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汇编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教育心理学第三讲
问题行为的类型:扰乱性、品行性、性格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正确对待学生
的课堂行为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资科,参 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 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 确定测验的目的; 2. 确定测验要考察的学习结果; 3. 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4. 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二、教师自编测验
(二)自编测验的类型
客观题
选择题 是非题
匹配题 填空题
主观题
论文题 问题解决题
二、教师自编测验
(三)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 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 一致的程度。
第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课堂管理
§1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 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促进和维持功能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2 课堂群体的管理
1. 活动的难易 2. 竞赛动机的激发 3.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 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
正式群体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 体。
非正式群体主要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 体有朋友与小团体。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 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1、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2、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3、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1、维持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由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临时目标)和建设与完善课堂的自我管理系统(长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沃尔福克(1993)指出要达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需要把课堂管理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具体的目标:(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三、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一)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表述(二) 1、学校管理水平。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一、群体的概念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
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
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
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
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
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
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
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核精要:第十二章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核精要: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第一节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群体的特点所谓群体,指基于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也称团体。
群体通常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第二,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最后,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一)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组织地位。
一般而言,正式群体的产生与发展要历经三个阶段,即松散群体阶段、联合群体阶段和集体阶段。
(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在正式群体内部,各成员在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三、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指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群体对个体活动起到的这种促退作用,被称之为社会惰化。
(二)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常常被当作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处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四)从众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群体压力是产生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五)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六)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无形的教学环境,通常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三种: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也有很多。
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选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纪律B.课堂管理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2.()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规范B.群体凝聚力C.群体气氛D.人际关系3.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A.专制型领导B.参与式领导C.监督式领导D.放任型领导4.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集体、联合群体和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松散群体和集体C.松散集体、联合群体和集体D.松散群体、集体和联合群体5.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B.集体C.联合群体D.同化群体6.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B.方向C.方向和范围D.范围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压力B.群体气氛C.群体规范D.群体凝聚力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情感色彩B.有明确的职责分工C.有固定编制D.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9.以下不属于正式群体特点的是()。
A.以兴趣爱好为纽带B.组织地位稳定C.有不成文的规范D.有自然涌现的领袖10.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聚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A.竞争性B.接近性C.相似性D.补偿性11.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华生 C.弗洛伊德 D.勒温12.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 群体压力B.群体凝聚力C.群体动力D.群体规范13.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规范B.群体凝聚力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14.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A.民主式B.监督式C.参与式D.专制式15.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复习要点】一、课堂管理1、定义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1、群体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课堂管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2.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B.课堂结构C.课堂形势D.课堂教学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B.共同语言C.深厚友谊D.约束力量4.课堂中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是( )的结果.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5.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A.差生行为B.问题行为C.逆反行为D.心理障碍行为二、多项选择题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规范,包括(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B.口头的规范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D.成文的正式规范E.书面规范2.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 ).A.行为对抗B.认知失调c.拉帮结伙D.情感冲突E.孤立3.下列属于教师促成纪律中结构创设的是( ).A.指导B.奖励C.协助D.操纵E.征求学生意见三、填空题1.影响课堂管理因素包括教师的领导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教师的期望.2.教师的领导风格一般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3.课堂常规的建立属于课堂__________结构.4.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阶段.5.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四、名词解释1.课堂管理2.群体五、简答题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简述学生违法纪律的心理原因.六、论述题1.论述如何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2.B解析:课堂结构就是由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3.A解析:松散群体指的是成员间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4.B解析: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5.B解析: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这就是明显的存在问题,所以这种行为叫问题行为.二、多项选择题1.AD解析:群体规范包括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和成文的正式规范.2.ABD解析:人际排斥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为特征.3.ABD解析:C、E两项不属于结构创设.三、填空题1.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2.参与式领导监督式领导3.情境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5.凝聚力四、名词解释1.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2.所谓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们的共同体.五、简答题1.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1)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好坏.(2)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一般有四个:(1)心理品质缺失.(2)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善.(3)对纪律要求的理解尚未转化为指导行动的信念.(4)因成绩下降而诱发违纪行为.六、论述题1.在对待问题行为的问题上,除采用说服教育、行为训练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如下课堂管理技巧,解决短暂性的课堂纪律问题.(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在不良行为一旦被发现时,教师可用凝视、摇头、小声咳嗽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教师可走近违反纪律的学生,试站在他身旁,试用轻拍其背、轻敲桌面等方式给予提醒.(3)提高学习兴趣,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4)使用幽默.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没有恶意,又不会让学生反感.(5)安排余暇.对反应较快的学生要给他安排令他感兴趣的作业,不给他在课堂上因无事可干而产生违反纪律的机会.(6)移除诱因.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书籍、玩物等可暂时拿掉,以消除诱因.对上课时爱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同学,可调离座位;对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可安排在与教师临近的位置,以便于控制.(7)提出要求.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在必要时可公开提出要求来统一行动,但不要表现出训斥、谴责、讽刺及侮辱性的批评.除以上所提的技巧外,必要时还可以使用个别谈话或惩罚等方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教师对学生首先应予以尊重、爱护与关怀,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才能使学生取得进步.。
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
课堂纪律的管理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正确对待学生的二课堂行为。 行为矫正的心理辅导。
课堂纪律的管理
• 课堂结构于课堂纪律 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 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 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纪律的管理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指在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 团体的学生人数。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 成绩便越差。 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程课 堂行为准则。 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座 位安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课堂群体的管理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 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非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 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课堂群体的管理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首待非正式群体。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 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1、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通过协调 课内的各种人既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概述
2、课堂管理的功能 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和维持量大功能 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 良好的教学环境,满族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 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 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保证教学任务的顺 利完成。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纪律的管理
【复习要点】一、课堂纪律的性质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学生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和监督,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怎样一个大集体中进行学习。
缺少教师的指导,他们就不能创立有组织的活动所必需依赖的集体结构——纪律。
学生只有在有纪律的活动中,才能学到维护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规范和态度,才能享受到有纪律的集体活动所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
而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
(2)集体促成的纪律自从入学以后,班集体对学生在发展控制自我和活动定向等社会成熟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开始对其他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事。
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系列的规范行为。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学习风气良好的班集体对管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和浓厚兴趣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任务促成的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马卡连柯说,我们的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自觉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2、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a.班级规模的控制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
b.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2011(13-15)
群体规范: 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
文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形成三个阶段:
相互影响阶段,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事物的 评价与判断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由于趋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行为上的一 致性。
课堂气氛: 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
态。 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教师领导类型: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课程表的编制 教学过程的规划
பைடு நூலகம்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 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不等于差生、后进生;优秀学生也有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类型:
扰乱性问题行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 心理问题行为:退宿、神经过敏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了解)
(二)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不同: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 解释。 联系:教学评价要以测量和测验的结果为依据,否则就 是臆测;测量和测验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有实际意义, 否则就毫无意义。
二、分类(理解记忆) (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二)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四)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 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2015年青海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二十六
2015年青海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二十六【课堂管理】知识点梳理1.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3.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同步练习】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答案:B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
A.班级规模B.班级性质C.教师的领导风格D.班级环境答案:ABC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B.中间环节C.目标D.最高阶段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并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实现预定目标。
4.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答案:D5.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
A.随机安排B.分类安排C.集中安排D.交错安排答案:D本文来自中公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关链接:2014年青海教师招聘考试备考题库相关推荐:2015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命中真题汇总。
课堂管理中把握好学生群体心理(2)(范本)
课堂管理中把握好学生群体心理课堂管理中把握好学生群体心理一、学生群体类别学生群体是课堂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的有着特殊影响作用的联合体,它对个体活动所形成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参与活动的动机、群体对于活动本身的认识以及于群体外在的评价反馈。
学生群体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它通常由班委会、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等群体形式,并负责开展全班性的集体活动。
正式群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组织成员具有稳定性,并对所要开展和参与的活动有一定的计划性,因而有具体的活动目标,且分工明确,能更好的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成员的能力,使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体的凝聚性。
正式群体往往是班主任所积极倡导的,它对课堂管理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非正式群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的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很多班集体中都有这样的一些小群体,一些学生也参与其中,它对个体的即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需要班主任积极地引导、适时地关注。
要想更好地管理好课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正确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其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整个课堂管理更加有序;而对于非正式群体,要仔细区别其性质。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给及支持与引导,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其发展,并适时地给以引导和帮助,使其朝着积极型群体发展。
二、学生群体动力的表现学生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学生群体动力。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之课堂群体的管理_毙考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之课堂群体的管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
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教育心理学冲刺必备笔记。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1、群体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2、群体的基本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3、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二、活动的难易;三、竞赛动机的激发;四、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五、注意的干扰。
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1、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1)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 联合群体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3)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生活费,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员坚强的集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予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
积极引导。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引导。
对于破坏型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七、群体动力的表现不管中正式群体还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
A.课堂气氛 B.群体规范 C.人际关系 D.群体凝聚力2、课堂上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这种气氛可称为()A 消极的课堂气氛B 对抗的课堂气氛C 竞争的课堂气氛D 放任的课堂气氛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5.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6、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7、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 D.专制型9、( )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10、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A 课堂管理B 课堂纪律C 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11、(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12、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发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的人际关系。
A 吸引B 合作C 沟通D平等13、约束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为()A 群体气氛B 群体压力C 群体凝聚力D 群体规范14、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15、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A 修养和处事方法B 身份和地位C 交往方式和方法D 需要满足的程度16.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A)。
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 ⑸群体规范 • A、含义: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是群体内部各成员 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 B、类别:成文的正式规范、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 C、形成阶段:相互影响-优势意见-规范确立。 • D、作用(靠群体压力的影响):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 G、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规范的要求:一是考虑规范对 群体成员的适应性,尽可能使群体规范与个人价值趋同, 二是考虑群体规范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正确处 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 ⑴正式群体: • A、含义: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 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 组织地位。 • B、正式群体的产生发展的阶段: • 松散群体:只在空间时间上结成群体,无共同活 动的目的和内容 • 联合群体: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只具有个 人意义。 • 集体:有共同目的的活动,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 可借助赞许和否认两者手段来调节成员的行为, 使其自觉遵守集体规范。
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 A、一般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预防、 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 转移注意、暂时隔离 • B、严重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行为矫 正和心理辅导。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⑵非正式群体 • A、含义:在正式群体内部,各成员在相互交往的 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具有 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 B、种类:朋友、小集团、帮、群等同辈群体。 • C、作用:积极面——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及时 发现解决学生的困难,加快信息的传递、交流与沟 通,对班集体的各项制度的执行起辅助作用。消极 面——与班集体目标、需求不一致时会阻碍班集体 工作的开展,易传播小道消息。
3、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2015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课堂群体管理
2015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课堂群体管理2015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课堂群体管理一、课堂管理1、定义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1、群体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015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指导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复习要点】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更多备考资料,可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温馨提示:点击页眉右侧下载福建教招历年真题。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更多备考资料,可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
【练习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B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答案:A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答案:D
点击页眉右侧下载福建教招历年真题。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答案:A
5.( )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答案:C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答案:B
7.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答案:A
8.()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
答案:A
推荐阅读:教师招聘考点解析:“教学”那些事(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更多备考资料,可以点击: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进入查看。