方面的进步。

2. 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观察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配合默契程度,评估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剧院,了解舞台表演的后台运作。

2. 邀请专业表演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表演艺术。

3. 组织学生观看其他古典戏曲作品,拓宽视野。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理解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3)能够解读《长亭送别》一词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故乡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长亭送别》的意象和寓意。

(3)词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词中深邃的寓意和情感。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形式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词意。

(2)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词的韵律和节奏。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2)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长亭送别》。

(2)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长亭送别》。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词中的意象和寓意。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

2. 开展古典诗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加深对词人风格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资料。

2. 《长亭送别》的注释和译文。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长亭送别》的表演课教学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剧情内容;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1.2 学生阅读《长亭送别》原文,理解剧情及人物关系第二章:角色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表演技巧2.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练习第三章:台词练习3.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台词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3.2 学生分组进行台词练习,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第四章:肢体语言与表情管理4.1 教师教授肢体语言和表情管理的技巧4.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肢体语言和表情管理4.3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第五章:团队协作与舞台表现5.1 学生分组进行整体表演练习5.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和舞台表现5.3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背景、角色、台词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2. 实践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台词练习、肢体语言等实践操作;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4. 点评指导法: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情况;2. 角色扮演:学生的角色分析、台词练习和肢体语言表现;3. 团队协作:学生在小组表演中的配合默契程度;4. 创新思维:学生对角色、台词和表演技巧的创新运用。

五、教学资源1. 《长亭送别》原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表演技巧指导书籍;4. 课堂演示道具和服装;5. 视频播放设备。

六、场景布置与道具使用6.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场景布置和道具使用6.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心中的长亭场景和所需道具6.3 学生进行场景布置和道具制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七、角色分配与排练7.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表演机会7.2 学生分组进行排练,教师巡回指导7.3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八、舞台调度与灯光音响8.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舞台调度,注意演员的行动路线和空间利用8.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舞台调度和灯光音响效果8.3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九、整体表演与反馈9.1 学生进行整体表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9.2 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表演进行点评和反馈,给予鼓励和建议9.3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记录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十、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师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表演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精神10.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10.3 教师提出拓展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古典文学和表演艺术十一、表演技巧提升11.1 教师针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技巧训练,如声音控制、情感表达等;11.2 学生进行专项练习,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表演技巧;11.3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历史;(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能够欣赏作品中的诗词和音乐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分析和比较,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友情、爱情和离别的深刻理解;(3)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学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和历史介绍(1)介绍《长亭送别》的作者王实甫和作品的时代背景;(2)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3)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崔莺莺、张生等;(2)讲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故事结构;(3)引导学生探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资源:1. 教材:《长亭送别》原文和注释;2. 参考书籍:有关《长亭送别》的研究和评论;3. 多媒体资源:有关《长亭送别》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程度;2. 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长亭送别》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 阅读:学生阅读《长亭送别》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分析:学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4. 欣赏:学生欣赏作品中的诗词和音乐元素;5. 创作:学生创作和表演与作品相关的戏剧或音乐作品;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长亭送别》中的情感表达,如何通过文字和戏剧形式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长亭送别(表演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表演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表演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亭送别》的剧情背景和人物关系,掌握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表演课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角色性格,提升角色理解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长亭送别》选段。

2. 教学重点:剧情理解、角色分析、表演技巧。

3. 教学难点: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表演的情感传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情背景、人物关系、角色性格。

2. 实践法:分组表演、讨论评价。

3.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剧情,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解读选段内容,分析角色性格,讲解表演技巧。

3.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4. 表演: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

5. 讨论: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价表演的优点和不足。

6.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表演课的收获,强调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长亭送别》选段,巩固学习内容。

3. 准备下一次表演课的内容,提前熟悉角色和剧情。

4. 观看相关表演视频,学习表演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表演评估: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角色理解、情感传达、台词功底和舞台表现力。

3. 角色分析报告评估:检查学生对角色的深入剖析,分析报告的内容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新性。

4.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选段、角色分析报告和表演准备。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长亭送别》选段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古典文学资料、表演技巧资料。

3. 视频资料:相关表演视频、戏剧演出实录。

4. 舞台道具:根据表演需要,准备相应的道具。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表演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同理心和情感共鸣学生能够理解友情和忠诚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王实甫和《长亭送别》的背景信息解释诗歌的题目和创作的背景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3 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长亭、秋雨、落花等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感和体验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4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享的质量5.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3 综合评价综合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成绩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模仿《长亭送别》的style 和structure 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学生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思考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诗歌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心情第七章:教学资源7.1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站和,如诗歌解读、作者介绍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7.2 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书籍,如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参考书籍,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8.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参考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教学内容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相关知识点9.2 教学活动调整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调整教学活动的方式和形式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表演课导读:长亭送别(表演课)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1、1、开场白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

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

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4、4、熟悉课文与学习重点。

A、A、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请大家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桩婚姻。

它属于我们今天的事实婚姻还是属于法定婚姻,是属于包办婚姻还是属于自由婚姻?我们比较赞同它是一桩事实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这却是不简单的。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时代距离我们是如此久远,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与现代人当有天壤之别,就说台上的我和台下的你们,思想观念就已经不是用寸来量而是用尺来量了。

其二,王实甫的生活环境是较为开放的,就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与现实冲突的更新的观念,而这是带动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

但是,问题在于观念更新总是伴随着阵痛的。

如果说观念是闪电,那么,现实的变化往往只能算是走路慢吞吞的雷声而已。

在变化着的思想观念与现实之间,人的灵魂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的情感注定是要充满愁绪的。

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实中,而人们的思想却已经到了一个强烈渴望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时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愁绪的。

刚才我们说到婚姻的几个种类,其间的本质区别其实都在于婚姻的基础到底是爱情还是利益。

张生被崔母亲逼迫着去赴科场,求取功名后才允许成亲,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婚姻受到利害观念的冲突,或者说是受到功名富贵统治一切的时代追求的冲突。

可是在崔的心里,爱情重于一切,也就是说她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严重的冲击,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贵面前经受着煎熬。

这就构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与恨的病灶。

今天我们学习的《长亭送别》正好说的是崔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一种只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广大妇女才能体会到的内心感受。

而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当初,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对于此书爱不释手,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我们不只有王实甫,我们还有汤显祖、关汉卿等一大批值得我们自豪的剧作家。

如果有机会,请大家课后去了解并熟悉他们。

B.进入课文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到崔担心张生休妻再取妻的句子。

生A回答。

很好,正是这一句,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层立意的基础之上,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是了解描写这种情感的手段。

这种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

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人,而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

《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的文学时打了花架与鲜花的比喻,也打了筋与肉的比喻,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赋予作品以诗的情趣。

有人说诗是抒情的艺术,是的正是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诗的技巧来选定意象。

第一,第一,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

生B、生C、生D等同学回答。

是的,正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

我们已经学过的《咬文嚼字》一文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一规律。

王实甫就善于运用这些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

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第二,第二,情与景的交融。

请大家查找一下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生E答。

是的,写了一个秋天从早到晚所见的景物。

我们必须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

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

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

“泪眼问花花不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们的句子。

这一些大家在诗词的学习中都已经学习过,还可以继续去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在这里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丝”为什么会出现在秋天?就是写“玉骢难系”的这一句。

这还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因为“柳丝”一般是代表“留别”的意思的。

第三,第三,特定情态的描写。

这篇课文毕竟是戏剧中的一折,不能仅仅写景,它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下面请大家找出五处以上的描写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来。

生F答。

找得很好。

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概括一下,这就是:金钏之松、玉肌之减、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斜签筵席、愁眉频蹙、推整罗衣等。

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

刚刚学过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

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

这篇课文中的崔的情态无不画尽其内心的愁与恨来。

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第四,第四,典故的运用。

诗的语言须要精炼,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

在这样一折精心构思的戏剧之场面中,当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务于情感的表达的宗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须如此。

情感表达是统帅,词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

于是,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

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

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下面请同学们复述其中一个故事。

生G回答。

第五,第五,古典诗词的化用。

(涉及口语的运用)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

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再说,文章的本质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尽管世界上有许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传,有的不流传,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是认为应该学习借鉴的技巧。

其实,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

学习一下《苏暮遮》。

另外,“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达了崔的重情而轻利的思想。

另外,口语的运用也使课文的语句和文采更加生动活泼。

比如“滚绣球”一曲中就有许多口语。

下面请大家再找出几个例子。

生H答。

第六,第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十分重视这些手法与典故的结合使用。

下面请大家找出各种修辞手法在文中运用的语句。

生I、生J、生K、生L等回答。

5、5、小结。

本文虽然写的是离愁别恨,但与一般的风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乃至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

我们要特别重视表达情感的技巧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好人家的语言和写出自己的文章。

6、6、课本练习的学生演板。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