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3课 百日维新(练习)
第3课百日维新(练习)1. 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一个统一名称,所以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Territories”(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边界”之意。
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A. 日本B. 英国C. 俄国D. 法国【答案】B【解析】根据1898年中英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获得新界的租借权,因此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英国,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点睛:英国占领整个香港地区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是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步是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第三步是通过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2.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A. 太平军B. 洋务派C. 维新派D. 义和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奏折针对的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因此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名师点睛】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
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③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④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⑤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⑦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
就本题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方式,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如出一辙。
3.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 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答案】A【解析】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有为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一、选择题1.清朝面临瓜分大祸的严重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①《上清帝第六书》②成立保国会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④写了著名的《仁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D [④《仁学》是谭嗣同所写,据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观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争夺统治权C.列强入侵的危机加深D.康有为的宣传【答案】B3.戊戌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设京师大学堂B.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C.改革科举制度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答案】B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打击了守旧势力,故均排除;B项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符合题意。
]4.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活动和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礼教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C.递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D.成立保国会等,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答案】A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想真正改变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做了妥协【答案】D6.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
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练习
第3课百日维新练习一、选择题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2.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3.百日维新期间,普通士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发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4.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③享有特权的旗人④谙习八股的文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你认为下列四项建议中最根本的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6.“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7.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8.百日维新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的是()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废除八股取士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9.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
1.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A. 奖励创新发明B. 鼓励私人办学.C. 废除八股D. 设立京师大学堂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A. 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
这体现了()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6.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7.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8.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习题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
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同步测试卷(答案不全)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同步测试卷(答案不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的不同措施是A.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B.建立新式军队C.改进军事装备D.增强海军实力2.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广泛传播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D.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3. 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文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4.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有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5.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其进步性在于( ) ①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④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7.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派势力势单力孤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8.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第3课__百日维新(高中历史选修1_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戊 戌 变 法
甲午战 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光绪帝(1871-1908) 名爱新觉罗· 载湉,同治帝之弟。 4岁即位,由慈禧太后“垂帘听 政”。1889年19岁 “大婚典礼” 后“亲政”,慈禧太后,退居 颐和园,但她仍掌握着内外大 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帝,经历了中法战争、甲午中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 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 为了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 新派人士康、梁等实行变法。
类别
进步性
局限性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 政治 方面 与政权,初步动摇 封建统治秩序。
经济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方面 义的发展
未涉及君主立宪的政 治主张 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 制,得不到广大农民 群众的响应
打击旧学,提倡新 文化 学,有利于西学的 教育 传播
军事 方面 有利于提高国防力量
3. 对变法上谕的评价 (1)性质: 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进步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 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 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局限性: 未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触动 封建统治的基础,变法不彻底。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教育 方面 军事 方面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同步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二唯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2)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有人认为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有人根据李鸿章在创办上海织布局时,不准华商另行设局和洋务派反对维新变法运动等作为依据,认为洋务运动不利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加以说明。
4.当代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3课百日维新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1.1898年6月 ,光绪帝公布?定国是诏? ,开始维新变法。
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C.帝国主义结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维新变法时期 ,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 ,愚民必喜 ,乱民必作 ,纪纲不行 ,大乱四起。
〞其根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保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3.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开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4.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理纲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 ,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 ,争求上书民间疾苦 ,悉达天听〞。
反映的内容是〔〕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C.裁汰冗员 ,澄清吏治D.设××局6.在光绪帝公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 ,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开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7.1898年夏 ,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 ,表示变法决心 ,认为国是不定 ,那么号令不行 ,遂公布此诏。
“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以下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A.京师设立大学堂B.设立译书局C.奖励科学著作和创造D.废除科举制度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 ,突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 ,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 ,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9.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 ,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9.3百日维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地区的主要国家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故选B项。
2“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其符合保国会的宗旨。
故选B项。
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所以其实际上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 )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外务部,设立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7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C.派遣留学生D.提倡私人开办工厂2.新政法令颁布后,中央和地方的大小官员对变法法令()A.积极贯彻执行B.全都对法令进行抵制C.大多数人支持法令D.大多对法令进行或明或暗的抵制3.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二、非选择题(共40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胶澳事后(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牙……自台湾事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使戊戌政变(指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0分)(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样的矛盾心理?(10分)(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0分)答案与解析1.A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直接打击”分析,A项措施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了“铁饭碗”,从而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2.D 本题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是错误的,B、D两项相比,D项较准确。
3.A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⑤京师大学堂主要作用是培养人才,不会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
用排除法即可排除B、C、D三项。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 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重点) 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北京。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1.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2.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3)文化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④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⑤设立译书局。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9-3百日维新
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课后强化演练1.最早掀起强占中国租借地的国家是()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解析: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答案:D2.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A.宣传维新思想B.维护封建制度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挽救民族危亡解析:张之洞,封建洋务派官僚,主要目的当然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B3.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成立保国会C.百日维新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解析: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维新,成为维新变法的高潮。
答案:C4.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中,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没有采纳的是()A.撤并政府机构B.实行君主立宪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解析:结合改革内容,光绪皇帝不可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B5.“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改革颁布之后的情况,A项中的依据显然是之前,所以与材料相背离。
“直达于上”说明C项错误。
D项中各阶层的表述错误。
答案:B6.观察下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解析:作为亲王,亲自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措施的影响,这说明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答案:B7.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解析: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3 百日维新课后强化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课后强化演练1.最早掀起强占中国租借地的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解析: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答案:D2.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 )A.宣传维新思想B.维护封建制度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挽救民族危亡解析:张之洞,封建洋务派官僚,主要目的当然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B3.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成立保国会C.百日维新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解析: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维新,成为维新变法的高潮。
答案:C4.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中,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没有采纳的是( )A.撤并政府机构B.实行君主立宪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解析:结合改革内容,光绪皇帝不可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B5.“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改革颁布之后的情况,A项中的依据显然是之前,所以与材料相背离。
“直达于上”说明C项错误。
D项中各阶层的表述错误。
答案:B6.观察下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解析:作为亲王,亲自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措施的影响,这说明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答案:B7.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解析: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做法。
其次是对《上清帝第六书》具体内容的全面掌握,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建议。
答案: A2.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空前危机关系的理解。
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
答案: A3.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时首先排除A、C两项。
康有为主张变法而不是要实行君主专制,共和制是革命派的主张;选项B 联邦制是美国的体制,康有为学习的是日本,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4.维新派提倡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所起的作用不包括( )A.启发民智B.组织力量C.制造舆论D.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解析: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变法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国家面临严重危机以及康有为的上书。
答案: D5.“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中(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B.令各省推荐人才C.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D.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深的边疆危机解析:维新思想形成体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列强进行商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故C项错误;材料“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日深的边疆危机,故D项正确。
答案:D2.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
这体现了()A.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解析: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在维新变法期间,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故B项错误;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这说明西方宪政在中国开始试验,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C3.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解析:统治面临全面危机才是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即光绪帝不想做亡国之君才进行变法,B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光绪帝支持变法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派的影响只是外部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是外部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4.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
这是因为他们() 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D.对封建势力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3课百日维新
1.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材料表明( )
A.“不做亡国之君”是光绪变法的初衷
B.朝野上下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C.变法的指导思想与洋务运动相同
D.振兴农工商业是变法的核心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光绪变法“不做亡国之君”的初衷,故A项错误;朝野上下对改革仍然有分歧,故B项错误;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可以看出是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这与洋务运动相同,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振兴农工商业在变法措施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C
2.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3.《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材料反映了( )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解析:A项中的“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的“均以报纸为蓝本”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从“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4.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
这是因为他们( )
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
D.对封建势力做出了一定的妥协
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选A。
答案:A
5.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
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解放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的战争,而中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第一种反应类似,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的行为,试图“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属于中国内战,与“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
非变法也。
——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致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异同点,原因应考虑经济因素;第(2)问考虑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面来回答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