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上课
《拟行路难》精讲课件
自己标出节拍,诵读诗歌
•这首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 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 环,注意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 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 情感。
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 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 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 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 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 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 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 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 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
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
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
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
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
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ຫໍສະໝຸດ 深切。2、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 情感。
3、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 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写作背景
• 鲍照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 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 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 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 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 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 样的诗篇。
【古文今译】
• 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 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既然人生 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 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斟满美酒,举起 杯盏,大口喝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 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 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情?欲 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部编版语文《拟行路难》优秀教学课件
一个人或许人微言轻,但千千万万人的声音却响彻天地! 一 个人或许无法改天换地,但千千万万人缺可开山摧城!
鲍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作者面对命运的态度; 3.学会正确应对人生中的坎坷;
作者简介:
鲍照, 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与颜延之、 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他出身寒微, 自称“家世贫贱”, 是“负锸 下农”。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 因献诗被赏识, 擢为王国侍 郎。此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 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听说反贼已经杀到城下,镇定自若, 命令婢女抬着自己的轿子,在家门外自己亲自用刀杀掉几个贼 兵,后被俘。
时代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世家架空皇权, 门阀制度让上层 贵族垄断了权利, 取仕上呈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 大批身怀大才的寒士却只能居于末尾, 碌 碌一生, 表达怀才不遇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谢谢观看
面对不公,面对丑恶,面对压迫,我们要怒吼,要反抗,要团 结,要以身躯铸就胜利长城。
课后拓展: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 比较《拟行路难其四》和《拟行路难其六》, 说说两首诗歌的异同。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鲍照
鲍照(416年?~466年),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
城),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南朝宋 文学。 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献诗言志被刘义庆擢为 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 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xū前军参军,故世 称“ 鲍参军 ”。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起兵反宋明帝刘彧 yù失败被赐死,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五十一岁。 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 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 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 ( 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 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 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行路难: 乐府杂曲歌辞 名,多写 世路艰难 和离情别绪。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
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 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 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 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 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 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 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 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 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拟行路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
鲍照 〔南北朝〕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 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行,走。复,又。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饮酒而中断。断绝:停止。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走)叹 复(又)坐愁?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 “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拟行路难公开课
读现实中的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诗人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人
读情感
愁、悲愤、无奈
愁、失意、乐观
反馈练习
(2009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 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本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 “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望” 字写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又”字则曲折的表达 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埋怨。
作业
同步解析与测评P12《拟行路难》其六
诗中哪几句表现了作者在自我宽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 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心并不是没有知觉的草木,理智的安慰, 酒精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句 式,将心中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了诗人 的抗争,心中的愤懑之气。
本诗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 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 感叹,表达出深感世路艰难的 愤慨不平之情。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人论世——悲愤各有因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时代
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 了人才 盛让人充满希望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6、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 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用反问的句式, 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 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 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 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 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 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5、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五六句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自斟自酌,借酒浇愁,趁着酒意歌唱《行路 难》。 五六两句,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 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酒意反而更激 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 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 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 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了。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 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起兴”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第三四句中
的“命” 指什么?从诗的第三、四句中,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 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 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 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 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 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 宋 鲍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
鲍照(约 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 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 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 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 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 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 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 死在战乱中。
拟,摹仿。《行路难》,是乐 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 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 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鲍照《拟 行路难》1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 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 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3、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五六句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自斟自酌,借酒浇愁,趁着酒意歌唱《行路 难》。 五六两句,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 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 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 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 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 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 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通用课件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拟行路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 揭示和批判,启示现代社会要关 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 展。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拟行路难》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和思考,启示现代社会要关注个 体的命运和福祉,尊重个体的权 利和尊严。
05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 动讨论
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
主题总结:本诗主题为抒发人生的苦闷与不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坎坷、社 会不公的感慨。
关于诗歌意象的讨论
意象总结:本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如“泻水”、“平地” 、“东西南北流”等,营造出一种悲凉而又激昂的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如“泻水置平地 ”象征人生的无常,“各自东西南北流”则表达了人生选 择的多样性。学生可以深入探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 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诗歌的情感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通过描绘人生的种种困境,如仕途坎坷、世态炎凉等,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探 讨鲍照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关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讨论
艺术手法总结:本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 、对比等,使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泻水置平 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百态 。学生可以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并探讨鲍照如何 通过这些手法强化诗歌的主题。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 课通用课件
目录 CONTENT
• 鲍照简介 • 《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 《拟行路难》的诗歌赏析 • 《拟行路难》的文学价值 •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动讨论
01
鲍照简介
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生于东晋末年 ,是南朝宋时期的文 学家和诗人。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拟行路难》教案教材选择:鲍照《拟行路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和理解《拟行路难》这首诗的结构、内容和主题。
2.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解析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诗歌写作技巧,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拟行路难》的结构、内容和主题的解读。
2.诗歌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演示视频,引起学生对《拟行路难》这首诗的注意和兴趣。
2.文学鉴赏(20分钟)让学生阅读《拟行路难》,然后组织讨论,关注以下问题:-诗歌的结构特点和鲍照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诗里的‘路’是指什么?‘难’是指什么?-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3.诗歌解析(2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理解诗歌的形象和感染力。
让学生分成小组,选取他们认为最有意味的两个意象,并解释每个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诗歌的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2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些主题(如:失恋、友谊、诗意的生活等),运用诗歌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写一首5-10行的诗。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朗读出自己小组写的诗,并解释自己运用的诗歌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
5.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到的知识、技能和体验,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他们在文学鉴赏和讨论中的表现。
2.检查学生对于诗歌解析和诗歌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 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 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 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 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 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 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5、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五六句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自斟自酌,借酒浇愁,趁着酒意 歌唱《行路难》。 塑造了一个满怀郁结,举杯驱愁 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 难抑的诗人形象。
6、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什么感情?
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 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 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 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 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 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 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 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 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 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 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 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 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 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 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 “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 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 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 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 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 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 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 豪族。
手法上,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比、兴等。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课堂实录
拟行路难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背诵这首诗。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我知道,说到《行路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会是古乐府,也不会是鲍照的作品,而是李白的名篇《行路难》。
能不能请大家来背诵李白的这首诗呢?(学生背诵)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使有过茫然,即使前路艰难,但依然高扬自信的风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很好,大家对李白的这首诗很熟悉,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李白的这首诗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1、请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请学生说出诗歌大意,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对于“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的理解)三、再读诗歌,理解情感1、请学生找出诗中体现愁的动词,并概括所在句的含义。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愁)(2)古人常常借诗歌抒发心中愁绪,我们读到过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前者是借助环境展现愁,后者是借助动作展现愁,这首诗呢?(动作)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表现诗人愁情的动作。
能不能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呢?(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激愁——吞声咽愁)(3)这些地方的愁是一样的么?(不一样,愁是流动的,是不断加深的。
诗人本想开解自己,哪能整天走着叹息,坐着发愁呢?但是哪能那么容易解脱,于是借酒消愁,没想到,这非但不能消愁,那郁结已久的愁情在酒的发酵下愈加浓烈,平添的酒意更激起了心中愁海的狂澜,于是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的悲愤倾泻出来。
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诗人竭力压抑自己的情绪,无奈人心并非木石,更何况诗人生就格外敏感的心肠?于是“心非木石岂无感”这痛苦的呐喊冲口而出!诗情在这里达到高潮,诗人似乎要将满腹的痛苦惆怅都说个够,但是就在这里,诗人却又硬生生地刹住,“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情感由极高到极低,如瀑布跳崖,跌宕起伏,前句有多慷慨激愤,后句就有多痛苦矛盾,“岂无感”的情绪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古诗词诵读1《拟行路难》(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习任务
明确文本 深入探究
【品味诗歌情感】(二)诗歌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 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 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任务
明确文本 深入探究
【探究手法作用】(四)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 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 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 贱决定的。
学习任务
明确文本 深入探究
【探究手法作用】(五)“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 感”是什么句式?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 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 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体系建构
《拟行路难》体系建构图
学习任务
靶向突破 强化训练
学习任务
靶向突破 强化训练
【课内实践】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明确文本 深入探究
【品味诗歌情感】(三)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 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5.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 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 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 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拟行路难鲍照教案
拟行路难鲍照教案### 拟行路难鲍照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鲍照《拟行路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拟行路难》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与表达。
#### 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与体验。
####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诗歌背景、作者、内容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变化。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
#### 教学准备1. 《拟行路难》全文。
2. 诗歌背景资料。
3. 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解析。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入鲍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新课讲解1. 诗歌背景介绍- 简述鲍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讲解-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歌情感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变化。
- 分析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4. 诗歌意境体验-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变化。
- 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 课堂练习1. 词语和句式练习- 学生分组,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讨论和解释。
2. 情感表达练习-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3. 意境描绘练习-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描绘自己心中的意境画面。
##### 课堂总结- 总结《拟行路难》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 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 作业布置1. 背诵《拟行路难》全文。
2. 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鉴赏文章,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鲍照的《拟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 教育课件
合作探究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中起了什么作用?
或全句的字词句。
再读诗歌 寻找诗眼
诗眼
寻找诗眼的技巧:
1. 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 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3. 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4. 抓词类活用; 5. 抓虚词。
再读诗歌 寻找诗眼
本
首
眼 诗
诗
的
诗
眼
为何愁? 愁什么? 如何表现愁?
知人论世 赏析诗情
鲍照(约414—466)
鲍照
导入
杜甫赠李白诗中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的同时,提到 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 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 “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 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 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 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其四。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 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 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士族骑马像
愁情:道路难行。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教学目标
✓ 了解创作背景; ✓ 抓住诗眼,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 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 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的异同; ✓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题解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 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 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 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拟行路难-其一---鲍照》解析讲课教案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情感?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 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 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 过程?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 然生愁”。
怀才被抑的愤懑不平是《拟行路难》最核心的情感。这诗强烈地 表现了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不敢言” 三字蕴藏无穷悲慨。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其感愤深切。“心非木石” 而有感,却“不敢言”,一纵一收,把诗人内心难抑的悲愤淋漓尽 致地表达出来了。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
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 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结合诗的内容加以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 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 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 与燕雀相随乎?” ——鲍照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 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对比欣赏
李白《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 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 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 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 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 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 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 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 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 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 情调。
诗歌大意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 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 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 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 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说什么。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诗眼:愁
行叹复坐愁,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 酌酒为消愁, 自然生愁。” 沈德潜《古诗源》) 悲歌为断愁, (清· 不敢言更添愁。
领悟情感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 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 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 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 之情。
本诗的关键词(诗眼)?
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赏析技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 理?
运用了借物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 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 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 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 有怎样的看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激流勇进。蕴 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 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 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 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 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 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 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阮籍,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 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 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 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 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 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 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 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心非木石岂无感写出了什么 感情?
本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 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 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 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 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 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 了诗人的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心中的无奈,“岂无 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 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 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 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 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 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 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 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 一个特色。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 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 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 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 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 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南 朝 宋 ·
拟 行 路 难
鲍 照
一.解题: .《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
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 冠一“代”或“拟”字。
.
1.知人
•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他与谢灵运、颜 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 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 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 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 当代”。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 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 作者。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 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 ,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 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 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 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