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视角下的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社会网络、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社会网络、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社会网络、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作者:梁玮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于企业社会网络及动态能力理论进行梳理,提出企业社会网络对动态能力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在企业社会网络与组织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建立了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社会网络动态能力中介组织绩效一、引言企业成长理论的创始人Penrose提出企业的成长建立在企业所拥有的稀有、独特、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之上。

由于小企业的自有资源往往十分有限,企业的社会网络通常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部门的联系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

而另一方面,在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很难获取和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及能力进行调整或者改善。

Eisenhardt & Martin(2000)指出长期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管理者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

本研究将依据Penrose提出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构建企业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的企业社会网络与组织绩效的理论模型,为企业家更好地进行社会资本管理、获取企业动态能力以及提升企业成长绩效提供理论依据。

二、企業社会网络与组织绩效关系在社会网络理论看来,社会网络的关系能力是企业家为某一个体或群体间特定的联结关系和嵌入关系,以获取资源与信息的重要渠道。

无法取得有效资源、缺乏社会网络的关系能力的组织,则无法完成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必要转换,也无法有效地对抗竞争对手,迎合市场和顾客的需要。

社会网络研究所用变量主要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网络持久度等。

网络规模指企业家与其他联系人之间直接联系的数量总和,网络规模越大,企业可以获得的资源就越充裕。

网络异质性主要描述网络关系类型种类的差异性程度,网络异质性高,意味着企业家的关系网络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或阶层,掌握不同的社会资源,因而增加了企业家调配资源的数量和广度。

网络持久度指网络关系的持续时间,一般认为,关系持续时间越久,关系越稳固,可能会带来的资源也越多。

基于权变理论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基于权变理论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基于权变理论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权变理论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一、引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企业绩效是企业运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因此,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权变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企业提供有益的管理参考。

二、理论基础权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詹姆斯·马奎尔提出的管理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组织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时,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求,会进行权变行为。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就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权变行为,具体指企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等手段,以减少内部和外部风险,并提高管理效能和决策的准确性。

三、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 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的核心之一是风险控制能力。

通过内部控制机制,企业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管理,使企业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因此,优秀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

2. 决策效率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

通过规章制度以及信息沟通的畅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性,减少决策过程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这样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

3. 资源配置效果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

通过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管理,可以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这能够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资源的滥用等问题。

4. 员工积极性和动机内部控制对于员工的激励和考核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明确员工的职责和权责,并构建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动机。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

权变理论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

权变理论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
( ) 一 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 为, 每个组织 变换 、 显示 、 识别 、 取、 提 控制和 利用等 方面的 空间分布差异性 。 组织结构的规 范性是指使用 关系
因而 通常可分为外规范和内规范两种。 集权与分权 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 ( 信息技术的复杂性。 一) 这表现在三个方 性则决定了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 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 集权是 面: 一是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对组 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 与 和方法。 组织结构的权变理论把企业组织作为
是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的根 组织结构之 间的关系, 既为技术与组织关系的 技术包括两大类技术: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正常运转的纽带, 因此,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 组织的 探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也可对信息技术 企业之间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不在于硬件 本性保证。 和组织结构的关系有一个整体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组织结构; 权变理论 中图分类号:2 文献标识码: F7 A 设备的差异, 而在于各 自 所采用的软件系统的 本质是一个由各种信息流汇集而成的一个信 差异和应用模块的差异。 并且对于大多企业而 息系统, 组织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包括了信息收 言, 信息技术多是外购的, 而信息技术的购买 集、 加工、 存储、 传递、 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过程。 并不是及时交易, 而是关系合同交易。 ( 信息技术的互倚性。 三) 在组织的技术实
( 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 二) 1 、信息技术是环境与组织结构的调节变
程, 这个结构保证技术的使用能够达到预期的 统学派组织理论认为, 它是连接组织目标和有 量。Rby oe 认为, 信息技术是一个调节变量, 它

《 作经济与科技》 20 合 0 9年 7月 号 上 ( 第 3 2期 ) 总 7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索资源观下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网络能力已成为其获取和整合外部资源、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首先界定了企业网络能力的内涵,包括网络构建、网络运营和网络治理等方面,进而分析了这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企业网络能力如何影响创新绩效,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这种影响的差异和变化。

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解,也能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其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影响。

其中,企业网络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作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与企业网络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网络能力是指企业在网络中获取、整合、利用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企业网络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网络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例如,等()通过对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网络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等()也指出,企业网络能力可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绩效。

创新绩效是企业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创新绩效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许多学者研究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其中包括企业网络能力。

例如,等()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网络能力可以促进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等()也指出,企业网络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绩效。

网络结构与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网络结构与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1 2 测 度 知 识 转 移 网 络 结 构 的 基 本 变 量 . 网 络结 构 之 于 组 织 间 知 识 转 移 具 有 本 体 论 和 方 法 论 上 的双 重 含 义 。从 本 体 论 的 角 度 来 看 , 识 转 移 网 知
络 就 是 在 知 识 转 移 过 程 中 相 互 联 系 的 组 织 间 形 成 的 一 种 社 会 网 络 结 构 , 此 , 以 用 社 会 网 络 分 析 的 方 法 对 因 可
验 , 果 表 明 : 织 所 嵌 入 网 络 的 密 度 、 系强 度 、 结 组 联 网络 规 模 、 惠 性 、 点 度 、 间 性 等 变 量 , 对 组 织 间 知 互 节 居 都 识 转移 有着 正向影 响 。
关 键词 : 络 结构 ; 识 转移 ; 网 知 实证 研 究
DOI 1 . 9 9 j is . 0 17 4 . 0l . 9 0 6 : 0 3 6 /.s n 1 0 — 3 8 2 1 1 . 2
重 要 位 置 。知 识 转 移 中 的 每 个 主体 都 嵌 在 一 定 的 网 络 之 中 ] 而 这 一 网络 结 构 自身 所 具 有 的 网 络 密 度 、 , 联
系 强 度 、 络 规模 等 网 络 特 征 , 然 会 对 知 识 转 移 的 绩 网 必 效 产 生 具 体 而 直 接 的 影 响 。本 文 的 研 究 目的在 于 , 7 对 类 网络 特 征 与 组 织 间 知 识 转 移 绩 效 的 关 系 进 行 理 论 分 析 , 出相 关 假 设 , 过 调 查 问 卷 收 集 数 据 , 用 统 计 提 通 利 软件 进 行 相 关 分 析 , 所 提 假 设 进 行 实 证 检 验 , 出 各 对 得 网络 特征 与 组 织 间知 识 转 移 绩 效 的 实 际关 系 和 相 关 结 论 , 后 根 据 实 证 结 果 提 出启 示 和 建 议 。 然

网络经济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转变研究

网络经济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转变研究

网络经济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转变研究在网络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变革不仅仅改变了经济和生活方式,也对社会权力的分布和运行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网络经济时代给个体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影响力。

在过去,社会的影响力通常是集中在少数人或机构手中,比如政府、大企业或传媒机构。

他们拥有信息和资源的垄断,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进行操纵和引导。

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社会话语和舆论的形成。

个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实现对社会话语权的争夺。

网络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的舞台,使得社会权力的分散化成为可能。

其次,网络经济时代也给予了新兴产业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比如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数字娱乐等行业,它们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连接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权力结构。

互联网平台的掌握者,比如电商巨头和共享经济平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占有率的提高,也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他们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规则逐渐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价值观念。

另外,网络经济时代也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连接与关系。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个人之间的交流和社会网络的形成变得更加频繁和容易。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个体可以快速建立联系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这种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的流动使得个体之间的声音和需求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回应。

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权力运行方式。

传统的权力结构中,个体的声音和诉求容易被忽视和削弱,而在网络经济时代,个体的影响力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重视。

然而,网络经济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转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学合作中网络权力、网络惯例与创新绩效关系

产学合作中网络权力、网络惯例与创新绩效关系

2023-11-06CATALOGUE目录•产学合作网络概述•网络权力在产学合作中的作用•网络惯例在产学合作中的作用•网络权力与网络惯例的关系•产学合作中创新绩效的衡量与评估•产学合作网络的发展趋势与展望01产学合作网络概述产学合作网络定义与特点产学合作网络是指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产学研主体组成的网络,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其特点包括多样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

产学合作网络中的成员通常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参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产学合作网络的形成通常基于成员间的信任、互惠和共享等原则,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产学合作网络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合作网络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产学合作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

产学合作网络的重要性产学合作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学合作网络逐渐成为各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产学合作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高度重视,这些国家的产学合作网络发展较为成熟,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近年来也开始重视产学合作网络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投入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产学合作网络的历史与发展02网络权力在产学合作中的作用网络权力的定义与特点网络权力定义网络权力是指在网络合作中,合作方通过掌握网络资源、控制网络连接和影响网络结构的能力。

网络权力特点网络权力具有依赖性、互动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其中依赖性指网络权力的行使需要网络资源的支持,互动性指网络权力在合作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非线性指网络权力的效果往往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

网络权力在产学合作中的重要性保障合作秩序01网络权力可以保障产学合作的有序进行,通过控制网络资源和影响网络结构,合作方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的行动,避免合作混乱和无序。

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关系

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关系

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关系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概述•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与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在组织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作为两种主要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态,对于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正式网络指的是组织中通过规章制度和正式程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而非正式网络则是基于个人关系、信任和共同兴趣等非正式因素形成的网络。

主题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对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类网络在组织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提高绩效和创新能力。

这一研究对于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促进组织优化和发展。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将聚焦于企业组织内的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探讨它们与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将综合考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以提高研究的普遍适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探讨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的影响时,研究将关注网络的结构、关系强度、互动方式等方面,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两类网络在组织中的作用。

研究范围界定02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概述特点组织性强:正式网络由组织官方认可和支持,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

目标导向:正式网络主要服务于组织的战略目标,推动工作的高效执行和决策的有效实施。

规范性:正式网络中的沟通与交流遵循明确的规则和流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定义:正式网络是指由组织或团体正式设立和管理的,具有明确规则和结构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正式网络的定义与特点情感导向:非正式网络主要满足员工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员工归属感。

灵活性:非正式网络中的沟通与交流更加自由灵活,不受组织规则和流程的限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从网络结构、知识获取和知识集成等方面,探讨了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

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度以及知识获取和知识集成的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引言:社会网络视角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所认识和重视。

社会网络不仅仅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更是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与外部资源整合的平台。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在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深入探究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网络结构与创新能力社会网络的结构对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密度和中心度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联。

高密度的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同时,具有高中心度的个体或组织在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连接不同的知识和资源,形成资源整合的平台,为创新提供支持。

2. 知识获取与创新能力知识获取是企业创新的基础。

社会网络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信息的传递,促进知识的获取。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的密度和多样性对于知识的获取具有积极的影响。

高密度的社会网络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反馈,拓宽了企业获取知识的渠道。

而多样性的社会网络则能够引入新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

3. 知识集成与创新能力知识集成是将不同的知识要素进行整合、融合,形成新的创新成果的过程。

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中的知识集成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

社会网络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的集成。

高结构洞的个体或组织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创新的基础。

结论: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探讨了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

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度以及知识获取和知识集成的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组织战略与绩效管理关联性研究

组织战略与绩效管理关联性研究

组织战略与绩效管理关联性研究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战略和绩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组织战略指的是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市场定位、目标设定、资源分配等。

而绩效管理则是一种通过设定目标、进行评估和激励的管理手段,以确保组织达到其预期的绩效水平。

本文将探讨组织战略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并讨论如何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来支持组织战略的实施。

首先,组织战略与绩效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组织战略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而绩效管理则是确保这些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

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组织能够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通过绩效管理来监测和评估其实施效果。

例如,一家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是在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组织可以设定销售额、市场份额等指标作为绩效衡量的依据,并通过绩效评估来调整和优化战略实施。

因此,绩效管理是连接组织战略和实际业务操作的桥梁,可以帮助组织实现其长期目标。

其次,组织战略和绩效管理的关联性也表现在其共同关注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组织战略强调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效益,而绩效管理则关注如何通过评估和激励来提高员工和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可以发现并解决业务中的问题,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的目标。

例如,一家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监控和评估生产过程中的效益,并通过设定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支持组织战略的实施。

此外,组织战略和绩效管理的关联性还体现在其共同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组织战略强调长期目标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而绩效管理对于激励员工为组织产生长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绩效评估,组织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动力,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并且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保持组织的竞争力。

社会网络与组织间协作效益评估

社会网络与组织间协作效益评估

社会网络与组织间协作效益评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交网络已经深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对于组织间的协作效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网络在组织间协作中所带来的效益,并尝试给出一种评估方法。

社会网络是一个由个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构成的网络。

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

传统上,组织间的协作主要依赖于内部的层次关系和内部人际网络。

但是,社会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

首先,社会网络使得组织间的协作更加灵活高效。

传统的组织协作需要通过会议、电子邮件等来进行信息交流和决策制定。

然而,在社会网络中,通过各类沟通工具如微信、QQ、WhatsApp等,只需一键就能完成信息的传输和汇总,可以实时地进行交流和协商,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同时,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组织间的信息更加对称和透明,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相互学习,避免了传统垂直关系中信息的不对称。

其次,社会网络扩大了组织间的合作范围和机会。

在传统的组织协作中,合作伙伴通常是身处本地或者互为供应链关系的企业。

而社交网络的崛起使得合作伙伴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跨越国界、行业和专业等限制,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专业人才的参与。

例如,许多大型跨国企业通过社交网络与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和协作,形成全球化的价值链。

然而,社会网络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认真评估并加以解决。

首先,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给协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由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人们可以轻松地发布和传播信息。

然而,这也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给协作带来了误导和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交网络应该加强对信息的准确性和来源的验证,并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和筛选机制。

其次,社会网络过度依赖技术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化。

虽然社交网络为协作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工具,但是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流和面对面沟通的减少。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更多地依赖文字和符号进行沟通,很难传递情感和非语言信号。

网络结构与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网络结构与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网络结构与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朝宾;吴洁;黄伟;施琴芬;张运华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11(028)019
【摘要】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领域,是组织获取所需知识从而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嵌入在特定网络结构的各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绩效与其所处网络结构的特征变量密切相关.通过界定网络结构的特征变量,讨论了其与组织问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提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组织所嵌入网络的密度、联系强度、网络规模、互惠性、节点度、居间性等变量,都对组织间知识转移有着正向影响.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张朝宾;吴洁;黄伟;施琴芬;张运华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江苏南京210003;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2
【相关文献】
1.组织间信任、网络结构和知识存量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以知识共享为中介 [J], 谢永平;毛雁征;张浩淼
2.组织间知识分享对知识资本及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以酒店连锁企业为例 [J], 胡明;金宁;戚啸艳;胡汉辉
3.企业跨部门心理安全、知识分享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J], 孙锐;陈国权
4.看门人社会网络结构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J], 赵云辉;崔新健
5.工作绩效与组织内部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实证研究 [J], 杜衍姝;王秀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权变视角下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权变视角下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权变视角下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董事会领导结构通常指的是CEO与董事长的两职配置关系,即CEO与董事长两职合一还是两职分离。

很自然地,引起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首先是CEO与董事长两职合一或者两职分离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视角,许多学者围绕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相关的理论分析主要围绕着代理视角与统一指挥两种视角,代理观点支持CEO和董事长两职分离,统一指挥观点则支持两职合一。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没有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

这在相关研究中留下的问题是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到底有没有关系?相应地,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引发的困惑就是,CEO与董事长到底是应该合一还是应该分离?引起本研究注意的是,如果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没有关系,实践中间为什么会发生许多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的实例?即,董事会领导结构由两职合一变革为两职分离,或者由两职分离变革为两职合一。

我们相信,现实中发生的董事会领导结构的变革应该是基于改善绩效的考虑,也就是说,董事会领导结构的变革与公司绩效之间应该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因此,本研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试图解析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遗憾的是,我们的相关研究也没有得到相对一致性的结果,即,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与公司绩效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认真研究这一结果,我们认识到,现实中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应该是一种权变视角下的相机决策,可能与特定的情境因素内在关联。

以此为突破点,在进一步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当前经营业绩、企业性质、股权结构等几个方面的情境因素对于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这几个方面的调节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基于权变视角,本研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治理情境,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董事会领导结构对于公司绩效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实际反映又是怎样的?(2)考虑当前经营业绩的情况下,董事会领导结构由两职合一向两职分离的变革会是怎样的结果?两职分离向两职合一的变革又会是怎样的结果?(3)考虑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不同性质,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的结果又会有什么特点?(4)考虑股权结构的不同类型,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的结果又会有什么特点?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沿循资料准备与文献挖掘、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实证检验相呼应的研究路径,深入探讨董事会领导结构变革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相关理论研究,并为企业合理配置和变革董事会领导结构提供指导和借鉴。

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_基于知识流入的视角

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_基于知识流入的视角
管理创新绩效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概念, 可由企业组织结 构、工 艺 流 程、文 化 制 度、控 制 系 统 以及协同机制创新 效 率 等 体 现,企 业 采 取 计 划 与 控 制方法可以显著提升管 理 创 新 绩 效 。 [16] Michael和 Julian将管理创 新 绩 效 定 义 为,除 了 技 术 创 新 以 外 的企业各种创新活动效 率 的 综 合 。 [17] 梁 镇 认 为,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反映了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的提 高效率 。 [18] 李京文从过程论 的 视 角 提 出,与 一 般 工 艺创新不同,管理创 新 所 强 调 的 创 新 是 贯 穿 于 整 合 经 济 、社 会 活 动 过 程 中 的 一 系 列 相 关 活 动 的 总 称 ,领 导者的决 策 与 控 制 在 管 理 创 新 中 非 常 重 要 。 [19] 沈 小 平 等 认 为 ,管 理 创 新 是 在 一 定 的 技 术 条 件 下 ,为 使 各种资源得到更合 理 的 利 用、企 业 整 个 系 统 的 运 行 更 和 谐 高 效 、生 产 能 力 得 到 更 充 分 有 效 的 发 挥 ,而 进 行的发展战略、管 理 体 制、组 织 结 构、运 作 方 式 以 及 具体的管 理 方 法 与 技 术 等 方 面 的 创 新 。 [20] 本 文 将 管理创新绩效划分为领导激励制度创新和计划控制 方法创新两个维度。 2.4 研 究 假 设
1 研究背景
与 技 术 创 新 一 样,管 理 创 新 对 于 提 高 企 业 的 经 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巨大的 作 用 。 [1] 随着新经济制度和 组 织 模 式 革 新 的 持 续 深 入,企 业 管理创新更被推 到 创 新 研 究 的 最 前 沿。 当 前,基 于 企业网络和知识观视角的管理创新已引发学者们的 广泛讨论 。 [2-3] 例如,Echols和 Tsai认 为,网 络 嵌 入 是组织间联系的重 要 特 征 之 一,深 刻 影 响 着 全 球 制 造网络中的知识转 移 绩 效,并 在 企 业 知 识 获 取 与 管 理创 新 之 间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调 节 作 用[4]。Lavie 认 为,构建企业网络有 助 于 降 低 企 业 在 特 定 关 系 中 的 交易成本,促使企 业 行 为 具 有 高 度 内 聚 性 和 行 动 协 调 性 ,从 而 引 发 企 业 管 理 模 式 的 变 革 ,进 一 步 提 高 企 业的管理创新绩效[5]。Julia认 为,企 业 网 络 拓 宽 了 网络成员间交流信 息 和 知 识 的 渠 道,增 加 了 成 员 间 交流信息和知识的 机 会,从 而 使 得 网 络 中 的 知 识 共 享机制不断得到强 化,进 而 促 进 了 企 业 知 识 获 取 效 率的提 升,同 时 也 推 动 了 企 业 管 理 创 新 变 革 的 发 展 。 [6] 在企业网络 中,网 络 联 结 是 实 现 知 识 转 移 的

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

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

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
权变视角(Contingency theory)是针对管理领域的研究,认为组织的管理方式
需要根据环境因素、组织结构以及管理者个人特征来确定。

在企业运营中,管理者社
会关系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管理者社会关系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内部社会关系指的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以及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外部社会关系则涉及到管理者与企业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政府、业务合作伙伴、客户等。

这些社会关系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作用的途径主
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通过信息获取来推动企业创新。

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社会关系已经形成,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会关系获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从而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既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掌握企业内部情况,又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从而
推动企业创新实现。

第二种是通过外部资源整合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管理者社会关系在企业与外部环境进行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获取更多的
外部资源。

对于企业而言,将外部环境的资源整合到企业运营中,则能够提升企业的
创新能力。

然而,在权变视角下,不同的管理者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因素、组织结构以及管理风格时,其社会关系的作用也会不同。

例如,在不同的组织形态中、在高压力、不确
定性的环境下,管理者社会关系的作用可能更加凸显。

总之,在权变视角下,管理者社会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需要通过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企业管理者应该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处理好内
外社会关系,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

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

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创新已成为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企业的创新绩效不仅取决于内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还与管理者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权变视角出发,探讨管理者的社会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权变视角对管理者社会关系的理解权变视角是一种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在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在这个视角下,管理者需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应对意外情况和制度变革。

社会关系包括与政府、股东、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和互动。

管理者社会关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 获取资源和支持管理者的社会关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资源和支持,为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与政府建立密切关系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资助;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促进技术共享和市场开拓;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激发创新动力和团队协作。

2. 降低风险和摩擦管理者的社会关系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外部风险和内部摩擦,为创新提供保障。

例如,与政府建立稳定的关系可以减轻政策变化和法律纠纷的风险;与股东建立信任关系可以避免管理团队与股东之间的冲突;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可以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冲突。

3. 拓展市场和创新机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和创新机会,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与政府和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获得市场准入和政策支持;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与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获得科研资源和技术支持。

管理者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管理管理者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管理需要以下几点:1. 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管理者需要通过积极沟通和互动,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这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主动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实现利益最大化。

2. 发挥网络的作用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圈子。

2021网络组织行为作用于网络组织效能的关系探究范文2

2021网络组织行为作用于网络组织效能的关系探究范文2

2021网络组织行为作用于网络组织效能的关系探究范文 引言 传统企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多以单个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组织与组织间如何相互影响、发生联系的研究还很少见。

如果将组织间的相互作用用网络来描述,组织网络是一种关于组织个体之间如何共同完成活动的制度安排,组织个体是网络的节点,而一系列契约描述了具体的联接方式。

已有研究表明:创新网络已形成规模,范围包含研制、生产、服务,已成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网络经济等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并逐渐进入装备研制领域。

从我国目前装备研制网络行为的总体情况看,以研制、生产为主线的组织间的作用传递是否存在着网络行为,其行为过程如何掌握,已经成为困扰研制产业链组织资源调度、组织配合的问题,从而造成了研制网络绩效的缓滞。

在这种情况下揭示研制网络领导单位行为和成员层组织行为的作用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笔者结合组织行为学和装备研制网络研究的诉求,对研制网络中的领导层组织行为、组织成员层组织行为作用于网络组织效能的关系开展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回顾间 有学者将网络组织界定为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

[1](P.7 -8)也有研究将组织网络加注时参数等编成进度计划,作为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

[2]而装备研制网络是产业组织研究中的一种特型,既有产业组织的特性又有国防调控的特点。

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博弈论、垄断与竞争市场、交易成本是基本方法,分析了规模经济、业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兼容关系,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也还比较少。

组织行为学在研究组织个体行为及单个组织内行为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而对于网络组织的研究还比较少,在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尤其在同时具有产业经济特征和国防调控手段特点的装备研制网络研究更为少见。

(二)理论模型 综合以上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组织中处于领导角色的组织行为和处于成员角色的组织行为,对整个网络效能的影响和这些影响发生的机制进行研究,基于此,提出基本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 (三)研究假设 1.研制网络领导层组织行为与网络组织绩效 西方学者立足组织个体,对单个组织内部领导层的行为风格对该组织效能发挥的关系开展的研究比较丰富。

网络柔刚性权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网络柔刚性权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网络柔刚性权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网络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组织运行绩效和治理效果,可以解释和预测网络节点的行为,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演化为一个热点问题[1]。

现有的网络权力对网络运行效率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全局网络展开的,这一视角通过知识共享行为的中介作用[2]、网络权力的中介作用探究合作经验丰富与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3]、网络运行效率作为中间变量来研究权力对集群创新绩效的研究。

这些研究为网络权力能够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些依据,但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较为欠缺,所以为了探究网络权力对网络运行绩效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内容将依据Hunt的划分,将网络权力划分为柔性权力和刚性权力;并说明网络柔刚性权力具体的作用途径;同时基于创新网络社群的视角,通过实施网络柔刚性权力之后社群结构的变化,从中观层面揭示网络权力对创新网络运行绩效的作用机理。

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1)通过社群这一中观视角探究,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视角;(2)网络权力有不同维度的划分,但基本可以归结为柔性权力和刚性权力,进一步厘清了网络权力作用途径。

1、网络权力的相关研究对网络权力分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59年:French和Raven从来源的不同将网络权力划分为五个维度:奖赏权、惩罚权、法定权、专家权、参照权。

奖赏权是指给予权力施于对象某种奖励的能力,惩罚权是指使对象受到处罚的能力,专家权是指具有获取对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参照权意味着权力施于对象愿意与权力拥有方达成联系,从而获得某种身份的认可和资格,或对权力拥有方的成功进行模仿和追随,法定权是指由相关法律法规、合同等规定的权力,法定权力是一种自然权力(类似于供应商认为某些客户有影响其行为的自然权力)。

为了便于研究,学者们将权力科学二分化来进行研究。

宋华认为:权力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冲突的解决,而不当的权力运用则会强化冲突,在区分供应链权力运用妥当与否时,将权力划分为可协调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3期2009年 5月科 研 管 理Science Research M anage m ent Vo.l 30,N o .3M ay , 2009收稿日期:2008-07-11;修回日期:2008-12-12.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基于权变视角的企业网络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6(项目编号:08CGGL005YBQ;期限:2008.06-2010.06)。

作者简介:彭新敏(1979-),男,江西万年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

文章编号:1000-2995(2009)03-009-0047权变视角下的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彭新敏(浙江万里学院 商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鉴于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学者们从权变视角出发,在网络联结和组织绩效关系中引入了调节变量,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在阐述网络联结内涵及测度的基础上,本文从权变因素的选择、理论模型的发展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讨论了权变视角下的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联结;组织间网络;组织绩效;权变视角;调节变量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网络联结(net w ork ties)与组织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组织网络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

战略网络观认为,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嵌入性联结对其绩效具有重要作用(Dyer ,1996;Po w ell et a.l ,1996;U zz,i 1996,1997;Zaheer et a.l ,1998;Gu -lati et a.l ,2000;Ro w ley et a,l 2000;Andersson et a.l ,2002;Zaheer&B el,l 2005)[1-9]。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网络联结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Gu lati&H igg ins ,2003)[10],因情景的不同,其影响是有差异的(Burt 1997;Podolny &B ar on ,1997;Gu lati &W estpha,l1999)[11-13],因此仅通过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直接关系的双变量模型,难以获得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权变理论建立了多变量和动态化的新管理规则,注重管理活动中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广受研究者们的青睐(郑馨,2007)[14]。

马汀#奇达夫和蔡文彬认为,当前从网络角度进行的许多令人兴奋的研究都明显地含有权变的逻辑(马汀#奇达夫,蔡文彬,2007)[15]。

因此从权变角度看,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还受到环境变量和组织变量的影响,有必要基于权变视角引入调节变量对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更细致地分析。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关于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是有潜在脉络可梳理的,它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¹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的研究中究竟引入了哪些调节变量。

º这些变量间关系的权变模型是怎样的。

»权变模型中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如何。

本文正是从这三点出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小结,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 网络联结的内涵和测量维度2.1 网络联结的内涵网络是节点(nodes)及节点间联结(ties)的集合。

节点作为网络的行动者,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联结则是网络节点间相互关系的稳定模式(B rass et a.l ,2004)[16]。

当前所研究的网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中心网(ego#48#科研管理2009年-centric net w ork),另一种是整体网(w ho le ne-t wo r k)。

一般来说,由于自我中心网不太能反映网络的整体结构情况,因此通常只能分析网络联结,而不能分析网络结构(罗家德,2005)[17]。

格拉斯克维兹和查希尔(Ga laskie w icz&Zaheer, 1999)[18]则认为网络包含三个不同层面的分析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网络结构(net w ork str ucture),指企业所嵌入的整体关系模式。

该维度主要从整个网络结构来分析,具体测量指标有:网络密度、结构洞、结构对等性、网络中心性等。

第二个维度是网络成员(net w or k m e m bership),即网络的组成成分(co m position),包括焦点企业及其他节点的身份、地位、资源、可接近性等特点。

第三个维度是联结模式(tie m odality),指用来治理网络中侵占行为(appropriate behav i o r)的制度化的规则及规范的集合。

企业在网络中创造和维持的联结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联结性质(相互性与对称性、合作性或竞争性)、联结强度(强联结、弱联结)、联结多重性(多重联结、单一联结)等。

不同的联结模式对组织战略行为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学者姚小涛等(姚小涛,席酉民,2003)[19]曾指出,要认识社会网络,就必须了解联结及其特性,因为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就是各种联结。

从上述网络联结的定义,可以看出联结是网络中节点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

这种特定关系是多方面、多类型的,其所包含的内容因研究者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

网络联结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稳定的模式,不是一次交易性的市场关系;其次,网络联结既可以是直接联结,也可以是间接联结;第三,联结所代表的关系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在个人层面上有友谊、建议等;在组织层面上有战略联盟、研发合作等;从联结所流动的内容看,可以是信息、商品或服务。

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联结,主要是指以焦点企业为中心的自我网络的联结模式,其影响的绩效是组织层面的绩效。

同时为有效把握组织网络联结内涵,首先有必要厘清与网络联结相近或相似的若干概念。

(1)联结与关系。

/联结0所对应的英文单词是/ties0。

/T ies0作为名词可以翻译为/联系、纽带、关系0,作为动词可以翻译成/连接0、/打结0、/束缚、限制0。

我国台湾常把其译为/连带0,近年来国内文献常译为/联结0。

一般来说,如果讲/关系0或/联系0,英文所对应的单词为/re lation-ship0;/连接0相对应的英文单词为/li n kage0,而中国情景下的/关系0现在所对应的英文单词直接就是/guanx i0。

为了体现对社会关系中人格化色彩的淡化,当前在西方社会网络研究文献中普遍以/联结0(ties)来替代具有个人关系成分的/关系0(relationsh i p s),组织背景下更是给该词赋予了非人格化、制度化联结的内涵(王凤彬,刘松博,2007)[20]。

(2)联结与嵌入性(e m beddedness)。

嵌入性通常指某种社会联结镶嵌于其他社会联结之中。

联结概念与嵌入性概念虽同属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范畴,但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

联结是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而嵌入性是指同一主体所从事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的关联(王凤彬,李奇会, 2007)[21]。

(3)嵌入性联结(e mbedded ties)与保持距离的联结(ar m.s leng th ties)。

嵌入性联结是指人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有友谊或血缘联结的人进行生意往来,将他们作为长期缔约的伙伴或其他合作者,属于本文所讨论的网络范畴内的概念。

保持距离的联结是指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公开市场上寻找交易伙伴[3],即完全以市场作为交易机制。

2.2网络联结测量维度网络联结在不同条件下对于不同行动者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对网络联结的考察可以从八个维度进行,具体如图1所示。

图1网络联结测量维度划分F i g.1The di m ensi ons o fm ea s ure m ent of net wo rk ties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参考文献整理。

第3期彭新敏:权变视角下的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49#第一个维度是联结主体。

对于组织网络联结,在具体分析联结对象的时候,可以以组织本身为联结主体进行研究,也可以组织中的个人间联结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个维度是联结强度。

关于联结最具开创性与代表性的分析来自格兰诺维特的研究。

他引入了网络/力度0(streng th)的观点,将网络联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强联结(strong ti e),一种是弱联结(w eak tie)。

格兰诺维特通过/在某一联结上所花的时间、情感投入程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性服务等的综合0来定义联结强度(G ranovetter, 1973)[22]。

雅里诺(Jarillo,1988)[23]在格兰诺维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联结强度是两个行为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情感强度和双方互惠对等程度的函数。

他们认为,网络联结强度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强联结和弱联结只是网络联结强度的两极,联结强度可以由弱到强变化,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当网络中两个企业之间较少频率的接触、相对低的情感以及倾向于单向交流时为弱联结;企业间较高频率的交互、高情感性以及交流互惠程度高时就为强联结。

强、弱联结对于组织间信息或知识的传递有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弱联结0假设,强度弱的联结比强度强的联结更可能带来多样化的信息[22]。

另外,强联结有利于复杂知识的传递,而弱联结有利于传递更易编码的知识(H ansen,1999)[24]。

第三个维度是联结数量。

联结数量指与焦点企业直接相关联的合作伙伴的数目(num ber) (Bur,t1983;M arsden,1990)[25-26]。

联结数量的多少意味着焦点企业可以获取的资源的丰裕程度(A llen,2000)[27],因为网络联结作为网络资源的载体,本身也代表着一种关系资源,其数量的多少往往代表着焦点企业所拥有资源的多寡。

第四个维度是联结范围,也称网络范围(ne-t wo r k range),是指焦点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种类的数目,代表焦点企业可以动员和整合的目标资源可能性的大小(Free m an,1999)[28]。

由于网络联结代表的是信息、知识等重要资源流动的渠道,对于焦点企业而言,网络联结是获得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手段(许小虎,项保华,2006)[29],因此联结范围的大小意味着焦点企业获取资源的手段与方式等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程度。

与联结数量侧重点不同,即使针对同一个合作伙伴,也有可能有多种协作方式,因此,联结范围更强调焦点企业获取资源的手段或方式的多样性。

为了描述联结范围,有的学者利用网络位置来刻画焦点企业联结方式的多样化程度,位置中心度越高,获得联结方式越多(W ell m an,1983)[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