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
2.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
2.每个人物的特点和角色。
3.关键词的解释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感兴趣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故事。
2. 故事梗概(10分钟)呈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等。
3. 人物分析(15分钟)介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李逵、李鬼、李鈇等,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角色。
4. 关键词解释和运用(20分钟)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如“穿井得一人”,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进行联想和创作。
5. 阅读理解(20分钟)提供一段故事的摘录,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创作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以《穿井得一人》为主题,写一篇与故事相关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穿井得一人》故事材料。
2.课堂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呈现相关内容。
3.学生练习册,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评定。
3.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背景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创作比赛,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穿井得一人》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一)故事的起因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
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穿井得一人》教案
三.明道理
1.一字窥谣言之传
(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
2.一字窥谣言之止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小故事大道理
这篇简短的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怎样深刻的道理呢?
四.长智慧
我们如今正身处自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网络让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
闻之于宋君 ( 使知道 )
求闻之若此 ( 传闻,消息 )
我能译得通
省略句: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判断句: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倒装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难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默读课文,梳理概括。
要求:(1)圈画出故事中的人物
(2)圈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
(3)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人+事)
2.听朗读,标注停顿。
3.疏通读,读懂文意。要求: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疑点
我能辨得清
之闻之于宋君 (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
得一人之使( 的 )
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于闻之于宋君 ( 被 )
问之于丁氏 ( 向 )
得一人于井中 ( 在 )
闻 有闻而传之者 ( 知道,听说 )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學目標:1. 學會欣賞並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2. 學會解讀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3. 學會寫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學重點:學會解讀詩歌的內容和寫詩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及運用創意寫詩。
四、教學方法:1.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假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2. 問題導向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3. 小組討論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加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
五、教學過程:步驟一:引入教師講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並選取一首經典的古詩給學生朗讀。
問學生有什麼感受,理解了哪些詩句。
學生響應後,進入下一步。
步驟二:解讀詩歌內容教師選取一首與主題相關的古詩,將詩歌內容分段給學生閱讀,然後提問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和感受,並指導學生分析詩歌中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
步驟三:創作詩歌教師提供一些詞語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創作詩歌。
學生完成詩歌後,進行分享和評論,學生可以互相欣賞和提出建議。
步驟四:擴展延伸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更多的詩歌,並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共通點和特點。
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將自己的詩歌優化,並進行再次分享和評論。
六、教學評估:1. 觀察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和寫詩的創造力;2. 對學生的詩歌進行評分,評估其表達能力和思想深度。
七、教學反思:1. 該教案以「穿井得一人」為主題,通過欣賞古詩、解讀詩歌內容、寫詩創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切合了中學生的學習特點;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運用圖片、音頻等教學資源,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穿井得一人》原文,理解生字词,如“井”、“得”、“人”等。
2.分析《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背景,探讨其寓意和启示。
3.学习寓言故事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领悟寓言故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举例解释:
-学生需能准确地复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解释“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即通过劳动获得收益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识别故事中的夸张(如“穿井得一人”的夸张说法)、对比(如懒人与勤快人的对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运用。
-对比和讽刺的修辞手法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寓言的深层含义可能不易被学生直接理解,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探讨“为什么说‘穿井得一人’而不是‘穿井得水’?”等问题,帮助学生领会寓言的深层寓意。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晰、沟通不畅的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组织语言,倾听他人,并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在教学流程方面,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设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次教学中,虽然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感觉与后续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下次我可以尝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模拟演讲、辩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增强自信心。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5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并学着运用。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吕氏春秋》概况《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二、预读课文明句读回顾所学的断句的方法,运用方法给课文断句。
1、对称句式断句法。
2、抓住动词断句法。
3、借助虚词断句法。
补充:4、对话标志断句法。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三、颂读课文知内容全班大声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四、译读课文识词汇1.回顾文言文的词类现象。
2.从文中找出几组一词多义的现象。
3.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真言”,翻译句子。
五、理读课文明主旨自主探究: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2.从丁氏的角度来看:3.从宋君的角度来看:4.从文本对待传闻的本意及引申角度来看:(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原文中有这样几句:“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穿井得一人 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一、预习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略四、课堂小结1.内容小结《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理解寓言的寓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故事中明确,对于生活中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故事《三人成虎》,说说这个故事的寓义。
2、介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初读课文。
2.重点词语释义溉汲:浇田、打水。
居:停留。
及:到了……的时候。
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使:使唤。
吾:我家。
对:回答。
不若:不如。
穿井:打井。
穿,挖掘,开凿。
闻:第一个“闻”是“听到”的意思,第二个“闻”是“使知道”的意思。
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3.整体感知《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二、合作交流重点深研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考考预习情况(一)记住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二)读准两个字音溉汲辨析形似字(同音字)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o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翻译,梳理文章情节。
o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明白不可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o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o体会传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讲述一个因传言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o提问学生对传言的看法。
2.作者及作品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吕氏春秋》及其特点。
3.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o教师讲解“溉汲”“及”“国人道之”等重点字词。
4.疏通文意,梳理情节(15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o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宋君调查真相的过程。
5.探究道理(8 分钟)o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以辨真伪。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文章内容和道理。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熟读全文。
o整理文中的文言字词。
2.拓展作业o收集因传言而产生误会的事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字词:溉汲、及、国人道之等情节:丁家穿井——得一人——传之误道理: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古今异义词和虚词的掌握上。
今后应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多提供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引导学生探究道理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对道理的认同感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3.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传话游戏。
(出示PPT1)游戏题目:1.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老虎,老鼠说:“好可怕!那只猫真大!”2.水中映彩霞,水面游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问:大家玩过游戏后,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有没有学会什么道理?总结:我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好好的一句话,几个人一传,就完全走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传话传走样了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出示PPT2)二、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出示PPT3)2.疏通文义。
这篇古文比较简单,我现在给5分钟时间,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疏通文义。
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
3.重点字词归纳。
(出示PPT4)三、深入探究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PPT5)2.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丁氏的话与后来的传闻有很大的出入,关键在于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ppt6)“得”字。
3.怎么个不同?(ppt7)丁氏:节约了一个劳动力。
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传闻:丁氏在井中挖出了个人。
讨论:传闻中丁氏在井中挖出的是活人还是死人?得出一致意见:是活人。
理由是挖井挖出个死人没什么稀奇,丁氏也不会到处宣扬炫耀。
挖出个活人才是个大新闻,才会一直传到宋君耳朵里,引起宋君的兴趣,才会有后面丁氏与宋君的那番对话。
看看,从原来的增加一个劳动力,传成了在井里挖出了一个活人。
差别有多大,可见传言是有多可怕!4. 现在国君很生气,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1分析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
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
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篇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准确翻译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2.难点理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些现代社会中的谣言案例,引起学生对信息真假问题的关注。
2.引出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数遍,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语句,如“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等。
4.分析故事1.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分析。
5.揭示道理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谣言事件,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2.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7.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理解文意和明白道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理性,对信息进行甄别。
8.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编写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蕴含一定的道理。
教学反思在教授《穿井得一人》时,以现代谣言案例导入,成功引起了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较好,但在分析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时,部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联系生活,但讨论深度还有待提高。
以后教学可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
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第三课时穿井得一人教案, (2)
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第三课时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和主旨。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故事中的寓意,增强对于谣言和信息真实性的认识。
3. 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增强判断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筛选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与谣言和信息真实性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故事:让学生阅读《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情?b. 故事中的信息是如何被误传的?c. 故事的结局是什么?3. 分析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寓意,讨论以下几点:a. 故事中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谣言?b. 故事中如何表现出信息的真实性的重要性?c.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
5. 应用: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信息真实性和谣言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分享实际应用的方法。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故事寓意和应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阅读分析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故事,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增强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应用实践法: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实际应用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与故事相关的的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分享自己对于信息真实性和谣言的认识和应用方法。
3.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明白得课文,积存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明白得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得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表达出来,具有鲜亮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情况节,领会所包蕴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得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课时 1一、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样特点能否举出你明白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是“寄予”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闻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许多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明白得文意。
(自学十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标注课文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明白)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
课时 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
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
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知道)
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②不若无闻也()
③问之于丁氏()
④有闻而传之者()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