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苏教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欧阳学文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三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复习特训第二十九篇

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三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复习特训第二十九篇

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三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复习特训第二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B、《潮》——周密——明代C、《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D、《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苏轼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

A、范仲淹《岳阳楼记》B、欧阳修《醉翁亭记》C、柳宗元《小石潭记》D、陶渊明《桃花源记》【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解析】:。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二十三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练习题三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二十三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练习题三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二十三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练习题三第1题【单选题】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桃花源记》东晋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朝C、周敦颐《陋室铭》宋朝D、杜甫《石壕吏》唐朝【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三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四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三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四篇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答案】:
【解析】: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b念无与乐者念:______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____
d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
e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______
【答案】:
【解析】:
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以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心境。
【答案】:无
【解析】:
A、念念有词
B、心无杂念
C、念念不忘
D、念过大学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
②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
【解析】:
根据《短文二篇》内容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早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019届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总复习试题(含答案)

2019届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总复习试题(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一、写汉字
水中xìng zǎo()()交横怀民亦未寝.()
二、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时期)杰出的文学家。

后因与政见不合,调任地方官,因诗文中“讥切时政”而入狱,是有名的“”的受害者。

他的散文、诗、赋语言流畅、感情奔放,创立了,是“”之一。

2、《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者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表现了。

3、文中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

三、解释加点字
四、翻译
1、怎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环民。

2、庭下如枳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拓展延伸
1、你怎样理解“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10、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2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1.念无与为乐者() A.yuè B.lè2.怀民亦未寝()A.qǐn B.qèn C.qìn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 B.xíng C.háng二、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A.庭院B.月光2.“竹柏影”是指()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4.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如果B.从C.由D.在(2)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答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苏教版八上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设计

苏教版八上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记承天寺夜游》作业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宇。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三、填空。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苏试,字,号朝著名文学家。

"三苏"是
四、简答。

1、苏拭夜游承天寺的时间
2、苏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
3、为什么会有"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效果呢?
4、"水中藻、荇交横"中的"藻、荇"指什么?
5、怎样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1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1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怀民亦未寝.( ) 遂.至承天寺( ) 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二、填空(8分)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宋代。

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词方面,他与合称“”,同为宋代词派的代表。

2、《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的特殊心境。

三、解释加点的词(14分)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④怀民亦未寝.()⑤相与..()..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盖.竹柏影也()四、根据要求默写课文(8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清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文中的点睛之笔:五、给下列各句划分朗读节奏(8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六、翻译句子(6分)1、念无与为乐者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七、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背景。

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后写的。

被贬黄州,近于流放。

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和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有什么不同?(4分)但:古义——今义——闲人:古义——今义——九、阅读文言短文,完成同步练习(18分)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屋,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眠觉.()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经宿..不前()人问其故.()..方至()造门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2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1.念无与为乐者() A.yuè B.lè2.怀民亦未寝()A.qǐn B.qèn C.qìn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 B.xíng C.háng二、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A.庭院B.月光2.“竹柏影”是指()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4.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如果B.从C.由D.在(2)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小石潭记课时作业苏教版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小石潭记课时作业苏教版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小石潭记课时作业苏教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佩环(pèi)清洌(liè) 坻(chí)B.嵁(kān) 蒙络(nuò)摇缀(zhuì) 参差(cēncī)C.幽邃(suì) 下彻(chè)佁然(yǐ) 俶尔(cù)D.翕忽(xī) 寂寥(liáo)悄怆(chuàn) 远逝(shì)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因为)B.乃记之而去(离开)C.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D.水尤清洌(清冷)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几百条。

)C.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遂许先帝以驱驰B.全石以为底自以为不如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D.皆若空游无所依貌若甚戚者5.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他在永州时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组成了“____________”。

6.在历史长河中,无数风流人物博览群书,而“漫游”名山大川,是他们所读的又一部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孔子可称漫游的鼻祖。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学。

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能在黄河边上感慨:“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材料二李白堪称最能漫游的大师。

他25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足迹遍及祖国,直到62岁病逝。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杜甫(杜工部)青年时期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在登临泰山后写出早期最有名的诗歌《望岳》。

九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含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含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复习时间: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所有知识点2、提高文言阅读水平3、熟练掌握比较阅读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1、文学常识、字词、翻译、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强化培养文言阅读能力复习过程:1、学生做中考题两篇。

2、教师做点评,强调复习重点。

3、教师引导复习,学生自由复习。

4、针对性练习,侧重比较阅读。

强化训练习题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文中的词语。

⑴欣然:⑵念:⑶寝:⑷但:(5)遂(6)空明(7)相与(8)中庭三、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四、内容理解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4、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5、文章含蓄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带答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带答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带答案)_学习方法网---------------------------------------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快乐积累】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2.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三人同在“ ”之列。

3.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 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苏教版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苏教版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苏教版D(1)[诵月亮佳句] 面对美丽的月光,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有关月亮的名句佳联。

请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

①月亮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月亮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聊月亮传说] 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请简要概述一例。

(一)2018·枣庄(改编)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答题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64(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教学设计2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教学设计2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after class practice of "nig ht tour of Chengtian Temple"《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教学设计2、篇章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章1:《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教学设计班级姓名学号等第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2苏教版 试题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2苏教版 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第二部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三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何夜无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谪期间,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感情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盖/竹柏影也5.月亮空灵澄澈,明亮耀眼,总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追梦寻思。

九年级(1)班以“追寻月亮”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诵月亮佳句] 面对美丽的月光,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有关月亮的名句佳联。

请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

①月亮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月亮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聊月亮传说] 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请简要概述一例。

(一)2018·枣庄(改编)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答题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64(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9.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写景的妙处。

10.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将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理由。

(二)2018·金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天石砚铭(并序)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 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1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1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1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3分)15.请写一个关于月夜的片段,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50字左右)写作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64详解详析1.(1)高兴的样子。

(2)考虑,想到。

(3)于是,就。

(4)躺下休息,睡觉。

(5)一同,共同。

(6)清澈透明。

(7)交错纵横。

(8)原来是。

(9)哪(个)。

(10)只是。

2.(1)月色入户(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析] A 本文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而《小石潭记》一文主要是惆怅、悲凉之情,这与苏轼的感情不完全一致。

4.[解析] DA项,应为“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项,应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1)①示例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示例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示例: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2)(示例)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一直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因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作为惩处。

6.(1)共同,一起。

(2)门。

(3)这。

(4)勉强,尽力。

7.(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8.[解析] B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A、C、D三项都是倒装句式。

9.[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的答题模式是:写作手法+表现内容+表达情感。

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0.横批:闲痴“闲”字,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了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11.[解析] BA项,“异”都是“奇异”的意思;B项,前一个“为”是“写”的意思,后一个“为”是“给”的意思;C项,“明年”都是“第二年”的意思;D项,“求”都是“寻找”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